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中医中药学2,中医养生的认识3,中药学中级职称考试如何复习应该如何调理心态4,目前为止最好的中药学教材是哪个版本同问方剂学金匮要略5,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单招有什么专业6,中医学和中药学有什么区别谁更好些7,中医食养学的中……
本文目录一览
1,中医中药学
学习是不分早晚的,哈哈。
中药学类别繁杂,建议你从基础开始吧。我小时候是从药性四百味、汤头歌开始的,然后随祖父一起进山采药、清洗、切片、晒干、阴干、烘培、蒸煮、碳化等一系列制药程序!很累但很开心,因为喜欢吗。肯定不晚啊,但是学中药要建立在中医基础上的啊。相信你肯定能成功。
2,中医养生的认识
楼主你好! 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中医养生来自古代精华医学,当代中医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医值得后人继续开发和研究。 简述 所谓 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易·系辞上》)《老子》云“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 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是最重要的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中医学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这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已经有一套很完整的养生原理,就像一个永远也挖不完的宝库,值得我们再三探索。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宝。 编辑本段历史古代中医 中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也是中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 早在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2世纪末--前256年),中国就已出现药酒及汤液。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的《诗经》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内经》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等学说,为中药基本理论奠定了基础。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是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药学资料而成书的。本书载药365种,至今尚为临床所习用。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国已经有关于医疗卫生以及十多种疾病的记载。周代已经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和药物、针灸、手术等治疗方法。秦汉时期,形成了《黄帝内经》这样具有系统理论的著作。此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专门论述了多种杂病的辨证诊断、治疗原则,为后世的临床医学奠定了发展的基础。汉代外科学已具有较高水平。据《三国志》记载,名医华佗已开始使用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各种外科手术。 从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到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脉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晋代名医王叔和所著的《脉经》归纳了24种脉象。该书不仅对中国医学有很大影响,而且还传到了国外。这一时期医学各科的专科化已趋成熟。针灸专著有《针灸甲乙经》;《抱朴子》和《肘后方》是炼丹的代表著作;制药方面有《雷公炮炙论》;外科有《刘涓子鬼遗方》;《诸病源候论》是病因专著,《颅囟经》是儿科专著;《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眼科专著有《银海精微》等等。另外,唐代还有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等大型方书。 唐代(公元618--907年)经济繁荣,促进了中药学的发展。唐政府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药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编修工作。全书载药850种,还增加了药物图谱,进一步完善了中药学的规模格局。 在宋代(公元960---1279年)医学教育中,针灸教学有了重大改革。王惟一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后来,他又设计制造等身大针灸铜人两具,教学时供学生实习操作。这一创举,对后世针灸的发展影响很大。明代(公元1368--1644年)时,有一批医学家提出把伤寒、温病和温疫等病区分开。到了清代,温病学说达到成熟阶段,出现了《温热论》等专著。 从明代开始,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一批医学家们主张"中西医汇通",成为当代中西医结合的先声。 到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完成了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载药1892种,成为中国本草史上最伟大的集成之作。 现代中医 1、西方医学进入 1568年澳门区主教卡内罗在澳门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所西医教会医院,从此西医来华就未曾间断,但那时他们的主要活动只是在澳门、广州一带,而且大多是传教士医生,主要工作是传教,行医是接近民众获得良好印象的传教辅助方式。 现代医学进入中国时,奎宁等一些中国原来没有的药物丰富了治病手段。但是,当时西方西学是相对落后的。那是西方西学也自觉地把自己的医术作为针对中医病症所进行的补充治疗。他们所使用的汉文概念大都直接取自中医学。如感冒、伤风等。 