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药材网—专业的药材资讯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植物药材> 中草药地艼,一味中药叫做地冰学名是什么

中草药地艼,一味中药叫做地冰学名是什么

本文目录一览1,一味中药叫做地冰学名是什么2,中药地丁的别名是什么3,中药地榆的功效和主治是什么4,我想草药地丁草具体作用5,地厥是什么植物6,中草药地枸是什么7,地参是什么中药8,中药里的地黄是干什么的9,地榆是什么药材1,一味中药叫做地……

本文目录一览

1,一味中药叫做地冰学名是什么

我也很好奇 先占个地儿 回头再来看另外楼主可以把整张方子发上来么?也许配伍可以给我们点儿启发如果不是别名难道是。。协定处方?!
紫花地丁 就应该是地丁 处方写紫花地丁、苦地丁付紫花地丁咀
应该是【僵蚕】。

中草药地艼

2,中药地丁的别名是什么

是二地丁吗??黄花地丁是蒲公英,还有一个地丁是紫花地丁

中草药地艼

3,中药地榆的功效和主治是什么

地榆 苦酸;寒;无毒   归经 肝;肺;肾;大肠经   功效 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消肿敛疮 主治 吐血,咯血,衄血,尿血,便血,痔血,血痢,崩漏,赤白带下,疮痈肿痛,湿疹,阴痒,水火烫伤,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鲜品30-120g;或入丸、散,亦可绞汁内服。外用:适量,煎水或捣汁外涂;也可研末掺或捣烂外敷。   用药禁忌 虚寒者忌服。

