本文目录一览
1,怎样熬中药
1器具:以陶瓷,瓦罐为最佳,其次是铝制品,白钢制品;生铁建议不用2药物分类,按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分好3加水至将药物淹没,药物先浸泡10-15分钟,武火烧开后文火慢熬。。。注意,熬中药还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的目的,大约分为,解表药需要武火快煎,15-20分药香散发出来即可;滋补药物需要文火慢熬,30--45分适中。等等,有问题留言
2,中药熬制方法 如何熬制中药
1、熬制中药,首先选用的去年多数是陶罐或者砂锅。尽量不要用金属的容器来熬药,以免发生化学反应。另外需要用干净的水,不要用污染的水。 2、熬药前要浸泡30分钟,以超过中药饮片两厘米为宜,熬制中药的时候,先武火后文火,煮沸以后文火再熬10到15分钟。 3、一副中药可以熬2到3次。熬出的药液有3碗左右,不可过多或过少,也不要熬焦,以免药物失效。特殊标明用法的药物需要遵医嘱。

3,中药怎么熬
一包药 两次 最多三次 就没有药力了. 先拿个锅 或盆放上水 然后把中药倒在水里 泡一段时间 然后点火用文火用砂锅 煮药水开后 隔5分钟 看一次 别把药煎糊了..注意水剩余的多少 ....煎出 一碗倒两碗水就可以了。孩子肯定不爱喝,大人都不爱喝呢,越慢喝越喝不下去,别喘气,一口气喝完。常规中药用高出药材2~3厘米的清水浸泡30~60分钟后,用武火(大火)熬开锅后用文火慢慢煎至30分钟左右,将药汁倒出保存,第二煎加入清水后用武火熬开锅后再用文火慢慢熬25分钟左右,讲第二煎的药汁与第一煎的药汁混匀,饭后温服。但花、草、清热药、芳香类的药物一般煎15分钟左右即可,而滋补药则当用文火慢慢熬40~60分钟左右,具体药物熬制以医生指导为准。
4,熬中药方法 熬制中药的正确方法
1、熬制中药,首先选用的去年多数是陶罐或者砂锅。尽量不要用金属的容器来熬药,以免发生化学反应。 2、另外需要用干净的水,不要用污染的水。熬药前要浸泡30分钟,以超过中药饮片两厘米为宜,熬制中药的时候,先武火后文火,煮沸以后文火再熬10到15分钟。一副中药可以熬2到3次。 3、熬出的药液有3碗左右,不可过多或过少,也不要熬焦,以免药物失效。 4、特殊标明用法的药物需要遵医嘱。
5,怎么熬中药
一包药 两次 最多三次 就没有药力了. 先拿个锅 或盆放上水 然后把中药倒在水里 泡一段时间 然后点火用文火用砂锅 煮药水开后 隔5分钟 看一次 别把药煎糊了..注意水剩余的多少 ....煎出 一碗倒两碗水就可以了。孩子肯定不爱喝,大人都不爱喝呢,越慢喝越喝不下去,别喘气,一口气喝完。煎煮方法:先将药材浸泡30~60分钟,加水量以高出药面二指(2厘米)为度。一般中药需煎煮两次,第二煎加水量与药平齐。两次煎取的药液去渣滤净混合后,分2~3次服用(煎两遍,兑一起,喝三次)。熬中药先把中药,一般食饭碗放五碗水煎熬剩两碗,倒出来,最放三碗水煎熬剩一碗,倒出同第一次那两碗混合得三碗,分三次服,早中晚。有些提示是早煎熬的要提前煎熬,有些是迟下的最后那次煎熬差不多好了,最下煎熬五分钟左右就好了。熬中药是要一次熬出来的。常规中药用高出药材2~3厘米的清水浸泡30~60分钟后,用武火(大火)熬开锅后用文火慢慢煎至30分钟左右,将药汁倒出保存,第二煎加入清水后用武火熬开锅后再用文火慢慢熬25分钟左右,讲第二煎的药汁与第一煎的药汁混匀,饭后温服。但花、草、清热药、芳香类的药物一般煎15分钟左右即可,而滋补药则当用文火慢慢熬40~60分钟左右,具体药物熬制以医生指导为准。一般中药都是早晚各一次。你没有冰箱也可以把熬好的药装到保温壶里,这样就不会坏了。通常要把中药先用清水泡一泡,这样有利于药性散发,然后把中药放在砂锅里煎,千万不要用铁锅,不要用铝锅,最好是用砂锅也可以用不锈钢的,为的是防止药物与锅之间起反应。水泵应该是要的三倍,接好以后为两倍,一副药煎两次,两次的溶液搅和在一起,均匀以后分两碗,早晚浮下,如果里面有芳香类药,有后下的药,应该按照说明书操作。煎中药所使用的水最好是纯净水。
6,如何熬制中药
煎药要用陶罐砂罐之类。不能用金属的锅煮。因为有的中药与金属能发生化学反应,失去效果。方法:先用把药材放罐里,加水浸过药面浸30-60分钟再煮。煮30-60分钟。一共煮两次。将两次煮好的汤药混一块,分两次服。1。煎药用具 砂锅最好,其它如搪瓷器具也可用。忌用铜铁器具,因为铜、铁器的化学性质活 泼,极易和中药内所含的鞣质、甙类起化学变化,而使煎出的汤液变色,甚至改 变药物的性能,产生副作用......(略) 2。煎药用水量 汤剂的用水量直接影响煎药质量。用水过少,成分不易全部煎出;用水过多,煎 煮时间必然延长,从而使某些药物成分被破坏或散失。一般将药物置容器内,加 水至超过药物表面2—3厘米为度;第二煎药的用水量应当减少,但仍需加水至超 过药物的表面为宜。用于小儿内服的汤剂,尽可能减少药物的用水量,以减轻小 儿服药困难。 煎药时一般以水漫过药物2-3厘米左右为宜。煎药的用水量应一次加足,不要中间数次加水,更不能把药煎干了再加水重煎,煎干的药应弃掉。3。