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真菌的药物2,各类真菌药用3,怀疑滥用抗生素引起的真菌感染去医院挂什么科4,药用真菌的培育历史和研究现状是什么5,抗真菌药有哪些6,抗真菌的药物有那些7,药用真菌的分类8,药用真菌是那些9,临床常用的抗真菌药物有哪些真菌……
本文目录一览
1,真菌的药物
大多数限局性浅表的真菌感染都可使用外用抗真菌制剂治疗。吃的:“盐酸特比萘芬”“伊曲康唑”“氟康唑”~~用的:“联苯苄唑”“硝酸咪康唑”“曲安奈德益康唑”~~~
2,各类真菌药用
我国的药用真菌 真菌是有真正的细胞核、没有叶绿素的生物,一般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通常营养菌丝是丝状的且有分枝,能产生孢子。真菌在世界上有25万种以上。中国的药用、食用真菌有1000种左右,隶属于2门4纲12目33科96属中。 真菌药物是我国中药的组成部分。早在一千多年前的东汉末年,世界上第一部本草《神农本草经》记载了雷丸、猪苓、茯苓等真菌药物。我国著名药学家李时珍在他的巨著《本草纲目》中收集、整理的真菌药物有灵芝、木耳、鸡等共20多种,对各种药物的性能、作用和有无毒性分别作了记载。例如:马勃,列为下品,气味辛、平、无毒,主治恶疮马疥;记载灵芝时分别列了青、赤、黄、白、黑、紫6种,均属上品,性味稍不同,无毒,久服能延年益寿,是滋补药物。据记载我国的药用真菌有270~300种,将其中重要真菌列于下,供参考。 我国主要药用真菌及功效 竹黄(Shiraia bambusicola)治疗胃病、百日咳及关节炎,含多糖。分布在江苏、浙江、四川、贵州、安徽等地。 麦角(Claviceps purpurea)促使子宫收缩,含生物碱,误食可使人畜中毒。分布在黑龙江、湖北、陕西、江苏、浙江等地。 糠谷老(Sclerospora graminicola)清热利尿、祛湿消肿,炒焦研末治疥疮、湿疹。分布在黑龙江、辽宁、吉林、山东等地。 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益肺肾、补精髓、滋补强壮、止咳喘、镇静,含蛋白质、冬虫草酸、维生素B12等,为名贵药材。分布在四川、云南、西藏、贵州、甘肃等地。 茯苓(Poria cocos)宁心安神、利水消肿、健脾补中、具抗癌作用,为珍贵中药,含β-茯苓聚糖,茯苓三帖酚等。分布在四川、云南、福建、江苏、江西、山西、山东、河北、贵州。人工可载培。 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利水渗湿,治急性肝炎,促进钠、钾电解质排除。对小白鼠S-180肉瘤抑制率达99.5%。分布在甘肃、河北、山西、陕西等地。可人工载培。 雷丸(Omphalia lapidescens)杀三虫(绦、钩、脑囊虫),含雷丸素。分布在陕西、四川、云南,可栽培。 蝉花(Omphalia lapidescens)治小儿惊癫、瘈瘲、夜啼、心悸,含甘露醇。分布在辽宁、山东、四川等地,可人工培育。 玉米黑粉菌(Ustilago maydis)幼时可食、老后有止血、抗癌功能。分布全国各地,可用液体培养。 香菇(Lentinus edodes)治风破血,益味助食,理小便不禁,降低血浆胆固醇,可防治佝偻病,抗癌。分布在浙江、福建、台湾、江西。现多为栽培。 松口蘑(松茸)(Tricholoma matsutake)强身、躯虫、止痛化痰,风味绝佳,抗癌,含松茸油、肉桂酸等。分布在黑龙江、吉林、云南、四川、广西、台湾等地。 蜜环菌(榛蘑)(Armillaia mellea)治风湿腰膝痛、四肢痉挛、眩晕头痛、小儿惊痫等。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可人工栽培。 云芝(Polysticus verslcolor)清热消炎,治疗支气管炎,慢性肝炎,抗癌。分布于各地林区,可液体培养。 猴头( Hericum rlnacells)对消化道肿瘤、十二指肠溃疡、肝炎有疗效,抗癌 分布在黑龙江、吉林等地,可人工栽培。 黑木耳(Auricularia aurcula)益气强身,活血止血止痛,治内伤痛,崩淋血痢、高血压、便血。分布于各地林区,可人工栽培。 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具舒筋、活络、散寒、抗癌功效。