晚清进士唐容川,认为中医比西医高明,但西医也有所长,“西医初出,未尽周详;中医沿讹,率多差谬”,所以应该“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中归于一是”,这是他著名的《中西汇通医经精义》的基本主张。 甲午战争之后,中医丁福保和海归西医颜福庆创办的两个医学团体“中国医学会”和“中华医学会”。那时,医学会内部并不强分中西门户,因为医学会的宗旨是博采各种医理,改良医学。丁福保主持的中国医学会其章程中明确说:“研究中西医药学,交换知识,振兴医学。”引进西医的目的依然体现了改良主义的主张。也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现在医学的冲击 辛亥革命后,再次重新制定政策,1912年,北洋政府在新颁布的学制及各类学校条例中,只提倡医学专门学校,这针对的只是西医,因为只有西医有专科学校,而中医是师徒传习的。因为条例中完全没有涉及中医,各地中医以为,“是可忍,孰不可忍”。扬州中西医学研究会创始人袁桂生首先公开批评北洋政府的医学教育政策,并指责清末民初两次制订学制都以日本体制为蓝本,日本早在明治维新就已推行废除中医的政策,不列中医的意图无非是效法日本。这就是近代医史上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此后,废除中医与捍卫中医的问题一直存在至今。 可见,现代医学冲击中医行为开始于政治家的治国方略。在此背后,是西医学不断吸收现代科学成果,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医学科学。 3、中西医结合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提出中西医结合的指示。这从表面上看,依然是政治下的医学发展。背后的原因是,中医学在现代医学的不断冲击下,并没有真正失去市场。中医学对众多疾病的治疗效果,成为其存在的疗效基础。中医学完整的体系,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这成为中医学存在的文化基础,或者说因为中医文化的存在。目前的中西医结合,更主要的是表现在临床上中西医技术的同时独立使用。因此,聂文涛先生认为,这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结合,还为实现理论上的结合。 4、中医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医界众多科技工作者都在尝试用现代科学来理解中医学。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们为此进行了长期的努力。影响了一代学者。比如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1996年,清华学界对中医气本质,经络实质,阴阳,五行,藏象,中医哲学观等都有了新的全面整体创造性的认识和解说。如,邓宇等发现的:气是流动着的‘信息-能量-物质’的混合统一体;分形分维的经络解剖结构;数理阴阳;中医分形集:分形阴阳集-阴阳集的分形分维数,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维数;分形藏象五系统-暨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中医三个哲学观-新提出的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等。 编辑本段理论基础 中医具有深度的养生思想。 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其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身体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修炼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养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延长生命、预防衰老和拥有健康。 《黄帝内经》在开篇《上古天真论》首起问题就是关系功能衰退和寿命的问题:“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神农本草经》则不断提出“不老”的概念。聂文涛在《求索神农智慧》一书中指出: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发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经验积累,而是大量先哲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进行的探索。 《道德经》上曾经讲到,那些善于养生的人们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伤害。他们知道如何通过正确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从而获得健康,也会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长久。当人们能够远离病痛,自然就能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编辑本段因素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道家也强调人应该善良,忠诚、富于爱心、友好、仁慈、同情心以及愿意帮助他人的美德。这些美德不但有益于自身更有益于社会。而那些可以拥有这些美德的人则会更能体会到生活中的愉快,享有健康的身心。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进行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 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责备认为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 希望我能够帮到你! 呵呵~

3,中药学中级职称考试如何复习应该如何调理心态
准备中药学中级职称考试的时候,人的心态难免变化,情绪难免起伏,有时候信心十足,有时候像个泄了气的皮球。对于每个人而言,工作、生活和学习中的心态调整很重要,尤其是面对中药学中级职称考试这样的“主儿”。可以说,中级中药学考试在考察知识的同时,也是一次重大的“心理考试”,你可以通过知识的考试,心理的考试又如何呢?策略一:加强自我肯定,减少不良暗示策略二:养成规律的“考试生物钟”策略三:注重基础重点的复习策略四:要注重“复习成就感”如果你每天都保持积极的心态,按计划进行复习,进度很明确,就会感觉自己已经将中级中药学的各个科目的基本点都串了一遍,很系统,并且心中有数……这种感觉非常有利于克服考试焦虑。并且把握你可以把握的,才是正常发挥或超常发挥的基本条件。另外在来学宝典app做题库是真的很有效果,不仅题库量巨大,携带方便,还能自由组卷,随时随地做练习,亲身体验过,强烈安利给你!
