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药材网—专业的药材资讯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植物药材> 中草药季利,苓是什么中药

中草药季利,苓是什么中药

本文目录一览苓是什么中药2,中药百部穿破石铁包金石仙桃鱼腥草有怎么功效与作用搜3,中药智子智母分别是做什么用的4,中药钻地凤的药性如何5,白茅根跟茅根是什么6,中药关黄柏的作用7,中药健脾祛湿苓是什么中药是猪苓吧?本品为多孔菌科……

本文目录一览

1,苓是什么中药

是猪苓吧?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ies的干燥菌核。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性味与归经】 甘、淡,平。归肾、膀胱经。【功能与主治】 利水渗湿。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
赤苓即赤茯苓,为中药材茯苓的红色部分,白色部为白茯苓。 赤茯苓可以行水,利湿热。治小便不利,淋浊,泻痢。 白茯苓可以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

中草药季利

2,中药百部穿破石铁包金石仙桃鱼腥草有怎么功效与作用 搜

百部,润肺下气止咳,杀虫。用于新久咳嗽,肺痨咳嗽,百日咳;外用于头虱,体虱,蛲虫病,阴部骚痒。蜜百部润肺止咳。用于阴虚劳嗽。 穿破石, 止咳化痰,祛风利湿,散瘀止痛。用于肺结核,黄疸型肝炎,肝脾肿大,胃、十二指肠溃疡,风湿性腰腿痛;外用治骨折,跌打损伤。 铁包金,消肿解毒;止血镇痛;祛风除湿。主治痈疽疔毒;咳嗽咯血;消化道出血;跌打损伤;烫伤;风湿骨痛;风火牙痛。 石仙桃,润肺止咳,化淤止痛。 用于肺痨咳嗽、咳喘气逆者。用于跌打损伤肿痛者。 鱼腥草,清热解毒;排脓消痈;利尿通淋。主治:肺痈吐脓;痰热喘咳;喉哦;热痢;痈肿疮毒;热淋。 诸药合用,用治肺痨。即肺结核。

中草药季利

3,中药智子 智母分别是做什么用的

知母,【来源】本品为百合科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unge.的干燥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习称“毛知母”;或除去外皮,晒干。【性状】本品呈长条状,微弯曲,略扁,偶有分枝,长3~15cm,直径0.8~1.5cm,一端有浅黄色的茎叶残痕。表面黄棕色至棕色,上面有一凹沟,具紧密排列的环状节,节上密生黄棕色的残存叶基,由两侧向根茎上方生长;下面隆起而略皱缩,并有凹陷或突起的点状根痕。质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气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带黏性。【性味】苦、甘,寒。【归经】归肺、胃、肾经。【功能主治】清热泻火,生津润燥。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用法用量】6~12g。
恐怕你打错了,是栀子 知母 这两样药不给孕妇吃。 栀子清泄三焦之火,加了知母药力倍增。孕妇吃了有流产的危险。就看剂量用了多少了。吃了很少1g2g没问题。体质很壮的问题也不大。 不过就算孕妇清热解毒什么的也不用这么猛的药。
中药是有栀子,知母.按你说的应该是这两样,药典中规定 栀子【功能与主治】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用于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用法与用量】6~10g。知母【功能与主治】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用法与用量】6~12g。孕妇吃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中草药季利

