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药材网—专业的药材资讯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植物药材> 中草药识别手册,怎么区别中西药在药盒上有什么标志可以区分中西药的标志吗 搜

中草药识别手册,怎么区别中西药在药盒上有什么标志可以区分中西药的标志吗 搜

本文目录一览怎么区别中西药在药盒上有什么标志可以区分中西药的标志吗搜2,中草药野外识别手册3,中西药分辨说明书4,如何分别中草药5,求助药草辨别书6,苦麻子的草药学名叫什么7,中药里海龙是什么怎么区别中西药在药盒上有什么标志可以区分……

本文目录一览

1,怎么区别中西药在药盒上有什么标志可以区分中西药的标志吗 搜

有的 ,说明书上有,如果没有 可以用嘴来试验一下,你把一盒药全吃了 如果没事 应该是中药, 如果快不行了或死了 就可能是西药或者是毒药,如果半死不活 有时没事有时有事,就有可能是中写结合的好药。
药盒子上边有些主要成分,从主要成分中可以判别药品是中药成分还是西药成分

中草药识别手册

2,中草药野外识别手册

图书信息作者:潘超美,黄海波出版: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日期:2009-11-1内容简介本册收载了蕨类植物、 裸子植物、双子叶植物以及 单子叶植物150种野外常见的药用植物,并按 植物分类学哈钦松分类系统顺序进行编排,每种均附有植物彩色写真照片,大部分种附有识别特征放大图。文字描述包括了植物名、药名、药用部位(包括来源和 原植物拉丁学名)、识别特征、性味功效(包括用量)、应用等,主要识别特征在文字下加横线标示。

中草药识别手册

3,中西药分辨 说明书

看说明书~~成分写的什么,如果全是中药名就是中药了!如果写的是氨基酚、苯海拉明这些化学名就是西药了~~也有一些中西结合的药,成分中有西药也有中药~~
药物用法与用量(每天用几次,一次用多少,是口服还是外用等等),禁忌症,用后有何不良反应等等,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另外,有些药物还应当注意用药时间.比如有肠胃刺激性的阿司匹林,最好是饭后服用.药品的有效期在包装上应该都是有注明的,使用药物之前都应当注意一下是否过了有效期.

中草药识别手册

4,如何分别中草药

中药作为中医防病治病的主要工具,其真伪优劣关系到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笔者在长期临床工作中,根据药材的形、色、气味、表面特征、质地等几个方面进行鉴别。现将几点经验总结如下。1 根据药材的外形鉴别如味连多分枝,集聚成簇,形如“鸡爪”,其表面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的须根,部分节间平滑,习称“过桥”,而雅连、云连多单枝,且“过桥”较长,所以根据这两个特征,就很容易分辨味连与雅连、云连的不同了。再如天麻,外形一端有红棕色干枯芽苞,习称“鹦哥嘴”或“红小辨”,另一端有自母麻脱落后的圆脐形疤痕,习称“肚脐眼”,因其质地坚实,断面呈角质样较平整,习称“起镜面”,还因气味特异,习称“马尿臭”,根据以上特征,我们就能辨别质优质次了。2 根据药材的表面特征白头翁根部的白毛;金毛狗脊表面密集金黄色毛茸;羌活环节紧密似环;防风根头部有密集的环纹,习称“蚯蚓头”;知母顶端有残留的浅黄色叶痕及茎痕,习称“金包头”。3 根据药材的断面特征断面独特的特征也是鉴别的要点:如广防己的“车轮 纹”;乌药、黄芪的“菊花心”;苍术的“朱砂点”等等。羚羊角:顶端光滑,内有细孔直达角尖,习称“通天眼”,基部锯口面内有骨塞,习称“羚羊塞”,除去“骨塞”后,角的下半段呈空洞。4 根据药材的气味如牛黄,天然牛黄,气清香,味先苦后微甜,入口有清凉感,嚼之不粘牙,水溶液可将指甲染黄,俗称“挂甲”,而人工牛黄水溶液也可“挂甲”,但其气味清香而荤腥,入口无清凉感味微甜而后苦。5 此外,还有火烧、水试等方法如藏红花入水可见橙黄色直线下降,并逐渐扩散,水被染成黄色;秦皮入水可见蓝色荧光;熊胆:取胆仁粉末少许,投入水中,即在水面旋转并呈现黄线下沉,而不扩散;海金沙火烧能发出爆鸣声,且有闪光,无灰渣残留;青黛火烧时产生紫红色烟雾,时间持续较长为佳。经验鉴别在无实验室条件下,具有鉴别迅速,准确的特点,具有实际意义。因此经验鉴别作为一项工作技能,对于每一位从事中药工作的人员来说,都应牢牢掌握,以利于工作。另外有《中药鉴别手册》等相关书籍,可以参考。

