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药材网—专业的药材资讯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东北人参> 黄芪人参粥,喝黄芪人参汤会导致嘴唇上火肿胀发麻吗

黄芪人参粥,喝黄芪人参汤会导致嘴唇上火肿胀发麻吗

喝黄芪人参汤会导致嘴唇上火肿胀发麻吗喝黄芪人参汤会导致嘴唇上火肿胀发麻,身强力壮之人不可用黄芪人参。。。本身你就火大,不适合喝人参黄芪汤。一般不会,注意用量就不会。泡茶:长白山人参可切片后,放入开水反复冲茶饮,直至味淡后嚼食,一……

1,喝黄芪人参汤会导致嘴唇上火肿胀发麻吗

喝黄芪人参汤会导致嘴唇上火肿胀发麻,身强力壮之人不可用黄芪人参。。。
本身你就火大,不适合喝人参黄芪汤。
一般不会,注意用量就不会。 泡茶:长白山人参可切片后,放入开水反复冲茶饮,直至味淡后嚼食,一般闷泡15分钟左右即可。噙化:人参可切成薄片,放入口中含服,直到味淡嚼服咽下。
如果喝浓了,喝的也量大了,难免会有这种症状出现,因为这样两种滋补中药材补气升阳的力度较大。

黄芪人参粥

2,人参黄芪粥是怎样制作的

人参黄芪粥:材料:人参15克,黄芪30克,粳米60克。操作:1.先将人参、黄芪入砂锅中,加水约150克,大火烧开后,改为小火慢熬40分钟左右,去渣取汁。2.将粳米淘洗干净,放入锅中,兑入药汁,再加适量清水,煮至米烂汁粘时即可食用。功效:健脾摄血、益气养血,对于产后气虚所致的出血疗效甚佳,亦可用于气虚所致的其它疾病,如产后自汗,恶露不止等。

黄芪人参粥

3,黄芪人参粥怎么煮有功效

黄芪人参粥原料:人参粉3克、黄芪15克、大米100克、冰糖适量。‘做法:先将黄芪清洗干净,放入锅内煮20分钟左右,去渣备用;再加入清洗干净的大米及人参粉继续煎熬至熟;然后另取一只干净的锅,将冰糖放入锅中,加少许水熬煮成汁,再将糖汁徐徐加入熟粥中,搅拌均匀,盛出即可。功用解析:适用于老年体衰、五脏虚衰、食欲不振、失眠健忘、体虚自汗、性功能减退等症。

黄芪人参粥

4,人参黄芪是药食同源的吗

黄芪人参粥原料:人参粉3克、黄芪15克、大米100克、冰糖适量。‘做法:先将黄芪清洗干净,放入锅内煮20分钟左右,去渣备用;再加入清洗干净的大米及人参粉继续煎熬至熟;然后另取一只干净的锅,将冰糖放入锅中,加少许水熬煮成汁,再将糖汁徐徐加入熟粥中,搅拌均匀,盛出即可。功用解析:适用于老年体衰、五脏虚衰、食欲不振、失眠健忘、体虚自汗、性功能减退等症。

5,人参黄芪莲子粥怎么做

主料:粳米60克,人参5克,黄芪30克,枣(鲜)50克辅料:莲子15克做法:1. 将人参、黄芪加适量水煎汁。2. 将红枣去核洗净,莲子去心洗净。3. 将人参、黄芪汁倒入锅中,加水适量,放入红枣、莲子、粳米,一起煮粥即成。小帖士-健康提示: 此粥具有理气活血,温中调经的功效。适用于月经先后无定期者。小帖士-食物相克:粳米:唐?孟诜:“粳米不可同马肉食,发瘤疾。不可和苍耳食,令人卒心痛。”清?王盂英:“炒米虽香,性燥助火,非中寒便泻者忌之。”人参:人参不宜与茶同服,反黎芦,畏五灵脂,恶皂荚、卤碱,黑豆,动紫石英,黄芪:黄芪恶白鲜皮,反藜芦,畏五灵脂、防风。枣(鲜):枣忌与海鲜同食。

