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药材网—专业的药材资讯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植物药材> 中草药对配伍,中草药配伍常识

中草药对配伍,中草药配伍常识

本文目录一览1,中草药配伍常识2,48对中药材的搭配用法收藏没坏处3,中药的配伍4,经典中药配伍药对口诀100对最全中药分类性味功效汇总5,中药的配伍形式6,中药是怎样配伍的1,中草药配伍常识一般是可以的2,48对中药材的搭配用法收……

本文目录一览

1,中草药配伍常识

一般是可以的

中草药对配伍

2,48对中药材的搭配用法收藏没坏处

中药材的搭配用法,收藏没坏处! 1、白术 生姜——老中医总结——主发汗解表、利水消肿,治水肿兼表证,小便不利。 2、藁本 苍术——老中医总结——主治风寒湿邪,风湿痹症,肢体疼痛 3、蔓荆子 藁本——老中医总结——主疏风止痛,治头痛。 4、香薷-----配藿香——老中医总结——主发汗解表,化湿解暑,治夏季贪凉所致发热恶寒无汗等。 5、苍耳子----配羌活——老中医总结——主祛风湿,治风湿痹症,四肢拘挛。 6、蔓荆子 防风——老中医总结——主疏散风热,治感冒及风热头痛。 7、甘草 黄连——老中医总结——主解表清热,燥湿止泻,治湿热之证,肠炎泄泻。8、厚朴 枳实——老中医总结——主攻积导滞,泻火行瘀,治热甚便秘,口干腹胀。9、附片 干姜——老中医总结——主治结肠炎,尿毒症,阴寒发黄。 10、白芨 甘草——老中医总结——主凉血止血,治上消化道出血。 11、玄参 木则——老中医总结——主滋阴降火,治咽喉红肿疼痛。 12、石斛 麦冬——老中医总结——主清热生津,治热病津伤所致口干口渴。 13、生首乌 莱菔子——老中医总结——主去腐润肠通便,治气滞便秘腹胀。14、生地 地肤子——主清热燥湿,泻火,治周身皮肤瘙痒,疥疮顽癣。 15、荆芥-----配薄荷 防风——主祛风解表 止血,治头痛身痛,目赤咽痛。 16、射干 桔梗——主治风热咳嗽失音。 17、香附 当归——主疏肝解郁,调经,治肝气郁结,月经不调,痛经。 18、槟榔 大黄—主杀虫攻积,治蛔虫,绦虫。 19、大贝 玄参——主清肝火,散郁结,治痰火结聚所致的瘰疬,痰核。 20、连翘 甘草——主清热解毒,治温病初起,外感风热感冒。 21、薏米 附子——主清热解毒 消痈排脓,治肠痈有脓。 22、羌活-----配独活 灵仙 ——主祛风湿,治周身风湿疼痛者。 23、附子 干姜——主温中祛寒,利湿退黄,治肤色晦暗,寒湿黄疸证。 24、桂枝 白术——主利水渗湿,治水湿困脾所致心悸眩晕,形寒肢冷,四肢沉重浮肿。 25、决明子 菊花——主清肝明目,治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 26、小茴香 椒目——主行气通便,治下焦虚寒,小便不利。 27、吴茱萸----配干姜 木香——主治胃脘冷痛。 28、高良姜 荜拨——主温中散寒,治胃寒腹痛,吐泻。 29、香附子 附子——主温阳散寒止痛,治虚寒腹痛,口淡,胃痉挛,妇女虚寒性痛经。 30、磁石-----配熟地 五味子——主镇静安神,治肾不纳气所致虚喘。 31、龟板 鳖甲——主治平肝潜阳,虚风内动之证。 32、苦参 夜交藤——主清热利湿,养心安神,治湿热扰心之失眠。 33、钩藤-----配夏枯草 黄芩——主肝阳上亢所致头晕头痛。 34、全蝎 天麻——主疏散风热,治抽搐。 35、青皮-----配小茴 川楝——主疏肝破气,治肝气瘀滞所致疝气。 36、青皮 小茴——主顺气止痛,治寒疝腹痛。 37、山楂----配晒白 黄芪——主益气活血,消脂祛瘀,治胸痹心痛,高血压,高血脂。 38、蓝根 玄参——主清热解毒,治咽喉肿痛。 39、鸡内金 甘草——主治慢性胃炎。 40、黄连-----配栀子 连翘——主清热泻火解毒,治热毒火甚,心火。 41、白鲜皮 地肤子——主清热燥湿,祛风解毒,治湿热下注所致皮肤瘙痒。 42、小麦 麦冬——主滋阴清热,养心除烦,治虚热,烦渴盗汗,干咳之肺结核证。 43、金钱草 车前草—主清热利湿,利胆消炎,治急性黄疸肝炎。 44、杏仁 远志——主宁心安神,治心悸,失眠。 45、大腹皮 瓜蒌皮—主利水消肿,治腹水 46、薏仁米-----配防己 白术——主利水渗湿除痹,治湿滞筋脉引起的痹症疼痛,拘挛。 47、白茅根 马齿苋——主清热凉血通淋,治热淋小便短数,涩色黄赤,大便秘结。 48、荆芥 防风——主祛风通络祛湿,治外感风邪,肢节疼痛。

