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立秋之后应该如何保健养生2,中国二十四节气该吃什么中药养生3,深秋时节适宜吃什么滋补药材养生4,立秋后吃什么养生5,立秋后吃什么去痰6,秋季润肺吃什么中药7,秋天吃什么养生立秋之后应该如何保健养生多喝菊花茶,清热解毒……
本文目录一览
1,立秋之后应该如何保健养生

2,中国二十四节气该吃什么中药养生
你好,现在是秋分季节,因多吃萝卜、莲菜、莲子、百合。
3,深秋时节适宜吃什么滋补药材养生
燥为秋季的主气,人体常会感觉到虚烦燥火、食欲不振、口干口渴、鼻腔干燥等,润肺养阴除秋燥是秋季养生的关键。除平时多食用水果、蔬菜外,利用滋补药材进行调理也是不错的选择。一般中药中医验方治秋燥方法有: 1.润燥清火:连翘12克、薄荷3克、石膏24克、生地18克、甘草3克、草决明15克。 适应症:燥气化火,耳鸣目赤,牙龈咽喉肿痛。 2.生津益胃:沙参10克、麦冬12克、生地18克、玉竹10克、冰糖3克。 适应症:舌燥唇干、不思饮食,舌红无苔,热病后胃津未复。 3.润肠通便:南杏仁15克、北杏仁15克、桃仁12克、金银花15克、玄参10克。 适应症:大肠受热、大便干结、口腔干燥。 4.增液润燥:玄参10克、麦冬15克、生地24克、桃仁12克、厚朴12克、枳实10克、甘草3克。 适应症:热病后津液枯竭,口燥作渴,便秘不通。 5.清燥润肺:人参6克(另煎)、麦冬12克、桑叶15克、石膏30克、胡麻仁12克、阿胶10克(烊服)、杷叶15克、甘草3克、杏仁15克。 适应症:温燥伤肺,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干鼻燥,心烦口渴,苔白,舌红少津。 在正规的药店、医院购买均可,但为保险起见,消费者可多对药材进行了解,便于辨别药材的优劣。 <淘宝掌柜 康美官方旗舰店="">整理提供淘宝掌柜>
4,立秋后吃什么养生
拥有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秋季养生效果事半功倍,反之亦然,立秋时节,昼夜温差加大,在饮食上应坚持祛暑清热,多食用一些滋阴润肺的食物。人参就具有很好的滋阴润肺的效果,吉林加一有机人参,长白山有机人参六年种植,具有很好的滋补效果,秋季炖人参乌鸡汤,给全家健康加分。1、早卧早起预防血管疾病 早卧早起防病 立秋时节在起居上,应做到早卧早 起。“早卧”可调养人体中的阳气,“早 起”则可使肺气得以舒展,防止收敛太多。秋季适当早起,还可减少血栓形成 的机会,对于预防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 发病有一定意义。一般来说,秋季以晚 9点至 10点入睡,早晨 5点至 6点起 床比较合适。 2、 春捂秋冻提高抵抗力 注意适当增衣我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 “春捂秋 冻,不生杂病”的养生保健谚语。“秋 冻” 不能简单地理解为 “遇冷不穿 衣”。初秋,暑热未尽,凉风时至,当天 气骤然变冷时,适当地增衣是必要的, 否则不但不能预防疾病,反而会招灾惹 病。“适当增衣”以让自己略感凉而不感寒为宜,而不是穿得暖暖和和、裹得 严严实实。“秋冻”的另外一层意思是,晚秋可适当拖延增加衣服的时间。 “秋冻”不仅局限于未寒不忙添衣 上,还可引申为秋季的一种养生法则。 例如睡觉时不要盖得太多,以免导致出 汗伤津。尤其是冷水浴,是符合“秋冻” 的养生法则,可长期坚持。 3、"贴秋膘%和"啃秋%补充营养 吃西瓜"啃秋% 立秋这天,很多地方有用秤称人的习俗,将此时的体重与立夏时对比。 因为在炎热的夏天,人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 食清淡,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 一点。立秋后,秋风渐起,胃口大开,想吃 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最好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 秋这天吃各种各样的肉,如炖肉、烤肉、红烧肉等,“以肉贴膘”。 立秋除了“贴秋膘”。
5,立秋后吃什么去痰
