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中药养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

2,中医养生的基本观念
养生学的基本观点主要体现在顺应自然、形神合一、动静结合及综合调理、因人而异等方面。
一、 顺应自然 就是要顺应四时,提高人体对自然界变化的适应性调节能力。最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常说的“凉了穿上,热了脱”。四时的气候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交替过程,影响人体生理功能,从而出现相应的变化。
二、 形神合一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高度复杂而完善的统一体,人身由“神”与“形”组成。“形”指形体结构,包括五脏六腑、经络、四肢百骸等组织结构和气血津精等基本营养物质;“神”是机体生命活动及情感意识的体现,是人体精神、意识、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主宰。
三、 动静结合 动与静,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的两种形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二者共同构成矛盾的统一体。人在生活中,也应保持动、静结合。心神宜静,形体宜动。也就是说“精神极欲静,气血极欲动”。或者说“静养精神,动养形体”。在动中要求动静适度,“过动则伤阴,阳必偏胜,过静伤阳,阴必偏胜”。但在动静两者中首先要求动,只有如此,才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
四、 综合调理、因人而异 也就是说婴幼儿期应注意寒暧及饮食的调理;青少年时期重在培育肾气、惜精保精以健身;中年则是身体各部分由极盛转衰的时期,所以要注意气血阴阳调补,保养得当。以防早衰,争取长寿;老年是体内气血衰弱,功能减退的时期,这阶段当重视调神、慎饮食、节房事以延缓衰老,保持身体的健康,延年益寿。
3,中医药养生误区有哪些
误区一:养生就要补很多人选择各种各样的所谓名贵中药,比如鹿茸、虫草、西洋参、高丽参等药物,或泡水、或泡酒来进补,这些药物的确很名贵,也的确是补药,但是人们恰恰忽略了一点——身体是不是需要,大部分健康人是不需要补的,就如同装满气的轮胎,你如果继续给它打气,我想结果是很清楚的。很多人会说,我的身体是亚健康,诚然,当前由于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压力的增加,以及环境污染、食物添加剂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很多人的身体机能处于亚健康状态,会出现诸如乏力、汗出、失眠多梦等各种各样的症状,选择中医药是很正确的,但是,往往有很多人认为乏力就是气虚、汗出就是阴虚或者气虚、失眠多梦就是气虚或者血虚等等,想当然的选择中药进补,从而越补越虚。中药的应用有严格的标准,张仲景《伤寒论》用药很重要一条原则就是“有是证用是药”,而我们所谓的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是中医大夫经过对患者望、闻、问、切四诊之后,综合分析而得出的一个判断,并不是简单地套用,所以不能简单地以补来养生。误区二:中药没有副作用随着人们对各种药物、生物制剂副作用的深入认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中医药,加之很多医药产品的宣传,将中药的副作用几乎忽略,给人一种“中药是纯天然的,中药是无害的”认识。我们应该知道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是药物,其治病的基本思想中很重要的一条是“以偏治偏”,就是运用药物的偏性来调整人体功能的偏差,所以药物本身它是有治疗作用的,虽然按照现代药理研究,大部分中药是没有肝肾毒性的,但是并不代表它是没有副作用的。这就表示,中药如果应用不当,虽然一般不会造成肝肾损害,但是会造成机体功能的损害和偏差。误区三:非药物疗法无限制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关于非药物疗法的养生书籍,但是,非药物疗法作用的无限扩大,也是有副作用的,可能会对健康造成危害。比如,拔罐疗法是传统医学的瑰宝,它利用空气负压造成机体局部充血、炎症,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方法。