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药材网—专业的药材资讯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动物药材> 孙思邈 动物药,我国古代药王孙思邈所著的医学典籍是什么

孙思邈 动物药,我国古代药王孙思邈所著的医学典籍是什么

本文目录一览我国古代药王孙思邈所著的医学典籍是什么2,中药渣为什么倒在十字路口3,孙思邈的主要贡献是什么4,药王孙思邈的生平5,曾名动天下的药王孙思邈到底活了多少岁6,孙思邈为何成为药王7,孙思邈的大医习业中的三史指什么8,在孙思邈的时……

本文目录一览

1,我国古代药王孙思邈所著的医学典籍是什么

千金方

孙思邈 动物药

2,中药渣为什么倒在十字路口

相传孙思邈在山上遇到了一只受了伤的老虎,他好心地将这只老虎救治了,在这之后这只老虎就成了他的坐骑,但孙思邈怕老虎吓到村民,然后他让村民将药倒在十字路口,那么在这时候老虎就不会靠近,人们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一个习惯。中药渣为什么倒在十字路口以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统称为中药。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中药的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一般会根据医疗、调制、制剂的需要,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常用的炮制中药药材的方法有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

孙思邈 动物药

3,孙思邈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留下了两部医学著作《千金方》和《唐本草》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医术孙思邈不仅精于内科,而且擅长妇科、儿科、外科、五官科。在中医学上首次主张治疗妇女儿童疾病要单独设科,并在著作中首先论述妇、儿医学,声明是“崇本之义”。他非常重视妇幼保健,著《妇人方》三卷,《少小婴孺方》二卷,置于《千金要方》之首。在他的影响之下,后代医学工作者普遍重视研究妇、儿科疾病的治疗技术。孙思邈非常重视预防疾病,讲求预防为先的观点,坚持辨证施治的方法,认为人若善摄生,当可免于病。只要“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体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并提出“存不忘亡,安不忘危”,强调“每日必须调气、补泻、按摩、导引为佳,勿以康健便为常然。”他提倡讲求个人卫生,重视运动保健,提出了食疗、药疗、养生、养性、保健相结合的防病治病主张。孙思邈很重视研究常见病和多发病。如山区人民由于食物中缺碘,易患甲状腺肿大病(俗称粗脖子),他认为这种病是由于山中的水质不洁净引起的,所以就用海藻等海生植物和动物的甲状腺来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他对脚气病作了详细的研究,首先提出用谷白皮煮粥常服可以预防,所选择的治疗脚气病的药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效果很好。在长期的实践中,孙思邈还总结出治疗痢疾、绦虫、夜盲等病症的特效药方。在太白山中居住时,孙思邈亲自采集药材,研究药物性能。他认为适时采药极为重要,早则药势未成,晚则药势已竭,依据丰富的药学经验,确定出233种中药材适当采集的时节。孙思邈对针灸术也颇有研究,著有《明堂针灸图》,以针灸术作为药物的辅助疗法。他认为“良医之道,必先诊脉处方,次即针灸,内外相扶,病必当愈。”积极主张对疾病实行综合治疗。多项医学第一1.医学巨著《千金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被国外学者推崇为“人类之至宝”。2.第一个完整论述医德的人。3.第一个倡导建立妇科、儿科的人。4.第一个麻风病专家。5.第一个发明手指比量取穴法。6.第一个创绘彩色《明堂三人图》。7.第一个将美容药推向民间。8.第一个创立“阿是穴”。9.第一个扩大奇穴,选编针灸验方。10.第一个提出复方治病。11.第一个提出多样化用药外治牙病。12.第一个提出用草药喂牛,而使用其牛奶治病的人。13.第一个提出“针灸会用,针药兼用”和预防“保健灸法”。14.系统、全面、具体论述药物种植、采集、收藏的第一人。15.第一个提出并试验成功野生药物变家种。16.首创地黄炮制和巴豆去毒炮制方法。17.首用胎盘粉治病。18.最早使用动物肝治眼病,动物肝富含维生素A。19.第一个治疗脚气病并最早用彀树皮煎汤煮粥食用预防脚气病和脚气病的复发,比欧洲人早一千年,彀树皮富含维生素B1。20.首创以砷剂(雄黄等)治疗疟疾病,比英国人用砒霜制成的孚勒氏早一千年。21.第一个提出“防重于治”的医疗思想。22.首用羊餍(羊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23.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深入民间,向群众和同行虚心学习、收集校验秘方的医生。24.第一个发明导尿术。