6,药膳食谱配方是什么

1、姜糖苏叶饮姜糖苏叶饮是由苏叶、生姜为主要食材做成的一道菜品,属于家常饮品。功效是发汗解表,祛寒健胃。适用于风寒感冒;对同时患有恶心、呕吐、胃痛、腹胀等症的胃肠型感冒,则更为适宜。2、五味枸杞饮五味枸杞饮是一款茶饮,有健脾胃、补肝肾和生津止渴作用。滋肾阴、助肾阳。适用于“夏虚”之症,是养生补益的有效之剂。3、黑芝麻粥黑芝麻粥以黑芝麻为主料的粥品。补肝肾,润五脏,适用于产后乳汁不足、消瘦、便秘、须发早白等。主治五脏虚损,慢性便秘,老年血管硬化、肺燥咳嗽等症。4、枸杞叶粥枸杞叶粥具有补中益精,增强性能力的作用。枸杞叶中有多种维生素和多种氨基酸,均为养目物质,在明目食疗方中经常使用。枸杞叶性凉味苦,补虚益精,清热,糯米性温味甘,补中益气。5、黄芪人参粥黄芪人参粥是一道中国民间传统家庭美食,由黄芪人参烹饪而成。益气健胃。适用于脾气虚弱、便溏泄泻、气短乏力、胃下垂、脱肛等症。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姜糖苏叶饮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味枸杞饮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黑芝麻粥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枸杞叶粥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芪人参粥