煎药的火候 一般掌握“先武后文”,即沸前宜用武火,沸后用文火;解表药 应用武火速煎 4。煎药时间 头煎煎药时间 二煎煎药时间 解表药 15—20分钟 10—15分钟 一般药剂 20—25分钟 15—20分钟 滋补调理剂 30—35分钟 20—25分钟 上述列表中的煎药时间,都从煮沸时算起。 5。需要特殊处理的药物 先煎:将应先煎的药物放于锅内,武火加热至沸,煎熬10—20分钟 (或更长时间)。 后下:在汤剂煎好前5—10分钟放入后下之药。 包煎:包煎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药液混浊,刺激咽喉及消化道。 煎汤代水:此类药物质地泡松,用量较大,如葫芦壳等。 烊化:目的是为了避免影响其它药物成分的煎出或粘锅。如:阿胶 另煎:对较贵重的中药,为了使其成分充分煎出,减少被其它药物的 吸收,如:人参。 冲服:对于贵重药品或成分易破坏的药物宜于研粉冲服。如:牛黄。 其它:遵医嘱 6。入煎之前用冷水浸泡15分钟左右。
7,中草药怎么熬
中药煎煮具体方法: 1、先用冷水(高出药面少许)充分浸泡20~30分钟,目的是使药物完全渗透,煎煮时便于药物有效成份溶解。2、煎药前,水不足时需再加水,以水高出药面3--4厘米为易。3、大火煮开后,再慢火(小火)使药液保持较小沸腾即可。从煮开后算起,时间约20分钟。4、以上为头煎,倒出煎好的药液,再加冷水(等砂锅稍冷却后再加水,这样砂锅不易破裂。)量比头煎时稍少,大火煮开,再小火煮约15分钟即可。些为二煎。5、头煎、二煎药液合起来(约300~500毫升),分数次温服。因中药一般干的较多,有的是植物的根所以都是很干燥的。所以熬中药时不能放入水后马上就烈火熬开。而是应先把中草药放入锅后再放入水泡上20分钟左右。再慢火熬开。这样才能熬出质量来。至于水,第一次一般多一点,上面说了药物干会吸水。第二次放的水自然得少一点。我们一般是让人家熬二遍,反正总比白开水好吧。用水量和第二次一样的。熬药器具以砂罐或瓷罐为佳,切忌用铁、铜等金属器具,熬时要注意火候,未煮沸前可用猛火,水开后就要用小火了,同时应注意加盖熬煮,以防止药物中挥发性成分逸出。熬煮中药的时间也因药性而有所不同,如解表药不能久煎,通常煮沸后15分钟即可;味厚滋养的补益药,煎煮的时间宜长,煮沸后要再用文火熬1小时左右,以使药中的有效成分更好地溶于水中。另外,一些毒性较大的药物经慢火久煎后,可以减低或消除其毒性,如附子、生半夏等,煎煮的时间也要稍长一些。药熬好后要趁热将药汁滤出,每剂药只煎两次。主要是看你服用中药是治疗什么病,如果肝肾虚损或腰以下疾病,肠道病等,饭前服,药性易下达,易被吸 收,疗效就好。 病位在上,如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病症,对消化道有刺激的药,可使药性上引; 毒性较大的药,饭后服,可免吸收太快而引起中毒。寒性药剂凉后服,如治疗大热病等;热性药剂凉后服。如治真寒假热病,效果好。 解毒药、止吐药、清热药,均宜凉服。凡平和的药,补益的药均宜在温服,能益气、增补。凡伤风感冒、解表驱寒的药,应趁热大口服下,促使发汗。药性强烈的小剂量汤药,应一次服完。应使药物在不伤正气的情况下,集中药力, 发挥其最大效应。如通便、化瘀血等。凡咽喉病、呕吐病、宜多次频服,缓缓饮用,使汤药充分接触患部,使其见效快。凡滋补药剂,宜早晨空腹服饮,便于充分吸收。安眠镇静药,宜睡前服。注意:积滞、胸部病患者,药后仰卧为好;头、脑、耳 、眼患病者,药后去枕卧好;左右两肋病者,服后左右侧卧。驱虫药,睡前服一次,次日晨,空腹再服一次,肠道内虫更易被杀伤,以便排出体外。中药的煎法 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 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毫升。成人每剂150-200毫升。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5、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中药的服法: 一、每天煎一剂,每剂煎3汁,早、中、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饭前服为宜。
8,在家怎样熬中药
1.煎药前的浸泡: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使有效成分易于浸出。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一般为15分钟。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一般为半小时。 2.煎煮次数:以两次或三次为宜。 3.