孙思邈 动物药

4,药王孙思邈的生平

孙思邈,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耀县)人,是著名的医师与道士。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 用药如神的他,发明了火器。

5,曾名动天下的药王孙思邈到底活了多少岁

如果要列举中国古代的名医,“药王”孙思邈一定会拥有姓名——他是唐代的一位“神医”,写成《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重要医学书籍,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一些 养生 理论,至今仍被人们推崇。 不过,说起生卒年,孙思邈却显得有些神秘,后世也曾对他的年龄争论不休,有的说他享年101岁,有的说他享年至少在120岁以上……这位拥有传奇一生的老人,到底活了多少岁? 一 孙思邈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很受老百姓尊敬。可身为一代名医,他最初却没敢把“当医生”作为自己的理想。 制图:倪雯冰 孙思邈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很聪明。他的父亲读过书,也算识文断字,但却最终未能进入仕途。出于望子成龙的心理,孙父把入仕的愿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希望孙思邈将来能光宗耀祖。 孙家本来就不怎么富裕,再加上孙思邈自幼体弱多病,免不了求医问药,一家人的日子经常过得紧巴巴。他觉得很对不起父母,再加上总能看到亲戚邻里没钱看病,便萌生了学医的念头。 但孙思邈很孝顺,不愿意违拗父亲的意愿。于是,他就在完成课业后偷偷读医书,然后把借来的医书整册抄录下来,一直背到烂熟于心。 除了孙父外,家里其他人倒不反对孙思貌学医,兄弟姐妹生病了,也来找孙思邈诊治。为此,他大受鼓舞,对医学的兴趣更浓厚了,医术也越来越精湛。 就在这时,一个意外改变了孙思邈父亲的想法。有一天,孙思邈的父亲从地里干活回家,突然跌倒在地,脸色青紫,连话都说不出来。一家人顿时慌成一团。 见此情景,孙思邈跑到母亲身边,低声说出了父亲的病症以及治疗方法。孙母半信半疑,但为了救丈夫的命,还是马上去药铺买药,熬好后给孙父喝下。 一剂药下肚,孙父的脸色渐渐恢复正常,说话也顺畅起来。他改变了看法,同意孙思邈学医,同时给儿子立下一条规矩:以后若给人看病,需要把病人当成自己的家人一样对待。 也许,连孙父自己都没想到,一代名医的试炼之路,就此徐徐展开。 二 得到父亲的许可后,孙思邈完全没了担心,一头扎进浩如烟海的医药书籍中。 制图:倪雯冰 他求学的道路漫长而艰辛。那个时候,医学体系还没有那么完备,孙思邈便一边钻研医书,一边谨慎实践,不断提高医术。久而久之,找他看病的人越来越多。 唐贞观年间,长孙皇后身体不适,在大臣的建议下,唐太宗派人请孙思邈入宫,为长孙皇后诊治。 等孙思邈到了皇宫,太医们立马炸了锅。在他们眼中,孙思邈地位低下,不过是民间的草根大夫,连点宫廷的礼数都不懂,长孙皇后身份尊贵,怎么可以让他来治病? 听完太医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唐太宗也有点犹豫不决。这时,孙思邈自告奋勇地说,自己可以“悬丝诊脉”:把一根丝线系在长孙皇后腕上,自己捏着另外一端,便能诊断病情。 一会儿功夫,孙思邈便给出了治病的方法:只需在长孙皇后左手扎一针,再吃上几付汤药就能痊愈。果然,按他给出的方案一治,长孙皇后很快就痊愈了。 有趣的是,“悬丝诊脉”并不是孙思邈诊断病情的途径。之前,他其实已经跟服侍皇后的宫女们详细了解长孙皇后的病情,也认真研究了太医们开过的药方,“悬丝”的时候,其实是在想如何开药方。 