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药材网—专业的药材资讯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灵芝> 曹植灵芝篇,曹植有几篇赋

曹植灵芝篇,曹植有几篇赋

曹植有几篇赋曹植有四十七篇赋如下:《登台赋》《节游赋》《临观赋》《游观赋》《东征赋》《籍田赋》《述行赋》《感节赋》《娱宾赋》《潜志赋》《玄畅赋》《闲居赋》《九愁赋》《叙愁赋》《离思赋》《释思赋》《幽思赋》《愁思赋》《怀亲赋》《慰子赋……

1,曹植有几篇赋

曹植有四十七篇赋如下:  《登台赋》 《节游赋》 《临观赋》 《游观赋》 《东征赋》   《籍田赋》 《述行赋》 《感节赋》 《娱宾赋》 《潜志赋》   《玄畅赋》 《闲居赋》 《九愁赋》 《叙愁赋》 《离思赋》   《释思赋》 《幽思赋》 《愁思赋》 《怀亲赋》 《慰子赋》   《静思赋》 《归思赋》 《洛神赋》 《愍志赋》 《出妇赋》   《感婚赋》 《大暑赋》 《愁霖赋》 《又愁霖赋》 《喜霁赋》   《宝刀赋》 《九华扇赋》 《迷迭香赋》 《车渠碗赋》 《酒赋》   《植橘赋》 《芙蓉赋》 《槐赋》 《神龟赋》 《白鹤赋》   《鹦鹉赋》 《离缴雁赋》 《鹖赋》 《鹞雀赋》 《蝉赋》   《蝙蝠赋》 《迁都赋》

曹植灵芝篇

2,曹植的灵芝篇中诗句朱草被洛滨什么意思

  朱草被洛滨:朱草生长在洛水边上。  灵芝篇  灵芝生王地。朱草被洛滨。荣华相晃耀。光采晔7若神。  古时有虞舜。父母顽且嚚。尽孝于田垄。烝烝不违仁。  伯瑜年七十。彩衣以娱亲。慈母笞不痛。歔欷涕沾巾。  丁兰少失母。自伤早孤茕。刻木当严亲。朝夕致三牲。  暴子见陵悔。犯罪以亡形。丈人为泣血。免戾全其名。  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  责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  岁月不安居。呜呼我皇考。生我既已晚。弃我何其早。  蓼莪谁所兴。念之令人老。退咏南风诗。洒泪满袆抱。  乱曰:  圣皇君四海。德教朝夕宣。万国咸礼让。百姓家肃虔。  庠序不失仪。孝悌处中田。户有曾闵子。比屋皆仁贤。  髫齓无夭齿。黄发尽其年。陛下三万岁。慈母亦复然。  《灵芝篇》是曹植早期的一篇五言诗。在这篇诗里,他托物言志,意想用世济国。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这首诗表达了它企图建用世济国的意思想,具有时代性政治的、社会性,在这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诗歌艺术上用美好的灵芝来作比喻,生动形象。在创作方法也有创新,尤其对五言诗来说。过去,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到了《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有一定的成份。  作者简介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子,曹丕弟,封陈王。他以诗的成就最高,现存诗九十多首,绝大部分是五言诗。他的诗歌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建安文学的成就和特色,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突出功绩。有《曹子建集》。

曹植灵芝篇

3,曹植五言七步诗是啥意思

就是在七步内作出了一首五言诗(每句五个字)
这首《七步诗》的由来还有一个故事: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四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七步之内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 曹植他以诗的成就最高,现存诗九十多首,绝大部分是五言诗。他的诗歌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建安文学的成就和特色,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突出功绩。
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但是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了诗。曹丕被曹植所感动,故而看在兄弟情份上放曹植走。后人也用“七步之诗”形容才华横溢。原诗: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走了七步,写了一篇五言诗。

