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怎样用电药壶煎药2,如何煎中药3,如何煎中药4,电水壶养生壶可以熬中药吗5,怎么煎中药6,煎中药的正确方法7,正确煎中药的方法是什么怎样用电药壶煎药当然不好传统的方法自然有他的道理你买的机器可能只是为了图方便,快捷传……
本文目录一览
1,怎样用电药壶煎药
当然不好 传统的方法自然有他的道理 你买的机器可能只是为了图方便,快捷传统的文武火煎药是前人的经验,况且现在不都是遵医嘱嘛
2,如何煎中药
石决明先放到锅里,用冷水泡30-60分钟后,上火先煎。 其他药物先不急,其他药物用另外的容器泡一起。在石决明煎煮半小时后,再讲药物一起倒入煎煮 一般煎煮到沸腾后,小火再煎煮10分钟就可以了
3,如何煎中药
有没有另包,先煎药?
要看你药才能知到如何对你说煎法,因为药有先煎也有后下,更有包煎,烊熔。
一般没要求的话就按这方法吧:净清草药致砂锅中,加水(三碗水为度),先武(大火)后文(小火)
煎至一碗为度。倒出药汁去渣。温服!
4,电水壶养生壶可以熬中药吗
不行吧,那个电水壶是金属的,中药不能和金属接触。传统上煎药用砂锅、陶瓷锅。现在有一种电全玻璃养生壶,特别适合煎药。这个壶是全玻璃的,底下也是玻璃,完全没有金属,煎药功能有第一煎和第二煎,第一煎又可以设置4碗水煎成1碗水、3碗水煎成1碗水、2碗水煎成1碗水,还能保温、预约。全自动,不用看管。除了煎药,还有煮粥和煲汤功能,非常的实用。电水壶一般是金属或塑胶材质的,这都不适宜熬中药。一般的养生壶虽然壶体是玻璃,不过底下是金属发热盘的,还有一个硅胶圈,这些东西是泡在水里,和食材、药材接触的,这种壶更不适宜熬中药。真正的养生壶是全玻璃结构的,壶体是一体成型的,底下也是玻璃,完全没有金属和硅胶,这种壶无论熬中药、烧水、煮汤、做酸奶,都是非常合适的。代表品牌有:万迪王、海荣、加贝。
5,怎么煎中药
你好!外用药最好另外用一个砂锅煎
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 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毫升。成人每剂150-200毫升。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5、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煎中药最好用沙锅来煎。药不是一样的不要用同一个锅。一般情况下用同一个锅是没问题的,洗干净点就行了。特殊的医生回说明的
6,煎中药的正确方法
砂锅是最好的,要把中药先泡一下再煎,煎的时间长短要看中药的种类,还有先煎,后下,包煎的,这是传统的煎药方法,现在都用煎药机,更方便中药熬制方法因中药不同,熬法也各异。 解表发汗类中药,应该先用冷水浸泡半小时,加热煮开10分钟,中间尽量少开盖;倒出药汁,继续加水煮10分钟,将2次药汁混合后服下。饭后服。 清热解毒类中药宜用冷水浸泡半小时,加热煮开15分钟,倒出药汁,继续加水煮15分钟,将2次药汁混合后服下。饭后服。 滋补性中药应先用冷水浸泡半小时,加热煮开30分钟,倒出药汁,继续加水煮30分钟,将2次药汁混合后服下。饭前服。 中药里有贝壳、矿石、动物骨骼等类中药,如生石膏、赭石、龟板、龙骨、牡蛎等此类药物应先加水煮15分钟,再加入其它中药一起煮。 中药里有发汗类药物,如薄荷、荆芥等,要在其他中药加热煮开7、8分钟后再放入为好。 这样熬中药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药汤剂饮法事关疗效,因此中医十分讲究饮法,不同药性饮法也各异。不同体质的患者汤剂饮法也各不同。 如是滋补剂应该饭前半小时,温服;清热解毒类汤剂易饭后半小时凉服,凉服能加强药性,如热服,可避免清热解毒药性对脾胃的负面影响。 医嘱将两次药液混合后服用的说法是正确的。因为中药饮片成分和密度不同,受热后有效成分溶解水中的前后不一。两次药液混合后,使有效成分达成一致,不会出现不利于健康的化学反应。 你好! 煎中药:先把抓回的中药 放入砂锅里,然后加入凉的饮用水,浸泡20~30分钟,再加水没过药物,将药砂锅放在炉火上用中火煎煮。一般情况分两次煎煮,第一次煎煮后,把药液倒出150~200毫升,叫头煎药:然后,再加温水适量(若药渣放凉再煎煮时应放凉水),进行第二次煎煮,叫二煎药。有时也可以再加水,煎煮第三煎。 另注意: a:用于治疗急性热病、四季外感风寒、风热类疾病的清热发散性药物。头煎从沸后用中火偏大煎煮15~20分钟,第二煎沸后再煎10~15分钟左右。 b:用于治疗一般常见的慢性病,如:脾胃病、脏腑功能失调、高血压病、心血管类疾病的调理性药物。