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药材网—专业的药材资讯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灵芝> 关于灵芝的论文,关于灵芝的问题

关于灵芝的论文,关于灵芝的问题

关于灵芝的问题灵芝味是苦的,不过德源堂灵芝孢子粉味微苦,灵芝孢子粉也就是以上你所说的份。因为它是灵芝的精华部分,医药部门主要研究灵芝孢子粉,然后通过破壁技术进行破壁,之后就是大家听说的破壁灵芝孢子粉产品,主要功效的作用效果比灵芝实体……

1,关于灵芝的问题

灵芝味是苦的,不过德源堂灵芝孢子粉味微苦,灵芝孢子粉也就是以上你所说的份。因为它是灵芝的精华部分,医药部门主要研究灵芝孢子粉,然后通过破壁技术进行破壁,之后就是大家听说的破壁灵芝孢子粉产品,主要功效的作用效果比灵芝实体要好上几倍。详细内容可以参考安徽德源堂生物科技灵芝知识文章。http://www.dyt800.com/lingzhi/20100329960.html 该图为破壁后的灵芝孢子粉 灵芝上没有粉的,大多是野生灵芝;因为野生的毕竟是长期自然生长在外,孢子粉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风吹雨打,虫损坏等等。等到人么发现的时候所生的几率可想而知,少之又少。 德源堂人工栽培基地的灵芝实体,观察灵芝孢子粉

关于灵芝的论文

2,急需灵芝孢子粉临床应用5000字论文

这样很难有人会认真帮你写,还不如联系一下jour论文网。

关于灵芝的论文

3,关于吸血鬼方面的论文

起源    吸血鬼-德古拉吸血鬼传说起源于人类对血的崇拜和恐惧。   一方面血是灵魂和生命的象征,   而另一点上他们又把血认为是灾难不祥的标记。   “我对以色列的孩子说,你们不可吃任何活物的血,因为那就是它们的生命,否则你们就会受到惩罚!〃   (摩西律法,《旧约·利未记》)   最早的吸血鬼形象难以确定,但一般来说有以下论点:   该隐,因为杀死自己的兄弟亚伯而受到耶和华的惩罚,变为永生不死的嗜血怪物,也就是吸血鬼的祖先。 注意:很多人都认为德库拉是吸血鬼的始祖,其实不是,德古拉只是十九世纪末期一位欧洲的作家笔下的小说人物,而并非来自真正意义上的吸血鬼传说。   吸血鬼特征则起源于狂犬病,或是一种名为卟啉病的疾病,因为病人的行为举止经常令人联想到吸血鬼,同时卟啉病人的外观也会发生变化(如口鼻等处坏死等等)。细节后文详述。
该隐 吸血鬼族始 最强大的 第三代与他最接近 因不满上帝对亚伯的宠爱 所以杀了亚伯 因此受到上帝的惩罚 从此沦为血族你可以去百度一下圣经 然后根据该隐 往下编。
写安妮赖斯系列或者暮光之城系列或者吸血鬼日记系列的文学分析啊,在美国都是通俗名著了。
sorr不会
吸血鬼莱斯特 夜访吸血鬼肉体窃贼吸血天使街吸血鬼女王奇幻糖果屋银色十字梦/吸血鬼的十字架梦血颂暮光之城
我提供一个资料给你吧,该隐的诞生。德古拉只是一个战争英雄。都是小说杜撰出来的。吸血鬼的诞生也有说是不是该隐,你可以围绕这个来进行分析,参考圣经。

