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粉在神农本草经那部有记载神农本草经并没有松花粉的记载,而是蒲黄的记载。目前医书之中,记载最早的当是唐·苏敬、李劫等集体编著《新修本草》“松花即松黄,拂取正似蒲黄,久服令轻身,疗病胜似皮、叶及脂也。”2,松花粉与蒲黄的鉴定异同……
1,松花粉在神农本草经那部有记载
神农本草经并没有松花粉的记载,而是蒲黄的记载。目前医书之中,记载最早的当是唐·苏敬、李劫等集体编著《新修本草》 “松花即松黄,拂取正似蒲黄,久服令轻身,疗病胜似皮、叶及脂也。”
2,松花粉与蒲黄的鉴定异同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答案:一、来源区别1.蒲黄为香蒲科植物水烛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东方香蒲Typha Orientalis Presl.或同属植物的干燥花粉。2.松花粉为马尾松科植物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油松Pinus tabuliformis Carr.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花粉。二、功效区别1.蒲黄具有止血,化瘀,通淋的作用。多用于吐血、衄血、咯血、崩漏、外伤出血,经闭痛经,胸腹刺痛,跌打肿痛,血淋涩痛等症。2.松花粉具有收敛止血,燥湿敛疮的作用。多用于外伤出血,湿疹,黄水疮,皮肤糜烂,脓水淋漓。三、性状鉴别1.蒲黄为黄色粉末,体轻,放于水中则飘浮于水面,手捻有滑腻感,易附着手指上,气微,味淡。2.松花粉为黄色的细粉,体轻,易飞扬,手捻有滑腻感,气徽,味淡。四、显微鉴别1.蒲黄粉末黄色,花粉粒类圆形或椭圆形期。直径17~29μm,表面网状雕纹,周边轮廓线光滑,呈凸波状或齿轮状。具单孔,不甚明显。2.松花粉粉米淡黄色,花粉粒椭圆形,长45~55μm,直径29~40μn,表面光滑,两侧各有一膨大的气囊,气囊有明显的网状纹理,网眼三角形。蒲黄与松花粉二者在性状、颜色方面极其相似,但据上述所说的认真区别,还是能显著识别出蒲黄与松花粉的差别,特别在采用显微鉴别下不难区分蒲黄与松花粉。在实际的临床应用及挑选中,就需认真辨别,谨防混用,分开使用,对症下药,以获得对疾病最佳疗效。
3,花粉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答案:一、来源区别1.蒲黄为香蒲科植物水烛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东方香蒲Typha Orientalis Presl.或同属植物的干燥花粉。2.松花粉为马尾松科植物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油松Pinus tabuliformis Carr.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花粉。二、功效区别1.蒲黄具有止血,化瘀,通淋的作用。多用于吐血、衄血、咯血、崩漏、外伤出血,经闭痛经,胸腹刺痛,跌打肿痛,血淋涩痛等症。2.松花粉具有收敛止血,燥湿敛疮的作用。多用于外伤出血,湿疹,黄水疮,皮肤糜烂,脓水淋漓。三、性状鉴别1.蒲黄为黄色粉末,体轻,放于水中则飘浮于水面,手捻有滑腻感,易附着手指上,气微,味淡。2.松花粉为黄色的细粉,体轻,易飞扬,手捻有滑腻感,气徽,味淡。四、显微鉴别1.蒲黄粉末黄色,花粉粒类圆形或椭圆形期。直径17~29μm,表面网状雕纹,周边轮廓线光滑,呈凸波状或齿轮状。具单孔,不甚明显。2.松花粉粉米淡黄色,花粉粒椭圆形,长45~55μm,直径29~40μn,表面光滑,两侧各有一膨大的气囊,气囊有明显的网状纹理,网眼三角形。蒲黄与松花粉二者在性状、颜色方面极其相似,但据上述所说的认真区别,还是能显著识别出蒲黄与松花粉的差别,特别在采用显微鉴别下不难区分蒲黄与松花粉。在实际的临床应用及挑选中,就需认真辨别,谨防混用,分开使用,对症下药,以获得对疾病最佳疗效。
