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药材网—专业的药材资讯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真菌药材> 抗真菌药磺胺,常用的含磺胺类药物都是有哪些

抗真菌药磺胺,常用的含磺胺类药物都是有哪些

本文目录一览常用的含磺胺类药物都是有哪些2,有效杀灭真菌的药物有哪些3,抗真菌药是4,青霉素和磺胺药的抗菌谱有何不同5,哪些常见药品属抗生素类6,简述磺胺类抗菌药抑菌的生化机理7,磺胺类抗菌药的新发展8,磺胺类药的抗药性9,常见的黄胺类……

本文目录一览

1,常用的含磺胺类药物都是有哪些

感冒药
主要有 1.磺胺类药物:如磺胺嘧啶、磺胺甲基异恶唑等 2.磺酰脲类降糖药:如甲苯磺丁脲等 3.降压药中的吲达帕胺 4.抗痛风药中的丙磺舒

抗真菌药磺胺

2,有效杀灭真菌的药物有哪些

常用的抗真菌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种:1、灰黄霉素。2、多烯类的药物,多烯类的抗真菌药包括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等。3、五氟尿嘧啶,五氟尿嘧啶是人工合成的抗真菌药物。4、唑类,唑类是人工合成的抗真菌药,抗真菌的谱比较广,对酵母菌、丝状真菌、双相型真菌等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克霉唑、酮康唑、咪康唑、益康唑、联苯苄唑、伊曲康唑、氟康唑都属于这一类的抗真菌药物。5、丙烯胺类的抗真菌药物,主要用于甲癣和角化过度型手癣。6、其他的抗真菌药,比如治疗孢子丝菌病常用的碘化钾等。

抗真菌药磺胺

3,抗真菌药是

E解析:抗真菌药是酮康唑;喹诺酮类抗菌药是氧氟沙星;抗病毒药是沙喹那韦;磺胺增效剂是甲氧苄啶。
解析:抗真菌药是酮康唑;喹诺酮类抗菌药是氧氟沙星;抗病毒药是沙喹那韦;磺胺增效剂是甲氧苄啶。

抗真菌药磺胺

4,青霉素和磺胺药的抗菌谱有何不同

青霉素对大多革兰阳性菌和极少数革兰阴性球菌以及螺旋体有效。磺胺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都有抑制作用,而且对放线菌、疟原虫、结核杆菌和麻风分支杆菌都有作用。总之,青霉素属于窄谱抗生素(快效杀菌药),而磺胺属于广谱人工合成抗菌药(慢效抑菌药)。