中草药地艼

4,我想草药地丁草具体作用

# 【地丁的功效介绍】:地丁 (《本经逢原》)【异名】箭头草(《普济方》),羊角子(《乾坤生意秘韫》),独行虎(《纲目》),地丁草(《本草再新》),如意草(《随息居饮食谱》)。 【来源】为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犁头草;豆科植物米口袋、小米口袋或龙胆科植物华南龙胆的带根全草。 【植物形态】①紫花地丁,又名:紫地丁、兔耳草、辽堇菜。 多年生草本,高7~15厘米,全株密被白色短毛。 主根粗,黄白色。 叶从根部丛生;叶柄长3~10厘米,上部两侧稍有翅;托叶膜质,线状披针形,基部附着于叶柄上;叶片长椭圆形、长卵形至线状广披针形,长2~9厘米,宽0.5~3.5厘米,先端钝,基部浅心形或截形,边缘具浅钝齿。 花腋生,淡紫色,直径约1.5厘米;花梗长4~1.0厘米,中部有线形小苞片2枚;萼片5,披针形,萼下具圆形附属物;花瓣5,倒卵状椭圆形,下面的1片较大,基部延长成长囊状或筒状的距,长约7毫米;雄蕊5,花药结合,药隔宽,包围子房,花丝短而阔,其下面2枚的基部具蜜腺的附属物,延伸入花距内;子房上位,心皮3,1室,胚珠多数,花柱1,柱头3裂。 蒴果长圆形,长约1厘米,分裂为3果瓣,各瓣具有棱沟,基部有宿存的萼。 种子卵圆形,棕黄色,光滑。 花期3~4月。 果期5~8月。 生于草地或山坡。 分布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等地。 ②犁头草,详犁头草条。 ③米口袋,又名:米布袋(《纲目》),大米口袋、多花米口袋、毛紫云英、疔毒草、小丁花。 多年生草本,高5~10厘米,全株被白色长柔毛。 主根直下,径达1厘米余。 茎短,叶丛生,单数羽状复叶,有长柄,小叶11~21片,广椭圆形、卵形或长卵形,长1~2厘米,宽2~8毫米,先端钝,基部圆,全缘。 花茎自叶丛中生出,花5~7朵,顶生,成伞形花序;苞片披针形,小苞片2,线状披针形;花萼钟形,萼齿5,不等长,上部2片稍大,下部1片最小,混生白色和黑色柔毛;花冠蝶形,紫堇色,旗瓣广倒卵形,长约13毫米,顶端微缺,翼瓣长圆状楔形,长约10毫米,有短爪;龙骨瓣短,长约6毫米;雄蕊10,二体 (9十1),子房上位,长椭圆形,花柱短,无毛,柱头膨大。 荚果圆筒状,长2.5~3厘米。 种子肾形,黑色。 花期4~5月。 果期5~6月。 野生于原野及山地。 分布东北南部、河北、山东、江苏、山西、陕西等地。 ④小米口袋多年生草本。 主根粗壮。 茎短,有短的地下茎。 托叶三角形,基部合生,被疏伏毛;羽状复叶长2~20厘米;小叶7~19,卵形、椭圆形或披针形,长5~25毫米,宽2~7毫米,先端钝或急尖,基部钝圆,两面疏被柔毛,总花梗与叶近等长,疏被柔毛;伞形花序有2~4朵花;苞片、小苞片疏被毛;萼钟状,长5~7毫米,被白色疏柔毛,萼齿披针形;花冠红紫色,旗瓣长约13毫米,卵圆形,翼瓣长11毫米,狭楔形,龙骨瓣长5.5毫米。 荚果长圆筒状,长15~20毫米,宽3~4毫米,被长柔毛。 生于山坡、草原、砂地。 分布东北及河南。 ⑤华南龙胆短小草本,高3~8厘米。 茎直立,丛生,略粗糙。 叶对生;无柄,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近基部的叶较大,长1~1.5厘米,宽3~5毫米,上部的叶较小,长约5毫米,先端锐尖,全缘,主脉明显,侧脉不明显。 花单生于茎顶;花萼管状,长约5毫米,裂片5,较萼管为短,线形,先端尖,疏被短毛或无毛;花冠漏斗状,长1~1.5厘米,外面绿色,内面紫色,裂片5,卵状披针形,短尖,其间的皱折较短,约为裂片的1/3;雄蕊5,着生在花冠上,不外露;子房上位,1室,花柱1,柱头2裂.蒴果倒卵形,压扁,长约4毫米。 先端浑圆。 种子1枚。 花期4月。 果期5~6月。 生于山野草地上残河沟边草地上。 分布广东、广西、浙江、江西。 【采集】①紫花地丁、犁头草:5~8月间,果实成熟时采取带根全草,去净泥土,晒干。 ②米口袋及小米口袋:春、秋季采挖带根全草,晒干或鲜用。 ③华南龙胆:春、夏季,花初开时采取全草,晒干。 【药材】①紫花地丁又名:堇菜地丁。 为植物紫花地丁或犁头草的带根全草。 市售品多皱缩弯曲成不规则的团块,主根数条,长3~5厘米,直径1~3毫米。 表面皱缩而粗糙,土黄色,波状弯曲,具须根痕。 地上部分呈深绿色至绿黄色,叶柄细长,扭曲,叶片极皱缩,用热水浸软摊开后,呈长椭圆形或线状披针形,全体被毛。 花茎细长,顶端常具三裂蒴果,内含多数种子,长圆球形,淡黄棕色。 质脆易碎。 气微臭,味微苦而涩并稍粘。 以色黄绿、整齐、无杂质者为佳。 主产江苏、浙江、安徽等地。 ②甜地丁又名:米口袋地丁、萝卜地丁。 为植物米口袋或小米口袋的根或带根的全草。 主根呈纺锤形、长锥形或长圆柱形,长10~20厘米,直径3~6毫米。 表面红棕色至土黄色,粗糙,有纵皱纹,多少扭曲,或有残存的支根及须根,皮孔横生,稍突起,呈点线状,色稍深。 上端有多数基生叶。 叶为羽状复叶,叶柄细长,小叶片椭圆形或长椭圆形,被白色柔毛,多呈灰绿色。 有时可见圆筒形的荚果,表面密被柔毛,开裂或不开裂。 主根质坚而稍韧,难折断。 折断面纤维极多,乳白色,内面不平坦,微显颗粒状,乳黄色,并有放射状花纹,气微臭,味淡而梢甜。 以根粗壮而长、叶绿,无杂质者为佳。 主产东北、江苏、江西、湖南、湖北等地。 ③龙胆地丁又名:华南地丁,为植物华南龙胆带花的全草。 多干燥皱缩成不规则团块,根部土黄色。 用热水浸软,摊开观察:茎自基部丛生,多数,紫红色,顶端具淡紫色或淡土黄绿色的钟状花。 叶两两对生,长圆形至长椭圆形,叶柄较短或无;近基部的叶密集,形状较大,上部的叶稀疏,形状较小。 质地较脆而易碎。 有青草气,味淡而稍苦。 以株矮小,叶色青、花色紫者为佳。 主产广西,广东等地。 地丁药材,较为复杂,除上述品种外,在广东以长萼堇菜、陕西以白花堇菜、新疆以香堇的带根全草作紫花地丁入药。 另有一种苦地丁,为罂粟科植物地丁紫堇的全草。 东北、内蒙古、河北、青海、山东等地作地丁入药。 详苦地丁条。 【化学成分】紫花地丁全草含甙类、黄酮类、蜡(为蜡酸及不饱和酸等的酯类),花中亦含蜡,蜡中含饱和酸(主要为蜡酸)34.9%,不饱和酸5.8%,醇类10.3%,烃约47%。 【炮制】拣净杂质,用水洗去泥土,切段,晒干。 【性味】苦,寒. ①《滇南本草》:性寒,味苦。 ②《纲目》:苦辛,寒,无毒。 【归经】入心、肝经。 ①《玉楸药解》:入手少阴心。 足少阳胆经。 ②《要药分剂》:入肝、脾二经。 【功用主治-地丁的功效】请热利湿,解毒消肿。 治疔疮,痈肿,瘰疬,黄疸,痢疾,腹泻,目赤,喉痹,毒蛇咬伤。 ①《滇南本草》:破血,解痈疽疥癞,九种痔疮,诸疮毒症。 ②《纲目》:主治一切痈疽发背,疔肿瘰疬,无名肿毒,恶疮。 ③《本草求原》:凉血,消肿毒。 治血热筋痿,敷疮妙。 ④《岭南采药录》:作泻药及吐药。 ⑤《上海常用中草药》:清热解毒,外用拔毒消肿。 治目赤肿痛,麦粒肿,疗疮肿毒,乳痈,肠炎腹泻,毒蛇咬伤。 ⑥苏医《中草药手册》:治一切化脓性感染,毒蛇咬伤,淋巴结核,黄疸,肾炎,膀胱炎,关节肿痛,便血,鼻出血,眼结膜炎,前列腺炎。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鲜者2~3两);捣汁或研末。 外用:捣敷或熬膏摊贴。 【宜忌】体质虚寒者忌服。 【选方】①治疔疮肿毒:紫花地丁草,捣汁服。 (《千金方》) ②治痈疽发背,无名诸肿:紫花地丁草,三伏时收,以白面和成,盐醋浸一夜贴之。 (《孙天仁集效方》) ③治一切恶疮:紫花地丁根,日干,以罐盛,烧烟,对疮熏之,出黄水,取尽愈。 (《卫生易简方》) ④治乳吹并一切毒:黄花地丁(即蒲公英)、紫花地丁各八两。 以长流水洗净,用水熬汁去渣,又熬成膏摊贴。 (《惠直堂经验方》地丁膏) ⑤治一切化脓性感染,淋巴结核:一紫花地丁、蒲公英、半边莲各五钱。 煎服。 药渣外敷。 二鲜紫花地丁、鲜野菊花各二两。 共捣汁,分二次服。 药渣外敷。 三鲜紫花地丁、鲜芙蓉花各等量。 加食盐少许,共捣烂敷患处。 同时用紫花地丁二至三两,煎服。 (苏医《中草药手册》) ⑥治实热肠痈下血:鲜紫花地丁八钱至一两(干的五至八钱),和水煎成半碗,饭前服,日服二次。 (《福建民间草药》) ⑦治黄疸内热:地丁末。 酒服三钱。 (《乾坤生意秘韫》) ⑧治肠炎、痢疾:紫花地丁、红藤各一两,蚂蚁草二两,黄芩三钱。 煎服。 (苏医《中草药手册》) ⑨治前列腺炎:紫花地丁、紫参、车前草各五钱,海金沙一两。 煎汤,每日一剂,分二次服,连服数日。 (苏医《中草药手册》) ⑩治喉痹:箭头草叶,研,入酱少许,笔蘸入喉中,吐。 (《普济方》) ⑾治小儿走马牙疳,溃烂腥臭:紫花地丁根不拘多少。 用新瓦焙,为末,搽患处。 (《滇南本草》) ⑿治小儿肝热鼻衄:紫花地丁(鲜)二至三两。 加蜂蜜一两,水煎服,连服数日。 (湖北《中草药土方土法》) ⒀治毒蛇咬伤:一鲜紫花地丁捣汁一酒杯,内服;药渣加雄黄少许,调敷患处。 (苏医《中草药手册》) 二鲜紫花地丁、鲜瓜子金、鲜半边莲各适量。 共捣如泥,敷患处。 (《河南小草药手册》) ⒁治跌打损伤:紫花地丁(鲜)捣烂,配方外敷。 (湖北《中草药土方土法》) ⒂治疥癞:紫花地丁与大枫子油、水银、硫黄合捣外用。 (《岭南采药录》) ⒃治稻芒粘咽不得出者:箭头草,嚼咽下。 (《乾坤生意秘韫》)