4,松花粉 蒲黄 槐花 杏花 蜂蜜 一起泡酒来可以吗
可以吃,国珍牌松花粉是存天然安全 无污染的微型营养库内含20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经过航天风洞低温破壁技术后其花粉只直径只有0.5微米不经人体消化系统直接被人吸收。没有任何副作用。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女士国珍说松花粉是上帝赐给人来的保健珍品松花粉,蒲黄,槐花,杏花,蜂蜜泡酒的话,还可加点枸杞,冰糖等搭配泡。
5,如何鉴别掺假蒲黄
蒲黄的掺假方法主要有:将蒲绒粉碎,掺入蒲黄花粉中充蒲黄,名曰草蒲黄;用淀粉或滑石粉染色掺入蒲黄中伪充蒲黄;将松花粉掺入蒲黄中销售;掺入极细的黄沙等。 从以下几点可以鉴别蒲黄是否掺假:1.看色与形:蒲黄色鲜黄自然,粉粒细微均匀。如果颜色亮黄或灰暗,粉粒里面有纹线,则里面就有掺假或有粉碎的蒲绒。松花粉最相似,但色稍暗,微有松香气味。2.比手感:净蒲黄用手捻则滑腻感适中,且易附着手指上。如果有绵软感,则掺有粉碎的蒲绒,如果很滑利,则可能掺有滑石粉。3.用水试:取少量试品放于水(常温)中则飘浮于水面而不下沉,并有吸附黏接成球珠形小块分散于水的表面,水不变黄,表明没有掺入染色的细沙、滑石粉或淀粉等。如果水色变黄或有物质下沉,就有问题了。如果用开水冲,则水呈混悬状黄色,水变黏稠,说明掺有淀粉;如果沉淀明显,说明掺有滑石粉等;如果有松香气味,说明掺有松花粉。4.过筛:纯净的蒲黄可以完全通过120目的分样筛。取少量试品用120目的分样筛进行振动筛分,有黄沙或者粉碎的蒲绒者会留在筛内。颗粒的是沙子,小绒团的是蒲绒。5.用火试:取少量置于锡纸上燃烧,初冒白烟,后火焰呈均匀红色而无烟,燃烧后灰烬黑色,用手指捻灰烬无顶指感,否则就有问题。
6,如何鉴别海金沙蒲黄与松花粉
海金沙:性大辩论 孢子粉状,棕黄色,质轻滑润,着火燃烧发爆鸣及闪光。湿微镜下观察,孢子呈四面体,极面观钝三角形,极轴长58~72(~97)um,具3裂缝,周壁具瘤状纹饰。气微,味淡
蒲黄:花粉为黄色粉末。体轻,放水中则飘浮水面。手捻有骨腻感,易附着手指上,气微,味淡
松花粉:其花上黄粉名松黄,山上人及时拂取,作汤点之甚佳,但不堪停久,故鲜用寄远……松黄一如蒲黄,但其味差淡,治产后壮热、头痛、颊素、口干唇焦、多烦躁渴、昏闷不爽。”
海金沙摸起来感觉是一粒粒的 而浦黄摸起来就跟面粉一样 没有粒感的
海金沙:药材性状:本品呈粉末状,棕黄色或浅棕黄色。体轻,手捻有光滑感,置手中易由指缝滑落。气微,味淡
蒲黄:药材性状:本品为黄色粉末。体轻,放水中则漂浮水面。手捻有滑腻感,易附着手指上。气微,味淡
松花粉:这个药物我没见过不知道怎么鉴别~~!(1) 取本品少量,撒于火上,即发出轻微爆鸣及明亮的火焰。
(2) 本品粉末棕黄色或浅棕黄色。孢子为四面体、三角状圆锥形,顶面观三面锥形,
可见三叉状裂隙,侧面观类三角形,底面观类圆形,直径60~85μm,外壁有颗粒状雕纹。
http://www.bm8.com.cn/YD/show.asp?Ab=A&ID=416
7,松花粉历代药典中是怎样记载的