5,求助药草辨别书

  《中草药原植物鉴别图册》(一) —— (五)   作 者:潘超美,黄海坡 主编   出 版 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6-1   字数:160000   版次: 1   页数: 273 印刷时间: 2007/06/01   纸张: 铜版纸 包 装: 平装   单册定价:¥20.90 (共5册)   编辑推荐   本套图册精选了520种华南地区乃至全国分布的野外常见药用植物,用现代摄影技术摄制成原色植物图片,大部分品种附有识别特征部位的特写图片,并配以简练的文字加以描述,部分物种主图中还配有易混淆的近似物种图以示区别,以方便中医药院校的师生、临床医生、科研人员、药业界专业人士以及广大中草药爱好者在采集识别中草药时使用。本册为系列之一。   内容简介   本图册以图文对照形式,按不同的药用植物入药部位归类编排,收集了常见的药用植物。本册收载了130种野外常见的植物药。每种药均附有原色原貌、逼真清晰的植物图片,大部分药附有识别特征放大图。文字内容包括植物中文名称、别名、拉丁学名、来源、鉴别要点、生境分布、采收加工、性味功用、选方以及易混淆种等,重点鉴别要点在文字下加横线表示。   本图册文字简练、图像清晰、内容丰富、版本袖珍、便于携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普及性。适合于中医药院校的师生、临床医生、科研人员、药业界专业人士以及广大中草药爱好者在学习、识别中草药时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潘超美,女,教授,研究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药用植物学教研室主任、广东省植物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植物生理学会理事。主要从事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离体保存、再生与开发利用,中药材规范化栽培技术(GAP)等方面的研究和药用植物学的教学工作。近年来,主持和参与部、省级以上的科研课题13项,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主编、参编学术专著和教材8部。   目录   一、全草类   1.三白草   2.土牛膝   3.土荆芥   4.马齿苋   5.无根藤   6.乌蕨   7.凤尾草   8.毛草龙   9.火炭母   10.水蓼   11.石韦   12.节节草   13.半边旗   14.地稔   15.团叶鳞始蕨   16.竹节蓼   17.伏石蕨   18.华南毛蕨   19.江南星蕨   20.红花酢浆草   21.花脸细辛   22.杠板归   23.岗松   24.杯苋   25.松叶蕨   26.垂盆草   27.金不换   ……   二、根与根茎类   三、茎叶、茎藤与皮类   四、叶类   五、花类   六、果实与种子类   中文名笔画索引   拉丁学名索引   书摘与插图