4,中药钻地凤的药性如何

性味】凉;淡【归经】脾经【功能主治】舒筋活络,祛风活血。主风湿脚气;风寒痹症;四肢关节酸痛。【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别名】追地枫、桐叶藤、全叶钻地风、利筋藤【来源】药材基源:为虎耳草科植物钻地风的根及茎藤。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挖取根部,剥取根皮,晒干。【性状】干燥的根皮呈半卷筒状,厚而宽阔,内层有网纹。以皮质松脆、不含木心、色红棕、味清香微带樟脑气者为佳。主产于广西。
钻地风【别名】桐叶藤、利筋藤.地风皮、追地风、 药用部位: 树皮 产地: 广西 采收: 春、秋二季剥取。 加工: 晒干或低温干燥。 药性: 温 药味: 微辛、涩 归经: 归膀胱、肾经 功能: 祛风除湿,行气止痛。 主治: 用于风湿痹痛,腰肌劳损。 毒性: 有小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或入丸、散;或浸酒。 药材性状: 本品呈卷筒状或槽状,长5~15cm,直径1~4cm,厚0.2~0.3cm。外表面灰棕色至深棕色,有的可见灰白色地衣斑,粗皮易剥离或脱落,脱落处棕色或棕红色,具明显的细纵皱纹。质松脆,易折断,断面颗粒状。气微香,味微涩。
[性味与归经]:"性凉,味淡。"[功用与主治]治风湿脚气,四肢关节酸痛。①:"治筋骨,行脚气。"②:"去风湿,止痛。"③:"驱风活血。治丝虫病。"[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4钱;或浸酒。
钻地风:别 名空筒泡、雀不站、红毛巾、钻地风.辛,温。入肝,肾二经。用于风湿痛,可用于治疗肾虚、阳痿、月经不调诸症。

5,白茅根跟茅根是什么

白茅根,中药名。为禾本科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Beauv.var. major( Nees)C.E.Hubb.的干燥根茎。春、秋二季采挖,洗净,晒干,除去须根和膜质叶鞘,捆成小把。本品呈长圆柱形,长30~60cm,直径0.2~0.4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微有光泽,具纵皱纹,节明显,稍突起,节间长短不等,通常长1.5~3cm。体轻,质略脆,断面皮部白色,多有裂隙,放射状排列,中柱淡黄色,易与皮部剥离。气微,味微甜作用:一、凉血止血的功效白茅根具有凉血止血的作用。白茅根味甘,性寒,常用于因风、热、燥等外邪侵犯人体,邪热损伤脉络,迫血妄行,或久病或热病导致的血证,具有很好的止血作用。二、清热利尿的作用白茅根的作用与功效之一还具有清执利尿的作用,故可用于因热邪所致小便不利的实热证。三、利湿退黄的功效白茅根可清利湿热、利尿、退黄,所以它是一味非常不错的保健药材。四、清热通淋的作用白茅根具有清热通淋的作用。白茅根对于小便短数,灼热刺痛,溺色黄赤,少腹拘急胀痛,或有寒热,口苦、呕恶,腰腹疼痛等病症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五、治疗高血压白茅根曾用于治疗高血压病,配合仙鹤草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均有一定效果。六、抑菌的作用白茅根具有抗菌作用,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等都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七、其它作用白茅根的作用与功效除了上面介绍的之外,还可以用于热病烦渴、胃热呕哕、肺热咳嗽等病症。
白茅根与茅根没有区别。 白茅根别名:茅根、兰根、茹根(《本经》),地菅、地筋、兼杜(《别录》),白花茅根(《日华子本草》),地节根(《青海药材》),茅草根(《江苏植药志》),坚草根、甜草根(《河北药材》),丝毛草根(《中药志》),寒草根(《闽东本草》)。