5,哪些常见药品属抗生素类

1、青霉素类:为最早用于临床的抗生素,疗效高,毒性低。主要作用是使易感细菌的细胞壁发育失常,致其死亡。人、哺乳动物的细胞无细胞壁,因此有效抗菌浓度的青霉素对人、哺乳动物机体细胞几呼无影响,因而对人体副作用较少。临床常用的青霉素类药有: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阿莫仙)、苯唑青霉素等。 2、头孢菌素类:本类抗生素自60年代应用于临床以来,发展迅速,应用日益广泛。习惯上依据时间及对细菌的作用,分为一、二、三代。常用的有:头孢氨苄(先锋霉素Ⅳ)、头孢唑啉(先锋霉素Ⅴ)、头孢拉定(先锋霉素Ⅵ)、头孢呋辛(西力欣)、头孢曲松(罗氏芬)、头孢噻肟(凯福隆)、头孢哌酮(先锋必)等。 3、氨基糖苷类:本类抗生素性质稳定,抗菌普广,在有氧情况下,对敏感细菌起杀灭作用。其治疗指数(治疗剂量/中毒剂量)较其它抗生素为低,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耳毒性。常用的有:链霉素、庆大霉素、霉卡那素、丁胺卡那霉素等。 4、大环内酯类:本类抗生素均含有一个12—16碳的大内酯环,为抑菌剂,仅适用于轻中度感染,但是为目前最安全的抗生素之一。红霉素为本类的代表,临床应用广泛,对青霉素过敏者常以本品治疗。近年来研制开发了许多新品种,临床效果显著,如阿奇霉素(泰力特、希舒美)、克拉霉素、罗它霉素、地红霉素等。常用的还有麦迪霉素、螺旋霉素、交沙霉素等。 5、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强力霉素等。本类抗生素可沉积于发育中的骨骼和牙齿中,反复使用可导致骨发育不良,牙齿黄染,牙釉质发育不良,自妊娠中期至3岁,危险性最大,并可持续至7岁甚至更久,故孕妇、哺乳期妇女及8岁以下小儿禁用。 6、氯霉素类:本类抗生素特点是脂溶性高,易进入脑脊液和脑组织,并对很多病原体有效,但可诱发再生障碍性贫血,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包括氯霉素、琥珀氯霉素等。 7、林可酰胺类:包括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等。 8、多肽类及其它抗生素:本类抗生素结构复杂,按结构特征难以归类,如万古霉素、多粘菌素E、磷霉素、制霉菌素等。 临床上还有一些广泛应用的合成抗菌药物,主要有磺胺类(磺胺嘧啶、复方新诺明等)、喹诺酮类(氟哌酸、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及其它合成抗菌药物(痢特灵、甲硝唑、黄连素等)。 另外,一些抗真菌药物如斯皮仁诺等,抗生素类抗癌症药物如阿霉素等也是抗生素类药。不一一介绍了。 [编辑本段]抗生素类药品的分类与副作用 抗生素以前被称为抗菌素,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广泛地应用,其治疗面不断拓宽,不仅对细菌、真菌等“菌”类致病微生物具有抑制和杀灭作用,而且螺旋体、支原体、依原体等其他致病微生物及恶性肿瘤也有良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故将抗菌素改称为抗生素。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抗生素品种繁多,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十大类。 抗生素药品产品招商详见 医药招商网 ]yaozs/fenlei/kangshengsu/[/ 用量最大,治疗病种最广,是疗效最好的抗感染药,也是抗生素中的主力军。 这类药物主要包括两部分: 1 青霉素类,这是最早的β-内酰胺类,其疗效确切、价格低廉,常用的品种有胺类青霉素钠盐或钾盐、氨苄西林钠(氨苄青霉素钠)、氧哌嗪青霉素(哌拉西林钠)、羟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等) 2 头孢菌素类,这类药物疗效高,毒 性低,过敏反应较青霉素类少,广泛用于各类感染性疾病,常用的品种有头孢氨苄(先锋Ⅳ号)、头孢唑啉钠(先锋Ⅴ号)、头孢拉定(先锋Ⅵ号)、头 孢曲松钠(菌必治)等。 氨基苷(甙)类常用的品种: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小诺米星(小诺霉素)、阿司 米星(阿司霉素)等。 其他主要抗细菌抗生素常用的品种:去甲万古霉素、磷霉素、多粘菌素、卷曲霉素、利福平等。 抗真菌抗生素 常用的物品种:两性霉素B、灰黄霉素、克念菌素、制霉菌素、曲古霉素等 抗肿瘤抗生素 常用的品种:丝裂霉素、阿霉素、表阿霉素、放线菌素D等。 