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1,槴子是中药么2,中药栀子功效与作用有哪些3,薤子是中药吗4,栀子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5,枥子是什么中药有什么用6,栀子的功效与作用7,请问瘊子能用中药治吗8,中药栀子的作用9,中药茺蔚子有什么作用1,槴子是中药么栀子是也,……
本文目录一览
1,槴子是中药么

2,中药栀子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栀子是茜草科植物栀子的果实,栀子是一种中药食材,具有不错的功效和作用。那么栀子的功效有哪些?下面一起来看看中药栀子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栀子的功效 (1)用于热病发热,心烦不宁等症。栀子善能泻火泄热而除烦。在外感热病的气分症初期,见有发热、胸闷、心烦等症,可用栀子配合豆豉,以透邪泄热、除烦解郁。如属一切实热火症而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等症,可用本品配黄连等泻火而清邪热。 (2)用于热毒、实火引起的吐血、鼻衄、尿血、目赤肿痛和疮疡肿毒等症。山栀又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的作用,用治血热妄行,常与生地、侧柏叶、丹皮等配伍;治目赤肿痛,可与菊花、石决明等配伍;治疮疡肿毒,可与黄连、银花、连翘等同用。 (3)本品又能泄热利湿,可用于湿热郁颉所致的黄疸、面目皮肤发黄、疲倦、饮食减少等症,常与黄柏、茵陈蒿等同用。又用生栀子研末,与面粉、黄酒调服,有消肿活络的作用,可用于跌仆损伤、扭挫伤、皮肤青肿疼痛等症,为民间常用的“吊筋药”,尤其适用于四肢关节附近的肌肉、肌腱损伤。 (4)栀子,一名山栀,轻清上行,能泻肺火,去肌表热,在外感热病、表里有热之际,能起双解的作用;本品苦寒泄降,又能泄三焦火,凉血清心热,可用于热病心烦;血热妄行及热淋尿血等症。故山栀既能清气分热,又能清血分热。至于泄热利湿,可用治黄疸,也是它的特长。本品配黄芩,能泻肺火;再加淡豆豉,能双解表里之热,配以黄芩,能泻三焦火、清心热;配以生地、丹皮,能凉血止血,治血热妄行、吐衄尿血;配以黄柏、茵陈,能清热利湿,治湿热黄疸。过去在临床应用方面有山栀皮去肌表热、山栀仁清心热的用法,现在上海地区已予简化,均用整个栀子,不再分栀皮、栀仁。 中药栀子的作用 1、利胆退黄 栀子水提液和藏红花素、藏红花酸家兔注射对胆汁分泌有明显的增加作用,对人胆囊有明显的收缩作用。并能明显减少血中和末梢淋巴液中的胆红素。可促进血液中胆红素迅速排泄。 2、促进胰腺分泌 栀子去羟栀子苷有促进胰腺分泌并有显着的降低胰淀粉酶的作用,并能增加胰胆流量。 3、解热和对微生物的作用 栀子和不同炮制品的醇提液均有解热功效,以生栀子的解热功效较强,熊果酸为栀子降温镇静的有效成分之一。炒炭后熊果酸含量明显降低,故炒栀子的解热作用明显减弱,焦栀子则没有。栀子水浸液对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对溶血性链球菌有抑制作用。 栀子的副作用 1、过敏和体虚的人不能服用栀子花。 2、栀子花苦寒,脾虚泄泻,肾阳不足者慎食栀子花。 中药栀子的实用小偏方 1.小儿高热:生山栀3枚,研成粉末,用适量面粉和鸡蛋清调敷两手的内关穴,外用纱布包好,24小时后取下。 2.小儿惊风:栀子、桃仁、杏仁及面粉各等分,将各药研成粉末,加面粉,用鸡子清调敷足心涌泉穴。 3.小儿疳积:栀子、杏仁、桃仁、莱菔子各等分,研成粉末,加面粉、醋调敷脐部,24小时后取下。连用7天为一个疗程,一般2~3个疗程可痊愈。 4.哮喘:栀子20克,桃仁60克,杏仁30克,胡椒6克,糯米10克,共为细末,鸡蛋清适量,调成软面状,分别贴敷两侧涌泉穴及足背相对应部位,12小时后去药,隔2小时可做第二次治疗。 5.胃痛:用栀子2份,元胡、桃仁各1份,共研成粉末,用白酒调敷疼痛部位。 6.小便不通:栀子14枚,独头蒜1枚,盐少许,共捣烂敷脐。 7.大便下血:炒栀子30克,黑地榆10克,共研成粉末,每次服10克,用开水送服。 8.疮疖红肿:山栀、蒲公英、金银花各12克,加水煎服。一日1剂,煎2次,分2次服用。 9.烫伤:生栀子、炒栀子各30克,研为细末,用鸡蛋清调敷患处。 10.急性扭挫伤,局部肿痛,甚则彻夜难眠:栀子、大黄、乳香等量为细末,用蜂蜜调成糊状外敷,一般可在一两天内消肿止痛。 点击下页查看>>>栀子的吃法

