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国家对中医的新政策2,中药什么时候喝比较好3,中药一般什么时间吃比较好4,虚不受补中医有什么对策5,中药要如何发展6,吃中药有没有什么禁忌7,什么时间喝中药最好国家对中医的新政策我国已经启动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中医治……
本文目录一览
1,国家对中医的新政策
我国已经启动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中医治未病试点开设,以健康文化为基础,健康管理为核心,健康保险为保证的三位一体的金模式,为探索深化治未病健康工程打下了基础,在这基础上继续运用多种方式运作,努力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医疗预防与保健养生的体系。
2,中药什么时候喝比较好
滋补品适宜空腹服用,有刺激性的一般按排在餐后,解表类的,宜热服,其他无明确规定,晚上睡觉前服药或是和凉茶之类的对胃部好,无确切根据,中西药最好要错开时间,至少一个小时根据人体自身固有的时间节律,择时用药,以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中医学认为:人体自身有各种时间节律,如年节律、月节律,日节律、时节律。以日节律为例:一日中,人体气血在经络中运行有一定规律,清晨之时,气血流注手太阴肺经,次为大肠、胃、脾、心、小肠等。实验室研究及临床研究资料均表明:某个脏腑的病变,在其经气旺盛之时施治,会大大提高疗效。辨证属阴虚的病证,使用补阴药可安排于傍晚一次服药。阳虚病人使用补阳药可考虑在清晨一次服用,以简化给药次数,增强和提高疗效。肺部疾病可在平旦之时3-5点服药,肾脏疾病则可考虑下午5点左右用药。
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即说:"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传统认为:上部的疾病,如耳、目、口、鼻、五官等疾病都宜采取先食后服药。偏于滋补调摄类的药物也一样,如葛洪说:“服治病之药以食前服之,服养生之药以食后服之。”需要说明的是,对肠胃有刺激性作用的药物也宜饭后服以减轻胃肠部的不适。
睡时服 服用安神药和治遗尿症药物常采用此种服法,睡前服药能使药效及时发挥作用,只要它不是消炎药,刺激不大,不会对胃不好。
喝凉茶 对胃寒的人不好,对胃热的人可以,但都会影响睡眠质量
中药和西药最好分开两小时。要不然会影响药效。
如果要依古法的话就不是很好回答了;依本人祖传的方法就是六至八小时服用250毫升,一日三次;第一次服药时最好是凌晨4~5点钟,空腹下肚后药治病成份可以随血液周游全身,这样的话效果就突出来了。当然别人的方法也自有道理,不便评论。服西药半小时后即可。喝中药的注意事项: 1.喝中药请在饭后30-60分钟服用为宜.可以避免中药成分对胃粘膜的刺激. 2.喝中药前后一小时左右最好不要喝茶,咖啡,牛奶或豆浆,以免中药成分与茶的鞣质,咖啡因及蛋白质等发生化学反应,影响疗效.可以喝水. 3.如果服用中药后有不舒服或腹泻等现象,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感冒咳嗽请停服汤药. 4.如果觉得口味较苦,可以加些糖再服用!
