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传灯中医养生有那些特色2,喝中药有什么作用3,求问中医药调理亚健康优势有哪些4,中医养生之道与养法是什么5,中药食养食疗的思想及特点是什么6,中药养生的关键是什么7,中医中药的特色和优势具体表现在哪几方面拜托各位了3Q传……
本文目录一览
1,传灯中医养生有那些特色

2,喝中药有什么作用
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药物。它和西药最本质的区别在于知道理论不同:西医药体现的是西方文明的还原论,中药体现的是东方文明的整体观。但是他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所以喝中药和吃西药从最终结果上来看没多大区别。只要是在辩证施治的前提下合理使用,就能发挥很好的疗效。此外,中药又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如在某些疑难杂证方面、慢性疾病方面以及养生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希望能帮助到你!
3,求问中医药调理亚健康优势有哪些
中医认为机体的生理状态与脏腑的气化功能密切相关,与社会环境也密切相关,这种认识疾病的思维方法,对于病机复杂的亚健康来说,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就具有理论上的优势,这就是中医治疗亚健康有独到之处的原因。那么 1.药食同源 中医学有“药食同源”的悠久传统,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通蔬菜瓜果均具有四气五味,既可食用,又可治病。比如:认为粥能“畅胃气,生津液”。饮酒能“和血行气,壮神御寒”等等。《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强调食物对健康的重要性。因此,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选择合适的食疗方案,能达到强身健体、调理亚健康的目的。 2.针灸、按摩 针灸、按摩的理论基础都是经络学说,中医认为,经络能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通上下,具有传导感应、调节虚实的功能。针灸、按摩能通过刺激经络、腧穴,促使机体气血流通,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指出经络不通可以导致疾病发生,那么疏通经络可防病治病。 3.以情胜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悲胜怒”、“喜胜忧”、“思胜悲”、“怒胜思”、“恐胜喜”等学说,认为不同情志之间会有相互制约的作用,这就是“五志相胜”理论。医者可以用言行、事物激起病者的某种情感变化,达到治病的目的。这种治疗手段可以针对造成亚健康的不同情志因素,采用与之相应的情志进行刺激,达到“以情胜情”的效果。并可按照“五志相胜”理论指导患者转移情感和注意力,学会情绪的自我控制,减轻或化解不良情绪对人体的刺激。 中医药在调治亚健康方面,具有其他医学体系所不可替代的优势,相信中医药也会为人们的健康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深圳景田医院中医康复科对于中医治疗亚健康采用了一系列的中医特色疗法,景田医院中医特色项目包括,中医养生、中医未病未治、灸疗、推拿、穴位注射、穴位贴敷、中药熏蒸、拔罐、针刺、火针疗、穴位埋线、物理治疗等。
4,中医养生之道与养法是什么
中医养生的基本内容与特色中华民族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方面的养生理论。其内容不外以下四点:1.顺其自然:顺其自然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强调在养生过程中要符合自然规律,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同时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正如《黄帝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2.形神兼养:在养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调摄,所谓形神兼养、守神全形、保形全神等。3.动静结合:现代医学主张“生命在于运动”,中医也主张“动则生阳”,主张运动健身,但中医养生也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正如《周易外传》所说“动静互涵,以为万变之宗”,《类经·医易》所说“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4.综合和审因施养:养生不拘一法一式,应形、神、动、静、食、药等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养生活动。另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时之不同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所谓审因施养、辨证施养。养生内容养生内容是在养生理论指导下,历代逐渐建立起来的,并不断发展与完善。主要包括以下七方面:1.神养: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融合了传统医药、宗教和民俗文化内容。2.行为养: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等行为调养。融合了传统医药、宗教、民俗、艺术文化等内容。3.气养: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4.形养:主要包括形体锻炼、体育健身活动。内容融合了医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5.