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药材网—专业的药材资讯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中药养生> 养生玻璃壶怎样熬中药的,玻璃壶可以熬中药吗

养生玻璃壶怎样熬中药的,玻璃壶可以熬中药吗

本文目录一览玻璃壶可以熬中药吗2,如何熬中药3,如何煮中药4,怎样熬煮中药5,怎样熬中药6,中药怎么熬制啊7,怎么熬中药玻璃壶可以熬中药吗可以,但是要确保是耐热的,不是耐热的那种不行的。可以2,如何熬中药要根据具体药物情……

本文目录一览

1,玻璃壶可以熬中药吗

可以,但是要确保是耐热的,不是耐热的那种不行的。
可以

养生玻璃壶怎样熬中药的

2,如何熬中药

要根据具体药物情况了
煎前浸泡:首次煎煮(一煎)一般药物浸泡30分钟,以种子、果实为的主的药物可浸泡一小时;再次煎煮(二煎)时,不用再浸泡。一煎加水量超过药物2-5厘米,二煎加水液面淹没药物即可。 煎煮次数:一般煎煮两次。一次久煎不能代替两次分煎。 煎煮火候:一般未沸前用大火(武火),沸后用小火(文火)保持微沸状态。对于解表、芳香类药物等,宜用大火急煎,以免药性挥发,药效降低;对于滋补药,多宜小火久煎,使药物有效成分尽出。 煎煮时间:一般药物,一煎应沸后再小火煎20-25分钟,二煎沸后再小火煎15-20分钟;解表、芳香类药一煎10-15分钟,二煎10分钟;滋补药一煎30-40分钟,二煎25-30分钟。煎药并非越久越好。 特殊煎服:药包中注有“先煎”的小包药,先煎30分钟,再加入群药;注有“后下”的小包药,在群药煎好前5---10分钟投入再煎;注有“包煎”的小包药,用纱布包扎好投入药群中一起煎;注有“烊化”的小包药,用煎好的药液与“烊化”药物煎煮溶解后服用;注有“冲服”的小包药,用煎好的药汤冲服。

养生玻璃壶怎样熬中药的

3,如何煮中药

一般来说是用大火烧开,小火慢慢熬30左右。四碗水 熬成一碗水。
不糊就行。
泡半个小时武火烧开改文火15分钟
1、冷水浸泡:用冷水浸泡使药物变软,细胞壁膨胀,药物的有效成份容易渗透到水分中。然后再煎煮,这样随着水温的逐渐增高,有效成份便容易被煎出。浸泡时间,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可浸泡20分钟左右;以根、种子、果实为主的药物可浸泡30分钟至60分钟。2、煎药用水量:加水过多则药汁浓度过低、药液太多,影响疗效;加水过少,不仅药物有效成份不易煎出,还容易煎焦。一般中药煎煮用水量以浸过药物3~4厘米为宜。但还要视药量大小、药物的性能、吸水量以及病情需要煎药时间的长短来适当增减。3、煎煮火候:前人将火候分为武火(即大火)和文火(即小火)两种。要根据药物的不同性质与治疗需要,采用武火急煎和文火缓煎两种方法。一般来说,治疗伤风感昌的解表药以及清热药、芳香药,因煎煮时间短,宜用武火急煎,而味厚的滋补药,因煎煮时间长,宜用文火缓煎。武火使水份蒸发快,并且又易使药汁外溢,故目前往往采用先武后文相结合的方法,即先用武火急煎,沸后改用文火缓煎。4、煎药时间:应根据疾病的情况和药物的性质来定,可分三种煎药时间:①轻辛发散药:此类药物大多为治疗外感病的发汗解表药,多系花、叶、全草等,其性轻扬发散,味芳香,含挥发油较多,故煎药时间要短,因此头煎从沸后再煎10分钟左右,二煮沸后5分钟左右。②滋补调理药:此类药物大多为调补人体气血阴阳滋补药,含有大量营养物质,故煎药的时间最长,头煎从沸后再煮30~60分钟,二煎沸后20~30分钟。③一般药物:头煎从沸后再煎15~20分钟,二煎沸后10~15分钟。滤取药汁要趁药液未冷时过滤最佳,用两层干净的纱布蒙在碗上,再进行滤药可保证药液清澄。5、煎中药前“三忌”:①忌用霉变中药:中药最易霉变,其原因除药物本身含糖类物质较多外,或因制药时间已久,或因运输过程中破损,或因保管不善。如发现有霉点、霉灰,应停止使用,以防中毒。据资料表明,霉变的中药,有致癌的黄曲霉素。②忌用铁器煎煮:煎煮中药用陶瓷罐为宜,铜、铝制品其次,切忌用铁器。因为陶瓷化学性能稳定,在水煎药物时复杂的化学反应中,不会“干扰”药物的合成或分解。而铁器极易同中草药内所含的鞣质、甙类等起反应(如大黄、首乌等),以致改变药性,使药物失效或起反作用。③忌用开水煎中药:植物性中药的有效成分,均分布在植物细胞中,如用开水煎煮,容易使其中的蛋白质、淀粉等凝固,使得植物细胞不易破裂,即使破裂,药物的有效成分也因凝固而不易释放,无法充分发挥其药效。煎中药前,应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一段时间,这样在煎煮时,细胞才会随水温逐步升高,而慢慢膨胀破裂,使蛋白质、淀粉等物质逐渐分解溶入水中,不会阻滞药物有效成分的渗出。6、中药汤剂不宜过夜服用。有些人煎煮中药,喜欢把药液分成几次吃,当天服不完,就留到次日服,从医疗卫生角度来看,这样做是不好的。中药里含有淀粉、糖类、蛋白质、维生素、挥发油、氨基酸和各种酶、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煎煮时这些成分大部分溶解在汤药汁里。一般服法是趁温热时先服一半,4~6小时后再服一半。如果过夜服用或存放过久,不但药效降低,而且会因空气、温度、时间和细菌污染等因素的影响,使药液中的酶分解减效,细菌繁殖滋生,淀粉、糖类营养等成分发酵水解,以致药液发馊变质,服用后对人体健康不利