从这个故事,也足以看出孙思邈精湛的医术和过人的智慧。 三 治好了长孙皇后的病,孙思邈并没有像唐太宗提议的那样留在太医院,而是回到民间,一边采药,一边行医救人。 制图:倪雯冰 很多人慕名前来找他看病,或者拜师学艺,这其中就有初唐文学家卢照邻。大约公元673年,卢照邻得了一种恶疾,相传他因此头发稀疏、脸上长满毒疮,四处求医,却无人敢收治。 他不甘心就这样死去,辗转找到了孙思邈。略略一打量,孙思邈已经大概知道卢照邻得了什么病。看着卢照邻一脸凄凉,孙思邈不忍心拒之门外,便让他留下治病,还收其为徒。 有一天,卢照邻坐在院子里,看着眼前的梨树默不作声。孙思邈见了,便问开口问道:“你有什么心事呢?”卢照邻说:“我身患恶疾,就像这生病的梨树啊。” 说罢,他把写好的《病梨树赋》拿给孙思邈看。孙思邈读完,沉吟了一下说道:“你对自己的病情太悲观了。人要放宽心,积极治疗,这样病才能好得快啊。” 在孙思邈的耐心开导和精心治疗下,卢照邻的病情有了一些好转。他的心胸也开阔了许多,后来还帮助老师写完一部医学名著《千金翼方》。 四 实际上,这部《千金翼方》只是孙思邈著作之一。他在行医过程中,曾便深感前代医方散乱浩繁,难以检索,于是结合自己的经验,编著了一本医学典籍,总结唐初及以前的医学成就。 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难之际,价值更当胜于此,于是把这部书取名为《千金要方》,简称《千金方》。 制图:倪雯冰 其中,该书首篇所列的《大医精诚》、《大医习业》,是中医学伦理学的基础;其妇、儿科专卷的论述,奠定了宋代妇科、儿科独立的基础……它的影响太过深远,以致有人称之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 此外,孙思邈在整理和研究张仲景《伤寒论》后,将伤寒归为十二论,伤寒禁忌十五条,为后世研究《伤寒杂病论》提供了可循的门径。他创立了从方、证、治三方面研究《伤寒杂病论》的方法,开后世以方类证的先河。 日月如梭,孙思邈也渐渐老去了。晚年,他隐居于故里京兆华原五台山专心立著,也依然很喜欢读书,直到去世,依然手不释卷。 不过,他的年龄却一直存在争议。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提到,孙思邈应该是享年101岁;也有人认为,结合《新唐书》《旧唐书》等史料推断,孙思邈享年120岁以上。此外,也有141岁、165岁等说法。 《新唐书》中的记载则是“永淳初,卒,年百余岁。”如今,我们也只能知道,在唐代永淳初年,孙思邈与世长辞。 五 为了纪念孙思邈,人们为他建庙塑像、树碑立传。《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也被广泛应用,还流传到海外。 制图:倪雯冰 有许多人说,人们怀念孙思邈,不光是因为他高超的医术,也是因为感念于他崇高的医德。在《千金要方》中,他也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专门立题。 孙思邈始终认为,医生必须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一生中,他对前来求医的人,不分高贵低贱、贫富老幼,都一视同仁;出外治病也不避寒暑,不顾辛劳,次次全力以赴。 他还提倡,医生治病时不能借机索要财物,应该无欲无求。在孙思邈眼中,动物的生命也值得重视,据说,他从不用动物入药,“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 这一辈子,孙思邈没给子孙们攒下多少物质财富,留下的是“药王”的美誉和无数老百姓的怀念。他去世时还留有遗嘱:要薄葬,不要焚烧那些纸扎的阴间器物,祭祀时也不要宰杀牲畜。

