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药材网—专业的药材资讯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植物药材> 怎样做中草药,怎样熬制中药

怎样做中草药,怎样熬制中药

本文目录一览怎样熬制中药2,如何熬制中药3,中草药怎么熬4,中草药的熬制方法5,怎样熬中药怎样熬制中药在冷水中泡20分钟然后用中火在用大火煮怎样熬制中药: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二、……

本文目录一览

1,怎样熬制中药

在冷水中泡20分钟 然后用中火 在用大火煮
怎样熬制中药: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毫升。成人每剂150-200毫升。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5、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中药千万不能用铁锅,可以用砂锅或者不锈钢锅都行!一般清热药不能熬的时间过长,容易挥发!补虚的药可以久煎!
药草熬制啊!

怎样做中草药

2,如何熬制中药

在火上
煎药要用陶罐砂罐之类。不能用金属的锅煮。因为有的中药与金属能发生化学反应,失去效果。方法:先用把药材放罐里,加水浸过药面浸30-60分钟再煮。煮30-60分钟。一共煮两次。将两次煮好的汤药混一块,分两次服。
1。煎药用具 砂锅最好,其它如搪瓷器具也可用。忌用铜铁器具,因为铜、铁器的化学性质活 泼,极易和中药内所含的鞣质、甙类起化学变化,而使煎出的汤液变色,甚至改 变药物的性能,产生副作用......(略) 2。煎药用水量 汤剂的用水量直接影响煎药质量。用水过少,成分不易全部煎出;用水过多,煎 煮时间必然延长,从而使某些药物成分被破坏或散失。一般将药物置容器内,加 水至超过药物表面2—3厘米为度;第二煎药的用水量应当减少,但仍需加水至超 过药物的表面为宜。用于小儿内服的汤剂,尽可能减少药物的用水量,以减轻小 儿服药困难。 煎药时一般以水漫过药物2-3厘米左右为宜。煎药的用水量应一次加足,不要中间数次加水,更不能把药煎干了再加水重煎,煎干的药应弃掉。3。煎药的火候 一般掌握“先武后文”,即沸前宜用武火,沸后用文火;解表药 应用武火速煎 4。煎药时间 头煎煎药时间 二煎煎药时间 解表药 15—20分钟 10—15分钟 一般药剂 20—25分钟 15—20分钟 滋补调理剂 30—35分钟 20—25分钟 上述列表中的煎药时间,都从煮沸时算起。 5。需要特殊处理的药物 先煎:将应先煎的药物放于锅内,武火加热至沸,煎熬10—20分钟 (或更长时间)。 后下:在汤剂煎好前5—10分钟放入后下之药。 包煎:包煎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药液混浊,刺激咽喉及消化道。 煎汤代水:此类药物质地泡松,用量较大,如葫芦壳等。 烊化:目的是为了避免影响其它药物成分的煎出或粘锅。如:阿胶 另煎:对较贵重的中药,为了使其成分充分煎出,减少被其它药物的 吸收,如:人参。 冲服:对于贵重药品或成分易破坏的药物宜于研粉冲服。如:牛黄。 其它:遵医嘱 6。入煎之前用冷水浸泡15分钟左右。