一般膈以上的病变要在饭后2小时服,膈以下的病变在饭前1小时服。补药、打虫药要空腹服用。胃不好和易刺激胃的药要在饭后服。寒性病要温或热服,热性病要凉服。以前人们喝中药要求是在饭前喝,现在最好的喝法是一天三次喝 上午 下午 睡前,一是不影响吃饭 二是有利于吸收,三是能充分发挥药效。还有一付中药煎三次 混合一起再喝
3,中药一般什么时间吃比较好
古代医学家就十分注意掌握中药的服用时间,知道在不同时间里服药,药物疗效差异很大。因此,了解选择服药时间方面的知识,知道应该在什么时候吃药,有助于我们根据病情,合理选择服药时间,以发挥药物的最好效能。 1.空腹法:空腹服药易使药力得到发挥,东晋时期著名医药学家葛洪说:“未食内虚,令毒势易行”。多用于实证疾病,特别是积滞、瘀血、水湿等病证。从部位上看,它适宜于治疗人体下部的疾病(心胸以及四肢、血脉)。具体服药时间包括:鸡鸣时服(如鸡鸣散);平旦时服(如十枣汤);饭前服等。 2.饭后服法:适用于人体上部的疾病。中医传统认为:上部的疾病,如耳、目、口、鼻、五官等疾病都宜采取先食后服药方法,能使药性留连于上。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即说:“病在胸膈以上者宜先食后服药”。偏于滋补一类的药物,也宜饭后服。如葛洪说:“服治病之药以食前服之,服养身之药以食后服之。” 3.顿服:病情较急者,煎好后立即服下,称为顿服,取急病急治之意。东汉医学家张仲景《金匮要略》载的治急症吐衄的泻心汤、治肠痈的大黄牡丹皮汤等属于此类。目前,一般的高热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小儿急症等亦采用顿服法。 4.睡时服:这是服用安神药和治遗尿症药物常采用的服法,睡前服药能使药效及时发挥作用。 5.昼夜服:一些急、慢性病,亦可昼夜服药,使药效持续发挥治疗作用。对慢性病来说,人们多嫌麻烦,不易做到,但急、重证则常须这样。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常用银翘散治风热病证,他在所著的《温病条辨·上焦篇》中规定:“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再作服”。现在,用银翘散治疗外感风热十分普遍,但极少按此法服药,违背服药方法,焉望有佳效。正如丹波元坚在《药治通义》中所说:“世人服药,多只日间服之,往往夜间不服,致药力不相接续,药不胜病,而冬日夜永,尤非所宜。” 再一种方法是根据人体自身固有的时间节律,择时用药,以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祖国医学认为:人体自身有各种时间节律,如年节律、月节律,日节律、时节律。以日节律为例:一日中,人体气血在经络中运行有一定规律,清晨之时,气血流注手太阴肺经,次为大肠、胃、脾、心、小肠等。实验室研究及临床研究资料均表明:某个脏腑的病变,在其经气旺盛之时施治,会大大提高疗效。目前中药服法普遍沿用一日一剂,上下午分服的方法,从时间治疗学看不尽合理。辨证属阴虚的病证,使用补阴药可安排于傍晚一次服药。阳虚病人使用补阳药可考虑在清晨一次服用,以简化给药次数,增强和提高疗效。肺部疾病可在平旦之时服药,肾脏疾病则可考虑下午五时左右用药。你好!选择正确的服药时间,才会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对中药更是如此。附一些中药的服药知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服中药的时间要根据病情和药物的性质来定。饭后服用:大多数药物宜在饭后服用,尤其是补益药(如人参)、健胃药(如补脾益肠丸)和对胃肠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甘露消毒片);空腹时服用:驱虫药(如乌梅)和泻下药(如大承气汤)则空腹时服用较好;睡前服用:安神类中药应在睡前服用。 但不管是在饭前或饭后服药,都应有半小时至1小时的间隔,以免影响药效。服药次数:一般来说,中药通常需一天口服3次。病情缓和者可每日口服2次;而病情较重、较急者,可根据医师的指示,每隔4小时左右服药一次,夜晚也不停止,以使药力持续,有利于更快地缓解症状、减轻病情。服药温度:大多数中药宜乘温服下,发汗药须热服以助药力,而清热中药最好放凉后服用。
4,虚不受补中医有什么对策