煎药的温度:一般是在未沸腾前用武火(即强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即弱火),保持在微沸状态,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时间:一般对第一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30分钟,第二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20分钟。滋补类药物煎煮时间可适当延长。 5.特殊药的煎煮: 先煎药:一些质地坚硬的药材,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 40分钟,再与其它药物混合后煎煮。 后下药:一般是气味芳香含挥发油或不宜长时间煎煮的药物,要在药物煎好前5 10分钟投入锅内。 包煎药:一般是种子和各种花粉药物,用纱布袋装好放入群药内共煎煮。 另煎兑入:一些贵重药要单独煎煮后,再将药液兑入一起服用。常见的有人参,西洋参,鹿茸等。 中药的煎法 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 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毫升。成人每剂150-200毫升。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5、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中药的服法: 一、每天煎一剂,每剂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饭后服为宜。 二、丸药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时最好将药烊开服用,便于吸收增强疗效。 未煎药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变质。 怎么熬中药,如何服中药?--ZT 怎么熬中药,如何服中药? (1)中药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体有:①每次将一剂中药饮片材料放入煲内,加入清水,观察加水能否浸满药面,不足时可稍加水量。②一般浸泡半小时使中药饮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赶时间,此步骤可略去)。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腾1-3分钟。然后收至小火,煎20-30分钟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纱布或咖啡格滤渣倒入杯内,温热服用。④一次将药物煎好后,可以将首剂和再煎的药物混匀,以便药效均衡。 (2)服药方法也是给药护理中重要的护理内容。清代徐灵胎曾指出:“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说明了服药方法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也确有因服药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响治疗效果的。因此,在护理上必须正确执行各种服药方法。 ①汤剂的服法大致分为4种:分服:即是将每天1剂中药,分2-3次等量分服。对老人小儿服药有困难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数或浓煎后服用。顿服:将1剂汤药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连服:是指在短时间内连续给予大剂量药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时间内,使体内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②中成药服服法一般分送服、冲服、调服、含化及喂服等。送服:是将药放入口内,用温开水或药引、汤剂送服。冲服:即将药物放入杯内,用温开水、药引等冲成悬混液后服用。调服:是将一些散剂用温开水或白酒、醋等液体调成糊状后口服。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给药。含化:是将丸、丹剂含在口中,让药慢慢溶化,缓缓咽下。如六神丸、喉症丸、救心丹等。喂服:本法主要用于婴幼儿、年老体弱或急危重症病人。是指将中成药溶成液状,逐口喂给病人的一种方法。 (3)中医用药护理除了注意煎药和服药方式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内容:①服药温度:服药温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药汤剂的药液温度或用于送服的、酒等温度而言。常有热服、温服和冷服之分。热服:是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常用于寒证。