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求问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喝进补中药注意事项有哪些3,中医养生具体需要知道哪些4,中医的药膳养生法有哪些5,中药食养食疗的思想及特点是什么6,中医养生原则有哪些7,中药养生的关键是什么求问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
本文目录一览
1,求问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食养养生之术内容是在养生理论指导下,历代逐渐建立起来的,并不断发展与完善。其内容包括以下七方面:1.神养: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内容。2.行为养: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美术艺术文化等内容。3.气养: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4.形养:主要包括形体锻炼,体育健身活动。内容融合了医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5.食养: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内容包括了医、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养为中医养生之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其应用范围广,适合人群较多。6.药养: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其制剂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也多为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对此,古代常有“药膳”、“法膳”之称。其应用范围也较广,适合人群较多,营养内容也涉及到医、药、饮食文化等方面。7.术养:是以上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进行养生。其内容主要涉及医药文化。总之,养生的特点是强调个体行为,所采用的方法应因人之不同采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所谓“审因施养”,“因人施养”,在群体中并不强求统一。例如,甲需要重点锻炼形体,而乙需要着重调理饮食,而丙则需要着重调摄精神等等。
2,喝进补中药注意事项有哪些
喝进补中药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很多人认为中药药性平和、无毒副作用,有病治病,无病健身,于是就大量的吃中药。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任何一种药物都有副作用,更别说中药了。那么,吃中药要注意哪些事项呢?
中医理论认为,中药的“毒”是指有偏性的东西。在临床上,中医是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身体的偏性。如果吃补药使身体产生不平衡的话,就是补“偏”了。拿人参来说,它有很强的补气作用,可以补虚养气,但如果给年轻人吃,他本来身体里面火力就很旺,吃了人参往往流鼻血。
滋补中药,用在需要的人身上就是补品,用在不需要的人身上就是“毒药”。中医非常讲究平衡,人体既有不足的一面,需要补,也有亢盛的一面,需要抑制。如果补得太过了,就会适得其反,破坏平衡,营养过剩,也可能产生疾病。
中药养生,重在补虚。对于无病也不虚的人,根本不需使用药物,他们的养生以非药物为主。中医强调进补的原则是“虚则补之”。不是虚症患者是不能吃补药的。而虚症又分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等,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不分虚实诸症,乱用补药,只能越补越糟。中药滋补大忌就是不辨体质随意进补,盲目跟风。
事实上,虚弱的体质并不会因为“进补”而好转。合理药补,先问脾胃。由于脾胃被药塞满了,运化出了问题,虚不受补。中医常说,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功能的兴衰都与脾胃密切相关。无论食补、药补,人体都必须经过脾胃吸收才能利用。胃口不好,将导致体虚还不能进补的恶性循环。
温馨提示:有人形容健康人体状态就像走得很准的钟表,没有必要人为地干预它的运行,切不可做那些“无病吃药,花钱买病”的傻事。正如所说的那样:“不要整天想着吃鱼翅、燕窝去补,还不如先出去跑10圈,让气血流动起来,经脉都通畅了,吃窝窝头都补。这才是正确的‘补’的原则。”
3,中医养生具体需要知道哪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越来越重视身体的健康,重视寻找益寿延年等养生之道。世界各民族,因其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制度、生活习俗不同,其养生之道也不相同。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渊流长,千百年来在养生方面有许多宝贵的经验,本文就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中医养生之道。
什么是养生?什么是中医养生之道?