6,孙思邈为何成为药王

古代民间供奉的医药之神。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药王,其原型亦有所不同。“药王”一名,最早见于东晋时佛经译本中的药王菩萨。药王菩萨慈悲为怀,救人危难,故民间常把同样能救人危难的医生比喻成药王。

7,孙思邈的大医习业中的三史指什么

药圣孙思邈生活在唐朝前期。此时仍以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为“三史”。魏晋南北朝开始以《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 唐玄宗开 以后,因《东观汉记》失传,乃以《史记》、《汉书》、《后汉书》为三史。见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三史》。《后汉书·郡国志序》:“今但録中兴以来郡县改异,及《春秋》、三史会同征伐地名,以为《郡国志》。以上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你好!孙思邈大医习业中说“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其中三史是指《史记》、《汉书》、《东观汉记》(后汉书)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8,在孙思邈的时代发生了几大药学事件

用动物的肝脏治疗夜盲症,用羊的甲状腺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用牛乳、豆类、谷皮等防治脚气病;对于孕妇,提出住处要清洁安静,心情要保持舒畅,临产时不要紧张;对于婴儿,提出喂奶要定时定量,平时要多见风日,衣服不可穿得过多.....孙思邈又是世界上导尿术的发明者。据记载:有一个病人得了尿潴留病,撒不出尿来。孙思邈看到病人憋得难受的样子,他想:“吃药来不及了。如果想办法用根管子插进尿道,尿或许会流出来。”他看见邻居的孩子拿一根葱管在吹着玩儿,葱管尖尖的,又细又软,孙思邈决定用葱管来试一试,于是他挑选出一根适宜的葱管,在火上轻轻烧了烧,切去尖的一头,然后小心翼翼地插进病人的尿道里,再用力一吹,不一会儿尿果然顺着葱管流了出来。病人的小肚子慢慢瘪了下去,病也就好了。

9,孙思邈是药王吗他到底活了多少岁

  是的``   孙思邈   孙思邈,是京兆东原人(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出生于隋开皇元年,卒于唐永淳元年。活了102岁(也有说他活了141岁),他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历史上,被人们尊为“药王”。   孙思邈7岁时读书,就能“日诵千言”。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岁,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并对佛家的经典著作十分精通,被人称为“圣童”。但他认为走仕途,做高官太过世故,不能随意,就多次辞谢了朝廷的封赐。隋文帝让他做国子博士,他也称病不做。唐太宗即位后,召他入京,见到他50多岁的人竟能容貌气色、身形步态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叹,便道:“所以说,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神仙人物原来世上竟是有的,怎么会是虚言呢?”皇帝还想授予他爵位,但仍是被孙思邈拒绝了。高宗继位后,又邀他做谏议大夫,也未被允。孙思邈归隐的时候,高宗又赐他良驹,还有已故的鄱阳公主的宅邸居住,就连当时的名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文学大家都十分尊敬他,以待师长的礼数来侍奉他。   一次,卢照邻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名医能治愈疑难的疾病,是什么原因呢?” 孙思邈的回答十分精彩,也足见其医学上的造诣颇深。他答道:“对天道变化了如指掌的人,必然可以参政于人事;对人体疾病了解透彻的人也必须根源于天道变化的规律。天候有四季,有五行,相互更替,犹似轮转。那么又是如何运转呢?天道之气和顺而为雨;愤怒起来便化为风;凝结而成霜雾;张扬发散就是彩虹。这是天道规律,人也相对应于四肢五脏,昼行夜寝,呼吸精气,吐故纳新。人身之气流注周身而成营气、卫气;彰显于志则显现于气色精神;发于外则为音声,这就是人身的自然规律。阴阳之道,天人相应,人身的阴阳与自然界并没什么差别。人身的阴阳失去常度时,人体气血上冲则发热;气血不通则生寒;气血蓄结生成瘤及赘物;气血下陷成痈疽;气血狂越奔腾就是气喘乏力;气血枯竭就会精神衰竭。各种征候都显现在外,气血的变化也表现在形貌上,天地不也是如此吗?”   孙思邈还对良医的诊病方法做了总结:“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胆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气质;“心小”是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边落足一样时时小心谨慎;“智圆”是指遇事圆活机变,不得拘泥,须有制敌机先的能力;“行方”是指不贪名、不夺利,心中自有坦荡天地。这就是孙思邈对于良医的要求。其实,何止于医者,仅从为人的角度上来讲,恐怕要做一个有气度、有担当的人,也不悖此道吧!   孙思邈是古今医德医术堪称一流的名家,尤其对医德的强调,为后世的习医、业医者传为佳话。他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来专门立题,重点讨论。而他本人,也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历代医家和百姓尊崇倍至的伟大人物。