温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或送药的水等放温后再服用。一般汤剂均采用温服。冷服: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常用于热证。②服药剂量:用药的剂量一般应该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决定。③服药后应注意休息,观察药物效果,观察有不良反应。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药物,更须严密观察和记录。④空腹服中药易胃肠反应,如腹鸣、便前腹痛、大便稀烂,故适于大便硬结或便秘患者。如有胃病,宜进食后一小时后服用。⑤对中西药合用的病人,应告诉中西药服用的方法的间隔时间。⑥体虚、年老、胃寒易呕吐或儿童,药物可分两次服用(相距时间可酌情)。⑦注意食物对药效的影响,中医历来有“药食同源”之说。这是因为药性和食性都有“四气”(寒、热、温、凉)和“五味”(辛、甘、酸、苦、咸)相同内容和区别。同时某些食物本是药物,既可食用,又当药用。如大枣、莲子、桂圆、百合、山药、赤小豆、海带、甲鱼、桑葚、黑芝麻、峰蜜等。既然食性和药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与药性相顺应,食物能增强药物的作用;食性与药性相反,食物便会降低药物的作用。总之,食物的正确选择,对提高药物的疗效,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具有与用药同等重要的位置,饮食因素还可能对中药的吸收有多种多样的影响,要充分利用有利的食物因素来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妨碍吸收的因素。
9,中药的正确熬制方法
中药的熬制其实非常讲究,同一副药,需要根据每一味药的性质来决定熬药的顺序和时间长短。但是没有好的中医大夫指导,只能把一副药一块熬,其实对药效影响也不大。大体上注意熬药的工具、火候、时间就够了。最好用砂锅熬,当然不锈钢锅也可,熬药前先把药用温水泡半个小时左右,再先大火熬开,改文火慢熬一小时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千万别熬糊了,熬糊了就倒掉,因为熬糊了就有毒了,不能再加入水喝。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 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毫升。成人每剂150-200毫升。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5、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中药的服法: 一、每天煎一剂,每剂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饭后服为宜。 二、丸药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时最好将药烊开服用,便于吸收增强疗效。 未煎药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变质。 怎么熬中药,如何服中药? (1)中药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体有:①每次将一剂中药饮片材料放入煲内,加入清水,观察加水能否浸满药面,不足时可稍加水量。②一般浸泡半小时使中药饮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赶时间,此步骤可略去)。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腾1-3分钟。然后收至小火,煎20-30分钟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纱布或咖啡格滤渣倒入杯内,温热服用。④一次将药物煎好后,可以将首剂和再煎的药物混匀,以便药效均衡。 (2)服药方法也是给药护理中重要的护理内容。清代徐灵胎曾指出:“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说明了服药方法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也确有因服药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响治疗效果的。因此,在护理上必须正确执行各种服药方法。 ①汤剂的服法大致分为4种:分服:即是将每天1剂中药,分2-3次等量分服。对老人小儿服药有困难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数或浓煎后服用。