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解酒中药有哪些2,如何用中药戒酒3,可以解酒的中药解酒中药有哪些乌梅性味酸、平,入肝、脾、肺、大肠经,具有敛肺生津等功效,可用于治疗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虚热消渴等症。因其味酸能生津止渴……
本文目录一览
1,解酒中药有哪些
1、乌梅性味酸、平,入肝、脾、肺、大肠经,具有敛肺生津等功效,可用于治疗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虚热消渴等症。因其味酸能生津止渴,故可解醉酒烦渴。取乌梅30g水煎服,可解醉酒后烦渴。2、白茅根又名茅草根,其性味甘、寒,入肺、胃、膀胱经,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之功效。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尿血,热病烦渴,肺热咳嗽,胃热呕吐,湿热黄疸,水肿尿少,热淋涩痛。取白茅根15到30g水煎服,可解酒毒。3、桑葚桑葚味甘性寒,入心肝、肾经,有滋阴补血作用,并能治阴虚津少、失眠等。另据许多古典中医文献记载:利五脏关节,通血气,安魂镇神,降压消渴,令人聪目,变白不老,解中酒毒等功效。现代医学临床证明:桑葚有很好的滋补心、肝、肾,及养血祛风的功效。解酒时可取鲜桑葚150g捣汁饮用。4、葛根花性味甘平,善解酒毒,醒脾和胃解渴,主治饮酒过度头痛头昏、烦渴呕吐、胸膈饱胀等症。《脾胃论》有葛花解酲(酲:醉后神志不清)汤,《滇南本草》有葛花清热丸等,均疗醉酒。此外,葛根、葛谷(葛的种子)也有醒酒作用。葛根花10g水煎服,可解酒。5、草果辛温,入脾胃经,具有燥湿散寒、除痰截疟之功,因气芳香,还有辟浊之性。另外,还能消宿食,解酒毒。草果是药食两用中药材大宗品种之一,草果作调味香料;全株可提取芳香油。果实入药,具有燥湿健脾,除痰截疟的功能。主治脘腹胀满,反胃呕吐,食积疟疾等症。草果10g煎汤饮服,能解酒。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网——3种食物可去除酒后头痛 5种中药可解酒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草果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桑葚

2,如何用中药戒酒
自制中药戒酒口服液治疗酒依赖葛根20g,龙骨40g,牡蛎40g,赤芍20g,白芍20g,黄芪40g,全蝎5g,天麻5g,牛膝15g,桂枝15g,钩藤5g,羌活15g,地龙10g,白术15g,泽泻15g,猪苓15g,茯苓15g,每日一剂,水煎至200ml,分两次口服
3,可以解酒的中药
可以解酒的中药 你知道哪些是可以解酒的中药吗?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是不知道中药也可以解酒,因为很少有人用这个,那么你想了解的话,下面我为大家分享关于可以解酒的中药的推荐。希望可以帮助你。 可以解酒的`中药1 1、积木具子 性味甘酸平,能治酒醉、烦热,口渴、呕吐,二便不利等。古药中《滇南本草》中记载,积木具子“治一切左摊右痪,风湿麻木,能解酒毒……”《世医得效方》中认为枳子丸治“饮酒多发积”。此外,枳叶也能解酒。 2、葛根花 性味甘平,善解酒毒,脾和办解渴,主治饮酒过度,头痛头昏,烦渴呕叶,胸膈饱胀等症。《脾胃论》有葛花解醒(醒:醉后神志不清)汤,《滇南本草))有葛花清热丸等,均疗醉酒为患。此外,葛根、葛谷(葛的种了)也自醒酒作用。 3、草果 辛温,入脾胃经,具燥湿散寒,除痰截虐之功,因气劳香,还有辟浊之性。《本革纲日》中引李果云语:“温脾胃、止呕吐,治脾寒湿、寒痰……消宿食,解酒毒、果积、兼辟瘴解瘟。” 4、高良姜 别名风姜,良姜,始载于《名医别录》,味辛性温,入脾、胃经。具有散寒止痛,温中止呕的功效。《本草从新》载本品“暖胃散寒,消食醒酒,治胃脘冷痛。”《大明本草》有“治转筋泻痢、反胃呕食,解酒毒,消宿食”的记载。