养生,就是保养生命。养生之道就是保养生命的道理与方法。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预防疾病的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益寿延年的原则与理论的一门学科,其学说科学实用,是中国医药文化之精粹。
中医养生之道的特点
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
养生,又称为摄生、道生、保生等。摄生即摄纳生命,是说自己的寿命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注意养生,便可长寿,“度百岁而去,终其天年”。如果不注意养生,就会“半百而衰,夭折而去”。人的寿命是有极限的,这是自然规律。中医养生顺应规律,追求长寿但不追求长生不老。
强调精神方面的养生
中医认为,人的情志即精神世界是非常重要的。精神的调养是养生的一个重要环节。避免不良精神刺激,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是中医养生遵循的原则之一。《黄帝内经》说:“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志意和”与人群中个体的气质、性别、年龄、经历、文化思想修养等密切相关。人们应善于自我心理调摄,消除不良刺激,保持良好心态。
主张房事有度
中医认为性生活是先天赋予人类的本能,是种族延续所必须的。适度的性生活,有利于个人健康,对民族的繁衍、社会和家庭的安定和睦都有重要意义。但不主张纵欲,认为房事过度伤肾耗精。[本信息共有3页] 1 2 3
4,中医的药膳养生法有哪些
根据体质来辨证施膳祖国医学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讲究辨证论治,其实进补药膳也要根据自身体质做到辨证施膳。中药药性有寒、凉、温、热之分,要根据不同人的体质或病情来科学选用。一般来讲,温性、热性的食疗中药,如大葱、生姜、红枣、核桃、羊肉、小茴香等,具有温里、散寒、助阳的作用,适于偏阴质的人或寒证、阴证患者,主要表现为畏寒、乏力、易出汗、记忆力差、腰酸膝软、胃寒、便溏、性功能较差等。凉性、寒性的食疗中药,如绿豆、藕、西瓜、梨、马齿苋、荸荠、菊花等,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作用,适用于偏阳质的人或热证、阳证的患者,表现为怕热、易兴奋、多汗易口渴、咽干舌燥、便秘、尿赤等。优选药材 科学烹制选购药材一定要新鲜优质,凡是变质、发霉的均不能食用。药膳所用的中药材和食物首先要净选,使之清洁干净,无杂质异物,无尘土,无霉变腐烂,还要注意其色、味纯正,外形美观,质量优良。为保证药膳疗效,还应对药材与食物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有的需切片、切丝、切丁或是切段,有的需粉碎为细末,有的则需按中药炮制的要求进行炮制加工,以减其毒性或副作用。优良的药膳必须讲究烹调技术。一般食用中药以及无不适气味的中药,可与食物一起烹制,若药物较多或有明显不适气味,可用纱布将药物包好,再与食物一起烹制,药性即进入食物或汤里,服食时要将药渣去除。也可先将中药煎煮,滤取药汁、去渣,再在食物烹调过程中加入药汁,减少营养和有效成分的破坏。药膳虽好但要适可而止有人认为中药毒性小或是无毒,买回一把茴香就炒着吃,抓上一把枸杞就煮粥,拿上几根人参就煨汤,这样做是不正确的,也是很危险的。中药是很讲究用量的,量大量小直接关系着药效,不分剂量,盲目使用,会引起严重的后果。有人一次用20克人参煨汤,服用后导致脑溢血,这样的教训屡见不鲜。“饮食有节”是中医重要的养生保健原则,药膳食疗同样应适量而有节制。短期内不宜进食过多,不可急于求成。应根据自身状况,经常小量服食,持之以恒,久之定能收效。值得注意的是,药膳虽有不少好处,但其针对性和治疗效果远不及药物,只有两者配合应用,相辅相成,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天人相应 因时制宜祖国医学认为天人相应,治疗疾病讲究三因制宜,同样药膳也应讲究因时制宜即四季五补,春天万物复苏,五脏属肝,适宜升补;夏季分初夏与长夏,初夏天气已热,五脏属心,宜于清补,长夏天气炎热,五脏属脾,宜于淡补;秋季天气凉爽,五脏属肺,宜于平补;冬季气温寒冷,五脏属肾,宜于温补。要是违背这一自然规则,也会影响到补益效果。药膳的主要原料是中药,既然是药物就要区别于普通饮食,要注意中药的性味,药膳的禁忌以及选料等。
5,中药食养食疗的思想及特点是什么
食物疗法,是利用食物进行防病治病,或促进病体康复,是以食品的形式来具体应用。它既不同于药物疗法,也与普通的膳食有很大的差别。1体现预防为主的思想。强调了饮食是人体精充气足神旺之本。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正确选择食物,合理配用膳食用食物进行养生防病的正确观念。2注意辩证(质)食治方法。辨证论治是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的特点,中医学的精髓。中医食养食疗作为中医学的一部分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在治疗中,药治的对象是针对有明显病症特点的病员,而饮食治疗适应证多为疾病的前期,或疾病后期,这些阶段病症还不十分明显,但有体质偏颇的倾向,可以认为中医食疗以辨个人的体质偏颇来施食用膳。中医的辩证论治包涵了辨体质偏差、辨证候表现两方面内容。食治是以辨体质偏差为主要内容的。其中施食用膳的原则仍遵循《内经》提出的“虚者补之”,出现偏虚的体质用具有补益作用的食物;“寒者热之”,出现类似寒证的体质用具温热作用的食物;“热者寒之”,出现类似热证的体质用具寒凉作用的食物。根据近年对人体体质的研究,认为各类人群中的体质大致可分晦涩质、腻滞质、燥红质、迟冷质、倦恍质5类。