立秋了,痰多多为脾胃虚 (2014-08-13 07:59:46)转载▼标签: 健康健康/保健内心社会文化 分类: 国医说健康 立秋了,痰多多为脾胃虚自从立秋后,很多细心的人会发现,自己的痰好像比前一段时间要多一些了,有时不一定是有成型的痰可以吐出来,但很多时候会感觉喉咙、气管这儿总有些粘腻不爽,似乎有痰一样,可又不一定吐得出来。而且这些感受,如果你不去管它,它甚至可以持续比较久的时间,让人感觉有一种说不出的不舒服,而且还可能随着气候等的变化,表现时重时轻的。如果按照中医的说法,这些还是属于痰的范畴。为什么立秋后会比较多的出现痰多这样的一些身体表现呢?按照中医理论来讲,夏末、秋初这个时间段是称之为‘长夏’的季节,与五脏相应对应的是脾胃,长夏属脾胃主令,是养脾胃的好时节,也是脾胃容易受到伤害的关键时节。脾胃如果不调,有的人会出现腹痛、乏力等的表现,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体可能出现的是痰多的现象。中医理论认为“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肾为生痰之本”,从这句话大家可以明白,人们身体里面痰的形成很多时候与脾是有着紧密关系的,或者说是受到脾胃功能直接影响的。痰,在人体内的形成,主要还是身体中水液代谢形成的分泌物没有能及时的排泄出去,留滞在身体里而形成的,当它贮存在肺的时候,就成为了大家平常熟悉的可见的痰;当它贮存在身体的其他部位时,就形成了中医经常讲的看不见的痰,是令人体形成很多病症的根源所在。立秋后,气候的变化会相对复杂多变起来,温、燥、凉等会交替出现,特别是凉,因为这个时候的天气还是以热当道,人们很容易忽视对早晚及夜间时候‘凉’的防护。‘凉’侵入人体,最容易影响的就是肺与脾胃(人受凉后最常见的就是感冒与腹痛/泻,就是肺与脾胃为之受累的表现),因而容易促进体内痰的生成与贮留。再有,就是立秋后,很多人对脾胃的调养意识也一直比较差,也令这个本来是脾胃调养的季节反而成了让脾胃更容易受伤的季节。脾胃受累、受伤,那身体里的水液代谢就会不同程度的受阻,进而容易在身体里形成更多的痰,有时就会表现在咽喉部位的粘腻不爽等。立秋后,如果出现了痰多,可以先祛痰,较常见的方式有,一是买来新上市的雪梨煮水喝,连续喝上二三天,应该就可以了;二是买来中药材桔梗、甘草泡水喝,也是几天后就会好起来。这个中药材桔梗、甘草也可以当作茶叶一样的在立秋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来泡着喝。那平常预防痰多这种现象的出现呢,有效的方式就是健脾。一般性的脾胃虚弱,可以直接通过坚持肢体锻炼,慢慢就会改善了。如果是有一些年头的症状不是很重的脾胃虚弱呢,则可以通过用小建中汤熬成药膏来服用一~二个疗程(中药组成就是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饴糖),慢慢脾胃虚弱就会好起来。如果脾胃虚弱而寒,则需要用大建中汤或者附子理中丸等温养脾胃的中药了。在使用这些健脾胃的中药时,人体也一定要配合着肢体锻炼来增强其效果。另外还有一些外治的方式也可以起到健脾效果的,比如青盐药包热熨腹部,药包中可以置入一些上述健脾的中药粉末于其中,通过青盐的物理作用,既温养脾胃,也用中药调理了脾胃;再比如用艾灸来灸腹部的穴位,如中脘等。总之,当立秋后,身体感觉痰多起来的时候,一方面可以用雪梨等方法直接来清理肺上的有形痰;另一方面也千万不能忽视对脾胃的调理与保养。否则,可能出现的结果是,当用雪梨等祛痰时,痰慢慢消去了,但几天没喝这梨水,结果这痰好像又从身体里出来了。就会往往复复,没有了期似的。因此,立秋痰多,祛痰时一定要健脾同行。
6,秋季润肺吃什么中药
1、麦冬
麦冬性甘寒质润,有滋阴之功,能养阴生津,润肺清心,既善于清养肺胃之阴,又可清心经之热,是一味滋清兼备的补益良药。常用量为10~15克。亦可入丸、散,或熬膏,或泡茶饮服。传统认为,养阴润肺、益胃生津多用去心麦冬,清心除烦多用连心麦冬。
临床上常用麦冬配伍人参、五味子,以增强滋阴润燥的功效,用以治疗因肺阴不足引起的喉痒、咳嗽无痰、口渴咽干以及肠燥便秘等症。
2、川贝
川贝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肿的功效。《本草汇言》中论述认为:“贝母,开郁、下气、化痰之药也,润肺消痰,止咳定喘。”它多用于缓解燥咳。川贝味甘、苦、性微寒,治疗阴虚燥咳效果较好。
