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药材网—专业的药材资讯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中药养生> 中医中药养生学习,中药学习的重点

中医中药养生学习,中药学习的重点

本文目录一览中药学习的重点2,自己如何学习中医中药3,中医养生都学什么4,想自学中医养生看什么书5,想学点中医养生理论知识该看什么书6,有谁知道关于中药养生的小知识呢多写几条7,中医学养生的复习资料中药学习的重点掌握中药的性味归……

本文目录一览

1,中药学习的重点

掌握中药的性味归经,药效和功用,以及重要药物的用法等

中医中药养生学习

2,自己如何学习中医中药

病情分析:中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好理论的同时,加强实践的联系指导意见:自学中医理论的同时,可以在中医院或者中医诊所实习以巩固临床经验
先学习中医基础理论 再学中药和方剂
自己学习中医的方法很多,网上有很多中医视频讲座可以看看,建议先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然后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和方剂学,如果开始先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一下子很难听懂

中医中药养生学习

3,中医养生都学什么

学什么好,要看你对什么感兴趣,根据现在的社会发展,我建议你学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空间大,就业前景也比较好,学计算机技术,就要找个正规的学校学习,这样才能学到真正的技术。 
黄帝内经等古医书
具体内容很多的,但概要讲来就是学习脏腑的生理病理现象,及这些现象与外在环境(方域、季节、气侯)对人体的影响;也研究各种动植物矿物等对人体的药理作用。现在中医已经走上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以其各有千秋,以便扬蔽短。

中医中药养生学习

4,想自学中医养生看什么书

方法非常多,上中医类的大学,这个是正路,但费时间与精力,但有的个可能不允许。业余的:可以看书如:中里巴人的《求医不求自》系列曲黎敏的《从头到脚说分健康》等张秀勤的刮痧等。也可以看视频可以在百度上找多的是。
中医基础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本书将内经理论与现代中医基础理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系统的介绍了中医药学方法、藏象学说、气血津液、经络学说、体质学说、病因与发病、病机、病证、防治原则、养生等内容,并配以部分图片以方便读者理解书中内容。是医学院中学习中医的第一本教材。

5,想学点中医养生理论知识该看什么书

在医药类里可以轻松找到一些《家用中医手册》,《中医知识问答》,《家庭常用药物手册》等。这些比较通俗易懂。
求医不如求己,人体经络使用手册,不生病的智慧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那阵子听 吴伯凡 梁栋 电台节目,叫“国学堂”,他们经常讲黄帝内经的。