其中晦涩质、腻滞质、迟冷质均忌生冷、寒凉食物而应选用具活血、化痰利湿、温阳散寒的食物:燥红质应忌温热,而应选用偏寒凉、具补阴生津、清热凉血的食物。根据体质选用相应的食物,即谓辩质食治。3强调食物的四性五味。中医学认为中药的性质可分温、热、寒、凉四性。食物也可分性,但具体施食只需分温热、寒凉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平性。其温热食物对迟冷质、倦恍质以及寒证、阳虚者适合:寒凉的食物对燥热质以及热证阴虚火旺者适合;食物中属平性较多,故大多可久服长服而不致体质的偏颇,如长服寒凉食物可致脾胃虚寒,损及脾阳;长服温热食物可致内热内火炽盛而致燥热,阴虚久而生痰。五味:中药中的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中医食疗学认为食物中也具备上述五味。但这五味是指抽象的,仅是某些食物的性能作用的代表符号而已,是中医用以归纳解释食物的治疗机制、营养作用,以及指导临床用药配膳的依据之一,并非指食物的滋味的定性。如中医食疗学中认为鸡是甘味,甘味具缓急、补益作用,可治疗虚证。并非说鸡的食用口感是甜的。4注意饮食禁忌。中医食疗非常强调食物禁忌,除了辨质禁忌以外,认为食物与季节,食物与疾病,食物与食物,食物与药物都有不同的禁忌。5因人因时因地择食。中医食养食疗学在注重辨(质)证食治的同时,也认为食物养生与治疗也需根据个人的年龄、体质情况、疾病情况、季节气候、地方区域自然环境等因素而择食。中医饮食治疗的研究。
6,中医养生原则有哪些
一、说情志:人要健康长寿,清志调畅是一个重要条件。陶弘景在《养生延寿录》中提出:“养性之道,莫大忧愁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二、戒私欲:养生求静,使身心处于万虑皆息独存一念的境地,也要求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心胸坦荡。孙思邈说:“人不终眉寿,或致夭殁者,皆由不自爱惜,竭情尽意,邀名射利。”故善养生者“勿汲汲于所欲”,“心无妄念”,“所至之处,勿得多求”,“旦起欲专言善事,不欲先计较钱财”。
三、远房室:指性生活有节制。人的生长发有赖于肾精,肾精充盈则生生不息,人的生命活力和抗病能力强。欲保肾精,必须节制性软,倘贪色好艳,纵欲无度,势必损精害体折寿。
四、适四时:人生活在自然之中,顺应季节气候是养生学的重要内容。《吕氏春秋》说:“年寿得长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乎去害。”所谓害,就是指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大寒、大热、大燥、大温等反常气候,中医称为“六淫”。
五、节饮食: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就使人多病早衰。《内经》对饮食不节的危害,有“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多食盐,则脉凝泣变色,多食苦,则皮枯而毛衰……”等多处论述。孙思邈对饮食宜忌的论述更全面、更科学,除“食不可过饱,务令简少”,“常宜温食”,“常宜轻清甜淡之物”等常识外,还对饮食方法、饮食卫生重笔描写,如“美食宜熟嚼,生食不粗吞”,“食勿大语”,“每食以手摩面及腹”,“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陈臭物,勿饮浊酒”,“必不得食生粘滑等物”等等,这对避免损伤脾胃以及防止食物中毒,预防传染病,乃至祛病延年都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六、常运动:人是有机的整体,常运动会使精力充沛,身体健壮。早在汉代,华佗就倡导锻炼强身以防病。他指出:“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但勿多极”,提醒人们经常活动筋骨以祛病延年。
七、顺性情:指要健康长寿,须按年龄规律自身颐养。孙思邈分析老年人说:“人年五十以上,阳年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与居怠惰,计授皆不称心。视听不稳,多退少进,日月不等,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性情变异。”这就告诉我们,人在进入老年期后,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形态的变化,我们要爱护、体贴老人,顺其性情以调之,以利他们尽享天年。
八、服药饵:人生在世,享赋各异,况病魔无情,难免伤人。因此,服食药饵也是养生学内容之一。古人重视服药饵来防病治病,养生延年,并拟定了许多延年益寿的药饵、药方。但是,养生不可单靠服药饵,否则,“虽常服药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7,中药养生的关键是什么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简言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四时养生,也即指四季养生,是指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通过调养护理的方法,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关于养生之道与健康长寿的关系,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成书的《黄帝内经》中已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书