7,气血两亏家庭食补

生姜羊肉汤比较好
去药店抓20克人参。黄芪50克,阿胶30克(煮熟时兑入)。买土鸡一只,去内脏,共煮一小时,吃鸡喝汤。吃阿胶补血冲剂或阿胶冲鸡蛋服。红枣黄芪,红糖煎水喝。红萝卜炖排骨经常服。荔枝桂圆黄芪长期煮粥服。
补气血类食谱 一、清蒸人参鸡 原 料 人参15克,母鸡1只,火腿10克,水发玉兰片1 0克,水发香菇15克,精盐、味精、葱、生姜、鸡汤 各适量。 制 作 1.将母鸡宰杀后,退毛去净内脏,放入开水锅 里烫一下,用凉水洗净;将火腿、玉兰片、香菇, 葱、生姜均切片; 2.将人参用开水泡开,上笼蒸30分钟取出; 3.将母鸡洗净,放在盆内,置入人参、火腿、 玉兰片,香菇、葱、生姜、精盐、料酒、味精,添 入鸡汤(淹没过鸡),上笼,在大火上蒸至烂熟; 4.将蒸熟的鸡放在大碗内,将人参切碎,与火 腿、玉兰片、香菇摆在鸡肉上,将蒸鸡的汤倒在勺 里,烧开,撇去沫子,调好口味,浇在鸡肉上即成 。 二、归参山药猪腰 原 料 当归10克,党参1O克,山药10克,猪腰500克, 酱油、醋、姜丝、蒜未、香油各适量。 制 作 1.将猪腰切开,剔去筋膜臊腺,洗净,放入铝 锅内; 2.将当归、党参、山药装入纱布袋内,扎紧口 ,放入铝锅内; 3.在铝锅内加适量水,清炖至猪腰熟透,捞出 猪腰,冷却后,切成薄片,放在盘子里; 4.将酱油、醋、姜丝、蒜未、香油等与猪腰片 拌匀即成。 三、五香牛肉 原 料 牛肉2500克,食盐90克,白糖24克,红酱油60 克,姜块2块,葱结3只,料酒、茴香、桂皮、红米 汁各适量。 制 作 1.选用牛肘子部位的全瘦肉,先按肌肉纤维用 刀直切开后,切成500克左右的块,然后用刀根戳出 一排排刀洞,四面戳到。板上先撒上少许食盐,将 肉块放在上面反复推擦,擦至盐粒溶化(俗称出汗 ),然后放在缸内腌3~4天(夏季腌一天),经过 多次翻动,腌至肉红、硬、香; 2.将锅内加水适量,用大火烧滚(水要多), 投入肉块,上下翻动几次,捞出刷洗干净; 3.在锅底先放锅垫,垫上放牛肉块,加入茴香 ,桂皮、葱结、姜块、料酒、白糖、酱油和红米汁 ,在大火上烧滚,至牛肉变红色时,再加入白汤淹 没牛肉,放入适量食盐,试味后,加盖烧至沸滚, 再移小火上焖煮2小时左右,等用筷子能戳进牛肉时捞出,冷透后,按其肌肉纤维横向切片即成。 四、荔枝肉 原 料 猪腿肉300克,鲜荔枝肉(净)100克,2个鸡蛋 的蛋清,水淀粉25克,白糖60克,白醋30克,食用 红色素一滴,精盐、料酒各适量,植物油1000克(实耗50克)。 制 作 1.