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有人知道中药的种植方法么2,养生药材种植3,我想种植药材怎么种4,中药材种植方法种植药材的技巧和方法有哪些5,药材八角莲怎么种植6,怎样种植中药材续断7,你好请问中药土茯苓怎样种植呢有人知道中药的种植方法么种植方法不……
本文目录一览
1,有人知道中药的种植方法么
中药的种植方法很多,不同的中药的种植方法也不同,与环境自然气候也有关,才有了所谓的地到药材。
2,养生药材种植
新疆种植的道地药材都不贵,甘草、罗布麻什么的,甘草虽然不贵但消耗量大,每个方子基本都要用到。
名贵的药材是鹿茸,但那不是种的,是养的,养马鹿。
3,我想种植药材怎么种
种植药材首先选好土地,再根据土壤气候来选择适应种植的药材品种,根据药材种植品种选择种植季节,管理方法,和采收方法。最后销售。现在种植加盟多为骗局,所以还是要小心的好。
要看种植什么药材,药材行情是变化的,要调查做出判断。
可能刚种植时行情较好,但等采收时价格已下跌。
4,中药材种植方法 种植药材的技巧和方法有哪些
1、尽量避免选用高产农田,这不仅是要降低土地成本,更主要的是这些田地的农药等污染可能较严重,不宜绿色药材的种植。2、如不是种植木本药材,就不要选择坡度大的山地,国家严令禁止在25度以上的坡地进行除林木以外的种植业。多数中药材也只有在15度以下的土地上才能较好地生长。3、要选择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地方,如生荒地和多年未耕作的撂荒地,避开工业“三废”,避开公路主干道。土层宜深厚,排水要良好。因为多数药材喜欢这样的土壤。除少数品种外,粘性太重、过于偏酸偏碱的地不宜选用。4、在平原与山区的过渡地带,这一类土地资源较多。如安徽的繁昌一带就有成片的荒岗地,有数十万亩。坡度很小,土层深厚,排水良好,长年无人耕作,基本上没有污染,可谓建设大型绿色中药材基地的理想场所。
5,药材八角莲怎么种植
1.选地与整地 宜选土址肥沃,疏松而湿润的砂质址土或腐殖质址土栽培,地块应有水灌溉条件,或有荫蔽条件,或是荫坡地。选好地块后于秋冬季将土址全面深翻20~25cm,结合整地,每亩施入腐熟土杂肥或厩堆肥2000~3000kg,翻入土内作基肥,栽种前再浅耕,耙碎,整平作畦,畦宽1.5cm左右,畦面呈龟背形,畦长不限,四周开好排水沟。 2.繁殖方法 (1)八角莲种子9月~10月上旬,浆果易脱落时采下置于清水中搓去果肉,捞出种子,随时翻种。播种时在整好的苗床上将种子均匀地撒播于畦面,施入钙镁磷肥,后盖草土灰再复土2cm,播完喷透水,使床土湿润,畦面加盖地膜,保温保湿。本年秋播至翌年春的3月中旬至4月上旬出苗,幼苗培育2年后的秋季倒苗期间进行移栽定植,在栽培地按行株距25~25cm,沟深5cm,开穴或开条沟定植,栽时使根系在沟内舒展,复土3~5cm,浇水保湿,务必随挖随栽。 八角莲属喜阴湿植物,忌强光直射,怕高温,必须经常浇水保持土址湿润和保持50~60%荫蔽度的遮荫条件,才利于正常生长。遮荫条件可搭棚遮荫,也可种植高杆作物和藤本作物遮荫,荫棚应在出苗后或移栽后立即搭设。八角树是我国南方的一种药用、食用经济树种,果珍叶贵材良,全身都是“宝”。栽培八角树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五华县正积极因地制宜发展八角树,规划实施建设八角生产基地。那么,怎样栽培八角树? 一、要选好地 八角树是阴性树种。适宜栽植在日照时间较短、植被茂盛、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腐植质丰富的疏松、酸性沙质土壤上。因此,栽植八角树,营造八角树林应选择地形起伏、较避风的丘陵山地的北坡,且土层深厚较肥沃疏松、排灌水较方便的地块。 二、要栽好树 要选壮苗栽植,最好选2年生的苗木造林,可提前开花挂果。一般栽植株行距为3×4米或4×5米,每亩约栽50株左右为宜。栽植时节以春季为好,也可在9—10月栽植,应在新芽未萌动前栽下,成活率较高。栽植营养苗的要先剥去薄膜袋,保留营养土,栽正根系,扶正苗木,踏实表土,淋足定根水。 