关于灵芝的论文

4,关于灵芝

最优的是真正的野生灵芝,栽培灵芝以段木栽培好一点,太空包栽培差得多,最差的就是快速发酵的菌丝粉(质量最差的栽培灵芝产品,早在80年代就有人大量生产,后来被淘汰)。人工栽培的灵芝,问题一般有几个:①“种性漂移”问题,这是任何专家都没有办法的问题。也就是原有品种特性在人工栽培或者饲养条件下,原有品种特性不可避免的严重退化问题。比如在我们国家大熊猫那么珍贵,为什么还要让大多数大熊猫在野外生长?就是这个原因,人工养殖的大熊猫将来还是大熊猫吗?灵芝人工栽培,品种特性一代不如一代,糟糕的是我国人工栽培灵芝的品种绝大多数还是80年代从韩国日本等国引进的品种,如:韩国大片、日本赤芝、美国灵芝等等品种,不信你自己上网查,看他们栽培的是不是这一些品种。一般到第三代,就几乎丧失原来的品种特性了。总有人不相信,你只要在百度里搜一搜“种性漂移”就知道啥意思。生长条件不同,品质就相差十万八千里。比如把西瓜嫁接到普通南瓜苗上长出来外观是西瓜,但不能吃,如果嫁接到瓠子南瓜上,却味道极优,这就是生长条件不同引起的。还不信,你把最普通的红苕(甘薯)种到黄泥地里和山坡沙壤地里,看将来长出来的红苕是不是一个味道!栽培灵芝和野生灵芝的生长条件当然是不同的,你认为野生灵芝和栽培灵芝会一样吗?因此内行认为栽培灵芝有其形而无其实。为什么我说椴木栽培的灵芝是栽培灵芝中最优良的,就是因为它的生长条件和野生灵芝的生长条件更接近一些。②大规模栽培灵芝时,必然大量使用杀虫剂、杀菌剂。这是任何一个栽培者都不可避免的。天下有哪一个栽培者敢说自己不用杀虫剂、杀菌剂?不用杀虫剂、杀菌剂,你能大规模种植出来吗?特别是近几年兴起的灵芝仿野生栽培方法,其实质就是将菌袋或者发好菌的段木埋在室外土里,长出来外观会和野生灵芝比较接近,因此常假冒野生灵芝销售,殊不知:这种栽培法,其菌袋极易遭受最难杀灭的地下害虫如白蚁等的严重危害,甚至绝收,因此必然会使用高毒、长残留期的杀虫剂预先处理土壤。③有个别不良栽培者在培养基中加入硒、锗等弥补栽培灵芝中这两种最重要的元素的不足。但你不知道的是:他们加入的工业级的硒、锗,其中必然含有汞、铅、砷等对人严重有害的杂质。灵芝能高效富集环境中锗、硒等等有益元素,同时也能富集环境中的汞、铅、砷等有害元素,也就是说即使环境中有极少量的汞、铅、砷等,在灵芝的子实体、孢子粉中可能就要高出百倍千倍。可笑的是还有人炒作他们的“富硒灵芝……”的。另外,灵芝培养基中加入的硒,一般是亚硒酸钠盐,其包装上都明确注明“剧毒”字样。④有不少的正规的科研论文,明确测定出有多种有效成分的含量野生灵芝远高于栽培灵芝。虽然在网上有不少的人宣传栽培灵芝更优,但绝对没任何一篇正规的科研论文支持,你支持哪一边?充其量人在一些论文中看到支持以下观点的:单就某种成分而言,栽培灵芝似乎可替代野生灵芝的。不信,在网上你可以自己查找(正规论文)!⑤野生灵芝和栽培灵芝比较只能是同品种、同等成熟度、同等新鲜度、同等质量等完全相同的情况下进行比较,甚至有人把已经完全虫蛀的野生灵芝和刚采摘晒干的栽培灵芝比较多糖的含量,这类非正常比较实验本身就是极其荒谬的。以前有一个电视台作的实验就是这样作的。……………………………………………………………………古人确实有能种植灵芝的,但用雄黄、糯米等真能种出灵芝?古人确实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大量使用化学合成杀虫剂、杀菌剂,雄黄却可作杀虫剂。