中还根据四季不同的气候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养生细则,为四时养生理论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后世医家又继承和发展了四时养生的理论,使之在促进人们健康长寿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而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四时养生作为中医传统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对于调整人的心态,延缓人的衰老,提高人的寿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四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四时与人体健康关系非常密切,祖国医学理论在预防保健方面特别强调气象因素的重要性,如《黄帝内经》中记载的“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就是在治病时首先应明确一年的天气变化情况,在预防保健中必须充分考虑气象因素和季节、节气的变化,以顺应自然规律,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目的。 (二)四时养生的内涵 中医养生学是数千年来历代医家经验的结晶。从所涉及的内容和方法来看,可谓资料丰富、记载翔实、效用确切、简便易行。随着“回归自然”的热潮,中医养生学方法的“整体、自然”特性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医学关于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是极其丰富的,而其中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即是——顺时养生。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顺四时而适寒暑”,这是中医养生学里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也可以说是长寿的法宝。 四时养生,就是指按照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调养,从而达到养生和延年益寿的目的。四季春、夏、秋、冬,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一年中阴阳消长形成的。冬至阳生,由春到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温,夏之热;夏至阴生,由秋至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客观自然条件而生存,而是要顺应四时的变化以调摄人体,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气血充盛、经络通达、情志舒畅的养生保健目的。 1、天人相应的养生观 中国哲学“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医学的理论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理论也提示人们要在生产、生活中处处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如此才能安然生息。而对于人类生存最为相关的莫过于自然界日、月、星辰以及四季的变化了。 日月变化 古人早就发现,日升则阳气盛,日落则阳气衰,故而古人日出而作,日没而息。月圆时,人的气血流畅,肌肤致密,外邪不易侵入;月缺时体内气血流行较慢,肌肤疏松,外邪易乘虚而入。若月缺时遇到急风暴雨,则人较易生病。 四季更替 一年四时气候的更迭、阴阳寒热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人的生命活动。欲得安康,必须对自然界周期性的四季变化作出相应的调节。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根据四时气候的特点,人们总结出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的五脏调养法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经验,对于四季养生有着重要意义。 2、形神合一的养生观 形与神的统一,是尽享天年的关键。神寓于形,形统于神。神伤则形伤,神亡则形亡,此所谓“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精神衰败,必显于形,如两目无神、面色无华、四肢乏力、纳食不佳、形体瘦削等。由于人体精神是由心神来主宰的,志、意、魂、魄皆归心神统辖,故有“心神乃形之大主”之说。因此,调养心神也就成为调摄形体的关键。所以,中医养生学强调清静养神,因为“心静可以固元气,百病不生,百岁可活”(《遵生八笺》)。 精、气、神被称为人体“三宝”,三者是不可分离的,它的盛衰直接体现人的生长、发育,以至衰老的状态。精,是生命之源,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气乃精之所化,精为气之本。神,是指精神意识状态而言,是神志和生命活动之外观。有精则有神,神是五脏六腑、先后天精气与人体最高主宰活动的具体表现。