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药材网—专业的药材资讯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植物药材> 中草药陈盖,中药陈艾和鲤鱼有安胎的功效

中草药陈盖,中药陈艾和鲤鱼有安胎的功效

本文目录一览1,中药陈艾和鲤鱼有安胎的功效2,陈盖是什么植物3,十一个月宝宝拉肚子吃母乳和辅食大便一直正常是长条状最近拉4,那个大神知道这个是艾草还是陈盖5,草坞治什么病的6,中药紫京波还有什么别名作用是什么7,请问女士口干口苦心火重肝火重……

本文目录一览

1,中药陈艾和鲤鱼有安胎的功效

鲤鱼: 一妊妇腹胀,小便不利,吐逆,诸医杂进温胃宽气等药,服之反吐,转加胀满凑心,验之胎死己久,服下死胎药不能通,因得鲤鱼汤,其论曰: 妊妇通身肿满,或心胸急胀,名曰:胎水。遂去妊妇胸前看之,胸肚不分,急以鲤鱼汤三五服,大小便皆下恶水,肿消胀去,方得分娩死胎,此症盖因怀妊腹大,不自知觉,人人皆谓娠孕如此,终不知胎水之为患也。 陈 艾: 中药陈艾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因为它年久功效才会更好,所以药房所用之品都以年久为佳品,故中药处方多开陈艾;(没有红艾和白艾之分),药房中的艾叶上面都可以看见白色,而其性辛苦温煦,即能行气血以治经闭,又能止血安胎.但也不宜久服 都有一定作用吧 服中药安胎的话下面那个网址有介绍,就是不太容易看懂 http://www.bioon.com/Article/jygm/Index.shtml

中草药陈盖

2,陈盖是什么植物

不懂,是书面语么

中草药陈盖

3,十一个月宝宝拉肚子吃母乳和辅食大便一直正常是长条状最近拉

宝宝每天大便次数在3次一下都不算腹泻,只是有点肠胃不适了,一般观察宝宝大便状况,如果又稀又乱大概是消化不良导致,建议辅食尽量清淡稀薄一点,开点帮助消化的中药。如果大便只稀不乱,很可能是宝宝肚子里湿热重了,一般给买点陈盖熬水喝即可。这都只是经验之谈,具体情况如果不太会分辨,请立刻就医。不过可以放心的是,这种问题大多数宝宝都存在,所以不要过于担心,实在不放心就带宝宝去医院检查检查。
是不是你的辅食有问题?有以下方法可以缓解宝宝的拉肚子症状:用手掌围绕宝宝的肚脐,顺时针按摩,每天临睡前50圈。记住是顺时针们千万别揉成逆时针。谢谢采纳为满意答案。
母乳喂养的宝宝大便偏稀,但属于金黄色稀糊状;若腹泻的排便,常见的是水便分离或水样便,通常便量都比较多.另外小宝宝的大便中往往都会有些奶瓣,如果奶瓣的数量逐渐增多,常常提示喂养过量或宝宝消化不良.这时就要注意减少奶量并调整消化功能.

中草药陈盖

4,那个大神知道这个是艾草还是陈盖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 回答 您好:陈盖叶片小,味道小,艾草叶叶子大,苦涩味较重。艾草叶多发皱,粉碎,叶子进行后呈卵状椭圆型,掌状深裂,上表层浅绿色或深浅绿色被稀少的毛绒和腺点,下表层有聚集的灰白絮状毛绒。陈盖,中药材多卷曲成团状,灰白或浅绿色,整株密被灰白毛绒,柔软如绒。质脆,易断裂。

