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中药五味的介绍2,中药五味3,J22中药五味的物质基础4,中药的五味是什么5,认识中药的五味酸苦甘辛咸与滋味相关但更是中药药效的总结百度知6,中药的四气五味是指什么7,中药中的四性五味是怎么划分的8,中药的四气五味是什么各有……
本文目录一览
1,中药五味的介绍
所谓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2,中药五味
中药的五味,是指药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味道一是指口尝的真实滋味,二是我们依据中药功能和药效赋予她的味 ,注意赋予她的味,口尝是没有这个真实滋味的。 例如酸枣仁记载有酸味,口尝没有这个滋味,山楂记载有酸味,却没有酸味的功效,浮小麦没有记载酸,涩味,却能止汗。理性对待五味。酸味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多含有有机酸和鞣质,传统认为涩为酸之变味,附于酸,具有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止血的功效。 注意也不是说具有酸味,这些功能都有,有的酸味药只具有某一个功能,例如麻黄根,具有涩味,只有止汗作用。 苦味能泄,能燥,能坚,清热泄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苦味多含生物碱和苷类成分,苦能坚阴,具有清热燥湿,泻火存阴的作用。 甘味能补,能和,能缓,甘味药多含有糖,蛋白质,氨基酸,苷类。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的作用。比如人参补气,熟地补血,甘草调和诸药,解药食中毒,饴糖缓急止痛。 辛味能行,能散。主要含挥发油,还含有苷类,生物碱,具有发散,行气行血,解表化湿,开窍,行气健胃等功效。如苏叶发散风寒,木香行气除胀,川芎活血化瘀。 咸味多是矿物药和动物药,多含有碘,钠,钾,钙,镁等无机盐,常具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消散结块的作用,如牡蛎消散瘿瘤,鳖甲软坚消症,芒硝泻热通便。 随着功效的完善,五味的临床指导价值越来越低了。因为在古代药物功效不完善,当时用药就要靠味来把握,如《神农本草经》里面能够治疗喘咳的药,有三十多种,古人只知道这些药能治疗咳嗽气喘,怎么来用?就用辛味药来治疗外感咳嗽,用甘味药治疗肺气虚,用苦味药治疗肺气上逆,用酸味药治疗肺气不敛。但是随着功效的完善,譬如麻黄是宣肺止咳平喘,杏仁是苦降肺气止咳平喘,人参是补气止咳平喘,麦冬是补肺阴来治疗咳嗽气喘,乌梅敛肺止咳,通过功效就可以更加准确的用药,所以五味的意义就不大了。但是五味又不能取消,因为它是古老的理论,牵一发而动全身。需理性对待五味。 #清风计划# #北大国际医生说# #我为中医药代言#
3,J22中药五味的物质基础
:中药五味的物质基础与其所含化学成分有密切关系。1)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辛可散、行气、活血,具有发汗、解热等调节肠胃等作用 2)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鞣质,酸者能涩能收,有收敛、止泻、止血、消炎、抗菌等作用 3)甘味药以营养物质为主、能补能缓、和中,具有强壮机体、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 4)苦味药为生物碱,药理作用为抗菌、抗感染 5)咸味药为无机盐成分,药理作用为导泻、化痰、增加内分泌等
4,中药的五味是什么
5,认识中药的五味酸苦甘辛咸与滋味相关但更是中药药效的总结百度知
中药是中医治病的重要工具,而在中药理论中,性味理论是中药药效理论的基础。所谓性,即寒、热、温、凉、平五性,指的是药物的寒热属性;而味,则是指中药的五味:酸、苦、甘、辛、咸。中药的五味和中药的真实味道之间既有关联,又不完全相等,更多的是对中药功能的一个描述,即酸味药具有收敛作用;苦味药具有泻热作用、坚阴作用;甘味药具有滋补、缓和作用;辛味药具有发散作用;咸味药则具有软坚散结、补肾作用等。 下面,就具体地为大家介绍一下中药的“五味”。酸味药的功能特点,是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比如说固表收敛止汗的五味子;可以涩精止遗精的山茱萸;可以敛肺止咳的乌梅;可以收敛止泻的五倍子;可以固崩止带的赤石脂等,其药味都是酸味。另外,有时候有的中药还说具有涩味,所谓涩味和酸味,药效类似,都是具有收敛作用。 一般来说,秋冬季节,可以适当食用酸味药;而春季,要少用酸味药,因为秋冬季节自然界的趋势是收藏,所以服用酸味药就有利于收敛、收藏;而春季需要发散、升阳,所以酸味药要少用。苦味药,具有能泄、能燥、能坚的作用;所谓泄,是指苦味药一般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还能够清泻止逆、泻下通便;而能燥,则是指能够清热燥湿;能坚,则是指能坚阴,也就是保护阴精,因为热邪会伤阴,而苦味药可清热以保阴。 这类的药物,如黄连、黄芩、栀子、黄柏、连翘、大黄、葶苈子等。 