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药材网—专业的药材资讯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植物药材> 中草药种类,中药有多少种

中草药种类,中药有多少种

本文目录一览中药有多少种2,中草药有几种3,中药总共有几种详细名称还有它的功效4,中药材的分类和种类有哪些5,中草药共有多少种6,中医草药有多少种7,中药分类主要有那些8,中草药有几种9,常用中药有多少种中药有多少种5767本草……

本文目录一览

1,中药有多少种

5767
本草纲目里有:三千多种 一般常用中药只有:一千多种
目前载药最全面的《中药大辞典》有5767 种中药其实中药无处不在的,具体多少种,也没法说。因为头发,指甲都可以是中药中的其中之一。

中草药种类

2,中草药有几种

中草药的种类很多,根据近年的初步统计,总数约在八千种左右,常用中草药亦有700种左右。如此繁多的种类必须按照一定的系统,分门别类,才便于学习、研究和应用。药物分类的方法是根据人们对于药物认识的逐渐深化而不断发展的。例如中国最早的药书——《神农本草经》把当时常用的365种药物按照毒性强弱和用药目的不同分成上、中、下三品:上品是延年益寿药,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中品是防病补虚药,有毒无毒,根据用量用法而定;下品是治病愈疾的药物,多有毒性,不可久服。这种分类方法简单而粗糙,其中有些药物的分类也不一定恰当。但当时,可能在避免因用错药物而中毒的问题上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梁代陶弘景编《本草经集注》时,增药365种,分为玉石、草、木、果菜、米食、有名未用六类,每类又各分上、中、下三品,这是根据药物自然属性进行分类的开端,但仍较粗糙。直到明代李时珍编《本草纲目》一书,分类方法始有重大的发展。他采用了根据以前本草的分类方法略加修改,把药物分为水、火、土、石、草、谷、菜、果、木、器、虫、鳞、介、禽、兽、人等十六部外,又把各部的药物按照其生态及性质分为六十类。例如草部分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杂草等。而且他还往往把亲缘相近或相同科属的植物排列在一起,例如草部之四、隰草类中的53种药物中,有21种属于菊科,而且其中10种是连排在一起的。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药材原植物(或动物)的辨认与采收,对于澄清当时许多药材的混乱情况起了很大作用。现代记载中草药的教科书所采用的分类方法,根据其目的与重点而有不同,主要有下列四种:1.按药物功能分类——如解毒药、清热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等。2.按药用部分分类——如根类、叶类、花类、皮类等。3.按有效成分分类——如含生物碱的中草药、含挥发油的中草药、含甙类的中草药等。4.按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分类——先把中草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动植物药材再根据其原植物原动物的亲缘关系来分类和排列次序。如麻黄科、木兰科、毛莨科等等。

中草药种类

3,中药总共有几种详细名称还有它的功效

你问的好模糊,中药有上万种,品名各异,功效包罗万象,建议你买本本草纲目 读吧
18000以上,本草纲目不过收录1800多,仅十分之一左右常用的有五百多味,可直接在普通药店买到
很多中药啊 几万种 不知道你问哪一个