5,草坞治什么病的

应该是鸭跖草。 鸭跖草为一年生草本, 喜欢在潮湿的草地生长, 叶形为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 叶序为互生, 茎为匍匐茎, 花朵为聚花序, 顶生或腋生, 雌雄同株, 花瓣上面两瓣为蓝色, 下面一瓣为白色, 花苞呈佛焰苞状, 绿色, 雄蕊有6枚。 功用主治 鸭跖草 行水,清热,凉血,解毒。 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感冒,丹毒,腮腺炎,黄疸肝炎,热痢,疟疾,鼻衄,尿血,血崩,白带,咽喉肿痛,痈疽疔疮。 ①《本草拾遗》:主寒热瘴疟,痰饮,丁肿,肉症涩滞,小儿丹毒,发热狂痫,大腹痞满,身面气肿,热痢,蛇犬咬,痈疽等毒。 ②《日华子本草》:鸭跖草和赤小豆煮,下水气湿痹,利小便。 ③《滇南本草》:补养气血,疗妇人白带、红崩,生新血,止尿血、鼻衄血、血淋。 ④《品汇精要》:去热毒,消痈疽。 ⑤《纲目》:消喉痹。 ⑥《本草推陈》:对血吸虫病急性感染发高热,大量用之。 又用于急性传染性热病,发热、神昏、心脏衰竭。 ⑦《四川中药志》:能清热利尿,润肺。 治跌打损伤,筋骨疼痛,小便淋漓作痛。 ⑧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心脏性水肿,脚气水肿,肾炎水肿,尿路感染及结石。
估计你问的是草乌吧。草乌含乌头碱,用之不当,极易引起中毒。其表现与川乌基本相同,如舌、四肢或全身发麻,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甚或昏迷,皮肤苍白,心慌气短,心率缓慢,心律紊乱,少数呈心率增速,血压下降,瞳孔散大,心电图呈室上性与室性期外收缩、心动过速、房室性传导阻滞、束枝传导阻滞、低电压、S-T改变等。多数患者经及时抢救可获恢复,但亦有少数由于中毒过重或抢救不及时,终因心脏麻痹而死亡。临床应用务宜谨慎。百度百科记述:1、治一切瘫痪风:草乌头(生,不去皮)、五灵脂各等分。为末,滴水为丸,如弹子大。四十岁以下一丸,分六服,病甚一丸分二服,薄荷酒磨下,觉微麻为度。(《本事方》黑神丸)2、治破伤风:草乌头(生用,去皮尖)、白芷(生用),二味等分为末。每服2.5克,冷酒一盏,入葱白少许,同煎服之,如人行十里,以葱白热粥投之。(《儒门事亲》)3、 治久患头风:草乌头尖(生用)一分,赤小豆三十五粒,麝香一字,为末。每服半钱,薄荷汤冷服。更随左右搐鼻。(《指南方》)4、 治偏正头痛:草乌头200克,川芎藭200克,苍术250克,生姜200克,连须生葱一把。捣烂,同入瓷瓶,封固,埋土中,春五夏三、秋五冬七日,取出晒干,拣去葱、姜,为末,醋、面糊和丸梧子大。每服九丸。临卧温酒下。 (《戴古渝经验方》)5、 治阳虚上攻,头项俱痛,不可忍者:细辛、新茶芽(炒)。草乌头(大者,去皮尖,炮裂切如麻豆大,碎盐炒)各等分。上为粗末。每服10克,入麝香末25克,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本事方》乌香散)6、 治脾胃虚弱及久积冷气,饮食减少:草乌头(净洗)500克,苍术1000克,陈橘皮(去白)250克,甘草(生,椎碎)200克,黑豆三升。上五味,用水一石,煮干为度,去却橘皮、黑豆、甘草,只取草乌头、苍术二味,曝干,粗捣筛焙干,捣罗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焙干,收瓷器中。每日空心、晚食前,盐汤咸温酒下三十丸。(《圣济总录》)7、 治清浊不分,泄泻注下,或赤或白,脐腹疞痛,里急后重:草乌头三枚(去皮尖,一生、一炮,一烧作灰)为细末,醋糊丸。如萝卜子大。大人五,七丸。小儿三丸;水泻倒流水下,赤痢甘草汤、白痢干姜汤下。(《局方》三神丸)8、 治一切痈肿毒:草乌、贝母、天花粉、南星、芙蓉叶等分。为末,用醋调搽四围,中留头出毒,如干用醋润之。(《景岳全书》草乌揭毒散)9、 治肿毒痈疽,未溃令内消,已溃令速愈:草乌头末,水调,鸡羽扫肿上,有疮者先以膏药贴定,无令药着入。初涂病人觉冷如水,府乃不痛。(《圣济总录》草乌头散)10、 治发背、蜂窝、疔疮、便毒:草乌头一个,川乌头一个,瓦一块,新汲水一桶。将二乌并瓦浸于水桶内,候瓦湿透,即将川乌、草乌于瓦上磨成膏,用磨药手挑药贴于疮口四周;如未有疮口,一漫涂药如三、四重纸厚,上用纸条透孔贴盖,如药干,用鸡翎蘸水扫湿,如此不过三度。(《瑞竹堂经验方》二乌散)11、 治一切诸疮未破者:草乌头为末,入轻粉少许,腊猪油和搽。(《普济方》)12、 治淋巴结炎、淋巴结结核:草乌头一个,用烧酒适量磨汁,外搽局部,每日一次。(《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13、 治瘰疬初作未破,作寒热:草乌头25克,木鳖子二个。以米醋磨细,入捣烂葱头、蚯蚓粪少许。调匀敷上,以纸条贴令通气孔。(《医林正宗》)14、 治一切风齿疼痛,饮食艰难:草乌头三枚(炮),胆矾(研)、细辛(去苗叶)各5克。捣研为细散。每用一字,以指头揩擦,有涎吐之。(《圣济总录》草乌头散)15、 治脑泄臭秽:草乌(去皮)25克,苍术50克,川芎100克。并生研末,面糊丸,绿豆大,每服十丸,茶下。忌一切热物。(《圣济总录》)16、 治喉痹、口噤不开:草乌头、皂荚等分。为末,入麝香少许,擦牙,并搐鼻内,牙关自开也。(《纲目》)

