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你有中医药配方吗2,常用中药配伍及其君臣佐使的比例3,说一本中药材的书4,经典中药配伍药对口诀100对最全中药分类性味功效汇总5,请补充完整中药方子6,熟地蛇床子菟丝子肉苁蓉牛膝茯苓远志黄精黑枣枸7,龙胆黄芩焦栀子泽泻车前草……
本文目录一览
1,你有中医药配方吗
不叫中医配方,正确的叫法是《中国中草药配伍大全》,这本书我买得有。
2,常用中药配伍及其君臣佐使的比例
一、常用中药配伍 麻黄+桂枝:麻黄开腠发表,强行打开汗孔;桂枝解肌发表,松动肌肉,透邪外达。 麻黄+杏仁:麻黄宣肺平喘,杏仁降肺气。 苍耳子+辛夷:统鼻窍,用于鼻塞症状。比如鼻炎,外感风寒鼻塞流涕。 生姜+大枣:在表调和营卫,在内调和脾胃和气血。比如大青龙汤,是麻黄汤加姜枣、石膏,组方是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石膏、生姜、大枣。 桑白皮+苏子:桑皮性微寒,长于去肺热平喘,苏子性温,化痰,止咳平喘。两温寒相制,用于止咳平喘化痰。 陈皮+茯苓:陈皮行气理气,茯苓健脾渗湿,两药合用行气化湿。主要用于中焦,治疗生痰之源。 桂枝+生姜+甘草,辛甘化阳; 芍药+大枣+甘草,酸甘化阴。 桂枝+芍药:桂枝得芍药,散中有收,汗出有源,芍药得桂枝,滋而能化,补不敛邪。注意在桂枝汤中,芍药+桂枝是等量的。 桂枝+甘草:作用是温通心阳。 芍药+甘草:《伤寒论》芍药甘草汤治疗脚挛急,主要功效是柔肝、舒筋、缓急、止痛。 防风+苍术:防风走十二经,风中润剂。苍术常用于实证,表里兼顾,运脾燥湿。 细辛+白芷+川芎:主要是止痛功效。祛风散寒,宣痹止痛,活血。 生地+黄芩:生地擅长清泄里热,生津润燥,黄芩用于里热初起,主要是少阳胆经之热,两药组合作用是清泄里热,防燥伤津。 羌活:擅长散风寒,祛湿止痛; 葛根:擅长生发清阳,可以舒筋,(升举津液可以舒筋),清阳明之热(阳明主肌肉,也就是清解肌),清阳明可以生津液。 香附:香附行气开郁,上行胸膈,外达肌肤 苏叶:大于9克,作用是发散表寒,6—9克作用是理气,疏松,小于6克,作用是内伤解郁。 常用行气药作用部位,厚朴(走胸腕),柴胡(半表半里),大腹皮(往下走)枳壳(胸腕部)枳实(胃脘到下部,可以导滞) 干姜+细辛+五味子:一温一散一敛,功效是温肺化寒饮。 射干:痰气互结多用射干。 桔梗+白前:桔梗开宣肺气,白前降肺气。合起来作用是宣降肺气。 连翘+银花:解表力量稍微弱,长于清热解毒,还有芳香避秽的作用。 荆芥+淡豆豉(桑叶水加工):温性被抑制,主要用于发散表邪,去性取用。 薄荷+牛蒡子:清利咽喉,薄荷轻清宣透,散表邪清利头目,也可清肝,牛蒡子清利咽喉,疏散风热。 桑叶+菊花:清肺热肃降肺气,平肝潜阳。 桔梗+杏仁:桔梗宣肺气,杏仁降肺气,一宣一降。 麻黄+石膏:如果以清热为主,麻黄比石膏为一比二(麻杏石甘汤);如果以散表为主,麻黄比石膏为二比一(大青龙汤);麻黄比石膏,麻黄六两,石膏八两,三比四用量。 石膏+杏仁:常用于肺热的咳嗽,一肃一清。 石膏+甘草:通过清胃热,而生津。 白芷+羌活:白芷归阳明,善于止眉棱骨痛,羌活发太阳之邪。 黄芩+石膏:黄芩长于清半里之热,用于少阳胆经,治口苦,石膏用于阳明经,解肌清热。 羌活+独活:两药协同祛一身之风寒湿邪,增强止痛作用。 柴胡+川芎:柴胡用于正气不足而需要发散邪气的,散风药配活血药,体现“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两药组合既能散邪层次深一些,又能治风和调血相结合。 