把猪腿肉切成2块,用刀背敲松后改刀成四 方小块(24块),加入盐、食用红色素少许,蛋清 ,水淀粉15克,拌匀备用。把鲜荔枝肉一切两半; 2.烧热锅放入植物油,待油烧至六七成热时, 把猪腿肉一块块下油锅炸至内熟外脆呈黄色捞出, 将锅中的油倒去,加入料酒、水100克,白糖、白醋 、精盐,下水淀粉勾芡,倒入炸好的肉和鲜荔枝肉 翻匀,淋上少许熟油,起锅装盘即可。 五、花生米大枣烧猪蹄 原 料 猪蹄1000克,花生米(带皮)100克,大枣40枚 ,料酒25克,酱油60克,白糖30克,葱段20克,生 姜10克,味精、花椒、八角固香、小茴香各少许, 盐适量。 制 作 1.花生米、大枣置碗内用清水洗净、浸润; 2.将猪蹄出毛洗净,煮四成熟捞出,用酱油拌 匀; 3.锅内放油,上火烧七成热,将猪蹄炸至金黄 色捞出,放在炒锅内,注入清水,同时放入备好的 花生米、大枣及调料,烧开后用小火炖烂即可。 六、虾仁鱼皮 原 料 水发鱼皮300克,鲜海虾仁100克,熟火腿丝10 克,鸡蛋清、料酒、精盐、味精、葱段、姜汁、水 淀粉、熟猪油、鸡汤各适量。 制 作 1.将鱼皮切成长6厘米、宽3厘米的块,放入沸 水锅中焊一下,去掉腥味捞出; 2.将鲜虾仁洗净放入碗中,加精盐、鸡蛋清适 量,用竹筷子顺同一方向搅拌至有粘性时,放入味 精和少量水淀粉搅匀,放置2~3小时使之涨透; 3.炒锅加热,下熟猪油,烧至四成热时把虾仁 倒入锅内,用筷子划开,倒入漏勺沥去油,盛入碗 中待用; 4.锅中留油下葱段煽至有香味,放入酒、姜汁 、鸡汤。汤拂后,将葱段捞出,把鱼皮倒入锅内, 加入盐拌匀,待汤沸后,加入味精,起锅装碗,撒 上虾仁,淋上鸡油,撒上火腿丝即成。
去看看医生
人参,黄芪,党参各20克,乌鸡一只,乌鸡是越黑越好!你可以买的时候看看鸡的舌头是不是黑色的!黑色舌头的乌鸡一般连骨头都是黑的,药效比较强!!!平时多晒晒太阳!!!
十全大补汤
桂圆葡萄干汤;组成;桂圆,葡萄干各50克红糖适量。 制作;葡萄干,桂圆肉洗净,加适量的水,全部材料同煮半小时即可。 功效,补气益血。日1次,饮汤食料,适用于气血亏虚,体质衰弱者。 人参黄芪粥;组成,人参6克,黄芪60克,大米100克。 制法,将人参研末,黄芪水煎2次,合并煎液,大米投入黄芪液中,大火烧开,再投如人参末,小火煮粥,加白糖调味。 功效,补气强身。适用于气虚体弱者,日2次。 落花生粥;组成;落花生45克怀山药30克,大米100克,冰糖适量。 制作,分别将花生,怀山药捣碎,在于粳米相合,同煮为粥,熟后加冰糖调味即可。 功效,养气益血健脾润肺。适用于气血亏虚之人。日2次