冬令进补秋垫底 祖国医学在几千年进补实践中总结出“冬令进补,秋垫底”这一针对虚不受补的对策,包括用中药底补和食疗引补。 中药底补针对虚不受补者,在秋天用中药调理,为冬令进补做铺垫。入秋后,至少在服用滋补药前1个月开始辨证服用健脾理气化湿浊,开胃助消化吸收的中药调理,以恢复胃肠功能,消除湿浊,使舌苔干净无腻苔,进食后无胀满感,并保持脾胃最佳功能状态,为冬令进补开路。 食疗引补按秋令“因时养生”原则,提倡服食平和的食疗方,调整脏腑功能,使人体逐步适应冬季的严寒气候,为冬令进补作引导。 在炎热的夏天,人们身体消耗大而进食减少,出现体重减轻、倦怠乏力等“无病三分虚”,故秋凉最宜食疗进补,恢复和调节人体脏腑机能。由于夏天人们进食生冷瓜果与冷饮较多,最易损伤脾胃功能,到秋季人体阳气渐弱,阴气渐长,脾胃功能和人体抵抗力更易下降,若在此时大量进食稠腻滋补品,肯定会骤然加重脾胃负担,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出现胸闷、腹胀、厌食、腹泻等症状,所以在冬令进补之前为使肠胃有个适应过程,在秋季提倡食疗。秋季食疗重在调养,补充一些富有营养又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如鱼、瘦猪肉、牛肉、鸡蛋及莲子、薏米、大枣、核桃肉、龙眼肉、百合等清淡平和之品,奶制品、豆浆、新鲜蔬菜、水果也可以适当多吃一些。药食兼优的芡实、山药是调理脾胃的佳品,可用芡实炖牛肉,或以芡实、大枣、花生伴红糖炖服。在医生指导下适量服用生晒参、西洋参等补气生津。对患有老慢支者,在秋季服用蛤蚧大补丸或肾气丸,食用核桃肉等补肺益肾纳气,有利于在冬季拒外邪于体外,减轻疾病在冬季的发作,并为冬令进补作引导。 中药底补与食疗引补,都是秋季“因时养生”的要旨,不仅补养了身体,而且使冬季进补时易为人体所接受,不至于发生“虚不受补”的情况。冬令进补注意事项 有不少人一提到进补就首先想到人参。人参大补元气,是补品中之上品,然而无节制地过量服用人参,可引起“滥用人参综合征”,甚至出现不良反应。据报道,正常人一次内服3%的人参酊200cc就可引起中毒症状。由于市售的营养滋补品大都是大路货产品,是万人一方,缺乏个性。如最常用的十全大补膏,是由党参、黄芪等五味补气药,当归、白芍等四味补血药,一味温阳药肉桂组成,仅适合气血两亏,阳气不足的人群,而热性体质的人服用后会觉得太热,胃不舒服等。正如俗话所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营养保健品亦是这样,合理、科学、适量使用营养保健品,受益无穷;盲目进补,滥用营养保健品,反而损害身体,贻害无穷。 进补要对路“一药一性,百病百方”,各种冬令进补药只能适合一定的体质,治疗一定的病证。每一个人身体状况不同,病证有别,体质有异,所以冬令进补必须对路,因人因证因病度身定制,“一人一方”有针对性地进补。通补百虚,通治百病的滋补药是不存在的,所以也不能不管张三李四,千篇一律就用那么几味补药。大凡中医虚证有气、血、阴、阳虚证四类。对于阴阳俱虚,气血双亏,数病同发,病情错综复杂者,如代谢紊乱综合出现“四高”,即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和高尿酸,又当按照辨证论治精神,仔细观察,全面分析,谨慎配伍,合理用药,进补“对路”,补泻得当,方能奏效。 无虚不补对那些身体健康并无任何虚证表现者,尤其是青少年,根本就没有必要进补。有些人对冬令进补期望值过高,认为进补总比不补好,原本身体健康,也指望通过冬令进补来个所谓的“超常发挥”。其实冬令进补以补为主,兼顾治病祛邪,主要作用是使因虚致病或因病致虚者,以及处于亚健康状态者恢复到健康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延年益寿,所谓“超常发挥”是不实际的。对健康的人来讲“药补不如食补”,均衡营养与适当运动更为重要,而且完全能代替药补。 切忌滥补、过补滋补药大多气厚味腻,滥补会“物极必反”,过多进补超出人体对营养物质正常吸收的承受能力,也会出现其他副作用。小儿消化系统处于未发育成熟期,进补不当或过多都容易造成消化吸收不良,所以小儿不宜进补。对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的人,在滋补药中应增加健脾开胃药物,并减量缓缓调服,一旦出现厌食,脘腹作胀较重者,应暂停滋补药,先调理好肠胃再服。 防止“闭门留寇”在外邪未尽情况下,不可过早进补,原则上先清除外邪后再进补。当外邪比较轻微,也可在补剂中加入固表祛邪药物,如黄芪、防风等攻补兼施,达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的目的。
