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中草药配伍常识2,中药如何搭配着吃3,请问这些中药怎样配份量4,关于中药药材的搭配5,中药的配伍6,您好据您所说的中草药怎么配制呀7,中药应该怎么搭配懂中医的回答8,中药是怎样配伍的中草药配伍常识一般是可以的2,……
本文目录一览
1,中草药配伍常识
2,中药如何搭配着吃
一、实证泻法六要 1,先调中焦。 也就是胃气为本,需要开胃。苔腻的用温胆汤。昨天我讲了,温胆汤四个主药:竹茹、枳壳、云苓、陈皮。还有四个药不用,半夏能祛痰,太燥;生姜能祛痰,太燥;甘草、大枣非常滋腻,对痰浊不利。里面还要配伍:配伍开窍的石菖蒲、郁金;配伍清热的连翘、公英;配伍醒脾的木香、砂仁;开胃的焦三仙、生内金。这是一个基本的胃气为本,先调中焦。 2,给邪出路。 实邪必须给出路,使邪能排除体外。也就是有四条出路: (1)通过汗出。发汗,从肌表出。比如用防风、桔梗、蝉衣、发汗透表。当然要忌大汗,汗多了要伤心阳和胃气。 (2)通过润肠缓泻从大便出。用全瓜蒌、草决明、菊花和当归。但忌俊下,以防伤正。 (3)通过淡渗利尿从小便出。主要用车前草、泽泻、泽兰、石苇、生薏苡仁、冬瓜仁。 (4)通过凉血从营卫出。主要用生地、丹皮、赤芍、生栀子,给邪出路。四条出路里面,最安全,出的最干净,就是利尿,而且不会伤正。 3,疏通为宜。 泻法一定要以疏通为宜,疏通的办法有四个办法。 (1)透窍。选用川芎和石菖蒲。 (2)理气来疏通。用柴胡和郁金。 (3)活血来疏通。用泽兰和王不留行。 (4)用温通。用桂枝和花椒。 4,重视反佐。 因为祛邪药都比较烈性都有偏性,往往能祛邪,但往往也会带来副作用。为了防止偏差,纠正付作用,要用反佐。反佐分两类。 (1)第一个就是寒性反佐。用温药的时候怕它过头,就选用寒性的反佐,加一两个公英、连翘、栀子、黄柏、白花蛇舌草。 (2)热性反佐。用寒药的时候,怕太凉伤正,采取热性反佐。选加肉桂、高良姜、乌药、仙灵脾和鹿角霜。 5,注意引经。 攻邪加上引经是药到病除提高疗效的关键。 引经药分两类; (1)一部分是分类引经,分部位引经。上面部位用小量的升麻、桑枝、葛根、柴胡、僵黄;下面部位的取重量的川牛膝、木瓜、独活和车前草,加于不加引经药疗效会大不一样。 (2)分脏引经。 a,入心的用炙远志和琥珀。琥珀是引经的好药也是安神的好药,但琥珀现在都用琥珀粉,琥珀粉不溶于水,你要吃琥珀粉不要用水来调,要用蜂蜜来调,后来装在胶囊里面吞服。 b,入脾的用砂仁和干姜。 c,入肺的用橘红和桑白皮。 d,入肝的用薄荷和川楝子。 e,入肾的用黄柏和补骨脂。 6,中病即止。 一定要中病即止,不能常服,不能久服,尤其用功防过厉之品。像半夏、厚朴的燥性;附子、肉桂的热性;龙胆草、白头翁的寒性;虫类药的毒性;都要注意中病即止,不能久用长服。二、扶正祛邪法则活用。 其活用的原则是:先祛邪后扶正,祛邪时防其伤正,扶正时防其恋邪。 “气虚常伴停水” “血虚常伴瘀热” “阴虚常伴痰湿” “阳虚常夹寒凝” 扶正祛邪,这在临床上最矛盾,最容易疏忽的一个法则,临床上最多见的就是虚实夹杂。要怎么办呢?要掌握一个原则就是先祛邪后扶正,祛邪的时候防它伤正;扶正的时候,要防止它恋邪。