像我们的中药一样,其本身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是它的作用有其适应症,那就说明有不适宜症,甚至禁忌症。在调整机体状态进行养生的过程中,如果方法选择不当、操作不当会造成正气的损害甚至病情的加重,临床见到很多患者由于过度拔罐造成皮下硬结、皮肤严重淤青甚至坏死、留疤。经络,中医认为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很多养生方法是通过敲打、刺激经络,从而达到防病保健的作用。虽然从中医理论上讲,针刺和艾灸等各种治疗方法是作用于经络,通过对经络气血的调节达到治病的目的的。但是,中医对健康的基本认识是“气血和”、“阴阳和”,这种状态的达到并不是通过简单地敲打经络就能实现的;另一方面,中医认为,气血有其生、长、化、收、藏的时宜,不仅体现在四季中,在一天中也同样体现,不合时宜的激发气血的运行就如同该睡觉的时候运动,会打乱气血的“作息时间”从而对机体造成伤害。误区四:食疗人人适宜食疗,是几千年华夏文明饮食文化的瑰宝,在我们的防病保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各种各样食疗养生馆更是应运而生,观其食谱,大部分是“甲鱼、海参、鲍鱼、枸杞、乌鸡”之类各式各样的滋补食材、药材的综合,当然也有如“马齿苋、紫背天葵、香芋、山药”等清热解毒药物及平补药物,虽然样式繁多,但是一般都是简单拼凑,而不能根据食用者的体质进行搭配,造成重花样而轻药效的局面,使得食补而不能达到“补”之功效。
4,有谁知道关于中药养生的小知识呢多写几条
苦碟子,泡开水喝,治疗和预防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强化心脑血管,其中的类黄酮成分有很强的还原性,延缓衰老。
药店卖的苦碟子都不是我说的这种正宗的苦碟子,而是一种同科的类似植物,作用比真正的苦碟子差太多。医养生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 以下是有关中医养生知识的三字经 勤学习,勤思考,勤梳头,可健脑 勤洗脸,容颜俏,勤洗澡,肤病消 勤运指,可益智,勤运目,视力好 勤走路,腿脚灵,勤交谈,舌灵巧 勤鼓耳,听力健,按摩腹,消化好 勤刷牙,防龋齿,勤叩齿,牙固牢 勤咽唾,保健液,足常摩,心肾好 衣与被,勤洗晒,讲卫生,疾病少 亲友间,勤交往,常聊天,少烦恼 勤养神,精神好,勤运动,抗衰老 勤体检,防疾病,都做到,健康保 失眠时,9-11点喝杯冬瓜汁+酸枣粉。 睡觉前吃白萝卜补肾。 早调心肺,晚调肝肾,常调脾胃。 早上做搓手护眼运动,晚上做擦背护肾运动。 1、别吃宵夜。会得胃癌。因为胃得不到休息。 2、一个星期只能吃四颗蛋。吃太多。对身体不好。 3、鸡屁股含有致癌物,不要吃较好。 4、饭后吃水果是错误的观念。应是饭前吃水果。 5、女生月经来时。不要喝绿茶。因为绿茶室凉性的,可以喝红茶,因为红茶属热性。多吃可以补血的东西。 6、喝豆浆时不要加鸡蛋及糖。也不要喝太多。 7、空腹时不要吃蕃茄,最好饭后吃。 8、早上醒来。先喝一杯水。预防结石。 9、睡前三小时不要吃东西。会胖。 10、少喝奶茶。因为高热量。高油。没有营养价值可言。长期饮用。易罹患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 11、刚出炉的面包不宜马上食用。 12、远离充电座。人体应远离30公分以上。切忌放在床边。 13、天天喝水八大杯。 14、每天十杯水。膀胱癌不会来。 15、白天多喝水。晚上少喝水。 16、一天不要喝两杯以上的咖啡。喝太多易导致失眠,胃痛。 17、多油脂的食物少吃。因为得花5~7小时去消化,并使脑中血液集中到肠胃。易昏昏欲睡。 18、下午五点后。大餐少少吃,因为五点后身体不需那么多能量。 19、10种吃了会快乐的食物:深海鱼,香蕉,葡萄柚,全麦面包,菠菜,大蒜,南瓜,低脂牛奶,鸡肉,樱桃。 20、睡眠不足会变笨,一天须八小时睡眠,有午睡习惯较不会老。 21、最佳睡眠时间是在晚上10点~清晨6点。 22、每天喝酒不要超过一杯,因为酒精会抑制制造抗体的b细胞,增加细菌感染的机会。 23、服用胶囊应以冷水吞服(可以第一个吃),睡前30分先服药。忌立即躺下。 24、酸梅具防止老化作用,青春永驻;肝火有毛病者宜多食用。 25、掉发因素:熬夜,压力,烟酒,香鸡排。麻辣锅。油腻食物。调味过重的料理。 26、帮助头发生长:多食用包心菜,蛋。豆类;少吃甜食(尤其是果糖) 。 27、每天一杯柠檬汁,柳橙汁。不但可以美白还可以淡化黑斑。 28、苹果是机车族、瘾君子、家庭主妇的常备良药,一天一颗,才能让自己有个干干净净的肺。 29、抽烟又吃维他命(b胡萝卜素-a维他命的一种),会致癌,尽早戒烟。才是最健康的做法。 30、女性不宜喝茶的五个时期:月经来时,孕妇,临产前。生产完后,更年期。 31、抽烟,关系最大的是肺癌,唇癌,舌癌,喉癌,食道癌,也与膀胱癌有关。 