松花粉均衡的营养,可以增强体力、精力,使疲劳得到恢复。不过要调理的使用唐·苏敬、李劫等集体编著《新修本草》 “松花即松黄,拂取正似蒲黄,久服令轻身,疗病胜似皮、叶及脂也。” 宋·寇宗爽《本草衍义》 松脂篇中记载:“唐本注云:松花名松黄,拂取似蒲黄,止尔,酒服身轻疗病,云胜皮、叶及脂。” “其花上黄粉名松黄,山人及时拂取,做汤点之甚佳,但不堪停久,故鲜用寄远。” “松黄一如蒲黄,但其味差淡,治产后壮热、头痛、颊素、口干唇焦、多烦躁渴、昏闷不爽。松花、川芎、当归、石膏、蒲黄五物等同为末,每服二钱,水二合,红花二捻,同煎七分,去滓,粥后温温细呷。”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木部第三十四卷记载:“松花,甘、温、无毒。润心肺,益气,除风止血,亦可酿酒。” 明·倪朱谟《本草汇言》 “治酒毒发作,头痛目眩,或咽喉闭闷,或下利清水,日数十行,形神萎顿:松花一两,陈皮五钱,川黄连五钱,甘草二钱,俱微炒磨为末,与松花和匀。每早晚各服两钱,白汤调服。 治久痢不止,延及数月,缠绵不净:松花每服三钱,食前米汤调下。” 清·王纶《本草集要》 中部卷四记载:“松花,拂取似蒲黄,久服轻身疗病。 明·蒋仪《药镜》 卷一木部记载:“松花心清烦解。” 清·吴仪洛《本草从新》 记载松花粉的功效:“善糁诸痘疮伤损并湿烂不痂。” 清·高承炳《本草图说》 卷三木部篇记载: “松花能润心肺有益气分,除风湿,止衄血。” 清·张璐《本经逢原》 卷三香木部篇中记载: “松花润心肺。益气除风湿。今医治痘疮湿烂。取其凉燥也。” 清·叶桂《本草经解要》 卷三记载:“松花气温、味甘、无毒。主润心肺,益气,除风止血,亦可酿酒。 松花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人足厥阴肝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人足太阴脾经,气味俱升阳也。其主 润心肺者,饮食入胃,脾气散精,输于心肺,松花味甘益 脾,气温能行,脾为胃行其津液,输于心肺,所以润心肺 也。益气者,气温益肝之阳气,味甘益脾之阴气也,风气通肝,气温散肝,所以除风。脾统血,味甘和脾,所以止血 也。可酿酒者,清香芳烈,宜于酒也。 制方:松花同山药、白芍、甘草、茯苓,治泄泻,同红 曲、山药、北味、肉苁蓉、白芍、杜仲治肾泄,专浸酒,治 头旋脑肿。” 清·顾元交《本草汇笺》 卷五木部记载: “松脂香木之二合松节松黄。松黄即花上黄粉,有除风止血之能,故头风及下痢每用之。” 民国·孙子云《神农本草经注论》 上卷记载:“松花甘温有液。轻而上升。能润心肺。” 现代《精编本草纲目》 松 [释名]李时珍说,松树挺拔,耸而且直,树皮粗厚,状像鱼鳞,它的叶后落,二三月抽蕊开花,四五寸长,它的花蕊称为松黄,结的果实形状如猪心,俗称松塔。 松花 [释名]松黄。 [性味]味甘、性温、无毒。 [功效主治]主润心肺,益气,除风止血,也可酿酒。 现代《本草纲目白话全译》 松花别名松黄。气味甘、温、无毒。 [震亨曰]多食,发上焦热病。 [主治]润心肺,益气,除风止血,亦可酿酒。 时珍[发明][恭曰]松花即松黄,拂取正似蒲黄,久服令轻身,疗病胜似皮、叶及脂也。 [颂曰]花上黄粉,山人及时拂取,做汤点之甚佳。但不堪停久,故鲜用寄远。 [时珍曰]今人收黄和白砂糖印为饼膏,充果饼食之。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chihuoyunnan}删除,{因为内容来自网络}凡涉及中药秘方或者处方,需要请专业医生验证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乱用,本内容只是整理自网络的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