6,中药紫京波还有什么别名作用是什么

你所说的阳春壳砂的中药名叫砂仁,又叫:阳春砂、春砂仁、蜜砂仁。常用的砂仁有三种:产于广东省的叫春砂,产于海南的叫壳砂,另一种叫缩砂密。 砂仁味辛,性温。归脾经、胃经、肾经。 功能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用于治疗湿浊中阻,脘痞不饥,脾胃虚寒,呕吐泄泻,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常用选方 1、和胃气,消宿食,理腹痛,快膈,调脾:沉香一两,缩砂仁、乌药各二两,净香附四两,甘草(炙)一两二钱。上除沉香不过火,余四味锉焙,仍同沉香研为细末。每服一钱,用温盐汤无时调服,或空心烧盐汤调下亦好,紫苏、枣汤尤妙。(《活幼心书》缩砂饮) 2、消食和中,下气止心腹痛:砂仁炒研,袋盛浸酒,煮饮。(《纲目》缩砂酒) 3、治痰气膈胀:砂仁捣碎,以萝卜汁浸透,焙干为末。每服一、二钱,食 附方: 1、和胃气,消宿食,理腹痛,快膈,调脾:沉香一两,缩砂仁、乌药各二两,净香附四两,甘草(炙)一两二钱。上除沉香不过火,余四味锉焙,仍同沉香研为细末。每服一钱,用温盐汤无时调服,或空心烧盐汤调下亦好,紫苏、枣汤尤妙。 2、消食和中,下气止心腹痛:砂仁炒研,袋盛浸酒,煮饮。 3、治痰气膈胀:砂仁捣碎,以萝卜汁浸透,焙干为末。每服一、二钱,食远,沸汤服。 4、治气虚肿满,痰饮结聚,脾胃不和,变生诸症者:人参一钱,白术二钱,茯苓二钱,甘草七分,陈皮八分,半夏一钱,砂仁八分,木香七分,生姜二钱。水煎服。 5、治妊娠胃虚气逆,呕吐不食:缩砂仁不拘多少。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入生姜自然汁少许,沸汤点服,不拘时候。 6、治冷滑下痢不禁,虚赢:缩砂仁、炮附子(末)、干姜、厚朴、陈橘皮等分。为丸。日二,服四十丸。 7、治妇人妊娠,偶因所触,或坠高伤打,致胎动不安,腹中痛不可忍者:缩砂不计多少。慢火炒令热透,去皮用仁,捣罗为末。每服二钱,用热酒调下,须臾觉腹中胎动处极热,而胎已安。 8、治遍身肿满,阴亦肿者:缩砂仁、土狗一个,等分。研,和老酒服之。 9、治小儿滑泄,肛头脱出:缩砂一两。去皮为末,每用一钱,以猪腰子一片批开,入药末在内,绵系,米泔煮熟,与儿食之,次服白矾丸。 10、牙齿疼痛:缩砂常嚼之。 11、治一切食毒:缩砂仁末,水服一、二钱。 砂仁(阳春壳砂)图片
中药大辞典》:紫荆皮拼音Zǐ Jīnɡ Pí别名肉红、内消(《纲目》),紫荆木皮(《本草经疏》),白林皮(《分类草药性》)。出处《日华子本草》来源为豆科植物紫荆的树皮。7~8月采收树皮,刷去泥沙,晒干。原形态紫荆(《日华子本草》),又名:满条红(《群芳谱》),乌桑、箩筐树、紫金盘、扁头翁。落叶乔木或大灌木,高达15米。小枝无毛,有多数皮孔。单叶互生;叶片近于圆形,长6~13厘米,宽5.2~12.5厘米,基部深心形,先端渐尖,无毛,全缘;托叶矩形,早落。花先叶开放,4~10朵簇生于老枝上;花萼钟状,上缘有5钝齿;花冠蝶形,紫红色,花瓣5,大小不一;雄蕊10,分离,基部附着于萼内,花丝细长;雌蕊1,子房光滑无毛,有柄,花柱上部弯曲,柱头短小,呈压扁状。荚果扁带形,红紫色,顶端稍稍收缩而带短喙,沿腹逢线的边上有翅,有明显的网状脉。种子圆而扁,近于黑色。花期5月。本植物的根皮(紫荆根皮)、木部(紫荆木)、花(紫荆花)、果实(紫荆果)亦供药用,各详专条。生境分部生于山野或栽培于庭园,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主产四川、河南、湖南、湖北、江西等地。性状干燥树皮呈长圆筒状或槽状的块片,均向内卷曲,长约6~25厘米,宽约3厘米,厚约3~6毫米,外表灰棕色,有皱纹,内表面紫棕色,有细纵纹理。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灰红色。对光照视,可见细小的亮星。气无,味涩。以条长、皮厚、坚实者为佳。化学成分紫荆含鞣质。种子含微量游离的赖氨酸和天门冬氨酸。药理作用紫荆皮对京科PR-1病毒有抑制作用,对孤儿病毒能延缓其病变。试管内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长。炮制拣净杂质,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切块晒干。《滇南本草》:"烧酒炒过用。"性味苦,平。①《开宝本草》:"味苦,平,无毒。"②《滇南本草》:"性温,味辛苦,有毒。"归经①《滇南本草》:"入肝、脾二经。"②《纲目》:"入手、足厥阴血分。"功能主治活血通经,消肿解毒。治风寒湿痹,妇女经闭、血气疼痛,喉痹,淋疾,痈肿,癣疥,跌打损伤,蛇虫咬伤。①《开宝本草》:"主破宿血,下五淋,浓煮服之。"②《日华子本草》:"通小肠。"③《滇南本草》:"治筋骨疼痛,风寒湿痹,麻木不仁,瘫痪痿软,暖筋,止腰痛,治妇人血寒腹痛。"④《纲目》:"活血行气,消肿解毒,治妇人血气疼痛,经水凝涩。"⑤《分类草药性》:"治跌打损伤,咽喉、牙痛,女人月经不调,红崩白带,散血止痛,癣疮。"⑥《四川中药志》:"治喉痹,外用涂蛇虫咬伤。"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钱;浸酒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注意孕妇忌服。复方①治筋骨疼痛,痰火痿软,湿气流痰:紫荆皮二两(酒炒),秦(当)归五钱,川牛膝三钱,川羌活二钱,木瓜三钱。上好酒五斤,重汤煎一炷香为度,露一夜,去火毒用。(《滇南本草》)②治鹤膝风挛:真紫荆皮。老酒煎,候温常服。(《仁斋直指方》)③治妇人血气:紫荆皮为末,醋糊丸,樱桃大。每酒化服一丸。(《妇人良方补遗》)④治产后诸淋:紫荆皮五钱。半酒半水煎,温服。(《妇人良方补遗》)⑤治一切痈疽、发背、流注、诸肿毒冷热不明者:川紫荆皮(炒)五两,独活(去节,炒)三两,赤芍药(炒)二两,白芷(生)一两,木蜡(又名望见消、阳春雪,随加减妙,即石菖蒲)。为末,用葱汤调热敷。(《仙传外科集验方》冲和仙膏,又名黄云膏、仙膏)⑥内消初生痈肿:白芷、紫荆皮。酒调。(《仙传外科集验方》一胜膏)⑦治痔疮肿痛:紫荆皮五钱。新水食前煎服。(《仁斋直指方》)⑧治伤眼青肿:紫荆皮。小便浸七日,晒研,用生地黄汁、姜汁调敷,不肿用葱汁。(《永类钤方》)各家论述《本草述》:"诸味之活血者多属辛温,以血得温则行也。其解毒者多属苦寒,以毒为辛热之所结也。兹味(紫荆)能活血而解毒,则必非苦寒,亦非苦温,本草所谓气平者是也。但先哲谓平即凉,或者于解毒之用切乎。濒湖氏谓取蜀产其苦味如胆者,盖察其性非辛温,故以极苦者为功,苦主涌泄故也。此味活血解毒,功能并奏,则血瘀而有热者,岂非适宜之善物乎。"备注除上述品种外,尚有同属植物云南紫荆,叶呈心形或近于心形,下面被较少的短柔毛。总状花序,有8~24朵花,花玫瑰红色,长15毫米。荚果较短,有种子1~2粒(分布云南、四川、湖北、陕西)。其根皮亦同等入药。药材呈圆筒状或块状,外表皮橙红色或橙黄色,有横纹,内表面深棕色具纵纹。产于云南。

