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中医还有哪些典籍2,本草纲目心得3,创造性地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中医典籍是4,中药介绍药物的哪些典籍比如本草纲目中药大辞典5,中国古代四大医书是哪四本书6,中医的四大典籍是那四部7,除了本草纲目以外最好的医书是……
本文目录一览
1,中医还有哪些典籍
中医典籍数以千以万计,写下来...反正把内经,伤寒,金匮要略三本书精通,再看些各方面各家学说的相关书籍就行.
2,本草纲目心得
《本草纲目》是本医学巨作,是明朝李时珍的一部呕心沥血之作,多年来其一直为医学工作者和文学家称道。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本草纲目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本草纲目心得一 大家一定读过《本草纲目》这本书吧《本草纲目》是明朝医学家李时珍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全书共190多万字,52卷,载有药物1892种,新载药物374种,收集医方—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我之所以看这本书,主要是冲着那1160幅精美的插图来的。 百草皆是药,每次春游、秋游遇到孩子们问我:“科学老师,这是什么植物?有什么用?”时,我就觉得自己特别“缺水”。今天在书市看到这本书,刚开始只是因其名气,随手翻看,只是看了几页,就被其吸引住了。一喜之下,将它买了回家仔细阅读。 《本草纲目》的成就,首先在药物的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的分类法,采用了“析族区类,振刚分目”的科学分类。它把药物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将矿物分为水、火、土、金石四部;植物药一类,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果、菜、谷、木等五部;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类;动物一类,按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为虫、鳞、介、禽、兽、人等六部。此外还有服器部。共分为16部62类。这种分类 方法 ,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这种分类方法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 《本草纲目》不仅在药物学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化学、地质、天文等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它在化学史上,较早的记载了纯金属、金属、金属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同时又记载了蒸馏、结晶、升华、沉淀、干燥等在现代化学中应用的一些操作方法,非常值得我们观看。 本草纲目心得二 读了这本书,我惊奇地发现医学界竟是如此神奇,日常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平凡的物体竟可成为治病的良药。比如水部中的露水,书中这样注名着,露是阴气积聚而成的水液,是润泽的夜气,再道旁万物上沾而成的,味甘,性平,无毒,秋露水凛成夜晚的肃杀之气,宜用来煎润肺的药,调和治疥、藓、虫癞的各种散剂。想不到吧,平凡的它们,却有不平凡的医疗作用,相信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平凡的物体等着人们去发现它们的价值,那将会带给我们另一个惊奇。从这里我也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生活中注意观察是非常重要的,它会使我们学到很多东西,发现很多东西,同样也可以解决很多疑问。再刚刚露水的例子中,我们发现书中记载的任何药物,他都有有注明有毒或是无毒,这跟人差不多有善恶之分,提醒我们用药要注意,就像我们生活中要小心与人打交道一样。 《本草纲目》里还收集了很多有医疗作用的花草树木的图片,看了这些图片,可以说是大开眼界,它们有些长得很漂亮,有些长得很奇特,也有些长得很渺小……它们还解开了很多疑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生活中,有些我只知道它们的名称,却不知道它们的样子,比如冬虫夏草、海藻等等;而有些,我只知道它们的.样子,却不知道它们的名称,又比如金毛狗脊等。这样一来,我有增长了对植物的见识。在这里我也给自己提了个醒,那就是,对事物的了解和对问题的认识,不可以不清不楚,那样,就会使心中的疑惑越积越多,不知道到哪天才能解开,或许永远都不会解开。 《本草纲目》它又是一本非常耐人寻味的书。读完了它,每一次的回味都能让人懂得不同的道理,懂得了这些道理,就让人有方向的前进,把这些道理当作做人的原则,让自己的思想变得更加成熟。 本草纲目心得三 李时珍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医学。重修《本草》是他为医学作出的最巨大的贡献。李时珍为了重修《本草》,历尽了千辛万苦:他观察动物,核实前人的记述;他采集矿物,研究药用矿物;他为了了解药用后的反应过程,甚至拿自己当试验用体会药力……但值得庆幸的是;他的艰苦没有白费,他成为了世界人民公认的伟大医学家! 李时珍为了研究医学,可以不顾生命危险。可是我,在困难面前总是低头,没有恒心,没有耐性,不好问也不好学……想到这里,我下定决心,一定好好儿向李爷爷学习! 我,一名小学生,以前对自己以后的路该怎么走,我很是迷茫。但是,当我读完《李时珍的 故事 》后,我终于明白了:只要你“活到老,学到老”;只要你“一步一个脚印”;只要你有目标、有行动、有恒心;只要你能像李时珍那样不折不扣地学习,一切愿望都能实现! “真难!”