中草药种类

4,中药材的分类和种类有哪些

根据药材的加工等级、加工方法、产地、颜色、包装、质量,可以分为以下规格1、按加工等级初加工分级方面有统货、选货、大选、小选、特选、一级、二级、三级、四五混级、级外投料,其中统货就是大小货混在一起的一种规格。2、按加工方法有清水、盐水、生统、熟统、净货、水洗之分。3、按产地就是以产地名来区别同一种药材。4、按生长采收期三七因采收季节不同常分为"春七"和"冬七"二种规格。5、按颜色连翘有青黄、丹皮分黑丹(没去外皮)和白丹(也称刮丹,就是刮去外皮),常见颜色规格有黄统、青统、黑统、白统、红统等。6、按包装以外在包装有机包、编织袋、散把、柳条把等。7、按质量质量上的规格大致分为家种和野生、国产和进口、柴质和粉质。8、按鉴定标准目前我国药材的鉴定标准分为三级,即一级国家药典标准;二级部颁标准;三级地方标准。9、按国家药典分类药典是国家对药品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10、按部颁标准分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发的药品标准简称部颁标准。对药典未收载的常用而有一定疗效的药品,由药典委员会编写,卫生部批准执行,作为药典的补充。11、按地方标准分类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卫生厅(局)审批的药品标准简称地方标准。此标准系收载中国药典及部颁标准中未收载的药品,或虽有收载但规格有所不同的本省、市、自治区生产的药品,它具有本地区性的约束力。扩展资料: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较上年增长3.5%,种植面积达到3466.89万亩(不含林地和野生药材),家种药材供应量持续增加。专家指出,要警惕出现道地药材异地种植,以及种植过程中使用农药、化肥等现象,影响药材种植质量。中国中药协会中药饮片专委会理事长任玉珍说,中药材作为中药饮片的原料,其种植和采收加工决定着中药饮片质量。中药材种植受种源、环境、技术、管理、采收加工、仓储运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处理不好,会造成中药材质量参差不齐。在栽培技术上,要警惕使用化肥、助壮剂、膨大剂等现象;在栽培模式上,西苗东栽、南药北种等现象,也制约中药饮片质量的提升。“中草药和一般植物的种植规律不一样。”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中药部主任于志斌分析,中药材种植不能缺乏良好的种植规范,要建立强制标准,不能农户想怎么种就怎么种。在采收环节,如果农户不按季节、不按部位采收,也会影响中药材的质量。任玉珍建议,药监、卫生、农业等部门组织力量加强人工种植药材的研究,指导农民科学种植、科学采收加工,从而提升中药材质量,保障其稳定可控,为中药饮片的质量提供支撑。中药材质量的源头,在于种植;种植的源头,又在于种子种苗。于志斌表示,应培育全国性的种子种苗公司,建立统一的种植规范。要想提高中药材质量,必须把好入口关,让有资质的企业经营中药材种子种苗。专家建议,以企业为主体全方位管理,落实责任,种植好中药材。通过辅以合理的人员、硬件、软件,对种植基地的基源种苗、产地环境、栽培管理、采收加工、仓储运输等方面进行管理,生产出合格的中药材,并做到质量可追溯。“中药材种植,不能停留在经验层面,应该接轨现代农业。从源头提升中药质量,关键是做好顶层设计。”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副局长任德权说。