养生玻璃壶怎样熬中药的

4,怎样熬煮中药

煎前浸泡:首次煎煮(一煎)一般药物浸泡30分钟,以种子、果实为的主的药物可浸泡一小时;再次煎煮(二煎)时,不用再浸泡。一煎加水量超过药物2-5厘米,二煎加水液面淹没药物即可。 煎煮次数:一般煎煮两次。一次久煎不能代替两次分煎。 煎煮火候:一般未沸前用大火(武火),沸后用小火(文火)保持微沸状态。对于解表、芳香类药物等,宜用大火急煎,以免药性挥发,药效降低;对于滋补药,多宜小火久煎,使药物有效成分尽出。 煎煮时间:一般药物,一煎应沸后再小火煎20-25分钟,二煎沸后再小火煎15-20分钟;解表、芳香类药一煎10-15分钟,二煎10分钟;滋补药一煎30-40分钟,二煎25-30分钟。煎药并非越久越好。 特殊煎服:药包中注有“先煎”的小包药,先煎30分钟,再加入群药;注有“后下”的小包药,在群药煎好前5---10分钟投入再煎;注有“包煎”的小包药,用纱布包扎好投入药群中一起煎;注有“烊化”的小包药,用煎好的药液与“烊化”药物煎煮溶解后服用;注有“冲服”的小包药,用煎好的药汤冲服。
熬中药的器皿不能有油,不能用铝制品,应该用砂锅,搪瓷或不锈钢的容器。药先用冷水泡半小时,然后加水加到刚好没过药品一点。大火煮开后,改小火。一般药小火煮半小时左右;清热解表药时间略短开锅煮20分钟左右;补药大概煮一小时左右。一付药熬两次,两次得到的药汁混合后分2次服用。早晚各服一次。
通常无特殊要求时,可先把中药放入水中浸泡一下,时间可以在半小时左右.然后用砂锅(专用的一般的土杂商店都有十几块吧).如没有的话,可以用不锈钢的器具,最好不要用铁和铝,因恐有化学反应,水可根据要求放,一般是三分水熬成一分,不过不一定.普通的药,半小时就行,特殊要求除外.
中药的煎法 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 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毫升。成人每剂150-200毫升。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5、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中药的煎煮方法了,你这个问题很有意义,作为中国人,我们都应该知道中药的煎煮方法。科学的煎煮中药的方法是:器皿:沙锅或陶瓷;方法:先把待煎的药用水泡三十至六十分钟,使药物充分吸水变软,夏季缩短侵泡时间,水宜高出药面一至二厘米,然后先用武火煮开,再用文火煮至一陶碗,再加一碗半水,再煮至一碗,如果有时间再加水煎一次最好,然后把药液混合,分三次服,还有如果胃口不好吃了想吐者,宜少量频服,至于先下和后下的药医生会给你交代的。我说完了,祝君健康!
中药要小火慢熬。把三碗水熬成一碗的分量就好了/