三、要细管理 因八角幼树不耐强光,栽植初期最好搭棚遮阴,待其生长较壮时,逐步减少遮阴。栽植后50天左右幼苗开始恢复生势时,即可进行除草、松土、施肥。一般每株可施淡粪水2.5公斤(或施尿素10克)、火土灰1公斤,过磷酸钙0.2公斤。除草可人工进行,面积大的可直接采用化学除草剂——草甘磷进行除草,但注意勿伤及树苗。若每年有2次松土、除草、施肥(春秋各1次),冬末进行修枝(内空外实),则八角丰产有保证。 四、防治病虫 八角树主要常见的病虫害有炭疽病、金花虫。防治病害可用1比100的波尔多液或代森锌500倍液喷洒。防治虫害可用500倍敌敌畏液或乐果液喷洒。残病树枝、叶宜收集烧毁,以减少越冬病虫源。防治病虫关键是要做好抚育管理,保持林地清洁卫生,预防为主。
6,怎样种植中药材续断
续断为川续断科植物川续断的干燥根。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俗称五鹤续断,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续折伤、利关节、止崩漏的功效。用于治疗腰膝酸痛、风湿痛、跌打损伤等。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一、生长习性。续断喜较凉爽湿润的环境,耐寒忌高温,适宜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区栽培,以土壤肥沃疏松,含腐殖质丰富的黑灰包土为好,积水地,粘土地不宜种植。 二、栽培技术。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的砂质壤地,可用山坡荒地,若是熟土,不宜连作,播种前深耕。每亩施入腐熟农家肥2000-3000公斤,复混肥50公斤作基肥,整平耙细,平地或缓坡地作成宽2米、高20厘米的高畦,四周开挖排水沟。 三、繁殖方法 1、种子繁殖:是续断的主要繁殖方式,该繁殖方式能获得较多繁殖材料,省工省时,符合大面积生产,而且根系发育均匀,品质较好。 ⑴采种:9-10月选择健壮植株上的果实,待果实呈黄绿色,充实饱满时,采回晾干再抖出种子,种子采收一定要及时,熟后易脱落散失。 ⑵播种:播种前将种子用55℃温水浸泡10小时,捞出摊于盒内或放在纱布袋中,置温暖处催芽,每天浇水1-2次,待芽萌动时即可播种。播种时间可分为春播或秋播。地势较高,寒冷较早的地区以春播为宜,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地势较低暖的地区,以秋播为宜,于采种后即行播种,此时气候温暖,雨水充足,土地湿润,种子发芽整齐。幼苗能安全越冬。播种方式可分穴播或条播。穴播按行距30-40厘米开穴,株距17-20厘米,穴深7-10厘米,每穴播种10粒左右,条播以行距25-30厘米开沟,沟深3厘米,宽7-8厘米,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播种后,先浇人畜粪尿再覆1-2厘米薄土。 2、分株繁殖:在续断采收时,充分利用药用部分剩下的细根和根头,重新栽种,分蘖苗可剪去部分叶片,留下叶柄、心叶,以减少水分蒸发,种苗最好当天采挖当天栽种完,栽种密度为行距40厘米、株距25-30厘米,幼苗成活后能自然露地越冬。 四、田间管理 1、间苗:温湿度适宜,续断播种后10-15天出苗,苗高7-10厘米即可间苗,每穴留壮苗2-3株,条播按15厘米距离留苗,间出的苗用于补缺或另行栽种,移栽在阴天进行易成活。 2、中耕除草:结合间苗进行第1次中耕除草,宜浅锄,勿伤根及叶片,一般进行3-4次中耕除草在4月、8月、10月各进行1次,做到田间无杂草。 3、施肥:结合中耕进行追肥,定苗后每亩地施人畜粪尿1500-2000公斤,每年苗返青前每亩施腐熟农家粪2000公斤,开穴或施于株旁,施后覆土。 4、留种:除留种用的植株外,抽出的花蕾应及时摘除,以免耗费养分,影响根的生长。栽培2年后的续断到9月下旬,种子陆续成熟,主茎先熟先收,侧枝后熟后收,采下晒干脱粒,结粒后老根木质化,不能药用。 