道地中药材,是中药现代化的新课题。加强传统地域的物候地理信息与中药品质关联研究,建立道地生态因子谱,把地域道地性上升到现代生态表述,这些既有利于种植规程的完善,也有利于其他符合道地生态要求的新地方种植药材。中药饮片,是对中药材进行加工炮制后的成品。加工炮制能起到洁净、减毒、增(存)效或改变药性的作用。中药炮制,古来最讲究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目前,有些中药炮制存在的问题是不依法炮制。比如,附子需要经过多道工序炮制减毒,如果减少漂洗次数,来增加饮片重量,这就会影响药材质量。此外,为便于监管,有的饮片在产地不允许切片,但干燥后再进入企业,又难以切片。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中药协会中药饮片质量保障专委会主任肖永庆建议扩大允许产地趁鲜加工的品种范围,允许饮片生产企业购进产地适当加工的中药饮片半成品。如果出现炮制工艺简化,或不按工艺规程生产加工的现象,人为地减少蒸制时间,也会影响质量。任玉珍表示,应该加强炮制规范,杜绝局部存在的“一药数法”“各地各法”现象,让中药饮片产品更好地实现全国大流通。肖永庆建议,加强中药饮片标准与产地加工、炮制工艺以及辅料的综合研究,并进行产业化的生产验证,从而建立更为完善的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炮制标准。将传统炮制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建立饮片炮制技术平台,促进中药材的生产与科研。中药材既是药品又是农副产品,其经营未实行许可管理,允许城乡集贸市场、社会群体组织、单位及个人自由购销中药材。中药材既可在市场内经营,也可在市场外销售。任玉珍指出,中药材专业市场还存在市场经营秩序规范难的问题,还是要加强管理规范。专家表示,监管手段不可单一,力量应该继续加强,控制害群之马的伪劣中药材流入市场。中药饮片的种种性状,客观上给监管带来执法困难。任玉珍指出,这反映出标准、认定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建议建立和完善符合中药饮片发展实际的监管体系、法律体系、标准体系、政策体系,完善长效监管机制,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目前,《药品管理法》正在全面修订,拟取消对药企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于志斌认为,随着药品监管体制的转变,行业主管部门主动转变职能,加强事中监管、事后追惩,形成全程监管。各部门无缝对接,实行不定期的飞行检测,以促使企业主动提高质量意识。任玉珍建议,工商、药监等部门要加强对中药材经营企业的监督检查,使中药材流通过程处于可控状态。坚决查处中药材专业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取缔非法经营活动,净化中药材市场。加快制定统一的中药材专业市场管理规范及中药材专业市场准入标准,研究制定中药材初加工产品规范、加工工艺和质量标准。国家药监局局长焦红指出,中药饮片监管应该按照中医药特有规律,强调管理的规范性、适用性和科学性。中药饮片监管涉及上下游产业,需要各方协同努力,形成共推机制,通过加强中药饮片的管理,促进中药全产业链管理模式的建立和巩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药材