8,黄芪熬粥和什么不能同食

人参和黄芪不能同时也不能吃萝卜。
这个时节最好不要吃黄芪,
注意事项1.黄芪须多服久服方能见效,这个药的补气作用和人参不同,人参力量大起效快,黄芪力量小,起效慢,但稳当踏实,不容易上火,不容易补过了。我曾经大过一个比喻,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人参就像关羽和张飞,红参是张飞,生晒参是关羽,而黄芪更像刘备。2.不适合体格健壮的人保健3.感冒发烧、咽喉红痛者,大便干燥,不宜使用。4.病人多怒,脾气急躁,肝火大者勿服5.高血压慎服。高血压多数都是肝阳上亢,服用黄芪会加重。网上说黄芪可以治疗高血压,那是特定的情况,中医辨证属于黄芪适应的证型才可以,自己保健,不适合。这种不明原因的水肿,还特别好发于女性,特别是妊娠妇女和更年期妇女,我们称为女性特发性水肿。严重的要到医院治疗,比较轻的,比如造成起来后或者活动以后,出现足面或者两腿或者眼皮水肿,也可以通过调养的办法解决。黄芪粥补气虚吃黄芪,宜用清淡之方。最简便的办法,就是喝黄芪粥。黄芪粥,古已有之。在苏轼的诗中,就曾提到过他在大病初愈时喝黄芪粥的事情。那年他三十九岁,谪居密州。当时“斋居卧病禁烟前,辜负名花已一年”,故用“黄耆煮粥荐春盘”。这是用黄芪粥来补养病后虚弱的身体。白居易也有一首《斋居》诗写道:“香火多相对,荤腥久不尝。黄耆数匙粥,赤箭一瓯汤”。诗中的黄耆就是黄芪,而赤箭是指中药天麻。黄芪、天麻之类在今人看来纯为药材,而在古人看来却可列入日常食谱。从白居易到苏轼,自唐至宋,文人们的餐桌上竟少不了这一道黄芪粥,病后喝,吃素时也喝。古代儒医不分,乐天、东坡之辈想必也深谙药食同源之理吧。5黄芪粥做法做黄芪粥,要注意黄芪本身是不能吃下去的。要把黄芪通过中药的“三煎三煮”方法熬成药汁。用这个药 汁加大米煮粥。做法一第一步,取大约30克黄芪,加10倍的清水浸泡半小时,连水一起烧开,中火煮30分钟,将药汁滗出备用。第二步,再加等量的清水烧开后煮15分钟,再次滗出药汁。第三步,重复第二步的动作。第四步,将煮过的黄芪药渣捞出扔掉。将三次煮的药汁放在一起,放入约100克的大米,煮成稀粥即成。黄芪粥提气作用很强,最适宜早上喝,喝完之后,一整天都会精神十足。这个粥方中,黄芪的用量不多,配上大米,很平和,属于平补,在暑湿重的季节大部分人都可以吃一点。气弱体虚的朋友,在三伏期间坚持每天喝黄芪粥,能够提升中气,增强免疫力,到了秋冬就不容易生病了。三伏天暑湿伤气,用黄芪进补正当其时。伏天太热,常使人感觉懒洋洋的,不想多说多动,有的人身体发重、头脑昏沉、出汗多、手脚发热,还有的人双腿浮肿、便秘等等,这些症状正需要黄芪的药力来化解。注意:黄芪粥是补虚的,实证不宜。体虚、中气不足、中老年人、大病初愈、手术后、放化疗后的病人可以多吃。阴虚阳亢者、有表邪者则不宜。比如如果你今天受凉了,感受了风寒,那就是有表邪,那么这两天就不要喝黄芪粥。说到这里,要给大家澄清一个误区。许多人常常搞不清楚自己应不应该吃补药,该补的没有补,不该补的瞎补。有的人比较瘦,就认为自己应该多进补,有的人比较肥胖,就认为自己应该多吃排毒药,不能补,害怕越补越胖。就拿黄芪做例子,它大补中气,与人参同功,是典型的补药吧?可是它却有减肥的作用,你相信吗?肥人多虚。大多数肥胖的人,都有气虚的表现。对于这些体虚而又肥胖的朋友来说,喝黄芪粥补气再好不过了。身体的赘肉都是代谢不掉的废物堆积而成。喝了黄芪粥,人体的运化功能增强,赘肉自然没有存身之地了。做法二第一步:取大约30克黄芪,加10倍的清水浸泡半小时,连水一起烧开,中火煮30分钟,将药汁滗出备用第二步:再加等量的清水烧开后煮15分钟,再次滗出药汁。第三步:重复第二步的过程。第四步:将煮过的黄芪药渣捞出扔掉。将三次煮的药汁放在一起,放入约100克的大米,煮成稀粥即成。黄芪粥提气作用强,适宜早上喝。
黄芪熬粥和人参不能同食。人参、黄芪均为补益脾肺要药,两者常相互为用不能同食,但人参能大补元气,且有益阴生津,安神定志之功,为治里虚证的主药,黄芪补气作用较人参为弱,但有升阳举陷之能,且能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生肌,为治表虚要药。人参力量大起效快,黄芪力量小,起效慢,但稳当踏实,不容易上火,不容易补过了。不适合体格健壮的人保健,感冒发烧、咽喉红痛者,大便干燥,不宜使用,病人多怒,脾气急躁,肝火大者勿服。拓展资料黄芪粥组成:黄芪、大米。粥义解说:黄芪,又名北芪、绵黄芪、炙黄芪、生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芪和内蒙黄芪的根。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富含糖类、胆碱、叶酸及氨基酸等,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功能,提高抗病能力。黄芪有明显的强壮作用,对正常心脏有良好的加强收缩的效果,对中毒或陷于疲劳的的心脏,其强心作用更为显著。能扩张血管,降低血压。黄芪有持续的利尿功能,在消除尿蛋白方面有一定疗效,当代著名中医岳美中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古方新用,另创一方“复方黄芪粥”,用于慢性肾炎后期的治疗,收效颇为显著。参考文献:人民网黄芪的功效与作用
黄芪+南杏仁:身体不适。黄芪+玄参:功能相克。黄芪+杏仁:身体不适。黄芪和人参均属补气良药,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效果较好。而黄芪则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拓展资料:黄芪的食用方法1.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食少便溏、肢倦无力等症,常与党参、白术、山药同用。2.气虚下陷、内脏下垂,如脱肛、子宫脱落、胃下垂等,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等同用,方如补中益气汤。

