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竹黄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2,竹黄是什么3,竹黄的功效作用竹黄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竹黄的功效:化痰止咳,活血祛风,利湿。竹黄的作用:用于咳嗽痰多,百日咳,带下,胃痛,风湿痹痛,小儿惊风,跌打损伤……
本文目录一览
1,竹黄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竹黄的功效:化痰止咳,活血祛风,利湿。竹黄的作用:用于咳嗽痰多,百日咳,带下,胃痛,风湿痹痛,小儿惊风,跌打损伤。竹黄的药材性状:子座瘤状,略呈椭圆形或纺锤形,长1-4cm,直径1-2cm。背部隆起,有不规则的横沟,基部凹陷,常有竹的残留枝竿。表面粉红色,有细密纹理及针尖大小的灰色斑点。质疏松,易折断。横断面略呈扇形,外层粉红色,内层及基部色浅,可见竹的枝竿断面。气特异,味淡。竹黄的饮片性状:为不规则多角形的块状或片状物,表面乳白色、灰白色或蓝色相杂。质轻,松脆,易破碎。断面光亮,稍显粉性,触之有滑感,味甘而凉,舔之粘舌。扩展资料:竹黄的相关配伍1.治咳嗽多痰型气管炎:竹黄30g,加蜂蜜60g,浸于500g50度白酒内,24小时后即可服用,每日早晚各服9g。2.治虚寒胃疼:竹黄(饮片)50g,浸于500g50°白酒内,24小时后即可服用,每次9g,日服3次。3.治体表局部疼痛及风寒疼痛:以酒浸过的竹黄药渣涂擦痛处,至皮肤发热为度(配合口服竹黄酒),每日数次。4.治寒火牙痛:咬住以酒浸过的竹黄药渣,一般在1分钟之内疼痛消失。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竹黄

2,竹黄是什么
竹黄,中药名。为肉座菌科真菌竹黄的子座及孢子。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具有化痰止咳,活血祛风,利湿之功效。用于咳嗽痰多,百日咳,带下,胃痛,风湿痹痛,小儿惊风,跌打损伤别名淡竹黄、竹三七、血三七、竹参、赤团子、竹赤团子、竹赤斑菌、淡菊花、天竹花、淡竹花、竹花、竹茧。形态特征子座呈不规则瘤状,早期白色,后变成粉红色,初期表面平滑,后期有龟裂,肉质,渐变为木栓质,长1.5-4cm,宽1-2.5cm。子囊壳近球形,埋生于子座内,直径480-580μm。子囊长圆柱状,(280-340)μm×(22-35)μm;子囊孢子单行排列,长方形至梭形,两端大多尖锐,有纵横隔膜,(42-92)μm×(13-35)μm,无色或近无色,成堆时柿黄色1、对心血管系统。影响心排血量和使小动脉扩张,外周阻力减低。2、对血凝及血浆复钙时间的影响。能延长凝血时间,可能与复钙时间延长有关。3、镇痛抗炎作用。4、其他作用。对肝炎具有一定的疗效。5、毒性,正常饮食,无不良反应。
3,竹黄的功效作用
竹黄,中药名,为肉座菌科真菌竹黄的子座及孢子。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具有化痰止咳,活血祛风,利湿之功效。用于咳嗽痰多,百日咳,带下,胃痛,风湿痹痛,小儿惊风,跌打损伤。 竹黄,为多生于衰败或即将衰败的竹林中,它的主要寄主为箭竹和短穗竹植物,短穗竹及其变种毛环短穗竹是其最重要的寄主,其寄生率最高,产量最大。竹黄为禾本科植物青皮竹等因被寄生的竹黄蜂咬洞后,而于竹节间贮积的伤流液,经干涸凝结而成的块状物质。冬季采收,砍取竹秆,剖取竹黄,晾干。本品自然产出者很少,大多采用火烧竹林的方法,使竹受暴热后,竹沥溢在节间凝固而成,然后剖取晾干。具有祛风除湿,活血舒经,止咳的功效。用于风湿痹痛,四肢麻木,小儿百日咳,白带过多。有谓尚可治胃病。 竹黄简介 药材名:竹黄 拼音:ZhúHuánɡ 别名:淡竹黄、竹三七、血三七、竹参、赤团子、竹赤团子、竹赤斑菌、淡菊花、天竹花、淡竹花、竹花、竹茧。 性状:子座瘤状,略呈椭圆形或纺锤形,长1-4cm,直径1-2cm。背部隆起,有不规则的横沟,基部凹陷,常有竹的残留枝竿。表面粉红色,有细密纹理及针尖大小的灰色斑点。质疏松,易折断。横断面略呈扇形,外层粉红色,内层及基部色浅,可见竹的枝竿断面。气特异,味淡。 性味:味淡,性平。 归经:归肺、肝经。 贮藏: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 禁忌:孕妇及高血压患者禁服,服药期间忌食萝卜、酸辣。灰指甲、鹅掌风等皮肤病患者忌服。 竹黄的功效 化痰止咳;活血祛风;利湿。主咳嗽痰多;百日咳;带下;胃痛;风湿痹痛;小儿惊风;跌打损伤 竹黄的作用 1、对心血管系统。影响心排血量和使小动脉扩张,外周阻力减低。 2、对血凝及血浆复钙时间的影响。能延长凝血时间,可能与复钙时间延长有关。 3、镇痛抗炎作用。 4、其他作用。对肝炎具有一定的疗效。 5、毒性,正常饮食,无不良反应。 竹黄的用法 内服:2~3钱。--《全国中草药汇编》 内服:煎汤,6-15g;或浸酒。--《中华本草》 外用:适量,酒浸敷。--《中华本草》 竹黄附方 注意:以下配方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①治胃气痛 竹黄一两,烧酒一斤,共浸泡三、五天。每日服二次,每次服一小酒盅。 ②治小儿惊风,大人中风 竹黄,煎服效。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chihuoyunnan}删除,{因为内容来自网络}凡涉及中药秘方或者处方,需要请专业医生验证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乱用,本内容只是整理自网络的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