32、饮酒导致肝硬化。引发肝癌。 33、吃槟榔会导致口腔纤维化,口腔癌。 34、食物过于精细,缺乏纤维;含大量脂肪,尤其是胆固醇会引发胃癌。 35、食物过于粗糙,营养不足时导致食道癌,胃癌。 36、食品中的黄曲毒素。亚硝酸类物皆具有致癌性。 37、不抽烟。拒吸二手烟。 38、适量饮酒,不拚久。不醉酒。 39、减少食用盐腌。烟熏,烧烤的食物。 40、每天摄取新鲜的蔬菜与水果。 41、每天摄取富含高纤维的五谷类及豆类。 42、每天摄取均衡的饮食,不过量。 43、维持理想体重。不过胖。 44、保持规律的生活与运动。 45、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 46、正确饮食习惯:早上吃的像皇帝,中午吃的像平民,晚上吃的像乞丐。 都是帮你找的 希望对你有帮助 希望能够采纳 谢谢了
5,中医保健的含义是什么
中医保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它与其它文化源流之间既有其同的渊源,又有密切的联系,都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中医保健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武术等丰富的养生技术。 中医养生保健认为,人体只要适当的调理,固本培元,脏腑协调,气血畅达,则调节身体机能的器官自然回复正常功能。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是最重要的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中医保健基本理论 1.阴阳学说 中医学家认为,人体和自然界一样,也是由两个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方面所组成,这两个方面就是一阴一阳。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简单的,就是指日光的向背,向着太阳的一面就为阳,背着太阳的一面就为阴。后来其涵义逐渐延伸至晴与雨、寒与热、天与地、日与月、静与动、男与女、气与形等。现代中医把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称为阳,把相对静止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称为阴。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而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热为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所以可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这就是阴阳互根。人的正常生命活动,就是阴阳两个方面对立统一的结果,人体阴阳得以平衡,就能保持健康。 同样,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在这种消长变化中达到动态的平衡。这种消长变化是绝对的,而动态平衡则是相对的。比如白天阳盛,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而夜间阴盛,机体的生理功能相应的以抑制为主。从子夜到中午,阳气渐盛,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由抑制转向兴奋,即阴消阳长;而从中午到子夜,阳气渐衰,则人体的生理功能由兴奋渐变为抑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阳消阴长”。 那么什么是“五行学说”呢? 2。五行学说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行学说为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学说,认为五行是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元素,宇宙间各种物质都可以按照这五种基本物质的属性来归类,五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我国医学便借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用以补充阴阳学说。