4,目前为止最好的中药学教材是哪个版本同问方剂学金匮要略
中药学、方剂学,个人认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一版,黄白色封面的好,作者写得认真。第二版白灰色封面的感觉一般。
金匮要略的教材,没什么好推荐,大同小异。
只要是教材,就是一帮砖家把各种主流的学术观点合拢在一起,找出最中庸(有时最中庸=最没用)的观点写进去。只要是教材,就必然是业界争议最小的观点合集。争议最小=最缺乏创新。
另外还推荐
1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中医药学高级丛书”的方剂学、金匮要略、伤寒论。这个系列的丛书编写质量比较高,但不是教材,是研究参考书。
2上台湾有个叫“诚品书店”的官网,地址好像是eslite,上面可以网购一些台湾的中医教材。运费贵,但是那边的学术氛围好,编写质量会好一点。
这位仁兄必然是有心的中医同道。
真心话,教材,只是入门中医的捷径,但不是日后提高的道路。
学完中药、方剂、伤寒、金匮、内经,要在一边刻苦复习方歌、条文的同时,一边学习各家学说。各个流派的中医的用药、开方思路,分散写在李东垣、朱丹溪、张景岳、卢崇汉、张锡纯等等人的书里。那些藏在方子背后的理论,是教材远远未涉及的。
5,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单招有什么专业
中医学 中药学 护理 针灸推拿 健康管理 药品经营与管理 药品生产技术 康复治疗技术 医学美容技术 医学营养 医学检验技术 药学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单招专业有:中医学、中药学、护理、针灸推拿、健康管理、中医养生保健、中医骨伤、药品经营与管理、药品生产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助产、医学美容技术、医学营养、药学。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夏季高考各专业每生每年5400元,春季高考各专业每生每年5000元。都是学制三年时间。夏季高考报名的考生笔试科目为:文化考试、基本技能测试(总分300分,总时长120分钟)。春季高考报名的考生笔试科目为:专业考试、专业技能测试(总分300分,总时长120分钟)。中医学专业主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推拿学、中医养生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西医内科学、西医外科学、医学心理学等。健康管理专业主要课程:人体解剖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临床疾病概要、康复治疗技术、医学心理学、中医学概要、中药方剂学、中医临床概要、针灸推拿技术、健康信息与管理、健康评估、慢病调理与健康干预、养生保健技术等课程。中药学专业主要课程:中医学基础概要、中药方剂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药用植物学、中药栽培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制剂分析技术、医药市场营销、药事管理与法规等。
6,中医学和中药学有什么区别 谁更好些
区别大了,西医治标,中医治本。各有优势。我认为中医好。- - 中医学 包括中药学 内科学 儿科学 眼科学
另外还包括针灸 按摩等等
你明白了吧
中药学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内容包括中药、中药学的概念,中药的起源和发展;中药的产地与采集,药材的概念,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中药炮制的概念、目的与方法;中药药性的概念、中药治病的机理,中药配伍的目的、原则及药物“七情”的概念、中药配合应用规律;用药禁忌的概念及主要内容;用药剂量与用法,剂量与疗效的关系,确定剂量的依据及中药煎服法等内容。中医学 中医学,是中国的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和诊疗特点的医学体系。是至今仍然屹立于世界科学之林的传统学科。它的发生与发展,除取决于实践参验外,还与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宝命全形以贵生的系统思维方式、哲学思想等关系至为密切。中医理论的探索方法与解释依据的独特性,也蕴蓄了她的特色,逐渐形成一批原创性的医学发现和医学发明,如藏象、经络、针灸、气功等理论和医疗技术,并不断比益增附,直到现在还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中医学是一条不断发展的历史长河,是历史的延续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中医学在历史上为保障中国人民的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许多国家中亦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医学是给人治疗的技术,中药学是治疗用的介质,是相互相乘的,中医治病不一定要用中药(如针灸、拔火罐等),但认识中药对中医有莫大的帮助。但无中医的指导,中药则很难应用于临床。所以,当然是中医好些。