7,请问女士口干口苦心火重肝火重胃火重吃什么中药请赐教谢谢

可以让我们这医生给你看看,及早调理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建议您买一盒中成药“防风通圣丸”,早晚各口服一小包,三两天内就很快见效啦,然后您再找我商议下一步吧。
建议您找中医看看吃几付汤药吧。要是中成药,就用牛黄清胃丸降胃火。莲子芯15克、决明子10克、枸杞子10粒、杭白菊3垛。1000克水煮代茶饮,一天服用量。连续喝7天能治疗好心火肝火此代茶饮与牛黄清胃丸门间隔1小时之后再喝代茶饮。祝您早日康复。
口干口苦――知柏地黄丸。心火旺――导赤丸。肝火旺――泄青丸。胃火旺――清胃黄连丸。
上火是一个中医名词,是人体阴阳失衡后出现的内热症。如果出现咽喉干痛、两眼红赤、鼻腔热烘、口干舌燥以及烂嘴角、流鼻血、牙痛等症状,中医就认为是“上火”了。而以五脏六腑为纲进行划分,上火主要有胃火、心火、肝火、肺火几种。 饮食失调引发第一把火——胃火 典型症状:痘痘长、牙龈肿、口角烂 胃火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轻微咳嗽、胃口不好、便秘、舌红、少苔,这部分人一般都有老胃病的底子在,在中医上说是“平素胃阴不足,津液亏损”,加上起居失度、劳累引起上火;过年期间占数的还是吃出来的实火,“辛辣烈酒,膏粱厚味”,表现为上腹不适、口干口苦、大便干硬。 防火要领:多吃粗粮多喝水 既然火气是吃出来的,那么对付也要从吃这个源头上抓起。 新版《中国膳食指南》刚说到我们吃粗粮吃得不够,陈教授也强调,多吃粗粮可以预防胃火。贪吃辛辣、烧烤等刺激性食物,会使脾胃受损,内蕴化热,严重者口角会出现糜烂。对这样的“火”应多吃豆类、小米等粗粮和绿色新鲜蔬菜等,增加进食品种。其次是要多吃清淡食物。节日里许多年轻人睡得比平时少,虚火上升,很多女孩子还喜欢一边玩一边吃,瓜子、花生、巧克力等零食不离手,体内热量堆积太多,脸部发出很多痘痘。这样的“火”源自内热,所以吃得越清淡越有利于皮肤状况的改善。此外,多喝水是个好习惯,可以加速身体的新陈代谢。 降火食方:百合绿豆粥、荸荠藕汁汤 百合绿豆粥 :百合与绿豆的清热解毒和降火能力是得到大家公认的,绿豆味甘,性凉,具有清热解毒、消暑除烦、止渴健胃、利水消肿的功效。常食百合有润肺、清心之效,可止咳、止血、开胃。做起来也比较简单。将绿豆和百合煮15分钟后,再放入大米煮开后转小火,熬至粥粘稠合适后即可,适当加入冰糖。 荸荠藕汁汤:选荸荠和鲜藕各250克,一起煎汤后,加入适量冰糖。分三天吃完,有润胃凉血降火的功效。 经常熬夜引发第二把火——肝火 典型症状:头痛头晕、睡眠不稳、爱发脾气 经常熬夜会打乱人体正常的作息时间,肝脏不能如期休息和排毒,于是只好加班加点将体内积存的杂质和毒素清除,这无疑加重了肝脏本身的负担,肝火也就随之“点燃”。难怪有些人在长假期间脾气见长,其实跟没睡好大有关系。 还有些肝火会表现为头痛头晕、耳鸣、眼干、口干舌燥、口苦口臭、两肋胀痛、睡眠不稳、身体闷热、舌苔增厚等。 防火要领:稳定情绪、充足睡眠 对于血压高、平时性子就比较急的人,要注意防范肝火来袭。这在中医上被称为“阳气素盛”,尽量不要生气,“怒易生火,易伤肝脏”,会引起肝气在体内堆积,从而导致肝气易结,气血不畅。防肝火,睡眠是很重要的一点,每天晚上12点前尽量入睡,如果做不到不熬夜,那么之后一定要补足睡眠。 要预防肝火旺,除了睡眠足够、心情放松,一些简单的药材或食物也有助于清火,肝火旺盛的人,要多吃些木耳、菊花和莲子这样偏凉的食物。少吃辛辣、海腥、过腻过酸、煎炸食品,以及羊肉、海虾、肥肉、乌梅等,以免“火上浇油”。 降火食方:猪肝炒木耳、枸杞菊花茶 俗话说吃什么补什么,对付肝火也要补肝。 猪肝炒木耳对平息肝火有作用。选木耳约40克,猪肝240克。 木耳浸软,切去底部硬块,再切成粗丝;猪肝洗净抹干再切成厚片,加入腌料腌约10分钟;锅烧热,放2汤匙油,爆香姜片,放入猪肝片用大火不停兜炒至熟;再放入木耳丝及葱炒匀,加少许糖、盐调味即可上碟。 预防肝火上升,也可喝 枸杞菊花茶 ,方法如下:枸杞先煮30分钟,加入菊花后再煮3分钟,就可作茶饮,适用于经常用脑者。 思虑过度引发第三把火——心火 典型症状:口腔溃疡、咽痛咽干、失眠 中医说“劳心思虑,过耗其真”,大致意思是太劳心了,就容易伤神。过年期间虽说大部分都是开开心心的,但家中的长者因为晚辈的出现,开心过了头或者操劳家务过了度,就会“心火元盛,神明不安”,也就是上了心火。 心火也有虚实之分,一般来说,其中的虚火表现为低热、盗汗、心悸、心烦、失眠、健忘等,老年人特别是有心血管病的人常有此类症状;实火则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身体健壮的中青年人容易出现。 防火要领:稳定情绪、充足睡眠 既然心火大多是因为劳累或是开心过度引起的,那么对付的方法也从这两方面着手。陈教授提醒过年需要控制情绪,减少紧张,少生心事烦事。尤其是减少思虑那些迟延不决、处理繁杂、涉及众多人际关系的烦心事,以免心火气盛,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多吃蔬菜水果对控制心火有帮助,辛辣食物、烟酒则要敬而远之啦,多运动。可以多食一些性寒而味苦的食物,如苦瓜、苦菜、百合、苦丁茶类,多食酸枣、红枣、百合或者干净的动物胎盘等补养心肾之品。 降火食方: 冰糖莲子汤、苦瓜炒白果 冰糖莲子汤:虚火上升的人可常喝清心润燥的冰糖莲子汤,《本草纲目》记载莲子“清心去热”,除烦热、清心火、养心安神,对于心火内炽所致的烦躁不眠具有较好的疗用。 苦瓜炒白果:冬天里适当吃“苦”可以降心火。选苦瓜1-2个、白果20颗。白果洗净,苦瓜洗净切丁;苦瓜、白果放在开水中稍泡一下,马上捞出备用;炒锅上加少许油,放入白果、苦瓜及调味料炒熟;用淀粉勾芡上碟。但需要注意的是,白果一次食用不宜过多, 每人不宜吃多于10颗。 反复感冒引发第四把火——肺火 典型症状:咽喉干疼、口干而渴 春季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经常进出公共场所和空调间,各种呼吸道疾病自然不期而遇。在中医上,这些都是肺火的诱因。 肺火大的人常出现口鼻干燥、出气热的现象,很容易伤风,而且伤风后出现高热、咳嗽、痰黄稠而粘、舌红苔黄等症状。一些小孩睡觉时盖不住被子,喜欢俯卧,喜吃冷饮,口唇发红,也是肺火旺的表现。 防火要领:注意保暖、及时增减衣物 既然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是导致肺火的诱因,那么防肺火首要的还是做好保暖措施,进出空调间及时增减衣物。 除肺火也可用呼吸咳嗽洗肺法,通过深呼吸和主动咳嗽,帮助呼吸道排出分泌物,增强免疫力。可选择空气新鲜的地方,反复进行吸气呼气,尽量排出肺内气体,另外每天主动咳嗽几下,也是积极的保护性反射动作,能有效清洁肺部。 降火食方: 银耳雪梨汤 银耳雪梨汤:选50克银耳,梨两只。将梨切块,银耳加水500毫升,煮开20分钟即可,加冰糖少许,饮用有润肺止咳之功效。

