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药材网—专业的药材资讯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藏红花> 瓜蒌藏红花,藏红花的用法

瓜蒌藏红花,藏红花的用法

本文目录一览藏红花有什么作用2,藏红花的用法3,中医如何防治动脉粥样硬化藏红花有什么作用所谓的藏红花其实也是红花中的一个品种而已。红花味辛、甘、苦,性温。功能活瘀血、生新血。少用有活血养血作用:多用可……

本文目录一览

1,藏红花有什么作用

所谓的藏红花其实也是红花中的一个品种而已。红花味辛、甘、苦,性温。功能活瘀血、生新血。少用有活血养血作用:多用可有破血行瘀的作用。红花是最常用的活血化瘀药。妇科使用尤多。凡血瘀经闭,或月经量少,行经有血块,或经期后延等症,皆可选用。常配合当归、川芎、白芍、熟地、桃仁、茜草、香附、牛膝等同用。行经腹痛者,还可选加五灵脂、元胡、蒲黄、川楝子、吴茱萸、小茴香等。若胎死腹中,也可用本品配当归、川芎、牛膝、肉桂、车前子、生大黄、芒硝、桂枝、桃仁等同用。内科疾病中,凡因瘀血阻滞而产生的胃脘痛、腹痛、腹中积块等,皆常应用。例如胃脘痛可配高良姜、香附、五灵脂、蒲黄、砂仁等同用;腹痛可配合当归、白芍、丹参、元胡、桂枝、吴萸、木香等同用;腹中有积块者,还可选加三棱、莪术、炙鳖甲、生牡蛎、桃仁、炙山甲、海藻等同用。由于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而致气血两虚者,也可用本品(量不可大)配当归、丹参、白芍、生地、熟地、白术、党参、茯苓、陈皮、炙草等同用,有祛瘀血、生新血的作用。本品能入心经兼入肺经,对于血瘀气滞或气血不通畅而致的胸痹心痛,可以本品配合瓜蒌、薤白、桂枝、五灵脂、枳壳、苏梗、檀香等同用。对于传染性肝炎(肝大或不大)表现有胁痛、腹胀闷、病程久、或舌质暗、或舌有瘀斑,中医认为有血瘀气滞的证候者,常用红花配合柴胡、皂刺、白蒺藜、茜草、川楝子、苏木、泽兰、泽泻、焦三仙、槟榔等同用,对恢复肝功能及使肿大的肝变软变小有一定帮助。中风半身不遂,可用本品配合桑枝、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炙山甲、地龙、黄芪、牛膝、片姜黄、竹沥等同用。红花有南红花、西(藏)红花的分别,二者功用相近似。但南红花祛瘀活血的作用较强,而养血作用较差。西红花性质较润,养血的作用大于祛瘀作用。处方上只写“红花”时,药房中即给南红花(又名草红花)。西红花价较贵,多不入汤药同煎,常用0.9~1.5克,放入酒杯中再放黄酒半杯多,隔杯用开水炖化,兑入汤药内服用。桃仁治瘀血偏于局部有形、或在下腹部者。红花治瘀血偏于散在全身无定处者。二者常同用,可有协同作用。用量一般2.5~9克。前人有“过用能使血行不止”的经验记载,故不可过用。无瘀血者及孕妇忌用。据近代研究报导,红花煎剂能使实验动物的在体子宫及离体子宫有兴奋作用;尤其对已孕子宫更为明显;对实验动物有降血压作用;能使犬心脏的收缩及扩张增加;对实验动物的支气管平滑肌有收缩作用。

瓜蒌藏红花

2,藏红花的用法

1、它的主要应用:用于血滞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等症。藏红花辛散温通、专入血分;功能活血祛瘀,通调经脉,一般和桃仁、当归、川芎等配伍应用,治疗经闭可以配伍莪术、肉桂等,如膈下逐瘀汤。治疗痛经,可以考虑赤芍、延胡索、香附等配伍,以起到理气、活血、止痛的作用,也可以单用。2、还可以用于治疗症瘕积聚、心腹瘀痛及跌打损伤、血脉闭塞等症。本品能够活血祛瘀消症,通畅血脉消肿止痛。治疗症积,一般配伍三棱、莪术;治疗跌打损伤,可以配伍苏木、乳香等;治疗心脉瘀阻,胸痹心痛,可以配伍桂枝、瓜蒌、丹参等。3、最后还可以用于斑疹色暗,热郁血瘀。一般藏红花可以有活血化斑的功效。因其性凉,有凉血、解毒之功,常配伍当归、紫草、大青叶等药物,针对它的用法用量一般采用1到3克;它的主要适用人群,对于藏红花需要注意,对于孕妇是忌服的,有明显的出血倾向的也不宜服用。