5,怎样熬中药

中药的煎法 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 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毫升。成人每剂150-200毫升。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5、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中药的服法: 一、每天煎一剂,每剂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饭后服为宜。 二、丸药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时最好将药烊开服用,便于吸收增强疗效。 未煎药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变质。
一、选好药锅 二、注意加水量 熬一剂药,应掌握好用水量。太多,则无端地延长药物熬时间,使一些不宜久熬的药物失效,况且药汁太多,病员也不能都喝下;大少则药物有效成分不易熬出,且易熬干。 熬药前先将药物浸泡20~30分钟,一般熬药时水面以高出药面1~2横指为宜。当然,用水的多寡也应根据药物种类来确定。一般属于滋补一类的药物熬头汁需水约300毫升,二汁约300毫升;解表药,头汁约300毫升,二汁约100毫升:一般药,头汁约200毫升,二汁约200毫升。 三、掌握火候 古人对熬药火候,有近乎于苛刻的要求。北宋自然科学家沈括曾说:“药有可以久煮,有不可以久煮者,有宜急火,有宜温火者。此煮炼之节也。”若用火过急,会使汤液沸腾外溢,造成浪费;另外,药汁也会很快熬干,药效不能充分熬取出来,且容易熬干。小火熬煮则费工费时。常采取急火熬沸,慢火熬至液成的办法。一般感冒药不宜久熬,多以急火熬取;滋补药则宜小火久熬慢煨。中医外科炼制丹药,尤其强调掌握好武火(急火、大火),文火(慢火、小火)。 四、注意时间 药物有可以久煮的,有不可以久煮的;有久煮方能熬出药效的,也有久煮反而降低药效的。因此,把握好药物的熬时间亦极为重要,它们常根据药物的质地和功用来确定。 1.滋补类药物:俗称“补药”。这类药物多系植物根茎、果实;动物的甲、角、壳等,质地坚硬厚实,难于溶解,熬药前常须捣碎,并适当延长熬药时间。一般头汁煮沸后,文火熬半小时至一小时;二汁煮沸后再熬半小时左右。个别的须焖煮数小时以上。 2.解表发汗类药物:俗称“清热解毒药”。这类药物多系植物全草或花、叶,其质地轻扬,气味辛香,富含挥发油,熬太久则易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挥发逸去,降低药效。一般急火煮沸,再熬5—10分钟即可。 3.一般性药:即普通治疗药,具有多方面功能,故宜视其具体情况而定。一般煮沸后再熬半小时即可。
先把药泡上30分钟水面要盖过药 然后最好用砂锅或者紫砂壶文火煮 熬个半个小时再用煨,就差不多了
回去放到凉水里先泡,泡的时间越长越好,夏天不要超过5,6个小时,怕变质,然后用泡药的水直接熬,时间的长短需根据药物而定,一般情况在你抓药的时候药师会给你特别交代。熬第二次的时间要比第一次短,无论哪种药。煎药的容器,只要不是铜,铁,铝,其余的都可以
发挥性的后下,有先煎的,有先溶的,看什么病下什么药了
先用两碗水浸泡中药半小时,半小时后用火煮到药里水有大半碗时就可以了,这是一次。第二次也要用一碗半的水煮,也是到大半碗就煮好了,再把底一次和底二次混在一起分两次复完。煮药要用砂锅和药锅煮。

