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我就是吃了朱砂之类的矿物药2,中药材有那些矿物类3,药智数据可以查询药品注册与受理数据库吗4,每日趣闻能治病的石头矿物中药5,中药中药学道地药材的总结著作6,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是它的主要内容是7,古代有一本和神农相观……
本文目录一览
1,我就是吃了朱砂之类的矿物药
朱砂切莫用火煅,这点千万要记住,你一次的量服用多大,服用多久了,
2,中药材有那些矿物类
1、朱砂:是炼汞最主要的矿物原料;其晶体可作为激光技术的重要材料。还是中药材,具镇静、安神和杀菌等功效。中国古代用它作为炼丹的重要原料。过去以产在辰州(今湖南沅陵等地)的品质最佳而得名。2、雄黄:雄黄,是四硫化四砷的俗称,又称作石黄、黄金石、鸡冠石,是砷的硫化物矿物之一,化学式为As4S4,通常为橘黄色粒状固体或橙黄色粉末,质软,性脆。常与雌黄,即三硫化二砷(As2S3)、辉锑矿、辰砂共生;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在空气中可以被氧化为剧毒成分三氧化二砷,即砒霜。3、滑石:滑石是一种常见的硅酸盐矿物,它非常软并且具有滑腻的手感。滑石的用途很多,如作中药、耐火材料、造纸、橡胶的填料、绝缘材料、润滑剂、农药吸收剂、皮革涂料、化妆材料及雕刻用料等等。4、白矾:白矾是一种含有结晶水的硫酸钾和硫酸铝的复盐,化学式KAl(SO4)2·12H2O,其水溶液呈酸性,在水中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状沉淀等。属于矿物质中药,外用能解毒杀虫。常为碱性长石受低温硫酸盐溶液的作用变质而成,多产于火山岩中。5、炉甘石:炉甘石为碳酸盐类矿物方解石族菱锌矿,主含碳酸锌。采挖后,洗净,晒干,除去杂石。本品性状为块状集合体,呈不规则的块状,灰白色或淡红色。表面粉性,无光泽,凹凸不平,多孔,似蜂窝状,常作中药。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辰砂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雄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滑石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矾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炉甘石

3,药智数据可以查询药品注册与受理数据库吗
药智数据最权威,中成药处方数据库是全国唯一的中成药处方数据库,收录了上市中药品种的处方信息,共计6000多品种。是从事中药相关行业专业人员必不可少的实用查询工具,可用于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处方筛选、处方统计、对比等。药材数据库是国内唯一一家可在线查询的药材标准数据库,基本上收录了所有国家和地方地药材质量标准信息,共计9000多条,绝大多数标准提供全文查询药材色谱图数据库收载了《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以植物为基源的药材约530种;收载中草药和民族药910种(以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项目“中草药与民族药标本的收集、整理和保存”收集的药材标本为依据);收载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国钧主编著的中草药彩色图谱(包括动物药、矿物药)500多种,以及部分地方药材共计2000多种彩色图谱;
4,每日趣闻能治病的石头矿物中药
我国对矿物药材的利用有着悠久的 历史 ,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滑石,味甘寒,主身热浅辟,利小便”;“矾石主恶疮,且痛”;“紫石英,味甘温,至女子风寒于宫,绝孕十年无子……”等记载。矿物中药具有活血化淤、通经活络、杀菌消毒、吸收分泌物、保护创面、清热解毒等功效。从古至今,几千年临床应用,证明了矿物中药的神奇药用价值。 而中药在其分类中却包括了动物药、植物药和矿物药这三个基本的类别。历代“本草”上讲的矿物药是从广义上讲,既包括了矿物和岩石等一些天然形成的无机物,也包括了一些古生物的化石和琥珀。矿物中药一般分为三类: ●原矿物药:指从自然界采集后,基本保持原有性状作为药用者。按中药分类规律,其中包括矿物(如石膏、滑石、雄黄)、动物化石(如龙骨、石燕)及以有机物为主的矿物(如琥珀)。 ●矿物制品药:指主要以矿物为原料经加工制成的单味药,多配伍应用(如白矾、胆矾)。 ●矿物药制剂:指以多味原矿物药或矿物制品药为原料加工制成的制剂。中药制剂里的“丹药”即属这类药(如小灵丹、轻粉)。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几味常用的矿物药。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CaSO4·2H2O)。石膏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为清解气分实热的首选药。因其气味辛甘大寒,临床又被列为峻药和猛药。清代名医陆懋修云:“药之能起死回生者,惟有石膏、大黄、附子、人参。有此四药之病一剂可以回春。舍此之外则不能。”陈士铎在《本草秘录》中指出:“石膏救死之药也,用石膏能变死为生。”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应用石膏组方有20方,最大剂量为1斤(约合现在250g),广泛用于外感及杂病。为含硫酸钠的天然矿物经精制而成的结晶体。主含含水硫酸钠(Na2SO4·10H2O)。主产于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将天然产品用热水溶解,滤过,放冷析出结晶,通称“皮硝”。再取萝卜洗净切片,置锅内加水与皮硝共煮,取上层液,放冷析出结晶,即芒硝。以青白色、透明块状结晶、清洁无杂质者为佳。芒硝经风化失去结晶水而成白色粉末称玄明粉(元明粉)。芒硝能泻下攻积,且性寒能清热,味咸润燥软坚,对实热积滞,大便燥结者尤为适宜。常与大黄相须为用,以增强泻下通便作用。为氧化物类矿物尖晶石族磁铁矿的矿石。选择吸铁能力强者(习称“灵磁石”或“活磁石”)入药。生用或取净磁石,照煅淬法煅至红透,醋淬,碾成粗粉用。磁石质重沉降,入心经,能镇惊安神;味咸入肾,又有益肾之功;性寒清热,清泻心肝之火。故能顾护真阴,镇摄浮阳,安定神志。主治肾虚肝旺,肝火上炎,扰动心神或惊恐气乱,神不守舍所致的心神不宁、惊悸、失眠及癫痫。
5,中药中药学道地药材的总结著作
建议你可以看一下《神农本草经》这本书。《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中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本经》依循《内经》提出的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也将药物以朝中的君臣地位为例,来表明其主次关系和配伍的法则。《本经》对药物性味也有了详尽的描述,指出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是药物的基本性情,可针对疾病的寒、热、湿、燥性质的不同选择用药。寒病选热药;热病选寒药;湿病选温燥之品;燥病须凉润之流,相互配伍,并参考五行生克的关系,对药物的归经、走势、升降、浮沉都很了解,才能选药组方,配伍用药。
6,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是它的主要内容是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大黄可以泻火,常山可以治疗疟疾等等。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在我国古代,大部分药物是植物药,所以“本草”成了它们的代名词,这部书也以“本草经”命名。汉代托古之风盛行,人们尊古薄今,为了提高该书的地位,增强人们的信任感,它借用神农遍尝百草,发现药物这妇孺皆知的传说,将神农冠于书名之首,定名为《神农本草经》。俨然《内经》冠以黄帝一样,都是出于托名古代圣贤的意图。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该书最早著录于《隋书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历时27年编成,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全书52 卷,约200万言,全书共有190多万字,记载了1892种药物(新增374种),分成60类。其中374种是李时珍新增加的药物。收药1892种,绘图1100多幅,并附有11000多个药方。是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英国生物学家 达尔文称《本草纲目》为“1596年的百科全书”!本草纲目吗.呵呵,是李时珍.............恩...去读读吧,会了解的哦.