5,中草药共有多少种

中草药有一千多种
这个好像没有确定的数据,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记载,本经里记载365中,后来慢慢增加,应该有还几千种
根据最新的《中华本草》(1999)记载,共有中药8980种。如果加上其他少数民族用药,最新统计是12800余种

6,中医草药有多少种

苍术15,橘红15、冬瓜皮20、荷叶15、茯苓20、黄芪30是健康之路播出的节目。减肥的方子 只适合脾虚湿盛的人,关于用量 可因人不同进行调整。
《中药大辞典》收载中药5767味。其中植物药4773味,动物药740味,矿物药82味,其他172味。现在看来这本书是收载中药最完备的书籍。
《中药大辞典》收载中药5767味。其中植物药4773味,动物药740味,矿物药82味,其他172味。现在看来这本书是收载中药最完备的书籍。

7,中药分类主要有那些

中药分类的方法虽然很多,但传统的分类方法,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系统:即药性分类法和自然分类法。 药性分类法,是根据中药药性、功效等特性进行分类的一类分类方法。因为它有利于医家掌握药物性能,故为历代医家所习用。性能是药物有别于其他物质的最大特性,因此大多数本草书籍的分类,都少不了用它来进行归纳。这也是多数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本草书籍,仍保留了三品分类方法的原因。 药性分类法,首创于《神农本草经》,它的三品分类法,以“上药……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中药……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下药……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 为其分类的理论依据。虽然分类比较简略,但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本草典籍中,三品分类开创了药物分类的先河,因此对后世影响深远。虽然梁代陶弘景创立了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但一直到唐宋金元,历代修订本草,仍然保存了三品分类的属性,并以之作为分类的依据。即使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彻底打破了三品分类的方法,但仍在药名下对《本经》、《别录》药物的三品属性作了注释。然而由于药物的日益增多和对药物认识上的不断深化,这种分类方法的局限性便日见暴露出来,单凭三品分类的方法已不能适应客观需要。后世医药学家,结合临床实践不断总结出了更为切用的分类方法。如唐代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首创了 “十剂”分类法,根据药物功效归纳为“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类。它的分类理论是:“宣可去窒,……通可去滞,……补可去弱,……泄可去闭,……轻可去实,……重可去怯。……涩可去脱,……滑可去著,……燥可去湿,……湿可去枯”。这对于临床用药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金元期间的李东垣,将临床常用的100余种中药,根据升降浮沉的理论,将其分成五类。又署名为李东垣而实为后人所托的《药性赋》,则按药物四性(寒、热、温、平)进行分类。尤其是明、清以来,医药学家们相继总结了不少临床实用的功效分类方法。如明代王纶在其所著的《本草集要》中,将药物按功效分列为治“气、寒、血、热、痰、湿、风、燥、疮、毒、妇人、小儿”等12门。每一门中又分若干小类,如治气门分“补气清气温凉药、行气散气降气药、温气快气辛热药、破气消积气药”4 类等。这种分类比较具体而详细,无疑是一大进步。李时珍结合自己长期的临床实际,在其《本草纲目》中总结了“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将药物的功效结合脏腑受病的标本、寒热、虚实进行综合归类。清代黄宫绣的《本草求真》,对药物功效分类的贡献最大,他首先将药物分成“补剂、收涩、散剂、泻剂、血剂、杂剂、食物”七大类;而在每大类下又分若干细类,如补剂分为“温中、平补、补火、滋水、温肾”;血剂分为“温血、凉血、下血”等。李氏、黄氏的分类法,不仅对于临床医师辨证论治,遣药组方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而且对近代中药功效分类也有深远的影响。清代以来,除上述分类之外,还出现了按经络、脏腑以至脉象对药物进行分类。以经络分类的,有姚澜的《本草分经》;以脏腑分队归类的,有凌奂的《本草害利》、江笔花的《笔花医镜》,他们先用脏腑分队,各队再按药性分补、泻、凉、温,再分猛将、次将;按脉象分类的,有龙柏的《脉药联珠