怎样做中草药

3,中草药怎么熬

熬药器具以砂罐或瓷罐为佳,切忌用铁、铜等金属器具,熬时要注意火候,未煮沸前可用猛火,水开后就要用小火了,同时应注意加盖熬煮,以防止药物中挥发性成分逸出。熬煮中药的时间也因药性而有所不同,如解表药不能久煎,通常煮沸后15分钟即可;味厚滋养的补益药,煎煮的时间宜长,煮沸后要再用文火熬1小时左右,以使药中的有效成分更好地溶于水中。另外,一些毒性较大的药物经慢火久煎后,可以减低或消除其毒性,如附子、生半夏等,煎煮的时间也要稍长一些。药熬好后要趁热将药汁滤出,每剂药只煎两次。主要是看你服用中药是治疗什么病,如果肝肾虚损或腰以下疾病,肠道病等,饭前服,药性易下达,易被吸 收,疗效就好。 病位在上,如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病症,对消化道有刺激的药,可使药性上引; 毒性较大的药,饭后服,可免吸收太快而引起中毒。寒性药剂凉后服,如治疗大热病等;热性药剂凉后服。如治真寒假热病,效果好。 解毒药、止吐药、清热药,均宜凉服。凡平和的药,补益的药均宜在温服,能益气、增补。凡伤风感冒、解表驱寒的药,应趁热大口服下,促使发汗。药性强烈的小剂量汤药,应一次服完。应使药物在不伤正气的情况下,集中药力, 发挥其最大效应。如通便、化瘀血等。凡咽喉病、呕吐病、宜多次频服,缓缓饮用,使汤药充分接触患部,使其见效快。凡滋补药剂,宜早晨空腹服饮,便于充分吸收。安眠镇静药,宜睡前服。注意:积滞、胸部病患者,药后仰卧为好;头、脑、耳 、眼患病者,药后去枕卧好;左右两肋病者,服后左右侧卧。驱虫药,睡前服一次,次日晨,空腹再服一次,肠道内虫更易被杀伤,以便排出体外。
中药煎煮具体方法:             1、先用冷水(高出药面少许)充分浸泡20~30分钟,目的是使药物完全渗透,煎煮时便于药物有效成份溶解。2、煎药前,水不足时需再加水,以水高出药面3--4厘米为易。3、大火煮开后,再慢火(小火)使药液保持较小沸腾即可。从煮开后算起,时间约20分钟。4、以上为头煎,倒出煎好的药液,再加冷水(等砂锅稍冷却后再加水,这样砂锅不易破裂。)量比头煎时稍少,大火煮开,再小火煮约15分钟即可。些为二煎。5、头煎、二煎药液合起来(约300~500毫升),分数次温服。
因中药一般干的较多,有的是植物的根所以都是很干燥的。所以熬中药时不能放入水后马上就烈火熬开。而是应先把中草药放入锅后再放入水泡上20分钟左右。再慢火熬开。这样才能熬出质量来。至于水,第一次一般多一点,上面说了药物干会吸水。第二次放的水自然得少一点。我们一般是让人家熬二遍,反正总比白开水好吧。用水量和第二次一样的。
中药的煎法 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 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毫升。成人每剂150-200毫升。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5、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中药的服法: 一、每天煎一剂,每剂煎3汁,早、中、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饭前服为宜。