3,薤子是中药吗
《全国中草药名鉴》收载:“同物异名”,“同名异物”中草药13200多种,没有薤子的介绍。
4,栀子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栀子是常用的中成药,也叫做黄栀子、山栀、白蟾,是茜草科植物栀子的果实。栀子有护肝利胆、降压镇静等功效,长被临床应用于各种验方中。栀子有什么功效与作用?今天我就和大家介绍一下栀子的功效与作用。 栀子的功效 1、泻火除烦:适于热扰心神。a.外感热病,邪郁上焦,心胸烦闷不眠。b.火毒炽盛,高热烦躁,甚至谵语。 2、凉血解毒:用于血分热毒证。a.血热妄行,吐血,衄血,尿血。b.咽肿目赤,热毒疮疡,属实热的。 3、清利湿热:适用于肝胆及下焦湿热证。a.肝经湿热郁火,心烦易怒,胁痛口苦。b.湿热黄疸及湿热下注,热淋涩痛。 主治: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用于热病心烦、花疸尿赤、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目杰肿痛、火毒疮疡、扭伤。 栀子的作用 1、利胆退黄 栀子水提液和藏红花素、藏红花酸家兔注射对胆汁分泌有明显的增加作用,对人胆囊有明显的收缩作用。并能明显减少血中和末梢淋巴液中的胆红素。可促进血液中胆红素迅速排泄。 2、促进胰腺分泌 栀子去羟栀子苷有促进胰腺分泌并有显著的降低胰淀粉酶的作用,并能增加胰胆流量。 3、解热和对微生物的作用 栀子和不同炮制品的醇提液均有解热功效,以生栀子的解热功效较强,熊果酸为栀子降温镇静的有效成分之一。炒炭后熊果酸含量明显降低,故炒栀子的解热作用明显减弱,焦栀子则没有。 栀子水浸液对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对溶血性链球菌有抑制作用。 食疗作用 1.清热凉血 栀子花苦寒,能人血分而清邪热,是疮肿毒,肠风下痢,血热妄行等病症的辅助治疗食品。 2.化痰止咳 栀子花的有效成分能够抑制细菌生长,释痰液而通畅气道,具有化痰止咳的功效,可用作热痰壅而致咳嗽者的食疗品。 3.宽肠通便,防癌 栀子花含有纤维素,能促进大肠蠕动,帮助大便的排泄,预防痔疮的发作和直肠癌瘤的发生。 栀子功能主治 清热,泻火,凉血。治热病虚烦不眠,黄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热毒疮疡,扭伤肿痛。 ①《本经》:"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皶鼻,白癞,赤癞,疮疡。" ②《本草经集注》:"解踯躅毒。" ③《别录》:"疗目热亦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 ④《药性论》:"杀蟅虫毒,去热毒风,利五淋,主中恶,通小便,解五种黄病,明目,治时疾除热及消渴口干,目赤肿痛。" ⑤《食疗本草》:"主瘖哑,紫癜风,黄疸积热心躁。" ⑥《医学启源》:"疗心经客热,除烦躁,去上焦虚热,治风。" ⑦《药类法象》:"治心烦懊憹而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而小便不利。" ⑧朱震亨:"泻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热厥心痛,解热郁,行结气。" ⑧《纲目》:"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及伤寒劳复,热厥头痛,疝气,汤火伤。" ⑩《本草备要》:"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治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凉血泻火。治黄疸型肝炎,蚕豆黄,感冒高热,菌痢,肾炎水肿,鼻衄,口舌生疮,乳腺炎,疮疡肿毒。" 