5,地厥是什么植物

不知道您说的是不是地厥皮。 地蕨皮为念珠藻科植物葛仙米的藻体,藻体为多数球形的单细胞串连而成,外被透明的胶质物,集成片状,与木耳相似;湿润时开展,呈蓝绿色,干燥时卷缩,呈灰褐色。 雨后林间湿地上发生极多。分布我国西南及西北各地。它富含多种营养成分,且味道清香柔润,含有海味,可食可药,既可炒食又可做汤,为上等佳品 【性味】甘淡,寒 【功用主治】清热明目。治目赤红肿,夜盲症,烫伤。 用法与用量】内服:煮食,1~2两。外用:研粉调敷。 详情你可以参考百度百科!
茎青紫色,一种中草药 阴地厥,花微黄,有解除肿毒风热的疗效。叶子似青蒿
裸子植物

6,中草药地枸是什么

多年生草本,高15~50厘米。根茎横走,淡黄褐色。茎直立,丛生,被灰白色卷曲柔毛。叶互生;无柄或具短柄;叶片披针形至椭圆状披针形,厚纸质,长1.5~7厘米,宽0.5~2厘米,先端钝尖或渐尖,基部阔楔形或近圆形,先端全缘,下面2/3部分具稀大齿牙,两面被白色柔毛,下面并具腺体。总状花序顶生,密被短柔毛;花小,单性,同株;雄花位于花序的上端,具长卵状椭圆形或披针形的叶状苞2枚,苞片内通常具1~3朵花;萼片5,稀4枚;花瓣5,稀4枚,呈鳞片状;黄色腺体盆状,与花瓣互生;雄蕊10~15;花序下部的花略大,中间1朵为雌花,两侧为雄花;苞2枚,雌花具较长的花梗;萼片5~6;花瓣6;子房上位,花柱3枚,均2裂。蒴果三棱状,顶端开裂;每室有种子1枚,三角状倒卵形,绿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蝼蛄。