6,有谁知道关于中药养生的小知识呢多写几条

苦碟子,泡开水喝,治疗和预防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强化心脑血管,其中的类黄酮成分有很强的还原性,延缓衰老。 药店卖的苦碟子都不是我说的这种正宗的苦碟子,而是一种同科的类似植物,作用比真正的苦碟子差太多。
医养生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 以下是有关中医养生知识的三字经 勤学习,勤思考,勤梳头,可健脑 勤洗脸,容颜俏,勤洗澡,肤病消 勤运指,可益智,勤运目,视力好 勤走路,腿脚灵,勤交谈,舌灵巧 勤鼓耳,听力健,按摩腹,消化好 勤刷牙,防龋齿,勤叩齿,牙固牢 勤咽唾,保健液,足常摩,心肾好 衣与被,勤洗晒,讲卫生,疾病少 亲友间,勤交往,常聊天,少烦恼 勤养神,精神好,勤运动,抗衰老 勤体检,防疾病,都做到,健康保 失眠时,9-11点喝杯冬瓜汁+酸枣粉。 睡觉前吃白萝卜补肾。 早调心肺,晚调肝肾,常调脾胃。 早上做搓手护眼运动,晚上做擦背护肾运动。 1、别吃宵夜。会得胃癌。因为胃得不到休息。 2、一个星期只能吃四颗蛋。吃太多。对身体不好。 3、鸡屁股含有致癌物,不要吃较好。 4、饭后吃水果是错误的观念。应是饭前吃水果。 5、女生月经来时。不要喝绿茶。因为绿茶室凉性的,可以喝红茶,因为红茶属热性。多吃可以补血的东西。 6、喝豆浆时不要加鸡蛋及糖。也不要喝太多。 7、空腹时不要吃蕃茄,最好饭后吃。 8、早上醒来。先喝一杯水。预防结石。 9、睡前三小时不要吃东西。会胖。 10、少喝奶茶。因为高热量。高油。没有营养价值可言。长期饮用。易罹患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 11、刚出炉的面包不宜马上食用。 12、远离充电座。人体应远离30公分以上。切忌放在床边。 13、天天喝水八大杯。 14、每天十杯水。膀胱癌不会来。 15、白天多喝水。晚上少喝水。 16、一天不要喝两杯以上的咖啡。喝太多易导致失眠,胃痛。 17、多油脂的食物少吃。因为得花5~7小时去消化,并使脑中血液集中到肠胃。易昏昏欲睡。 18、下午五点后。大餐少少吃,因为五点后身体不需那么多能量。 19、10种吃了会快乐的食物:深海鱼,香蕉,葡萄柚,全麦面包,菠菜,大蒜,南瓜,低脂牛奶,鸡肉,樱桃。 20、睡眠不足会变笨,一天须八小时睡眠,有午睡习惯较不会老。 21、最佳睡眠时间是在晚上10点~清晨6点。 22、每天喝酒不要超过一杯,因为酒精会抑制制造抗体的b细胞,增加细菌感染的机会。 23、服用胶囊应以冷水吞服(可以第一个吃),睡前30分先服药。忌立即躺下。 24、酸梅具防止老化作用,青春永驻;肝火有毛病者宜多食用。 25、掉发因素:熬夜,压力,烟酒,香鸡排。麻辣锅。油腻食物。调味过重的料理。 26、帮助头发生长:多食用包心菜,蛋。豆类;少吃甜食(尤其是果糖) 。 27、每天一杯柠檬汁,柳橙汁。不但可以美白还可以淡化黑斑。 28、苹果是机车族、瘾君子、家庭主妇的常备良药,一天一颗,才能让自己有个干干净净的肺。 29、抽烟又吃维他命(b胡萝卜素-a维他命的一种),会致癌,尽早戒烟。才是最健康的做法。 30、女性不宜喝茶的五个时期:月经来时,孕妇,临产前。生产完后,更年期。 31、抽烟,关系最大的是肺癌,唇癌,舌癌,喉癌,食道癌,也与膀胱癌有关。 32、饮酒导致肝硬化。引发肝癌。 33、吃槟榔会导致口腔纤维化,口腔癌。 34、食物过于精细,缺乏纤维;含大量脂肪,尤其是胆固醇会引发胃癌。 35、食物过于粗糙,营养不足时导致食道癌,胃癌。 36、食品中的黄曲毒素。亚硝酸类物皆具有致癌性。 37、不抽烟。拒吸二手烟。 38、适量饮酒,不拚久。不醉酒。 39、减少食用盐腌。烟熏,烧烤的食物。 40、每天摄取新鲜的蔬菜与水果。 41、每天摄取富含高纤维的五谷类及豆类。 42、每天摄取均衡的饮食,不过量。 43、维持理想体重。不过胖。 44、保持规律的生活与运动。 45、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 46、正确饮食习惯:早上吃的像皇帝,中午吃的像平民,晚上吃的像乞丐。 都是帮你找的 希望对你有帮助 希望能够采纳 谢谢了

