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药材网—专业的药材资讯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植物药材> 中草药大刺,谁知道 草药大棘 是什么啊

中草药大刺,谁知道 草药大棘 是什么啊

本文目录一览谁知道草药大棘是什么啊2,这是什么草药有带刺3,寻找带刺的中药的名称4,植物类中草药有哪些品种5,刺蒺藜是什么6,有一种植物刺很长很粗还能做药材7,凨古代是什么中药8,有一种中药叫茶茹也叫刺李请问它还有其他的名字吗在哪里可以……

本文目录一览

1,谁知道 草药大棘 是什么啊

大消小消???
也许是“大蓟”

中草药大刺

2,这是什么草药有带刺

黄花假杜鹃是一种单子叶植物纲、爵床科、假杜鹃属类生物,小灌木,高达1.2米,有分枝。枝条圆柱形,光滑,有皮孔,无毛。叶片纸质,椭圆形或有时卵形,两端急尖,基部下延,长枝叶叶柄长,叶片通常长5厘米,宽2.6厘米,最大可长8.5厘米,宽5厘米,短枝叶叶柄长10-15毫米,叶片长1.2-2.5厘米,宽1-1.5厘米,幼时两面被柔毛,后很快脱落。分布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中文学名黄花假杜鹃拉丁学名Barleria prionitis Linn.·别 称花叶假杜鹃、有刺鸭嘴花

中草药大刺

3,寻找带刺的中药的名称

勾藤
苍耳,猫爪刺,刺天球......