8,中草药有几种

草药主要由植物药(根、茎、叶、果)也叫也称中草药中草药种类很多一般按功效分可分为解表清热泻下祛风湿化湿利水渗湿温里理气消食驱虫止血活血化瘀化痰止咳平喘安神平肝息风开窍补虚收涩涌吐攻毒杀虫止痒拔毒化腐生肌等等
中草药的种类很多,根据近年的初步统计,总数约在八千种左右,常用中草药亦有700种左右。如此繁多的种类必须按照一定的系统,分门别类,才便于学习、研究和应用。药物分类的方法是根据人们对于药物认识的逐渐深化而不断发展的。例如中国最早的药书——《神农本草经》把当时常用的365种药物按照毒性强弱和用药目的不同分成上、中、下三品:上品是延年益寿药,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中品是防病补虚药,有毒无毒,根据用量用法而定;下品是治病愈疾的药物,多有毒性,不可久服。这种分类方法简单而粗糙,其中有些药物的分类也不一定恰当。但当时,可能在避免因用错药物而中毒的问题上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梁代陶弘景编《本草经集注》时,增药365种,分为玉石、草、木、果菜、米食、有名未用六类,每类又各分上、中、下三品,这是根据药物自然属性进行分类的开端,但仍较粗糙。直到明代李时珍编《本草纲目》一书,分类方法始有重大的发展。他采用了根据以前本草的分类方法略加修改,把药物分为水、火、土、石、草、谷、菜、果、木、器、虫、鳞、介、禽、兽、人等十六部外,又把各部的药物按照其生态及性质分为六十类。例如草部分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杂草等。而且他还往往把亲缘相近或相同科属的植物排列在一起,例如草部之四、隰草类中的53种药物中,有21种属于菊科,而且其中10种是连排在一起的。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药材原植物(或动物)的辨认与采收,对于澄清当时许多药材的混乱情况起了很大作用。现代记载中草药的教科书所采用的分类方法,根据其目的与重点而有不同,主要有下列四种:1.按药物功能分类——如解毒药、清热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等。2.按药用部分分类——如根类、叶类、花类、皮类等。3.按有效成分分类——如含生物碱的中草药、含挥发油的中草药、含甙类的中草药等。4.按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分类——先把中草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动植物药材再根据其原植物原动物的亲缘关系来分类和排列次序。如麻黄科、木兰科、毛莨科等等。
中草药的种类太多了,一般常用的就500多种,教科书上也是,但中药大辞典里面收集的中药多达上万,可以说草药占一多半,其他的包括矿物质药和动物药。
中草药中有许多名药,植物药以人参、灵芝、何首乌、枸杞最为著名。动物药以牛黄、熊胆、蛇毒、鹿茸等最为珍贵。矿物药以朱砂、赭石、滑石、芒硝等为最为常用。
(1)大黄 广谱抗菌药。抗菌作用强,对由黏细菌引起的白头白嘴病、烂鳃病及病毒病有效果。 防治黏细菌性病:1%大黄煎煮液,药浴5分钟,或1.25~3.75毫克/升遍洒,或1~1.5毫克/升大黄与0.5毫克/升硫酸铜遍洒,或每千克鱼体重用5~10克大黄粉末,混入饵料内,1大1次,连用3天。 . (2)五倍子 抗菌药。对革兰阳性和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可防治黏细菌、产气单胞菌和假单胞菌引起的鱼病。遍洒:2~4毫克/升,治疗白头白嘴病、烂鳃病、白皮病和赤皮病等。 (3)大蒜 抗菌药。具有广谱抑菌作用。用于防治肠炎病,每千克鱼体重用药10~30克。先将大蒜捣碎,然后与饵料混合,并加入适量食盐,稍作晾干后即可投喂。1天1次,连用6天。 (4)水花生 防治出血病,每万尾鱼种,用鲜草4千克捣烂,加豆饼制成饵料,连喂3天。 (5)生姜用0.4毫克/千克的生姜粉与0.5毫克/千克的辣椒粉合剂,可以治疗小瓜虫病。 (6)南瓜用南瓜子粉250克和饵料1千克做成药饵,连续喂3天,可以治疗绦虫病。 (7)韭菜韭菜10克,食盐2.5克,拌和饵料500克,制成药饵,可以治疗细菌性肠炎等病。 (8)鸟桕、地锦草、水辣蓼防治肠炎病、烂鳃病,按每50千克鱼体重用乌桕或地锦草或水辣蓼鲜草1.5千克(干草0.25千克)的比例,煮汁后拌人饵料中,连喂3天。