若肺燥阴虚咳嗽,痰中带血,可用川贝3克加适量冰糖和水,用小火炖1小时服用。很多人为了缓解苦味,常将其放在雪梨中蒸;或在煮稀饭时取米汤200毫升,放入川贝、冰糖隔水炖服。川贝还可和瘦肉煲汤,每天用量通常在10克以内。
3、款冬花
中医认为,款冬花性味辛、温,入肺经,有润肺下气、止咳化痰之功。本品辛散质润,温而不燥,为润肺止咳化痰良药,适用于多种咳嗽气喘。无论外感、内伤咳嗽,寒性咳嗽,热性咳嗽,均可选用,故有治疗咳嗽要药之称,但其以温而不热、辛而不燥、甘而不滞为特点,因此对于肺虚久嗽、肺寒痰多之咳嗽最为适用。
款冬花常经蜜炙之后使用,称为炙冬花,以增强润肺止咳平喘作用。临床上冬花多与其他药物配伍以增强疗效,如冬花重在止咳,紫菀重在祛痰,止咳方中,二药常配伍使用,共奏化痰止咳之效;若与麻黄、杏仁、苏子为伍,称款冬定喘汤,治痰嗽哮喘遇冷即发之症,疗效颇佳。
4、银耳
银耳又叫做是白木耳、雪耳以及银耳子等,其有“菌中之冠”的美称。中医指出,银耳性平,味甘,是名贵的营养滋补的佳品,同时还是扶正强壮的补药。银耳具有补脾开胃、益气清肠以及滋阴润肺的功效。
银耳10克,百合10克,秋梨1只,冰糖适量。将秋梨洗净去核切小块,加入水发银耳及百合、冰糖,放入碗中蒸1小时后,食梨喝汤,有滋阴润燥、止咳化痰的功效,适用于秋燥咳嗽、干咳少痰者。
5、沙参
沙参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肺、胃经。有养阴润肺、益胃生津之功,适用于阴虚肺燥或热伤肺阴所致的干咳痰少、咽喉干燥等症,及温热病热伤胃阴或久病阴虚津亏所致的口干咽燥、舌红少苔、大便干结等。
沙参、麦冬各15克,大米50克,冰糖适量。将沙参、麦冬加水适量煎煮至沸,去渣取汁,用此汁液与大米共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冰糖调味即可,每日1剂。具有益气养阴、润肺生津、化痰止咳的功效。
6、玉竹
玉竹味甘、性平,入肺、胃二经。具有滋阴润燥、除烦止咳之功效。用于热病伤阴、肺胃燥热、咳嗽少痰、心烦口渴、虚劳发热、消谷易饥、尿频、筋脉失养挛痛、素体阴虚、风湿自汗、劳疟寒热等症。《本草纲目》介绍该药主治“风温自汗灼热,及劳疟寒热,脾胃虚乏,男子小便频数,失精,一切虚损”。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玉竹还可通过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起到辅助降低血糖的作用,特别适合糖尿病合并秋燥者食用。常用量为10-15克,水煎代茶饮,也可与大米一起煮粥食用。
7、桔梗
桔梗性味苦、辛、微温,能促进支气管分泌,具有止咳化痰、宣肺排脓的功效。用于肺痈胸痛、咳痰脓血、痰黄腥臭等证,有排脓之效。如《金匮要略》桔梗汤,即以之配伍甘草,用以排脓;桔梗白散(桔梗、贝母、巴豆),排脓之力尤强。多配鱼腥草、薏苡仁、冬瓜子等应用。
桔梗10克,大米100克。将桔梗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即成,每日1剂。可化痰止咳。适用于肺热咳嗽、痰黄黏稠或干咳难咯等。
8、石斛
石斛味甘,微寒,能养胃生津、滋阴除热、明目退翳,对秋燥伴有近视、远视、轻度白内障者尤为适宜。可取石斛(6-12克)与菊花适量同煎代茶饮,有较好的明目润燥功效。因石斛中的有效成分只有久煎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应将石斛先煎30分钟,再放入菊花同煎5-10分钟。
另因本品有敛邪的作用,故感冒初起者忌服,且大剂量可抑制心脏和呼吸,因此切勿擅自加量。
9、西洋参
中医认为,西洋参性苦、微甘而寒,入心、肺、肾经,有补肺降火、养胃生津之功。《本草从新》言其:“补肺降火,生津液,除烦倦,虚而有火者相宜。”《医学衷中参西录》言其:“性凉而补,凡欲用人参而不受人参之温者,皆可以此代之。”
进食西洋参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服时不宜饮茶,因茶中含有鞣酸,能与西洋参的有效成分结合使吸收率下降;二是服后不宜吃萝卜,因萝卜是破气的,而西洋参是补气的;三是畏寒肢冷、腹泻、胃有寒湿、舌苔腻浊者不宜选用。
10、百合