瓜蒌藏红花

3,中医如何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与中医痰浊血瘀之间关系的研究受到许多学者的重视。  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动脉粥样硬化与饮食失调,脾失健运;五志所伤,情志失调;年高体衰,肾精亏损;气血亏耗,心脉失养有关。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逐步认识到动脉粥样硬化的本质是本虚标实:本虚,包括气虚、阳虚、阴虚;标实,包括血瘀、痰浊、气滞、寒凝等范畴。  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与中医痰浊血瘀之间关系的研究受到许多学者的重视。中医学认为,脏腑功能失调,则气血津液运行障碍。若脾胃受损,使脾不健运,输化失常,则水谷精微变为浊脂,进入血液而使血脂升高;浊脂越积越多,不得清化而变为血中之痰浊。人之血液流行于血脉之中,脏腑功能失调则血运不畅,易生瘀滞。痰瘀互结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引发中风、胸痹、真心痛、痴呆等诸病。  目前,中医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单味药和成方的研究,主要从活血化瘀、祛痰降脂、扶正补虚法(健脾益气、补益肝肾)等治法入手。  活血化瘀法  中医将血液的高凝状态、血栓形成、血管壁受损、脂斑形成,有包块刺痛,舌质青紫等视为血瘀证。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证明,多种活血化瘀药具有抗动脉硬化作用,对其研究也较深入。  三七,性味甘微苦,温,归肝、胃经。功能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研究发现,三七有效成分能明显升高血清中血管内皮舒张因子(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降低内皮素(ET)、血浆脂质过氧化物(LPO)活性水平,拮抗血小板粘附、聚集和血栓形成,保护动脉壁和扩张血管 。  具有抗动脉硬化作用的活血化瘀药还有丹参、川芎、西红花、蒲黄、牡丹皮、桃仁、姜黄。一些有破血作用的虫类药如水蛭、蜈蚣等也有抗动脉硬化作用。  血脂异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增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具有调节血脂作用的活血化瘀中药还有鸡血藤、没药、大黄、虎杖、姜黄、地龙、桃仁、红花、三七、水蛭、丹参、郁金等。  祛痰降脂法  脂质代谢异常是导致动脉硬化形成的重要因素,中医将高脂血症归属为痰浊证。所以采用化痰降脂、利水渗湿等方法治疗。  常用药物如昆布,性味咸,寒,归肝、胃、肾经。功能软坚散结,消痰,利水。实验结果显示,昆布醇提取物能使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提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降低,血过氧化物含量降低,这些作用有利于拮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发展。  化痰祛瘀汤由化痰药(如桔梗、海藻、瓜蒌、玉米须)及祛瘀药(如山楂、郁金、蒲黄、藏红花)共同组成,能有效降低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LDL-C水平,提高HDL-C含量,有很好的降低血脂的作用。  扶正补虚法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本质是本虚标实之证,所以补其不足十分重要。人至中老年,脾胃功能渐衰,脾虚则运化升清失职,水谷精微运化失常化为痰浊,阻于血脉,而形成高脂血症。肾气渐衰,肾的生化推动乏力,血失畅行,瘀滞于脉道而硬化。扶正补虚法针对脏腑亏虚之证,而多采用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气、滋养肝肾等作用的方药。  有利于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发展的扶正补虚类中药有 :淫羊藿、当归、何首乌、黄芪、党参、白术、桑寄生、牛膝、杜仲、沙棘、刺梨、绞股蓝、灵芝、蜂胶等。

瓜蒌藏红花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chihuoyunnan}删除,{因为内容来自网络}凡涉及中药秘方或者处方,需要请专业医生验证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乱用,本内容只是整理自网络的参考信息】
关键字:
为您推荐
2005-2023   www.ynyao.com 版权所有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滇ICP备19000309号-1  

服务热线:192-7871-9469 【微信同号,请注明来意】 网址:www.yny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