你比如说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他心绞痛也较厉害,而且在于发憋发闷;二一个心慌气短,腰酸背痛。一看舌苔是腻的,脉沉细的,这就矛盾了,既有痰浊,又有气虚和肾亏,这矛盾了,就虚实错杂。怎么办呢?先祛邪,化痰浊,用温胆汤,二陈汤祛痰浊。但是呢在祛痰的过程中,你不能加半夏、厚朴化痰浊,它燥啊,影响它正气呀,痰化了你才用补气,健脾,调肾的药。比如香砂六君子汤,杞菊地黄汤,再给它扶正。但这个时候你不能用滋腻的药,比如熟地、麦冬、玉竹你就不用,用了以后利邪了,痰浊又起来了,这在临床是最多见的一个矛盾治法。昨天问了三个问题,都牵扯到这个问题,要下决心,不能拖泥带水,就是祛邪,祛完邪扶正,这样才有效。你又要祛邪又要扶正,你肯定失败,这我几十年的经验。原来我也舍不得呀,说病人这么虚光祛痰行吗?这就跟你们思路一样,即用祛痰药有用扶正药,结果舌苔更腻了,效果不好了。最后总结了,斩钉截铁,别三心二意,单一的祛痰,单一的扶正。这是临床最多见的矛盾治法。三、重视升清降浊。 要重视升清降浊。中医的升降理论,清要升,浊要降,升降出入是人体重要的生理功能,升降失调也是人体致病的重要的病机。脾主要升清,胃主要降浊。升清才能运化,降浊才能纳谷。所以所有的病先调它的升降。升清用什么药呢?升清用生黄芪、各种参类、白术、仙鹤草、升麻、柴胡、桔梗、蝉衣、葛根、川芎。这十个药我反复给你们讲,别一升清就十个药都用上,你就没有余地了,里面用一两个来回的换。降浊的药就有苏子、杏仁、陈皮、竹茹、赭石、磁石、珍珠母和旋复花这八个药降浊。这个论治巧配里面一个很重要的升清降浊。刚才我讲了,高血压的病人,你给他很对症,证类说的也很准,比如痰瘀同治,或者调肾,你再加个升清降浊的药。比如痰瘀同治里面,你加个柴胡,你加个珍珠母,升清降浊,他疗效不一样;糖尿病的病人,刚才那位同仁,糖尿病我给你补气为主,你回去琢磨,补气养阴这个时候你再加上升清降浊的药,升清用葛根或者仙鹤草,降浊的药你用一个杏仁,降糖效果不一样。所以辩证很对症,论治很巧,你再加上升清降浊会明显的增加疗效。四、肝脾制化乘侮。 要注意肝脾的关系,肝和脾,木和土啊,这也是临床巧配的一个关键。木克土,往往就形成了肝胃不和,刚才讲了用四逆散。一个肝气,一个脾胃是临床所有病的根本,重要的病机。我讲了,《内经》讲了,百病生于气,对不对?李东垣讲了,脾胃是所有病的根源。所以抓肝和脾,木和土的关系。主要用柴胡、枳壳、白芍、黄连、川芎、赭石和莱菔子。这就我把四逆散给你变通了,不是原方的四逆散,提高疗效里面加了好多别的药加减。反过来,木克土就是脾胃不调,要用逍遥散。肝是气,脾是虚。白术、云苓健脾,当归、白芍柔肝,加上柴胡疏肝,薄荷引经,组成了逍遥散。我也给你加减变化了,这我反复讲,你方剂绝对不能死记硬背,原方照看不行的。因为方剂跟古方,时代不一样了,变化很大,你死记方剂,肯定影响疗效,你就要掌握它的方义,对不对?你比如逍遥散、四逆散,四逆散它的方义就是疏肝和胃,逍遥散的方义就是疏肝健脾,掌握这个原则,灵活变化加减,再配合西医的药理,很提高疗效,这就是巧配,别死守。五、祛风不忘和胃。 另外一个中医讲的风呀是百病之长,什么病都离不开风。