中医认为,百合味甘,微苦,性微寒,入心、肺二经。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清热利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阴虚久咳、痰中带血、肺结核、肺气肿、咽喉炎、胃炎、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等。
据《中药大辞典》记载:百合性平、味甘微苦,入心、肺经,可润肺止咳、清心安神。常食百合,可以补肺润燥、健脾开味,补养身体,使人精神焕发,抗拒疲劳。
7,秋天吃什么养生
秋这样一个从炎夏向寒冬过渡的季节,是人们抵抗力相对较弱的时候,这时,如果不注意,会很容易得病。因此,在秋季应该多吃一些能够增强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的食品。 海藻——海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纤维素、维生素和矿物质。而海苔更是含有丰富的可溶性纤维藻糖酸,可以保护人体免受放射线的伤害。 姜——姜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镇咳、退烧、减轻疼痛,还能有效抑制疾病。姜是一种很好的抗毒物质,能杀菌和抗霉菌,是治疗风寒和流行性感冒的有效食品。 水果——秋梨是很好的秋季水果,对于止咳、去燥有很好的疗效。 大蒜和洋葱——大蒜和洋葱能够使人精神畅快,增强人体免疫力。大蒜具有降低胆固醇的功能,常吃大蒜和洋葱会还可使人体呼吸顺畅
注;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真是一举三得。
主要食物可吃;全麦面、小麦仁、豆芽、豆浆、花生、芝麻、红薯、山药、南瓜、萝卜、白菜、莲菜、百合、木耳、梨、苹果、葡萄、枸杞、大枣、甜杏仁、甘蔗、蜂蜜、鸭蛋、蒸鸡蛋羹等。 在饮食中适量增加山楂、五味子、柿醋等酸味食物可收敛阳气,若无风寒天气或体内没有凉寒,应尽量少用或不用解表发汗的食品,如大葱、生姜、辣椒、芥末等。 直接用足疗养生把
健尔马足疗机,是集按摩学、经络学、全息学、反射学为一体的高科技保健器械。它操作简便、效果显著、无副作用,还能健身养生,中医学认为:人体五脏六腑和脚都有相应的关系,人体踝部以下有60余个穴位,用健尔马足疗机按摩这些穴位,可起到促进气血的运行,温煦脏腑的作用,坚持睡前做足疗,有助于安神祛烦,催眠入睡,使睡梦更加香甜。健尔马家庭足疗正是调整身体状态、缓解生活压力的一种较理想的方式。
http://www.jemzlj.com秋季饮食养生要求 (1)既要营养滋补,又要易于消化吸收 秋季一到,气温逐渐下降,人们便习惯地想到要补养。因为人们经过炎热的夏天,身体耗损大,而进食较少,当天气转凉,调补一下身体颇有必要。但那种不管机体情况,把许多补药、补品,如人参、鹿茸、鸡羊肉等等集中、突击食用,称之为“大补”的方法是很不可科学的,不但对健康无益,凡而浪费财力和物力,甚至还会损害身体。 因此,秋季6节气养生的饮食原则是既要营养补养,又要容易消化吸收。同时,换季时人们抵抗力最弱的时候,如果体质不佳就非常容易得病,这时多吃一些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和体抗力的食品,对于身体健康大有好处。 (2)少辛增酸 所谓少辛,是指要少吃一些辛味的食物,这是因为肺属金,通气于秋,肺气盛于秋。少吃辛味,是要防肺气太盛。中医认为,金克木,即肺气太盛可损伤肝的功能,故在秋天要“增酸”,以增加肝脏的功能,抵御过剩肺气之侵入。根据中医营养学这一原则,在秋季这6节气期间一定要少吃一些辛味的葱、姜、韭、蒜、椒等辛味之品,而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 此外还要谨记“秋瓜坏肚”。在夏季,西瓜是消暑佳品,但是立秋之后,不论是西瓜还是香瓜、菜瓜都不能多吃,否则会损伤脾胃的阳气。中医养生学家还提倡在秋季6节气期间每天早晨吃粥,如明代李挺认为“盖晨起食粥,推陈致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 (3)甘淡滋润 古人有云:“厚味伤人无所知,能甘淡薄是吾师,三千淡薄从此始,淡食多补信有之。”可见素、淡结合的饮食,对健康是有益处的。