6,中药怎么熬制啊

煎前浸泡:首次煎煮(一煎)一般药物浸泡30分钟,以种子、果实为的主的药物可浸泡一小时;再次煎煮(二煎)时,不用再浸泡。一煎加水量超过药物2-5厘米,二煎加水液面淹没药物即可。 煎煮次数:一般煎煮两次。一次久煎不能代替两次分煎。 煎煮火候:一般未沸前用大火(武火),沸后用小火(文火)保持微沸状态。对于解表、芳香类药物等,宜用大火急煎,以免药性挥发,药效降低;对于滋补药,多宜小火久煎,使药物有效成分尽出。 煎煮时间:一般药物,一煎应沸后再小火煎20-25分钟,二煎沸后再小火煎15-20分钟;解表、芳香类药一煎10-15分钟,二煎10分钟;滋补药一煎30-40分钟,二煎25-30分钟。煎药并非越久越好。 特殊煎服:药包中注有“先煎”的小包药,先煎30分钟,再加入群药;注有“后下”的小包药,在群药煎好前5---10分钟投入再煎;注有“包煎”的小包药,用纱布包扎好投入药群中一起煎;注有“烊化”的小包药,用煎好的药液与“烊化”药物煎煮溶解后服用;注有“冲服”的小包药,用煎好的药汤冲服。
先将中药泡半小时,上锅煎(最好是沙锅,如果没有可以永不锈钢锅,千万不要用铁锅)开锅后改小火煎半小时,把药汁到出,再在锅里加水上火煎,开锅后改小火二十分钟到出,两次药汁放一起分两次喝,
每个人的病因和病灶,都不同。生活环境都不同,接触的人也不同,我推荐你去医院咨询一下专家,呵呵,毕竟我们只是懂一点而已,希望你采纳
一.煎药器具的选用 中药汤剂的质量与选用的煎药器具有密切的关系.现在仍是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其传热均匀缓和,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但是不能使用铁锅,铜锅,主要是因为铁锅或铜锅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如与鞣质类的成分可生成鞣酸铁,使药液的颜色加深.与黄酮类成分可生成难容性聚合物.与有机酸类成分可生成盐类.这些都会影响汤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二.煎药的加水量 煎药的加水量也很重要,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汤剂的质量.加水少了,会造成药物煎煮不透,有效成分浸出的不完全.加水多了,煎煮出的药液多,病人服药时很不方便. 中药材因其质地不同,它的吸水量差别也较大,一般加水量控制在5-10倍.重量相同的药物,质地疏松其体积就大,吸水量自然就多.质地坚实其体积就小,吸水量就少.因此,煎煮花,叶,全草类药物,加水量就要多一些.煎煮矿物类,贝壳类药物,加水量就少一些.按照传统的加水方法,是将药物放入锅内,第一次煎煮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5厘米,第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超过药物表面3厘米为准.这种加水方法,简便易行,又很容易掌握.三.煎药中注意的问题1.煎药前的浸泡: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这是因为来源于植物类的中药多是干燥品,通过加水浸泡可使药材变软,组织细胞膨胀后恢复其天然状态,煎药时易于有效成分浸出. 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1-1.5小时.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2-3小时.2.煎煮次数:以多次煎煮比一次长时间煎煮的效果好.实践证明,汤剂煎煮两次能够煎出所含成分的80%左右,所以煎药的次数以两次或三次为宜.3.煎药的温度:煎药温度的高低,中医称之为"火候"一般习惯上称为"文火"或"武火".所谓文火,就是弱火,温度上升缓慢,水份蒸发较慢.所谓武火,就是强火,温度上升快,水份蒸发的也快.如煎药时火候过强,水份蒸发快,会影响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锅.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药效果就差.一般是在未沸腾前用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状态,可减慢水份的蒸发,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4.煎煮时间:主要根据药物和疾病的性质,以及药物的情况而定.一般对第一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20-30分钟,第二煎30-40分钟.治疗感冒类药物,第一煎10-15分钟,第二煎15-20分钟.滋补类药物,第一煎30-40分钟,第二煎40-50分钟.5.留取药液量:一般指一剂药经两次煎煮合并后的药液量.成人取400-600毫升,每日分两次服用.儿童取200-300毫升,每日分两到三次服用.6.服药的方法:一般一剂药煎煮两次后合并药液,分两次服用.儿童可分2-3次服用.治疗感冒,发热,肠炎,腹泻的药,也可采用频服的方法,即每4小时服一次,每次服用30-40毫升,病愈即止,再改为每日服2-3次,小儿以少量多次为好.7.