5,灵芝孢子粉

孢子粉的功效当然不能和赤芝子实体相比的。赤芝的苦味来自于一类很重要的化学物质,那就是灵芝三萜,灵芝味苦,就是因为其三萜类物质含量高,包装盒不苦,就是因为其三萜类含量几乎为零。从苦味上很简单就可以判断出灵芝的子实体和灵芝的孢子粉究竟哪一个含有的有效成分高,可笑的是还有许多人相信那些商家的虚假宣传。从不少的正规论文中看,孢子粉不仅是三萜类物质含量远远低于赤芝的子实体,而且灵芝多糖和有机锗也显著低于赤芝的子实体。但孢子粉中的蛋白质和油脂类成分却显著高于子实体,这两种成分明显没有药用价值。我们吃灵芝最该获得的就是三萜类物质、有机锗、灵芝多糖,而这三种成分孢子粉都含量极低,根本就达不到药用程度,因此,现在任何商家生产的灵芝孢子粉都不可能是药准字产品,而只能是食字号的产品,本质上就是毫无治疗作用的食品,而灵芝子实体本身就是药材。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版中记载收录了赤芝和紫芝的干燥子实体,不包括其他品种的灵芝,也绝对没有记载收录灵芝孢子粉,其原因就是因为孢子粉有效成分极低。在我国的任何一种古籍中记载的灵芝都是指的是子实体,古籍中的灵芝都不是指的孢子粉。望采纳为最佳答案!
灵芝孢子粉;灵芝是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的珍品,自古以来享有“延年益寿”、“补中益精气,增加智慧”、“长生不老”之美誉。由于它是一种有多种药理活性、可食用的真菌,所以被西方称为“神奇的东方蘑菇”。灵芝之所以有此美誉,与其含有不同于其他任何一种保健品的多种活性物质有关。灵芝及灵芝孢子粉(灵芝成熟的种子,灵芝的精华,1000公斤收集1公斤,作用是灵芝子实体的75倍)的有效成分为:灵芝多糖、三萜类、蛋白质、多肽、氨基酸、核苷类化合物、有机锗、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

6,灵芝孢子粉抗肿瘤的机制原理是什么吃医用级的灵芝孢子粉好吗

以下是北大医学部教授林志彬对于灵芝抗肿瘤的观点,可供参考:传统肿瘤治疗以手术、化疗或放疗为主。手术可切除肿瘤组织,化疗和放疗通过杀死肿瘤细胞而使肿瘤缩小或消失,但都不能彻底清除肿瘤细胞和避免肿瘤转移,是一种解决燃眉之急的方法。相反,手术带来的损伤和放化疗的毒性还降低了机体抗肿瘤免疫力,并对骨髓、消化系统、肝、肾等重要器官产生毒性,基至因此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死亡,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放化疗“敌我不分”的后果。按中医治则看,肿瘤的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只重视了“祛邪”,而忽视了“扶正”,甚至伤及正气。灵芝孢子粉在肿瘤统治疗中的应用,恰是弥补了肿瘤传统疗法的不足,即扶持了正气,真正做到了“祛邪、扶正”并存。灵芝孢子粉的扶正固本作用通过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力,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拮抗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引起的组织损伤而实现的。部分肿瘤患者经灵芝孢子粉治疗后能长期带瘤生存,也是由于其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力,限制了肿瘤进一步发展和转移的结果。换言之,灵芝孢子粉扶持了正气,实现了“正气存内”,虽有邪(肿瘤)存在,却实现了“邪不可干”。灵芝类产品是一种很好的抗癌生物免疫剂,即使长期服用也不会产生副作用。如果采用合理的菌种及合理的制剂(有效成分含量必须要高)灵芝的抗肿瘤效果要远优于一般中医药产品。可以选的有第三代医用级灵芝孢子粉/ 灵芝多糖提取物。自身免疫功能低下或失调,是恶性肿瘤之所以发生并扩展的重要原因。因此提高免疫力是抗癌过程中亘古不变的真理。
你好!中药抗肿瘤主要是通过改善体质,提高抵抗力,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以抑制肿瘤细胞扩散,使肿瘤细胞保持静止状态,那就算是达到目的。中药抗肿瘤药品一般是配合西医化疗使用,单用没什么效果。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7,研究细菌真菌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生物论文