5,中药要如何发展
中药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海外市场需求不断上升中药企业经营现状分析2014-2018年品牌中药收入增速始终维持在10%以上,2017 年开始逐季提升,2018Q1受流感影响收入增速大幅提高至20%以上。14-18年品牌中药利润增速维持在10%-30%,业绩稳定。 而非品牌中药17年开始收入增速有所下降,且利润有所下滑。17年开始,品牌与非品牌中药净利率水平呈现分化趋势,品牌中药企业盈利能力持续提升。中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分析预测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药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7500亿元,同比增长21.1%。我们预计到2018年中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0780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6.04%,2022年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37680亿元。中国中药材市场规模分析2010年我国中药材行业市场规模仅为232亿元。到2016年我国中药材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670亿元。 2017年我国中药材行业市场规模约746亿元,同比2016年的670亿元增长了11.3%。1、政策支持2017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做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医药特点的重大制度创新,奠定未来中医药发展基础。《“十三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提出加快推动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实现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并提出“完善中医药国际标准,形成不少于50项药典标准和100项行业标准,实现20-30个中成药品种的药物注册以及5-10个中成药品种在欧美的药品注册;加强中医药研究的国际合作”等战略目标,为中医药产品的国际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2、市场需求大一方面,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与城镇化、老龄化人口结构使得国民对医药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提升,疾病谱的变化也造成了医药消费结构的变化,过去以各类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为主的疾病谱患病率逐步下降,逐步被以心脑血管类疾病、消化类疾病为代表的各类与人们不良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慢性病所取代,而中成药对这些慢性病的治疗效果已被不断的实践验证,因此国内对中成药的需求在未来将显著提高。另一方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要加强中医药的国际贸易,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稳步推进,中医药的海外市场需求也会逐步上升。3、中医药+互联网+人工智能近年来,智能药房开始进入大中型医疗机构,在中西医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能有效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智能中药房系统的出现,更是解决了中医医疗机构药房需要“确保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中药汤剂的药效一致”、“提升配药效率”、“方便患者服用中药与提升用药依从性”等痛点和棘手的问题。