7,地参是什么中药

地参,又名地笋、地藕、银条菜、泽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菜药兼用。春夏采其嫩茎叶,炒食、凉拌、做汤,主要食用晚秋以后采挖出的洁白脆嫩的环形肉质参(因形状、营养与人参媲美,故名地参),炒食、做汤、油炸、做酱菜,口感好,堪称蔬菜珍品。它全身都是宝,地上部分的茎叶作为蔬菜食用,一年能收割数茬。 晒干后为常用中药(泽兰),具有降血脂、通九窍、利关节、养气血等功能。地下部分为植物的核心,不但能作为蔬菜食用,而且晒干后入药,功能与冬虫夏草相当。地参作为蔬菜,适合大众口味,保健功能明显。 经现代医学研究考证:经常食用地参可预防恶性肿瘤的发生,它是一种多用途的保健蔬菜,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
地参(又名地虫),唇形科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菜药兼用,具有百年历史。且具有提神醒脑、开胃化食、补肝肾两虚、强腰膝筋骨之效。《中草药大辞典》等权威资料记载,地参含有多种药用成分,其茎叶晒干后即是名为名贵中草药。全草可提取挥发油和单宁。药用功效:全草入药,具有活血、利尿、通经、滋阳、润燥、调血脂、通九窍、利关节、养气血等功能,主治腹痛、水肿、产后瘀血、跌打损伤等症。《中华本草》详细介绍地参不但能作为蔬菜食用,而且晒干后入药,功能与冬虫夏草相当。经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地参含有人体所需的20多种微量元素、18种氨基酸、酚类、糖类等多种营养成分。尤其适合妇女产前产后做为蔬菜食用,保健功能极其显著,宋.《嘉佑本草》详有记载。此外,经常食用地参有抑制癌细胞扩散和减肥的特殊疗效,因此享有"蔬菜珍品"的美称。历史传说:相传,公元1709年,康熙微服私访,借宿农家,偶食此参,食后赞不绝口,堪称菜中珍品。见其生于土、形如参,故赐名地参。地参,已有数百年历史,但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自然条件恶化以及农药的大面积的使用,传统地参早已面临绝迹。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可达1.7m。具多节的圆柱状地下横走根茎,其节上有鳞片和须根。茎直立,不分枝,四棱形,节上多呈紫红色,无毛或在节上有毛丛。
不属于中药吧 在我们这边地参都是当零食吃的
地参
只有生地,没有参地性味与归经 鲜地黄 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生地黄 甘,寒。归心、肝、肾经。 功能与主治 鲜地黄 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 生地黄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