桔梗+枳壳:桔梗开宣,枳壳降气。一升一降。主要作用是畅通胸部到腕腹部的气机,可以行气化痰,化血瘀。 前胡+茯苓:前胡辛散,降气,茯苓健脾渗湿。 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麻黄+附子+细辛:麻黄发散风寒,附子温肾助阳,可以股动肾气上达。细辛助麻黄发散,助附子温肾阳 二、君臣佐使常用比例 君臣佐使是按药物在这个方剂中所起到的作用而说的,不是通过比例剂量来衡量的。 一般情况下以臣药为中等剂量,君药应高出三分之一,佐使药要少给三分之一。 不过根据药物自身的特性配伍量也是有区别的,比如:中医有辛不过钱之说,细辛汤中,虽然细辛在重量上没有多,但是利用其芳香走串,温通筋脉,缓急止痛的作用,所以还是主药,蔓荆子和枳壳虽然高出数倍,但是其作用还是调整主要的功能防止主辅药物过偏顺便行使明目降气之功能,所以仍然属于佐使药物。 一般来说处方中的配伍的比例关系是没有严格规定的。是根据病情的需要,灵活运用的。比如说:一个病人有很多症状,但是通过辨证以后要抓住主症是什么,那么在用药的时候就要以治疗主证为重点,其它兼症所占比例就相应的小一些。但是,没有严格的规定,是大夫自己掌握的。如果搞清楚配伍也就明白为什么了。

3,说一本中药材的书
有很多的,你可以在网上搜电子书的,而且有药材的简图。医宗金鉴
100种中草药彩色图谱大全中国中草药配伍大全正文
4,经典中药配伍药对口诀100对最全中药分类性味功效汇总
中药即"传统中医"或"传统中医药")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代用品,主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中药药性理论即是研究中药的性质、性能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有毒无毒等。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有些还具有涩味或者淡味,因而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的作用。 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1. 柴胡得黄芩则寒,附子得干姜则热。 2. 干姜得天花粉则治消渴。 3. 羌活得川芎则止头痛,川芎得天麻则止头眩。 4. 香薷得白扁豆则消暑。 5. 桑白皮得苏子则止喘,杏仁得五味子则止嗽。 6. 防风得羌活则治诸风,苍术得羌活则止诸痛。 7. 黄芩得连翘则解毒。 8. 半夏得姜汁则回痰,贝母得瓜蒌则开结痰。 9. 丁香得柿蒂、干姜则止呃,干姜得半夏则止呕。 10. 枳实得黄连则能消心下痞,枳壳得桔梗则能使胸中宽。 11. 白术得黄芩则安胎。 12. 知母、黄柏得山栀子则降火,豆鼓得山栀则懊浓。 13. 陈皮得白术则补脾。 14. 附得苍术则开郁结。 15. 人参得五味、麦冬则生肾水。 16. 乌梅得干葛则消酒。 17. 草果得山楂则消肉食,神曲得麦芽则能消食。 18. 木香得姜汁则散气,乌梅得香附则顺气。 19. 桔梗得升麻则开提血气。 20. 乳香得没药则止诸痛,芥子得青皮则治胁痛。21. 砂仁得枳壳则宽中。 22. 芍药得甘草则治腹痛,吴茱萸得良姜则亦止腹痛。 23. 当归得生地则生血,姜汁得京墨则止血,红花得当归则治血,归尾得桃仁则破血。 24. 黄芪得附子则补阳,知母、黄柏得当归则补阴。 25. 泽泻得猪苓则能利水渗泻,得白术则能收湿。 