曹植灵芝篇

4,关于灵芝的诗词

希望能帮到你哈!(>^ω^<)九歌、山鬼 屈原若有人兮山之阿⑴,被薜荔兮带女萝⑵。 既含睇兮又宜笑⑶,子慕予兮善窈窕。乘赤豹兮从文狸⑷,辛夷车兮结桂旗⑸。被石兰兮带杜衡⑹,折芳馨兮遗所思⑺。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⑻,路险难兮独后来。表独立兮山之上⑼,云容容兮而在下⑽。杳冥冥兮羌昼晦⑾,东风飘兮神灵雨⑿。留灵修兮憺忘归⒀,岁既晏兮孰华予⒁?采三秀兮于山间⒂,(三秀的意思为灵芝)石磊磊兮葛蔓蔓。怨公子兮怅忘归⒃,君思我兮不得闲。山中人兮芳杜若⒄,饮石泉兮荫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⒅。靁填填兮雨冥冥⒆,猨啾啾兮又夜鸣⒇。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久咏 曹植寻湘汉之长流,采芳岸之灵芝。(我只知道这两句!^_^)灵芝篇灵芝(1)生王地(2)。朱草(3)被洛滨(4)。荣华(5)相晃耀(6)。光采晔7若神。古时有虞舜(8)。父母顽(9)且嚚(10)。尽孝于田垄(11)。烝烝(12)不违仁(13)。伯瑜(14)年七十。彩衣以娱亲。慈母笞不痛。歔欷(15)涕沾巾。丁兰(16)少失母。自伤早孤茕(17)。刻木当严亲(18)。朝夕致三牲(19)。暴子(20)见陵(21)悔。犯罪以亡形。丈人(22)为泣血。免戾(23)全其名。董永(24)遭家贫。父老(25)财无遗(26)。举假(27)以供养。佣作(28)致甘肥(29)。责家(30)填门至。不知何用归(31)。天灵(32)感至德(33)。神女(34)为秉机(35)。岁月不安居(36)。呜呼我皇考(37)。生我既已晚。弃我何其早。蓼莪(38)谁所兴。念之令人老。退咏南风诗(39)。洒泪满袆抱(40)。乱曰(41):圣皇(42)君四海。德教(43)朝夕宣。万国咸礼让。百姓家肃虔(44)。庠序(45)不失仪(46)。孝悌(47)处中田(48)。户有曾闵子(49)。比屋皆仁贤。髫齓(50)无夭齿。黄发(51)尽其年。陛下(52)三万岁。慈母(53)亦复然(54)。(数字什么都不是)就这些了,望采纳!!!!!!!!!!

5,曹植的洛神赋是为谁而作的

三国时期,当时曹操正醉心于他的霸业,曹丕也授有官职,而曹植年纪尚小,又生性不喜欢战争,遂得以甄妃朝夕相处,进而生出一段情意,曹操死后,曹丕于汉献帝二十六年(公元220年),登上帝位,定都洛阳,是为魏文帝,魏国建立,甄氏被封为妃,因色衰失宠最后惨死,据说死时以糠塞口,以发遮面,十分凄惨,甄妃死后,曹植到洛阳朝见哥哥,甄后生的太子曹睿陪哥哥曹丕吃饭,曹植看着侄子,心中苦楚无比,饭后,曹丕遂将甄后的遗物玉镂金带枕送给了曹植,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时,夜宿舟中,恍惚之间,遥见甄妃凌波御风而来,曹植一惊而醒,原来是南柯一梦,回到鄄城,曹植脑海里还翻腾着于甄妃在洛水相遇的情景,于是文思激荡,写了一篇《感甄赋》,四年后(公元234年),明帝曹睿继位,为避母名讳,遂改为《洛神赋》,由于《洛神赋》的影响,加上人们感动于曹植于甄妃的恋爱悲剧,古老相传,就把甄妃认定为洛神了。
甄宓
为其兄曹丕之妻甄宓而作。
为他的妻子宓妃吧
甄宓
甄宓