它是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精、气、血、津液活动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寿亲养老新书》曾对精、气、神三者关系进行了概括:“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所以说,神的充沛需要有精和气这样的物质基础,精、气的充盈或匮乏可直接影响到神的作用。鉴于此,善养生者必须保养精气,达到精气神的协调统一。 3、动态平衡的养生观 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在动态中进行,并通过调节达到“以平为期”。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阴阳、气血的动态平衡。 阴阳平衡 人体阴阳平衡是健康长寿、养生疾病的前提。阴阳有着彼此消长、相互转化的关系,二者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只有机体阴阳达到动态的平衡,人体才能保持健康稳定的状态。例如,夏天阳盛气炎,易出现热迫汗出,耗伤气阴,此时可服用养阴清凉药膳,如绿豆汤、荷叶粥、西瓜羹等,以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中药对人体的治疗也是本着阴阳平衡的原则,热病用寒药,寒病用热法,从而达到机体的阴阳平衡,使疾病不生。 气血平衡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可生血、行血,血可载气、裹气,二者如影随形,同行同止。若气血平衡失调,则会出现气血不生、不行等病理变化,从而引起脏腑、经络功能失调而发病。因此,保持气血的正常化生和流通,是维系健康的必要条件,调理气血也就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 (三)四季养生的原则 祖国医学在四季养生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方法颇多。究其基本原则,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顺应自然 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的指导下,养生学认为,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必须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转化的客观规律。 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属阳,秋冬属阴。自然节气也随着气候的变迁而发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因此,人在春夏之时,要顺其自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亦应保养阴气,故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这就要求人们凡精神活动、起居作息、饮食五味等都要根据四时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节。在作息时间上,也要顺应四时的变化,做到“起居有常”,春夏“夜卧早起”,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在饮食五味上,摄取更要有规律,过饥、过饱或饮食偏嗜均能伤害脏腑,影响身体健康,蔬菜瓜果的食用亦有一定的季节性。 2、形神共养 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用。故养神既可以保,保形亦可以摄神,二者相互支持,密不可分。因此,养生防病必须形神共养,以维持形与神的统一。 所谓“养形”,主要指脏腑、气血津液、肢体、五官九窍等形体的摄养,“形乃神之宅”,故只有形体完备,才能有正常精神的产生。养形的具体内容非常广泛,凡调饮食、节劳逸、慎起居、避寒暑等摄生方法,以及体育锻炼、气功等健身运动,大都属于养形的重要内容。 所谓“养神”,主要是安定情志、调摄精神。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情志变化是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正常情况下,“神”是机体对外界各种刺激因素的“应答性反应”。它不仅体现了生命过程中正常的心理活动,而且可以增强体质、抵抗疾病、益寿延年,但如果情志波动过于剧烈或持续过久,超过了生理的调节范畴,则会伤及五脏,影响人体的气血阴阳,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所以,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精神摄养,要求人们思想上安定清静,心境坦然,不暴发喜怒,不贪欲妄想,不为私念而耗神伤正,尽量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志波动,以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这样,则人体的气机和调,血脉流畅,正气充沛,形体康健,抗病能力均强,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chihuoyunnan}删除,{因为内容来自网络}凡涉及中药秘方或者处方,需要请专业医生验证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乱用,本内容只是整理自网络的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