头煎从沸后中火煎煮20~30分钟,第二煎沸后再煎15~20分钟左右。 c:用于治疗虚损性疾病的补益药,如:气虚、血虚、肾虚等各类虚损病症的药物。头煎从沸后小火(文火)煎煮30~40分钟左右,第二煎药沸后再煎20~30分钟。 还要掌握处方所注明药物的:先煎、包煎、后下、久煎、溶解、冲服等药物的方法。 煎中药有九个细节 1.器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药煎煮最好用陶罐、砂锅或不锈钢器皿等,切忌铁、铝等易腐蚀器皿。 2.浸泡 如同打豆浆前需要浸泡黄豆一样,煎煮中药前,应先用冷水将中药浸泡1—2小时(除用醋、酒泡的药),至少也要20分钟。 3.用水 煎药用自来水即可,水量要浸过药材表面1—3厘米。药材过多或易吸水的可适当增加。 4.火候 煎煮时先用武火(即大火)煮沸药液后,改用文火(即小火)慢煎。 5.锅盖 通常,刚开始煎药时须盖紧锅盖,待水沸时可用两根筷子撑起锅盖,留些缝隙让蒸气排出。有些中药含有挥发成分,如薄荷、藿香等解表类药物以及西洋参等贵重药材,煎煮过程中其有效成分易发散到空气中,则须盖着盖子熬。 6.操作 煎药时要注意搅拌药料,让药液充分煎透。每剂中药一般煎两次,第二次时间可略短。有些药物需要区别对待,如先煎、后下、冲服等,中药师都会在抓药时讲明。 7.时间 熬药时间长短直接影响药效。中药煎煮时间从药液煮沸之后开始计时,一般治疗感冒等外感疾病的中药熬10—15分钟即可,补益类中药则需煎煮40—60分钟,其余的中药煎煮20—25分钟即可。 8.再热 为节约时间,很多人会一次煎制出几天的药量,药液再加热时一般不需要煮沸,只要达到饮用温水的温度即可。通常采用文火,药液刚有沸腾即可,放凉些饮用。另外需要提醒的是,加热中药一般不建议用微波炉。中药的成分非常复杂,用微波炉加热中药时,产热的过程可能使药材在分子水平遭到破坏,失去一部分效能。医院煎煮的用塑料袋密封的汤剂,最好将其放到器皿里,再倒入热水加热。 9.存放 保存时要放到密闭容器里,置于阴凉处或冰箱冷藏室,前者可存放2天左右,后者一般可存放5天左右
7,正确煎中药的方法是什么
现用水侵泡10分钟,以水淹没药上一指为宜,先用大火熬,在用小火熬,一般是熬3次的,把倒出来的在混在一起,分成6次喝,不要喝一次的时候在熬一次 中药的煎法
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 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毫升。成人每剂150-200毫升。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5、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只是煎药要讲究方法,以利药到病除。煎药器具一般选用有盖的陶瓷砂锅或搪瓷锅,因其受热均匀,性质稳定。煎药用水也很重要,应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饮用水,如纯净水,井水、自来水,以不含消毒剂的优质天然水为佳。加水量,一般以浸泡后水面高出饮片2—3厘米为宜。加水量则应根据饮片重量、体积、吸水能力及煎煮时间而定。药味多、体积大、吸水强、煎煮时间长的中药加水宜多些,否则宜少些;头煎加水量宜多些,二煎宜酌减;煎煮滋补药加水宜多些而解表药宜少些;用于少儿的汤剂可适当减少加水量。中药适当浸泡湿润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中药在煎煮前宜在室温下加水搅拌后浸泡30—60分钟,使水分子充分浸入药材组织。 煎煮火候、时间等也直接影响汤药质量。火候,一般先武火(急火),煮沸后文火(慢火)保持煮沸状态,直至达到煎药要求。每付药一般煎二次,煎煮时间依药方不同而有所区别。滋补类药,一般头煎煮沸后再煮30分钟左右。解表药气味辛香,富含挥发油,煎煮太久易使药材有效成分挥发逸去,降低药效,宜急火煮沸,再煎5—10分钟。一般药煮沸后再煎煮约15分钟即可。二煎药宜比头煎时间短些。煎液量,以每次煎煮后趁热滤取煎液100—200ml为宜。药味多的煎药量宜多些,药量少则宜少些。注意第二次煎煮后,应挤榨药渣,避免煎液的损失。两次煎液合并混匀后分两次服。
还有一些特殊煎法,如薄荷等气味芳香、含挥发性成分,不宜煎煮时间过长,需后下,一般在其他群药文火煎煮一段时间后再加入同煎5—10分钟即可。含粘液质较多的车前子、葶苈子等中药,易粘糊锅底;旋覆花等脱落的绒毛混入煎液后刺激咽喉,引起咳嗽;海金砂、蒲黄等花粉总表面积大、疏水性强,应避免漂浮,所以这几类中药都宜包煎。
怎么熬中药,如何服中药?