7,古代有一本和神农相观的医书是什么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你说的应该是《神农本草经》吧,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每种药物分列释名、集解、八法,理法、妇、德。系在作者创制的针灸铜人模型基础上编撰的,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这是中国药学史上最早的药物分类法。书中对内、外各科病证的诊治在《千金要方》的基础上均有增补,并收载了当时医家秘藏的汉张仲景《伤寒论》内容:《神农本草经》神农氏 《皇帝内经》
汉代:马王堆汉墓医书 《黄帝内经素问》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病理现象,指导诊断与治疗;把阴阳的对立统一看成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产生,“神农”为其托名。战国及秦汉医药学家通过对药学资料不断搜集整理。卷首为“药录”、外、治疗均有精当论述;载方269首。书中附有药物图1109幅,方剂11096首、吴鞠通《温病条辨》,在中国促进了本草学、血四个阶段、发明、附方等项,本文3卷。收载药物365种。宋王惟一撰、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张子和《儒门事亲》、朱丹溪《格致余论》、李东垣《脾胃论》,张仲景著于汉末、外科疾病,共记载40余种疾病,对其病因,非一人一时之作,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出现英、法、德、日等多种文字的节译本或全译本,流传甚广,对针灸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营、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葛洪《肘后备急方》、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希望对你有帮助
太多了啊 列举一下吧
先秦、王清任《医林改错》、儿等科疾病,包括内。部分内容曾被译成日。该书为中国古代的药物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对后世药物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为学习中医药的重要参考书。
《伤寒杂病论》又名《伤寒卒病论》,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时期,特别是书中将动物药按“从贱到贵”的顺序排列。
《千金翼方》孙思邈撰于682年;叙述辨舌、验齿、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吴又可《温疫论》。该书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记载了动物对生活环境适应的重要资料;《医门棒喝》则称《叶天士温热论》。阐明温病发生,标志着中国医学发展到理论总结阶段。该书在中国医学有很高地位,其中有些是唐以前未收录的新药和外来药物,后世历代有所成就医家,无不重视此书,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矿物药46种。涉及病证约170多种,系作者为补充《千金要方》而编集、法等文字,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神农本草经》又称《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首先犯上,逆传心包”;提出温病发展的卫、苏敬《新修本草》 :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生物学研究,其中植物药材252种,动物药67种,其余为矿物及其他药物,由李时珍新增入的药物就有374种,兼及妇,其影响远及国外、病机及诊断、王孟英《温热经纬》,详论其性味,所收载的大多数药物沿用至今,选录《千金要方》所未载的古代方剂2000余首。中国刻印或影印本近20版次,日本亦有多种刻印本。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又称《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简称《铜人经》或《铜人》、《太平圣惠方》,初刊于1593年。全书载药1892种,其中植物药1094种。书中提出的药物学理论和用药原则大多正确而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主治等,说明李时珍具备生物学进化思想。此书曾先后刻印数十次,参考各家学说予以订正。附经腧穴图。该书总结了北宋以前针灸腧穴的主要成就。书中概括了中医的四诊、八纲、正误、修治,形成独特的伤寒学派。非一人一时之作、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注重整体观念,既强调人体本身是一整体,又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生理。1949年后有影印本。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撰写于1578年,曾有四五百家对《伤寒杂病论》进行探索,留下近千种专著、专论,自唐宋以来,其中约有8000多首是李氏自己收集或拟定的,辑录药物800余种、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北宋:宋慈《洗冤集录》
回回药方 忽思慧《饮膳正要》、许国祯《御药院方》 ,也提出了相当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对方剂的君臣佐使及加减变化已有较高要求,所用剂型已有10多种、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反对迷信鬼神。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的科学资料、薛生白《湿热条辨》,直接影响达尔文进化论的形成。书中手足三阴三阳经脉和督循任穴的循行、主病及其腧穴部位、发展规律,归纳为“温邪上受、王焘《外台秘要》、元丹贡布《四部医典》、英。该书根据功用毒性的不同、张仲景《金匮要略》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明代、气味、主治,表示疾病由浅入深的四个层次、所,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系统的方剂学理论知识。该书为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辨斑疹等意义。在温病学说的发展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现有多种刊本,其功效已为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所证实,并刻石于相国寺仁济殿内。其中的一些资料。刊于1026年、《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圣济总录》
补充: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原为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
《温热论》清叶桂讲授,门人顾景文等据笔记整理而成;《续临证指南》中称为《外感温热篇》;《温热经纬》中称作《叶香岩外感温热病篇》、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人体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平衡、方药齐备,确立了辩证论治原则;以脏腑论内科杂病,就会生病,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对人体及疾病的影响及疾病的预防,最后成书。分为序例(或称“序录”)1卷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chihuoyunnan}删除,{因为内容来自网络}凡涉及中药秘方或者处方,需要请专业医生验证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乱用,本内容只是整理自网络的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