6,灵芝篇意思

朱草被洛滨:朱草生长在洛水边上。 灵芝篇 灵芝生王地。朱草被洛滨。荣华相晃耀。光采晔7若神。 古时有虞舜。父母顽且嚚。尽孝于田垄。烝烝不违仁。 伯瑜年七十。彩衣以娱亲。慈母笞不痛。歔欷涕沾巾。 丁兰少失母。自伤早孤茕。刻木当严亲。朝夕致三牲。 暴子见陵悔。犯罪以亡形。丈人为泣血。免戾全其名。 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 责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 岁月不安居。呜呼我皇考。生我既已晚。弃我何其早。 蓼莪谁所兴。念之令人老。退咏南风诗。洒泪满袆抱。 乱曰: 圣皇君四海。德教朝夕宣。万国咸礼让。百姓家肃虔。 庠序不失仪。孝悌处中田。户有曾闵子。比屋皆仁贤。 髫齓无夭齿。黄发尽其年。陛下三万岁。慈母亦复然。 《灵芝篇》是曹植早期的一篇五言诗。在这篇诗里,他托物言志,意想用世济国。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这首诗表达了它企图建用世济国的意思想,具有时代性政治的、社会性,在这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诗歌艺术上用美好的灵芝来作比喻,生动形象。在创作方法也有创新,尤其对五言诗来说。过去,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到了《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有一定的成份。 作者简介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子,曹丕弟,封陈王。他以诗的成就最高,现存诗九十多首,绝大部分是五言诗。他的诗歌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建安文学的成就和特色,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突出功绩。有《曹子建集》。
这两天考试,来晚了。仙草灵芝生长在诞生贤王的土地,祥端的朱草遮覆在洛水之畔。氤氲灵气互相辉映,光耀华彩灿烂神异。古时候有虞舜两个圣王,他们的父母顽固而愚蠢。但虞舜辛勤躬耕,奉养父母,孝德厚美不违仁义。伯瑜七十岁的时候,穿上小儿色彩艳丽的衣服装扮成孩子来逗母亲开心(其实这里应该是老莱子)。因过受母笞打时,感到母亲年老力衰,笞打无力,悲叹哭泣。丁兰幼年父母双亡,自己感伤早早就是孑然一身。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早晚拜见供奉,事之如生。逆子见到父母的陵墓这才悔恨没尽到身为人子的责任,去做违法的事麻痹自己来求得惩罚。岳父苦心为他辩白开脱,终于被赦免罪行保全了名声。董永家境贫寒,族中长者没有分配财产给他,但他借贷也要供养父母,给别人工作来改善父母的生活。讨债债主塞满了家门,不知道该怎么偿还债务。上天也被他的孝行感动,天上的仙女用天梭在织机上十天织成百匹锦绢为他还清了债务。时光匆匆,悲叹啊我的亡父。我出生是多么晚,你离我而去是多么早。诗经中《蓼莪》的感叹是谁发出的,使人到老去的时候也不能够忘记。归去时咏诵虞舜所作的《南风》,落下的眼泪沾湿了衣襟。就要结尾了, 结尾的乐曲是这样唱的:圣王领有四海,用德行教化民众。属国都归于礼治,平民家中都恭谨虔诚。学校谨守礼节,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在田中可以看见。家里有曾参与闵损这样的儿子,整个家庭都会拥有让人称赞的仁义,德行。小孩不夭折,老人能够安享晚年。陛下万寿无疆,母亲也是一样。

7,曹植写七步诗的背景 以及他的资料

背景:曹丕是曹植的哥哥,两个人同时魏武帝曹操的儿子。曹植少而有才,曹操一度想废曹丕而立曹植为太子。曹丕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用尽心机不择手段,最终成功继承王位。在曹丕成为魏文帝之后,为了进一步打击曹植的势力,逼其作诗(目的是如果曹植不能作就把他杀死)。《七步诗》即诞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资料: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之弟。他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品》称为“建安之杰”。现在流传下来的作品也最多,诗有八十多首,辞赋、散文完整的与残缺不全的共四十馀篇。从这些作品来看,其成就的确在建安时期一般作家之上。 《七步诗》:出自《世说新语》,传说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人曹植的名篇。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 七步诗 朝代:两汉 作者:曹植 原文: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译文: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之弟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之弟。他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品》称为“建安之杰”。现在流传下来的作品也最多,诗有八十多首,辞赋、散文完整的与残缺不全的共四十馀篇。从这些作品来看,其成就的确在建安时期一般作家之上。 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 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七步”这一典故出自于《世说新语.文学》,与曹植有关。 曹植与魏国的开国皇帝曹丕是同胞兄弟,曹植自幼聪颖,心地善良,又工诗善文,才华位于诸弟兄之上,所以深得曹操的宠爱。曹操本打算立曹植为帝,结果由于有人从中作梗未以愿以偿,曹丕当上帝王后,对曹植的才华也非常嫉妒,总想加害曹植。一天,曹丕把曹植召进宫来,只见曹丕端坐大殿,曹植知道大事不妙,于是下跪行拜,曹丕开口说道,虽然我们是同胞兄弟,但是按照国法,我们是君臣关系,你竟敢在朝臣中夸耀自己的文才,今天请你以兄弟为题写一首诗来,诗中不允许出现“兄弟”两字,并且必须在七步之内完成,否则就要砍头治罪。曹植知道曹丕要逼自己于绝路,于是他悲愤交加,随口吟道:“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听了以后,心里惭愧,于是打消了杀害曹植的念头。 后来,人们用这个典故比喻人才思敏捷,唐代李白的《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诗中就运用了这个典故:“九卿领徐方,七步继陈思。”