26. 大黄得芒硝则润下。 27. 木香得槟榔则治后重。 28. 紫苏配黄连得竹茹则能止呕吐。 29. 蒲黄合五灵脂,名失笑散,能祛瘀止痛。 30. 当归合 川芎,名佛手散,能行血活血。 31. 高良姜合 香附,名良附丸,能止胃痛。 32. 玄胡合 金铃子,名金铃子散,能治腹痛。 33. 吴茱萸合 黄连,名左金丸,能平肝制酸。 34. 肉桂合 黄连,名交泰丸,治心肾不交。 35. 女贞子合 旱莲草,名二至丸,能补肾阴。 36. 半夏合 硫黄,名半硫丸,治虚冷便秘。 37. 知母合 贝母,名二母散,能清肺热。 38. 破故纸合 肉蔻,名二神丸,止脾肾寒泻。 39. 木香名 黄连,名香连丸,治红白痢疾。 40. 枳实合 白术,名枳术丸,能健脾消痞。41. 芡实合 金樱子,名水陆二仙丹,止遗精。 42. 黄柏合 苍术,名二妙散,治湿热成痿。 43. 枸杞合菊花,能明目。 44. 生姜合 红枣,能调和营卫〈气血〉。 45. 赤石脂合 禹余粮,能涩大肠。 46. 半夏合 黄连,能宽胸止呕,化痰浊郁结。 47. 柴胡和 黄芩,能清肝胆热。 48. 桑叶合 菊花,能清头风热。 49. 柴胡合 白芍,能疏肝和肝。 50. 附子合 肉桂,能温下元。 51. 黄柏合 知母,能清下焦湿热。 52. 桑白皮合 地骨皮,能清泻肺热。 53. 丁香合 柿蒂,能止呃逆。 54. 鳖甲合 青蒿,能滋阴退骨蒸潮热。 55. 杏仁合 贝母,能化痰止咳。 56. 山药合 扁豆,能补脾止泻。 57. 木香合 槟榔,能理气止痛。 58. 杜仲合 续断,治腰膝酸痛。 59. 半夏合 陈皮,能化湿痰。 60. 升麻合 柴胡,能提升中气下陷。61. 常山合 草果,能治疟疾。 62. 葱白合 豆豉,名葱豉汤,能通阳发汗。 63. 枳实合 竹茹,能和胃止呕。 64. 党参合 花粉,名参花散,治久嗽气喘。 65. 茯神木合 乳香,名神香散,治筋挛疼痛。 66. 甘草合 绿豆,能解百毒。 67. 黄耆合当归,名补血汤,治贫血及产后无乳。 68. 白芍合 甘草,名芍药甘草汤,治拘挛腹痛。 69. 川芎合 土茯苓,治肝郁头痛。 70. 川芎合 生石膏,名郁梁丸,治实热上逆头痛。 71. 台乌合 益智仁,名缩泉丸,治小便频数遗尿。 72. 香附合 黄连,名香连丹,治火郁胸满痛。 73. 葵子和 砂仁,治乳痈。 74. 杏仁合 小茴香,治疝气冲逆作痛。 75. 槟榔合 南瓜子,治绦虫。 76. 甘草合 桔梗,名桔梗汤,治肺痈咳嗽,痰中有脓。 77. 生姜合 陈皮,治呕吐不止。 78. 生姜合 竹茹,治呃逆不止。 79. 荆芥合 白矾,名三痫丸,治小儿惊风及痫证。 80. 荆芥合 槐花,名槐荆丸,治痔漏。81. 槐花合 黄芩,治妇人崩漏。 82. 侧柏叶合 白芍,治妇人月经过多。 83. 陈皮合 藿香,名回生散,治霍乱吐泻。 84. 厚朴合 贝母,止咳嗽,开郁消食去胀。 85. 蛤粉合 青黛,名黛蛤散,治痰嗽面肿不寐,并小儿百日咳。 86. 白矾合 硫黄,治白癜风。 87. 白矾合 黄腊,名矾腊丸,治痈疽恶疮。 88. 白矾合 皂角,名稀涎散,治痰涎壅盛,中风气闭。 89. 皂角合 菖蒲,名皂荚散,治鼻寒不得喘息。 90. 百合合 冬花,名百花膏,治咳嗽痰中带血。 91. 乌梅合 川椒,名杀虫丸,治蛔虫,蛲虫。 92. 赤小豆合 当归,治大便下血。 93. 血余炭合 百草霜,治妇女崩漏 94. 仙茅 仙灵脾合成二仙散,补命火,兴阳事,配杜仲、续断等以温肾阳,助排卵 95. 蒲黄 五灵脂 即古方之失笑散,治一切瘀血腹痛 96. 龟甲 鹿角霜 阴阳和合通任督二脉 97. 三七 血竭 散瘀活血,消肿止痛止血,治淤血痛经,子宫内膜异位 98. 阿胶 蒲黄 琥珀 养血止血,活血化瘀,治疗月经过多,崩漏等 99. 红藤 败酱草 薏苡仁 清热解毒,散结消痈,活血排脓,治疗急慢性盆腔炎属湿热瘀滞 100. 杜仲 续断 菟丝子 杜仲补肝肾,调冲任,续筋坚骨,治疗肝肾不足、冲任不固之胎动、胎漏