8,如何自做促睡眠中药香枕

1、治高血压药枕:①夏枯草、淡竹叶各50克,决明子300克、菊花200克,木香、桑叶、薄荷、丹参各50克。将上药装入枕中,每晚枕于脑下。本方有清热解毒、清肝明目、润肠通便的功效,适用于高血压、便秘或眼疾患者使用。  ②菊花、夏枯草、决明子、桑叶、蒲公英、薄荷各150克,制成药枕芯,再套上枕套供枕用。半年换一次药。  2、治脑动脉硬化药枕:丹参、乳香、没药、五灵脂、川芎、羌活、当归各100克,赤芍、菖蒲、薤白各50克,充作枕芯,每日枕用。本方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安神定志之功效。  3、治颈椎病药枕:白芷、川芎、威灵仙、红花各100克、黄菊花200克,片姜黄50克,透骨草100克,川草乌、川椒各50克,竹叶、夏枯草各100克,共制成枕芯,每日枕用。本方有疏经活络、活血化瘀、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的作用。  4、治神经衰弱药枕:夜交藤200克,合欢皮、柏子仁、枣仁、五味子、丹参、黄菊花、香附、竹茹各100克,磁石50克(或用直径4-5厘米的小磁铁一块)共装入枕中。本方有疏调气机、滋阴、调血安神、交合阴阳二气的功效。对于头痛、头晕、多梦、耳鸣、心烦、失眠的神衰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6、治支气管炎哮喘药枕:麻黄50克,半夏、银花各100克,甘草50克,陈皮、枇杷叶、款冬花、旋复花各100克,杏仁、细辛各50克,生黄芪100克,混合均匀后装入枕中使用。本方有宣肺化痰、降气止咳、平喘、益气固本的功效,适于中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患者。
一、四季保健药枕 1、春季药枕:蔓荆子、青葙子、黄菊花、薄荷、钩藤各250克,装进枕中每日枕用。 分析:春季万物生发,体内风热随之而动,故选用上述五味疏风清热的中药,取其芳香之气吸人体内,以消除疲劳,预防感冒。尤其适于头晕、头痛及高血压患者使用。 2、夏季药枕:生大黄、荷叶、蔓荆子、藿香、苍术各250克,装入枕中每日枕用。 分析:夏日炎炎,酷热难当,体内湿气常聚,人多见疲惫不堪。选用上述清热、消暑、除湿的五味中药,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暑气侵脑,免致头晕目眩。对体胖多痰、湿热较重者尤为适宜。 3、秋季药枕:瓜蒌仁、旋复花、五味子、桔梗、射干、柑橘皮各250克,装入枕中每日枕用。 分析:秋季按五行属金,秋风肃杀,多影响人的肺气,发生咳嗽、哮喘、胸闷。选用以上降气、平咳、止喘药物,可使肺气通达而少生咳喘。本方对支气管炎、哮喘、咳嗽痰多者最为适宜。 4、冬季药枕:干姜200克,麻黄、附子、木香、陈茄子各250克,装入枕中每日枕用。 分析:冬季数九隆冬,寒气逼人,尤易伤脑而见周身不适(酸痛),关节疼痛。选用辛香燥火的药物,以防寒,增加体温,保护大脑不受伤害。本枕对年老体衰、命门火弱、阳虚怕冷者,尤为适宜。 以上四种药枕的药物,除种子类药物外,都应切碎或碾碎如豆粒大小,以便枕用时感到舒服些,并可使药气扩散(装入枕芯前应混合均匀),充分发挥药力。不同的季节须用不同的组方。 二、疗疾药枕方 1、治高血压药枕:①夏枯草、淡竹叶各50克,决明子300克、菊花200克,木香、桑叶、薄荷、丹参各50克。将上药装入枕中,每晚枕于脑下。本方有清热解毒、清肝明目、润肠通便的功效,适用于高血压、便秘或眼疾患者使用。 ②菊花、夏枯草、决明子、桑叶、蒲公英、薄荷各150克,制成药枕芯,再套上枕套供枕用。半年换一次药。 2、治脑动脉硬化药枕:丹参、乳香、没药、五灵脂、川芎、羌活、当归各100克,赤芍、菖蒲、薤白各50克,充作枕芯,每日枕用。本方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安神定志之功效。 3、治颈椎病药枕:白芷、川芎、威灵仙、红花各100克、黄菊花200克,片姜黄50克,透骨草100克,川草乌、川椒各50克,竹叶、夏枯草各100克,共制成枕芯,每日枕用。本方有疏经活络、活血化瘀、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的作用。 4、治神经衰弱药枕:夜交藤200克,合欢皮、柏子仁、枣仁、五味子、丹参、黄菊花、香附、竹茹各100克,磁石50克(或用直径4-5厘米的小磁铁一块)共装入枕中。本方有疏调气机、滋阴、调血安神、交合阴阳二气的功效。对于头痛、头晕、多梦、耳鸣、心烦、失眠的神衰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6、治支气管炎哮喘药枕:麻黄50克,半夏、银花各100克,甘草50克,陈皮、枇杷叶、款冬花、旋复花各100克,杏仁、细辛各50克,生黄芪100克,混合均匀后装入枕中使用。本方有宣肺化痰、降气止咳、平喘、益气固本的功效,适于中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患者。 7、防治感冒药枕:黄芪、白术、防风、白芥子各100克,细辛、桂枝各50克,薄荷100克,麻黄、羌活、桔梗各50克,制成药枕使用。有宣肺解表、益气固本的功效。抵抗力弱,经常患感冒的人,可使用本枕。 8、治视神经衰弱、视力模糊药枕:绿豆衣、龙胆草、桑叶、地骨皮、菊花、草决明各150克,制成药枕使用。 9、治哮喘、咳嗽不停药枕:黄芪、款冬花、枇杷叶各100克,甘草、麦麸各75克,制成药枕使用。 10、治小儿夏天头热汗多药枕:绿豆500克作枕芯,让小儿枕用。绿豆枕有益于纠正某些小儿头部发育畸型(如“方”或“扁”),对头部有反作用力,使小儿头部受力分布均匀,促使头部发育正常。 11、防治耳聋药枕 方1:杭菊花1500克,当归、川芎、红花各500克,冰片30克。适用于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内听动脉供血下降的“感音神经性耳聋”。 方2:肉桂、木香、大茴香、艾绒、升麻、川楝、川椒、补骨脂各40克,附子20克、丁香15克。适于感音神经性耳聋伴有腰脊冷痛者,作为重要的辅助疗法。用本方制成暖腰袋,可以日夜佩戴,也可于卧睡时取下,置密闭塑料袋中以备再用。 方3:草决明1500克、石决明1000克、冰片30克。适用于高血压病继发感音性耳聋。 用法:一剂药可用一个月,3个月一个疗程,长期使用效果更佳。根茎类药材研为粗末,花茎类搓碎,冰片易挥发,可直接混合于它药之中。 治疗高血压病的药枕配方: ①菊丹芎芷枕:菊花1000g,丹皮200g,川芎400g,白芷200g。上药共研细末,装入枕蕊,做成药枕,让病人枕用,3个月为1疗程。体胖、午后潮热者,丹皮可加至300g;头痛遇寒即发者,另加细辛200g;对白芷气味不适者,可酌减白芷用量。该药枕除可治疗高血压病外,还可治疗神经衰弱、内耳眩晕症、神经性头痛。据初步观察,癫痫患者不宜使用本药枕。 ②石膏枕:用中药生石膏适量,打碎,装入枕蕊,做成睡枕。 注意事项:使用保健药枕,每隔15天左右放于通风处,使枕上的汗气发散。?由于药枕中药性散发较慢,一般使用3-6个月后才能显出疗效,切莫性急。如果想在药枕上敷盖枕巾,最好选用薄一点的。 使用药枕只是配合药物治疗的一种辅助方法,切勿“反客为主”;对于某些慢性病更应配合体育疗法,做到“三管齐下”,才能尽快地治好病。以上仅供参考
你好,首先你要是不是十分了解中药的作用建议你不要自作中药香薰的枕头,以免发生不必要的危害。你要是想用中药香薰的枕头,建议你通过正规渠道直接购买中药香薰的保健枕,朋然堂保健枕就可以,枕芯中药香薰,外部镶嵌磁石,对治疗颈椎病、改善睡眠都有很大的帮助,希望对你有用!