当然风有外风有内风,甭管外风和内风,巧配的一个办法就是和胃。当然古人还有养血祛风呀,平肝息风呀,都不如和胃。怎么和胃呢?风善行而数变,就是别忘了加上和胃的药,二陈汤和木香、砂仁,和胃呀!这个我经常碰到荨麻疹,这个病很难治,反复性很大,外科大夫光知道和血息风。我是用什么呢?用和胃的办法来治疗,什么方子呢?我在这不保守啊,要讲到全科论治,明天我还要讲。什么药呢?莱菔子、葶苈子、地肤子、蛇床子、石菖蒲,郁金、制军、丹皮、赤芍、云苓、陈皮、丹参和紫草。这对荨麻疹比单纯的养血熄风效果要好,而且一般不会复发。荨麻疹你不要吃发物,吃这个方子,好了一般不会复发。你看这方子里面,大部分都在和胃,莱菔子、云苓、陈皮、石菖蒲、郁金都是和胃的药。另外反过来,表证的时候,解表加和胃的药,用茯苓、陈皮、姜半夏。内风息风的时候,也加和胃的药,用木香、砂仁和炒苍术。这样祛风的效力就大了,效果就好了,这是我讲真正的方子,你基本上抄下来了。六、心肾对立统一。 心和肾的对立统一,这是巧配里面的一个高招。心主火,肾主水,心阳下降了,才能滋润肾水,肾水上润了,才能平息心火。因此呢,在临床各种病都要想到心和肾的不交,要采取交通心肾。要加用交泰丸。黄连10g,肉桂3g,3:1,这样也是增效的一个巧配。七、论治宜活。 外感病的治法有四则。 内伤病的治法有两则。 最后给你总结一下,今天讲了一天论治巧配,也就是论治要活,怎么活呢?外感病有四个活法。 (1)风寒,辛温解表,用荆防败毒散;风热,辛凉解表,用桑菊饮和银翘散。这是第一大的原则要活。 (2)要注意透表。要辩证的选用川芎、桔梗、蝉衣、桑白皮和芦根。就是在辛凉解表、辛温解表里面要适宜的加一两个透表的药来提高疗效。要注意透表。 (3)要重视分利,就是利尿和润肠。主要加车前草、泽兰利尿;草决明、全瓜蒌润肠。 (4)第四个活法,要强调扶正。要选加生黄芪、白扁豆、仙鹤草。 所以给你总结了,中医治病无非一类是外感实病,一类是内伤杂病。外感实病就这四个关键,活了就有效了,这是第一部分。外感病要活,这我给你们总结了,中医内科分清外感、分清内伤,外感就这么简单。 内伤病的论治有两条,两个活。 (1)第一虚证来讲,补脾不如调肾,用杞菊地黄汤。主要有这么七个药:白菊花、枸杞子、生地黄、黄精、生杜仲、桑奇生和蛇床子。这是虚证。 (2)实证要痰瘀同治,温胆汤为主方。竹茹、枳壳、云苓、陈皮、石菖蒲、郁金、莱菔子和丹参。丹参要用30g。 中医很神秘,学中医很难,这两天我就给你们最简化了。内伤病的虚证、实证怎么分?以舌为准。但见一症便是,它症不必悉具。见苔腻的痰瘀同治,苔薄的调肾。简化了,非常简单了。外感病你分清风寒和风热,用透表、用分利、用扶正。我这一身情意呀,我把家传的好多秘方,我都给你简化到这步了!你记住这一步,然后再配合西医的药理,差不多你临床70-80%的患者会有效,但不能十全十美。我行医到如今我还经常碰钉子呢!对不对?用这个办法不灵。疗效到了70-80%的疗效,你就有信心了,中医就好弄了,不神秘了。
3,请问这些中药怎样配份量
国家药典,普通中药安全用量12克左右,敏感特殊有毒的中药,要有医生处方才能使用,自己不能随意服用。这是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的,组方还可以,急性期的肝炎有较重的湿热,此方较寒凉,可治疗。对慢性期的不可以,服多了可造成脾胃虚寒症。