分布在黑龙江、安徽、吉林、台湾、云南等地。 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治白细胞减少,有效率94.7%,慢性肝炎防治率90.3%。分布在黑龙江及云南、吉林等地,可人工载培。 构菌(金针菇)(Collybia velutipes)预防高血压,治疗肝炎、胃溃疡,有助青少年生长,抗癌。分布在黑龙江、广东、福建、台湾。现为人工栽培。 木蹄(Pyropolyporus fomentarins)消食化瘀。分布于陕西、黑龙江等林区。 雷震子(Xylaria SP)除湿、镇惊、利小便、 止心悸、催乳、补心肾,治失眠、跌打损伤。分布在四川、广东等地,可人工栽培。 白疆蚕菌(Bombyx mort)预防中风、解热、降低胆固醇、祛痰,治小儿惊痫、头痛齿痛等。分布在四川、云南、广西、辽宁、山西、河北、台湾,可人工培育。 竹荪(Dictyophora duplicata)治疗脚气。分布在福建、广西、黑龙江,可人工栽培。 亮菌(Armillamella tabescens)对胆囊炎、急性慢性肝炎疗效显著。分布在黑龙江、江苏、安徽、内蒙、吉林,可人工培育。

3,怀疑滥用抗生素引起的真菌感染 去医院挂什么科
你有症状吗?一般真菌感染口腔,然后有消化道感染!如大便有霉菌,你去消化科吧!用抗真菌药物,有口服的,也有静脉点滴的,你听医生的就是了 !要有什么问题接着问我也行,我也是内科医生!
4,药用真菌的培育历史和研究现状是什么
(岳德超)药用真菌,是指能作为药物治疗疾病以及具有滋补作用的一类真菌。我国利用真菌作为药物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2550年前,就有用“神曲”治疗饮食停滞、胸膈满闷、消化不良,用豆腐上生长的霉治疗疮痈等记载。我国最早的药物书《神农本草经》(公元100—200年)及历代其它本草书中就记载有茯苓、猪苓、雷丸、马勃、灵芝、香菇、蝉花、冬虫夏草、木耳等真菌药物。这些药用真菌经历了上千年的医疗临床实践的考验,至今仍在广泛应用。据初步统计,全世界约有真菌25万种左右,已知有药效的约300余种。而人工培育作为药物使用的,只有其中很少部分。近30年来,我国药用真菌事业在不断发展,尤其是1980年首届全国药用真菌学术会议以来,药用真菌事业的发展更为迅速。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真菌类中草药,已从真菌中发掘和开发出约30余种真菌药物制剂应用于临床。真菌类药物安全有效。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一、药用真菌培育的概况我国是世界上培育药用真菌最早的国家。如早在800多年前,王祯(元)《农书》中就记载有香菇(蕈)的简易栽培方法。主要是人工在树杆上砍出花口,随野生香菇孢子自然飘落接种感染长出香菇。这种方法曾传至日本,约在300多年前,日本又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方法一直沿用到大约60多年前,被改用孢子水接种方法所代替。现今已发展到采用纯菌种全人工栽培方法。浙江省的龙泉、景宁、庆元是我国香菇栽培技术的发源地。1957年陈梅朋等,为了节约木材和克服产区的局限性,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开始采用木屑栽培香菇的研究,并于1960年初步获得成功。近年来,全国各地区因地制宜,利用各种农副产品作为栽培香菇及其它多种药用真菌的原料,其栽培方法也多种多样,如野(室)外有坑道、荫棚、溪沟等段木栽培,室内有瓶栽、袋栽、菌砖栽、盆栽等栽培方法,不仅大大提高了产量,质量也远比老法栽培的要好。目前,江苏已建成我国最大的香菇栽培基地,福建古田已建成香菇生产半自动化车间。栽培生产量较大,我国香菇产量达世界产量的40%,已跨入世界香菇生产大国的行列。茯苓在我国也已有数百年的栽培历史。如在《癸辛杂志》内就记载有“茯苓生于大松之根上矣。近世村民乃择其小者,以大松根破而系于其中,而紧束之,使脂液渗入于内。然后择地之沃者,坎而瘗之,三年乃取,则成大苓矣”。这种掘根后用原苓引种方法,现今在某些山区还常采用。在苏颂(宋)《图经本草》(公元1062年)上就记载有茯苓的采收方法:“以铁头锥刺地,如有茯苓,则锥固不拔,于是掘土取之”。这与现今采挖茯苓的“钻场法”是一致的。