怎样做中草药

4,中草药的熬制方法

. 在家熬得比较好,因为每种药的熬制程序不同。 . 比如,有挥发性的,一般第一次熬10分钟就可以了倒出了,后面分别为30min 45min不等,3次熬煎后的药水混合在一起,分成3次喝。 . 一些比较难熬的药,甲壳之类的,要先煎,然后放入其它药材。 . 一般中药需要熬前泡30min-1h,主要是其中的一些 草 类药材需要泡,其他药材可以酌情考虑,有些不泡也可以的。. 不能用铁锅,最好是铜的,紫砂,陶瓷,自己熬可以买紫砂(这个会残留上一次的药效,陶瓷的比较好,但是紫砂透气,而且制作成本低),陶瓷,有炉子的用炉子,没有炉子的,现在也有用电的。 批量熬一般是用铜锅。. 批量熬制也不错,自己熬挺费时的,医院一般熬好的药还是比较卫生的,一袋一袋吃起来也方便,夏天,不吃的时候放在凉水里 也不会坏,喝之前可以热一下先。 . 就是批量熬的药一般没有自己熬得浓,有些药还是挺贵的,自己熬的时候可以加上第4煎 煎好的水用来泡明天的药。
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 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毫升。成人每剂150-200毫升。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5、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中药的服法:  一、每天煎一剂,每剂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饭后服为宜。  二、丸药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时最好将药烊开服用,便于吸收增强疗效。  未煎药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变质。  怎么熬中药,如何服中药?  (1)中药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体有:①每次将一剂中药饮片材料放入煲内,加入清水,观察加水能否浸满药面,不足时可稍加水量。②一般浸泡半小时使中药饮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赶时间,此步骤可略去)。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腾1-3分钟。然后收至小火,煎20-30分钟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纱布或咖啡格滤渣倒入杯内,温热服用。④一次将药物煎好后,可以将首剂和再煎的药物混匀,以便药效均衡。  (2)服药方法也是给药护理中重要的护理内容。清代徐灵胎曾指出:“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说明了服药方法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也确有因服药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响治疗效果的。因此,在护理上必须正确执行各种服药方法。  ①汤剂的服法大致分为4种:分服:即是将每天1剂中药,分2-3次等量分服。对老人小儿服药有困难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数或浓煎后服用。顿服:将1剂汤药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连服:是指在短时间内连续给予大剂量药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时间内,使体内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②中成药服服法一般分送服、冲服、调服、含化及喂服等。送服:是将药放入口内,用温开水或药引、汤剂送服。冲服:即将药物放入杯内,用温开水、药引等冲成悬混液后服用。调服:是将一些散剂用温开水或白酒、醋等液体调成糊状后口服。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给药。含化:是将丸、丹剂含在口中,让药慢慢溶化,缓缓咽下。如六神丸、喉症丸、救心丹等。喂服:本法主要用于婴幼儿、年老体弱或急危重症病人。是指将中成药溶成液状,逐口喂给病人的一种方法。  (3)中医用药护理除了注意煎药和服药方式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内容:①服药温度:服药温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药汤剂的药液温度或用于送服的、酒等温度而言。常有热服、温服和冷服之分。热服:是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常用于寒证。温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或送药的水等放温后再服用。一般汤剂均采用温服。冷服: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常用于热证。②服药剂量:用药的剂量一般应该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决定。③服药后应注意休息,观察药物效果,观察有不良反应。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药物,更须严密观察和记录。④空腹服中药易胃肠反应,如腹鸣、便前腹痛、大便稀烂,故适于大便硬结或便秘患者。如有胃病,宜进食后一小时后服用。⑤对中西药合用的病人,应告诉中西药服用的方法的间隔时间。⑥体虚、年老、胃寒易呕吐或儿童,药物可分两次服用(相距时间可酌情)。⑦注意食物对药效的影响,中医历来有“药食同源”之说。这是因为药性和食性都有“四气”(寒、热、温、凉)和“五味”(辛、甘、酸、苦、咸)相同内容和区别。同时某些食物本是药物,既可食用,又当药用。如大枣、莲子、桂圆、百合、山药、赤小豆、海带、甲鱼、桑葚、黑芝麻、峰蜜等。既然食性和药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与药性相顺应,食物能增强药物的作用;食性与药性相反,食物便会降低药物的作用。总之,食物的正确选择,对提高药物的疗效,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具有与用药同等重要的位置,饮食因素还可能对中药的吸收有多种多样的影响,要充分利用有利的食物因素来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妨碍吸收的因素。  一、特殊处理的药物  1,先煎。目的为了增加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毒性,充分发挥疗效。先煎的药物有:(1)有毒药物:乌头,附子,雪上一支蒿,商陆等。(2)矿物类,动物骨类:生石膏,穿山甲,珍珠母等。应先煎15~30分钟。  2,后下。目的为了减少挥发油的损耗,使有效成分免于分解破坏。后下药物:(1)薄荷,木香,青蒿,玫瑰花,大黄,钩藤,番泻叶等。一般在煎好前10~15分钟入药即可。  3,烊化(溶化)。应于其他药物煎得虑出液后,再入药液中溶化。有阿胶,龟胶,鹿胶,蜂蜜,硭硝等。  4,另煎。贵重药材应另煎。如:羚羊角,人参等。  5,包煎。花粉淀粉等应包煎。  二、火候  一般应“先武后文”  三、煎药时间  解表药:头煎时间:10~20分钟。二煎时间:10~15分钟  滋补药:头煎时间:30~35分钟。二煎时间:20~25分钟  一般药:头煎时间:20~25分钟。二煎时间:15~20分钟  四、服药  1、服药温度  一般药物宜温服,呕吐或中毒病人所服汤剂宜冷服,解表药宜热服。  2、服药时间  滋补药宜饭后服,安神药宜临睡前服,解表药宜趁热服并覆盖衣被,令其出汗  3、服药剂量  成人一次150ml,每日2次。儿童一次75ml,每日2次。  还有汤剂煎煮器具应用瓷器,陶瓷等,不锈钢也行。千万别用铜或铁具