五、病虫害防治 1、根腐病:高温高湿季节易发生,患病根部腐烂,植株枯萎。防治方法:选择土壤透气好,凉爽的环境栽种,雨季开发排水沟,土地要轮作,整地时每亩用1公斤70%的五氯硝基进行土壤消毒,如发病重时,可提前采收,以免造成较大损失。发病初期每亩用立枯净100克兑水50公斤喷雾。 2、蚜虫:夏秋季危害幼嫩叶、花茎,影响植株生长,开花结籽。防治方法:可用40%乐果1000倍液喷杀。 3、小地老虎、蝼蛄等地下害虫:咬断幼苗,根茎。可人工捕捉幼虫,灯光诱捕成虫,毒饵诱杀害虫,亩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喷雾。 六、采收、加工、贮藏 1、采收:通常产区春播者第二年秋季采收,秋播者第三年秋季采收,宜在秋季霜冻前进行,此时根部长得壮实,营养成分积累多,品质佳,采挖时先割去地上茎叶,再将根部全部挖起,除去泥土、芦头、细根,将根运用加工。 2、加工:将鲜续断日晒或微火烘至半干,集中堆置,盖上麻袋、棉絮,使其“发汗”变软,内部变成绿色,再晒或烘干,撞去须根即可。 3、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虫蛀,霉变。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7,你好请问中药土茯苓怎样种植呢
(一)概述 别名云苓、松茯苓。 为多孔菌科卧孔属植物茯苓[Poria cocos(Schw.) Wolf]的菌核,为低等植物,是寄生在松树上的真菌。药用部分为干燥菌核体。性味甘、淡平。有渗湿、健脾、宁心等功能。用于痰饮、水肿、小便不利、泄泻、心悸、眩晕。茯苓皮,利水消肿,用于水湿浮肿等症。各国各地均有分布。 (二)植物特性 茯苓多寄生于马尾松或段木上,其生长发育可分为两个阶段:即菌丝(白色丝状物)阶段和菌核阶段。菌丝生长阶段,主要是菌丝从木材表面吸收水分和营养,同时分泌酶来分解和转化木材中的有机质(纤维素),使菌丝蔓延在木材中旺盛生长。第二阶段是菌丝至中后期聚结成团,逐渐形成菌核(亦称结等)。结苓大小与菌种的优劣、营养条件和温度、湿度等环境因子有密切关系。不同品种的菌种,结苓的时间长短也不同,有的品种栽后3~4个月开始结苓,有些则较慢,需6~7个月。早熟种栽后9~10个月即可收获,晚熟的品种则需12~14个月。 (三)生长特性 茯苓喜温暖、干燥、向阳,忌北风吹刮,以海拔在700米左右的松林中分布最广。温度以10~35℃为宜。菌丝在15~30℃均能生长,但以20~28℃较适宜。当温度降到5℃或升到25℃以上,菌丝生长受到抑制,但尚能忍受-1—-5℃的短期低温不致于冻死。 土壤以排水良好、疏松通气、沙多泥少的夹沙土(含沙60%~70%)为好,土层以50~80厘米深厚、上松下实、含水量25%、pH5~6的微酸性土壤最适宜菌丝生长。切忌碱性土壤。 (四)栽培技术 1.备料 茯苓生长的营养主要靠菌丝在松树的根和树干中蔓延生长,并分解和吸收其中养分和水分之特点,选用松树作为茯苓的生活原料。为了充分发挥松树的利用效率,目前生产上主要采用椴木栽培和树蔸栽培两种方法。 (1)段木备料 每年10~12月松树砍伐后,立即修去树桠及削皮留筋,具体要留几条筋,要看树的大小而定,削皮要露出木质部,顺木将树皮相间纵削(不削不铲的一条称为筋),各宽4~6厘米,削皮留筋后全株放在山上干燥。经半个月以后,将木料锯成长约80厘米的小段,然后就地在向阳处难叠成“井”字形,待敲之发出清脆响声,两端无松脂分泌时即可供用。 (2)树蔸备料 即利用伐木后留下的树蔸作材料。在秋、冬季节伐松树时,选择直径12厘米以上的树桩,将周围地面杂草和灌木砍掉,深挖40~50厘米,让树桩和根部暴露在土外,然后在树桩上部分别铲皮4~6向,留下4-6条约3~6厘米宽未铲皮的筋(也叫引线)。树桩下的粗大树根也可用来栽茯苓,每条树根铲皮3向,留3条引线。根留1~1.5厘米长,过长即截断不要,使树蔸得到充分暴晒至干透。干后可用草将树蔸盖好,防止降雨淋湿。 2.选地挖窑 (1)选地 宜选排水良好的向阳缓坡地,土质深厚、疏松的砂质壤上(含沙量60%~70%)为好。黏土、透气性差的土壤不宜采用。