6,苦麻子的草药学名叫什么

【药名】苣荬菜 【别名】荬菜、野苦菜、野苦荬、苦葛麻,苦荬菜、取麻菜、苣菜、曲麻菜、苦苦菜、败酱 【汉语拼音】qumaicai 【英文名】FieldSowthistleHerb,HerbofFieldSowthistle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onchusbrachyotusDC.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排脓;凉血止血 【考证】出自《中药志》。 【科属分类】菊科 【拉丁文名】HerbaSonchiBrachyoti 【主治】咽喉肿痛;疮疖肿毒;痔疮;急性菌痢;肠炎;肺脓疡;急性阑尾炎;叶血;衄血‘咯血;尿血;便血;崩漏 【生态环境】生于路边、地旁、庭园等地。 【采收和储藏】春季开花前采收,鲜用或晒干。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及西北地区。 【动植物形态】匍茎苦菜多年生草本,高30-60cm。全株具乳汁。地下根状茎匍匐,着生多数须根。地上茎直立,少分枝,平滑。叶互生;无柄;叶片宽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8-16cm,宽1.5-2.5cm,先端有小尖刺,基部呈耳形抱茎,边缘呈波状尖齿或有缺刻,上面绿色,下面淡灰白以,两面均无毛。头关花序,少数,在枝顶排列成聚伞状或伞房状,头状花序直径2-4cm,总苞及花轴都具有白绵毛,总苞片4列,最多1列卵形,内列披针形,长于最外列;全产为舌状花,鲜黄色;舌片条形,先端齿裂;雄蕊5,药合生;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纤细,柱头2深裂,花柱及柱头皆被白色腺毛。瘦果,侧扁,有棱,有与棱平行的纵肋,先端有多层白色冠毛。花果期夏、秋季。 【性味】味苦;性寒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匍茎苦菜的全草。 【出处】《中华本草》 版本二【出处】《中药志》 【拼音名】JùMǎiCài 【别名】荬菜、野苦菜、野苦荬、苦葛麻、苦荬菜、取麻菜(《中药志》),苣菜(《河北中药手册》)。 【来源】为菊科植物苣荬菜的全草。春季开花前连根拔起,洗净,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全株有乳汁。茎直立,高30~80厘米。叶互生,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8~20厘米,宽2~5厘米,先端钝,基部耳状抱茎,边缘有疏缺刻或浅裂,缺刻及裂片都具尖齿;基生叶具短柄,茎生叶无柄。头状花序顶生,单一或呈伞房状,直径2~4厘米,总苞钟形;花全为舌状花,黄色;雄蕊5: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纤细,柱头2裂。瘦果长椭圆形,具纵肋,冠毛细软。花期7月至翌年3月。果期8~10月至翌年4月。 【生境分布】生于路边、田野。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主产河北、陕西、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等地。 【性状】干燥带根全草。根茎四柱形,下部渐细,长3~10厘米,表面淡黄棕色,上部有近环状突起的基生叶痕,顶端有皱缩或破碎的基生叶,叶下面灰绿色,上面略深,无花或偶带破碎的残花。质脆,易碎。以色青绿、无花、无杂质者为佳。 【药理作用】抗肿瘤作用。应用美蓝脱色的方法在试管内测定白血病患者血细胞脱氢酶的活性,苣荬菜水煎浓缩酒精提取液对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急性及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患者血细胞脱氢酶都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对前2种患者白细抱的呼吸并无抑制作用(瓦勃氏呼吸器测定)。 【性味】《河北中药手册》: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补虚止咳。治菌痢,喉炎,虚弱咳嗽,内痔脱出,白带。①《河北中药手册》:清热解毒。治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喉炎,内痔脱出。②《常见混淆中草药的识别》:治白带及产后瘀血腹痛,阑尾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外用:煎水熏洗。 【附方】①治急性细菌性痢疾:苣荬菜一两,水煎服。②治急性咽炎:鲜苣荬菜一两(切碎),灯心草一钱。水煎服。③治内痔脱出发炎:苣荬菜二两。煎汤,熏洗患处,每天一至二次。(①方以下出《河北中药手册》)④治阑尾炎:苣荬莱五钱至一两,红藤二两。水煎服。(《常见混淆中草药的识别》) 【备注】本品在华北作败酱入药,在东北作小蓟入药;参见败酱、小蓟’条。
怀孕期间可以用吗
苦买菜