9,喝黄芪粥有什么好处

  功 效:健脾补肺,益气升阳,固表止汗。  适 应 症:适用于肺脾气虚,中气下陷,表虚不固,汗出异常及平素易感冒等。  粥义解说:黄芪,又名北芪、绵黄芪、炙黄芪、生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芪和内蒙黄芪的根。  中医认为,黄芪性味甘、微温,入脾、肺经,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生肌之功。本品为补气诸药之最,是人们熟知的补气药,《本草纲目》言“耆者,长也,黄芪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之”。黄芪为临床重要的补气药,早在《本经》中已被列为“上品”药材,言其“补虚,小儿百病”。《别录》言其“补丈夫虚损,益气,利阴气”。《日华子本草》言其“助气长筋骨,长肉补血”。《本草备要》言其“益元气,壮脾胃”,凡劳倦内伤,脾虚泄泻,脏器下垂,气虚血脱,妇女崩漏等,皆可用之。 [编辑本段]疗效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富含糖类、胆碱、叶酸及氨基酸等,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增强网状内  皮系统功能,提高抗病能力。黄芪有明显的强壮作用,对正常心脏有良好的加强收缩的效果,对中毒或陷于疲劳的的心脏,其强心作用更为显著。能扩张血管,降低血压。黄芪有持续的利尿功能,在消除尿蛋白方面有一定疗效,当代著名中医岳美中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古方新用,另创一方“复方黄芪粥”,用于慢性肾炎后期的治疗,收效颇为显著。  人参、黄芪均为补益脾肺要药,两者常相互为用。但人参能大补元气,且有益阴生津,安神定志之功,为治里虚证的主药,黄芪补气作用较人参为弱,但有升阳举陷之能,且能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生肌,为治表虚要药。  注意事项:1.疮疡初起,表实邪盛,阴虚阳亢者不宜选用。  2.补气升阳多炙用,其它多生用。  【宜忌】小儿急性肾炎不宜选用。
祖国医学主张秋冬进补,糖尿病患者也不例外。由于糖尿病为慢性疾病,患者多为阴虚或气阴两虚,所以养阴补虚是糖尿病人进补的重要原则。 糖尿病患者在选择补药时不宜选择温补燥热之品,诸如含鹿茸、甘草的制剂。这主要是由于鹿茸性热,属于温补药物,会使糖尿病病情加重。而且药理研究表明,鹿茸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导致血糖升高。近年对甘草化学成分的分析证明,甘草含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素等,这些成分也能使血糖升高。因此鹿茸、甘草可能对降糖药有一定的拮抗作用,糖尿病患者原则上不宜进补含有它们的制剂。 糖尿病患者可以选用补阴或气阴双补的药物来进补,如黄芪等。黄芪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微温、味甘,具有益气、固表等功效。古今中医治疗糖尿病,大多以黄芪为主药。近年研究发现黄芪可通过多种途径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此外,黄芪还有提高免疫力、强心、利尿、降压、保肝、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蛋白尿的作用,这对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尤为适宜。 使用黄芪时,可将15—20克黄芪加水煎服;或者服用黄芪山药粥。山药属于温和的滋补药物,同样具有健脾补气的作用,而且能够辅助降糖。具体做法是准备黄芪30 克、山药60克(研粉),将黄芪煮汁300毫升,去渣,加入山药粉搅拌成粥,每天服用1—2次即可,适于患糖尿病日久、脾肾虚弱的患者。
黄芪粥编辑本段  粥方组成:黄芪10克,大米100克,白糖少许。  煮制方法:将黄芪择净,切为薄片,用冷水浸半小时,水煎取汁,共煎两次,二液合并,分为两份,每取1份同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  功 效:健脾补肺,益气升阳,固表止汗。  适 应 症:适用于肺脾气虚,中气下陷,表虚不固,汗出异常及平素易感冒等。  粥义解说:黄芪,又名北芪、绵黄芪、炙黄芪、生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芪和内蒙黄芪的根。  中医认为,黄芪性味甘、微温,入脾、肺经,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生肌之功。本品为补气诸药之最,是人们熟知的补气药,《本草纲目》言“耆者,长也,黄芪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之”。