1970年以来,湖北、福建等地改革了用茯苓作种(肉引)培育的老方法,而采用纯菌种菌丝(菌引)接种的新方法,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在正大力推广人工接种(菌引)栽培法。现今,全国已有许多省区进行茯苓的人工栽培,其中以安徽、河南、湖北、云南、四川、福建等省产量较大。我国栽培银耳也是世界最早的国家。据记载,银耳的栽培于1894年始于四川省通江县,其后传至贵州、湖北、陕西、福建等省。后来日本也仿效栽培。过去也是采用自然接种的老法栽培,产量低。现今不仅分离出优良的银耳纯菌种,而且还掌握了栽培银耳的新技术。如在接种银耳纯菌种以后,还需接种适当比例的银耳伴生菌——香灰菌丝,一般比例为1000∶1较好。其栽培方法除段木栽培外,还研究成功并大量推广瓶栽、菌床栽、塑料袋栽等方法,产量得到很大的提高。现在全国各地都有银耳栽培。不仅满足了临床的需要,亦为药理、化学等研究创造了条件。灵芝的栽培,首载于清《花镜》(公元1688年)一书内。目前,国内不少地区从事灵芝的瓶栽和段木栽培,并已发展至固体和液体发酵培养。猪苓过去全靠野生资源提供药用,山西古县、陕西秦岭有关单位,经过几年努力取得了野生变家栽的初步经验,云南省近几年在开展室内人工分离培养菌核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并研制出猪苓的水培法,1980年初步获得成功。1956—1959年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在麦角菌的人工接种栽培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并获得成功。在此基础上,又曾先后研究成功固体及液体培养麦角菌的方法,同时也曾对茯苓菌进行发酵培养的探索性研究,在瓶内培养形成菌核。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虫草的人工培养技术、工艺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980年日本矢秋信夫报道了虫草属中80个种的人工培养,对含虫草菌素成分的蛹虫草的人工培养已获成功。但对我国的虫草(含虫草酸),日本研究很少。近年来我国对虫草蝙蝠蛾幼虫的饲养与虫草菌的分离培养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1983年沈南英曾报道,于1981年曾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出1根冬虫夏草的子座,随后青海畜牧兽医研究所利用野生的子囊孢子,培育出菌株已在试管中长出了不成熟的子座。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与福建清流县医院、海军医学研究所等单位,都相继从野生虫草菌上分离出不同菌株,并进行了发酵药理化学及临床疗效等的研究已通过成果鉴定,投入生产。而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和江西国药厂于1987年第一个获得卫生部新药评审委员会的准产证书。但目前尚不能在人工培养条件下完成其全部生活史。除培养上述几种药用真菌外,近30年来,还成功地培养出紫芝、薄盖灵芝、雷丸、猴头、构菌、云芝、树舌、蜜环菌等多种药用真菌的子实体或菌核,并应用发酵工程技术大量培养出上述各种真菌以及亮菌、安络小皮伞、木耳、层卧孔菌、竹黄菌、白僵菌(或僵蚕蛹)等多种真菌的菌丝体供医药用。二、药用真菌培育的意义自古以来,我国就将多种真菌作为药物,并载入历代医药书籍中,它们是中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千年以上的医疗实践的考验。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培育药用真菌最早和生产真菌类药物制剂较多的国家。尤其是近30年来,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药用真菌,使药用真菌事业发展迅速。一些药用真菌经现代医药学研究证明,其功能是多方面的,且疗效安全可靠。我国真菌资源极为丰富,而被发掘作为药用真菌开发利用的仅是其中极少部分。