特殊药的煎煮: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性质,在处方中开出带注脚的药物.(1)先煎药:一般是一些矿物,贝壳,角甲类药物,因其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40分钟,再与其它药物混合后煎煮.常见的有生石膏,生龙骨,珍珠母,生赭石等. 另有毒性药物先煎,久煎可达到减毒或去毒的目的.如乌头类药物久煎可使乌头碱分解为乌头原碱,其毒性只有原来的1/2000.如附子久煎不仅能降低毒性还能增加强心作用.(2)后下药:一般是气味芳香含挥发油或不易长时间煎煮的药物,要在药物煎好前10-15分钟投入锅内.常见的有霍香,钩藤,大黄等.如钩藤所含的藤碱,煎煮时间超过20分钟其降压成分易被破坏.大黄,具有泻下清热作用的成分,是大黄甙,但其对热不稳定,长时间加热会分解.而大黄甙泻下作用又比甙元强,故不易久煎,多采用后下方法.(3)包煎药:一般是种子和各别的花粉药物,用纱布袋装好放入群药内共煎煮.常见的有车前子,旋复花等.如车前子易粘锅糊化,焦化.所以需包煎,.旋复花包煎可避免绒毛脱落混入汤液中刺激咽喉.(4)溶化服:用热药液将药物溶化后服用.常见的药物有玄明粉,芒硝.(5)烊化服;主要是一些胶类药物,用热药液烊化后服用.如果混煎会使药液粘性大,影响其它成分的浸出,胶类药物也有一定的损失,所以采用烊化服用的方法.常见的有生阿胶,鹿角胶,龟板胶.(6)另煎兑入,一些贵重药要单独煎煮后,再将药液兑入到一起服用.常见的有人参,西洋参,鹿茸等.(7)冲服,一些贵重的药物细粉不能与群药一起煎煮,多采用冲服的方法服用,即将药粉溶于药液中服.这样既有利于发挥药物的作用还又可节省药材.常见的有三七面,羚羊角面,牛黄面等.1. 标准煮法:药材为一般的补药(例如包含有当归,黄芪,熟地)  步骤一:先将药材放入锅内(不可使用铁锅或铜锅),加入适量的水(超过药面约2公分,大约4碗水),浸泡半个小时.  步骤二:以武火(大火)煮沸后,再以文火(小火)煮到剩一碗水(约250ml.),将煮好的药液倒出于碗中,再重复用三碗水煎煮成8分,前后两次混合服用.  2. 快煮法:药材含有挥发性中药(例如银花,菊花等治疗感冒的中药)  步骤一:先将药材放入锅内,加入适量的水(刚好盖过药面,约三碗水),浸泡半个小时.  步骤二:以武火(大火)煮沸后,再以文火(小火)煮10分钟,不可打开盖子,煮一次即可服用,不必重复一次.  3. 后下法:药材中含有不耐煮的中药(例如天麻,钩藤,麻黄等)  步骤一:先用四碗水浸泡药材约半个小时.  步骤二:以武火(大火)煮沸后,再以文火(小火)煮到剩一碗水(约250ml.)时,再将不耐煮的中药(一般会另外包)投入再煮5分钟,将药液倒出于碗中即可服用.  4. 先下法:药材中有一些需久煮的矿物类(例如:滑石,石膏).  步骤一:先将矿物类的中药(另外包)加入六碗水,先煎30分钟后,再加入其它药材.  步骤二:以武火(大火)煮沸后,再以文火(小火)煮到剩一碗水(约250ml.),将煮好的药液倒出于碗中服用即可.  5. 另煎法:药材中含有一些名贵药材(例如人参)  步骤一:先将一般药材加四碗水放入锅内,浸泡半个小时,大火煮沸后,小火煮到剩一碗水,放凉.  步骤二:将名贵药材的药材,加一碗水,于电饭锅中蒸30分钟后,取出与上述药液相混,即可服用.  “良药苦口”,中药本来就不太好吃,何况是水煎中药?可是,如果真的病情需要服用水煎中药,那么,至少也要“料理”正确,水药的药效才会彻底出来,所以,如果有机会服用水煎中药时,别忘了问问您的医师,该如何煎煮您的中药,可不是一味地“四碗煮成一碗”! 按传统方法,就是把中药先用冷水浸泡一段时间,然后用文火慢慢煎熬.倒出头道煎药汁后,再用冷水浸泡4~5个小时,之后再用文火煎熬一段时间,倒出二道煎药汁.  可是煎中药时,存在3个有关卫生的问题:一是中药在采集和制作过程中易混入杂质. 二是某些中药可能含铅,汞,硫等.有关部门曾对铅超标的茶叶进行过试验,发现冲泡的茶汁中没有铅,如浸泡超过1小时,铅被浸出,茶汁中会含有超过饮用水标准的铅,这对煎中药也有借鉴作用.三是“千滚水”的把握问题.  我建议对传统煎中药的方法进行一些改进:首先,煎中药采用纯净水,因为普通自来水中含有余氯,在水沸时,中药会与水中的有机物质产生反应,生成致癌物质三氯甲烷,中药熬制时间越长,生成越多.入锅以前,先用纯净水将黄芪,丹参淘洗几次,这样可清除不少表面的杂质,然后再用沸水煮,片刻后,表面会浮起一层泡沫状物质,此时应迅速用汤匙把这一层脏物清除掉,然后再改用小火煎熬稍长一些时间,倒出头道煎药汁,之后,泡一会儿,再用沸水煎熬稍长一些时间,倒出二道煎药汁,保暖备用,并倒弃药渣.  用这样的方法煎中药有几个好处:一是解决了“千滚水”的难题,二是可除掉很多杂质,三是可避免铅等重金属的危害,四是不会使中药中的有效成分损失,起到趋利避害的作用.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张国喜教授点评:1.煎煮中药不必使用纯净水,但一定要用清洁水,如自来水,井水,泉水等均可.自来水只要符合国家规定的饮用标准就可以了,如果考虑到残余氯的问题,将自来水在容器内放数小时,即可明显减少氯的含量.2.清洁中药饮片也不必使用纯净水,用清洁水即可,只需将中药饮片清洗2至3次,以去除杂质.3.煎煮中药前,要对中药饮片进行浸泡,但不必浸泡时间过长.一般情况下,冬季为40至50分钟,夏季半个小时以上就可以了.头次煎后不必用冷水泡,加水直接煎煮即可.
用陶瓷锅浸泡半小时,水开后转小火,煮存八分(三碗煮至八分)。