9,中药中茵陈是干啥的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治风寒湿热邪气,热结黄疸。 《名医别录》:微寒,无毒。主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久服面白悦。 《本草拾遗》:本功外,通关节,去滞热,伤寒用之。虽蒿类,苗细经冬不死,更因由苗而生,欲名因陈。后加蒿字也。 《药性论》:使,味苦,辛,有小毒。治眼目通身黄,小便赤。 《日华子本草》:味苦,凉,无毒。治天行时疾,狂热,头痛,头旋,风眼疼,瘴疟,女人症癖,并闪损乏绝。 《开宝本草》:味苦,平、微寒,无毒。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 《本草衍义》:张仲景治伤寒热甚发黄者,身面悉黄,用之极效。又一僧因伤寒后发汗不撤有留热,身面皆黄,多热,期年不愈。医作食黄治之,治不对,病不去。问之,食不减。寻与此药,服五日,病减三分之一,十日减三分之二,二十日病悉去。方用山茵陈、山栀子各三分,秦艽、升麻各四钱,末之,每用三钱,水四合煎,及二合,去滓,食后温服,以之为度。然此药以茵陈蒿为本,故书之。 《药类法象》:除烦热。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通身发黄,小便不利。 《汤液本草》:气微寒,味苦平,阴中微阳,无毒。 入足太阳经。 《象》云:除烦热,主风湿热,邪结于内。去枝、梗,用叶。 《本草》云: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入足太阳。 仲景茵陈栀子大黄汤,治湿热也。栀子柏皮汤,治燥热也。如苗涝则湿黄,苗旱则燥黄,湿则泻之,燥则润之可也。此二药治阳黄也。韩祗和、李思训治阴黄,菌陈附子汤,大抵以茵陈为君主,佐以大黄、附子,各随其寒热。 《珍》云:治伤寒发黄。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小热之气,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寒以取之。茵陈、栀子之苦寒,以逐胃燥。 《本草经疏》:茵陈蒿感天地苦寒之味,而兼得春之生气以生者也。其味苦平,微寒无毒。故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通身发黄,小便不利,及头热,皆湿热在阳明、太阴所生病也。苦寒能燥湿除热,湿热去则诸证自退矣。 简误:蓄血发黄者,禁用。 《本草蒙筌》:味苦、辛,气平,微寒。阴中微阳。无毒。秋后叶落,茎梗不凋。至春复发旧枝,故因名茵陈蒿也。所行经络,惟足太阳。专治疸证发黄,入剂使为君主。佐栀子、附子,分阳热、阴寒。阳黄热多,有湿有燥。湿黄加栀子大黄汤服,燥黄加栀子橘皮汤煎。如苗涝则湿黄,苗旱则燥黄。湿则泻之,燥则润之意也。阴黄寒多,只有一证,须加附子,共剂成功。解伤寒大热,仍除退瘴疟。风热悉逐,行滞止痛,宽膈化痰。 《本草乘雅》:诸邪成热,入中为疸,必从腠理脉络而内薄之。陈丝如腠如理,如脉如络,芬芳疏利,味苦健行,则入者出,结者散矣。 藏器谓其因旧苗而发,因名茵陈。内经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大相吻合。故因者,仍也,托也;陈得,故也,有也,木德之始也。言仍托故有,以宣木德之始,虽与繁萧蔚莪,至秋老成,同为蒿属,不若此芳香宣发之能因陈致新耳。寒热邪气,交结于中,不能宣发,则郁徵成黄,此陈也。茵陈宣发发陈,外入之邪外出,陈去而新生矣。轻身面悦白者,久服则新新非故。益气者,即益新新宣发之气耳。 《药性解》:茵陈蒿,味苦,性微寒,无毒,入膀胱经。主伤寒大热、黄疸便赤,治眼目,行滞气,能发汗,去风湿。犯火无功。 按:茵陈专理溲便,本为膀胱之剂,又何以治疸?盖疸为病,脾受伤也,而脾之所恶,湿乘土也,得茵陈以利水,则湿去土安,而疸自愈矣。疸分阴寒阳热二种,阳疸热多,有湿有燥,同栀子、大黄治湿疸;同栀子、橘皮治燥疸。阴疸寒多,只有一症,同附子治之。 《药鉴》:气微寒,味苦辛,阴中微阳。入足太阳经药也。治风湿寒热黄疸,及遍身发黄,小便不利。仲景茵陈栀子大黄汤治湿黄也,栀子柏皮汤治燥黄也,此二药治阳黄也。又能治阴黄者,因茵陈附子汤,大都以茵陈为君,兼佐以大黄、附子,各随寒热用之。 《景岳全书》:味苦微辛,气微寒,阴中微阳,入足太阳经。用此者,用其利湿逐热,故能通关节,解热滞,疗天行时疾,热狂头痛,利小水。专治黄疸,宜佐栀子。黄而湿者多肿,再加渗利;黄而燥者干涩,再加凉润。 只有阴黄一证,因以中寒不运,此非所宜。又解伤寒瘴疟火热,散热痰风热疼痛。湿热为痢,尤其所宜。 