8,中药里的地黄是干什么的

生于山坡、田埂、路旁。主产河南、辽宁、河北、山东、浙江;多栽培。采制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为鲜生地;根烘熔至八成干,并内部变黑,捏成团状,为生地黄;生地加黄酒蒸至黑润,为熟地黄。性状鲜地黄纺锤形或圆柱形条状,中间常缢缩作连珠状;表面淡橙色,具皱纹、皮孔及芽痕;肉质,易断,断面黄白色,皮部有橙红色小点;味微甜、微苦。生地黄不规则团块状;表面灰棕色或棕黑色,极皱缩;质韧,断面棕黑色,有光泽,具粘性;味微甜。化学成分含梓醇(catalpol)、多种氨基酸和糖、甘露醇、β-谷甾醇及菜油甾醇(campesterol)等。性味鲜生地性寒,味甘、苦。生地黄性寒,味甘。熟地黄性寒,味甘。功能主治鲜地黄清热生津,凉后,止血;用于热风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烦渴、发斑发疹、阴虚内热、吐血、衄血、糖尿病、传染性肝炎
胜地清热凉血,去血瘀。熟地滋阴补血生新血,可以一起用
熟地性微温,味甘,主治:阴虚血少,腰腿酸软,消渴,遗精,经闭,崩漏等,和首乌`熟地`枸杞`银耳等一起煮水吃可以补肾壮阳,补血生血,疗效很好!
地黄分生熟.生地黄具有清热凉血,止血,养阴.熟地黄具有补肝肾的功能.可以和上述药同煮,但要注意用药剂量大小,主要功能看取其起什么作用.
熟地 就是地黄的炮制不同而命名不同,中药有生地:生津养阴的作用,熟地;用于补血的。你的配方中的首乌不能是生首乌,要制首乌。
生于山坡、田埂、路旁。主产河南、辽宁、河北、山东、浙江;多栽培。 采制 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为鲜生地;根烘熔至八成干,并内部变黑,捏成团状,为生地黄;生地加黄酒蒸至黑润,为熟地黄。 性状 鲜地黄纺锤形或圆柱形条状,中间常缢缩作连珠状;表面淡橙色,具皱纹、皮孔及芽痕;肉质,易断,断面黄白色,皮部有橙红色小点;味微甜、微苦。生地黄不规则团块状;表面灰棕色或棕黑色,极皱缩;质韧,断面棕黑色,有光泽,具粘性;味微甜。 化学成分 含梓醇(catalpol)、多种氨基酸和糖、甘露醇、β-谷甾醇及菜油甾醇(campesterol)等。 性味 鲜生地性寒,味甘、苦。生地黄性寒,味甘。熟地黄性寒,味甘。 功能主治 鲜地黄清热生津,凉后,止血;用于热风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烦渴、发斑发疹、阴虚内热、吐血、衄血、糖尿病、传染性肝炎