7,怎么熬中药

把中到进你熬要的器具里,再到水进去!然后加热!
熬中药一付药一般熬3次,第一次40分钟(开锅沸腾开始算时间),第二次30分钟、第3次20分钟。将3次的药液混合再煎熬。熬到约3小碗的量就可以了。
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 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毫升。成人每剂150-200毫升。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5、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中药的服法:    一、每天煎一剂,每剂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饭后服为宜。    二、丸药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时最好将药烊开服用,便于吸收增强疗效。    未煎药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变质。 怎么熬中药,如何服中药?    (1)中药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体有:①每次将一剂中药饮片材料放入煲内,加入清水,观察加水能否浸满药面,不足时可稍加水量。②一般浸泡半小时使中药饮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赶时间,此步骤可略去)。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腾1-3分钟。然后收至小火,煎20-30分钟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纱布或咖啡格滤渣倒入杯内,温热服用。④一次将药物煎好后,可以将首剂和再煎的药物混匀,以便药效均衡。    (2)服药方法也是给药护理中重要的护理内容。清代徐灵胎曾指出:“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说明了服药方法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也确有因服药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响治疗效果的。因此,在护理上必须正确执行各种服药方法。    ①汤剂的服法大致分为4种:分服:即是将每天1剂中药,分2-3次等量分服。对老人小儿服药有困难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数或浓煎后服用。顿服:将1剂汤药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连服:是指在短时间内连续给予大剂量药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时间内,使体内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②中成药服服法一般分送服、冲服、调服、含化及喂服等。送服:是将药放入口内,用温开水或药引、汤剂送服。冲服:即将药物放入杯内,用温开水、药引等冲成悬混液后服用。调服:是将一些散剂用温开水或白酒、醋等液体调成糊状后口服。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给药。含化:是将丸、丹剂含在口中,让药慢慢溶化,缓缓咽下。如六神丸、喉症丸、救心丹等。喂服:本法主要用于婴幼儿、年老体弱或急危重症病人。是指将中成药溶成液状,逐口喂给病人的一种方法。    (3)中医用药护理除了注意煎药和服药方式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内容:①服药温度:服药温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药汤剂的药液温度或用于送服的、酒等温度而言。常有热服、温服和冷服之分。热服:是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常用于寒证。温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或送药的水等放温后再服用。