中草药大刺

4,植物类中草药有哪些品种

一、夏枯草:别名:麦穗夏枯草、铁线夏枯草、麦夏枯、铁线夏枯、夕句、乃东等,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中国及非洲、欧洲各地,夏枯草生长在山沟水湿地或河岸两旁湿草丛中,匍匐根茎,节上生须根,基部多分枝花朵浅紫色。夏枯草药用功能有有清火明目之功效,能治目赤肿痛、头痛等,被誉为清肝、护肝“圣药”。?车前草二、车前草:学名平车前,俗称车前草。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原产于中国、亚洲非洲及北美地区。生于草地、河滩、沟边、草甸、田间及路旁,直根长,具多数侧根,多少肉质。根茎短。车前草为车前草科植物车前及平车前的全株,味甘,性寒。具有利尿、清热、明目、祛痰的功效。主治小便不通、淋浊、带下、尿血、黄疸、水肿、热痢、泄泻、鼻衄、目赤肿痛、喉痹、咳嗽、皮肤溃疡等。?鱼腥草三、鱼腥草: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草药来源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干燥地上部分。原产于中国、印度及东南亚地区。鱼腥草喜欢在阴湿的地方生长,一般在河边、沟渠边,鱼腥草茎呈扁圆柱形,扭曲,表面棕黄色,具纵棱数条,节明显,穗状花序顶生,黄棕色。搓碎有鱼腥气味。鱼腥草味辛,性寒凉,归肺经。能清热解毒、具有抗菌、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利尿等作用。?牡荆四、布荆草:别名线叶菊、牡荆、西伯利亚艾菊、兔子毛、疔毒花、兔毛蒿、惊草,是马鞭草科,牡荆属植物黄荆的变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原产地中国、欧洲地区,根茎粗壮。斜升。茎基部被密厚的纤维鞘,不分枝或呈伞房状分枝。叶具长柄;基生叶倒卵形或长圆状椭圆形,荆草花朵为浅紫色,药用功能可以清热解毒,抗菌消炎,安神镇惊,调经止血。内服对心跳、失眠、神经衰弱效果显著,对月经过多,月经不调也有一定疗效。外用治肿痈,臁疮,中耳炎及其它外科化脓性感染疾病。?薄荷五、薄荷:土名叫“银丹草”,俗名:香薷草、鱼香草、土薄荷、水薄荷、接骨草、水益母、见肿消、野仁丹草、夜息香、猫薄荷。为唇形科植物同属其他干燥全草。多生于山野湿地河旁,根茎横生地下,原产于欧洲及北半球的温带地区,在中国也广泛分布,薄荷全株青气芳香。叶对生,花小淡紫色,唇形,花后结暗紫棕色的小粒果。薄荷是中华常用中药之一。它是辛凉性发汗解热药,治流行性感冒、头疼、目赤、身热、咽喉、牙床肿痛等症。外用可治神经痛、皮肤瘙痒、皮疹和湿疹等。平常以薄荷代茶,清心明目。薄荷含有薄荷醇,该物质可清新口气并具有多种药性,小剂量食用有助于睡眠。?板蓝根六、板蓝根:别名:靛青根、蓝靛根、大青根,是一种中药材。为罂粟目十字花科菘蓝属植物的干燥根,通常在秋季进行采挖,炮制后可入药。全世界主要分布在印度东北部 、孟加拉 、缅甸 、泰国等地至中南半岛,在中国各地均有种植。板蓝根多数生长在潮湿 、温暖的山地和阴沟中 。 板蓝根以根和叶入药,其根叫板蓝根,叶叫大青叶。板蓝根的药用功能是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板蓝根的清热解毒功效主要体现在治疗急性感染性疾病。板蓝根对降低伤寒、副伤寒等所致的体温升高,有良好的解热作用。?艾叶七、艾草:又名艾蒿、艾叶草,亦称“纯阳之草”。为菊科属植物艾的干燥叶。原产地在中国,后经植物传播,在朝鲜、俄罗斯也有生长。艾草是我国普遍生长的一种植物,我国大部分省区都有分布,多为野生,也有少量栽培。艾草的适应性较强,但以潮湿肥沃的砂质壤土生长较好,在池塘边、村口、小桥边,常会长满野生的艾草。艾草茎具明显棱条,上部分枝,被白色短绵毛,稀被白色柔毛,下面灰绿色,密被白色绒毛,裂片边缘均具锯齿,筒状小花带红色。艾草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古代使用艾叶预防瘟疫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每至端午节之际,人们总是将艾置于家中以“避邪”,秆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用艾叶熏蒸后空气参数可以达到正常,对产妇和新生儿毒性小、刺激小,因此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艾叶味苦、辛,性温归肝、脾、肾经,芳香温散,可升可降。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温经脉、逐寒湿、止冷痛,为妇科要药。?草珊瑚八、草珊瑚:为金粟兰科草珊瑚属多年生常绿草本,又称肿节风,俗称满山香、观音茶、九节花、接骨木等。原产于中国,在世界分布于朝鲜,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柬埔寨,印度,斯里兰卡地区。其形态秀丽、四季馨香,具有极高的药用、食用及观赏价值。全株供药用,能清热解毒、祛风活血、消肿止痛、抗菌消炎。有缓解牙龈疼痛、缩小牙龈上火肿块、改善炎症症状等功效,无副作用。?大蓟九、大蓟:中药名,别称大刺儿菜、大刺盖、老虎脷、山萝卜、刺萝卜、牛喳口、鸡母刺、大恶鸡婆、山老鼠簕。为菊科植物蓟的干燥地上部分,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全草及根入药。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主产于江苏、浙江、四川等地。根长圆锥形,簇生。茎直立,有细纵纹,基部具白丝状毛。苞片长披针形,多层。花两性,管状,紫红色,花药顶端有附属片,基部有尾,冠毛羽状,暗灰色。入药具有凉血止血、祛瘀消肿的功效,对外伤出血、痈肿疮毒等症有治疗作用。?栀子十、山栀子:中药名,别称黄栀子、黄果树、山栀子、红栀子等。为茜草科植物山栀的果实,常生于低山温暖的疏林中或荒坡、沟旁、路边。主要分布我国南北地区及台湾等地。栀子的果实是传统中药,药用可以除热心烦、肝火目赤、头痛、湿热黄疳、淋证、血痢尿血、口舌生疮、疮疡肿毒、扭伤肿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药独特的应用理论,中医药体系越来越完善,整个药学,从研究技术、生产技术到专业管理技术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中草药的疗效在当今世界上越来越被重视,像中国的针灸、中草药的熬制都深入到世界各地,曾经长期相对停滞的植物药也随着科技和管理的进步而获得了新发展。文献参考《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齐民要术》