9,地榆是什么药材

凉血止血用的,主入大肠经
一作中药名   地榆 Radix Sanguisorbae   (英) Garden Burnet Root   别名 黄瓜香、山地瓜、猪人参、血箭草。   来源 蔷薇科植物地榆 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的根。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有时带紫色。羽状复叶,基生叶有长柄,茎生叶互生;托叶镰状,有齿;小叶7~21,矩状椭圆形,长1.5~6cm,宽0.5~3cm,先端钝,有小突尖,基部截形或浅心形,边缘有圆而锐的锯齿,小叶柄基部具小托叶。穗状花序顶生,圆拄形,花小而密集;花被4裂,花瓣状,紫红色。瘦果椭圆形,竭色,花被宿存。花果期7~9月。   生于山坡、草地、林缘灌丛及田边。主产江苏、浙江。   采制 春、秋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生用或炒炭用。   性状 根呈不规则纺锤形或圆柱形,稍弯曲或扭曲,长5~25cm,直径0.5~2cm;表面灰褐色、棕褐色或暗紫色,粗糙,有纵皱纹、横裂纹及支根痕;质硬,断面较平坦或皮部露出绵状纤维。味微苦涩。   化学成分 含地榆甙I、II(ziyu-glycosideI,II)、地榆皂甙A、B、E(sanguisorbin A,B,E)和没食子酸、鞣质等。   性味 性微寒,味苦、酸、涩。   功能主治 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烫伤、痈肿疮毒。   附注 同属植物长叶地榆S. officinalis L. var. longifolia(Bert.)Yu et Li 的根亦作地榆入药。
地榆 为蔷薇科植物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或长叶地榆S. officinalis L.var.longifolia(Bert.) Yu et Li的根。前者产于我国南北各地,后者习称“绵地榆”,主要产于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等地。春季将发芽时或秋季植株枯萎后采挖。除去须根,洗净,晒干生用,或炒炭用。 【药性】苦、酸、涩,微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应用】 1.血热出血证。本品味苦寒入血分,长于泄热而凉血止血;味兼酸涩,又能收敛止血,可用治多种血热出血之证。又因其性下降,故尤宜于下焦之下血。用治便血因于热甚者,常配伍生地黄、白芍、黄芩、槐花等,如约营煎(《景岳全书》);用治痔疮出血,血色鲜红者,常与槐角、防风、黄芩、枳壳等配伍,如槐角丸(《和剂局方》);用治血热甚,崩漏量多色红,兼见口燥唇焦者,可与生地黄、黄芩、牡丹皮等同用,如治崩极验方(《女科要旨》)。本品苦寒兼酸涩,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涩肠而止痢,对于血痢不止者亦有良效,常与甘草同用,如地榆汤(《圣济总录》)。 2.烫伤、湿疹、疮疡痈肿。本品苦寒能泻火解毒,味酸涩能敛疮,为治水火烫伤之要药,可单味研末麻油调敷,或配大黄粉,或配黄连、冰片研末调敷;用治湿疹及皮肤溃烂,可以本品浓煎外洗,或用纱布浸药外敷,亦可配煅石膏、枯矾研末外掺患处;本品清热凉血,又能解毒消肿,用治疮疡痈肿,无论成脓与否均可运用。若初起未成脓者,可单用地榆煎汁浸洗,或湿敷患处;若已成脓者,可用单味鲜地榆叶,或配伍其他清热解毒药,捣烂外敷局部。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大剂量可用至3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止血多炒炭用,解毒敛疮多生用。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酸涩,凡虚寒性便血、下痢、崩漏及出血有瘀者慎用。对于大面积烧伤病人,不宜使用地榆制剂外涂,以防其所含鞣质被大量吸收而引起中毒性肝炎。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妇人乳痓痛,七伤,带下病,止痛,除恶肉,止汗,疗金疮。” 2.《本草纲目》:“地榆,除下焦热,治大小便血证。止血,取上截切片炒用,其梢能行血,不可不知。杨士瀛云:诸疮痈者加地榆,痒者加黄芩。” 3.《本草正》:“味苦微涩,性寒而降,既消且涩,故能止吐血、衄血,清火明目,治肠风血痢及女人崩漏下血,月经不止,带浊痔漏,产后阴气散失,亦敛盗汗,疗热痞,除恶肉,止疮毒疼痛。凡血热者当用,虚寒者不相宜也。作膏可贴金疮,捣汁可涂虎、犬、蛇、虫伤毒,饮之亦可。”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地榆根部含有地榆苷Ⅰ、Ⅱ、A、B、E等及酚酸类性化合物,尚含少量维生素A。止血主要成分为鞣质。 2.药理作用:地榆煎剂可明显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生地榆止血作用明显优于地榆炭;实验表明,地榆制剂对烧伤、烫伤及伤口的愈合有明显的作用,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渗出,减轻组织水肿,且药物在创面形成一层保护膜,有收敛作用,可减少皮肤擦伤,防止感染,有利于防止烧、烫伤早期休克和减少死亡发生率。体外实验表明,地榆水煎剂对伤寒杆菌、脑膜炎双球菌及钩端螺旋体等均有抑制作用,尤其对痢疾杆菌作用较强。 3.临床研究:用地榆30g,醋适量。以醋煎地榆,放置一夜,次晨温服之,每日1剂。治疗崩漏43例,总有效率为95%(山东中医杂志,1991,3:53);用地榆、艾叶各10~30g,大黄6g(后下),煎服,每日1剂,3~7天为1疗程。治疗菌痢80例,总有效率为96.3%(湖北中医杂志,1994,4:32);另据报道,本品还可用治伤寒、上消化道出血、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肛裂、烫伤等。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chihuoyunnan}删除,{因为内容来自网络}凡涉及中药秘方或者处方,需要请专业医生验证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乱用,本内容只是整理自网络的参考信息】
关键字:
为您推荐
2005-2023   www.ynyao.com 版权所有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滇ICP备19000309号-1  

服务热线:192-7871-9469 【微信同号,请注明来意】 网址:www.yny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