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常用的品种:环孢素(环孢灵、山地明)。 四环素类常用的品种:四环素、土霉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等。 氯霉素类 常用的品种: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大环内酯类 常用的品种:红霉素、罗红霉素、琥乙红霉素、麦迪霉素、 乙酰螺旋霉素、吉他霉素(柱晶白霉素)等。 林可霉素类 常用的品种:林可霉素(洁霉素)、克林霉素(氯洁霉素)等。 在使用某种抗生素时,对这种抗生素敏感的细菌逐渐消失,可以出现对这种抗生素不敏感的其他种类的细菌。这种现象称为菌群交替。此时,还可以出现真菌替代细菌增殖。因为对真菌有效的药物很少,所以真菌感染非常难以治疗,容易出现病情恶化。 抗生素对于许多种类的细菌具有高效性和强力性,但如果使用过多时,反而会引起对抗生素无效的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例如:由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A)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等。而且抗生素在消灭病原菌的同时,还造成真菌增殖,反而造成治疗上的困难。 不论是哪一种抗生素,都可以引起休克等过敏反应。此外还可以引起一些其他副作用 常用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抗生素可以治疗各种病原菌,疗效可靠,使用安全。但由于个体差异以及长期大剂量地使用等问题,也可引起了各种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由于个体差异,任何药物均可引起过敏反应,只是程度上的不同。易引起过敏反应或过敏性休克的药物主要有青霉素类、头抱菌素类、氨基糖类、四环素类、氯霉素、洁霉素。磺胺类等抗生素。 (2)肝损害:通过直接损害或过敏机制导致肝细胞损害或胆汁郁滞的药物主要有四环素、氯霉素、无味红霉素、林可霉素等。 (3)肾损害:大多数抗生素均以原形或代谢物经肾脏排泄,故肾脏最容易受其损害。主要有氨基贰类(庆大毒素等)、磺胺类、头孢菌素类(尤其是第一代)、多粘菌素B、二性霉素B等。 (4)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减少,甚至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主要见于氯霉素、抗肿瘤抗生素(阿霉素等)、链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5)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和便秘等消化道反应:较多见于四环素、红霉素、林可霉素、氯霉素、制霉菌素、灰黄霉素、新霉素、头孢氨苯等。 (6)神经系统损害:可表现为头痛、失眠、抑郁、耳鸣、耳聋、头晕以及多发性神经炎,甚至神经肌肉传导阻滞。多见于氨基威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卡那霉素等,以及新霉素,多粘菌素B等。 (7)二重感染: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由于体内敏感细菌被抑制,而未被抑制的细菌以及真菌即趁机大量繁殖,引起菌群失调而致病,以老年人、幼儿、体弱及合并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为多见。以白色念珠菌、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口腔、呼吸道感染以及败血症最为常见。 (8)产生耐药:目前国内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耐药率可达80%~90%,伤寒杆菌对氯霉素耐药可达90%以上,革兰氏阴性杆菌对链霉素、庆大霉素耐药率达75%以上。因此,应严格掌握抗生素的适应症,避免不合理滥用抗生素。 不同的细菌,例如: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结核杆菌等可以在使用过程中对各种抗生素产生耐药。例如:在注射链霉素治疗结核病时,链霉素的治疗效果会逐渐减弱。所以必须换用利福平等具有其他效果的药物。