5,刺蒺藜是什么

【中文名】刺蒺藜【拼音代码】cjl【别名】茨、蒺藜、蒺藜子、旁通、屈人、止行、豺羽、升推、即藜、白蒺藜、杜蒺藜、休羽、旱草、三角蒺藜、三角刺、八角刺、蒺骨子、野菱角、地菱、硬蒺藜、蒺藜蓇葖、炒蒺藜、盐蒺藜、净蒺藜。【拉丁名】药材蒺藜fructustribuli原植物tribulusterrestrisl.【英文名】puncturevinecaltropfruit【类别】平抑肝阳药【药材基原】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果实。【药源分布】动植物资源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6,有一种植物刺很长很粗还能做药材

皂角,也就是皂荚,它的刺是传统中药
苍耳(尔雅)为菊科植物苍耳的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一年生草本,高可达1米。全株都有其毒(贝壳杉烯毒苷),以果实、特别是种子毒性较大。原产于美洲和东亚,广布欧洲大部和北美部分地区;野生于山坡、草地、路旁等,中国各地均有分布。  茎较矮小,通常自基部起有分枝;成熟的具瘦果的总苞较小,基部缩小,上端常具1个较长的喙,另外有1个较短的侧生的喙,两喙彼此分离或连合,有时侧生的短喙退化成刺状或不存在,总苞外面有极疏的刺或几无刺,与原变种容易区别。

7,凨古代是什么中药

凨(feng):风?(dang):党风党竻 攀援状灌木,高1-7M。枝细弱铺散,老枝灰白色,新枝棕黄色、疏生向下的针刺,刺先端钩曲,基部扁平。叶互生,有3小叶,稀4-5;叶柄长2-6CM,有刺或无刺;小叶柄长2-8MM;叶片椭圆状卵形至椭圆状长圆形,稀倒卵形,中央一片最大,长4-10CM,宽36.5CM,先端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上面脉上疏生刚毛,下面无毛,边缘有细锯齿或疏钝齿,侧脉5-6对。伞形花序3-10,稀多至20个组成顶生的伞形花序或圆锥花序,直径1.5-3.5CM;总花梗长2-7MM,无毛;萼筒边缘有5小齿;花黄绿色,花瓣5,三角状卵形,长约2MM,开花时反曲;雄蕊5,花丝长约3MM;子房2室,花柱2,基部或中部以下合生。核果浆果状,扁球形,直径约5MM,成熟果黑色。花期8-11月,果期9-12月。 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活血舒筋。主感冒发热;咽痛;头痛;咳嗽胸痛;胃脘疼痛;泄泻;痢疾;胁痛;黄疸;石淋;带下;风湿痹痛;腰腿酸痛;簕骨拘挛麻木;跌打骨折;痄腮;乳痈;疮疡肿毒;蛇虫咬伤

8,有一种中药叫茶茹也叫刺李请问它还有其他的名字吗在哪里可以

【中文名称】 刺李 【别名】 茶茹(藏名)。 【来自何书】 《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出处】 为虎耳草科植物大刺茶蔗的果实。 【植物形态】 大刺茶蔗落叶灌木,高1~3米。枝节上有3枚针刺,刺长至2厘米,成三叉状,粗大;节间密生长刺毛或无刺毛。叶近圆形或圆形,长2~2.5厘米,宽2~3厘米,叶片3深裂,基部平截或稍心形,裂片顶端钝,两面疏生短柔毛而脉腋处的毛较密,或几乎无毛;叶柄长1~3厘米,有白色疏柔毛或短茸毛,常混生头状腺毛。花1~2朵单生枝端,绿色或带红色;萼片矩圆形,萼片及萼角外面有腺柔毛;花瓣白色,椭圆形,长为萼之半;雄蕊伸出花瓣外,先端有杯状腺体;子房有腺质刺毛,花柱长于雄蕊。浆果无毛或有稀疏的腺刺毛,果近球形或椭圆形,长达1.6厘米,紫色。花果期6~9月。生于林下及河岸灌丛中。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功用主治】 治萎缩性胃炎,胆汁缺乏病。 【采集】 8~9月采将成熟果实,用白糖制成果脯备用。 【药材】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炮制】 【性味归经】 酸,平。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2~3钱;或作茶点吃。
有的