7,中药里海龙是什么

海龙 (《纲目拾遗》) 【异名】水雁(《现代实用中药》),海蛇(《药材资料汇编》)。 【来源】为海龙科动物刁海龙、拟海龙或尖海龙除去皮膜及内脏的全体。 【动物形态】①刁海龙 体形狭长而侧扁。体全长37~50厘米。体高远大于体宽。躯干部五棱形;尾部前方六棱形,后方逐渐变细,为四棱形;尾端卷曲。腹部中央棱特别突出,体上棱脊粗强。头长,与体轴在同一水平线上,或成大钝角。眼眶四周、吻管背腹面及顶部的后端,均被有大小不等粗糙颗粒状棘;颈部背方呈棱脊状,具颈棘2个。吻特别延长,约为眶后头长的2倍。眼大而圆,眼眶突出。鼻孔每侧两个。口小,前位。鳃盖突出,具明显的放射状线纹。鳃孔小,位近头佣背缘。全体无鳞,外覆环状骨片,体部的骨环25~26,尾部骨环56~57;背鳍较长,41~42,始于尾环第1节,止于第10或11节。臀鳍4,极短小。胸鳍23,短宽,侧位,较低。无尾鳍。体淡黄色,于躯干部上侧棱骨环相接处有一列黑褐色斑点。 栖息于沿海藻类繁茂处。分布南海近陆海域。 ②拟海龙 体长20~22厘米,体宽大于体高。躯干部粗强,近四棱形;尾部细尖卷曲,前方六棱形,后方渐弱,为四棱形。头长,与体轴在同一水平线上。胸鳍基部前方,各具一较大而突出的结,头上除眼嵴上缘各具一向后的小棘外,余无棘刺。吻长而侧扁,约为眶后头长的2倍。眼眶稍突出。骨环体部16~17,尾部51~53。体上棱嵴粗杂。背鳍40~41,起于体环最末节,止于尾环第9~10节。臀鳍5~6,很小,紧位于肛门后方。胸鳍20~22,短宽,侧位,较低。无尾鳍。体鲜绿黄色。体侧及腹面均有大小不等鲜黄斑点,吻侧及下方具有不规则深绿色网纹。 分布我国南海近陆海域。 ③尖海龙,又名:杨枝鱼、钱串子。 体细长呈鞭状,全长11~20厘米,体高及宽近相等。躯干部七棱形,尾部四棱形,尾后方渐细,不卷蚀。头长而细尖。吻长超过头长的1/2。骨环体部19,尾部36~41。背鳍较长,39~45,始于最末体环,止于第9尾环。臀鳍4,短小。胸鳍12~13,扇形,位低。尾鳍9~10,后缘圆形。体黄绿色,腹侧淡黄,体上具多数不规则暗色横带。背鳍、臀鳍及胸鳍淡色,尾鳍黑褐色。 分布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的近陆海域。 【采集】全年均可采捕,洗净晒干。或除去外面皮膜及内脏后,洗净晒干。通常以4~9月间产量最大。 【药材】①刁海龙的干燥全体,呈长条形而略扁,中部略粗,尾部渐细而弯曲。全长20~40厘米,中部直径2~2.5厘米。表面黄白色或灰棕色。头部前方具管状长嘴,嘴基部有深陷的眼睛1对。躯干部具5条纵棱,尾部前段具6条纵棱,后殴具4条纵棱。全体有圆形突起的图案状花纹。体轻,骨质,坚硬。气微腥,味微咸。以条大、色白、完整者为佳。 主产广东。 ②拟海龙的干燥全体(又名:海钻),呈长条形而平扁,中部略粗,尾部细而略弯,全长约20厘米,中部直径约2厘米。表面灰棕色。嘴长管状。眼大而圆。躯干部具4条纵棱,尾部前段具8条纵棱,后段具4条纵棱。全体具图案状花纹。体轻,骨质,坚硬。气味同前种。 主产福建、广东。 ③尖海龙的干燥全体(又名:小海龙),呈细长条形而扭曲。全长约15~20厘米,直径0.4~0.5厘米。尾长约为躯干的2倍。表面背部灰褐色,腹部灰黄色。躯干部有7条纵棱,尾部有4条纵棱。骨环不甚明显。质轻而脆,易折断。气腥,味淡微咸。 主产山东。 广东民间尚以粗吻海龙的全体入药。 【炮制】海龙:用水刷净,切块或捣碎。酒制海龙:取净海龙,用黄酒润透,微火烘烤至黄色酥脆即成。 【性味】咸甘,温。 ①《药材资料汇编》:"甘,温,无毒。" ②《中药材手册》:"味咸。" ③《中药鉴别手册》:"咸甘,温。" 【功用主治】补肾壮阳。治阳痿。 ①《纲目拾遗》:"功倍海马。催生尤捷效。" ②《现代实用中药》:"为强壮药,有兴奋作用,用于老人及衰弱者之精神衰惫。治血气痛。" ③《中药鉴别手册》:"补肾壮阳。治阳萎、不育。"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散剂,5~8分。 【宜忌】孕妇及阴虚火旺者忌服。
海马,
[名称] 海龙 Syngnathus 别名:杨枝鱼、钱串子。  [化学成份]  含多种胱氨酸、蛋白质、脂肪酸、甾体及多种无机元素。尖海龙还含有胆甾醇、胆甾烯-4-酮-3(Cholest-4-en-3-one)。  以条大、色白、头尾整齐不碎者为佳。  [效用]  性味功用与海马相同,惟力量较强。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chihuoyunnan}删除,{因为内容来自网络}凡涉及中药秘方或者处方,需要请专业医生验证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乱用,本内容只是整理自网络的参考信息】
关键字:
为您推荐
2005-2023   www.ynyao.com 版权所有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滇ICP备19000309号-1  

服务热线:192-7871-9469 【微信同号,请注明来意】 网址:www.yny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