6,简述磺胺类抗菌药抑菌的生化机理

磺胺类药物与对氨苯甲酸发生竞增争性抑制所致,对氨苯甲酸是对磺胺类药物敏感的细菌合成叶酸的必须物质,有了叶酸才能逐步合成核酸,直至综合成核蛋白,以保证细菌的生长繁殖。细菌在利用对氨苯甲酸合成叶酸的过程中,对氨苯甲酸需要与细菌体内二氢叶酸合成酶相结合。磺胺类药物因化学结构与对氨苯甲酸相似,故亦能与细菌利用对氨苯甲酸的此种酶相结合,于是发生争夺细菌的这种酶,以致细菌不能利用对氨苯甲酸合成叶酸,导致核蛋白不能合成。而达到抑菌和杀菌的目的。

7,磺胺类抗菌药的新发展

磺胺类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性质稳定、价格便宜及有多种制剂可供选择的优点。磺胺类药物的基本结构为对氨苯磺酰胺。它可干扰细菌叶酸的合成而影响其生长繁殖,磺胺类药物与对氨苯甲酸发生竞增争性抑制所致,对氨苯甲酸是对磺胺类药物敏感的细菌合成叶酸的必须物质,有了叶酸才能逐步合成核酸,直至综合成核蛋白,以保证细菌的生长繁殖。细菌在利用对氨苯甲酸合成叶酸的过程中,对氨苯甲酸需要与细菌体内二氢叶酸合成酶相结合。磺胺类药物因化学结构与对氨苯甲酸相似,故亦能与细菌利用对氨苯甲酸的此种酶相结合,于是发生争夺细菌的这种酶,以致细菌不能利用对氨苯甲酸合成叶酸,导致核蛋白不能合成。而达到抑菌和杀菌的目的。磺胺药是最早用于抗感染的合成药,具有性质稳定、抗菌谱广、易于生产、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等特点。属于广谱慢效抑菌药,通过干扰敏感的叶酸代谢而抑制其生长繁殖。该类药物与对氨苯甲酸发生竞增争性抑制所致,对氨苯甲酸是对磺胺类药物敏感的细菌合成叶酸的必须物质,有了叶酸才能逐步合成核酸,直至综合成核蛋白,以保证细菌的生长繁殖。细菌在利用对氨苯甲酸合成叶酸的过程中,对氨苯甲酸需要与细菌体内二氢叶酸合成酶相结合。磺胺类药物因化学结构与对氨苯甲酸相似,故亦能与细菌利用对氨苯甲酸的此种酶相结合,于是发生争夺细菌的这种酶,以致细菌不能利用对氨苯甲酸合成叶酸,导致核蛋白不能合成。而达到抑菌和杀菌的目的。

8,磺胺类药的抗药性

细菌与药物反复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细菌对磺胺类药物易产生抗药性,尤其在用量或疗程不足时更易出现。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可能是细菌改变代谢途径,如产生较多二氢叶酸合成酶,或能直接利用环境中的叶酸,肠道菌丛常通过R因子的转移而传播。当与抗菌增效剂合用时,可减少或延缓抗药性发生。细菌对各类磺胺药物之间有交叉抗药性,即细菌对某一磺胺药产生耐药后,对另一种磺胺药也无效。但与其他抗菌药间无交叉抗药现象。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因磺胺药的作用是抑菌而不是杀菌,故要保证磺胺类药物的抗菌作用,必须在一段足够长的时间内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口服磺胺药主要在小肠吸收,血药浓度在4~6小时内达到高峰。药物吸收后分布于全身各组织中,以血、肝、肾含量最高。多数磺胺药能透入脑脊液中。药物吸收入血后有相当一部分与血浆蛋白结合,结合后的磺胺药暂时失去抗菌作用,不能透入到脑脊液中,不被肝代谢,不被肾排泄。但结合比较疏松,时有小量释放,故不影响药效。长效磺胺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所以在体内维持时间长。磺胺药还能透入脑膜积液和其他积液,以及通过胎盘进入胎循环,故孕妇用磺胺治疗应慎重。磺胺药主要在肝内代谢,部分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而失效,部分经过乙酰化形成乙酰化磺胺而失效。磺胺乙酰化后,溶解度降低,特别在酸性尿中溶解度更小,易在尿中析出结晶,而损害肾脏。各种磺胺药的乙酰化程度不同。磺胺药(难吸收的除外)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脏。以原型和乙酰化磺胺以及少量葡萄糖醛酸结合物从尿中排出>