10,药王孙思邈 的邈 怎么读

药王孙思邈 的邈 读法是;邈拼音:miǎo简体部首:辶五笔86:eerp五笔98:erqp总笔画:17笔顺编码:撇捺捺撇折撇撇撇竖折横横撇折捺折捺解释:遥远:~远。~~。
孙思邈(541或581~682)西魏时代出生,卒于682年,是个百岁老人孙思邈的年龄现今有六种说法:最小的101岁,第二种说法是120岁,第三种说法是131岁,第四种说法是141岁,第五种说法是165岁,甚至还有168岁的说法。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被人称为“药王”。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幼聪颖好学。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及长,通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佛典。年十八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北周大成元年(579),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在今陕西郿县)学道,炼气、养形,究养生长寿之术。及周静帝即位,杨坚辅政时,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就。隋大业(605~618)中,游蜀中峨眉。隋亡,隐于终南山,与高僧道宣相友善。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师,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辞不受,再入峨眉炼“太一神精丹”。显庆三年(658),唐高宗又征召至京,居于鄱阳公主废府。翌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仍固辞不受。咸亨四年(673),高宗患疾,令其随御。上元元年(674),辞疾还山,高宗赐良马,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属之。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追封为妙应真人。  孙思邈7岁时读书,就能“日诵千言”。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岁,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并对佛家的经典著作十分精通,被人称为“圣童”。但他认为走仕途,做高官太过世故,不能随意,就多次辞谢了朝廷的封赐。隋文帝让他做国子博士,他也称病不做。唐太宗即位后,召他入京,见到他50多岁的人竟能容貌气色、身形步态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叹,便道:“所以说,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神仙人物原来世上竟是有的,怎么会是虚言呢?”皇帝还想授予他爵位,但仍是被孙思邈拒绝了。高宗继位后,又邀他做谏议大夫,也未被允。孙思邈归隐的时候,高宗又赐他良驹,还有已故的鄱阳公主的宅邸居住,就连当时的名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文学大家都十分尊敬他,以待师长的礼数来侍奉他。   一次,卢照邻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名医能治愈疑难的疾病,是什么原因呢?” 孙思邈的回答十分精彩,也足见其医学上的造诣颇深。他答道:“对天道变化了如指掌的人,必然可以参政于人事;对人体疾病了解透彻的人也必须根源于天道变化的规律。天候有四季,有五行,相互更替,犹似轮转。那么又是如何运转呢?天道之气和顺而为雨;愤怒起来便化为风;凝结而成霜雾;张扬发散就是彩虹。这是天道规律,人也相对应于四肢五脏,昼行夜寝,呼吸精气,吐故纳新。人身之气流注周身而成营气、卫气;彰显于志则显现于气色精神;发于外则为音声,这就是人身的自然规律。阴阳之道,天人相应,人身的阴阳与自然界并没什么差别。人身的阴阳失去常度时,人体气血上冲则发热;气血不通则生寒;气血蓄结生成瘤及赘物;气血下陷成痈疽;气血狂越奔腾就是气喘乏力;气血枯竭就会精神衰竭。各种征候都显现在外,气血的变化也表现在形貌上,天地不也是如此吗?”   孙思邈还对良医的诊病方法做了总结:“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胆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气质;“心小”是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边落足一样时时小心谨慎;“智圆”是指遇事圆活机变,不得拘泥,须有制敌机先的能力;“行方”是指不贪名、不夺利,心中自有坦荡天地。这就是孙思邈对于良医的要求。其实,何止于医者,仅从为人的角度上来讲,恐怕要做一个有气度、有担当的人,也不悖此道吧!   孙思邈是古今医德医术堪称一流的名家,尤其对医德的强调,为后世的习医、业医者传为佳话。他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来专门立题,重点讨论。而他本人,也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历代医家和百姓尊崇倍至的伟大人物。
“邈”读miǎo简体部首: 辶 ,部外笔画: 14 ,总笔画: 17 释义◎ 遥远:~远。~~。(1) (形声。从辵( chuò),貌声。本义:距离遥远)(2) 同本义,通“藐” [remote;be far away]振景拔迹,顾邈同列。——陆机《谢平原内史表》互相轩邈。——吴均《与朱元思书》(3) 又如:邈若山河(形容遥远得如隔山河);邈绵(遥远;旷远);邈廓(辽阔);邈远(遥远);邈然(遥远的样子)(4) 久远。指时间长 [long]。如:邈永(久远);邈殊(久远);邈绝(久远);邈如旷世(仿佛隔了久远的年代)(5) 渺茫,模糊不清 [uncertain;not sure]。如:邈如(虚无飘渺的样子);邈思(遐想);邈渺(渺茫的样子)(6) 高远,超卓 [high and far;long-range]。如:邈行(高远超卓的行为);邈绝(高远);邈志(远大的志向)组词◎ 邈邈 miǎomiǎo[far away] 遥远的样子◎ 邈远 miǎoyuǎn[remote] 年代久远;历史悠长邈远的时代造句1、耳边雪露的声音越来越显得邈远。2、他看见黑雾从邈远出翻滚而来,虽然迟缓,却能感觉到压抑如山沉实,他的肩膀又向下跨一些。3、张邈远道而来,鞍马劳顿,即便他再急于夺回城池,却也不会当即就发起强攻。4、为什么叫破城炮,一是因为强大的攻击力,而是因为邈远的攻击范围。