中草药对配伍

3,中药的配伍

中药方剂一般是按照君、臣、佐、使配伍。
中药的配伍罡是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使用的方法。《神农本草经》将单味药的应用和药与药之间的配合关系,归纳为“七情”。既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单行 用单味药治疗疾病。如人参单用治气虚欲脱症。 相须 性能相似的药物合用,能增强药物的疗效。如人参,黄芪同用,可增强补气。 相使 部分性能相似的药物合用,一味为主一味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的疗效。如黄芪与茯苓相配后,茯苓能增强黄芪补气利水之功效。 相畏 一种药的毒副昨用,被另一种药物减弱或消除。如生半夏,生南星的毒性能

中草药对配伍

4,经典中药配伍药对口诀100对最全中药分类性味功效汇总

中药即"传统中医"或"传统中医药")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代用品,主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中药药性理论即是研究中药的性质、性能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有毒无毒等。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有些还具有涩味或者淡味,因而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的作用。 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1. 柴胡得黄芩则寒,附子得干姜则热。 2. 干姜得天花粉则治消渴。 3. 羌活得川芎则止头痛,川芎得天麻则止头眩。 4. 香薷得白扁豆则消暑。 5. 桑白皮得苏子则止喘,杏仁得五味子则止嗽。 6. 防风得羌活则治诸风,苍术得羌活则止诸痛。 7. 黄芩得连翘则解毒。 8. 半夏得姜汁则回痰,贝母得瓜蒌则开结痰。 9. 丁香得柿蒂、干姜则止呃,干姜得半夏则止呕。 10. 枳实得黄连则能消心下痞,枳壳得桔梗则能使胸中宽。 11. 白术得黄芩则安胎。 12. 知母、黄柏得山栀子则降火,豆鼓得山栀则懊浓。 13. 陈皮得白术则补脾。 14. 附得苍术则开郁结。 15. 人参得五味、麦冬则生肾水。 16. 乌梅得干葛则消酒。 17. 草果得山楂则消肉食,神曲得麦芽则能消食。 18. 木香得姜汁则散气,乌梅得香附则顺气。 19. 桔梗得升麻则开提血气。 20. 乳香得没药则止诸痛,芥子得青皮则治胁痛。21. 砂仁得枳壳则宽中。 22. 芍药得甘草则治腹痛,吴茱萸得良姜则亦止腹痛。 23. 当归得生地则生血,姜汁得京墨则止血,红花得当归则治血,归尾得桃仁则破血。 24. 黄芪得附子则补阳,知母、黄柏得当归则补阴。 25. 泽泻得猪苓则能利水渗泻,得白术则能收湿。 26. 大黄得芒硝则润下。 27. 木香得槟榔则治后重。 28. 紫苏配黄连得竹茹则能止呕吐。 29. 蒲黄合五灵脂,名失笑散,能祛瘀止痛。 30. 当归合 川芎,名佛手散,能行血活血。 31. 高良姜合 香附,名良附丸,能止胃痛。 32. 玄胡合 金铃子,名金铃子散,能治腹痛。 33. 吴茱萸合 黄连,名左金丸,能平肝制酸。 34. 