4,关于中药药材的搭配
不知是报临床还是报生产?若报临床,提供购药材的发票(普通或增值税票)即可。报生产,则不要求。可以加在一起喝的,文言十八反十九畏你是知道的,不反不畏就可以了。你晚上睡不着,可以加点远志,银花滕,麦冬,茯苓,酸枣仁之类的。能不吃药就不吃药,要自己调节一下心情等,最好不要用药补。
5,中药的配伍
中药的配伍罡是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使用的方法。《神农本草经》将单味药的应用和药与药之间的配合关系,归纳为“七情”。既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单行 用单味药治疗疾病。如人参单用治气虚欲脱症。
相须 性能相似的药物合用,能增强药物的疗效。如人参,黄芪同用,可增强补气。
相使 部分性能相似的药物合用,一味为主一味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的疗效。如黄芪与茯苓相配后,茯苓能增强黄芪补气利水之功效。
相畏 一种药的毒副昨用,被另一种药物减弱或消除。如生半夏,生南星的毒性能
6,您好据您所说的中草药怎么配制呀
这个情况只能对症治疗,建议:如果患者不能进行股骨头置换,只能对症治疗,也就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止痛,活血化瘀治疗。你好,你是有股骨头坏死的症状。建议:你好,你的情况建议到医院做个检查,吃药是很难治疗好的,可能手术治疗效果会更好。股骨头坏死常规的治疗方法没有确切疗效,西医没有特效药。中医中药长期临床实践有许多非常有效的独到治疗方法,建议你采用传统中药穿山龙、血丹花、血竭、乳香、没药、生地、川西归尾、川西红花、川芎、赤芍、白芍、三七、桃仁、川地龙干、羊藿叶、骨碎补、制川乌、制附子、香附、郁金、正晋芪、鹿含草等配合治疗。这些药物配合使用可以滋补肝肾、填精补髓、强筋壮骨、消肿定痛,快速修复受损的骨膜,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对股骨头坏死疗效很好。
7,中药应该怎么搭配懂中医的回答
根据你自己体质来定。如果你胃热则用寒性药,如果胃寒,泡热性的。如果中性,可以搭配喝。但是不建议这么玩。最好根据你自己身体调理,没事吃药干嘛?如果身体不好,喝茶效果很弱,跟我很早的想法一样。现在我都自己熬点四逆汤,白通汤之类补补,不玩这个了。不会,这和喝开水没什么区别 PS:甘草有毒,小心过量。还有,熊猫这家伙肯定是身体很燥热的,每天吃这么多竹叶都不会凉。那就多此一举了,大哥,要是要中合你下少一样性寒的材料就好,不过我不介意这样配,太伤身中药药性是热、温、平、凉、寒,你说的几种属于凉性,量不大的情况下,只要不是寒性体质一般没什么问题的。如果不放心加片甘草(药店有售,部分大型超市也可以找到)。不需要热性药去中和。不可以,应该不能放绿茶,这样就没有起到药性的结果。 我认为是这样,希望你听从的的意见。 谢谢!