由于野生资源远远满足不了临床用药的需要,因此,进行药用真菌培育的意义,不仅在于解决药源,亦可发掘和开发利用祖国医药学宝库,寻找新药以获得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三、药用真菌培育的研究现状我国近30年来,药用真菌培育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对一些传统培育的真菌如麦角、香菇、银耳、茯苓等进行了方法改革,采用纯菌种全人工接种培育的新方法,代替了过去自然接种的半人工培育的老方法,获得很大成功。现在所有药用真菌的培育,都采用纯菌种人工培育的新方法,并已普及推广,发展迅速。在江苏江阴县夏港乡,于1985年已建成我国最大的香菇栽培基地——长江香菇场投入生产。1986年在福建古田县已建成香菇生产半自动化车间。目前,药用真菌培育的研究,正为实现工厂化、自动化而努力。而更多的药用真菌培育的研究,则是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深层发酵方法进行培育。此种方法不仅可大大缩短生产周期(4—15天),并可在工厂内有计划地、大规模培育生产,或应用此方法生物合成具有医疗价值的药物,如麦角新碱、银耳孢糖、香菇多糖、云芝多糖等等,其质量易于控制,成本低,可获得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建成发酵生产真菌类药物的工厂或车间,全国约有30多个,而从事药用真菌研究的单位则更多,生产出的真菌类药物制剂约有30余种。四、药用真菌的培育方法利用发酵法培育药用真菌,可以大大缩短生长周期,适合工厂化生产,培养条件容易控制,生产潜力大,为广泛地研究、开发和利用药用真菌开辟了新途径。人工栽培,是一种传统的生产方法,我国自古有宝贵的经验,尽管它有一定的缺点和局限性,但对一些野生药用真菌,还应试行人工栽培。(一)人工栽培1.段木栽培是模仿野生药用真菌生长的一种方法。即利用人工栽培,在段木上生长出子实体或菌核。此法适合于山林栽培。山林栽培要根据药用真菌的生长特性因地制宜选择场地和树种,采用适当的栽培工序,其过程为:准备段木,选择栽培场所,接种,管理,采收与加工。如在选地方面,木耳要选高山的半山腰,有适当的树木遮荫,背风而湿度大的地方。茯苓喜温暖,故选通风干燥的地方。对树种的要求,木耳以阔叶树为主,茯苓则选针叶树松木。木耳和银耳虽然生长环境及栽培工序相近,但也各有其特性。银耳生产要求砍“发浆树”,也就是抽出新树枝,树液流动时砍,而木耳却要求砍“收浆树”,即树叶枯黄,树干养料积累时砍。段木栽培,除木耳、银耳和茯苓广泛应用外,在香菇、灵芝上也在大力推广。2.木屑瓶栽主要原料为锯木屑,麦麸或糠皮。因为锯木屑是木材加工厂的副产品,所以发展药用真菌的瓶栽生产,是木材副产品综合利用的一个途径。木材种类繁多,质地不同,成分不同,如果不了解树种,盲目使用,会直接影响药用真菌的培养效果。一般阔叶树的木屑,特别是壳斗科的树种,最适于药用真菌的生长,它不仅质地较硬耐腐,而且配制的培养基营养充足,在接种后菌丝生长过程中营养消耗慢。含有杀菌物质的樟木和含油脂的松柏树种不适作瓶栽的原料(茯苓的培养除外)。一般木屑瓶栽,多应用于平原地区的室内,而壳斗科树材在平原地区来源困难,故也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要通过试验,选择来源方便的其它阔叶树锯木屑进行栽培。如果不知锯木的种类,应先晾晒,待油脂类物质及挥发性物质分解散失后再用。在培养料中掺入一些麦麸或糠皮增加氮源成分更利于菌丝生长。目前河南南阳应用棉籽壳代木屑作培养基,经过试验效果也较好。(二)发酵培养经化学分析及临床实践证明,以子实体入药的真菌,在它们的菌丝体中也含有与子实体相同的有效成分,同样具有疗效。凡属这类的药用真菌,均可采用发酵的培养方法。发酵培养可分固体发酵培养及液体深层发酵培养。1.固体发酵培养是以固体物质做培养料来培养菌丝体,再经提取加工进行制药的一种方法。不需要复杂的设备及高超的操作技术,投资也较少,更适合基层单位使用。凡适合栽培用的培养料皆可用于固体发酵,固体发酵生产是把长满菌丝体的培养料与菌丝体一并入药,因此要求培养料绝不能含有对人有毒及有害的成分。适合作固体发酵的材料有玉米粉、米糠、黄豆粉、麦麸等。用于生产的容器有浅盘(曲盘)扁瓶(柯氏瓶或茄瓶)、蘑菇瓶等。