肉桂合 黄连,名交泰丸,治心肾不交。 35. 女贞子合 旱莲草,名二至丸,能补肾阴。 36. 半夏合 硫黄,名半硫丸,治虚冷便秘。 37. 知母合 贝母,名二母散,能清肺热。 38. 破故纸合 肉蔻,名二神丸,止脾肾寒泻。 39. 木香名 黄连,名香连丸,治红白痢疾。 40. 枳实合 白术,名枳术丸,能健脾消痞。41. 芡实合 金樱子,名水陆二仙丹,止遗精。 42. 黄柏合 苍术,名二妙散,治湿热成痿。 43. 枸杞合菊花,能明目。 44. 生姜合 红枣,能调和营卫〈气血〉。 45. 赤石脂合 禹余粮,能涩大肠。 46. 半夏合 黄连,能宽胸止呕,化痰浊郁结。 47. 柴胡和 黄芩,能清肝胆热。 48. 桑叶合 菊花,能清头风热。 49. 柴胡合 白芍,能疏肝和肝。 50. 附子合 肉桂,能温下元。 51. 黄柏合 知母,能清下焦湿热。 52. 桑白皮合 地骨皮,能清泻肺热。 53. 丁香合 柿蒂,能止呃逆。 54. 鳖甲合 青蒿,能滋阴退骨蒸潮热。 55. 杏仁合 贝母,能化痰止咳。 56. 山药合 扁豆,能补脾止泻。 57. 木香合 槟榔,能理气止痛。 58. 杜仲合 续断,治腰膝酸痛。 59. 半夏合 陈皮,能化湿痰。 60. 升麻合 柴胡,能提升中气下陷。61. 常山合 草果,能治疟疾。 62. 葱白合 豆豉,名葱豉汤,能通阳发汗。 63. 枳实合 竹茹,能和胃止呕。 64. 党参合 花粉,名参花散,治久嗽气喘。 65. 茯神木合 乳香,名神香散,治筋挛疼痛。 66. 甘草合 绿豆,能解百毒。 67. 黄耆合当归,名补血汤,治贫血及产后无乳。 68. 白芍合 甘草,名芍药甘草汤,治拘挛腹痛。 69. 川芎合 土茯苓,治肝郁头痛。 70. 川芎合 生石膏,名郁梁丸,治实热上逆头痛。 71. 台乌合 益智仁,名缩泉丸,治小便频数遗尿。 72. 香附合 黄连,名香连丹,治火郁胸满痛。 73. 葵子和 砂仁,治乳痈。 74. 杏仁合 小茴香,治疝气冲逆作痛。 75. 槟榔合 南瓜子,治绦虫。 76. 甘草合 桔梗,名桔梗汤,治肺痈咳嗽,痰中有脓。 77. 生姜合 陈皮,治呕吐不止。 78. 生姜合 竹茹,治呃逆不止。 79. 荆芥合 白矾,名三痫丸,治小儿惊风及痫证。 80. 荆芥合 槐花,名槐荆丸,治痔漏。81. 槐花合 黄芩,治妇人崩漏。 82. 侧柏叶合 白芍,治妇人月经过多。 83. 陈皮合 藿香,名回生散,治霍乱吐泻。 84. 厚朴合 贝母,止咳嗽,开郁消食去胀。 85. 蛤粉合 青黛,名黛蛤散,治痰嗽面肿不寐,并小儿百日咳。 86. 白矾合 硫黄,治白癜风。 87. 白矾合 黄腊,名矾腊丸,治痈疽恶疮。 88. 白矾合 皂角,名稀涎散,治痰涎壅盛,中风气闭。 89. 皂角合 菖蒲,名皂荚散,治鼻寒不得喘息。 90. 百合合 冬花,名百花膏,治咳嗽痰中带血。 91. 乌梅合 川椒,名杀虫丸,治蛔虫,蛲虫。 92. 赤小豆合 当归,治大便下血。 93. 血余炭合 百草霜,治妇女崩漏 94. 仙茅 仙灵脾合成二仙散,补命火,兴阳事,配杜仲、续断等以温肾阳,助排卵 95. 蒲黄 五灵脂 即古方之失笑散,治一切瘀血腹痛 96. 龟甲 鹿角霜 阴阳和合通任督二脉 97. 三七 血竭 散瘀活血,消肿止痛止血,治淤血痛经,子宫内膜异位 98. 阿胶 蒲黄 琥珀 养血止血,活血化瘀,治疗月经过多,崩漏等 99. 红藤 败酱草 薏苡仁 清热解毒,散结消痈,活血排脓,治疗急慢性盆腔炎属湿热瘀滞 100. 杜仲 续断 菟丝子 杜仲补肝肾,调冲任,续筋坚骨,治疗肝肾不足、冲任不固之胎动、胎漏