临床应用中栀子的作用 ①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 取山栀制成10%及50%两种煎剂,每天3次饭后服用。一部分病人用10%煎剂每次10毫升,以后逐渐递增至50毫升;另一部分病人用50%煎剂,每次10~15毫升。共治19例,7例痊愈,10例接近痊愈。住院9~63天不等,平均30.3天。 ②治疗扭挫伤 将山栀子捣碎,研成粗粉,以温水调成糊状,加入少许酒精,包敷伤处。一般3~5天更换1次,如肿胀明显可隔天更换1次。骨折者不宜使用,脱臼者应先整复后再用。如有肢体麻痹,应配合理疗及针灸治疗。治疗407例,24小时内疼痛消失者328例;48小时内消失者66例;72小时内消失者13例。疼痛平均消失时间为30小时。肿胀消退时间平均为2.5天;血肿吸收时间平均为7.8天;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为5.1天。或用黄栀子、明乳香加适量黄酒,搅拌后放锅内蒸成糊膏状,待微温时敷于患部,厚度以1~1.5厘米为宜。用时先在局部涂凡士林1层,然后再敷药,上盖油纸,绷带包扎。间隔2~3天换药。治疗56例,除2例疗效不佳外,54例均治愈。亦可用黄栀子粉2两,面粉1两,鸡蛋1个,烧酒适量,调成糊状敷于局部,待药干后更换新药。一般在敷药2次后即见效果。 ③用于止血 取黄栀子粉100克,以20%明肢液调成膏状,烘干碾成100号细粉,再加适量苯甲酸,高压消毒备用。对一般上消化道出血每次服3~6克,每日3次。亦可用作局部止血剂。 栀子用药禁忌 脾虚便溏者忌服。 1、《本草汇言》:吐血衄血,非阳火暴发者忌之。 2、《得配本草》:邪在表,虚火上升,二者禁用 栀子选方 1.治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栀子十四个(剖),香豉四合(绵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柜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伤寒论》栀子豉汤) 2.治伤寒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三枚(炙),栀子十四个(剖),豉一升(绵裹)。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伤寒论》枳实栀子豉汤) 3.治伤寒身黄发热:肥栀子十五个(剖),甘草一两(炙),黄柏二两。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伤寒论》栀子柏皮汤) 4.治湿热黄疸:山栀四钱,鸡骨草、田基黄各一两。水煎,日分三次服。(《广西中草药》) 5.治尿淋,血淋:鲜栀子二两,冰糖一两。煎服。(《闽东本草》) 6.治小便不通:栀子仁二七枚,盐花少许,独颗蒜一枚。上捣烂,摊纸花上贴脐,或涂阴囊上,良久即通。(《普济方》) 7.治急性胃肠炎,腹痛,上吐下泻:山栀三钱,盘柱南五味(紫金皮)根五钱,青木香二钱。上药炒黑存性,加蜂蜜五钱。水煎,分二次服。(《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8.治口疮、咽喉中塞痛,食不得:大青四两,山栀子、黄柏各一两,白蜜半斤。上切,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下蜜更煎一两沸,含之。(《普济方》栀子汤) 9.治目赤:取山栀七枚,钻透,入煻灰火煨熟,以水一升半,煎至八合,去滓,人大黄末三钱匕,搅匀,食后旋旋温服。(《圣济总录》栀子汤) 10.治胃脘火痛,大山栀子七枚或九枚,炒焦,水一盏,煎七分,入生姜汁饮之。(《丹溪纂要》) 11.治鼻中衄血:山栀子烧灰吹之。(《简易方论》) 12.治肺风鼻赤酒齄:老山栀为末,黄蜡等分溶和。为丸弹子大。空心茶、酒嚼下。忌酒、炙煿。(《本事方》) 13.治赤白痢并血痢:山栀子仁四七枚。锉,以浆水一升半,煎至五合,去滓。空心食前分温二服。(《圣济总录》栀子仁汤) 14.治热水肿:山栀子五钱,木香一钱半,白术二钱半。细切,水煎服。(《丹溪心法》) 15.治妇人子肿湿多:炒山栀子一合。