目前用此法生产的有猴头菌、蜜环菌、云芝、麦角菌及白僵菌等。2.液体深层培养其特点是将菌丝体接种于培养基中,给以适当的通气搅拌,使菌体大量繁殖的同时,产生和积累有效物质。培养过程一般在发酵罐中进行。因此需要发酵罐和压缩空气的设备以及过滤、浓缩、提取等设备。先在摇瓶中培养种子,再扩大到罐中培养。具体生产工艺为:斜面菌种→小摇瓶种子(一级)培养→大摇瓶种子(二级)培养→繁殖罐(种子罐)(三级)培养→发酵罐培养。培养基成分一般比较简单,可用豆饼粉,芝麻饼粉、蚕蛹粉、鱼粉等动植物性原料作有机氮源,适当加些糖类补充碳源再给少量无机盐类即可。深层培养的优点是培养量大,易于人工控制,培养周期短,不受气候、季节限制,常年可以生产。如培养灵芝子实体在栽培条件下需一个半月时间,而菌丝体深层培养下5—7天即可完成发酵生产周期。适于工业化生产,前途广阔。
5,抗真菌药有哪些
按化学结构抗真菌药物分为 棘白菌素类 多烯类 嘧啶类 作用于真菌细胞膜上麦角甾醇的抗真菌药物 烯丙胺类 氮唑类按化学结构抗真菌药物分为 棘白菌素类 多烯类 嘧啶类 作用于真菌细胞膜上麦角甾醇的抗真菌药物 烯丙胺类 氮唑类 : 50万U/片;全部个人工作总结; : 50mg/片; .1g/粒;氟康唑; 0;
伊曲康唑常用的抗真菌药有; ,希望对您有用; :制霉菌素
6,抗真菌的药物有那些
抗真菌药物按结构可分为抗真菌抗生素、唑类抗真菌药、烯丙胺类抗真菌药及其他合成抗真菌药。 (一)抗真菌抗生素按结构可分为多烯类和非多烯类。多烯类抗真菌抗生素的代表药物有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甲帕霉素、曲古霉素等,主要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两性霉素b为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首选药物。非多烯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浅部真菌感染,常用的有灰黄霉素、西卡宁(癣可宁)等。 (二)类抗真菌药物按结构可分为咪唑类和三氮唑类。其中,咪唑类抗真菌药物有克霉唑、咪康唑、益康唑、酮康唑、噻康唑、布康唑、硫康唑、奥昔康唑和联苯苄唑等;三氮唑类抗真菌药物有氟康唑、伊曲康唑和特康唑等。 (三)烯丙胺类抗生真菌药物代表药物为萘替芬。 (四)其它合成抗真菌药物还有氟胞嘧啶、托萘酯、托西拉酯、环吡酮胺、阿莫罗芬等。
7,药用真菌的分类
抗真菌药物按结构可分为抗真菌抗生素、唑类抗真菌药、烯丙胺类抗真菌药及其他合成抗真菌药。 (一)抗真菌抗生素按结构可分为多烯类和非多烯类。多烯类抗真菌抗生素的代表药物有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甲帕霉素、曲古霉素等,主要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两性霉素b为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首选药物。非多烯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浅部真菌感染,常用的有灰黄霉素、西卡宁(癣可宁)等。 (二)类抗真菌药物按结构可分为咪唑类和三氮唑类。其中,咪唑类抗真菌药物有克霉唑、咪康唑、益康唑、酮康唑、噻康唑、布康唑、硫康唑、奥昔康唑和联苯苄唑等;三氮唑类抗真菌药物有氟康唑、伊曲康唑和特康唑等。 (三)烯丙胺类抗生真菌药物代表药物为萘替芬。 (四)其它合成抗真菌药物还有氟胞嘧啶、托萘酯、托西拉酯、环吡酮胺、阿莫罗芬等。药用真菌按其功效可分成滋补强壮类:如冬虫夏草、银耳、灵芝等;抄利尿渗湿类:如猪苓、粟白发等;止血活血消炎祛痛类:如麦角、肉球菌、木耳、安络小皮伞、马勃、朱红栓菌;止咳化痰类:如zhidao金耳、竹黄;安神类:如茯苓;驱虫类:如雷丸;祛风湿类:如空柄假牛肝菌、大红菇;平肝息风类:如蝉花、变绿红菇;降血压类:如草菇;调节机体代谢类:如蜜环菌、香菇、鸡油菌等。
8,药用真菌是那些