9,常用中药有多少种

网上找的,不过个人觉得还是买本专业的书比较好~中药歌诀总结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解表药:辛温解表药: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平喘、利水(外感风寒表实证)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表、温经通阳。(风寒湿痹、痰饮蓄水、胸痹)紫苏:辛温,归肺脾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脾胃气滞)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去风解表,透疹疗疮,止血。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去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白芷:辛温,归肺胃经。解表去风,燥湿,消肿排脓,止痛。(阳明头痛,寒湿带下)生姜:辛微温。归肺脾经。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胃寒呕吐)香薷:辛微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阴暑、水肿、小便不利)辛夷:辛温。归肺胃经。散风寒,通鼻窍。藁本:辛温;归膀胱经。发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苍耳子:辛苦温。有小毒。归肺经。宣通鼻窍,去风湿,止痛。辛凉解表药:薄荷:辛凉。归肝肺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蝉蜕: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牛蒡子: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散肿。桑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疏风清热,解毒明目。葛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生阳止泻。柴胡:苦辛微寒,归心包络、肝、三焦、胆经。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伤寒邪在少阳、肝气郁结、气虚下陷致肛脱等)升麻:辛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中气虚弱、气虚下陷致肛脱等)蔓荆子:辛苦平。归膀胱肝胃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淡豆豉:辛肝微苦,寒。归肺胃经。解表除烦。清热泻火药: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温热在气分,肺热咳喘)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滋阴润燥。栀子:苦寒,归心肺肝胃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肝胆湿热、)夏枯草:苦辛寒。归肝胆经。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芦根:甘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止呕除烦。天花粉: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除烦、利尿。清热燥湿药:黄芩: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龙胆草:苦寒,归肝胆膀胱经。清热燥湿,泻肝胆火。苦参: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甘苦寒,归心肝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热入营血、血热妄行等热病)玄参:苦甘咸寒,归肺胃肾经。清热凉血,滋阴解毒。牡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散瘀。赤芍:苦微寒,归肝经。清热凉血,祛瘀止痛。水牛角:咸寒,归心肝胃经。清热、凉血解毒。(血热妄行吐血)紫草:甘寒,归心肝经。凉血活血,解毒透疹。清热解毒药:金银花:甘寒,归肺心胃经。清热解毒,疏散风热。连翘:苦微寒,归肺心胆经。清热解毒,消痈散结。蒲公英:苦甘寒,归肝胃经。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消痈散结。大青叶:苦咸大寒,归心肺胃经。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牛黄:苦凉,归肝心经。清热解毒,熄风止痉,化痰开窍。鱼腥草:辛微寒,归肺经。清热解毒,排脓利尿。射干:苦寒,归肺经。清热解毒,祛痰利咽。白头翁:苦寒,归大肠经。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板蓝根:苦寒,归心胃经。清热解毒,凉血利咽。青黛:咸寒,归肝肺胃经。