8,曹植的白马诗

白马饰金羁[3]连翩西北驰[4]。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5]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6]。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7]。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8]。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9]。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10]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11]。长驱蹈匈奴[12],左顾陵鲜卑[13]。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14]?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1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注释】 [1]本篇属《杂歌曲·齐瑟行》,又名《游侠篇》。 [2]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第三子,丕同母弟。封陈王,谥曰思,故世称陈思王。一生以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受曹操宠爱,尝随征伐,诗文多写其安逸生活和建功立业的报负;后期备受曹丕父子迫害,郁郁而终,诗文多表现其愤抑不平之情及要求个人自由解脱的心境。 [3]羁:马络头。 [4]连翩:接连不断,这里形容轻捷迅急的样子。魏初西北方为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居住区,驰向西北即驰向边疆战场。 [5]幽并:幽州和并州,即今河北、山西和陕西诸省的一部分地区。游侠儿:重义轻生的青年男子。 [6]扬:传扬。垂:边疆。"少小"二句:青壮年时期即离开家乡,为保卫国家而扬名于边疆。 [7]宿昔:昔时,往日。秉:持。楛(hù户)矢:用楛木做箭杆的箭。何:多么。"宿昔"二句:意思是说昔日良弓不离手,箭出尽楛矢。 [8]控:引,拉开。左的:左方的射击目标。摧:毁坏。与下文的"散"(破裂),都有穿透之意。月支:与"马蹄"都是射贴(箭靶)的名称。接:迎接飞驰而来的东西。猱(náo挠):猿类,善攀缘,上下如飞。 [9]剽:行动轻捷。螭(chí痴):传说中的猛兽,如龙而黄。 [10]虏:胡虏,古时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数:屡次。 [11]羽檄:檄是军事方面用于征召的文书,插上羽毛表示军情紧急,所以叫羽檄。厉马:奋马,策马。 [12]蹈:奔赴。 [13]陵:陵蹈,以武临之。 [14]怀:顾惜。[15]中:心中。顾:念。 【译文】 白马装饰上金色的羁头, 结着伴儿向西北飞驰; 请问这是谁家的青年, 是幽州和并州的游侠? 在小时便远离了家乡, 扬名在边陲; 随时准备好弓箭, 箭桶里箭很多, 左右开弓射中目标, 比树上的猿类还敏捷, 抬手就能射中飞驰而来的东西 俯身就能打碎箭靶 比林中的豹螭更勇悍轻捷; 边陲告急的消息一旦传来, 虏骑多次骚扰我们, 征召的檄文从北方来, 策马登上高坡; 长驱直入打败匈奴, 向西攻打,击溃鲜卑。 我们既志身流血的事业, 怎可去看重生命的安危? 父母倘不能瞻顾,尽心, 何况妻儿? 名字被记在壮士名册中, 不能顾及私人! 为国献身,去血洒疆场, 我们视死如归! 【提示】 这首诗描写和歌颂了边疆地区一位武艺高强又富有爱国精神的青年英雄,借以抒发作者的报国之志。本诗中的英雄形象,既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又凝聚和闪耀着时代的光辉,为曹植前期的重要代表作品。 青春气息浓厚. 诗歌以曲折动人的情节,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生动感人的青年爱国英雄形象。开头两句以奇警飞动之笔,描绘出驰马奔赴西北战场的英雄身影,显示出军情紧急,扣动读者心弦;接着以"借问"领起,以铺陈的笔墨补叙英雄的来历,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英雄形象;"边城"六句,遥接篇首,具体说明"西北驰"的原因和英勇赴敌的气概。末八句展示英雄捐躯为国、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境界。
白马饰金羁[3],连翩西北驰[4]。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5]。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6]。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7]。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8]。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9]。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10]。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11]。长驱蹈匈奴[12],左顾凌鲜卑[13]。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14]?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1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白马篇 三国·魏·曹植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猿猴,勇剽若豹螭