5,请补充完整中药方子
此方理气消肿。散结解郁。多为妇科用方。如各种肿瘤等。没有谁能帮你把这个补充完,只有开方子的那个,凭你说的第一个应该是茜草,但是中药方子里每个人对配伍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
6,熟地蛇床子菟丝子肉苁蓉牛膝茯苓远志黄精黑枣枸
病情分析:早晨好!从你介绍的上述十八味中药来分析,多是由滋阴清热、祛风止痒、理气止痛的药物组成的处方。本方具有补肾益精、清热凉血、疏风止痒之功效。意见建议:在临床上可用于气阴两虚、肾精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软、胸胁疼痛、失眠健忘、脘腹胀闷、体虚乏力、皮肤瘙痒等症的治疗。但在具体应用时,要根据自己的具体症状表现,在医生指导下精减药物数量,并配伍好各药用量为宜。祝好!
7,龙胆黄芩焦栀子泽泻车前草皂角刺全当归甘草柴胡
我可以分析一下,但是不一定对,因为中药配伍分为君臣佐使顺序,一个组方的主治病症主要看其君药和臣药是什么。龙胆和黄芩都是清热燥湿药,龙胆还有写肝胆或的功效,栀子是清热泻火药,带有利尿作用。泽泻和车前草均为利尿药,也有清热功效。应该为臣药。皂角刺又是治疮疡的。(感觉这个药是多余的)当归功效:活血补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应该为佐药,帮助药物吸收和排泄,以及治疗一些兼证,柴胡也有退热的功效,同时具有疏肝解郁和升举阳气的作用,应该也为使药,主要是缓和上面一些寒凉药物伤及体内的阳气。甘草为使药主要是调和药性。焦山楂主要就是消食健脾。这个组方应该是祛火药。主要作用大概是:清肝泻火,利尿。可以治疗一些因火邪造成的一些疾病。如:高热、头痛、面红、咽喉红肿、牙龈肿痛、口腔糜烂、疮疡痈肿和肝风内动所致的中风。因为药物配伍中有当归,所以应该也可以治疗热入营血所致的心烦失眠或者狂躁不安。因为药物中没有安神功效的药物,神昏谵语等病症,应不作为首选药。
8,中药大全贯众何首乌黄精麦芽鱼腥草的连用的作用
无可考依据,无实在意义,装神,神医--神经病医生。需要没有禁忌
但要因有而异。辩证医治,正确用药。不宜乱配伍这个医生要么是个高人,要么就疯了,完全找不到思路。贯众:杀蛔、绦、蛲虫,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治风热感冒。温热斑疹,吐血,衄血,肠风便血,血痢,血崩,带下,疮疡,尿血,月经过多,刀伤出血,蛔虫、饶虫、绦虫病,人工流产,产后出血。
首乌:解毒,消痈,润肠通便。用于瘰疠疮痈,风疹瘙痒,肠燥便秘;高血脂。
骨软风疾,皮里作痛,,自汗不止,肠风下血,破伤血出,瘰疬结核,痈疽毒疮,大风疠疾,疥癣。
黄精:主治阴虚劳嗽;肺燥咳嗽;脾虚乏力;食少口干;消渴;肾亏腰膝酸软;阳痿遗精;耳鸣目暗;须发早白;体虚赢瘦;风癞癣疾。
麦芽:行气消食,健脾开胃,退乳消胀。用于食积不消,脘腹胀痛,脾虚食少,乳汗郁积,乳房胀痛,妇女断乳,生麦芽健脾和胃通乳。用于脾虚食少,乳汗郁积。炒麦芽行气消食回乳。用于食积不消,妇女断乳。焦麦芽消食化滞。用于食积不消,脘腹胀痛。