6,中药关黄柏的作用

黄柏为芸香科植物黄柏或黄皮树的树皮。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治热痢,泄泻,消渴,黄疸,痿躄,梦遗,淋浊,痔疮,便血,亦白带下,骨蒸劳热,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疮疡肿毒。 ①《本经》:"主五脏肠胃中结热,黄疸,肠痔;止泄痢,女子漏下赤白,阴伤蚀疮。" ②《别录》:"疗惊气在皮间,肌肤热赤起,目热赤痛,口疮。" ③《药性论》:"主男子阴痿。治下血如鸡鸭肝片;及男子茎上疮,屑末敷之。" ④《本草拾遗》:"主热疮疱起,虫疮,痢,下血,杀蛀虫;煎服,主消渴。" ⑤《日华子本草》:"安心除劳,治骨蒸,洗肝,明目,多泪,口干,心热,杀疳虫,治蛔心痛,疥癣,蜜炙治鼻洪,肠风,泻血,后分急热肿痛。" ⑥《珍珠囊》:"治肾水。膀胱不足,诸痿厥,腰膝无力。" ⑦《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泻膀胱龙火,利结小便,下焦湿肿,痢疾先见血,脐中痛,补肾水不足。" ⑧《用药心法》:"治疮痛不可忍者。" ⑨《兰室秘藏》:"泻冲脉之邪。治夏月气上冲咽不得息而喘息有音不得卧。" ⑩《纲目》:"敷小儿头疮。" ⑾《现代实用中药》:"打扑挫筋等,磨粉调如泥状涂贴。"
药理作用:1. 抗菌作用 黄柏抗菌有效成分为小檗碱.黄柏煎剂或醇浸剂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脑膜炎双球菌、草绿色链球菌、霍乱弧菌、白喉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几乎无效.亦有报道对大肠杆菌有效者.就生药而言, 黄连抗菌作用较黄柏强1倍.体外试验黄柏对结核杆菌也有抑制作用, 且对耐链霉素、对氨水杨酸、异烟肼的结核菌株也有效.在用豚鼠接种人型结核菌作实验治疗时, 口服或注射的疗效均很差.对接种牛型结核菌的豚鼠, 从黄柏提取的盐酸结晶物作肌肉注射, 有一定疗效.据称, 黄柏对结核病人的临床症状及X线检查有好转, 且优于黄连.黄柏的抗菌作用原理与其对细菌呼吸及 RNA 合成的强烈抑制有关。2.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药根碱对心肌的作用与小檗碱相似, 有正性肌力作用和抗心律失常作用.其正性肌力作用与细胞外 Ca++ 内流有关, 而不涉及细胞内 Ca++ 的释放.药根碱 10mg/kg 静脉注射对大鼠心肌缺血和复灌引起的心律失常均有对抗作用, 可使心肌缺血和复灌期间心律失常的开始时间推迟、持续时间缩短, 并使复灌期间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和动物死亡率降低。黄柏对麻醉动物静脉或腹腔注射, 可产生显著而持久的降压作用, 颈动脉注射较静脉注射的作用更强, 因此降压可能是中枢性的.对季铵型的黄柏碱加以改变而合成的叔胺型的化合物昔罗匹林(Xylopinin)也有明显的降压作用, 其降压作用强度及持续时间随剂量增大而增强.在1~2颈椎间切断脊髓时, 其降压作用消失, 因而也证明其降压作用属中枢性的.当阿托品化、切断双侧迷走神经、给予苯海拉明、六烃季胺或摘除双侧颈动脉窦时, 对降压作用无明显影响, 但给予妥拉苏林、双苄胺、利血平等则能减弱其降压作用.此外, 昔罗匹林有较强的抗肾上腺素样作用, 能拮抗因压迫颈动脉、窒息、电刺激大内脏神经引起的升压反应;亦能使去甲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翻转;并能抑制注射肾上腺素或电刺激颈上交感神经节引起的瞬膜收缩反应.3.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黄柏碱或昔罗匹林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 小鼠的自发活动、各种反射均受到抑制;给予未麻醉家兔昔罗匹林, 脑电波可出现高振幅慢波.4.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黄柏中小檗碱以外的提取成分皮下注射或灌胃给药对乙醇性溃疡、幽门结扎性溃疡、阿司匹林溃疡、约束水浸应激溃疡均有显著抑制作用.皮下注射或十二指肠给药可明显抑制胃液量、总酸度和胃蛋白酶的活性;而灌胃给药则只能抑制胃蛋白酶的活性.50%的黄柏甲醇提取物 1g/kg 口服对大鼠盐酸-乙醇溃疡有显著抑制作用, 作用强度大于小檗碱和黄连碱.在带有胰瘘的家兔身上, 黄柏有促进胰腺分泌的作用.5. 其他作用 黄柏碱有轻度的箭毒样作用, 对蛙腹直肌紧张度无影响, 但能抑制乙酰胆碱引起的收缩反应.对离体兔肠, 黄柏可增强其收缩, 使收缩幅度增加.其所含小檗碱也能增加收缩幅度;黄柏酮可增强其张力及振幅;黄柏内酯则使肠管弛缓.〖现代研究〗中药关黄柏主要成分:黄柏树皮的主要成分是小檗碱(Berberine).另含黄柏碱(Phello dendrine)、木兰花碱(Magnoflorine)、药根碱(Jatrorrhizine)、掌叶防己碱(巴马亭, Palmatine)、N-甲基大麦芽碱(Candicine)、蝙蝠葛碱(Menisperine)等多种生物碱.此外, 尚含黄柏内酯(Obaculactone)、黄柏酮(Obacunone)、黄柏酮酸(Obacunonic acid)以及7-脱氢豆甾醇(7-Dehydro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青萤光酸(Lumicaeruleic acid)、白鲜交酯(Dictamno- lide)。