清热解毒,凉血散肿。土茯苓:甘淡平,归肝胃经。解毒除湿,通利关节。山豆根:苦寒,归肺经。清热解毒,利咽散肿。白花蛇舌草:微苦甘寒,入胃、大小肠经。清热利湿,解毒消痈。紫花地丁:苦辛寒,归心肝经。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穿心莲:苦寒,归胃肺大小肠经。清热解毒,燥湿消肿。马齿苋:酸寒,归大肠肝经。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马勃:辛平,归肺经。清肺利咽解毒,止血。秦皮:苦寒,归肝胆大肠经。清热解毒,清肝明目。白鲜皮:苦寒,归脾胃经。清热解毒,除湿止痒。鸦胆子:苦寒,有小毒。归大肠肝经。清热解毒,截疟治痢,腐蚀 疣。熊胆:苦寒,归肝胆心经。清热解毒,止痉明目。清虚热药:青蒿:苦辛寒,归肝胆肾经。退虚热,凉血解暑,截疟。地骨皮:甘淡寒,归肺肝肾经。凉血退蒸,清泻肺热。白薇:苦咸寒,归胃肝经。清热凉血,利水通淋,解毒疔疮。银柴胡:甘微寒,归肝胃经。退虚热,清疳热。胡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泻下药:攻下药:大黄: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活血祛瘀。芒硝:咸苦寒。归胃大肠经。泻下软坚,清热。芦荟:甘寒,归肝大肠经。泻下清肝,杀虫。番泻叶:甘苦寒。归大肠经。泻下导滞。润下药:火麻仁:甘平,归脾、大肠经。润肠通便。郁李仁:辛苦甘平,归大肠、小肠经。润肠通便,利水消肿。峻下逐水药:甘逐:苦甘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泄水逐饮,消肿散结。牵牛子: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泻下逐水,祛积杀虫。大戟:苦辛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泄水逐饮,消肿散结。芫花:辛苦温,有毒。归肺肾大肠经。泄水逐饮,祛痰止咳,外用杀虫疗疮。巴豆:辛热,有大毒。归胃大肠肺经。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祛风湿药:独活:辛苦,微温。归肝膀胱经。祛风湿,止痹痛,解表。威灵仙:辛咸温,归膀胱经。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消骨鲠。蛇:甘咸温,有毒。归肝经。祛风活络,定惊。木瓜:酸温。归肝脾经。舒筋活络,除湿和胃。秦艽:苦辛微寒,归肝胃胆经。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防己:苦辛寒,归膀胱、肾脾经。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五加皮:辛苦温,归肝肾经。祛风湿,强筋骨,利水消肿。桑寄生:苦甘平,归肝肾经,祛风湿,益肝肾,强筋骨,安胎。草:苦寒,归肝肾经。祛风湿,,通经络,清热解毒。络石藤:苦微寒,归心肝经。祛风通络,凉血消肿。芳香化湿药:苍术:辛苦温,归脾胃经。燥湿健脾,祛风湿。厚朴: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行气燥湿,消积平喘。藿香:辛微温,归脾胃肺经。化湿解暑止呕。砂仁:辛温,归脾胃经。化湿行气,温中安胎。白豆蔻:辛温,归肺脾胃经。化湿行气,温中止呕。草果:辛温,归脾胃经。燥湿、温中、截疟。佩兰:辛平,归脾胃肺经。化湿解暑。利水渗湿药:茯苓: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安神。泽泻:甘淡寒。归肾膀胱经。利水渗湿,泻热。薏苡仁: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猪苓:甘淡平,归肾膀胱经。利水渗湿。车前子:甘寒,归肾肝肺经。利水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滑石:甘淡寒,归胃膀胱经。利水通淋,清解暑热,祛湿敛疮。海金砂:甘寒,归膀胱小肠经。利尿通淋。石韦:苦甘微寒,归肺膀胱经。利水通淋,清肺止咳。苦微寒,归肝胃经。利湿去浊,祛风除湿。苦微寒,归膀胱经。利尿通淋,杀虫止痒。瞿麦:苦寒,归心小肠膀胱经。利水通淋,活血通经。茵陈蒿:苦微寒,归脾胃肝胆经。清利湿热,利胆退黄。金钱草:甘淡微寒,归肝胆肾膀胱经。除湿退黄,利水通淋,解毒消肿。木通:苦寒,归心小肠膀胱经。利水通淋,泻热通乳。通草:甘淡微寒,归肺胃经。清热利水,止痒。地肤子:苦寒,归膀胱经。清热利水,止痒。温里药:附子:辛甘热,归心肾脾经,有毒。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亡阳症,脾肾阳虚,寒湿痹证)干姜:辛热,归脾胃心肺经。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寒侵脾胃或脾胃虚寒、亡阳症,寒饮犯肺)肉桂:辛甘热,归脾肾心肝经。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心腹疼痛,寒疝作痛、寒痹腰痛及瘀滞经闭痛经)吴茱萸:辛苦热,归肝脾胃肾经。有小毒。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寒滞肝脉致寒疝腹痛及头痛。中焦虚寒,呕吐泛酸及脘腹冷痛。脾肾阳虚,五更泄泻)细辛:辛温。归肺肾心经。