但是苦味药由于大部分都是寒性的,所以如果常吃,就会有伤胃气的副作用。所以中医认为苦寒药物只能短时使用,不能长期用,否则会导致食欲不振等问题。具有甘味的药物,大多具有滋补作用,缓和药性、缓解止痛等作用。比如说甘草、蜂蜜、大枣、人参、饴糖、绿豆等。 虽然说甘味药能够滋补,但是甘味药吃得太多,反而会导致脾气壅滞,而出现食欲不振等问题,这就是中医所谓的滋补药物的“滋腻”副作用。 所以,甘味药虽然都是滋补的,但是也不能长期、大量的使用。在中国古代,是没有辣味一说,一般以辛味来代替,典型的辛味,就是胡椒的味道。但是中药中的辛味,既对药物具有辛辣的真实味道,同时也是对中药具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的的概括。 比如说薄荷叶、紫苏叶等具有辛味,能够发散解表;川芎味辛,能够活血化瘀;木香味辛,能够行气解郁、理气开胃等。咸味药,中医认为具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的作用,而且还认为咸味药入肾。 比如说海带、海藻等软坚散结的药物味咸;芒硝味咸能通便;蛤蚧味咸能补肾等。总之,中药的五味,既来源于最初认识中药时的真实滋味;同时,中药的五味也是对药物功效的概括,不能以真实的滋味和中药的五味去一一对应。#慢病防治知识##哆咖医生超能团#
6,中药的四气五味是指什么
四气是指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能特征。能够治疗热性病症的中药,属于寒性或凉性;能够治疗寒性病症的中药,则属于温性或热性。
五味指中药的辛、甘、酸、咸、苦五种味道。其中辛有发散、行血之功效,多用来治表症。甘有补益、和中等作用,用来治疗虚症。酸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之类病症。咸有通便泻下及软坚散结之功用,常用来治疗有肿块症状的疾病,亦可消除痰火结核等。苦味有泻火解毒和化湿作用。
7,中药中的四性五味是怎么划分的
中医的四气是温热凉寒,分别对应木火金水四个行
五味是酸苦甘辛咸,分别对应木火土金水五行
木,其气温,其味酸,象少阳,阳气初生,温和条畅,阳春之气
火,其气热,其味苦,象太阳,阳气旺盛,燔热灼腾,夏热之气
土,其气平,其味甘,平者,不偏之谓,阳生阴长,万物繁茂化育,成熟之象,上而为夏,下而为秋,阳与阴之转化之时
金,其气凉,其味辛,象太阴,阴气初生,凉懔燥干,秋凉之气,阳杀之象,阳杀者,阳气少而阴气增之谓
水,其气寒,其味咸,象少阴,阴盛极也,凛冽冷清,冬寒之气,阴多阳少,阳气闭藏
这个是一个大致的描述,如果要仔细考察,可以参看内经素问前6篇
8,中药的四气五味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请举出代表中药
中药的四气五味,能反映中药的性质和功效,了解四气五味,才能更好掌握中药的功效四气: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又称四性。寒凉和温热是两种对立的药性,而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只是程度的不同。另外还有平性,即药性平和。一般寒凉药多具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主治各种热症。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主治各种寒症。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而上,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五味 :是医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用五行学说总结归纳而成的。药物的五味是通过长期的用药实践所获得的疗效而确定的。它不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也是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内经》认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这是关于五味所代表的药物作用最早的总结和概括。辛散:细辛。酸收:乌梅。甘缓:甘草。苦坚:黄连咸软:昆布
9,中药五味有哪些
酸苦甘辛咸淡涩,虽然有7个子但是是中药五味的统称,另外最具代表性的是五味子辛(辣)、甘(甜)、酸、苦、咸,五味并不代表五种味道,而是药物的五类药性,功能等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有些药具有淡味或涩味,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你好:你所问道的发酸的汤药是对什么症状,这个范围太大不好给你回答,因为同味的药物尚有四气的不同,气或味只表示药物的某一方面的性能。因此,必须把药物的气、味结合起来看,才能得出完整的概念。再者说你问的汤药不会是只要一味药熬的吧?我想你所说的发酸的汤药只是你闻到汤药有酸味吧?有一些中药在炮制时是用醋炮制的,熬出来的药闻起来就是酸的。主要是要看整体的药物的配伍组合是对什么症状的。中药的四气又称四性,就是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五味,就是指药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酸味:能收敛固涩,多用于治疗遗精、盗汗、遗尿、久泻、脱肛等证。如山茱萸、五味子能涩精敛汗,五倍子、石榴皮能涩肠止泻。味的概念是表示药物性能的标志之一,而不仅表示真实的滋味。