这五种物质元素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医学家把五行学说运用于医学领域,把人的五脏(肝、心、脾、肺、肾)、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体(筋、脉、皮、肉、骨)、五官(目、舌、口、鼻、耳)、五华(爪、面、唇、毛、发)、五方(东、南、中、西、北)等人体器官组织分别归属五行,同时,以五行的特殊性来阐述这些人体器官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 先谈谈五方: 如:日出东方,而升腾,与木之升发特性相似,故东方属木。 南方炎热,与火之特性相似,故南方属火。 落于西方,与金之沉降的特性相似,故西方属金。 北方寒冷,与水的特性相似,故北方属水。 中原地带,土地肥沃,万物繁茂,与土之特性相似,故中央归属于土地。 再看看五脏 肝属木,则与肝有关的筋、目、爪、胆均属木 火性温热,其性炎上,心属火,故心阳具有温煦的功能。 土性敦厚,可化生万物,脾属土,故脾具有运化水谷,产生精微,供养全身的功能。 金性清肃、收敛,肺属金,故肺有肃降的功能。 水性润下,有寒润,下行,闭藏的特性,肾属水,故肾有主闭藏,主水的功能 五脏之间的滋生关系: 木生火――肝藏血的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发挥。 火生土――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血能营脾,脾才能发挥运化、生血、统血的功能。 土生金――脾能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促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功能正常。 金生水――肺气肃降,有助于肾藏精、纳气、主水的功能。 水生木――肾精可化肝血,以肝功能的正常发挥 情志属于五脏,五脏有生克关系,情志也有生克关系,临床上利用情志之间的制约关系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悲为肺志,属金;怒为肝志,属木。金克木――悲胜怒 恐为肾志,属水;喜为心志,属火。水克火――恐胜喜 怒为肝志,属木;思为脾志,属土。木克土――怒胜思 喜为心志,属火;忧为肺志,属金。火克金――喜胜忧 思为脾志,属土;恐为肾志,属水,土克水――思胜怒渐 五行相生的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母子关系,也就说〞生我〞(母)和〞我生〞(子)两方面的关系,把它比喻为〞母〞与〞子〞的关系。在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又都具有〞我克〞(所胜)和〞克我〞(所不胜)两方面的关系,称之为〞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 中医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相互结合和渗透,形成了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系统理论,构成了古代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我们前面谈到的这些理论——中医阴阳、五行理论体现了中医学养生保健理论的核心思想———整体、平衡。中医的养生保健的原则是顺应季节、天气、人际等的变化,调整人体自身,促进人体去适应这种变化,始终与外界环境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从而保持健康。比如:春天要注意防风,以免皮肤过敏或瘙痒。还应注意保护肝脏,因为肝属木,如果肝不好,眼睛就不好,一般人们把清肝明目说在一起,也是这个道理。怒伤肝。平衡才能健康,它包括人体自身的平衡,人体与外界的自然环境保持平衡和周围人的和睦相处,也就是适应社会的能力。人体的疾病,要放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大背景中去讨论。在高速发展、物质丰富的今天,我们缺的不是某种物质元素,不是缺鱼、缺肉、缺好吃的,而是营养过剩。我们缺的是平衡,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的。大家都知道,现在倡导生态和谐,保护环境,也就是想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还有适应社会的能力,现在社会竞争异常激烈,工厂倒闭,工人下岗,找一份工作还不知道能工作多久,父母,孩子都要养,我们压力太大,我们也太累了。长此以往,我们的生命在不断地透支。