为末,米饮吞下,或丸服。(《丹溪心法》) 16.治折伤肿痛:栀子、白面同捣,涂之。(《濒湖集简方》) 17.治火丹毒:栀子,捣和水调敷之。(《梅师集验方》) 18.治火疮未起:栀子仁灰,麻油和封,惟厚为佳。(《千金方》) 19.治疮疡肿痛:山栀、蒲公英,银花各四钱。水煎,日分三次服。另取生银花藤适量,捣烂,敷患处。(《广西中草药》) 20.治烧伤:栀子末和鸡子清浓扫之。(《救急方》) 21.血淋涩痛。用生栀子末、滑石等分,葱汤送服。 22.下泻鲜血。用栀子仁烧灰,水送服一匙。 23.热毒血痢。用栀子十四枚,去皮,捣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丸,一天服三次,疗效显著。亦可用水煎服。 24.临产下简。用栀子烧过。研为末,米汤送服三钱。若上焦热,则连壳用。 25.霍乱转筋,心腹胀满,吐泻不得。用栀子十几枚,烧过,研为末,熟酒送服。 26.热病食劳复(按:指热病之后因饮食不慎或房事不慎而使旧病复发)。用栀子三十枚,加水三升,煎取一升服下。须出微汗为好。 27.小儿狂躁(蓄热在下,身热狂躁,昏迷不食)。用栀子仁七枚、豆豉五钱,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服下,或吐或不吐,均有效。 28.眼来肠秘。用山栀子七个,钻孔煨熟,加水一程式,煎至半升,去渣,放入大黄不三钱,温服。 29.风痰头痛。用栀子末和蜜浓敷舌上,得吐即止痛。 30.火焰丹毒。用栀子捣烂和水涂搽。 31.眉中练癣。用栀子烧过,研为末,调油敷涂。 各类栀子的功效与作用 生栀子:筛去灰屑,拣去杂质,碾碎过筛;或剪去两端。 山栀仁:取净栀子,用剪刀从中间对剖开,剥去外皮取仁。 山栀皮:即生栀子剥下的外果皮。 炒栀子: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金黄色,取出,放凉。 焦栀子: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糊色,取出,放凉。 栀子炭: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武火炒至黑褐色,但须存性,取出,放凉。 《雷公炮炙论》:凡使栀子,先去皮须了,取仁,以甘草水浸一宿,漉出焙干,捣筛如赤金末用。 猜你喜欢 1. 中药栀子的功效和作用 2. 栀子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3. 栀子仁的功效和作用 4. 中药栀子有什么功效 5. 栀子泡水喝的功效和作用 6. 栀子茶的功效与作用
5,枥子是什么中药有什么用
意见建议:你好,枥子又叫花曲柳,干、枝可药用,为健胃收敛药,祝你健康!又名:大叶秽,也称花曲柳、苦枥、苦枥白蜡树、大叶白蜡树。可以用以上名称去药房咨询.
6,栀子的功效与作用
栀子的功效栀子味苦,性寒,归心、肺、三焦经。果实: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用于热病心烦,黄疸尿赤,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根:泻火解毒,清热利湿,凉血散瘀。用于传染性肝炎,跌打损伤,风火牙痛。1、《本经》:"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皶鼻,白癞,赤癞,疮疡。"2、《本草经集注》:"解踯躅毒。"3、《别录》:"疗目热亦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4、《药性论》:"杀蟅虫毒,去热毒风,利五淋,主中恶,通小便,解五种黄病,明目,治时疾除热及消渴口干,目赤肿痛。"5、《食疗本草》:"主瘖哑,紫癜风,黄疸积热心躁。"6、《医学启源》:"疗心经客热,除烦躁,去上焦虚热,治风。"7、《药类法象》:"治心烦懊憹而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而小便不利。"8、朱震亨:"泻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热厥心痛,解热郁,行结气。"