10,中药的四气与五味是什么
四气五味是指中药的性质和滋味。四气五味学说是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药性是根据实际疗效反复验证然后归纳起来的,是从性质上对药物多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味的概念不仅表示味觉感知的真实滋味,同时也反映药物的实际性能。药味的确定是由口尝而得,从而发现各种药物所具不同滋味与医疗作用之间的若干规律性的联系。四气:四气又称四性,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寒凉和温热是两种对立的药性,而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只是程度的不同。另外还有平性,即药性平和。一般寒凉药多具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主治各种热证。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主治各种寒证。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词予以区别。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神农本草经》中说的“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是基本的用药规律。除了寒热温凉四性外,还有一些药划为“平性”,平性是指相对的属性,而不是绝对性的概念。平性药是指药性寒、热之性不甚显著、作用比较和缓的药物,其中也有微寒、微温的,但仍未越出四性的范围。五味:五味原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后扩展为体现药物功能归类的标志。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虽然有些药物还具有淡味或涩味,但仍然只称为五味。辛味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作用,即辛散。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主治表证和气滞血淤证。甘味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作用,即甘缓。一般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止痛药多具甘昧,主治虚证、痛证。酸味有收敛固涩作用,即酸收。一般具有酸味的药物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等证。苦味有清泄、燥湿作用,即苦坚。一般清热、泻火、通便、燥湿药多具苦味,主治热证、火证、湿证。咸昧有泻下、软坚散结作用,即成软。一般软化坚硬、消散结块、泻下通便药物多具咸味。五味之外,还有淡味及涩味。淡味有渗湿、利尿作用。一般渗湿利尿药多具炎味,主治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等利尿药。涩味与酸味作扇相以,也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以治疗虚汗、泄泻、尿频、精滑、出血等证.如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能涩肠止泻。五味的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如黄连、黄柏之苦,片草、枸杞之甘,桂枝、川芎之辛,乌梅、木瓜之酸,芒硝、食盐之成等。后来由手将药物的滋味与作用相联系,并以味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随着用药实践的发展,对药物作用的认识不断丰富,一些药物的作用很难用其滋味来解释,因而采用了以作用推定其味的方法。例如,葛根、皂角刺并无辛昧,但前者有解表散邪作用;后者有消痈散结作用,作用皆与“辛能散、能行”有关,故皆标以辛味。由此可知,确定味的主要依据,一是药物的滋味,二是药物的作用。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chihuoyunnan}删除,{因为内容来自网络}凡涉及中药秘方或者处方,需要请专业医生验证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乱用,本内容只是整理自网络的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