9,常见的黄胺类药物有哪些

磺胺类药物主要是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需要叶酸参与,与人和哺乳动物细胞不同,对磺胺敏感的细菌不能直接利用周围环境中的叶酸,只能利用对氨基苯甲酸(paba)和二氢蝶啶及l-谷氨酸,在细菌体内经二氢叶酸合成酶催化合成二氢叶酸,再经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形成四氢叶酸及活化四氢叶酸。后者系一碳单位的传递体,在嘌呤及嘧啶核苷酸的合成过程起着重要作用。磺胺药的结构与paba相似,二者竞争与二氢叶酸合成酶结合,抑制了后者的活性,妨碍二氢叶酸的合成,从而影响叶酸的生成,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1 柳氮磺吡啶 合成的抗菌药 2 磺胺米隆 合成的抗菌药 3 磺胺嘧啶银 合成的抗菌药 4 磺胺二甲嘧啶 5 磺胺二甲异嘧啶 合成的抗菌药 6 碘胺异恶唑 (SIZ) 合成的抗菌药 7 磺胺苯吡唑 合成的抗菌药 8 磺胺间甲氧嘧啶 合成的抗菌药 9 碘胺对甲氧嘧啶 合成的抗菌药 10 碘胺多辛 合成的抗菌药 11 磺胺脒 合成的抗菌药 12 磺胺嘧啶 (SD) 合成的抗菌药 13 磺胺甲恶唑 合成的抗菌药 14 磺胺醋酰钠 合成的抗菌药 - 磺胺类 15 磺胺嘧啶锌 合成的抗菌药 16 磺胺林 合成的抗菌药 17 复方磺胺甲恶唑 合成的抗菌药 18 复方磺胺嘧啶 合成的抗菌药 19 琥珀磺胺噻唑 合成的抗菌药 20 磺胺对甲氧嘧啶 合成的抗菌药 21 磺胺二甲嘧啶钠注射液 合成的抗菌药 22 磺胺异恶唑 合成的抗菌药 23 联磺甲氧苄啶 合成的抗菌药 24 酞磺胺噻唑 合成的抗菌药