我又为了一道难以计算的数学题而头痛。“是做?还是不做?”我犹豫不决。就在这时,我脑海中又浮现出李时珍不顾生命危险尝百草的情景,心里想到了他所遇到的更大、更艰辛的困难。“我这点小困难算什么?”我静下心,“对,我的目标是作对它!”学着李时珍,我认真分析起这“病”的“病因”,一边又拼命思考这“病”的“治法”,开什么“处方”……一切手段都尝试过了,怎么?我这笨脑袋就是不开窍呀!“好!软的不行来硬的!”我将上课时所有的“治病法”都一下子抬了出来。在我的“非常手段”下,“病魔”不得不束手就擒。“谢谢你!伟大的老师,不,是引路人!你让我这只迷路的小羊羔,又重新找到了回家的路!” 科学的巨人——李时珍,连同你的《本草纲目》,将永远留在中华民族的光荣史册上,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上,世界人民的心上! 本草纲目心得四 确实是典范外的典范,对付想领会中医的业缺读者来说是非常符合的,但仅限于领会,留意饮食能够,开放捕药,悬壶济世也就算了,那必要博业人士,呵呵,从珍藏的角度来说:如果是文白对照就更美满了;从学习的角度来说:如果是彩图就更美满了。呵呵,当然从那个价位的书来说,那本已经是超值了,偶无点太贪心了。分之,那是本好书,纯粹的好书,偶喜欢!!! 读后感 大全《本草纲目》是环球闻名的博物学巨典,是世界科技最为弘大的记述,所无生夷易近一样平常实用品物的 百科 全书,也是外华医库外一部食品养生学及药物学巨著。集几千年食品、药物的类植、收采、调制及医养功效之大成。对后世食品养疗学、饮食烹调学、医药学、植物学、类植学及人们对一样平常食品品味的取舍都构成了深近影响,是天下生夷易近最切于实用的一部生活大典。 本草纲目读后感大全-看书找美女2010本草纲目读后感大全-看书找美女2010年11月20日年11月20日,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曾评价该书:“毫无信部,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绩,就是李时珍那部登峰制极的《本草纲目》。”而明代,反是外国科技发展的山顶顶峰时期。 本书收录各种品物1000缺类,精选简洁行的附方7000缺条,写实手绘插图近1000幅,并保存了切于实用的100类200缺类常见病症的对症医乱方2000缺条。 本草纲目心得五 中华有很多经典名著,这些名著都很受人们的喜爱。每一本名著都有着自己的优点,使读者对作者的敬佩油然而生。而我最喜欢的是《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一本医学的著作,作者李时珍用26年的时间写成了这本本草著作。《本草纲目》共有52卷,卷1介绍了明朝以前主要本草41种,这本书列举了:草药的别名、解释命名的意义、阐述药性理论、提示用药要点、附列了相关的方剂。 起初我看《本草纲目》源于好奇,可是我看了不久,我便喜欢上了这本书。这本书对草药的讲解很细致,气味、主治、附方都可以一一列举出来。我有时也会按照书上讲的内容,对某些草药进行验证,验证出来的结果也是符合的。我对这本书的作者有一种说不出的敬佩,他用自己的知识、 经验 和求证,把这些草药写得那么淋漓尽致,这本书可谓是“上自坟典,下自传奇,凡有相关,莫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本草纲目》中提及的附方也很有效,有次弟弟头痛,我想起了《本草纲目》中所提到“薄荷”可除风热、清头目,就去花盆里摘了几片给弟弟闻,弟弟闻了之后感觉舒缓了许多。我真正体会到《本草纲目》很神奇,就决定没事的时候就多看几遍,要是以后再碰到这些事也不会惊慌失措了,不过有时候还是得去看医生。 《本草纲目》是经典著作、中医典籍,古代名医所编著的,国内现存有约72种。《本草纲目》让我明白了读书的好处,又让我知道了草药的好处,《本草纲目》的确是一本受人喜爱的著作。 本草纲目心得相关 文章 : 1. 读《本草纲目》有感:东璧先生笔下的“水” 2. 本草纲目中的养生智慧 3. 医学读书心得5篇 4.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 5. 精选10篇关于医生工作心得体会范文 6.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范文10篇(2) 7.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8. 精选十篇关于医生工作的心得体会总结 9. 关于医生的实习心得体会精选五篇 10.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心得体会

3,创造性地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中医典籍是
C解析:《伤寒论》 简称《伤寒》,汉·张机(字仲景)撰著,晋·王熙(字叔和)编次,宋·林亿校正。刊于北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全书10卷,共22篇。总结了先秦两汉时代的医学成就,继承与发展了《内经》的基本理论,创造性地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基础上,将六经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提示了外感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并对其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合病、并病、坏病等,也相应提出了治疗原则。“六经辨证体系”继承了《内经》中关于经络、脏腑、气化、气血、营卫,以及邪正斗争、阴阳消长等理论,赋予“六经”以新的内容,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对临床各科均有指导意义。