9,有人知道中药大蓟和小蓟有什么区别吗

大蓟与小蓟均始载于陶弘景的《名医别录》,并被列入中品。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将其载于草部湿草类。市售大蓟与小蓟品种不但复杂,而且较混乱,异物同名的品种甚多。有的地区将大蓟、小蓟颠倒相称;而有的地区则大小蓟不分,均以同一植物当之。不同地区的药用部分亦有所不同,有的使用地上全草,而有的则用地下根部。大蓟又名虎蓟、马蓟,华南称老虎俐、山萝卜,华东称千针草、野红花,福建称猪母刺、鸡姆刺,四川称土红花等。大蓟为菊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根簇生,为长纺锤形;茎高50-100厘米,有纵条纹,密披白软毛;叶互生,根生叶倒卵状长椭圆形,长15-30厘米,羽状深裂,裂片5-6对,先端尖,边缘具不等长浅裂和针刺,基部渐狭,形成两侧有翼的扁叶柄,茎生叶较小,基部抱茎,下表面密被白绵毛;花两性,头状花序单生于枝端,全为筒状花冠,紫红色。 小蓟又名猫蓟、刺蓟菜、刺儿菜、刺蓟、刺角菜等。小蓟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无纺锤状块根,根细长;茎直立,高25-60厘米,绿而带紫,被白色绵柔毛;叶互生,长椭圆状披针形,长7-11厘米,宽1-3厘米,先端短尖,叶全缘或疏齿裂,其裂程度远比大蓟为浅,每齿具金黄色小针刺,亦不及大蓟的刺长,其叶两面均有白色绵柔毛;头状花序顶生,花单性,雌雄异株,与大蓟有别。 中医临床认为大蓟与小蓟均有凉血止血之功,可治疗血热妄行所致的出血病证,两者又都具消散痈肿作用,可治疗热毒疮痈。然而大蓟散瘀消肿力佳,小蓟则擅治血淋、尿血诸证。正如《本草便读》所载:“大蓟则散力较优,消痈则功能较胜;小蓟功专破血通淋。”《新修本草》曰:“大小蓟叶虽相似,功力有殊。大蓟生山谷,根疗痈肿,小蓟生平泽,不能削肿,而俱能破血。”大小蓟中药饮片的区别要点是:大蓟草茎粗,髓部疏松,叶缘具刺硬而长,冠毛玉白色,有光泽;而小蓟草茎细髓部小,叶缘刺短而软,冠毛白色无光泽。 鉴于大蓟与小蓟在疗效方面有所不同,因此,两者宜区别,不应混用。
大蓟为菊科植物蓟Cirsium japonicum DC.的地上部分或根。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华北地区多用地上部分,华东地区多用地上部分及根,中南及西南地区多用根。夏、秋季花开时割取地上部分,或秋末挖根,除去杂质,晒干,生用或炒炭用。 【药性】甘、苦,凉。归心、肝经。 【功效】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应用】 1.血热出血证。本品寒凉而入血分,功能凉血止血,主治血热妄行之诸出血证,尤多用于吐血、咯血及崩漏下血。如《不居集》治九窍出血,常与小蓟相须为用;《本草汇言》治吐血、衄血、崩中下血,皆用鲜大蓟根或叶捣汁服;若治外伤出血,可用本品研末外敷。 2.热毒痈肿。本品既能凉血解毒,又能散瘀消肿,无论内外痈肿都可运用,单味内服或外敷均可,以鲜品为佳。如《日华子本草》以大蓟叶生研调服治肠痈;《闽东本草》以鲜大蓟煎汤内服治肺痈;若外用治疮痈肿毒,多与盐共研,或鲜品捣烂外敷。 【用法用量】煎服,10~15g,鲜品可用30~60g。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鉴别用药】大、小二蓟,首载于《名医别录》,因其性状、功用有相似之处,故大小蓟常混称。至《证类本草》、《救荒本草》、《本草纲目》才逐渐将其区别开来。二者均能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广泛用治血热出血诸证及热毒疮疡。然大蓟散瘀消痈力强,止血作用广泛,故对吐血、咯血及崩漏下血尤为适宜;小蓟兼能利尿通淋,故以治血尿、血淋为佳。 【古籍摘要】 1.《名医别录》:“主女子赤白沃,安胎,止吐血,鼻衄,令人肥健。” 2.《本草经疏》:“大蓟根,陶云有毒,误也。女子赤白沃,血热所致也,胎因热则不安,血热妄行,溢出上窍则吐衄。大蓟根最能凉血,血热解,则诸证自愈矣。” 3.《本草新编》:“大蓟,破血止血甚奇,消肿安崩亦效,去毒亦神。但用于初起之血症大获奇功,而不能治久伤之血症也。盖性过于凉,非胃所善,可以降火,而不可以培土故耳。”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三萜和甾体类、挥发油类,长链炔醇类和黄酮苷类化合物。 2.