4、推进中医药供给侧改革在中医药产业领域,从六大方面推进中医药供给侧改革:从消费需求看,人们对中医药服务无论是质和量都产生了“井喷式”的需求,多元化、个性化特征日益明显;从服务领域看,中医药服务正由主要提供药事服务和医疗服务向提供融药事、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于一体、全链条服务的方向发展;从服务供给看,中医药服务正从主要由政府举办向由政府和市场共同举办发展;从服务模式看,中医药服务正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发展;从服务产品来看,中医养生产品、小型保健理疗设备等正越来越多地进入家庭;从国际形势来看,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重视开发和利用中医药,对国内发展形成倒逼态势。未来,国家将着力推进中医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为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所谓中药,是指纳入中医药理论体系、能够按中医理论使用的药品。我们认为中药现代化就是把当代最新科技、手段、方法、设备融入中药研究、生产、应用,从而发展完善中医药的一个过程,其目的不是要把中药西化为“西药”。天江药业首倡的中药配方颗粒饮片剂型改革项目就突出体现了这样的发展思路。中药配方颗粒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现代技术与设备,将传统饮片的剂型进行改良,以充分保留原饮片的性味与功效为前提,既保留了传统中药饮片的精华,又对之作了进一步的发展与补充,充分体现了“继承不泥古,发展不离宗”的学术思想。适应了当今社会发展与医疗发展的需求。虽然现在仍有不少反对的人和观点,阻力还很大,但我们坚信中药配方颗粒的出现为中药的现代化带来了曙光,已经--也应该成为中药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中医药学与西医药学各为两大医疗保健体系。两者理论与实践完全不同,不能相互作为证伪的标准,更不能拿西医药当作中医药的历史审判庭。应该改变长期以来对中医药的政策歧视,从政策、经费投入等诸多方面真正让中医药与西医药同步。为使中药更好地走向国际化,在中药质量标准与规范上,我们必须制定适合于中药,而又明确区别于西药的标准。积极探索制定既符合中药特点,又能为国际普遍认可,能够实现“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 中药现代化与现代中药科技产业化,不仅是一场传统中药的新技术革命,更是一次现代中药的新文化运动。中药的现代化必须在遵循中医药传统理论精髓和继承中医药临床实践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一切人类生命科学发展的成果和现代高科技手段,多学科融合、多技术结合,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医药理论体系,为中药研究开发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促进传统中医药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的同时,突出体现其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的独特文化内涵。
6,吃中药有没有什么禁忌