9、《纲目》:"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及伤寒劳复,热厥头痛,疝气,汤火伤。"10、《本草备要》:"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治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11、《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凉血泻火。治黄疸型肝炎,蚕豆黄,感冒高热,菌痢,肾炎水肿,鼻衄,口舌生疮,乳腺炎,疮疡肿毒。
7,请问瘊子能用中药治吗
建i议你用 唯i正净赘组i合 这个还是挺不i错的我原来脸上几颗瘊子,就是用的这个产品去掉的,最让我开心的是祛瘊子后什么都没有留下,不像我原来想象的那样跟点瘊子一样会留下疤痕呢,用了这个之后瘊子没有了,脸上光滑滑的,就跟没有长过瘊子一样呢, 嘻嘻……希望下边的方法能帮助你。1.大蒜能治瘊子 将蒜瓣切成小块,用以擦抹患处。先是瘊子表面出现干痂,最后竟至完全脱落.2.简易治法 准备碘酒、75%酒精和细丝线一根(其他结实的细线也可)。用碘酒消毒瘊子,其面积要超过瘊子两倍,然后用酒精脱碘,用细丝线在瘊子根部勒紧系住(余线剪断),阻断血液供给,如瘊子蒂大,过三四天再紧一回。这样,小的瘊子和赘生物,四五天即干枯脱落,大的一周以后脱落。3.紫药水治瘊子 4.蒲公英治瘊子 将新鲜的蒲公英整朵黄花折下,花茎就会流出乳白色的汁液,把汁液在瘊子上反复涂抹,每天涂1一2次,10天左右瘊子就消失。 5.薏米粥除瘊法 用薏米熬粥或生吃可治瘊子。几年前,我曾为长瘊子苦恼,按上述方法治疗,不久即愈。 6.鸡内金治瘊子 用鲜鸡内金擦患处,几次即愈,不留瘢痕。瘊子 又叫叫做跖疣,它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可以通过皮肤的微小破损自身接种传染,从而越来越多。由于足底每天受力,再加上鞋的摩擦,所以跖疣非常容易自身接种传染;并且由于摩擦表面有很厚的角质层,给治疗带来困难,很难一次根治。 目前的治疗方法有冷冻、激光和外用药物。冷冻需要连续多次,每两周一次。激光容易残留部分,导致复发,因此不首选。如果非常多,可以用水晶膏和思可得等化学制剂来腐蚀局部皮肤,从而治疗。浅层X线放射治疗也有效,但现在很少有医院开展此业务。 但同时民间有很多小偏方,贴两个试试看看。 1、试着将蒜瓣切成小块,用以擦抹患处。先是猴子表面出现干痂,最后至完全脱落. 2、取数十粒枸杞浸泡白酒中,月余后,用枸杞沾酒涂在瘊子上,每天坚持数次,健忘者可家里、单位都预备药液,轻者数日就好,重者几周痊愈,且不痛不痒。 3、用手捏住螳螂颈部,使它的嘴对准瘊子,它马上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很快瘊子就被它吃掉,当然要流点儿血,但不疼。这时用清水对伤口进行冲洗,并用纱布擦掉血迹,几分钟后不再流血,两二天伤口就会愈合。
8,中药栀子的作用
栀子(花) 9~11月间摘取果实,除去果柄等杂质,入甑中微蒸或沸水(可加明矾)中微煮,取出后晒干。果实不易干燥,故应经常翻动使通风良好,以免发霉变质。根夏秋季采挖,洗净晒干。 栀子栽培2-3年开始开花结果。11-12月果实开始成熟,当果皮呈黄绿色时即可收获,选择晴天摘采,采回的栀子及时晒干或烘干即可。 性味归经 性寒,味甘苦;人肺、肝经。 功效主治 清肺止咳,凉血止血。主治肺热咳嗽,鼻,咯痰,肿毒等病症。 营养成分 栀子花含有三萜成分,栀子花酸A、B和子酸。另外,还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粗纤维及多种生素。 食疗作用 1.清热凉血 栀子花苦寒,能人血分而清邪热,是疮肿毒,肠风下痢,血热妄行等病症的辅助治疗食品。 2.化痰止咳 栀子花的有效成分能够抑制细菌生长,释痰液而通畅气道,具有化痰止咳的功效,可用作热痰壅而致咳嗽者的食疗品。 3.宽肠通便,防癌 栀子花含有纤维素,能促进大肠蠕动,帮助大便的排泄,预防痔疮的发作和直肠癌瘤的发生。 注意事项: 栀子花苦寒,脾虚泄泻,肾阳不足者慎食。 选方:①治伤风,肺有实痰、实火,肺热咳嗽: 栀子花三朵。蜂蜜少许同煎服。