10,磺胺药有什么疗效

磺胺类药   sulfa drugs   人工合成的一类抗菌药物。常用的有:作用于全身的磺胺嘧啶(SD)及磺胺甲基异恶唑(SMZ)等;作用于肠道的磺胺脒(SG)及肽磺噻唑(PST)等;治疗溃疡结肠炎的柳氮磺吡啶;外用的磺胺醋酰钠(SC)、磺胺嘧啶银(SD-Ag)及磺胺米隆等。该类药物的抗菌作用比较弱,但它是一个广谱抗菌药 ,故有其应用价值 。由于它可产生明显的肾毒性(老年患者尤甚)及骨髓抑制、皮疹等,故目前作用于全身的复方制剂只有复方新诺明(SMZ+TMP)、增效联磺(SD+SMZ+TMP)还广泛用于临床。二者的半衰期是SD17小时,SMZ为11小时,故二者都只须一日服用2次,短期服药时,只须多饮水即可。服药时间超过3天或流脑治疗需加量服药时,则应伴服碳酸氢钠,以利安全。如重症流脑,需输注SD时,稀释液应采用生理盐水,稀释量应小于200毫升,以便在2小时内输完,以免在空气影响下,析出SD结晶。   磺胺类药物为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用于临床已近50年,它具有抗菌谱较广、性质稳定、使用简便、生产时不耗用粮食等优点。特别是1969年抗菌增效剂——甲氧苄氨嘧啶(TMP)发现以后,与磺胺类联合应用可使其抗菌作用增强、治疗范围扩大,因此,虽然有大量抗生素问世,但磺胺类药仍是重要的化学治疗药物。   用于全身感染的磺胺药,口服后迅速在小肠上段被吸收,一般经2~4小时血中浓度达到高峰,长效磺胺较慢,约4~ 6小时左右。用于肠道感染的磺胺药,口服难以吸收,在肠道内保持较高浓度而发挥抑菌作用。   细菌对磺胺药较易产生抗药性,当剂量、疗程不足时更易发生。其中以葡萄球菌最易产生,其次为痢疾杆菌、大肠杆菌、肺炎球菌和链球菌。各种磺胺药间有交叉抗药性,当磺胺药与TMP合用时,不仅使前者的抗菌作用增强,而且还可减少或延缓抗药性的发生。   临床上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磺胺嘧啶(SD)为首选,其次可选磺胺甲基异恶唑(SMZ)、或SMZ+TMP。预防用药可选用磺胺甲氧吡嗪(SMPZ)、磺胺邻二甲氧嘧啶(SDM,)。   治疗一般性的全身感染,如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丹毒、扁桃体炎、中耳炎、咽炎等),肺炎球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葡萄球菌引起的疖肿,可选用SD、SMZ或SMZ+TMP等。   对于泌尿道感染,例如由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引起的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可选用磺胺异恶唑、磺胺间甲氧嘧啶(SIZ、SMM),因其乙酰化率低,排泄较快、尿中原形药达80%~90%,且溶解度大,在尿中不易析出结晶,也可用SMZ+TMP。   对于肠道感染,如肠炎、菌痢等,可用磺胺脒、酞磺胺噻唑、琥磺噻唑(SG、PST、SST),后两者极少吸收,不良反应少见,疗效也较SG为好。近年来,由于抗药菌珠的增多,对于肠道感染,磺胺药已不作为首选,但用SMZ+TMP对菌痢有较好疗效。   对于局部感染外用药磺胺酯酰钠(SA)疗效较好。它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其钠盐接近中性,对组织刺激性很小;常用10%~30%溶液滴眼来治疗结膜炎、沙眼等。灼伤感染和创面感染可用甲磺灭脓(SML),该药对于绿脓杆菌作用较强,在坏死组织及脓液中仍有效。缺点是应用时局部有疼痛、烧灼感。磺胺嘧啶银SD-Ag(烧伤宁)抗菌效力较SML强,且有收敛作用,而无明显刺激性,适用于烧伤、烫伤的创面感染。   磺胺类的不良反应较为常见,其中有的比较严重。磺胺类可造成肾脏损害,当它从肾脏排泄时,因尿液浓缩使尿中药物浓度增高,容易在肾小管内析出结晶,损伤肾小管引起结晶尿、血尿、蛋白尿,重者可发生尿少、尿闭甚至尿毒症。为了预防、避免肾脏损伤,在应用SD及大剂量SMZ时,应同时服用等量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增加药物溶解度。同时应嘱病人多饮水,使每天尿量在1500ml以上,以降低尿中药物浓度。避免长期用药,连续用药一周以上者,应定期查尿,如果出现结晶尿、血尿等立即停药。此外,老年人、肾功能不良、脱水、少尿及休克病人慎用或不用。   磺胺类药物也会引起过敏反应,有皮疹、药热等,常于用药后数天至数周出现;严重者可导致剥脱性皮炎。极少数患者可发生多形渗出性红斑,有时造成死亡。过敏反应以长效磺胺类较易出现,又因它们排泄慢,过敏反应一旦发生,即使停药,反应仍可继续发展;加以其血浓度低,疗效差,故已少用。局部给药尤易致敏,所以除主要供局部外用类外,其他磺胺类应尽量避免使用。此外,用药前要询问有无磺胺类药物过敏史;过敏反应一经出现,应改用其他抗菌药,并用抗过敏药处理。   磺胺类药物还有造成对血液系统的伤害,尚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头晕、头痛、全身乏力等,并可引起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为安全起见,驾驶员或高空作业者应尽量谨慎使用。   甲氧苄胺嘧啶又名TMP、磺胺增效剂、抗菌增效剂,是一种非磺胺类抗菌药,其抗菌谱和磺胺类药相似而作用较强。当与磺胺药或抗菌素合用时,能显著提高前者的抗菌效果。和磺胺药合用不仅增强疗效,而且能减少抗药菌株的产生。因易产生抗药性,故很少单独使用。   甲氧苄胺嘧啶口服吸收迅速,服后l小时左右血中浓度即可达到高峰,可维持7小时,目前主要与磺胺甲基异恶唑合用治疗伤寒、急性及慢性支气管炎、肺炎、布氏杆菌病、菌痢、肾盂肾炎、尿路感染等。口服,每次0.1~0.2克,每日 2次。   本品副作用轻微,有时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现象,少数病人出现药疹,一般停药后可恢复。长期服用或大剂量连续用药时,应注意血像变化。肝、肾功能不良者应慎用,妊娠早期及早产儿、新生儿不宜使用。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chihuoyunnan}删除,{因为内容来自网络}凡涉及中药秘方或者处方,需要请专业医生验证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乱用,本内容只是整理自网络的参考信息】
关键字:
为您推荐
2005-2023   www.ynyao.com 版权所有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滇ICP备19000309号-1  

服务热线:192-7871-9469 【微信同号,请注明来意】 网址:www.yny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