食养: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内容包括了医、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养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其应用范围广,适合人群较多。6.药养: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其制剂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也多为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对此,古代常有药膳、法膳之称。其应用范围也较广,适合人群较多,营养内容也涉及到医、药、饮食文化等方面。7.术养:是以上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进行养生。其内容主要涉及医药文化。所以,养生的特点是强调个体行为,所采用的方法应因人之不同而不同。所谓审因施养,因人施养,在群体中并不强求统一。
5,中药食养食疗的思想及特点是什么
食物疗法,是利用食物进行防病治病,或促进病体康复,是以食品的形式来具体应用。它既不同于药物疗法,也与普通的膳食有很大的差别。1体现预防为主的思想。强调了饮食是人体精充气足神旺之本。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正确选择食物,合理配用膳食用食物进行养生防病的正确观念。2注意辩证(质)食治方法。辨证论治是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的特点,中医学的精髓。中医食养食疗作为中医学的一部分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在治疗中,药治的对象是针对有明显病症特点的病员,而饮食治疗适应证多为疾病的前期,或疾病后期,这些阶段病症还不十分明显,但有体质偏颇的倾向,可以认为中医食疗以辨个人的体质偏颇来施食用膳。中医的辩证论治包涵了辨体质偏差、辨证候表现两方面内容。食治是以辨体质偏差为主要内容的。其中施食用膳的原则仍遵循《内经》提出的“虚者补之”,出现偏虚的体质用具有补益作用的食物;“寒者热之”,出现类似寒证的体质用具温热作用的食物;“热者寒之”,出现类似热证的体质用具寒凉作用的食物。根据近年对人体体质的研究,认为各类人群中的体质大致可分晦涩质、腻滞质、燥红质、迟冷质、倦恍质5类。其中晦涩质、腻滞质、迟冷质均忌生冷、寒凉食物而应选用具活血、化痰利湿、温阳散寒的食物:燥红质应忌温热,而应选用偏寒凉、具补阴生津、清热凉血的食物。根据体质选用相应的食物,即谓辩质食治。3强调食物的四性五味。中医学认为中药的性质可分温、热、寒、凉四性。食物也可分性,但具体施食只需分温热、寒凉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平性。其温热食物对迟冷质、倦恍质以及寒证、阳虚者适合:寒凉的食物对燥热质以及热证阴虚火旺者适合;食物中属平性较多,故大多可久服长服而不致体质的偏颇,如长服寒凉食物可致脾胃虚寒,损及脾阳;长服温热食物可致内热内火炽盛而致燥热,阴虚久而生痰。五味:中药中的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中医食疗学认为食物中也具备上述五味。但这五味是指抽象的,仅是某些食物的性能作用的代表符号而已,是中医用以归纳解释食物的治疗机制、营养作用,以及指导临床用药配膳的依据之一,并非指食物的滋味的定性。如中医食疗学中认为鸡是甘味,甘味具缓急、补益作用,可治疗虚证。并非说鸡的食用口感是甜的。4注意饮食禁忌。中医食疗非常强调食物禁忌,除了辨质禁忌以外,认为食物与季节,食物与疾病,食物与食物,食物与药物都有不同的禁忌。5因人因时因地择食。中医食养食疗学在注重辨(质)证食治的同时,也认为食物养生与治疗也需根据个人的年龄、体质情况、疾病情况、季节气候、地方区域自然环境等因素而择食。中医饮食治疗的研究。
6,中药养生的关键是什么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简言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四时养生,也即指四季养生,是指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通过调养护理的方法,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关于养生之道与健康长寿的关系,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成书的《黄帝内经》中已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书中还根据四季不同的气候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养生细则,为四时养生理论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后世医家又继承和发展了四时养生的理论,使之在促进人们健康长寿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而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四时养生作为中医传统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对于调整人的心态,延缓人的衰老,提高人的寿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四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四时与人体健康关系非常密切,祖国医学理论在预防保健方面特别强调气象因素的重要性,如《黄帝内经》中记载的“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就是在治病时首先应明确一年的天气变化情况,在预防保健中必须充分考虑气象因素和季节、节气的变化,以顺应自然规律,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目的。 (二)四时养生的内涵 中医养生学是数千年来历代医家经验的结晶。从所涉及的内容和方法来看,可谓资料丰富、记载翔实、效用确切、简便易行。随着“回归自然”的热潮,中医养生学方法的“整体、自然”特性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医学关于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是极其丰富的,而其中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即是——顺时养生。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顺四时而适寒暑”,这是中医养生学里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也可以说是长寿的法宝。 四时养生,就是指按照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调养,从而达到养生和延年益寿的目的。四季春、夏、秋、冬,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一年中阴阳消长形成的。冬至阳生,由春到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温,夏之热;夏至阴生,由秋至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客观自然条件而生存,而是要顺应四时的变化以调摄人体,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气血充盛、经络通达、情志舒畅的养生保健目的。 1、天人相应的养生观 中国哲学“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医学的理论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理论也提示人们要在生产、生活中处处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如此才能安然生息。而对于人类生存最为相关的莫过于自然界日、月、星辰以及四季的变化了。 日月变化 古人早就发现,日升则阳气盛,日落则阳气衰,故而古人日出而作,日没而息。月圆时,人的气血流畅,肌肤致密,外邪不易侵入;月缺时体内气血流行较慢,肌肤疏松,外邪易乘虚而入。若月缺时遇到急风暴雨,则人较易生病。 四季更替 一年四时气候的更迭、阴阳寒热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人的生命活动。欲得安康,必须对自然界周期性的四季变化作出相应的调节。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根据四时气候的特点,人们总结出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的五脏调养法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经验,对于四季养生有着重要意义。 2、形神合一的养生观 形与神的统一,是尽享天年的关键。神寓于形,形统于神。神伤则形伤,神亡则形亡,此所谓“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精神衰败,必显于形,如两目无神、面色无华、四肢乏力、纳食不佳、形体瘦削等。由于人体精神是由心神来主宰的,志、意、魂、魄皆归心神统辖,故有“心神乃形之大主”之说。因此,调养心神也就成为调摄形体的关键。所以,中医养生学强调清静养神,因为“心静可以固元气,百病不生,百岁可活”(《遵生八笺》)。 精、气、神被称为人体“三宝”,三者是不可分离的,它的盛衰直接体现人的生长、发育,以至衰老的状态。精,是生命之源,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气乃精之所化,精为气之本。神,是指精神意识状态而言,是神志和生命活动之外观。有精则有神,神是五脏六腑、先后天精气与人体最高主宰活动的具体表现。它是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精、气、血、津液活动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寿亲养老新书》曾对精、气、神三者关系进行了概括:“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所以说,神的充沛需要有精和气这样的物质基础,精、气的充盈或匮乏可直接影响到神的作用。鉴于此,善养生者必须保养精气,达到精气神的协调统一。 3、动态平衡的养生观 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在动态中进行,并通过调节达到“以平为期”。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阴阳、气血的动态平衡。 阴阳平衡 人体阴阳平衡是健康长寿、养生疾病的前提。阴阳有着彼此消长、相互转化的关系,二者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只有机体阴阳达到动态的平衡,人体才能保持健康稳定的状态。例如,夏天阳盛气炎,易出现热迫汗出,耗伤气阴,此时可服用养阴清凉药膳,如绿豆汤、荷叶粥、西瓜羹等,以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中药对人体的治疗也是本着阴阳平衡的原则,热病用寒药,寒病用热法,从而达到机体的阴阳平衡,使疾病不生。 气血平衡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可生血、行血,血可载气、裹气,二者如影随形,同行同止。若气血平衡失调,则会出现气血不生、不行等病理变化,从而引起脏腑、经络功能失调而发病。因此,保持气血的正常化生和流通,是维系健康的必要条件,调理气血也就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 (三)四季养生的原则 祖国医学在四季养生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方法颇多。