5,怎样熬中药

我以前熬药也是很多水,我是把一天的药都煎好,然后再单独煮药汁的,把药汁熬到自己一天能喝完的量。
不要小看煎熬中药的方法,其中大有学问。若熬法不当,不但会降低药效,有时还会产生副作用。只有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熬出高质量的药汁。难怪历代医家十分重视熬药技术。著名医学家李时珍说:“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熬药者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清代医学家徐灵胎也说:“熬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那么,应当怎样熬中药呢?让我们从熬药物的工具说起。 一、选好药锅据说,三国时候,有一个庸医叫陆矜,因久混江湖,识得一些医家的验方。随即到处行医卖药。有一年,他来到许昌,听说曹操患偏头疼,正到处查访名医。陆矜一听,认为这是天赐给他巴结权贵,升官发财的良机,便决定邀功献技。他兼程赶到军营,许下“包治”的诺言。粗略切脉后他便开出处方,取来一铜器为曹操熬药。药熬好后,他亲自捧给曹操,不料曹操服药后病情反而更加严重。这时,随军医生告诉曹操:“铜器熬药乃医家大忌”。曹操听罢,连呼:“庸医害我也!”盛怒之下,让士兵椎出陆矜斩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选择好熬药工具是熬药的首要环节。熬药最好选用砂锅或搪瓷锅。目前一些人选用铝锅,严格说来亦不符合标准。不宜使用铁锅熬药。中草药中含有一种叫鞣酸的化学物质,它碰上铁和其它贵重金属会生成不溶于水的鞣酸铁或其他鞣酸盐。它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另一方面,草药中具有治疗作用的生物碱因得不到鞣酸而不能溶解于水,降低药效。此外,熬药用锅必须清洁,每次熬药完毕最好立即去渣洗净。锅内若残存一些药渣,将会影响再次熬药的效果。二、注意加水量熬一剂药,应掌握好用水量。太多,则无端地延长药物熬时间,使一些不宜久熬的药物失效,况且药汁太多,病员也不能都喝下;大少则药物有效成分不易熬出,且易熬干。熬药前先将药物浸泡20~30分钟,一般熬药时水面以高出药面1~2横指为宜。当然,用水的多寡也应根据药物种类来确定。一般属于滋补一类的药物熬头汁需水约300毫升,二汁约300毫升;解表药,头汁约300毫升,二汁约100毫升:一般药,头汁约200毫升,二汁约200毫升。还应当根据各位医师处方中的用药量(即药味的多少)来确定。有时医生开出某些预防流感或流脑、以及治肝炎及癌症的处方,用大剂量、超常配伍,一剂药多达二十味以上;再如考虑到一些药物吸水性强、体积大的特点。常可选下列加水法:①熬药代水法。将一剂药中剂量大的草药另行熬,弃渣取汤,然后用其汁熬其他药。②分熬合汁法。将需水量大与需水量小的药物分熬,各滤其汁,再混合熬浓缩。③多汁浓缩法。将药合在一起熬,熬上二、三次,将每次熬取的300毫升左右的药汁滤掉杂质混合在一起续熬,浓缩至400毫升左右服用。前二种方法适宜于一个处方中只有少数几味大剂量药的情况,后一种方法则适用于普遍都是大剂量药物的方剂。熬药时,不宜频频加水,这不利于药物的分解。若药物吸水膨胀,水被吸尽,可酌情加点开水。熬需水量较大的草药,最好事先有准备地多加一些水。三、掌握火候古人对熬药火候,有近乎于苛刻的要求。北宋自然科学家沈括曾说:“药有可以久煮,有不可以久煮者,有宜急火,有宜温火者。此煮炼之节也。”若用火过急,会使汤液沸腾外溢,造成浪费;另外,药汁也会很快熬干,药效不能充分熬取出来,且容易熬干。小火熬煮则费工费时。常采取急火熬沸,慢火熬至液成的办法。一般感冒药不宜久熬,多以急火熬取;滋补药则宜小火久熬慢煨。中医外科炼制丹药,尤其强调掌握好武火(急火、大火),文火(慢火、小火)。四、注意时间药物有可以久煮的,有不可以久煮的;有久煮方能熬出药效的,也有久煮反而降低药效的。因此,把握好药物的熬时间亦极为重要,它们常根据药物的质地和功用来确定。1.滋补类药物:俗称“补药”。这类药物多系植物根茎、果实;动物的甲、角、壳等,质地坚硬厚实,难于溶解,熬药前常须捣碎,并适当延长熬药时间。一般头汁煮沸后,文火熬半小时至一小时;二汁煮沸后再熬半小时左右。