黄芪为临床重要的补气药,早在《本经》中已被列为“上品”药材,言其“补虚,小儿百病”。《别录》言其“补丈夫虚损,益气,利阴气”。《日华子本草》言其“助气长筋骨,长肉补血”。《本草备要》言其“益元气,壮脾胃”,凡劳倦内伤,脾虚泄泻,脏器下垂,气虚血脱,妇女崩漏等,皆可用之。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富含糖类、胆碱、叶酸及氨基酸等,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增强网状内  皮系统功能,提高抗病能力。黄芪有明显的强壮作用,对正常心脏有良好的加强收缩的效果,对中毒或陷于疲劳的的心脏,其强心作用更为显著。能扩张血管,降低血压。黄芪有持续的利尿功能,在消除尿蛋白方面有一定疗效,当代著名中医岳美中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古方新用,另创一方“复方黄芪粥”,用于慢性肾炎后期的治疗,收效颇为显著。  人参、黄芪均为补益脾肺要药,两者常相互为用。但人参能大补元气,且有益阴生津,安神定志之功,为治里虚证的主药,黄芪补气作用较人参为弱,但有升阳举陷之能,且能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生肌,为治表虚要药。  注意事项:1.疮疡初起,表实邪盛,阴虚阳亢者不宜选用。  2.补气升阳多炙用,其它多生用。  【宜忌】小儿急性肾炎不宜选用。
黄芪是名贵中药材,根据药典记载有补气固表、利尿之功效,民间还有冬令取黄芪配成滋补强身之食品的习惯。因此黄芪年消耗量十分庞大。而药用部分是根,一旦根部被刨取,整个植株不再存活。黄芪的野生资源在大量采挖的情况下日渐稀少。为此确定该植物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黄芪为多年生草本,株高1米左右。主根直径1-2厘米,长可达1米以上,直插入土壤深处。地上茎直立,具棱;被长毛。叶互生,奇数羽复叶,具小叶21-31片。小叶椭圆形,长7-30毫米,宽4-12毫米,先端圆或微凹,基部圆形。托叶披针形,长6毫米。总状花序生茎上部叶腋,每花序10-20朵。花淡黄色,蝶形花冠,旗瓣倒卵形,顶端微凹,翼瓣与龙骨瓣近等长。子房有柄,花后荚果膨胀,长圆形,长2-3厘米,顶端有短喙,果外被短毛,内有种子3-8粒。黄芪产于我国华北、东北、内蒙古和西北,主产于山西、黑龙江、辽宁、河北等省,前苏联、朝鲜和蒙古也有分布。为了保护好野生资源应适当限制采刨,采刨季节应在种子成熟落地之后,严禁采挖幼株。为了扩大资源应大力发展种植或者人工播植幼株,然后保持半野生状态,直到采收。黄芪是豆科植物,它是一味常用的中药。它的主要药理作用是“益气固表”,可以“利水”,也可以“托毒生肌”。什么是“益气”呢?凡是中医认为是“气虚”、“气血不足”、“中气下陷”的情况,都可以用黄芪。平时体质虚弱,容易疲劳,常感乏力,往往是“气虚”的一种表现。贫血,则常属“气血不足”。而脱肛、子宫下坠这些病状也常被认为是“中气下陷”。有上述症状的人,冬令吃些黄芪有益处。当然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中医有一个有名的方子,叫“玉屏风散”,有三味药,主药就是黄芪,是可以用来治疗经常性感冒的。 因为身体虚弱,或者年纪大了的人,往往下肢有些水肿。如果属于“气虚”,也可以常服黄芪。有慢性肾病的人,也可能常有浮肿,中医治疗时,黄芪有时也是常用的中药。 所谓“托毒生肌”,意为手术后伤口容易恢复,或使久不愈合的脓肿化脓生肌。服用黄芪,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针对个人体质不同适量服用,黄芪的吃法很多,现介绍几种: 1、每天用黄芪30克左右,水煎后服用。或水煎好后代茶饮用。用黄芪30克,加枸杞子15克,水煎后服用,对气血虚弱的人效果更佳。 2、取黄芪50克左右,煎汤以后,用煎过的汤液烧饭或烧粥,就变成黄芪饭、黄芪粥,也很有益。 3、还有些人喜欢在烧肉、烧鸡、烧鸭时,放一些黄芪,增加滋补作用,效果也不错。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chihuoyunnan}删除,{因为内容来自网络}凡涉及中药秘方或者处方,需要请专业医生验证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乱用,本内容只是整理自网络的参考信息】
关键字:
为您推荐
2005-2023   www.ynyao.com 版权所有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滇ICP备19000309号-1  

服务热线:192-7871-9469 【微信同号,请注明来意】 网址:www.yny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