《本经逢原》:茵陈有二种:一种叶细如青蒿者,名绵茵陈,专于利水,为湿热黄疸要药;一种生子如铃者,名山茵陈,又名角蒿。其味辛苦,小毒,专于杀虫,治口齿疮绝胜,并入足太阳。《本经》主风湿寒热,热结黄疸,湿伏阳明所生之病,皆指绵茵陈而言。仲景茵陈蒿汤,以之为君,治湿热发黄;栀子陈柏汤,以之为佐,治燥热发黄。如苗涝则湿黄,旱则燥黄。其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以之为使,治瘀热在里而身黄。此三方分治阳黄也。其治阴黄,则有茵陈附子汤,各随燥湿寒热而为主治。按:茵陈专走气分而利湿热,若蓄血发黄,非此能治也。《外台》治齿龈宣露,《千金》治口疮齿蚀,并用烧灰涂之,有汁吐去,一宿即效。而杀虫方中,一味煎汤,内服外洗,皆用角蒿,专取逐湿化热之功也。 《本草崇原》:《经》云:春三月,此为发陈,茵陈因旧苗而春生,盖因冬令水寒之气,而具阳春生发之机。主治风湿寒热邪气,得生阳之气,则外邪自散也。热结黄疸,得水寒之气,则内热自除也。 《本草求真》:〔批〕治太阳、阳明湿热。 茵陈专入膀胱、胃。味苦微寒,诸书皆言湿热伏于阳明,胃。用此以入太阳膀胱发汗利水,俾太阳、阳明湿热之邪尽得于药而解矣。且治伤寒时疾狂热,瘴疟头痛头旋,女人疝瘕,亦是湿热为病。但黄原有阴阳寒热之分,阳黄者由热蕴于脾土,如苗值于大旱,则苗必燥而黄,是苗因燥而黄者也。太涝则苗必湿而黄,是苗因湿而黄者也。热为阳、寒为阴,故黄亦以阴阳分之。阳黄身如橘色,汗加柏汁;阴黄黄而色晦,当细辨别。是以仲景立有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以治阳黄之症;又立茵陈附子汤,以治阴黄之症。茵陈治黄通剂,在人审其所因而酌治耳。若蓄血发黄,则治不在茵陈之列,以茵陈本属气分药也,于血则不能治矣。《得配本草》:苦,微寒。入足太阳,太阴经气分,利水燥湿。治瘴疟,疗疝瘕。 得附子、干姜,治阴黄;得白鲜皮,治痫黄如金。配秫米、麦面,酿酒,治挛急。佐大黄、栀子,治湿热;佐桃仁,治血黄;佐苍术、厚朴,治湿黄;佐枳实、山楂,治食积发黄;佐知母、黄柏,治火黄;佐车前子、木通,治黄而小便不利。 热甚发黄,无湿气,二者禁用。 《本草经解》:茵陈气平微寒,秉天秋平冬寒金水之气,入手太阴肺金、足太阳寒水膀胱;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 风为阳邪,湿为阴邪,风湿在太阳,阳邪发热,阴邪发寒也。其主之者,气寒清热,味苦燥湿也。 心为君火,火郁太阴,则肺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热与湿结矣。太阴乃湿土之经,所以蒸土色,而成黄疸也。其主之者,苦平可以清心肺,微寒可以解湿热也。 《本经疏证》:风湿寒热,邪气新感者也,热素有者也,新感之邪为素有之热结成黄疸,此证已所谓因陈矣。故伤寒金匮二书,几若无疸不茵陈者。然栀子柏皮汤证,有外热而无里热;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有里热而无外热;小建中汤证,小便自利;小柴胡汤证,腹痛而呕;小半夏汤证,小便色不变而哕;桂枝加黄芪汤证,脉浮;栀子大黄汤证,心中懊恼;消石矾石散证,额上黑日晡发热,则内外有热,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小便不利,口渴,为茵陈蒿汤证矣。第腹满之治在栀子,惟外复有热,但头汗出,小便不利,治为茵陈的治,其所以能治此者,岂不为新叶因陈干而生,清芬可以解郁热,苦寒可以泄停湿耶,盖陈干本能降热利水,复加以叶之如丝如缕,挺然于暑湿蒸逼之时,先草木而生,后草木而凋,不必能发散而清芳扬溢,气畅不敛,则新感者遂不得不解,自是汗出不止于头矣,故曰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 《本草新编》:茵陈,味苦、辛,气微寒,阴中微阳,无毒。入足太阳、少阳之经。专治瘅症发黄,非黄症,断不可用。果是真黄病,可用之为君。但黄症又不同,有阴黄、阳黄,有热黄、寒黄、燥黄,有血黄、气黄之殊,不可不辨。世人一见发黄,全不分别,俱用茵陈,无引经之品,共相佐使,所以有效有不效也,谨细陈之。阴黄之病,其湿不甚,黄色又不深,下身黄,上身不黄者也,夜间反觉不安,小便反涩,日间小便反利,转觉安宁。治法宜用茵陈为君,佐之茯苓、泽泻、薏苡仁之类,或加之五苓散又妙。茵陈可用至三钱至五钱,不可越五钱之外,连服数剂,黄可尽退也。阳黄之病,其湿又不太甚,但黄色如金,上身眼目尽黄,而下身乃不黄者是也,日间小便艰涩,或痛或不痛,夜则安然自利。治法宜用茵陈为君,而佐之升麻、桔梗、茯苓、天花粉、麻黄、黄芩之类,数服即愈,菌陈必须多如五、六钱也。