7,中医食养学的中药学基础具有不同功效的常用食物中清热泻火
清热,中医名词,指清除邪热或虚热的各种治法。由外感温邪引起的一般称为实热。邪在气分的宜用辛凉清热;热毒炽盛或夹湿的宜用苦寒清热;热盛伤津的宜用甘寒清热;热在营血的宜用凉血清热法等。由阴虚而生的内热,称为虚热,宜用养阴以清热。养阴有滋养肺阴.肝阴.肾阴和养血.滋液等多种方法,须根据具体情况配合应用。在热病伤阴阶段,也可参合养阴清热法。另有气虚而致的发热,宜用甘温补气药治疗,不属清热范围。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叫做清热药;以清热药为主组成的方剂,叫做清热剂。 清热药和方,性属寒凉,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功效,主要用于热病高烧,热痢,痈肿疮毒等所呈现的各种里热证候。 热证中有热在气分、营分、血分、以及虚热、实热等证的不同,故清法中可分为清热泻火、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热燥湿药四种;本类方药性多寒凉,易伤脾胃,对脾胃虚弱的患者,宜适当辅以健胃的药物;热病易伤津液,清热燥湿药,又性多燥,也易伤津液,对阴虚的患者,要注意辅以养阴药,祛邪不忘扶正。 对脾胃虚弱、胃纳不佳、肠滑易泻的慎用。 解毒 中医名词。指解除病毒的一种治法。“毒”有热毒.寒毒.疫毒.蛊毒.湿毒.火毒及食物中毒等,因病情不同,有内服和外治等各种不同方法。临床上以热毒症较为多见,常用清热解毒药物,如银花.连翘.板蓝根.蒲公英.山豆根等。 解毒 治疗学术语。泛指解除体内或体表的毒素。通常包括: ①血分热毒,宜凉血解毒。详该条。 ②阴寒凝滞成毒,常用温中散寒而祛之。 ③解除蛇虫犬兽螫咬所致的毒害。 ④排除误食或接触的毒物,或解除所致的毒害。⑤按特定的炮制方法减除药物的毒性,或通过药物的配伍协调而缓和药物的毒性。点赞!!!本回答很好。核心内容加粗了。是显示重要性的方法之一,如果放在最前面效果就会更好。中医温补、阴阳调衡的方法是一种很健康的调理身体的有效方式。
8,那位知道中医专业大学本科全部课程目录五年或七年制以及课本教
1) 中医基础理论 (必修) 81学时 4.5学分。2) 医古文 (必修) 81学时 4.5学分。3) 传统体育 I (必修) 36学时 2学分。4) 中药学 (必修) 108学时 6学分。5) 中医诊断学 I (必修) 72学时 4学分。6) 正常人体解剖学 (必修) 81学时 4.5学分。7) 传统体育 II (必修) 36学时 2学分。8) 内经学 (必修) 72学时 4学分。9) 方剂学 I (必修) 72学时 4学分。10) 生物化学 (必修) 99学时 5.5分。11) 传统体育 III (必修) 36学时 2学分。12) 伤寒论 (必修) 90学时 5学分。13) 生理学 (必修) 81学时 4.5学分。14) 传统体育 IV (必修) 36学时 2学分。15) 金贵要略 (必修) 72学时 4学分。16) 温病学 (必修) 72学时 4学分。17) 病理学 (必修) 90学时 5学分。18) 药理学 (必修) 54学时 3学分。19) 中医诊断学 II (必修) 27学时 1.5学分。20) 中医各家学说 (必修)72学时 4学分。21) 集中见习 (必修) 320学时 8学分。22) 诊断学基础 (必修) 132学时 7.5学分。23) 方剂学 II (必修) 27学时 1.5学分。24) 西医内科 (必修) 114学时 6.5学分。25) 针灸学 (必修) 106学时 6学分。26) 中医儿科学 (必修) 57学时 3学分。27) 中医妇科学 (必修) 72学时 4学分。28) 中医急症学 (必修) 57学时 3学分。29) 中医内科学 (必修) 162学时 9学分。30) 中医外科学 (必修) 72学时 4学分。31)中国医学史 (选修) 27学时 1.5学分。32)中医学导论 (选修) 36学时 2学分。33)细胞生物学 (选修) 40学时 2学分。34)组织胚胎学 (选修) 27学时 2.5学分。35)中医信息学 (选修) 18学时 1学分。36)医学心理学 (选修) 18学时 1学分。37)中医文献检索 (选修) 27学时 1.5学分。38)中医文献学 (选修) 18学时 1学分。39)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 (选修) 45学时 2.5学分。40)古代文化与传统医学 (选修) 27学时 1.5学分。41)实验中医学 (选修) 72学时 4学分。42)中医医案学 (选修) 27学时 1.5学分。43)预防医学概论 (选修) 27学时 1.5学分。44)中医口腔科学 (选修) 30学时 1.5学分。45)西医外科学 (选修) 57学时 3学分。46)中医骨伤科学 (选修) 57学时 3学分。47)中医皮肤科学 (选修) 32学时 2学分。48)营养学概论 (选修) 27学时 1.5学分。49) 中医耳鼻喉科学 (选修) 34学时 2学分。50)中医眼科学 (选修) 34学时 2学分。课本一般是21世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chihuoyunnan}删除,{因为内容来自网络}凡涉及中药秘方或者处方,需要请专业医生验证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乱用,本内容只是整理自网络的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