药理作用:大蓟水煎剂能显著缩短凝血时间,其水浸剂、乙醇-水浸出液和乙醇浸出液均有降低血压作用,乙醇浸剂对人型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水提物对单纯疱疹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用大、小蓟各30g,清水洗净,放碗中捣烂,挤出液汁,慢火炖开加糖服下,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有效(中医杂志,1965,12:16);用大蓟100g,水煎分2次口服,每日1剂。若每剂加瘦肉30~60g,或猪肺30g同煎更好。连服3个月为1疗程。共观察肺结核26例,结果:痊愈4例,好转17例,无效5例(浙江中医杂志,1987,11:489);用鲜大蓟根,洗净切细,捣烂取汁与食用菜油按比例调成糊状,涂抹患处。治疗Ⅰ、Ⅱ烧烫伤患者182例,均在10~30天内痊愈(中医杂志,1988,3:13);另有以本品为主,内服或外用治疗高血压病、乳腺炎以及肌内注射所引起的硬结等。小蓟为菊科植物刺儿菜Cirsium setosum(Willd.) MB.或刻叶刺儿菜Cephanoplos setosum(Willd.) Kitarn.的地上部分或根。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夏、秋季花期采集。除去杂质,晒干,生用或炒炭用。 【药性】甘、苦,凉。归心、肝经。 【功效】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应用】 1.血热出血证。本品性属寒凉,善清血分之热而凉血止血,无论吐咯衄血,便血崩漏等出血由于血热妄行所致者皆可选用。如《卫生易简方》单用本品捣汁服,治九窍出血;《食疗本草》以本品捣烂外涂,治金疮出血;临证治疗多种出血证,常与大蓟、侧柏叶、茅根、茜草等同用,如十灰散(《十药神书》)。因本品兼能利尿通淋,故尤善治尿血、血淋,可单味应用,也可配伍生地、滑石、山栀、淡竹叶等,如小蓟饮子(《济生方》)。 2.热毒痈肿。本品能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用治热毒疮疡初起肿痛之证。可单用鲜品捣烂敷患处,也可与乳香、没药同用,如神效方(《普济方》)。 【用法用量】煎服,10~15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古籍摘要】 1.《日华子本草》:“小蓟根凉,无毒,治热毒风并胸膈烦闷,开胃下食,退热,补虚损。苗,去烦热,生研汁服。小蓟力微只可退热,不似大蓟能补养下气。” 2.《本草纲目拾遗》:“清火、疏风、豁痰,解一切疔疮痈疽肿毒。” 3.《医学衷中参西录》:“鲜小蓟根,味微辛,气微腥,性凉而润。为其气腥与血同臭,且又性凉濡润,故善入血分,最清血分之热,凡咳血、吐血、衄血、二便下血之因热者,服者莫不立愈。又善治肺病结核,无论何期,用之皆宜,即单用亦可奏效。并治一切疮疡肿疼、花柳毒淋、下血涩疼,盖其性不但能凉血止血,兼能活血解毒,是以有以上种种诸效也。其凉润之性,又善滋阴养血,治血虚发热;至女子血崩赤带,其因热者用之亦效。”
气味归经药理几乎一样,大蓟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善于清热;小蓟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善于止血。
大蓟和小蓟同属止血药,都有凉血止血、散瘀消痈的作用,但小蓟的药力较大蓟弱。临床上两药常一起用,有协同作用,以增强药效。两者可互相代替使用。不过,近年大蓟多用于高血压病及黄疸等;小蓟多用于尿血证等。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chihuoyunnan}删除,{因为内容来自网络}凡涉及中药秘方或者处方,需要请专业医生验证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乱用,本内容只是整理自网络的参考信息】
关键字:
为您推荐
2005-2023   www.ynyao.com 版权所有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滇ICP备19000309号-1  

服务热线:192-7871-9469 【微信同号,请注明来意】 网址:www.yny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