究其基本原则,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顺应自然 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的指导下,养生学认为,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必须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转化的客观规律。 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属阳,秋冬属阴。自然节气也随着气候的变迁而发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因此,人在春夏之时,要顺其自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亦应保养阴气,故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这就要求人们凡精神活动、起居作息、饮食五味等都要根据四时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节。在作息时间上,也要顺应四时的变化,做到“起居有常”,春夏“夜卧早起”,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在饮食五味上,摄取更要有规律,过饥、过饱或饮食偏嗜均能伤害脏腑,影响身体健康,蔬菜瓜果的食用亦有一定的季节性。 2、形神共养 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用。故养神既可以保,保形亦可以摄神,二者相互支持,密不可分。因此,养生防病必须形神共养,以维持形与神的统一。 所谓“养形”,主要指脏腑、气血津液、肢体、五官九窍等形体的摄养,“形乃神之宅”,故只有形体完备,才能有正常精神的产生。养形的具体内容非常广泛,凡调饮食、节劳逸、慎起居、避寒暑等摄生方法,以及体育锻炼、气功等健身运动,大都属于养形的重要内容。 所谓“养神”,主要是安定情志、调摄精神。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情志变化是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正常情况下,“神”是机体对外界各种刺激因素的“应答性反应”。它不仅体现了生命过程中正常的心理活动,而且可以增强体质、抵抗疾病、益寿延年,但如果情志波动过于剧烈或持续过久,超过了生理的调节范畴,则会伤及五脏,影响人体的气血阴阳,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所以,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精神摄养,要求人们思想上安定清静,心境坦然,不暴发喜怒,不贪欲妄想,不为私念而耗神伤正,尽量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志波动,以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这样,则人体的气机和调,血脉流畅,正气充沛,形体康健,抗病能力均强,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7,中医中药的特色和优势具体表现在哪几方面拜托各位了 3Q
长期以来,中医学界都把整体观作为中医的特色与优势之一。但是,作为特色和优势,都是在比较中产生的。中医的特色与优势,应该是指与西医相比较而言的,即人无我有、人有我异。这才能真正称得上特色和优势。是否真的如此呢?今以第六版中基教材上关于中医整体现的阐述为基础,对中西医理论进行一个简单的比较,对这个问题也许会有些新的认识。 1整体观念并非中医独有 1.1首先是就中医整体现的医学内涵来看:“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结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人体的各种功能互相协调,彼此为用,在患病时,体内的各个部分亦相互影响。同时,中医认为人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是一对不可分割的整体。”西医其实也有着同样的思想。西医《生理学》在绪论中指出:“人体生理学的任务就是研究构成人体各个系统的器官和细胞的正常活动过程,特别是各个器官、细胞的功能表现的内部机制,不同细胞、器官、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使人们认识人体作为一个整体,其各部分的功能活动是如何互相协调、互相制约,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过程。”“生理学研究就是从细胞、器官和系统以及整体这样三个水平上进行的。” 1.2就人体的整体性,中基教材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但如果与西医对比,我们会发现,在这几个方面,西医都具有同样意义上的整体现。 1.3就人与环境的密切联系而言,教材论述了时间、地域及社会条件对人的影响。而西医则是通过大规模的流行病调查来形成相关内容。比如西医所论的地方病、职业病、冠心病高危人群等。在具体内容上与中医存在差别,但就指导思想而言却完全一样。如果有不同,则是西医注重由对现实情况的统计学分析得出结果,而中医较为注重从古人经典中的论述寻找依据。 也许可以用这样一段话来结束这个简单的比较:“中医界普遍认为中医学在思维方法上具有整体系统性,这优越于以还原论为特征的西医学分析方法。这种静态的认识无视了西医学在方法上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二次大的变革,即由科学的以理性认识为特征的还原论代替原始朴素的直观方法和由科学的以辨证认识为特征的构成论的建立,正在克服还原论的机械唯物论缺陷。” 2中医整体观并非独具优势 2.1从方法论上讲,中医的整体观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系统(整体)思想。