载方113首,配伍严谨,体现了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并包含汗、吐、下、和、温、清等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剂型有汤剂、散剂、丸剂、栓剂等,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后世称为“众方之祖”。所用药物约96味,有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加工品等。炮制方法有火制、水制、水火同制等,且注重煎服之法,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并创药物与针灸井用之法,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解析:《伤寒论》 简称《伤寒》,汉·张机(字仲景)撰著,晋·王熙(字叔和)编次,宋·林亿校正。刊于北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全书10卷,共22篇。总结了先秦两汉时代的医学成就,继承与发展了《内经》的基本理论,创造性地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基础上,将六经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提示了外感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并对其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合病、并病、坏病等,也相应提出了治疗原则。“六经辨证体系”继承了《内经》中关于经络、脏腑、气化、气血、营卫,以及邪正斗争、阴阳消长等理论,赋予“六经”以新的内容,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对临床各科均有指导意义。载方113首,配伍严谨,体现了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并包含汗、吐、下、和、温、清等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剂型有汤剂、散剂、丸剂、栓剂等,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后世称为“众方之祖”。所用药物约96味,有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加工品等。炮制方法有火制、水制、水火同制等,且注重煎服之法,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并创药物与针灸井用之法,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4,中药介绍药物的哪些典籍比如本草纲目 中药大辞典
有法律效力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比较全面的有《中华本草》。至于你说的只能参考。对于后人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力并且也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到西方各国的西医声誉
5,中国古代四大医书是哪四本书
公认的是:《黄帝内经》、扁鹊《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巨著,是中医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辨证思想。《难经》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黄帝八十一难经》的简称,共三卷(亦有分五卷的)。原题秦越人撰。《难经》书名的含义,有二种解释:以难字作为问难,另以难字做为难易来解读。难,读音为“ㄋㄢˋ(nàn)”。《难经》是阐发《黄帝内经》的疑难和要旨的第一部书。后世将其列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俞穴;69~81难论针法。书中对命门和三焦的学术见解以及所论七冲门(消化道的7个冲要部位)和八会(脏、腑、筋、髓、血、骨、脉、气等精气会合处)等名目,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该书还明确提出“伤寒有五”(包括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并对五脏之积,泄痢等病多有阐发,为后世医家所重视。全书内容简扼,辨析精微,在中医学典籍中常与《内经》并提,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古典医籍之一。有多种刊本和注释本。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在这部著作中,张仲景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首次记载了人工呼吸、 药物灌肠和胆道蛔虫治疗方法。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时光到了晋朝,《伤寒杂病论》命运中的第一个关键人物出 伤寒杂病论现了。这位名叫王叔和的太医令在偶然的机会中见到了这本书。书已是断简残章,王叔和读着这本断断续续的奇书,兴奋难耐。利用太医令的身份,他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并最终找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命名为《伤寒论》。《伤寒论》著论22篇,记述了397条治法,载方113首,总计5万余字,但《伤寒杂病论》中杂病部分没了踪迹。王叔和的功劳,用清代名医徐大椿的话说,就是“苟无叔和,焉有此书”。 王叔和与张仲景的渊源颇深,不但为他整理了医书,还为我们留下了最早的关于张仲景的文字记载。