热黄之病,口必大渴,然多饮反觉不快,一身上下俱黄,眼目反觉色淡,小便时急数疼痛,其溺必如黄汗,盖热结膀胱而不得出耳。法又用茵陈为君,大约必须五钱为止,佐之龙胆草、炒栀子、芍药、茯苓、猪苓、泽泻之类,则火热泻而黄又愈也。寒黄之病,一见水,则大吐不已,畏寒怕冷,腹中时痛,手按之始安,一身上下又黄,眼目自白,小便清长,夜间尤利,盖寒结于膀胱,命门无火以通,则水气流入于脾,而脾又寒虚,乃渗走于皮毛而为黄,其黄色必如秋葵之色者也。虽又用茵陈为君,但止可用至一钱,切戒多用,必须佐之白术、茯苓、山药、芡实、薏仁,少用附子数分以温补其命门之火,不须十剂,则全愈矣。湿黄之病,全是水湿之气也,虽黄症俱是水湿,而湿黄之水湿更甚,一身上下、眼目、手足尽黄,俱身必浮肿,按之如泥,又用茵陈四五钱,加入升麻、甘遂牵牛、车前泽泻之类,少升其气,使水尽从大、小便出,一剂水湿减去大半,而黄尽退矣,断不可服三剂。盖牵牛、甘遂性悍,多服恐伤人元气耳。燥黄之病,全非水湿,黄外现之症,不过胸前之皮肉少黄,而一身上下、眼目不黄,此肺金燥极,黄发于胸前,乃假象也。然既已发黄,茵陈又不可全然不用,可用七、八分,加入麦冬、栀子、芍药、陈皮、天门冬、元参、天花粉、白芥子之类,久服自愈,肺经不燥,而胸黄自除也。血黄之症,上下一身、眼目俱黄,身心发热,胸必烦闷,腹必疼痛,此血瘀于腹中胸下,故变为发黄。伤寒症中,最多此病,论理可遵仲景夫子之方,照症分治。而余又酌定一方,以便世之采用。茵陈为君,加丹皮、牛膝、当归、栀子、川芎、大黄之品,一服而疼痛烦闷除,其黄必渐愈。苟或服药,仍然闷痛,必须加入水蛭一钱,其瘀血始解,发黄尽退也。气黄之病,身不发热,又无饱闷烦燥之状,但头面发黄如淡金之色,饮食知味少,若行动,便觉气怯不能动履,小便不数,大便反燥,然又不结,此气虚不能运此水湿之气,以成黄病者也。可用茵陈一二钱,加入人参、白术、黄芪、茯苓、车前子,大剂煎饮,自然气旺,黄色全消矣。居言至此,虽不敢谓黄症治法全备,然分病既清,用药无误,要不能越此范围。愿人之临症之时,细察而分治之可耳。或问子论黄病,实发天地之奇,黄病岂尽于此乎?曰:更有一种,身不黄,足反黄,此湿热壅闭于中焦,乃脾胃之虚,不能化水也。又用茵陈加白术、茯苓、陈皮、甘草、白芥子、枳壳、槟榔、白芍之类治之,则水渐利而黄渐去。倘身黄,而手足反不黄者,乃不治之症也。 《本草分经》:苦,寒。燥湿胜热,入膀胱经,发汗利水,以泄脾胃之湿热,治黄疸、阳黄之君药。 《医学衷中参西录》:茵陈者,青蒿之嫩苗也。秋日青蒿结子,落地发生,贴地大如钱,至冬霜雪满地,萌芽无恙,甫经立春即勃然生长,宜于正月中旬采之。其气微香,其味微辛微苦,秉少阳最初之气,是以凉而能散。《神农本草经》谓其善治黄疸,仲景治疸证,亦多用之。为其禀少阳初生之气,是以善清肝胆之热,兼理肝胆之郁,热消郁开,胆汁入小肠之路毫无阻隔也。《名医别录》谓其利小便,除头热,亦清肝胆之功效也。其性颇近柴胡,实较柴胡之力柔和,凡欲提出少阳之邪,而其人身弱阴虚不任柴胡之升散者,皆可以茵陈代之。 【现代药理研究】 1. 茵陈中所含的香豆精、绿原酸、咖啡酸、对羟基苯乙酮、甲基茵陈色原酮均有利胆作用,茵陈煎剂有护肝作用。 2. 茵陈中所含的香豆精、对羟基苯乙酮有降压作用;茵陈煎剂具降酯作用。茵陈还具抗凝及促进纤维蛋白溶解作用。 3. 茵陈中所含的挥发油、香豆精、绿原酸、咖啡酸均有利尿作用。 4. 体外实验表明,茵陈煎剂对人型及牛型多种杆菌、球菌、致病性真菌均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多种钩端螺旋体、猪蛔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5. 茵陈中的挥发油类物质有显著的解热作用。 6. 茵陈中的香豆精类成分有平喘作用;对羟基苯己酮有间接促进灰黄霉素吸收的作用。茵陈精制浸液对动物子宫有兴奋作用。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chihuoyunnan}删除,{因为内容来自网络}凡涉及中药秘方或者处方,需要请专业医生验证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乱用,本内容只是整理自网络的参考信息】
关键字:
为您推荐
2005-2023   www.ynyao.com 版权所有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滇ICP备19000309号-1  

服务热线:192-7871-9469 【微信同号,请注明来意】 网址:www.yny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