据中国国际亚健康学术成果研讨会指出,我国70℅的人为亚健康人群,更有甚者85℅的疾病都是由于免疫力低下引起的。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好的医生是谁吗?是我们自己。只有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才能解决最根本的问题。那么现在的健康事业是不是很大?健康自己,健康他人。 我们再来谈谈,中西医的区别。中西医的区别在于整体和局部、宏观和微观。中医把人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是一个始终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有机生命体。这个生命体本身有自我防御、自我修复功能。人体是一个动态的整体,体内五脏六腑、各种物质成分随时都在发生运动和变化,而且脏腑之间、物质之间时刻都在发生联系和转化。因此,中医的主要工作,就是激发生命体的潜在能量,发挥人体自身力量来治疗疾病。而西医则把每一个病症看成具体而微的,仔细研究每一个病症的特点,并针对病因进行直接治疗。如果我们用微观、静态的方式来研究生命和疾病,那么我们就不能了解到生命和疾病的全貌。比如说,我们拿一个显微镜去观察大象,我们是否还能得到对大象的一个整体印象?所以,西医有它客观、精细的一面,同时也有它局限、僵化的一面。西医注重的是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各种微观数据,而中医注重的是人体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整体变化。这就好比一盆菜端上来,西医用仪器去检测它的物质成分,而中医是用嘴去品尝,你说用嘴品尝和仪器检查哪个更能获得对菜肴最本质的认识?是各种测量数据还是你的主观感受? 再比如,同是肝癌,西医发现,肝脏上面有癌症了,目前还没有转移,怎么办呢?西医的第一选择就是手术,把癌细胞繁殖的组织切除掉。如果无法切除了,就动用化学和物理的方法治疗,这被分别叫做化疗和放疗,其目的倒是很简单:把癌细胞杀死。还是无法达到目标,的确,用西医的化疗和放疗,看起来能杀死癌细胞,但也杀死了健康的细胞,弄不好,还把健康的细胞变成了新的癌细胞。要么干脆把肝脏切除或者换一个新的肝脏。如果癌细胞已经转移到其它器官去了,怎么办呢?西医束手无策,只有等死。好一点的医生会告诉病人:想吃什么就吃点什么吧,你的时间还有若干个月。 中医则不然。中医发现肝脏有疾患,一般会通过脉象和其它方式辨明病人的“八纲”属性,即阴、阳、表、里、寒、热、 虚、实,作为治病的依据,并决定采用哪些中药。 如果病人口渴而能饮水,属于热性症候;如果口不渴或假渴而不能饮水,则属于寒性症候。如果病人疼痛拒按,则为实证;如果疼痛喜按,按之则疼痛减轻或停止,则为虚证。 如果病人发热,恶寒,头痛,鼻塞,舌上无苔或苦薄白,脉 浮,是表证;如果发潮热,恶热,腹痛,口燥,舌苔黄黑或白厚而干燥,脉沉,是为里证。“八纲”不同,治疗的方法也就不一样。 打个比喻。好比一座城市有敌人侵入,西医的办法是发现西城有敌人,就对西城放炮,发现东城有敌人,就对东城打枪。至于打枪放炮的时候把自己人也。杀死了,那算是意外,不值得一提,只要保住城池不失,就算可以了。而中医的办法则不然,发现东城有敌人,就向东城增派战士或者增加东城战士的给养,让其恢复活力,最终拒敌门外。发现西城有敌人,就在西城先建起壁垒,防止敌人深入,同时在东城做战斗动员,动员兵力投入战斗。中医有时候也会对东城和西城开枪放炮,但都是在特殊情况下,确保对人体机能没有损伤的情况下。 中医治得病的人,西医治人得的病。我们只有强化自身的免疫力,以不变应万变,以我为主。救治于后,不如摄养于先。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大家都知道。一种抗生素使用久了,细菌往往出现针对这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这是让医生非常棘手的问题。 这里我们谈谈我们公司的拳头产品——增健口服液。增健口服液是根据传统中医理论,运用现代研究成果及实践经验,从多种天然植物中提取免疫调节剂--复合多糖,再配以多种补益类及清热解毒、药食两用的天然植物等精制而成。有效调节、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抵抗力、防止疾病的侵袭,增强并改善体质。复合多糖被世界卫生组织评定为最佳免疫调节剂,领先世界二十多年。是不是好东西?我们在座的人比我都明白,别听广告,看我们自身体会,是不是?
上一篇:养生店买什么中药好点,哪些保健养身的中药材在江浙卖的最好
下一篇:养生堂减肥吃什么中药,喝什么中药可以减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