(1)中药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体有:①每次将一剂中药饮片材料放入煲内,加入清水,观察加水能否浸满药面,不足时可稍加水量。②一般浸泡半小时使中药饮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赶时间,此步骤可略去)。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腾1-3分钟。然后收至小火,煎20-30分钟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纱布或咖啡格滤渣倒入杯内,温热服用。④一次将药物煎好后,可以将首剂和再煎的药物混匀,以便药效均衡。
(2)服药方法也是给药护理中重要的护理内容。清代徐灵胎曾指出:“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说明了服药方法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也确有因服药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响治疗效果的。因此,在护理上必须正确执行各种服药方法。
①汤剂的服法大致分为4种:分服:即是将每天1剂中药,分2-3次等量分服。对老人小儿服药有困难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数或浓煎后服用。顿服:将1剂汤药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连服:是指在短时间内连续给予大剂量药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时间内,使体内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②中成药服服法一般分送服、冲服、调服、含化及喂服等。送服:是将药放入口内,用温开水或药引、汤剂送服。冲服:即将药物放入杯内,用温开水、药引等冲成悬混液后服用。调服:是将一些散剂用温开水或白酒、醋等液体调成糊状后口服。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给药。含化:是将丸、丹剂含在口中,让药慢慢溶化,缓缓咽下。如六神丸、喉症丸、救心丹等。喂服:本法主要用于婴幼儿、年老体弱或急危重症病人。是指将中成药溶成液状,逐口喂给病人的一种方法。
(3)中医用药护理除了注意煎药和服药方式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内容:①服药温度:服药温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药汤剂的药液温度或用于送服的、酒等温度而言。常有热服、温服和冷服之分。热服:是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常用于寒证。温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或送药的水等放温后再服用。一般汤剂均采用温服。冷服: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常用于热证。②服药剂量:用药的剂量一般应该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决定。③服药后应注意休息,观察药物效果,观察有不良反应。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药物,更须严密观察和记录。④空腹服中药易胃肠反应,如腹鸣、便前腹痛、大便稀烂,故适于大便硬结或便秘患者。如有胃病,宜进食后一小时后服用。⑤对中西药合用的病人,应告诉中西药服用的方法的间隔时间。⑥体虚、年老、胃寒易呕吐或儿童,药物可分两次服用(相距时间可酌情)。⑦注意食物对药效的影响,中医历来有“药食同源”之说。这是因为药性和食性都有“四气”(寒、热、温、凉)和“五味”(辛、甘、酸、苦、咸)相同内容和区别。同时某些食物本是药物,既可食用,又当药用。如大枣、莲子、桂圆、百合、山药、赤小豆、海带、甲鱼、桑葚、黑芝麻、峰蜜等。既然食性和药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与药性相顺应,食物能增强药物的作用;食性与药性相反,食物便会降低药物的作用。总之,食物的正确选择,对提高药物的疗效,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具有与用药同等重要的位置,饮食因素还可能对中药的吸收有多种多样的影响,要充分利用有利的食物因素来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妨碍吸收的因素。
楼上的仁兄把书上的整篇复制下来回答了,晕!够专业,不过非专业的看起来可费大劲了.呵呵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chihuoyunnan}删除,{因为内容来自网络}凡涉及中药秘方或者处方,需要请专业医生验证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乱用,本内容只是整理自网络的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