治饮酒太过,身寒呕逆,取本品10克~l5克,煎服。若寒甚,可与法夏、生姜、香附同用。 5、菊花 属发散风热类解表药,辛甘味、微寒,能疏散风热,平肝明日,清热解毒。《药鉴》中载菊花“解醉汉昏迷,易醒,共干葛(葛花)煎汤。” 6、竹茹 甘、微寒,有清热化痰、除烦止呕之功效,对胃热或痰热所致的呕吐效果好。《得配本草》中云其“得鸡了,治饮酒头痛。”《药品化义》有记载竹茹治“酒伤呕吐”。 可以解酒的中药2 1、白扁豆 属补益脾气药。性味甘温,能健脾、化湿、消署。《本草图经》载其“主女子带下。兼杀酒毒,亦解河豚毒” 2、苦参 性味苦寒,具清热燥湿、杀虫利尿之功。《名医别录》载其“除伏热肠风,止渴、醒酒……”。宋代名医张山雷释共理云:“……止渴醒酒,皆清热之效。”《本草经疏》也记载 有苦参“消酒,除渴,明目,止纯血痢,疳痢极效” 3、肉豆蔻 辛温,属湿中止涩药,有温中行气、止泻固肠、消食之功。《日华子本草》中载其“调中、下气,止泻痢,开胃,消食。皮外络,下气解酒毒,治霍乱”《得配本草》也认为其“消宿食,解酒毒。” 4、白茅根 别名茅根、茅草根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寒味甘,入肺、胃、膀胱经、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的功效。《本草纲目》有“止吐衄诸血及解洒毒”的记载。本品可用于热病烦渴、胃热呕逆、肺热咳嗽、吐血、衄血、急性肾炎水肿、黄疸等症。若解酒,可用本品15克~30克,煎服,鲜品倍用。若治饮酒太过,伤及胃络致胃出血,可与仙鹤草、地榆、蒲黄同和,或单用。以鲜品效果为佳。 5、丁香 别名公丁香,始载于《药性本草》。温味辛,入脾、胃、肾经,肯有温中降逆、温肾助阳之功效。常用于胃寒所致呕吐、呃逆及肾虚阳痿等证。《大明本草》有“治冷气、杀酒毒”的记载。治饮酒所致呕吐、身寒等证,可单用,或与人参、生姜、法夏、柿蒂配用。预防酒精中毒,可用本品3克~5克,泡茶饮。 6、桑椹 别名桑果、桑枣、桑椹了等,始载于《新修本草》。其性寒味甘,入心、肝、肾经,具有滋阴补血、润肠通便以及解洒的作用。《本草纲目》谓其捣汁饮,能解酒中毒。本品可治眩晕、失眠、消渴、便秘,及风湿关节炎。解酒可取鲜品100克,捣汁或煎服,若烦渴甚,可与麦冬、玉竹、天花粉等配合。 7、淡竹叶 别名碎骨子、山鸡米等,始载于《本草纲目》。其性寒味甘淡,入心、胃、小肠经,有清热除烦、利尿的作用。可治热病烦渴、口舌生疮等证。治酒热烦渴,小便不利,可用本品30克~ 50克,煎服;或与菊化、薄荷同煎,当茶饮可预防酒醉。 8、乌梅 别名酸梅、干枝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温味酸,入肝、脾、肺、大肠经。具有敛肺,涩肠、生滓、安蛔的功效。主要用于肺虚久咳、久痢滑泄、消渴、蛔厥,以及便血、崩漏等。因其味酸能化生津液,可用于酒热烦渴等证。实验证明,本品有抗过敏作用,对饮酒所致过敏,如荨麻疹尤为适宜。本品可单用,每次30克,煎服;或与生地黄、麦冬、葛根、花粉同用。 9、鸡内金 别名鸡肫皮,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平味汁,入脾、胃、小肠,膀胱经。具有消食积、止遗尿,化结石之功效。《名医别录》谓其能除烦热,《本革纲目》有“治反胃,消酒积”的记载。消酒积,民间用本品炒黄研粉,用量3克~9克,冲水服。 此外,《古《今医统大全》中有用黑豆-升煮汁温服以解酒;《得配本草》中有“酒,畏枳,萝花、赤豆花、绿豆粉,忌诸甜物,发乳同食。”《随息居饮食谱》云:“解烧酒毒,菜菔汁、青蔗浆随灌,绿豆研水灌,或以枳子煎浓汤灌。”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chihuoyunnan}删除,{因为内容来自网络}凡涉及中药秘方或者处方,需要请专业医生验证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乱用,本内容只是整理自网络的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