7,中药健脾祛湿

健脾除湿应多食些薏米仁、小米、赤小豆和鲫鱼、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和水果等,同时配合饭后一杯方子为薏米仁、赤小豆、马齿苋、淡竹叶、绿茶、槐米、芡实等成分组合而成的薏仁茶,更利于健脾祛湿。平常也应该注意,不要久居潮湿之地,尽量不要到外面潮湿的地方。天气好时要多出外晒太阳,适当运动。
中成药:人参健脾丸,
中药健脾祛湿的方法很多,但是在生活行之有效、方便使用的,当属成药治疗和食疗 中成药治疗: 1、木香顺气丸:行气化湿,健脾和胃 2、附子理中丸:温中健脾,脘腹冷痛,肢冷便溏 3、健脾丸:健脾开胃,食少便溏 4、参苓白术片:健脾益气,体倦乏力,食少便溏 5、霍香正气丸(水):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健脾祛湿食疗: 1、白菜薏米粥 材料:小白菜500克,薏米60克。先将薏米煮成稀粥,再加入切好、洗净的小白菜,煮二三沸,待白菜熟即成,不可久煮。 用法:食用时不加盐或少加盐,每日2次。 功能健脾祛湿,清热利尿。适用于急性肾炎之浮肿少尿者。 2、健脾祛湿汤 材料:淮山(干品)10克,土茯苓10克,溪黄草10克,猪胰(猪横月利)300克,清水适量。 做法:淮山、土茯苓、溪黄草、猪横月利洗净一同放进砂煲中,加适量清水煲开,然后转小火煲1小时即可饮用。 3、和中化湿汤 材料:木棉花30克,鸡蛋花30克,槐花30克,薏米30克,瘦肉100克,炒扁豆30克,陈皮或砂仁12克。 做法:木棉花、鸡蛋花、槐花、薏米、瘦肉、炒扁豆、陈皮或砂仁洗净一同放入砂煲中,加清水适量,用大火煲开,再转小火煲1小时即可。 4、清热去湿汤 材料:土伏苓250克,粉葛250克,赤小豆50克,扁豆50克,陈皮半个,水8碗。 做法:土伏苓去皮切段,粉葛去皮切块,将材料放入煲内,水滚转慢火煲3小时即可。
健脾祛湿首选《参苓白术散》。
中药健脾祛湿:参苓白术散 赤小豆  根据历代医家的经验,赤小豆有利水消肿、解毒排脓、清热去湿、健脾止泻的功用,皮肤湿疹多因脾虚失运,湿毒为患,借助赤豆健脾利湿、清热利水的作用,皮肤湿疹患者食后有利于康复痊愈,故无论急慢性皮肤湿疹之人均宜多食常吃。若将赤小豆研为极细粉末,撒患处或用鸡蛋清调和涂患处,亦颇适宜。  薏苡仁  性凉,味甘淡,有健脾、利湿、清热的作用,皮肤湿疹,湿热为患,食之颇宜。《本草新编》云:凡湿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阴阳不伤,湿病易去。……用薏仁一、二两为君,而佐之健脾去湿之味,未有不速于奏效者也。薏苡仁甘淡利湿而健脾,利湿而不伤正,补脾而兼能利湿,药食兼用,最为有益。  白扁豆  性平,味甘,亦药亦食,能补脾胃、化湿热。皮肤湿疹者食用,有药疗食疗之效,有药补食补之功。《药品化义》载:扁豆,味甘平而不甜,气清香而不串,性温和而色微黄,与脾性最合。皮肤湿疹患者,常食白扁豆,脾健运而湿热去,有利于治愈湿疹顽症。  绿豆  性凉,味甘,有清热、祛暑、利水、解毒的作用。古代医家认为它可以主丹毒烦热,风疹,治痘毒,疗痈肿痘烂等皮肤疾患,均借其清热利水解毒之力,急性皮肤湿疹者食之,有助于祛湿清热。  冬瓜  性凉,味甘淡,有利水和清热作用。丝瓜  性凉,味甘,皮肤湿疹者宜常食之,可以起到清热、凉血、解毒的效果。《医学入门》中曾说:治男妇一切恶疮,小儿痘疹余毒,并乳痈、疔疮。这类病症,多因湿热为患,同皮肤湿疹一样,食用丝瓜,均能达到去湿热、解湿毒的目的。  