个别的须焖煮数小时以上。2.解表发汗类药物:俗称“清热解毒药”。这类药物多系植物全草或花、叶,其质地轻扬,气味辛香,富含挥发油,熬太久则易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挥发逸去,降低药效。一般急火煮沸,再熬5—10分钟即可。3.一般性药:即普通治疗药,具有多方面功能,故宜视其具体情况而定。一般煮沸后再熬半小时即可。下面,再介绍几种特殊的熬药方法。1.先熬:有时,医生开完处方,会告诉你其中一味或数味应当先熬。这是因为,一个处方中,不同的药其有效成分析出所需的时间长短不一。有些药在短时间内即可获得有效成分,有些药则未必。矿石类及有壳的果实类药物应先熬,有毒类药物如附于、川乌,草乌等则更应先下久熬,以减轻毒性。2.后下:多指含有芳香气味,久熬易失效的一类药物。另外,有一些药,为了留取其峻效,亦常后下,如大黄等。3.包熬:多是带有绒毛或质地轻 体积小的颗粒种子以及易粘、易被熬糊的药物。绒毛在药汁中不易被去除,服下后刺激咽喉。易引起剧咳。质地轻的种子浮于水面,药汁沸腾时易溢出锅外,所以最好包熬。4.另熬或冲服:多是一些比较贵重的药物,如人参、羚羊角片等。若将之与众多药物混熬并作为药渣弃去,则太浪费,故应先熬好再兑入药汁服用。还有一些药,根本用不着水熬,只须加热溶化或磨汁兑进药液冲服,如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一剂药熬成后,若由于某些原因暂时不吃,应及时将药倒出,不宜久留罐中,如果药液在罐中若放置时间太久,就会发生凝集,太太影响药效。
不要小看煎熬中药的方法,其中大有学问。若熬法不当,不但会降低药效,有时还会产生副作用。只有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熬出高质量的药汁。难怪历代医家十分重视熬药技术。著名医学家李时珍说:“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熬药者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清代医学家徐灵胎也说:“熬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那么,应当怎样熬中药呢?让我们从熬药物的工具说起。 一、选好药锅据说,三国时候,有一个庸医叫陆矜,因久混江湖,识得一些医家的验方。随即到处行医卖药。有一年,他来到许昌,听说曹操患偏头疼,正到处查访名医。陆矜一听,认为这是天赐给他巴结权贵,升官发财的良机,便决定邀功献技。他兼程赶到军营,许下“包治”的诺言。粗略切脉后他便开出处方,取来一铜器为曹操熬药。药熬好后,他亲自捧给曹操,不料曹操服药后病情反而更加严重。这时,随军医生告诉曹操:“铜器熬药乃医家大忌”。曹操听罢,连呼:“庸医害我也!”盛怒之下,让士兵椎出陆矜斩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选择好熬药工具是熬药的首要环节。熬药最好选用砂锅或搪瓷锅。目前一些人选用铝锅,严格说来亦不符合标准。不宜使用铁锅熬药。中草药中含有一种叫鞣酸的化学物质,它碰上铁和其它贵重金属会生成不溶于水的鞣酸铁或其他鞣酸盐。它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另一方面,草药中具有治疗作用的生物碱因得不到鞣酸而不能溶解于水,降低药效。此外,熬药用锅必须清洁,每次熬药完毕最好立即去渣洗净。锅内若残存一些药渣,将会影响再次熬药的效果。二、注意加水量熬一剂药,应掌握好用水量。太多,则无端地延长药物熬时间,使一些不宜久熬的药物失效,况且药汁太多,病员也不能都喝下;大少则药物有效成分不易熬出,且易熬干。熬药前先将药物浸泡20~30分钟,一般熬药时水面以高出药面1~2横指为宜。当然,用水的多寡也应根据药物种类来确定。一般属于滋补一类的药物熬头汁需水约300毫升,二汁约300毫升;解表药,头汁约300毫升,二汁约100毫升:一般药,头汁约200毫升,二汁约200毫升。还应当根据各位医师处方中的用药量(即药味的多少)来确定。有时医生开出某些预防流感或流脑、以及治肝炎及癌症的处方,用大剂量、超常配伍,一剂药多达二十味以上;再如考虑到一些药物吸水性强、体积大的特点。