王叔和在《脉经》序里说:“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之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 之后,该书逐渐在民间流传,并受到医家推崇。南北朝名医陶弘景曾说:“惟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可以想像,这部奠基性、高峰性的著作让人认识了它的著作者,并把著作者推向医圣的崇高地位。 张仲景去世800年后的宋代,是《伤寒杂病论》焕发青春的一个朝代。宋仁宗时,一个名叫王洙的翰林学士在翰林院的书库里发现了一本“蠹简”,被虫蛀了的竹简,书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论》。这本书一部分内容与《伤寒论》相似,另一部分,是论述杂病的。后来,名医林亿、孙奇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订《伤寒论》时,将之与《金匮玉函要略方论》对照,知为仲景所著,乃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金匮要略》共计25篇,载方262首。至此,《伤寒杂病论》命运中的几个关键人物全部出场了。《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规定了药物的剂型《本经·序录》认为:“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主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此处一方面体现了在2000年前中药剂型已有的成就,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药物剂型工艺以及对哪些药宜用哪种剂型的研究经验,如消石“炼之如膏”,术“作煎饵”,茺蔚子“可作浴汤”(外用洗剂),葡萄“可作酒”,白芷“可作面脂”,牛角、牛胆“可入丸药”,蝟皮“酒煮杀之”,露蜂房“火熬之良”,当归治“金创煮饮之”,雷丸“作膏摩,除小儿百病”,蛇蜕“火熬之良”,贝子“烧用之良”等等。此处既讲了药物炮制加工方法,同时也说明了不同药物在具体应用时要采用不同的剂型,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其治疗效果。对现今中医业医者只采用汤药成药的现象具有很大的批判性的价值。对药物治病取效的客观评价《神农本草经·序录》认为”凡欲治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五脏未虚,六府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此处首先告诫人们,有病必须早治;其次强调了疾病的痊愈与否,不能完全依赖药物的作用,主要是机体的防御机能和在药物干预下机体驱邪愈病的内在能力。强调辨证施药《神农本草经·序录》提出“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疰蛊毒以毒药,痈肿疮疡以疮药,风湿以风湿药,各随其所宜。”此语不但突出了辨证施治用药的主旨,还提示在辨证施治用药的前提下,务必要辨别疾病的性质(寒、热)用药,辨别病因而审因论治(如“饮食不消”、“风湿”),辨别病情轻重并根据病情轻重而施以用药(如“鬼疰蛊毒”均为重危病证),还要辨别躯体病(如“痈肿疮疡”、“风湿症”)与内脏病(如“鬼疰蛊毒”)的差异而用药。前者用“疮药”、“风湿药”,后者用“毒药”。若通览书中365味药物的功效和主治,还可以发现,书中根据内科疾病、妇科疾病、外科疾病、五官科疾病、皮肤病等等不同病种而施以不同药物予以治疗,这些内容都充分体现了辨证施治的用药思想。重视服药时间与疗效的关系《神农本草经·序录》认为:“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这说明本书作者在认真总结前人用药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到服药时间与药物疗效之间的密切关系。践行“药有阴阳”理论的价值《内经》首先提出了“药有阴阳”理论,《本经》对这一理论予以践行。所谓“药有阴阳”,其含义甚广。若仅从植物药与矿物药分阴阳,矿物药质地沉重而主降,属性为阴,植物药质地轻清而属阳。若就植物药而言,凡药用其花、其叶、其枝者多属阳,若用其根、其干者多为阴。如若对药物深层的内涵以阴阳分,则“阳为气,阴为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具体内容可详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本经·序例》所谓“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其本义是指人们可以品尝到的药物真实滋味以及其对人体气血阴阳的作用。药物真实滋味不止五种,由于受事物五行属性归类理论的影响,于是自古至今,将药物之滋味统统纳之于五味之中,并将涩味附之于酸,淡味附之于甘,以合药物五味的五行属性归类。药物“有寒热温凉四气”《本经》所言药物有“寒、热、温、凉四气”。四气,即四性,是药物或食物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与人们味觉可感知的五味相对而言,四气属阳, 五味属阴,也就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为气,阴为味”之意。事物之阴阳属性是可分的,“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故药物寒热温凉之性还可再分阴阳。温性、热性为阳,凉性、寒性属阴。热甚于温,寒甚于凉,其中只是程度的差异。温热药有微温、温、热、大热的不同量级;寒凉药有凉、微寒、寒、大寒的不同量级,如果在性质上没有寒热温凉明显的性质差异,于是就用“平”标定其性质。
6,中医的四大典籍是那四部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薄薄的【中医入门】开始;