5、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孙思邈出生于西魏时代,传说生于541年卒于682年,是个百岁老人,孙思邈的年龄现今有六种说法:最小的101岁,第二种说法是120岁,第三种说法是131岁,第四种说法是141岁,第五种说法是165岁,甚至还有168岁的说法。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被人称为“药王”。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幼聪颖好学。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及长,通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佛典。年十八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北周大成元年(579),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在今陕西郿县)学道,炼气、养形,究养生长寿之术。及周静帝即位,杨坚辅政时,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就。隋大业(605~618)中,游蜀中峨眉。隋亡,隐于终南山,与高僧道宣相友善。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师,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辞不受,再入峨眉炼“太一神精丹”。显庆三年(658),唐高宗又征召至京,居于鄱阳公主废府。翌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仍固辞不受。咸亨四年(673),高宗患疾,令其随御。上元元年(674),辞疾还山,高宗赐良马,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属之。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追封为妙应真人。  孙思邈7岁时读书,就能“日诵千言”。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岁,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并对佛家的经典著作十分精通,被人称为“圣童”。但他认为走仕途,做高官太过世故,不能随意,就多次辞谢了朝廷的封赐。隋文帝让他做国子博士,他也称病不做。唐太宗即位后,召他入京,见到他50多岁的人竟能容貌气色、身形步态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叹,便道:“所以说,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神仙人物原来世上竟是有的,怎么会是虚言呢?”皇帝还想授予他爵位,但仍是被孙思邈拒绝了。高宗继位后,又邀他做谏议大夫,也未被允。孙思邈归隐的时候,高宗又赐他良驹,还有已故的鄱阳公主的宅邸居住,就连当时的名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文学大家都十分尊敬他,以待师长的礼数来侍奉他。  玄武门之变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即位之后怎么也应该在627年后召见的孙思邈。按传说孙思邈出生于541年的话,此时的他应该已经80多岁高龄了。再者二十三年五月,太宗去世,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时年二十二岁。次年(650年)改元永徽。这时高宗怎么可能邀请一百多岁高龄的孙思邈做谏议大夫?所以说传说生于541年死于682年是不成立的。据推算应该是生于570年左右,死于740年左右。  一次,卢照邻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名医能治愈疑难的疾病,是什么原因呢?” 孙思邈的回答十分精彩,也足见其医学上的造诣颇深。他答道:“对天道变化了如指掌的人,必然可以参政于人事;对人体疾病了解透彻的人也必须根源于天道变化的规律。天候有四季,有五行,相互更替,犹似轮转。那么又是如何运转呢?天道之气和顺而为雨;愤怒起来便化为风;凝结而成霜雾;张扬发散就是彩虹。这是天道规律,人也相对应于四肢五脏,昼行夜寝,呼吸精气,吐故纳新。人身之气流注周身而成营气、卫气;彰显于志则显现于气色精神;发于外则为音声,这就是人身的自然规律。阴阳之道,天人相应,人身的阴阳与自然界并没什么差别。人身的阴阳失去常度时,人体气血上冲则发热;气血不通则生寒;气血蓄结生成瘤及赘物;气血下陷成痈疽;气血狂越奔腾就是气喘乏力;气血枯竭就会精神衰竭。各种征候都显现在外,气血的变化也表现在形貌上,天地不也是如此吗?”   孙思邈还对良医的诊病方法做了总结:“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胆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气质;“心小”是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边落足一样时时小心谨慎;“智圆”是指遇事圆活机变,不得拘泥,须有制敌机先的能力;“行方”是指不贪名、不夺利,心中自有坦荡天地。这就是孙思邈对于良医的要求。其实,何止于医者,仅从为人的角度上来讲,恐怕要做一个有气度、有担当的人,也不悖此道吧!   孙思邈是古今医德医术堪称一流的名家,尤其对医德的强调,为后世的习医、业医者传为佳话。他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来专门立题,重点讨论。而他本人,也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历代医家和百姓尊崇倍至的伟大人物。 孙思邈一生著作80余部,除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还有《老子注》、《庄子注》、《枕中素书》 1 卷、《会三教论》1 卷、《福禄论》3 卷、《摄生真录》1 卷、《龟经》1 卷等。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chihuoyunnan}删除,{因为内容来自网络}凡涉及中药秘方或者处方,需要请专业医生验证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乱用,本内容只是整理自网络的参考信息】
关键字:
为您推荐
2005-2023   www.ynyao.com 版权所有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滇ICP备19000309号-1  

服务热线:192-7871-9469 【微信同号,请注明来意】 网址:www.yny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