一般情况下; 脐上疾病;饭后45---60分【根据食品消化程度】 脐下疾病;饭前30--45分【根据处方决定】 特殊情况下; 遵医嘱; 身体不适原因属于; 三因证;外因,内因,不内外因; 天不满西北,地不满东南,环境生理;出生地,生活地。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形成自然生理不同。 【【【身体不适,或服用中药时;禁忌,酒,腥,膻,辛辣,生冷,生发类食品; 饮食合理;五谷养生,五畜补益,五果助之。 因地,因时,因人,养生之道;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移精变气,秋冬养阴,春夏养阳; ---必须努力做到,否则一切养生,治疗不能---】】】补益药饭前30分钟或空腹服。 对胃刺激药饭后服。 一般药物饭前饭后都是可以的。 禁忌:大荤腥,油腻,辛辣,发物,新鲜鱼,海鲜等等。常用汤剂的煎煮应当 注意的事项 以及各种药剂的 服用方法 。 煎煮汤药 是最为常用的一种制剂形式,煎药用水和火候都有一定要求。用水必须洁净,一般可用清澈的泉水、河水及自来水,井水则须选择水质较好的。煎药时先用适量水在容器内浸药令匀,用水量应以淹没药物或稍高为度。至于火候的控制,则主要取决于不同药物的性质和质地,通常发散药及其他芳香性药物都应避免久煎,应当用“武火”迅速煮沸数分钟后改用“文火”略煮即可,以避免久煮而致香气挥散,药性损失。而补益滋腻药物则大多可以较久煎煮,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药力完全。其他如贝壳、甲壳、化石及多数矿物药入汤更宜久煮。在一个处方中如果各个药物的性质和质地有显著差别,就应当分别先后,次第煎煮,其中的芳香药等则须待矿物、贝壳及某些根类药物先煮沸约10分钟后再放入。有些粉末状药物及细小的植物种子,可用纱布包裹煎煮,使不致浮散,以便饮服。若处方中有不宜煎煮的药物,可另行溶化(如芒硝)然后同煎取的其他药液混合。 方剂中的液态药物(竹沥、姜汁等)亦不入煎,与其他药液混合即得。较贵重的药物(如人参、三七、川贝母)通常多制成散剂与煎得的其他药物药液同服。胶质药物如鹿角胶、龟板胶等则当另行烊化然后混合其他药汁服用。服药方法,汤剂都宜于温服;发散风寒药最好是热服;呕吐或药物中毒,宜小量频服;用从治法时,也有热药冷服或凉药热服的。丸、散等固体药剂,除特别规定以外,一般都用温开水吞服。眼药时间,也必须根据病情和药性而定。一般说来,滋补药宜在饭前服;驱虫药和泻下药大多在空腹时服;健胃药和对胃肠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宜于饭后服;其他药物一般也宜在饭后服;而安眠的药物则应在睡前服。无论食前或饭后服药,都应略有间隔,如饭前后1~2小时左右,以免影响疗效。 一剂中药,一天通常服三次。病缓可服二次;而病重病急的可隔四小时左右眼药一次,昼夜不停,使药力持续,利千顿挫病势。在应用发汗、泻下等药时,若药力较强,要注意病者个体差异,一般以得汗、泻下为度,适可而止,不必尽剂,以免汗下太过,损伤正气。祖国医学长期积累起来的经验证明,注意在服药期间饮食禁忌,为的是防止药物受到影响减弱疗效;或者避免抵销药物的功能,此外,还可避免产生某些不良作用。 1.服中药时,宜少吃豆类、肉类、油腻生冷及一些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增加患者的消化负担。平时小孩、老人由于脾胃弱、消化功能差,在服中药期间更应少吃这些食物。 2.在服用治感冒的中药时,不宜吃生冷及酸性食物,因为它们有收敛作用,会影响药物解表发汗。 3.在服用清热退烧的中药时,要禁用酒类、肉类、鱼类和辛辣食物。因为酒类及辛辣食物性热,而鱼、肉类则有腻滞生热生痰的作用,一旦食后会使病情加重。 4.服用温补类中药时,需要忌吃绿豆、萝卜;不饮茶,因为绿豆、萝卜、茶皆为凉性,能降低药物温补的作用。 服用中药的时间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有以下6个方面: 1.饭前服:一般在饭前30~60分钟服药。病位在下,应在饭前服药,以使药性容易下达,如肝肾虚损或腰以下的疾病。治疗肠道疾病,也宜在饭前服药,因为在胃空状态下,药液能直接与消化道黏膜接触,较快地通过胃入肠,从而较多地被吸收而发挥作用,不致受胃内食物稀释而影响药效。 2.饭后服:一般在饭后15~30分钟服药。病位在上,应在饭后服药。如治疗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在饭后服用,可使药性上行。对胃肠有刺激作用的药,在饭后服用可减少对胃肠黏膜的损害。毒性较大的药,也宜在饭后服用,避免因吸收太快而发生副作用。 3.餐间服:即在两餐之间服药,避免食物对药物的影响,治疗脾胃病的药宜餐间服。 4.空腹服:具有滋补作用的汤药,宜早晨空腹服用,以利于充分吸收。用于驱虫或治疗四肢血脉病的药物也宜空腹服,这样可使药物迅速入肠,并保持较高浓度而迅速发挥药效。