9,建安七子是指哪七个人

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获得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而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今河北临漳县西)中,又号“邺中七子”。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建安七子与“三曹”往往被视作汉末三国时期文学成就的代表。建安七子简介:王粲(177~217年)字仲宣。东汉末文学家。山阳高平(今微山县两城)人,“七子”之一。少有才名。汉献帝初平元年(190),董卓劫持汉献帝迁长安,其父时任大将军何进长史,王粲随父西迁,在长安见当时著名学者蔡邕,深为蔡邕所赏识。初平二年(192),因关中骚乱,王粲往荆州依刘表,客居荆州十余年,有志不伸,心怀颇郁郁。建安十三(208),曹操大军南下,刘表病卒,子刘琮投降,王粲遂归曹操,深得曹氏父子信赖,赐爵关内侯。建安十八年(213),曹操晋爵魏公,魏国建,王粲官任侍中。二十二年(217),从曹操南征孙权,北还途中病卒,终年四十一岁。王粲善属文,其诗赋为建安七子之冠。《魏志》本传记王粲著诗、赋、论、议近60篇。有明人辑录遗文《王侍中集》,今存诗23首。后人评价 “七子之冠冕”(刘勰)徐干(171-217),字伟长,北海(今山东潍坊市)人,建安七子之一。少年勤学,潜心典籍。汉灵帝末,世族子弟结党权门,竞相追逐荣名,徐干闭门自守,穷处陋巷,不随流俗。建安初,曹操召授司空军师祭酒掾属,又转五官将文学。数年后,因病辞职,曹操特加旌命表彰。后又授以上艾长,也因病不就。建安二十二年(217)二月,瘟疫流行,亦染疾而亡。主要著作是《中论》,曹丕称赞此书"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与吴质书》)其情诗《室思诗》也是一往情深。阮瑀(约165-212) ,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建安七子之一。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年轻时曾受学于蔡邕,蔡邕称他为“奇才”。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当时军国书檄文字,多为阮瑀与陈琳所拟。后徙为丞相仓曹掾属。诗歌语言朴素,往往能反映出一般的社会问题。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比较生动形象。阮瑀的音乐修养颇高,他的儿子阮籍,孙子阮咸皆是当时名人,位列“竹林七贤”,妙于音律。明人辑有《阮元瑜集》。应玚(177-217) ,字德琏,汉汝南南顿县(今河南省项城市南顿镇)人,建安七子之一。擅长作赋,代表性诗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初被魏王曹操任命为丞相掾属,后转为平原侯庶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将时,玚为将军府文学(掌校典籍、侍奉文章),著文赋数十篇。诗歌亦见长。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经刘备表荐兼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为其所杀。孔融能诗善文,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表》,其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孔北海集》。陈琳(?-217年),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宝应,一说盐城盐都区大纵湖)人。汉末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汉灵帝末年,任大将军何进主簿。何进为诛宦官而召四方边将入京城洛阳,陈琳曾谏阻,但何进不纳,终于事败被杀。董卓肆恶洛阳,陈琳避难至冀州,入袁绍幕府。袁绍失败后,陈琳为曹军俘获。曹操爱其才而不咎,署为司空军师祭酒,使与阮瑀同管记室。后又徙为丞相门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与刘桢、应瑒、徐干等同染疫疾而亡。陈琳著作,据《隋书?经籍志》载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张溥辑有《陈记室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刘桢(?-217),东汉名士,建安七子之一。字公干,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博学有才,与魏文帝友善。后以不敬罪被刑,刑后署吏。所作五言诗,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今有《刘公干集》。建安七子之一。以文学见贵。建安中,刘桢被曹操召为丞相掾属。与曹丕兄弟颇相亲爱。后因在曹丕席上平视丕妻甄氏,以不敬之罪服劳役,后又免罪署为小吏。建安二十二年 (217),与陈琳、徐干、应玚等同染疾疫而亡。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于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存诗十五首,《赠从弟》三首为代表作,言简意明,平易通俗,长于比喻。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chihuoyunnan}删除,{因为内容来自网络}凡涉及中药秘方或者处方,需要请专业医生验证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乱用,本内容只是整理自网络的参考信息】
关键字:
为您推荐
2005-2023   www.ynyao.com 版权所有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滇ICP备19000309号-1  

服务热线:192-7871-9469 【微信同号,请注明来意】 网址:www.yny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