微生物无处不在。它们通常不被我们的肉眼所见,但却富含在空气、土壤、水中、我们的皮肤、头发上、口腔和肠道里。它们使土壤肥沃,使环境清洁。它们改变着我们的食物。其中有些能保护我们免受有害微生物的侵犯。然而,大多数人几乎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除非他们生了病。 人们通常认为微生物是肮脏的、不受欢迎的东西,因为它们中有少数会让人生病,比如会致人感冒的细菌和病毒等等;有些会使食物发霉变质。然而,相当多的微生物和人类是互利共生的,如我们平时吃的菇类有很多就是真菌类,很多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都可以提供给人类作为治疗药物,比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都是它们的产物。另外,工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环境污染。在众多的污水、废水处理方法中,利用微生物好氧降解的生物学的处理方法因具有经济方便、效果好的突出优点而被广泛应用。 总的来说,微生物把一个迷人的微小生物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些微生物联合起来可以完成地球上生命所能实现的全部过程。对我们的生活和周围环境带来深远的影响。
  细菌与真菌与人类和自然界的一切生物是相互依存的,从人类健康的角度看,可以将细菌和真菌简单的分为病原微生物和有益菌,病源微生物是可以引起疾病的微生物,但也非绝对的,人体大量存在的正常菌群,当菌群失调时就会致病,有益菌就是对人体有益的细菌,比如肠道存在的细菌,可以产生维生素k,比如乳酸杆菌等都是人体必须的,真菌就比较好理解,一般致病的如黄曲霉菌,白色念珠菌等,有益菌如冬虫夏草,酵母菌,灵芝菌等。自然界有益菌远多于病原菌,但它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细菌是危害人体的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东西了,但它的危害极大呢,呵呵细菌与真菌与人类和自然界的一切生物是相互依存的,从人类健康的角度看,可以将细菌和真菌简单的分为病原微生物和有益菌,病源微生物是可以引起疾病的微生物,但也非绝对的,人体大量存在的正常菌群,当菌群失调时就会致病,有益菌就是对人体有益的细菌,比如肠道存在的细菌,可以产生维生素k,比如乳酸杆菌等都是人体必须的,真菌就比较好理解,一般致病的如黄曲霉菌,白色念珠菌等,有益菌如冬虫夏草,酵母菌,灵芝菌等。自然界有益菌远多于病原菌,但它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希望对你有帮助。