具有泻下作用的汤药也亦如此,以增强药效。 5.睡前服:一般在睡前15~30分钟服用。补心脾、安心神、镇静安眠的药物,以及有积滞、胸膈病等,服药后宜仰卧;有头、口、耳病等,服药后宜去枕而卧;有左右两肋病症时,服药后应按药性的升降作用选择睡姿,如药性升发,应择健侧卧,如药性沉降,应择患侧卧。 6.隔夜服:主要是指驱虫药,睡前服1次,第二天早晨空腹再服用1次,以便将虫杀死排出体外。 值得注意的是,急性重病应不拘时间尽快服药或频服(每隔1-2小时服一次),慢性病则要按时服药。 总之,服中药的时间要根据病情和药物的性质来定。以尽量发挥药物的预防、治疗作用,减少不良反应为原则。 饭前服用和饭后服用主要看你服的药治疗什么病的,补益药要饭前吃,清热解毒药饭后吃,伤脾胃的药饭后吃,驱虫剂饭前吃,你能说出吃的什么药?才能给你个合理满意的答案
7,什么时间喝中药最好
古代医学家十分注意掌握中药的服用时间,认为在不同时间里服药,药物疗效差异很大。因此,了解古人选择服药时间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根据病情,合理选择服药时间,以发挥药物的最佳效能。 1.空腹法:空腹服药易使药力得到发挥,东晋时期著名医药学家葛洪说:“未食内虚,令毒势易行”。多用于实证疾病,特别是积滞、瘀血、水湿等病证。从部位上看,它适宜于治疗人体下部的疾病(心胸以及四肢、血脉)。具体服药时间包括:鸡鸣时服(如鸡鸣散);平旦时服(如十枣汤);饭前服等。 2.饭后服法:适用于人体上部的疾病。中医传统认为:上部的疾病,如耳、目、口、鼻、五官等疾病都宜采取先食后服药方法,能使药性留连于上。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即说:“病在胸膈以上者宜先食后服药”。偏于滋补一类的药物,也宜饭后服。如葛洪说:“服治病之药以食前服之,服养身之药以食后服之。” 3.顿服:病情较急者,煎好后立即服下,称为顿服,取急病急治之意。东汉医学家张仲景《金匮要略》载的治急症吐衄的泻心汤、治肠痈的大黄牡丹皮汤等属于此类。目前,一般的高热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小儿急症等亦采用顿服法。 4.睡时服:这是服用安神药和治遗尿症药物常采用的服法,睡前服药能使药效及时发挥作用。 5.昼夜服:一些急、慢性病,亦可昼夜服药,使药效持续发挥治疗作用。对慢性病来说,人们多嫌麻烦,不易做到,但急、重证则常须这样。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常用银翘散治风热病证,他在所著的《温病条辨·上焦篇》中规定:“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再作服”。现在,用银翘散治疗外感风热十分普遍,但极少按此法服药,违背服药方法,焉望有佳效。正如丹波元坚在《药治通义》中所说:“世人服药,多只日间服之,往往夜间不服,致药力不相接续,药不胜病,而冬日夜永,尤非所宜。” 再一种方法是根据人体自身固有的时间节律,择时用药,以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祖国医学认为:人体自身有各种时间节律,如年节律、月节律,日节律、时节律。以日节律为例:一日中,人体气血在经络中运行有一定规律,清晨之时,气血流注手太阴肺经,次为大肠、胃、脾、心、小肠等。实验室研究及临床研究资料均表明:某个脏腑的病变,在其经气旺盛之时施治,会大大提高疗效。目前中药服法普遍沿用一日一剂,上下午分服的方法,从时间治疗学看不尽合理。辨证属阴虚的病证,使用补阴药可安排于傍晚一次服药。阳虚病人使用补阳药可考虑在清晨一次服用,以简化给药次数,增强和提高疗效。肺部疾病可在平旦之时服药,肾脏疾病则可考虑下午五时左右用药。 新兴的时间治疗学正崭露头角,它将为上述古老的服药理论提供新的证明。 服用中药及中成药有一定规则,不能自作主张、轻易更改。胡乱用药,轻则疗效不佳,延误病情,重者甚至还有生命危险。因此,人们应该具备一些服用中成药的一般常识,尤其应注意服用中成药的三个要素。服用中药的时间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有以下6个方面: 1.饭前服:一般在饭前30~60分钟服药。病位在下,应在饭前服药,以使药性容易下达,如肝肾虚损或腰以下的疾病。