是。中药药用的菌类以真菌门为主,而真菌类中药又以子囊菌纲和担子菌纲植物为多。冬虫夏草等为子囊菌;灵芝、茯苓、猪苓等则为担子菌。灵芝为多孔菌科真菌赤芝 或紫芝 的干燥子实体。真菌类药物广泛,通常所说的药用真菌多限于在生长发育的一定阶段能够形成个体较大的子实体或菌核结构的高等真菌,其中大部分属于担子菌亚门,少数属于子囊菌亚门,在酵母等其他真菌中也有少数种具药用价值。能产生抗生素的真菌作为药物历史悠久。早在2500年前,中国就已采用酒曲治疗肠胃病。中国东汉初期的《神农本草经》及以后历代本草书内就记载有灵芝,常用的种类有赤芝、紫芝、茯苓、猪苓、雷丸、大秃马勃、紫色秃马勃、冬虫夏草、僵蚕、香菇、木耳以及蝉花等,这些药用真菌都经历了长期的医疗实践,疗效得到了充分的验证,至今仍被广泛地应用。 临床上常用的药用真菌还有银耳、麦角、落叶松蕈、空柄假牛肝菌、大红菇、白乳菇、竹黄和糖谷老等百余种。 药用真菌按其功效可分成滋补强壮类:如冬虫夏草、银耳、灵芝等;利尿渗湿类:如猪苓、粟白发等;止血活血消炎祛痛类:如麦角、肉球菌、木耳、安络小皮伞、马勃、朱红栓菌;止咳化痰类:如金耳、竹黄;安神类:如茯苓;驱虫类:如雷丸;祛风湿类:如空柄假牛肝菌、大红菇;平肝息风类:如蝉花、变绿红菇;降血压类:如草菇;调节机体代谢类:如蜜环菌、香菇、鸡油菌等。
9,临床常用的抗真菌药物有哪些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药、免疫抑制剂、器官移植、血液透析和放化疗等的普遍使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严重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公众问题,所以合理的选择抗真菌药物对于真菌感染的治疗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临床上常用的抗真菌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种:1. 多烯烃类:代表药物为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全身系统给药,主要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但是由于肾毒性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目前主要用于治疗口腔、阴道和皮肤的白色念珠菌感染。2. 唑类:代表药物有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等,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的抗真菌药,主要用于各种念珠菌、隐球菌病及各种真菌引起的脑膜炎及免疫低下患者口腔、消化道的念珠菌病,疗效较好,多有一定的肝肾毒性,但毒性较多烯烃类小。3. 烯丙胺类:代表药物有布替萘芬和特比萘芬,临床多用于浅部真菌感染。4. 棘白菌素类:对大多数念珠菌具有快速杀菌作用,包括一些对唑类耐药的菌株,对于大多数曲霉菌亦有抑制作用,临床上显示出广谱、低毒、高效的特性,代表药物为素有抗真菌中的“青霉素”之称的卡泊芬净,该药物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尽管价格昂贵,但用量显著增长。对于一些本身基础疾病较为严重、患病时间延长或免疫抑制剂、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大量使用的患者更应警惕真菌病的发生,应及时明确病原菌,做好真菌的分离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从病原真菌的种类和药物特性以及患者的全身状况和经济状况等方面综合考虑,正确合理的选择抗真菌药物或联合用药,探索并制定出高效、低毒和经济的诊疗方案。常用的抗真菌的药物主要是口服的有制霉菌素灰黄霉素两性霉素同时还有唑类的比如说氟康唑咪康唑等等外用的有咪康唑栓剂的如达克宁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chihuoyunnan}删除,{因为内容来自网络}凡涉及中药秘方或者处方,需要请专业医生验证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乱用,本内容只是整理自网络的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