8,求一篇浅谈食用菌的营养保健功能的论文字数3000左右谢谢

第一章 食用菌的营养成分自古以来,菌类就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被誉为“山珍”,与海味一样都是席上珍品。它营养丰富,滋味鲜美,并具有独特的、其他食品无法替代的风味。它又具有的“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的特点,更是符合现代人的健康理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向前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食物的要求也正逐步由“温饱型”向“营养健康型”转变,“平衡膳食,合理营养”正成为现代人开始普遍接受的生活理念。正源于此,正确全面认识食用菌的营养成分,科学合理地膳食食用菌,才能真正利用好食用菌的营养价值。作为优质的绿色食源,食用菌的营养价值作用是很突出的。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各种食用菌的性质、功能及作用,现将食用菌的主要营养成分介绍如下。1、食用菌的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它不仅是构成人体组织的基本材料,而且是机体合成多种具有特殊生理功能物质的原料。人体的蛋白质含量仅次于水,约占体重的16%。一个体重60公斤的成人,体内有10-11公斤的蛋白质。对蛋白质的需求,以一个成人为例,每天所需蛋白质平均量为0.92g/kg,推荐摄入量每天平均为1.16g/kg体重。蛋白质还是一种产能营养素,蛋白质供给的热量约占人体总热能的1/10(发育中的青少年占到1/6)。食用菌粗蛋白质含量为其干重的13%-46%,远高于水果、蔬菜和粮食作物,可与肉、蛋类食物媲美,营养价值高。比如常见食用菌干品中,猴头菇蛋白质含量为26.3%,香菇为20%,金针菇含量为162%,黑木耳为12.1%,而鲫鱼17.1%,鸡193%,土鸡蛋14.4%,猪肉13.2%,牛肉19.9%。同时,食用菌蛋白质的质量优于肉类。食用菌不含胆固醇,但含丰富的类甾醇(麦角固醇),有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的作用。而动物性食品的蛋白质含量虽高,但是鱼、肉类均含有较多的胆固醇,吃多了容易增加胆固醇的摄入量,进而引发高血压、高血脂及心脑血管疾病。蛋白质由主要的20种基本氨基酸组成,并且食物中的蛋白质必须经过消化分解为氨基酸后才能为人体所吸收。考察蛋白质的组成成分-氨基酸配比是否与人体代谢的需要平衡是判定蛋白质是否优越的另一个指标。谷物是我国人民的主食,但谷物中的氨基酸配比不能完全满足人的需要,尤其缺乏赖氨酸。禾本科作物种子常缺乏其中的1-2种氨基酸。食用菌蛋白质所含氨基酸种类比较齐全,平均含17-18种氨基酸、包括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赖氨酸、苏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18种氨基酸的总量在10.71%-24.81%,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在总氨基酸中的比例为30%-50%。同时食用菌所含氨基酸主要是L型氨基酸,70%可以被人体吸收利用,所以是极好的营养保健食品。2、食用菌的糖类糖类是生命的主要能源物质,人类膳食中约40%-80%的能量来源于糖类。膳食的糖类有淀粉、双糖、单糖,通过消化吸收进入人体的则主要葡萄糖,在体内可以合成糖原。研究表明,摄入糖以多糖的形式为好。因为摄入多糖(主要是淀粉)的同时,能获得其他营养素,以及膳食纤维,而摄入单、双糖(主要是蔗糖)过多,能诱发龋齿、心血管疾病与糖尿病。食用菌含有丰富的糖类物质,如平菇类的多糖含量是46.6%-81.8%,双孢蘑菇干重的60%为多糖。随着食品营养学和分子生态学的发展,人们注意到食用菌中多糖对人体免疫应答的影响是很多的。例如香菇、黑木耳、银耳、灵芝、茯苓、猴头菇、竹荪、灰树花等真菌中的某些多糖成分,具有活化巨噬细胞刺激抗体产生而达到提高人体免疫能力的生理功能。同时,这些真菌有些多糖还有很强的抗肿瘤活性,对癌细胞具有很强的抑制能力。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食用菌抗脂肪肝、抗衰老、抗病素等生理作用不断地得到报道。3、食用菌的脂类脂类是脂肪、磷脂和胆固醇的总称。脂肪是人体得要的供能营养素,也是体内主要的储能物质。人体合理膳食的总能量约有20%-30%是由脂肪供给。磷脂和胆固醇是细胞的构成原料,与蛋白质构成生物膜,以及血液中的脂蛋白。胆固醇还是人体合成类固醇激素的原料。脂肪的摄入过多,易导致摄取热能超过身体所需,引起超重肥胖。肥胖者易患高血压、高血脂、动肪硬化、糖尿病及胆道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证实,高脂肪膳食与肠癌、乳腺癌等发病率有一定关系。摄入脂肪酸的种类、胆固醇的量等与人体健康有密切关系。此外,脂肪还提供人体所需的“必需脂肪酸”。脂肪酸的种类很多,可分饱和、单不饱和与多不饱和脂肪酸三大类。多不饱和脂肪酸中的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在动物和人体内不能合成,必须取自食物,故称“必须脂肪酸”,缺少它们就会产生一系列缺乏症状,如生长迟缓、皮炎等。动物性食物蛋白含量高于植物性食物,而服氨基酸种类比较齐全,比例平衡。但是,脂肪含量也大大高于植物性食物,且饱和脂肪酸占较大比例。