常可选下列加水法:①熬药代水法。将一剂药中剂量大的草药另行熬,弃渣取汤,然后用其汁熬其他药。②分熬合汁法。将需水量大与需水量小的药物分熬,各滤其汁,再混合熬浓缩。③多汁浓缩法。将药合在一起熬,熬上二、三次,将每次熬取的300毫升左右的药汁滤掉杂质混合在一起续熬,浓缩至400毫升左右服用。前二种方法适宜于一个处方中只有少数几味大剂量药的情况,后一种方法则适用于普遍都是大剂量药物的方剂。熬药时,不宜频频加水,这不利于药物的分解。若药物吸水膨胀,水被吸尽,可酌情加点开水。熬需水量较大的草药,最好事先有准备地多加一些水。三、掌握火候古人对熬药火候,有近乎于苛刻的要求。北宋自然科学家沈括曾说:“药有可以久煮,有不可以久煮者,有宜急火,有宜温火者。此煮炼之节也。”若用火过急,会使汤液沸腾外溢,造成浪费;另外,药汁也会很快熬干,药效不能充分熬取出来,且容易熬干。小火熬煮则费工费时。常采取急火熬沸,慢火熬至液成的办法。一般感冒药不宜久熬,多以急火熬取;滋补药则宜小火久熬慢煨。中医外科炼制丹药,尤其强调掌握好武火(急火、大火),文火(慢火、小火)。四、注意时间药物有可以久煮的,有不可以久煮的;有久煮方能熬出药效的,也有久煮反而降低药效的。因此,把握好药物的熬时间亦极为重要,它们常根据药物的质地和功用来确定。1.滋补类药物:俗称“补药”。这类药物多系植物根茎、果实;动物的甲、角、壳等,质地坚硬厚实,难于溶解,熬药前常须捣碎,并适当延长熬药时间。一般头汁煮沸后,文火熬半小时至一小时;二汁煮沸后再熬半小时左右。个别的须焖煮数小时以上。2.解表发汗类药物:俗称“清热解毒药”。这类药物多系植物全草或花、叶,其质地轻扬,气味辛香,富含挥发油,熬太久则易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挥发逸去,降低药效。一般急火煮沸,再熬5—10分钟即可。3.一般性药:即普通治疗药,具有多方面功能,故宜视其具体情况而定。一般煮沸后再熬半小时即可。下面,再介绍几种特殊的熬药方法。1.先熬:有时,医生开完处方,会告诉你其中一味或数味应当先熬。这是因为,一个处方中,不同的药其有效成分析出所需的时间长短不一。有些药在短时间内即可获得有效成分,有些药则未必。矿石类及有壳的果实类药物应先熬,有毒类药物如附于、川乌,草乌等则更应先下久熬,以减轻毒性。2.后下:多指含有芳香气味,久熬易失效的一类药物。另外,有一些药,为了留取其峻效,亦常后下,如大黄等。3.包熬:多是带有绒毛或质地轻 体积小的颗粒种子以及易粘、易被熬糊的药物。绒毛在药汁中不易被去除,服下后刺激咽喉。易引起剧咳。质地轻的种子浮于水面,药汁沸腾时易溢出锅外,所以最好包熬。4.另熬或冲服:多是一些比较贵重的药物,如人参、羚羊角片等。若将之与众多药物混熬并作为药渣弃去,则太浪费,故应先熬好再兑入药汁服用。还有一些药,根本用不着水熬,只须加热溶化或磨汁兑进药液冲服,如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一剂药熬成后,若由于某些原因暂时不吃,应及时将药倒出,不宜久留罐中,如果药液在罐中若放置时间太久,就会发生凝集,太太影响药效。
放水量应当是淹没药物2~3CM,浸泡半小时才煮。浸泡半小时后药材全都膨胀或是浮起来·完全看不到水。看不到水没有关系的,也不用再加水了一般一副药都要熬两次的,这个你可以变通一下,一副药就熬一次,把药分成两次喝,就解决了不需要用什么东西压着药材,一般熬一会后,药材吸收了水,自然就沉下去了.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chihuoyunnan}删除,{因为内容来自网络}凡涉及中药秘方或者处方,需要请专业医生验证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乱用,本内容只是整理自网络的参考信息】
关键字:
为您推荐
2005-2023   www.ynyao.com 版权所有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滇ICP备19000309号-1  

服务热线:192-7871-9469 【微信同号,请注明来意】 网址:www.yny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