顿服:将1剂汤药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连服:是指在短时间内连续给予大剂量药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时间内,使体内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②中成药服服法一般分送服、冲服、调服、含化及喂服等。送服:是将药放入口内,用温开水或药引、汤剂送服。冲服:即将药物放入杯内,用温开水、药引等冲成悬混液后服用。调服:是将一些散剂用温开水或白酒、醋等液体调成糊状后口服。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给药。含化:是将丸、丹剂含在口中,让药慢慢溶化,缓缓咽下。如六神丸、喉症丸、救心丹等。喂服:本法主要用于婴幼儿、年老体弱或急危重症病人。是指将中成药溶成液状,逐口喂给病人的一种方法。 (3)中医用药护理除了注意煎药和服药方式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内容:①服药温度:服药温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药汤剂的药液温度或用于送服的、酒等温度而言。常有热服、温服和冷服之分。热服:是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常用于寒证。温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或送药的水等放温后再服用。一般汤剂均采用温服。冷服: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常用于热证。②服药剂量:用药的剂量一般应该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决定。③服药后应注意休息,观察药物效果,观察有不良反应。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药物,更须严密观察和记录。④空腹服中药易胃肠反应,如腹鸣、便前腹痛、大便稀烂,故适于大便硬结或便秘患者。如有胃病,宜进食后一小时后服用。⑤对中西药合用的病人,应告诉中西药服用的方法的间隔时间。⑥体虚、年老、胃寒易呕吐或儿童,药物可分两次服用(相距时间可酌情)。⑦注意食物对药效的影响,中医历来有“药食同源”之说。这是因为药性和食性都有“四气”(寒、热、温、凉)和“五味”(辛、甘、酸、苦、咸)相同内容和区别。同时某些食物本是药物,既可食用,又当药用。如大枣、莲子、桂圆、百合、山药、赤小豆、海带、甲鱼、桑葚、黑芝麻、峰蜜等。既然食性和药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与药性相顺应,食物能增强药物的作用;食性与药性相反,食物便会降低药物的作用。总之,食物的正确选择,对提高药物的疗效,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具有与用药同等重要的位置,饮食因素还可能对中药的吸收有多种多样的影响,要充分利用有利的食物因素来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妨碍吸收的因素。 一、特殊处理的药物 1,先煎。目的为了增加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毒性,充分发挥疗效。先煎的药物有:(1)有毒药物:乌头,附子,雪上一支蒿,商陆等。(2)矿物类,动物骨类:生石膏,穿山甲,珍珠母等。应先煎15~30分钟。 2,后下。目的为了减少挥发油的损耗,使有效成分免于分解破坏。后下药物:(1)薄荷,木香,青蒿,玫瑰花,大黄,钩藤,番泻叶等。一般在煎好前10~15分钟入药即可。 3,烊化(溶化)。应于其他药物煎得虑出液后,再入药液中溶化。有阿胶,龟胶,鹿胶,蜂蜜,硭硝等。 4,另煎。贵重药材应另煎。如:羚羊角,人参等。 5,包煎。花粉淀粉等应包煎。 二、火候 一般应“先武后文” 三、煎药时间 解表药:头煎时间:10~20分钟。二煎时间:10~15分钟 滋补药:头煎时间:30~35分钟。二煎时间:20~25分钟 一般药:头煎时间:20~25分钟。二煎时间:15~20分钟 四、服药 1、服药温度 一般药物宜温服,呕吐或中毒病人所服汤剂宜冷服,解表药宜热服。 2、服药时间 滋补药宜饭后服,安神药宜临睡前服,解表药宜趁热服并覆盖衣被,令其出汗 3、服药剂量 成人一次150ml,每日2次。儿童一次75ml,每日2次。 还有汤剂煎煮器具应用瓷器,陶瓷等,不锈钢也行。千万别用铜或铁具。
上一篇:中草药远志的功效,中药远志益智仁的作用和功能
下一篇:喜阴中草药,什么药材喜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