摄入过多的动物脂肪不但会引起发胖,还易引发某些心脑血管系统的疾病。而食用菌蛋白质含量高,可与肉类相媲美,但是脂肪含量却极低,仅为干重的0.6%-3%,是很好的高蛋白低能值食物。在其很低的脂肪含量中,不饱和脂肪酸中的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可有效地清除人体血液中的垃圾,延缓衰老,还有降低胆固醇的含量和血液粘稠度、预防高血压、动肪粥样硬化和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是健美减肥者的首选食品。4、食用菌的维生素维生素不是构成人体的原料,也不供给热能,但它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必须的营养物质。缺乏时会使人体物质代谢发生故障,甚至造成疾病,即“维生素缺乏症”,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很少但大多数维生素在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维生素的种类很多,根据溶解性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脂溶性的维生素有维生素A、D、E、K四大类。它们溶于脂肪和脂溶剂,不溶于水,再食物中与脂类共同存在,人体摄入这类维生素以后,大部分储存在脂肪组织中,因此摄入过多会引起中毒,但缺乏时症状出现缓慢。另一类为水溶性的维生素,包括维生素B1、B2、B6、B12及维生素C、烟酸、叶酸、生物素等。顾名思义,水溶性维生素溶于水而不溶于脂肪及脂溶剂,在满足了人体的需要后,多余的将由尿排出,因此摄入过量时不易出现毒性,但缺乏时症状出现较快。维生素A是视紫质的组成部分,视紫质与夜盲症有关,故缺乏维生素A可以发生夜盲症。蜜环菌、羊肚菌、鸡油菌以富含维生素A著称,多食此类蘑菇可以防止视力失常、夜盲症、眼角膜硬化以及皮肤炎症,还可促进性腺功能。食用菌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B12的含量比肉类还要高。它能防止恶性贫血,改善神经功能,并有降低血脂的作用。一般说,人体相对易缺乏的是维生素B1,双孢蘑菇、大红菇、黑木耳中所含的维生素B1比一般植物性食品都要高,对提高食欲、恢复大脑功能、增加乳汁有一定好处,心脏病、神经炎、胃肠功能障碍、脚气症患者多食此类蘑菇有助于身体康复。维生素B2参与机体的氧化还原反应,可提高对蛋白质的利用率,促进生长发育;能有效防止各种粘膜及皮肤炎症;还能和烟酸协调进行各种解素作用。一般的食用菌都含有维生素B2,大红菇、松茸、香菇、羊肚菌中含量更为突出。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因具有高度还原性而具有抗氧化作用。并且是羟化过程底物和酶的辅助因子,参与胶原的合成,促进伤口愈合,并具有促进铁的吸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动作性食物和牛奶等食品中维生素C含量很少,但平菇、香菇、草菇、四孢蘑菇中富含维生素C,一般食用菌中也均含有。维生素D是菇类中最常见的维生素,以香菇的含量最高,每克干香菇含128个国际单位,是以营养价值高见称的大豆的21倍,紫菜的8倍。一个正常人每天需要维生素D为400个国际单位,这样每天食用3-4克香菇就可以满足对维生素D的需要。维生素D是钙质成骨的必须因素。所以,多是香菇可防止儿童因钙代谢障碍所致的佝偻病,妊妇、产妇的骨软化症,并能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抗御能力。维生素E又称生育酚,与精子生成和繁殖能力有关。其中最突出的化学性质是抗氧化作用。它能增强细胞抗氧化能力,有利于维持各种细胞膜的完整性。研究认为,维生素E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譬如:抗衰老作用、抗凝血作用、增强免疫力、改善未梢血液循环、防止动脉硬化等等。灵芝、黑木耳、栗菇等菌中维生素E含量较丰富。以玉米和高梁为主食的人群中,有可能出现由于维生素PP(烟酸、尼克酸)引起的癞皮病,表现为皮炎、腹泻及痴呆。四孢蘑菇、口蘑、香菇等食用菌中的含量丰富,多食有助于促进消化,保持皮肤和神经系统的健康。5、食用菌中的矿物盐人体已发现有20余种必需的无机元素,约占人体重量的4-5%。其中含量较多(>5g)的有钙、磷、钾、钠、镁、氯和硫7种,每天膳食需要都在100mg以上,成为常量无素。微量元素是指占人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0.01%)的元素。微量元素含量虽微,但与生长、发育、营养、健康、疾病、衰老等生理过程关系密切,是重要营养素。2000年中国营养学会专家委员会确定制定山石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微量元素种类为铁、锌、硒、碘、铜、锰、铬、氟、钼共9种。通常,衡量食物中无机盐的质量,主要看钙、磷、铁等元素的含量,而食用菌是人类膳食所需矿物质的很好的来源。食用菌含有丰富的必需矿质营养元素,其灰分一般占干重的2%-15%,除钙、镁、铁、钾、磷、铜、锌、锰含量较高外,并且富含具有抗衰老,增强免疫力、防治心脑血管病等现代疾病的微量元素硒和锗等。(1)钙 钙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元素之一,约占体重的2%。钙不仅是构成骨骼组织的重要矿物质成分,而且能调节体内的酸碱平衡,维持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激活许多重要的酶,参与血液的凝固。