鱼腥草:用于治疗肺炎、咯血、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感冒发烧、肺癌、宫颈糜烂、肾病综合征、鼻炎、化脓性中耳炎、流行性腮腺炎等。
各药用量多少?真的是医生的处方吗?
9,什么中药材具有抗过敏消炎的作用
抗过敏的中药材有菊花,鱼腥草,补骨脂,五味子,山药,苍耳子等等。但过敏性鼻炎很难治愈。不要迷信特效药。*****论坛的精华有中药治好鼻炎的案例,建议看看,也许你也可以好---->可以抗过敏的中药一览1.荆芥: 有发汗解表,宣毒透疹,和血止血作用,用于风疹痒疹、疹出不透、疮疡等。与防风配伍时为祛风止痒方剂的基础,可用于风疹、皮肤瘙痒等证,常与蛇床子、土茯苓、蝉蜕等配合使用。本品可促使皮肤血液循环加强,有轻微的解热镇痛作用。可促进皮肤感染性疾病的愈合与病损组织的吸收。 2 、防风: 有散寒解标,胜湿止痛,祛风止痉,止痒作用。用于风邪克于皮肤之风疹、瘾疹、疮疡等证。常与荆芥配伍使用。 3 、细辛: 有温经发散、祛风散寒、除弊止痛作用。与辛夷等药物配合可治疗鼻窦炎、鼻炎等症。 4 、白芷: 有祛风解表,透毛窍、通鼻窍,散寒止痛,燥湿解毒作用。善治头面皮肤之风,外用可治疗皮肤瘙痒症。本品可减少支气管分泌、扩张冠状动脉;能促进被破坏组织的吸收,对慢性溃疡、皮肤炎症有促进吸收或促进其化脓的作用;有止血作用,用其治疗鼻窦炎、慢性鼻炎有较好的疗效。 5 、薄荷: 有散风解表、行气解郁、祛风止痒、透斑疹作用。可用于皮肤瘙痒、风疹等证。与蝉蜕为临床常用药对之一用于一般风疹、麻疹后的皮肤瘙痒,亦能改善老年性皮肤瘙痒及牛皮癣瘙痒症状。 6 、蝉蜕: 有疏散风热,解表透疹,祛风止惊作用。近代研究认为,蝉蜕可降低反射性肌紧张反应、降低横纹肌的紧张性,对神经节有轻度阻断作用。 7 、生姜: 有发表散寒、解毒健胃、温经行气作用。配合其他药物调敷用于湿疹疮疡。 8 、石膏: 有清热泻火、止渴除烦作用,内服后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煅后外用,可敛疮生肌止血,用于疮疡流水、湿疹、烫火伤等。 9 、黄芩: 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抑菌作用,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可用于热毒火邪浸淫皮肤之疮痈毒肿等证10 、黄连: 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抑菌作用。可用于热毒疮痈、湿疹等证。 11 、黄柏: 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滋阴降火作用。与苍术配伍用于疮疡肿毒、湿疹、痒疹等症。与滑石研末外用,是治疗湿疮、湿疹通剂。 12 、金银花: 有清热解毒、抗炎作用,能控制炎症的渗出和炎性增生,能促进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对多种化脓性球菌有抑制作用,可治皮肤感染。 13 、连翘: 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作用。本品有强大的抗炎抑菌作用,对无菌性炎症有明显的抗渗出,降低病灶部位毛细血管脆性的作用。 14 、椿白皮: 有清热燥湿、止血止痒作用。外用可治疗疮癣湿痒等证。 15 、生地黄: 有清热凉血、祛淤生新作用。 可用于治疗血热所致的荨麻疹、癣疹等证。 16 、赤芍: 有清热凉血、祛淤止痛、抗炎疗溃疡作用。对平滑肌有解痉作用。 17 、半边莲: 有清热解毒、利水祛湿作用。