新华书店,买一本;黄帝内经素问;
翻翻,不谈儒雅,收益颇丰。
7,除了本草纲目以外最好的医书是那些
先把身体锻炼好了,情志正常了。再看古籍吧,那时候就该是神元气足、精神饱满的样子哈中医全书;二,有,那得你自已组方;三,你自已就是高明的医生,用不着别的医生;四,俗话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你就例外吧。 除了《本草纲目》以外最好的医书是那些?
答:《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很多呢,你要是都看明白了,授用一生。
题二 有能医治说谎吗?能医治悲伤 能医治错误悔恨和神经的药方吗?
答:你可以去看心理医生。
题三 能根据自己的病来买药吗?还是问医生呢?
答:精通药理,晓天地道法,知经络,阴阳五行,奇恒之腑,明脉象,这些你都懂了,可以试着给自己开一副,吃坏了你再去找医生吧。
题四 怎样使自己有城府?有内涵?
答:想有内涵,“腹有诗书气自华”,明白吗?
经历的事情多了,学会遇事思考。自然有城府。
总结上述问题,我的结论是你的智商偏低,遇事不用脑!!!!
8,中医四大经典的经书介绍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三卷,原题秦越人撰,但据考证,此书为一部托名之作,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难经》是中国经典的中医理论着作,“难”含有“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经”乃指《内经》,“难经”即“问难《内经》”。此书的作者把自己认为的《内经》中的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并且对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分别对人体的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进行了论述。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腧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其中一至二十二难论脉、二十三至二十九难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论病、六十二至六十八难论俞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论针法。书中对命门和三焦的学术见解以及所论七冲门(消化道的七个冲要部位)和八会(脏、腑、筋、髓、血、骨、脉、气等精气会合处)等名目,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此外,该书还明确提出“伤寒有五”(包括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并对五脏之疾,泄痢等病多有阐发,对后世伤寒学说和温病学说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诊断学、针灸学的论述也一直被后世医家所遵循。《难经》全书内容简明扼要,辨析精微,在中医学典籍中常与《内经》相提并论,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古典医籍之一。有多种刊本和注释本。 《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撰者不详,“神农”为托名,《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是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着作。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证结果,有说成书于秦汉时期,也有说成书于战国时期,但原书早佚,所能看到的本书是后世辑录的结果。《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为上、中、下三品。书中以简练古朴的文字阐述了中药理论的精髓,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对各种药物之间如何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出概述。我们的祖先在两千多年前,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常山可以治疗疟疾、大黄可以泻火等等,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神农本草经》依循《内经》提出的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也将药物与朝中的君臣地位相对应,进行类比,来表明其主次关系和配伍的法则。《神农本草经》对药物的性味也做出了详尽的描述:指出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是药物的基本性情,可针对疾病的寒、热、湿、燥等不同性质选择用药。寒病选热药;热病选寒药;湿病配温燥之品;燥病须凉润之流。此外还参考五行生克的关系,对药物的归经、走势、升降、浮沉都很了解,这样选药组方、配伍用药,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神农本草经》中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chihuoyunnan}删除,{因为内容来自网络}凡涉及中药秘方或者处方,需要请专业医生验证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乱用,本内容只是整理自网络的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