8,中药是怎样配伍的
呵呵,就像厨师一样配调料。传说中医始祖,伊尹就是商朝的宰相,是一位厨师。所以中药方剂都叫“汤”。就是从厨师来的。两个厨师,用的都是油烟酱醋调和大料,为什么这个厨师做出来的菜就不如另外一个厨师呢?同样,两个中医,用的都是药房那些中药,但配出来的中药,效果却不一样,具体的配伍,关键是这个量的问题【黄芪;刺五加;枸杞子;和甘草=百度一下来的药方?】 一则无量,所以有个量变到质变之问题;楼上精辟中国古代很早已使用单味药物治疗疾病。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又学会将几种药物配合起来,经过煎煮制成汤液,即是最早的方剂。剂,古作齐,指调剂。《汉书·艺文志》:“调百药齐,和之所宜。”方剂是治法的体现,是根据配伍原则,总结临床经验,以若干药物配合组成的药方。方剂一般由君药、臣药、佐药、使药四部分组成。方剂一般由君药、臣药、佐药、使药四部分组成。君臣佐使的提法最早见于《内经》,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主病之为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的记载。历代医家对它们的涵义各有解释。如元代李东垣说:“主病之为君,兼见何病,则以佐使药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明代何柏斋说:“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及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可见“君臣佐使”的涵义是经过不断补充而逐渐完善的。君药是方剂中针对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必不可少的,其药味较少,药量相对较其他药大。臣药协助君药,以增强治疗作用。佐药是协助君药治疗兼证或次要症状,或抑制君、臣药的毒性和峻烈性,或为其反佐。使药引方中诸药直达病证所在,或调和方中诸药作用。例如《伤寒论》的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药组成,主治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等,属风寒表实证。方中麻黄辛温解表,宣肺平喘,针对主证为君药;桂枝辛温解表,通达营卫,助麻黄峻发其汗为臣药;杏仁肃肺降气,助麻黄以平喘为佐药;甘草调和麻黄、桂枝峻烈发汗之性为使药。“君臣佐使”现多改称“主辅佐使”或“主辅佐引”。 方剂按照一定结构组成后,在临床运用过程中还必须根据病证的不同阶段,病情的轻重缓急,患者的不同年龄、性别、职业,以及气候和地理环境作相应的加减化裁,方能达到切合病情、提高疗效的目的。方剂的加减变化包括药味加减、药量加减和剂型更换。药味加减变化是指方剂在君药、主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兼证或次要症状的增减变化而相应地加减臣药和佐药,若因药味加减而引起君药和主证改变时,则属另行组方。药量加减变化是指由相同药物组成的方剂,加减其中某些药物的剂量而使方剂的功效和治疗范围有所扩大或缩小,若因药量的增减而使方剂的君药和主证完全改变时,也属重新组方。剂型更换变化是指同一方剂,由于选用不同剂型而使治疗作用发生相应变化。 有资料记载中药汤剂创始人就是伊尹。 《史记·殷本记》有“伊尹以滋味说汤”的记载。《资治通鉴》称他“闵生民的疾苦,作汤液本草,明寒热温凉之性,酸苦辛甘咸淡之味,轻清浊重阴阳升降走十二经络表里之宜。”《甲乙经·序》亦谓“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有文描述伊尹身为奴隶,专职为汤王做饭,善于研究和揣摩上人的心思和口味,不但做出的饭菜时时被众人称赞,而且对国事治理有自己鲜明的见解。汤王慧眼识人才,看到伊尹才智出众,富有创见,就大胆地聘用其为右相。关于伊尹创汤液的说法,最早在汉代或汉代以前就已流传,栾川民间都知道煎中药源于伊尹。伊尹在为百姓治病过程中,尝遍百草,中毒无数次,得出经验生食草药不如煮熟为好,他从做饭的道理摸索,生米生菜做成美味佳肴,营养丰富,口感上乘,何不将草药混合煎成药水用之?时间的流逝也就创造了草药汤液。 《吕氏春秋·本味》提到伊尹在与汤王的对话中曾以医为喻,“有其新,弃其陈,腠理遂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伊尹还从医食同源的角度进一步阐明,食物与药物之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以生姜、肉桂为例,伊尹论证:“杨朴之姜,招摇之桂”,大概意思是说常用的调味品也是常用的药物,在烹调中了解到姜、桂的辛温发散作用,转而用来治病是很自然的事情。现在看来,汤液就是将各种生药加水煎煮而成,方法与烹调食物十分近似,但在古时只有伊尹才能有所发现和实践。伊尹既精烹饪,又兼通医学把自己加工食物的经验转而用来加工药物,不能说不是一个伟大的创造。汤液的创制归根结底是伊尹善于研究又身处栾川景室山得天独厚的草药资源所致。同一动物同时或短期内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称为配伍用药或合并用药。目的是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为了治疗不同的症状或合并症。配伍用药后,药物作用增强者为协同作用;配伍用药后,药物作用减弱者为颉颃作用。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chihuoyunnan}删除,{因为内容来自网络}凡涉及中药秘方或者处方,需要请专业医生验证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乱用,本内容只是整理自网络的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