温肺化饮,祛风散寒,止痛,宣通鼻窍。小茴香:辛温,归肝肾脾胃经。散寒止痛,理气和中。(寒疝腹痛,脾胃虚寒)高良姜:辛热,归脾胃经。散寒止痛,温中止呕。花椒:辛热,归脾胃肾经。温中止痛,杀虫止痒。丁香:辛温,归脾胃经。温中止呕,散寒止痛,温肾助阳。理气药:橘皮:辛苦温,归脾肺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青皮:苦辛温,归肝胆胃经。疏肝破气,消积化滞。枳实:苦辛微寒,归 脾胃大肠经。破气化痰,除痞消积。木香:辛苦温,归脾胃大肠胆经。行气止痛。沉香:辛苦温,归脾胃肾经。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香附:辛微苦微甘平,归肝脾三焦经,疏肝理气,调经止痛。川楝子:苦寒,归肝胃小肠膀胱经。有小毒。行气止痛,杀虫,疗癣。乌药:辛温,归肺脾肾膀胱经。行气止痛,温肾散寒。荔枝核:辛微苦,温。归肝胃经。行气散结,散寒止痛。佛手:辛苦温,归肝脾胃肺经。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白:辛苦温,归肺胃大肠经。通阳散结,行气导滞。青木香:辛苦微寒,归肝胃经。行气止痛,解毒辟秽,消肿。柿蒂:苦平,归胃经。降气止呃。消食药:山楂: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消食化积,活血化瘀。神曲:甘辛温,归脾胃经。消食和中。麦芽:甘平,归脾胃肝经。消食和中,回乳消胀。谷芽:甘平,归脾胃经。消食和中,健脾开胃。莱菔子:辛甘平,归脾胃肺经。消食除胀,降气化痰。鸡内金:甘平,归脾胃小肠膀胱经。消食健胃,固精止遗。驱虫药:使君子:甘温,归脾胃经。驱虫消积。苦谏皮:苦寒,归肝脾胃经。有毒。杀虫疗癣。槟榔:苦辛温,归胃大肠经。驱虫消积,行气利水。雷丸:苦寒,归胃大肠经,有小毒。杀虫。榧子:甘平,归肺胃大肠经。杀虫消积,通便润肺。贯众:苦微寒,归肝脾经,有小毒。杀虫,清热解毒,止血。止血药:大蓟:苦甘凉,归心肝经。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小蓟:苦甘凉,归心肝经。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地榆:苦酸畏寒,归肝胃大肠经。凉血止血,解读敛疮。槐花:苦微寒,归肝大肠经,凉血止血,清肝明目。侧柏叶:苦涩,微寒,归肺大肠经。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白茅根:甘寒,归肺胃膀胱经。凉血止血,清热利尿。三七:甘微苦,温,归肝胃经。化瘀止血,活血止痛。茜草:苦寒,归肝经。凉血止血,活血祛瘀。蒲黄:甘平,归肝心经。收敛止血,祛瘀止痛。白及:苦甘涩,微寒,归肺胃肝经。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仙鹤草:苦涩平,归肺肝脾经。收敛止血,止痢杀虫。棕榈炭:苦涩平。归肝肺大肠经。收敛止血。血余炭:苦涩平,归肝胃膀胱经。收敛止血,化淤利尿。炮姜:苦涩温,归脾肝经。温经止血,温中止痛。艾叶:苦辛温,归肝脾肾经。温经止血,散寒调经。活血祛瘀药:川芎:辛温,归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延胡索:辛苦温,归肝脾心经。活血行气止痛。郁金:辛苦寒,归肝胆心经。活血行气止痛,清心开窍,利胆退黄,凉血止血。姜黄:辛苦温,归肝脾经。活血行气,通经止痛。乳香:辛苦温,归肝心脾经。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没药:苦辛平,归心肝脾经。活血止痛,消肿生肌。五灵脂:苦咸甘温,归肝经。活血止痛,化瘀止血。丹参:苦微寒,归心肝经。活血化瘀,凉血消痈,安神。虎杖:苦寒,归肝胆肺经。活血止痛,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红花:辛温,归心肝经。活血通经,祛瘀止痛。桃仁:苦甘平,归心肝大肠经,有小毒。活血化瘀,润肠通便。益母草:苦辛微寒,归肝心膀胱经。活血调经,利水消肿。牛膝:苦甘酸平,归肝肾经。活血通经,补益肝肾,利尿通淋,引血下行。鸡血藤:苦甘温,归肝经。行血补血,舒经活络。ZHE虫:咸寒,归肝经,有小毒。破血逐瘀,续经接骨。
上百味,但每个中医用的也就几十味
看各人的喜好,一般记住个人常用的就可以了,而一个人常用的中药一般不会超过140种,而最常用的也就几十种,你想学中药,上网,看书,都有
记住功能主治在药店没什么用,在药店关键是要认识药。分辨真假。分辨优劣。有的药需要用火烧来辨认,有的药需要用嘴舔,有的药需要用手捻。有的药需要掰开看颜色........太多了。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chihuoyunnan}删除,{因为内容来自网络}凡涉及中药秘方或者处方,需要请专业医生验证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乱用,本内容只是整理自网络的参考信息】
关键字:
为您推荐
2005-2023   www.ynyao.com 版权所有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滇ICP备19000309号-1  

服务热线:192-7871-9469 【微信同号,请注明来意】 网址:www.yny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