最好选生荒土或放荒3年以上的庄稼地;栽过茯苓的地块即应放荒5~10年方可再种。 (2)挖窑 挖窑时间一般在12月下旬至1月底进行。先清除场地的草根、杂木蔸、石块等杂物,然后依备料段木的大小与长短挖窑。窑形为长方形(长度视段水长短而定),深挖20~30厘米,宽30~50厘米,窑地按坡度倾斜,清除窑内杂物。挖出的土也要保持清洁。场地沿山坡两侧开沟以利排水,如坡度较陡,可在被顶筑坝拦水。 (3)下窑与接种 下窑接种时间在春分至清明前后进行。下窑应选连续晴天土壤微润时,把干透心的段木按大小搭配下窑,一般每窑2至多段。细料应垫起与大料一样高,两节段木留皮处应紧靠,使铲(削)皮成“V”形,以便于接种。以重量计,每窑2节段木在15千克左右,最少不宜少于10千克。 栽培茯苓所用的苗种,历来沿用菌核组织,通称“肉引”;将其压碎成糊状作种用称为“浆引”;把“肉引”接种于段木,待菌丝充分生长后挖起,锯成小段作种的称“木引”。用“肉引”和“浆引”栽种一窑要耗费茯苓0.2~0.5千克,用种量大,不经济;“木引”操作繁琐,菌种质量难以稳定,稳产高产也难以保证。近年来采用纯菌种接引,即可获得高产,又可节约大量商品茯苓,是当前广泛应用的最好方法。菌种是用小松木块(长宽厚1.2厘米*O.2厘米*1.0厘米)装瓶消毒,加适量的培养基质,经接上茯苓原种培养在瓶内长满旺盛的乳白色菌丝,而作为大面积茯苓的接种菌种。 接种时在两段木的上半部分用利刀削成长15厘米*10厘米的新口,然后用消毒过的钳或镊子将瓶内的菌种(长有菌丝的松土块)取出,平摆在两段木间的新口处,并加盖松木片或松叶,上面可再放一条段木(若两段水重20千克以上,则不放第三段段木),覆土10~15厘米,整个窑面成龟背形。每窑需菌种1/3~1/2瓶。 利用树蔸栽培在茯苓则于根蔸上削2~3个新口,然后将菌种分别接种在新口处,盖上松片或松叶,覆土高出树蔸15~18厘米,每树蔸一般用菌种0.5~1瓶。 3.田间管理 (1)查窑补引 段木接种7~10天,使长出白色的茯苓菌丝,检查时若发现段木上不长菌或污染杂菌即应进行补缺。方法是将窑的盖土扒开,露出段木,取去一段,以菌丝生长旺盛的窑中取出一段补上,然后将土覆回;或是将不上菌窑内的段木全部取出,晒去水分,再将段木重新削口,放回原窑用菌种接种。 (2)培土 茯苓形成菌核(结苓)后,苓体不断增大或因大雨冲刷表土层而露出土面,使茯苓停止生长。故要勤检查,发现窑土裂开或苓体露出要及时用细立培土,同时还应注意拔除杂草和防止人畜进入地内踏踩。 4.病虫害防治 虫害主要是白蚁,危害严重。接种后当年7~9月和第二年5-6月份地温高,白蚁繁殖快。 防治方法:发现蚁路,及时用药喷在蚁身上,使之带回窑内互相传染中毒死亡,或用煤油或开水灌水蚁穴,并加盖砂土,灭除虫源。 (五)采收加工 (1)采收 茯苓一般在接种后8~10个月内成熟,成熟茯苓的一个特征是外皮带黄褐色,届时可以控;另一个特点是长菌核的段木变疏松呈棕褐色,一捏就碎,表示养料已尽,应立即采收。通常是小段木先成熟,大段木后成熟。宜成熟一批收获一批,不宜拖延。一般每窑15-20千克段木约收鲜茯苓2.5~15千克,高产可达25~40千克。 (2)加工 将采收茯苓堆放室内避风处,用稻草或麻袋盖严使之发汗,析出水分,再摊开晾干后反复堆盖,至表皮皱缩呈褐色时用刀剥下外表黑皮(即茯苓皮)后,选晴天依次切成块片(长、宽、厚4厘米*4厘米*O.5厘米),将切出的白块,赤块分别摊竹席或竹筛上晒干。也可直接剥净鲜茯苓外皮后置蒸笼隔水蒸干透心,取出用利刀按上述规格切成方块,置阳光下晒至足干。一般折干率为50%左右。 产品质量:成品以足干,去净外皮,成正方形块,厚薄均匀,白色者为优质。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chihuoyunnan}删除,{因为内容来自网络}凡涉及中药秘方或者处方,需要请专业医生验证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乱用,本内容只是整理自网络的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