5,中药的配伍形式

根据病情需要和用药法则,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合用叫配伍。中药配伍讲究“七情和合”。七情,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的药物配伍效果的综合,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杀、相反等内容。 单行,就是药物单独发挥作用,不须配伍,如独参汤,只人参一味药。相须,指两种以上功能相同的药物,配伍以后,可明显地增强原有的疗效。如知母与黄柏、大黄与芒硝等。相使,指两种以上功用不同的药物,分主药和辅药同用,能提高主药的疗效。如黄芪与茯苓、大黄与黄苓。一种药物能抑制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烈性,或互相减低原有的功效,叫做相畏,如半夏畏生姜,人参畏五灵脂。一种药物能抑制另一种药物的性能,使其原有功能减退,就叫相恶,如生姜恶黄芩。假如一种药物能消除或减弱另一种药物的中毒反应,则称为相杀,如防风杀砒霜毒,绿豆杀巴豆毒。相反是指两种药物合用后,能产生毒性或剧烈副作用。如“十八反”记载的人参、沙参、丹参、苦参等“参类”反藜芦。 中药的配伍,首先要从中医理论出发,注意配伍的禁忌。如在佐药的配伍中,若组方中破气药较多,常佐以少量的益气药;若滋腻药较多,常佐以少量的消导药,以补偏纠弊。 中药与西药配伍时,也有许多禁忌。中药神曲、麦芽含有大量消化酶,与抗生素同服会使酶的活性遭到破坏,降低神曲、麦芽消食开胃的功效。地榆、大黄、石榴皮等含有大量鞣质,与维生素类药物同服,维生素与鞣质在肠道结合,不被肠黏膜吸收,发挥不了疗效。鹿茸、甘草及其制剂,含有类肾上腺皮质激素,与水杨酸钠、阿司匹林合用,可导致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腹痛、腹泻等症状。 中药朱砂、中成药朱砂安神丸、磁朱丸均有镇静安神之效,西药溴化钠、溴化钾、三溴合剂等也是镇静安神药,但是二者却不能合用。因为合用会使朱砂中的汞离子还原为金属汞,致使药物毒性增加。 鉴于此,在病情需要药物配伍时,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不可自作主张,不懂装懂,以免对人体造成危害~