一般汤剂均采用温服。冷服: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常用于热证。②服药剂量:用药的剂量一般应该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决定。③服药后应注意休息,观察药物效果,观察有不良反应。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药物,更须严密观察和记录。④空腹服中药易胃肠反应,如腹鸣、便前腹痛、大便稀烂,故适于大便硬结或便秘患者。如有胃病,宜进食后一小时后服用。⑤对中西药合用的病人,应告诉中西药服用的方法的间隔时间。⑥体虚、年老、胃寒易呕吐或儿童,药物可分两次服用(相距时间可酌情)。⑦注意食物对药效的影响,中医历来有“药食同源”之说。这是因为药性和食性都有“四气”(寒、热、温、凉)和“五味”(辛、甘、酸、苦、咸)相同内容和区别。同时某些食物本是药物,既可食用,又当药用。如大枣、莲子、桂圆、百合、山药、赤小豆、海带、甲鱼、桑葚、黑芝麻、峰蜜等。既然食性和药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与药性相顺应,食物能增强药物的作用;食性与药性相反,食物便会降低药物的作用。总之,食物的正确选择,对提高药物的疗效,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具有与用药同等重要的位置,饮食因素还可能对中药的吸收有多种多样的影响,要充分利用有利的食物因素来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妨碍吸收的因素。 一、特殊处理的药物    1,先煎。目的为了增加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毒性,充分发挥疗效。先煎的药物有:(1)有毒药物:乌头,附子,雪上一支蒿,商陆等。(2)矿物类,动物骨类:生石膏,穿山甲,珍珠母等。应先煎15~30分钟。    2,后下。目的为了减少挥发油的损耗,使有效成分免于分解破坏。后下药物:(1)薄荷,木香,青蒿,玫瑰花,大黄,钩藤,番泻叶等。一般在煎好前10~15分钟入药即可。    3,烊化(溶化)。应于其他药物煎得虑出液后,再入药液中溶化。有阿胶,龟胶,鹿胶,蜂蜜,硭硝等。    4,另煎。贵重药材应另煎。如:羚羊角,人参等。    5,包煎。花粉淀粉等应包煎。     二、火候    一般应“先武后文”     三、煎药时间    解表药:头煎时间:10~20分钟。二煎时间:10~15分钟    滋补药:头煎时间:30~35分钟。二煎时间:20~25分钟    一般药:头煎时间:20~25分钟。二煎时间:15~20分钟     四、服药    1、服药温度    一般药物宜温服,呕吐或中毒病人所服汤剂宜冷服,解表药宜热服。    2、服药时间    滋补药宜饭后服,安神药宜临睡前服,解表药宜趁热服并覆盖衣被,令其出汗    3、服药剂量    成人一次150ml,每日2次。儿童一次75ml,每日2次。 还有汤剂煎煮器具应用瓷器,陶瓷等,不锈钢也行。千万别用铜或铁具
一、选好药锅 据说,三国时候,有一个庸医叫陆矜,因久混江湖,识得一些医家的验方。随即到处行医卖药。有一年,他来到许昌,听说曹操患偏头疼,正到处查访名医。陆矜一听,认为这是天赐给他巴结权贵,升官发财的良机,便决定邀功献技。他兼程赶到军营,许下“包治”的诺言。粗略切脉后他便开出处方,取来一铜器为曹操熬药。药熬好后,他亲自捧给曹操,不料曹操服药后病情反而更加严重。这时,随军医生告诉曹操:“铜器熬药乃医家大忌”。曹操听罢,连呼:“庸医害我也!”盛怒之下,让士兵椎出陆矜斩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选择好熬药工具是熬药的首要环节。熬药最好选用砂锅或搪瓷锅。目前一些人选用铝锅,严格说来亦不符合标准。不宜使用铁锅熬药。中草药中含有一种叫鞣酸的化学物质,它碰上铁和其它贵重金属会生成不溶于水的鞣酸铁或其他鞣酸盐。它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另一方面,草药中具有治疗作用的生物碱因得不到鞣酸而不能溶解于水,降低药效。 此外,熬药用锅必须清洁,每次熬药完毕最好立即去渣洗净。锅内若残存一些药渣,将会影响再次熬药的效果。 二、注意加水量 熬一剂药,应掌握好用水量。太多,则无端地延长药物熬时间,使一些不宜久熬的药物失效,况且药汁太多,病员也不能都喝下;大少则药物有效成分不易熬出,且易熬干。 