治疗肠道疾病,也宜在饭前服药,因为在胃空状态下,药液能直接与消化道黏膜接触,较快地通过胃入肠,从而较多地被吸收而发挥作用,不致受胃内食物稀释而影响药效。 2.饭后服:一般在饭后15~30分钟服药。病位在上,应在饭后服药。如治疗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在饭后服用,可使药性上行。对胃肠有刺激作用的药,在饭后服用可减少对胃肠黏膜的损害。毒性较大的药,也宜在饭后服用,避免因吸收太快而发生副作用。 3.餐间服:即在两餐之间服药,避免食物对药物的影响,治疗脾胃病的药宜餐间服。 4.空腹服:具有滋补作用的汤药,宜早晨空腹服用,以利于充分吸收。用于驱虫或治疗四肢血脉病的药物也宜空腹服,这样可使药物迅速入肠,并保持较高浓度而迅速发挥药效。具有泻下作用的汤药也亦如此,以增强药效。 5.睡前服:一般在睡前15~30分钟服用。补心脾、安心神、镇静安眠的药物,以及有积滞、胸膈病等,服药后宜仰卧;有头、口、耳病等,服药后宜去枕而卧;有左右两肋病症时,服药后应按药性的升降作用选择睡姿,如药性升发,应择健侧卧,如药性沉降,应择患侧卧。 6.隔夜服:主要是指驱虫药,睡前服1次,第二天早晨空腹再服用1次,以便将虫杀死排出体外。 值得注意的是,急性重病应不拘时间尽快服药或频服(每隔1-2小时服一次),慢性病则要按时服药。 总之,服中药的时间要根据病情和药物的性质来定。以尽量发挥药物的预防、治疗作用,减少不良反应为原则。服用中药的时间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有以下6个方面: 1.饭前服:一般在饭前30~60分钟服药。病位在下,应在饭前服药,以使药性容易下达,如肝肾虚损或腰以下的疾病。治疗肠道疾病,也宜在饭前服药,因为在胃空状态下,药液能直接与消化道黏膜接触,较快地通过胃入肠,从而较多地被吸收而发挥作用,不致受胃内食物稀释而影响药效。 2.饭后服:一般在饭后15~30分钟服药。病位在上,应在饭后服药。如治疗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在饭后服用,可使药性上行。对胃肠有刺激作用的药,在饭后服用可减少对胃肠黏膜的损害。毒性较大的药,也宜在饭后服用,避免因吸收太快而发生副作用。 3.餐间服:即在两餐之间服药,避免食物对药物的影响,治疗脾胃病的药宜餐间服。 4.空腹服:具有滋补作用的汤药,宜早晨空腹服用,以利于充分吸收。用于驱虫或治疗四肢血脉病的药物也宜空腹服,这样可使药物迅速入肠,并保持较高浓度而迅速发挥药效。具有泻下作用的汤药也亦如此,以增强药效。 5.睡前服:一般在睡前15~30分钟服用。补心脾、安心神、镇静安眠的药物,以及有积滞、胸膈病等,服药后宜仰卧;有头、口、耳病等,服药后宜去枕而卧;有左右两肋病症时,服药后应按药性的升降作用选择睡姿,如药性升发,应择健侧卧,如药性沉降,应择患侧卧。 6.隔夜服:主要是指驱虫药,睡前服1次,第二天早晨空腹再服用1次,以便将虫杀死排出体外。 值得注意的是,急性重病应不拘时间尽快服药或频服(每隔1-2小时服一次),慢性病则要按时服药。 总之,服中药的时间要根据病情和药物的性质来定。以尽量发挥药物的预防、治疗作用,减少不良反应为原则。 祖国医学长期积累起来的经验证明,注意在服药期间饮食禁忌,为的是防止药物受到影响减弱疗效;或者避免抵销药物的功能,此外,还可避免产生某些不良作用。 1.服中药时,宜少吃豆类、肉类、油腻生冷及一些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增加患者的消化负担。平时小孩、老人由于脾胃弱、消化功能差,在服中药期间更应少吃这些食物。 2.在服用治感冒的中药时,不宜吃生冷及酸性食物,因为它们有收敛作用,会影响药物解表发汗。 3.在服用清热退烧的中药时,要禁用酒类、肉类、鱼类和辛辣食物。因为酒类及辛辣食物性热,而鱼、肉类则有腻滞生热生痰的作用,一旦食后会使病情加重。 4.服用温补类中药时,需要忌吃绿豆、萝卜;不饮茶,因为绿豆、萝卜、茶皆为凉性,能降低药物温补的作用。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chihuoyunnan}删除,{因为内容来自网络}凡涉及中药秘方或者处方,需要请专业医生验证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乱用,本内容只是整理自网络的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