(《滇南本草》)②治鼻血不止: 栀子花数片,焙干为末,吹鼻。(《滇南本草》) 除观赏外,其花、果实、叶和根可入药。栀子含栀子甙、去羟栀子甙、鸡屎藤次甙甲酯及少量山栀甙,有清热利尿、凉血解毒、黄疸、血淋痛涩、目红肿痛、火毒疮、降血压等功效。 遇到下列病症,不妨用栀子花来进行治疗。 感冒高烧:栀子根60克,山麻子根30克,鸭脚村二层皮60克,红花婆根30克,煎服,效果很好。 黄疸性肝炎:用栀子根30—60克,加瘦肉煮食,半月左右,黄疸可退。 痢疾:用栀子根同冰糖炖服,效果很好,连服7天见效。 眼红肿痛:用栀子叶、菊花各9克,黄芩、龙胆、甘草各6克,用水煎服,连服15天,效果很好。 烂疮:用栀子叶榨汁,抹在红肿的疮处,7—10天效果显著. 声音暗哑:栀子花5-7朵,沸水冲泡,代茶饮。 胃脘痛:栀子7-9枚炒焦,加生姜适量,水煎服;栀子根30克、冰糖20克,炖服。 鼻出血:栀子花焙干,研为细末,每次取少许吹入鼻腔,用消毒棉塞压。栀子花、槐树花各10克,水煎15分钟,代茶饮。 感冒高烧:栀子根60克,山麻子根30克,鸭脚村二层皮60克,红花婆根30克,煎服,效果很好。 黄疸性肝炎:用栀子根30—60克,加瘦肉煮食,半月左右,黄疸可退。 痢疾:用栀子根同冰糖炖服,效果很好,连服7天见效。 眼红肿痛:用栀子叶、菊花各9克,黄芩、龙胆、甘草各6克,用水煎服,连服15天,效果很好。 高血压:用栀子叶泡茶喝,有降血压的作用。 烂疮:用栀子叶榨汁,抹在红肿的疮处,7—10天效果显著。 气管炎:栀子10克、鲜栀子根30克,水煎服。 声音喑哑:栀子花5-7朵,沸水冲泡,代茶饮。 肺热咳嗽:将鸡蛋3个煮熟剥去外壳,再与栀子花30克共煮半小时,每日分3次食用;栀子花15克用白糖30克腌半天,每取少许,泡茶饮。 疮疖红肿:栀子、蒲公英、金银花各12克,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用。栀子为茜草科植物山栀的果实,含多种苦味素甙,还含甘露醇,熊果酸等,栀子有利胆作用,或使胆汁分泌增加;同时栀子有降温,镇静,镇痛和抗惊厥作用;还有抗微生物作用,对多种致病菌及多种皮肤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苦,功能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适用于热病虚烦不眠、黄疸、目赤、衄血、热毒疮疡等症。
9,中药茺蔚子有什么作用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 Houtt.的干燥成熟zhidao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地上部分,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 【性味归经】辛、苦,微寒。归心包、肝经。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种子名茺蔚子,有毒,我国有些地区,如江苏常熟一带,习惯将茺蔚子炒熟研粉烙饼或掺入炒米粉中作为补药眼食,易引起中毒。掘25例中毒报道,一次食20—30g,于4—10小时发病,也有在10天内连续食500霉而卉始发病。症状为突然全身无力、下肢不能活动、瘫痪,周内身酸麻疼痛、胸闷、多汗、虚脱,但神志、言语清楚,舌苔和脉搏多数正常。经抢救可不致死亡。 【功能主治】活血调经,清肝明目。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目赤翳障,头晕胀痛。 【用法用量】 4.5~9g 。 【注意】瞳孔散大者慎用。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备注】(1)有报导茺蔚子炒熟研粉,一次服30克可引起中毒,容服后4~6小时出现胸闷无力,全身酸痛,下肢不能活动等症状。功用主治:活血调经,疏风清热。治妇女月经不调,崩中带下,产后淤血作痛;肝热头痛,目赤肿痛,或生翳膜。茺蔚子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Leonurus heterophyllus Sweet 的果实。味甘、辛, 性凉。入心包、肝经。功能:活血调经、疏风清热。