6,中药是怎样配伍的

呵呵,就像厨师一样配调料。传说中医始祖,伊尹就是商朝的宰相,是一位厨师。所以中药方剂都叫“汤”。就是从厨师来的。两个厨师,用的都是油烟酱醋调和大料,为什么这个厨师做出来的菜就不如另外一个厨师呢?同样,两个中医,用的都是药房那些中药,但配出来的中药,效果却不一样,具体的配伍,关键是这个量的问题
同一动物同时或短期内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称为配伍用药或合并用药。目的是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为了治疗不同的症状或合并症。配伍用药后,药物作用增强者为协同作用;配伍用药后,药物作用减弱者为颉颃作用。
楼上精辟中国古代很早已使用单味药物治疗疾病。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又学会将几种药物配合起来,经过煎煮制成汤液,即是最早的方剂。剂,古作齐,指调剂。《汉书·艺文志》:“调百药齐,和之所宜。”方剂是治法的体现,是根据配伍原则,总结临床经验,以若干药物配合组成的药方。方剂一般由君药、臣药、佐药、使药四部分组成。方剂一般由君药、臣药、佐药、使药四部分组成。君臣佐使的提法最早见于《内经》,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主病之为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的记载。历代医家对它们的涵义各有解释。如元代李东垣说:“主病之为君,兼见何病,则以佐使药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明代何柏斋说:“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及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可见“君臣佐使”的涵义是经过不断补充而逐渐完善的。君药是方剂中针对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必不可少的,其药味较少,药量相对较其他药大。臣药协助君药,以增强治疗作用。佐药是协助君药治疗兼证或次要症状,或抑制君、臣药的毒性和峻烈性,或为其反佐。使药引方中诸药直达病证所在,或调和方中诸药作用。例如《伤寒论》的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药组成,主治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等,属风寒表实证。方中麻黄辛温解表,宣肺平喘,针对主证为君药;桂枝辛温解表,通达营卫,助麻黄峻发其汗为臣药;杏仁肃肺降气,助麻黄以平喘为佐药;甘草调和麻黄、桂枝峻烈发汗之性为使药。“君臣佐使”现多改称“主辅佐使”或“主辅佐引”。 方剂按照一定结构组成后,在临床运用过程中还必须根据病证的不同阶段,病情的轻重缓急,患者的不同年龄、性别、职业,以及气候和地理环境作相应的加减化裁,方能达到切合病情、提高疗效的目的。方剂的加减变化包括药味加减、药量加减和剂型更换。药味加减变化是指方剂在君药、主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兼证或次要症状的增减变化而相应地加减臣药和佐药,若因药味加减而引起君药和主证改变时,则属另行组方。药量加减变化是指由相同药物组成的方剂,加减其中某些药物的剂量而使方剂的功效和治疗范围有所扩大或缩小,若因药量的增减而使方剂的君药和主证完全改变时,也属重新组方。剂型更换变化是指同一方剂,由于选用不同剂型而使治疗作用发生相应变化。 有资料记载中药汤剂创始人就是伊尹。 《史记·殷本记》有“伊尹以滋味说汤”的记载。《资治通鉴》称他“闵生民的疾苦,作汤液本草,明寒热温凉之性,酸苦辛甘咸淡之味,轻清浊重阴阳升降走十二经络表里之宜。”《甲乙经·序》亦谓“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有文描述伊尹身为奴隶,专职为汤王做饭,善于研究和揣摩上人的心思和口味,不但做出的饭菜时时被众人称赞,而且对国事治理有自己鲜明的见解。汤王慧眼识人才,看到伊尹才智出众,富有创见,就大胆地聘用其为右相。关于伊尹创汤液的说法,最早在汉代或汉代以前就已流传,栾川民间都知道煎中药源于伊尹。伊尹在为百姓治病过程中,尝遍百草,中毒无数次,得出经验生食草药不如煮熟为好,他从做饭的道理摸索,生米生菜做成美味佳肴,营养丰富,口感上乘,何不将草药混合煎成药水用之?时间的流逝也就创造了草药汤液。 《吕氏春秋·本味》提到伊尹在与汤王的对话中曾以医为喻,“有其新,弃其陈,腠理遂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伊尹还从医食同源的角度进一步阐明,食物与药物之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以生姜、肉桂为例,伊尹论证:“杨朴之姜,招摇之桂”,大概意思是说常用的调味品也是常用的药物,在烹调中了解到姜、桂的辛温发散作用,转而用来治病是很自然的事情。现在看来,汤液就是将各种生药加水煎煮而成,方法与烹调食物十分近似,但在古时只有伊尹才能有所发现和实践。伊尹既精烹饪,又兼通医学把自己加工食物的经验转而用来加工药物,不能说不是一个伟大的创造。汤液的创制归根结底是伊尹善于研究又身处栾川景室山得天独厚的草药资源所致。
【黄芪;刺五加;枸杞子;和甘草=百度一下来的药方?】 一则无量,所以有个量变到质变之问题;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chihuoyunnan}删除,{因为内容来自网络}凡涉及中药秘方或者处方,需要请专业医生验证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乱用,本内容只是整理自网络的参考信息】
关键字:
为您推荐
2005-2023   www.ynyao.com 版权所有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滇ICP备19000309号-1  

服务热线:192-7871-9469 【微信同号,请注明来意】 网址:www.yny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