7,中医学养生的复习资料

●补血食物深秋时节,寒风乍起时,很多女性开始感觉手脚冰冷,畏寒气虚。这是因为体内气血不足所致。寒冬来临之前,适当食用补血食物,不仅能红润养颜,还能调经,让你有一个暖和的秋冬季。主打食物:红枣——能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骨髓造血功能及血液中红细胞的含量,使肌肤光滑有弹性。此外,红枣养胃和脾、益气生津,有润心肺、补五脏、治虚损等功效。枸杞——性味甘平,中医认为能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养血、增强免疫力。枸杞还能很好地抗疲劳和降低血压。甘蔗——素有“补血果”的美称,这是因为甘蔗含有多量的铁、钙、磷、锰、锌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其中铁的含量特别多,每公斤达9毫克,居水果之首。●主打食物:石榴——具有杀虫、收敛、止痢的功用,很适合秋冬季食用 生津养肝。柑橘——能生津止咳、润肺化痰、醒酒利尿等,尤其适合身体虚弱、伤酒烦渴等症,榨汁或蜜煎,可以治疗秋冬季常见的肺热咳嗽。柿子——有润肺止咳、清热生津、化痰软坚之功效。对肺痨咳嗽、热病烦渴、口干唇烂等均有功效。山楂——开胃,此外还有扩血管、降血压、降胆固醇等功效。●时令干果金秋时节成熟的干果,甘甜温润,还含有多重营养,作为秋冬的零食食用,或者制成时令润燥的甜品,能够养胃、健脾、补血、润喉。主打食物:板栗——能益气补脾、健胃,可帮助预防高血压及骨质疏松。核桃——能在干燥的秋冬滋润肌肤、乌黑头发。还有润肠、补肾、温肺定喘的功效,对肾虚、尿频、咳嗽等症都有疗效。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和E,能健脑、增加记忆力及延缓衰老。●养气蔬果秋冬时节正适合养气,就是对于身体的某此虚弱症状进行相应的调理,包括补养脾气、肺气、心气、肾气,以及元气等。新鲜的时令蔬果含有多种营养,能温和地调理身心,让身体恢复元气。主打食物:山药——最适宜在寒凉干燥的季节食用,可以强健脾胃、滋阴补气,零脂肪含量,还对预防糖尿病、高血压等极为有益,是这个季节保养身体不可不吃的食材。萝卜——秋天的萝卜被称为“小人参”,是因为其多重营养及食疗功效。萝卜性平微寒,具有清热解毒、健胃消食、化痰止咳、生津止渴等多种功效。还能用于治疗扁桃腺炎、哮喘等秋冬季易发生的病症。藕——生食能清热润肺,凉血行淤;熟食则健脾开胃,止泻固精。藕肉易于消化,适宜各种人群的温和滋补,正是秋冬季补心生血、滋养强壮不可或缺的美味食材。你需要少吃或不吃……●辛辣食物古代医书中,就曾有“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之说,意即秋冬季要注意不吃或少吃辛辣食品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及酒等,特别是生姜。因为这些食物属于热性,在干燥的秋冬季,多食后很容易刺激肠胃,导致上火伤肺。●寒凉食物夏季经常吃的凉性食物应该从餐桌上消失了。俗语说“秋瓜坏肚”,就是凉性的西瓜、香瓜等,在寒气渐重的时节,食用后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泻等症。●伤胃水果当出现肤干唇燥等“秋燥”状况时,不要以大量吃水果来“清火”,因为这样做极容易加重胃肠道负担,或者出现体内糖代谢紊乱。尤其是很多水果如柿子、香蕉、荔枝等空腹食用时,容易使胃胀痛。●补益药材秋季养生重在“食补”,而非“药补”。因为各种具有温和滋补功效的食物能很好地被身体吸收,不会产生副作用。而用药材来调理身体,不仅会加重肠胃负担,不能完全消化吸收其药用功效,而且药材中的一定毒性还会伤身,反而起不到补益滋养的作用。●厚味滋补虽然由秋至冬是滋补身体的好季节,但是进补也应适量适度。如果过多食用厚味、油腻之物,或者是鹿茸、阿胶等大补之物,对体质燥热者的人来说,干燥季节更容易导致上火,加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症状。
养生之道,不仅仅是生活中的食疗。如果把层次放的更远,德行,品德排在养生修身的首位。 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大思想家都把修炼德行放在养生的重要位置,甚至看成是“养生之根”。 老子主张“少私念,去贪心”,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意即一个在物质上贪心不足的人,必然会得陇望蜀,想入非非,甚至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自己也会终日神不守舍,因心理负担过重而损害健康。 孔子提出“德润身”、“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修以道,修道以仁”等观点。寿,有两层意思:其一指人的实际寿命;其二是“死而不亡谓之寿”。