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药材网—专业的药材资讯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植物药材> 中草药的四气,中药中的四气是什么急

中草药的四气,中药中的四气是什么急

本文目录一览中药中的四气是什么急2,中药四气是指3,古代将中草药按药性分为四气指的是什么4,中药的四气是什么5,中药按药性分为哪四气6,中药四气指请详细列举7,古代将中草药按药性分为四气指的是什么8,中药的四气与五味是什么中药中的四……

本文目录一览

1,中药中的四气是什么急

五味是甜酸苦辣咸
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中草药的四气

2,中药四气是指

E [考点]中药性能中的四气五味四气是指药物具有的寒、凉、温、热四种不同药性。E。

中草药的四气

3,古代将中草药按药性分为四气指的是什么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除四性还有一类平性药,它是指寒热界线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四性 属性 作用 代表中药材温阳 祛寒补虚。 红枣、黄芪、当归、川芎、龙眼肉。热 祛寒,消除寒症。 肉桂。寒阴 清热解暑,消除热症。 金银花、黄连、大黄、生地黄。凉 降火气,减轻热症。 薏仁、菊花、西洋参、罗汉果。平 健胃开脾,强壮补虚。 枸杞、芝麻、芡实、甘草、白木耳。
寒热温凉

中草药的四气

4,中药的四气是什么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性质),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予以区别,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不同的进一步区分。 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其寒热偏性不明显,实际上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称其性平是相对而言的,仍未超出四性的范围。四性从本质而言,实际上是寒热二性。一般来讲,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5,中药按药性分为哪四气

 《神农本草经》在序例中指出:“药有酸苦甘辛咸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首次提出药的气味之说,并一直沿用至今。实际上,应该将寒热温凉称为药性更为确切,故现代中药学著作即将“气味”改为“性味”。  中药的药性,是指中药所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实际上中药中还有平性药,也就是说中药的性质可以分为寒、凉、平、温、热五种性质。中药的性质主要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的治疗效应概括而来,依据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凡是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扶阴抑阳的药物,便认为是寒性或凉性中药;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扶阳消阴的药物,便认为是热性或温性中药。  中药不同药性的作用:(1)寒凉性质的中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养阴或补阴等作用,主要用于热证或机能亢进的疾病。(2)温热性质的中药,具有散寒、温里、化湿、行气、补阳等作用,主要用于寒证或机能减退的证候。(3)平性中药,药性平和,多为滋补药,用于体质衰弱,用寒凉或温热性质中药所不能适应者。

6,中药四气指请详细列举

四气是指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能特征。能够治疗热性病症的中药,属于寒性或凉性;能够治疗寒性病症的中药,则属于温性或热性。
四气,即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它是通过调节机体寒热变化来纠正人体阴阳盛衰的,为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药性理论。对于四气的认识,起源甚早。《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四气是药性,也有阴阳属性,即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寒凉与温热是相对立的两种药性,而寒凉与温热之间则仅是程度上的不同,即“凉次于寒”、“温次于热”。一般来讲,寒凉药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水、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而温热药则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源、回阳救逆等作用。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这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如病人表现为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脉洪数,这属于阳热证,用石膏、知母、栀子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寒凉的;反之,如病人表现为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脘腹冷痛、脉微欲绝,这属于阴寒证,用附子、肉桂、干姜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温热的。

7,古代将中草药按药性分为四气指的是什么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就是寒热温凉,也称四性
除四性还有一类平性药,它是指寒热界线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 四性 属性 作用 代表中药材  温 阳 祛寒补虚。 红枣、黄芪、当归、川芎、龙眼肉。  热 祛寒,消除寒症。 肉桂。  寒 阴 清热解暑,消除热症。 金银花、黄连、大黄、生地黄。  凉 降火气,减轻热症。 薏仁、菊花、西洋参、罗汉果。  平 健胃开脾,强壮补虚。 枸杞、芝麻、芡实、甘草、白木耳。 水木玄 回答采纳率:7.4% 2008-10-12 09:14 在中医里把药物分别对应大自然的春夏秋冬,就是说,生在春天的植物吸收春天大自然的气机,精气,以此类推 -☆听雨☆- 回答采纳率:25.7% 2008-10-12 09:17 就是寒热温凉 高永利 回答采纳率:16.7% 2008-10-12 09:32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实质就是指温热和寒凉四种性质,而温与热实质上是一派,寒与凉实质上也是一派,只是药性程度不同,不寒不热的称平性,实质上没有完全的平性药,不是偏温就是偏热,只是程度较轻不计,所以才称平性的;
按药物的性质分为四种:温热凉平(寒) 其实是五种 是药物性质的概括

8,中药的四气与五味是什么

四气五味是指中药的性质和滋味。四气五味学说是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药性是根据实际疗效反复验证然后归纳起来的,是从性质上对药物多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味的概念不仅表示味觉感知的真实滋味,同时也反映药物的实际性能。药味的确定是由口尝而得,从而发现各种药物所具不同滋味与医疗作用之间的若干规律性的联系。四气:四气又称四性,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寒凉和温热是两种对立的药性,而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只是程度的不同。另外还有平性,即药性平和。一般寒凉药多具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主治各种热证。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主治各种寒证。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词予以区别。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神农本草经》中说的“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是基本的用药规律。除了寒热温凉四性外,还有一些药划为“平性”,平性是指相对的属性,而不是绝对性的概念。平性药是指药性寒、热之性不甚显著、作用比较和缓的药物,其中也有微寒、微温的,但仍未越出四性的范围。五味:五味原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后扩展为体现药物功能归类的标志。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虽然有些药物还具有淡味或涩味,但仍然只称为五味。辛味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作用,即辛散。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主治表证和气滞血淤证。甘味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作用,即甘缓。一般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止痛药多具甘昧,主治虚证、痛证。酸味有收敛固涩作用,即酸收。一般具有酸味的药物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等证。苦味有清泄、燥湿作用,即苦坚。一般清热、泻火、通便、燥湿药多具苦味,主治热证、火证、湿证。咸昧有泻下、软坚散结作用,即成软。一般软化坚硬、消散结块、泻下通便药物多具咸味。五味之外,还有淡味及涩味。淡味有渗湿、利尿作用。一般渗湿利尿药多具炎味,主治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等利尿药。涩味与酸味作扇相以,也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以治疗虚汗、泄泻、尿频、精滑、出血等证.如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能涩肠止泻。五味的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如黄连、黄柏之苦,片草、枸杞之甘,桂枝、川芎之辛,乌梅、木瓜之酸,芒硝、食盐之成等。后来由手将药物的滋味与作用相联系,并以味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随着用药实践的发展,对药物作用的认识不断丰富,一些药物的作用很难用其滋味来解释,因而采用了以作用推定其味的方法。例如,葛根、皂角刺并无辛昧,但前者有解表散邪作用;后者有消痈散结作用,作用皆与“辛能散、能行”有关,故皆标以辛味。由此可知,确定味的主要依据,一是药物的滋味,二是药物的作用。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chihuoyunnan}删除,{因为内容来自网络}凡涉及中药秘方或者处方,需要请专业医生验证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乱用,本内容只是整理自网络的参考信息】
关键字:
为您推荐
2005-2023   www.ynyao.com 版权所有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滇ICP备19000309号-1  

服务热线:192-7871-9469 【微信同号,请注明来意】 网址:www.yny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