主治:妇女月经不调、崩中带下、产后淤血作痛、肝热头痛、目赤肿痛或生翳膜。内服:煎汤, 6~9g;或入丸、散。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益母草宁(Leonurinine)和茺蔚子油。亦含维生素 A 类物质。茺蔚子油中油酸占 63.75%, 亚麻酸占 21.13%。 药理作用:参见`益母草'。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 茺蔚子、生牡蛎、海藻、昆布、白蒺藜、杭白芍、生地、元参、枸杞子各等份。共研细末, 炼蜜为丸, 每丸10g。每次1丸, 每日2~3次, 口服。治疗50例, 基本治愈8例, 显效18例, 好转22 例, 无效2 例。总有效率96%。【北京中医 1983;(2):51】 2。治疗子宫脱垂 茺蔚子、枳壳各15g, 水浓煎为100ml, 加糖适量。名为升提汤。每日服 100ml, 30天为1疗程。治疗Ⅰ度子宫脱垂924例, 显效602 例, 有效173例, 无效149例。【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4;4(4):238】 配伍效用: 茺蔚子配伍天麻 茺蔚子甘辛性凉, 入心包、肝经, 活血调经、疏风清热;天麻味甘性平, 入肝经, 平肝息风止痉。茺蔚子功擅活血, 通络止痛;天麻长於行气, 平肝息风。二者合用, 共奏平肝息风止痉、活血通络止痛之功效, 用於治疗肝风内动之惊痫抽搐以及中风之头痛头昏、语言蹇涩、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等症。 【注意事项】 宜忌:肝血不足, 瞳子散大及孕妇忌服。 毒副作用:食用大量茺蔚子可发生中毒。服食 20~30g 后可於4~10小时发病;亦有在10天内连续服食至500g方发病者。中毒症状主要为突然全身无力, 下肢不能活动呈瘫痪状态, 周身酸麻疼痛, 胸闷, 甚者汗出呈虚脱状态。但神志、言语清楚, 舌苔、脉象均正常。发病25人, 经治疗后皆恢复。 中毒救治: 1. 服药后4~6小时内出现中毒症状者, 可催吐, 或用温盐水洗胃, 以排除胃内残留毒物;服药后超过4~6小时出现中毒症状者, 可用50%硫酸镁导泻, 或用肥皂水灌肠, 以排除滞留在肠道的毒物。 2. 如果出现周身酸麻疼痛、下肢不能活动、呈瘫痪状态, 可治以祛风通络、养血解毒。用黄芪45g, 防风15g, 龙眼肉、首乌各30g, 全蝎6g, 麝香0.3g(冲服), 水煎温服, 日2剂。 3. 如果汗出肢凉、口鼻气冷, 呈虚脱状态者, 可治以回阳救逆、益气固脱。给予参附汤或四逆加人参汤, 水煎服。 4. 酌情补液, 并注射强心剂。 【医家论药】 `茺蔚子, 白花者入气分, 紫花者入血分。治妇女经脉不调, 胎产一切血气诸病, 妙品也。而医方鲜知用, 时珍常以之同四物、香附诸药治人, 获效甚多。盖包络生血, 肝藏血, 此物能活血补阴, 故能明目、益精、调经, 治女人诸病也。东垣李氏言瞳子散大者, 禁用茺蔚子, 为其辛温主散, 能助火也。当归虽辛温, 而兼苦甘, 能活血, 故不禁之。愚谓目得血而能视, 茺蔚行血甚捷, 瞳子散大, 血不足也, 故禁之, 非助火也。血滞病目则宜之, 故曰明目。'(《本草纲目》) `茺蔚子, 为妇人胎产调经之要药。此药补而能行, 辛散而兼润者也。目者, 肝之窍也, 益肝行血, 故明目益精。其气纯阳, 辛走而不守, 故除水气。肝脏有火则血逆, 肝凉则降而顺矣。大热头痛心烦, 皆血虚而热之候也, 清肝散热和血, 则头痛心烦俱解。'(《本草经疏》) `茺蔚, 古人止用其子。《本经》之明目益精, 则温和养血, 而又沉重, 直达下焦, 故为补益肾阴之用。除水气者, 辛温下降, 故能通络而逐水。'(《本草正义》)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chihuoyunnan}删除,{因为内容来自网络}凡涉及中药秘方或者处方,需要请专业医生验证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乱用,本内容只是整理自网络的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