缺钙可导致骨软化病、骨质疏松症等。中国营养学会推荐18-50岁成年人的钙每天适宜摄入量为800mg;50岁以后的中老人年为1000mg。常见食用菌中含钙量较的多的有:黑木耳、口蘑、香菇、草菇、羊肚菌、冬菇和银耳。(2)磷 磷占成人体重的1%,常与钙结成“搭挡”,成为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材料。磷又是细胞的组成成分,参与细胞的各项能活动。我国营养学会推荐18岁以上成年人的磷每天适摄入量为700mg,合理膳食的磷含量往往超过人体的需要,所以人体的磷缺乏很少见。常见的含磷量较高的食用菌有:羊肚菌、口蘑、冬菇、大红菇、黄菇、香菇、黑木耳、银耳和楱蘑。(3)铁 铁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微量元素,铁与人体的生命及其健康有密切的关系。铁是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分,具有在呼吸中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的作用;又是肌红蛋白,细胞色素和酶系统的组成部分;并且对维持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是必需的。缺铁会导致缺铁性贫血、免疫力下降。由于食物中最常见的铁形式是不溶的。且肠道内吸收很差。故缺铁性贫血是一个世界范围的营养问题。我国营养学会推荐18岁以上男性和女性铁的每天适宜摄入量分别是15和20mg,孕妇晚期最高到每天35mg。常见含铁丰富的食用菌有普中红菇、珍珠白蘑、香杏白蘑、黑木耳、松蘑和香菇。它们的含铁量是一般蔬菜的数十倍。(4)锌 锌具有促进生长发肓,促进组织修复再生,保护皮肤健康,促进免疫功能,促进食欲、正常的物质代谢及多种内分沁腺功能等作用。儿童缺锌可导致生长发肩不良;孕妇缺锌可导致婴儿脑发肓不良、智力低下,即使出生后补锌也无济于事。我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成年男性每天锌的适宜摄入量为15.0mg,女性11.5mg。双孢蘑菇、口蘑、楱蘑、羊肚菌和松蘑等食用菌中含锌量相当高,就连最为常见的平菇含锌量也比牛奶高。(5)硒 硒在人体内绝部分与蛋白质结合,是人体内多种酶的组成成分,参与酶的合成。硒在体内起着抗氧化功能,某些含硒酶通过消除脂质过氧化物阻断活性氧和自由基的致病作用。硒几乎存在于所有免疫细胞中,补充硒可以明显提高机体免疫力。硒和金属有很强的亲和力,能解除体内重金属的毒性作用,是一种天然的对抗重金属的解毒剂。有研究指出每天硒摄入量250-300微克对致癌作用有着化学预防作用,这一剂量对硒摄入量低或不足的人群较为明显。我国已证实硒缺乏是引起克山病、大骨节病的一个重要原因。食用菌中含硒最高的是双孢蘑菇,美味牛肝菌、候头菌、珍珠白蘑和松蘑中含量也较为丰富。(6)锗 锗目前还未被认为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由于许多名贵中药材的独特医疗保健作用被认为是与其含有丰富的有机锗有关而受到人们的重视。有机锗具有抗肿瘤、消炎与免疫调节、抗病毒、抗氧化,抗衰老、降血脂等多重功能。锗化合物作为一种独特的新型抗癌药物具有抗癌谱广、毒性极低的特点、如锗-132作为一种广谱抗癌药物已经广泛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灵芝中的有机锗被认为是灵芝防癌抗癌能力的有效成分,其含量是人参的3-6倍。主要参考文献:[1]黄年来主编:中国大型真菌原色图鉴,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2]杨月欣主编:中国食物成分表(2002),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2[3]蔡美琴主编,医学营养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201、[4]邵俊杰主编,保健食品,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陈士瑜主编,菌类谈荟,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6]张树庭,P.G.Miles,食用蕈菌及其裁培,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1992[7]中国营养学会编著,中国居民膳食营素参考摄入量(简要本),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8]徐锦堂主编,中国药用真菌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chihuoyunnan}删除,{因为内容来自网络}凡涉及中药秘方或者处方,需要请专业医生验证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乱用,本内容只是整理自网络的参考信息】
关键字:
为您推荐
2005-2023   www.ynyao.com 版权所有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滇ICP备19000309号-1  

服务热线:192-7871-9469 【微信同号,请注明来意】 网址:www.yny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