可用于治疗皮肤湿疹、疮疡。 18 、白附子: 有祛风豁痰、通络、消肿散节等作用。鲜品外用捣敷,可治疗湿疹。 19 、款冬花: 有润肺止咳,消痰下气作用。主要用于各种咳嗽气喘等症。近代研究发现,其醚提取物能缓解组胺引起的支气管痉挛。本品有轻微的舒张支气管作用,但大量使用时反而会使支气管收缩。 20 、 枳实: 有抗过敏作用。 21 、 冰片: 外科作涂敷药用于湿疹、痒疹、疮疡痱子等。 22 、 钩藤: 有清热平肝、息风止痉作用。有抗组胺作用。 23 、 地龙: 有清热定惊、通经活络、平喘利水作用。可抑制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治疗支气管哮喘。并有抗组胺作用24 、 薏苡仁: 有清热利湿、健脾止痒、利尿排脓作用。现代常用于过敏性疾病辅助治疗。 25 、 茵陈: 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祛风作用。亦能发散肌肤邪热而祛风止痒,用于风湿凝聚肌肤之瘾疹、皮肤瘙痒等。与荷叶配伍可治疗皮肤瘙痒、湿疹、痒疹等。 26 、 防己: 有祛风除湿、利水消肿作用。能作用于垂体 — 肾上腺皮质轴,有抗炎、抗过敏的作用。 27 、 五加皮: 有补益肝肾、祛风湿、强筋骨作用。外用可治疗阴囊湿疹及皮肤瘙痒症。 28 、 茅根: 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作用。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29 、 侧柏叶: 有凉血止血、清肺止咳、清热平肝作用。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外用酒浸涂搽,可治疗脂溢性皮炎及斑秃。 30 、 旱莲草: 有补肝益肾、凉血止血的作用。对水田性皮炎、湿疹效果较好。 31 、 地榆: 有凉血止血、泻火解毒、收敛作用。与黄柏合用可治疗湿疹。生料外用对皮肤感染有减少渗出,控制感染促进组织生长和促进愈合的作用。 32 、 蒲黄: 有止血、化淤止痛作用。外用可治疗皮肤湿疹。 33 、 艾叶: 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作用。所含艾叶油有止咳平喘去痰作用。煎洗可治疗皮肤湿疹、瘙痒、疥疮等。 34、人参: 有抗过敏、抗炎作用。 35、黄芪: 有补益脾土、固表止汗、托疮生肌等作用。能改善疮疡组织的血液循环,促进病变组织的吸收或化脓。 36、甘草: 有清热解毒、调和药性、祛痰止咳作用,并能健脾和中、缓急止痛。本品对人体作用广泛,所含之甘草素甘草次酸,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的抑制炎症、抗过敏作用有中枢性镇咳作用,对支气管黏膜有保护作用。 37、五倍子: 有收敛涩肠、敛肺降火、解毒敛疮的作用。可用于湿疹疮疡、阴挺湿痒等症。38、银柴胡 防风 五味子 乌梅 炙甘草 用于治疗各种过敏性皮肤病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chihuoyunnan}删除,{因为内容来自网络}凡涉及中药秘方或者处方,需要请专业医生验证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乱用,本内容只是整理自网络的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