西瓜  性寒,味甘,有清热、解暑、利小便的作用,皮肤湿疹者宜食,可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亦宜用西瓜皮煎水代茶饮,同样可以收到清利湿热的效果。  山药  性平,味甘,功在补脾胃、健脾运。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皮肤湿疹患者缘于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常吃山药健脾胃而水湿渐化。一年四季,均宜食用,炒食煮食或煎汤皆可。  白茯苓  性平,味甘淡,既能健脾胃,又能利水渗湿,故皮肤湿疹者宜食。《用药法象》中说茯苓淡能利窍,益脾逐水,除湿之圣药。《药品化义》中说它:治下部湿热,淋沥水肿,便溺黄赤。这些都与下肢皮肤湿疹一样,同为湿热为患,故皮肤湿疹者宜常食之。  枸杞子  性凉,味甘苦。《日华子本草》说它能消热毒,散疮肿。皮肤湿疹患者如感到皮肤瘙痒或发出红疹,小便不利,尿色赤黄,口鼻火热的现象,可能是血热所致,枸杞头有清理血热作用,用枸杞头煮汤饮服,可见疗效。  黄瓜  性凉,味甘,可除热、利水、解毒。《滇南本草》载:解疮癣热毒。《本草求真》说,黄瓜气味甘寒,服此能清热利水。故湿热为患的皮肤湿疹病人,宜常吃黄瓜,生吃、凉拌、烧食皆可。  金针菜  俗称黄花菜。有清热利湿的作用,凡急性或亚急性皮肤湿疹以及合并感染者,均宜常食。《日华子本草》云:金针菜治小便赤涩。《本草纲目》说它消食,利湿热。实质皆取金针菜凉降之性,湿去热清,湿疹自愈。近代有学者认为,常吃金针菜,能增强皮肤韧性和弹力,保护表皮与真皮组织细胞,加速皮肤毛细血管血液循环,抵御内外各种不良因素对皮肤的刺激侵蚀,对皮肤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荸荠  性寒,味甘,能清热、化痰、消积。唐·孟诜说它消风毒。《本草再新》记载:清心降火,补肺凉肝,消食化痰,破积滞,利脓血。前人还有用治黄疸湿热,小便不利。这些都说明荸荠有消风、清热、利湿的功效,故皮肤湿疹患者宜食之。  金银花  性寒,味甘,最善清热解毒,皮肤湿疹合并感染者,食之最宜。《滇南本草》载:金银花清热,解诸疮。《生草药备要》说它去皮肤血热。《本草备要》亦称:治疥癣。尤其是急性和亚急性皮肤湿疹患者,用金银花煎水代茶,颇有裨益。  鲫鱼  有健脾利湿的功效,皮肤湿疹者宜食。《医林纂要》认为:鲫鱼性和缓,能行水而不燥,能补脾而不濡,所以可贵耳,《本草经疏》认为鲫鱼能主诸疮久不瘥。并说鲫鱼调胃实肠,与病无碍,诸鱼中惟此可常食。  泥鳅  性平,味甘,既能补中气,又可祛湿邪,急慢性皮肤湿疹者食之最宜。《滇南本草》中记载:煮食治疮癣。现代《四川中药志》亦云:利小便,治皮肤瘙痒,疥疮发痒。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chihuoyunnan}删除,{因为内容来自网络}凡涉及中药秘方或者处方,需要请专业医生验证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乱用,本内容只是整理自网络的参考信息】
关键字:
为您推荐
2005-2023   www.ynyao.com 版权所有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滇ICP备19000309号-1  

服务热线:192-7871-9469 【微信同号,请注明来意】 网址:www.yny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