也就是说,有些人的实际寿命也许并不很长,但他们的业绩和英明却传之很远,其寿可以说超过常人。 孟子提出了“爱生而不苟生”的积极养生观,把仁义看得高于生命,认为必要时应该“舍生取义”。 历代养生学家都十分注重道德的养生价值。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善心仁厚、重义轻利、乐善好施的德行,做一个真正的德高望重的人,必然福寿延年。 修德,志为首,培养自己具有远大志向和高尚品德。 修德,业为贵,要有言行一致的敬业精神。 修德,善先行,以善为本,不做坏事恶事。 德高寿自长的理论已经得到实践证明。资料显示,大凡长寿者,其90%左右的老人都德高望重。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气象节律,我国古代医学家在实践中发现,节气的变化会影响人体生命节律的调节。中医学常将节气与人体生理、疾病的诊断和转归,以及养生等方面密切联系起来。 立秋已过,天气转凉,气温变化不定也容易给人的心理及生理带来一定影响。这个时候需要调整身体,身心来适应气候进行养生。 起居方面,立秋后应早卧早起,因为早卧可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 在饮食调养方面,按照《黄帝内经》提出的“秋冬养阴”的原则,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 另外随着气温的变化,一些秋季高发疾病会找上门来,因此秋季可加强自我保健,预防疾病。     秋天因为由漫长酷热转冷冬的短暂交替,正考验身体机能,要能储存能量安度寒冬,就得从凉意甚浓的秋天保养起。     第1招:养阴补气   中医师不反对秋天进补,但了解自己是哪种体质很重要,因为“补”的内容也各异。有时出现上呼吸道毛病,以为感冒,其实不然。而是有些年纪大的人唾液腺分泌较少,容易眼睛干涩、干咳舌燥,并没有出现红肿痛的发炎现象,中医称为“阴虚”,要适度服用养阴药,以改善体质。如果属于过敏体质,着重“补气”,要偏向温补,忌吃寒凉食物。     第2招:少辛增酸忌寒凉     秋天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少摄取辛辣、多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强肝脏功能,因为中医认为“肺气太盛可克肝木,故多酸以强肝木” 。   从食物属性解释,少吃辛,以免加重燥气。多吃酸食有助生津止渴,但也不能过量。至于脾胃保健,多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少吃生菜色拉等凉性食物。就太阳能量来说,秋天阳气渐收,阴气慢慢增加,不适合吃太多阴寒食物,菜最好过个火,烫一烫再吃。尤其应避免瓜果,因为“秋瓜坏肚”,像是西瓜、香瓜易损脾胃阳气。不妨适量吃苹果、柿、柑桔、梨、葡萄和龙眼。     第3招:情绪保守,收敛元气   依照自然界律则,秋天阴气增、阳气减,对应人体的阳气也随着内收,为了贮存体内阳气,要早睡早起。   《皇帝内经》记载:“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在秋主“收”的原则下,情绪要慢慢收敛,凡事不躁进亢奋,也不畏缩郁结。“心要清明,性保持安静”,在时令转变中,维持心性平稳,注意身、心、息的调整,才能保生机元气。     第4招:穿明亮衣服   有种说法,秋天要多吃白色食物,这是延伸自五行理论(“木火土金水”对应“青赤黄白黑”再对应“肝心脾肺肾”)。   秋天万物枯败,充满萧瑟肃杀气氛,情绪容易受影响。五行中既然秋天对应白色,代表清爽、明亮,表示要多穿白色、亮度高的衣服,让心情更愉悦轻快,别人看起来也较有生气,不致死气沉沉。 第5招:适当的运动   秋天不算太冷,空气质量较佳,不妨多接近自然、多运动,吸收天地精华。尤其伸展动作,可维持身体灵活度,滋脾补筋,强化循环。伸展具有“运化作用”,能收敛心神。运指呼吸,“运之始畅”,意思是呼吸一旦舒畅开来;“化之始通”,从呼吸带动的循环系统、肠胃消化到内分泌系统,一路顺畅,气血循环自然活络。   要注意的是,早晚较冷时,不要在外面运动。尤其老年人,容易受寒,需调整运动方式。
生活中的食疗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chihuoyunnan}删除,{因为内容来自网络}凡涉及中药秘方或者处方,需要请专业医生验证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乱用,本内容只是整理自网络的参考信息】
关键字:
为您推荐
2005-2023   www.ynyao.com 版权所有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滇ICP备19000309号-1  

服务热线:192-7871-9469 【微信同号,请注明来意】 网址:www.yny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