现代意义上的系统思想,其突出的一个特征是强调整体与局部之和之间的非线性(非加和)关系。也就是常说的整体可大于、等于或小于局部之和,而整体中的局部与单独的局部之间属性上存在差异。这种思想是对机械还原论的纠正,也是用于对复杂研究对象分析的重要原则。但中医的整体现并不具备这两方面的内涵。 2.1.1中医的整体与局部之间呈加和关系。如心的功能加气的功能就是心气的功能,心病的症状加上气虚的症状就是心气虚的症状,治疗上也如此。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指的是中医的理论认识。比如当归配黄芪的实际药理作用肯定不等于两味药物药理作用的简单相加,但在中医的理论认识上却恰恰就是一个简单的相加:一个益气一个养血,配起来就是益气养血了。 2.1.2局部属性问题。由于中医对局部的认识不足,局部的性质都是由整体所衍生的,所以,在中医整体观指导下的认识中,局部没有自己独立的属性。比如:虽然耳是听觉器官,但实际却是肾或说是肾系统在“听”。 2.2中医整体观的哲学属性。中医整体现之所以不具优势,还在于它主要是一种哲学思辨产物,而不是科学知识产物。尽管其中包含了许多真理,但仍然无法改变它自然哲学的本来面目。这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认识。 2.2.1模式化的理论表述。中医理论的表述形式具有模式化的特点,往往显得非常整齐。如论及五脏系统构成,每一系统都必有一脏、一腑、一体、一窍。五脏系统之间的五行生克关系更是非常的机械。陈小野研究后认为,这种表述方式“符合人的记忆心理,……所以在人的印象中,中医理论的相互联系观念就很强了。”也就是说,中医的整体现在一定程度上,不是理论的内涵而是由于理论的表述方式给人的一种主观感觉。而从另一角度讲,客观事物的相互联系是丰富多彩的,之所以会在中医理论中表述得如此整齐划一,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哲学理论进行逻辑演绎的结果。这样的表述必然是对客观事实进行了相当的主观取舍,因而不可能是对事物本身的真实整体再现。对比西医,我们也可以看到,中西医的整体现的形成是有很大不同的。中医的整体观是由哲学而医学,更多的来自于语言上的逻辑推演;西医的整体观是由医学而哲学,依赖于对事实的分析综合。中医的哲学意味浓而科学意味淡;西医的哲学意味淡而科学意味浓。 2.2.2医学内容上的真实性问题。尽管中医的整体观有其合理性,但由于它更多的是哲学层面上的认识,因而,它的合理性和深刻性并不等于作为具体学科知识的真实性和先进性。中医学中与整体观相关的许多知识,其中一些是正确的,但也有一些是牵强附会臆造的,有一些是甚至是唯心的。这也正是自然哲学的特点。恩格斯对此有一段精辟的论述:“自然哲学只能这样来描绘:用观念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尚未知道的现实的联系,用想象来补充缺少的事实,用纯粹的臆想来填补现实的空白。它在这样做的时候提出了一些天才的思想,预测到一些后来的发现,但是也发表了十分荒唐的见解,这在当时是不可能不这样的。” 2.3整体调节问题。医学理论最终是靠治疗来实现目标。其实我们所谈论的整体优势更主要的是指中医在治疗上的整体性,即所谓的整体调节作用。它强调中医的治疗作用不是针对某个特定的致病因素(如细菌)或病理环节而是通过对全身的影响实现的,所以它有时有着比西医更好的疗效和更小的副作用。但这里有几点要注意:(1)不论有没有整体观的指导,中药的作用一般都主要是通过对全身的影响来实现,这是中药本身的固有特性。(2)中药的非针对性作用并不能说明它比西药的针对性作用更有优势。在很多时候,我们其实更需要针对性作用。(3)中药的副作用的确比西药的小,但西药的副作用是明确的并且具有最终可控性,中药的副作用则是不明确和难以控制的。(4)在西药能确切治疗的病症范围内,西药有着比中药明显的优势;在西药不能有确定疗效的病症范围内,中药比西药可能有优势。这并不由是否有整体现的指导来决定。 3难以向现代整体思想发展 许多学者都提出如何将传统中医的整体思想发展为先进的现代整体(系统)思想。这是非常困难的。(1)从哲学上讲,现代整体(系统)思想是古代整体观螺旋式发展的结果,有形的相似却有质的不同;(2)从实际操作上看,现代整体(系统)思想是建立在严密的数学方法基础之上的,而中医的概念大多模糊、抽象、思辨,致使中医的数学化进程举步维艰;(3)中医理论对具体细节缺乏把握。其整体观下的中医理论实际是从整体到局部的单向性认识,与现代整体思想所表现出的对整体与局部的辩证认识有着巨大的差别;(4)中医试图通过整体观的发展来改变其模糊、抽象、思辨,但中医整体观要发展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整体现又必须要先实现确定、具体。这是一个更难解的结。可以说,相比于西医,中医的整体观要具备现代的意义,有着漫长的路要走。 本文试图说明的是,有了整体观并不等于一定就可称此为特色,而更不等于这就是优势。中医的整体观是中医进行思维的重要工具,它使中医可以在无法了解机体内部的和细节的情况时依然可以进行分析。尽管这种分析带有很大的主观猜测成分,较之于不讲求任何理由的试错法而言仍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并且也确实为许多新现象的发现,为许多经验的积累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它与西医相比较,并非独有,也并没有特别的优势。如果笔者的结论是正确的,那么,那些以整体观作为中医发展的特色与优势前提的议论有必要重新思考:中医的特色与优势究竟是什么?或者说:中医的整体观与现代西医学的相比“特”在哪里,“优”在哪里?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对中医特色、优势的正确定位和评价,并赋之以新的含义,具有积极的意义。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chihuoyunnan}删除,{因为内容来自网络}凡涉及中药秘方或者处方,需要请专业医生验证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乱用,本内容只是整理自网络的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