《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甘先入脾”。在五行中脾胃属土,土生金,肺肠属金。甘味养脾,脾旺则金(肺)气足。甘味食物又有生津的功效,而咸味食物则易使人出现口渴之象。《遵生八笺》还指出:“秋气燥,易食麻以润其燥。”就是说秋季6节气干燥,应当多进食些如蜂蜜、芝麻、杏仁等性滋润味甘淡的食品,既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可防止秋燥带来肺及肠胃津液不足常见的干咳、咽干口燥、肠燥便秘等身体的不适症候或肌肤失去光泽、毛发枯槁的征象。因此,秋季6节气饮食应当以甘淡滋润为宜。可多吃些具有润肺润燥的新鲜瓜果蔬菜,水果如:梨、柿、柑橘、香蕉等;果蔬则可多食胡萝卜、冬瓜、银耳等以及豆类及豆制品,还有食用菌类、海带、紫菜等,经科学加工,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也可制成佐餐或饮料食用,如蜜煎银耳、各种新鲜果蔬汁液等。或加工制作成羹粉汤粥,如香菇豆腐汤、扁豆粥、藕粉羹等,既有营养,又能润燥。且瓜果蔬菜中含有的丰富水分、维生素、纤维等,对预防秋季6节气期间最易出现的口鼻目干、皮肤粗糙、大便秘结等现象大有裨益。 (四)早上喝粥 中医养生学家提倡在秋季6节气每天早晨吃粥,尤其是初秋时节,不少地方仍然是湿热交蒸,以致脾胃内需,抵抗力下降,这时若能吃些温食,特别是喝些药粥对身体很有好处,其原因是作为药膳重要成分的粳米或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功能,前人对此颇多赞誉。在秋季6节气,目前较为推崇的粥有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黄精粥等。 (五)平衡营养 营养学家指出,只有食物的多样化才能提供给人体全面的营养。如谷类,主要供给热能和维生素B1;豆及豆制品,主要供给植物蛋白质;蔬菜水果,主要供给维生素C,无机盐和食物纤维等。秋季更应注意饮食中食物的多样性,营养的平衡,才能补充夏季因气候炎热、食欲下降而导致的营养不足,特别应多吃耐嚼、富于纤维的食物。 秋季的饮食养生应在平衡饮食五味的基础上,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加甘、淡、酸、滋润的食物的进食,但不可太过。 进食时,应细嚼慢咽,既利于食物的充分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完全吸收,又能通过纤维食物保持肠道的水分的作用和咀嚼,以生津润燥,达到防治秋季咽喉干燥、肠燥便秘等不良反应的目的。秋季养生食谱 秋季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此时人体也应顺应四时变化的规律,进入保护阴气的时机,在饮食方面应以防燥养阴、滋阴润肺为主。 入秋饮食宜甘润。宜多选甘寒滋润之品,如百合、银耳、山药、梨、葡萄、荸荠、糯米、甘蔗、豆浆、芝麻、莲藕、菠菜、猪肺、鳖肉、橄榄等,这些食物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作用。应少食葱、姜、辣椒等辛味之品。 秋季饮食宜滋补。秋季引补是中医养生要旨之一,为冬令进补打好基础,避免冬季虚不受补的发生,可适当服用沙参、麦冬、百合、杏仁、川贝等中药材,对于缓解秋燥有良效。 秋季宜少辛增酸。秋天要少吃一些葱、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以免伤及肺气;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要选择苹果、石榴、葡萄、芒果、柚子、柠檬、山楂等酸味食品,以防秋燥。秋高气爽,天气干燥,在养生保健里可以考虑润肺和鼻孔口腔的保健。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chihuoyunnan}删除,{因为内容来自网络}凡涉及中药秘方或者处方,需要请专业医生验证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乱用,本内容只是整理自网络的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