熬药前先将药物浸泡20~30分钟,一般熬药时水面以高出药面1~2横指为宜。当然,用水的多寡也应根据药物种类来确定。一般属于滋补一类的药物熬头汁需水约300毫升,二汁约300毫升;解表药,头汁约300毫升,二汁约100毫升:一般药,头汁约200毫升,二汁约200毫升。 还应当根据各位医师处方中的用药量(即药味的多少)来确定。有时医生开出某些预防流感或流脑、以及治肝炎及癌症的处方,用大剂量、超常配伍,一剂药多达二十味以上;再如考虑到一些药物吸水性强、体积大的特点。常可选下列加水法:①熬药代水法。将一剂药中剂量大的草药另行熬,弃渣取汤,然后用其汁熬其他药。②分熬合汁法。将需水量大与需水量小的药物分熬,各滤其汁,再混合熬浓缩。③多汁浓缩法。将药合在一起熬,熬上二、三次,将每次熬取的300毫升左右的药汁滤掉杂质混合在一起续熬,浓缩至400毫升左右服用。前二种方法适宜于一个处方中只有少数几味大剂量药的情况,后一种方法则适用于普遍都是大剂量药物的方剂。 熬药时,不宜频频加水,这不利于药物的分解。若药物吸水膨胀,水被吸尽,可酌情加点开水。熬需水量较大的草药,最好事先有准备地多加一些水。 三、掌握火候 古人对熬药火候,有近乎于苛刻的要求。北宋自然科学家沈括曾说:“药有可以久煮,有不可以久煮者,有宜急火,有宜温火者。此煮炼之节也。”若用火过急,会使汤液沸腾外溢,造成浪费;另外,药汁也会很快熬干,药效不能充分熬取出来,且容易熬干。小火熬煮则费工费时。常采取急火熬沸,慢火熬至液成的办法。一般感冒药不宜久熬,多以急火熬取;滋补药则宜小火久熬慢煨。中医外科炼制丹药,尤其强调掌握好武火(急火、大火),文火(慢火、小火)。 四、注意时间 药物有可以久煮的,有不可以久煮的;有久煮方能熬出药效的,也有久煮反而降低药效的。因此,把握好药物的熬时间亦极为重要,它们常根据药物的质地和功用来确定。 1.滋补类药物:俗称“补药”。这类药物多系植物根茎、果实;动物的甲、角、壳等,质地坚硬厚实,难于溶解,熬药前常须捣碎,并适当延长熬药时间。一般头汁煮沸后,文火熬半小时至一小时;二汁煮沸后再熬半小时左右。个别的须焖煮数小时以上。 2.解表发汗类药物:俗称“清热解毒药”。这类药物多系植物全草或花、叶,其质地轻扬,气味辛香,富含挥发油,熬太久则易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挥发逸去,降低药效。一般急火煮沸,再熬5—10分钟即可。 3.一般性药:即普通治疗药,具有多方面功能,故宜视其具体情况而定。一般煮沸后再熬半小时即可。 下面,再介绍几种特殊的熬药方法。 1.先熬:有时,医生开完处方,会告诉你其中一味或数味应当先熬。这是因为,一个处方中,不同的药其有效成分析出所需的时间长短不一。有些药在短时间内即可获得有效成分,有些药则未必。矿石类及有壳的果实类药物应先熬,有毒类药物如附于、川乌,草乌等则更应先下久熬,以减轻毒性。 2.后下:多指含有芳香气味,久熬易失效的一类药物。另外,有一些药,为了留取其峻效,亦常后下,如大黄等。 3.包熬:多是带有绒毛或质地轻 体积小的颗粒种子以及易粘、易被熬糊的药物。绒毛在药汁中不易被去除,服下后刺激咽喉。易引起剧咳。质地轻的种子浮于水面,药汁沸腾时易溢出锅外,所以最好包熬。 4.另熬或冲服:多是一些比较贵重的药物,如人参、羚羊角片等。若将之与众多药物混熬并作为药渣弃去,则太浪费,故应先熬好再兑入药汁服用。还有一些药,根本用不着水熬,只须加热溶化或磨汁兑进药液冲服,如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 一剂药熬成后,若由于某些原因暂时不吃,应及时将药倒出,不宜久留罐中,如果药液在罐中若放置时间太久,就会发生凝集,太太影响药效。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chihuoyunnan}删除,{因为内容来自网络}凡涉及中药秘方或者处方,需要请专业医生验证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乱用,本内容只是整理自网络的参考信息】
关键字:
为您推荐
2005-2023   www.ynyao.com 版权所有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滇ICP备19000309号-1  

服务热线:192-7871-9469 【微信同号,请注明来意】 网址:www.yny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