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药材网—专业的药材资讯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植物药材> 中草药归类,中药的分类

中草药归类,中药的分类

本文目录一览中药的分类2,中药的种类有多少种3,中药材的种类有哪些4,中药的分类方法有哪些5,中草药的种类6,中药共分为几大类各类药有何作用7,中药分类主要有那些中药的分类中药的种类很多,按品种来分大概分3类:1植物的根茎,主干……

本文目录一览

1,中药的分类

中药的种类很多,按品种来分大概分3类:1植物的根茎,主干,叶子,花和果实,2动物的骨骼,皮肤,附属物以及全体,3矿物质,产地不一样药物的性质也就不一样,现在有许多中药很少见了或者价格昂贵,比如说犀牛角,羚羊角,因为这些东西都来自稀有动物身上,受国家保护.冬虫夏草,这些呢,其实并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好,不过是物以稀为贵而已.如果按中药药性来分呢就很多了大概举几个吧:1解表类2泻下类,3补益类4安神类5行气类5活血去瘀类等等 如果对中药感兴趣可以到书店买本中药书看看吧.

中草药归类

2,中药的种类有多少种

你好,中草药的种类很多,根据近年的初步统计,总数约在八千种左右,常用中草药亦有700种左右。
有几千种,有的文献说有一万多种,常用的也就几百种。
大概10000多种呢!
种类分植物.矿物,动物,化工,加工的如血余炭人中黄,中药品种近5000多种,常用的1000多种。
但常用的中药不多 200-400种的样子 还有许多是有地区差异的

中草药归类

3,中药材的种类有哪些

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而中药材又是饮片和中成药的原料。 据调查,全国用于饮片和中成药的药材有1000~1200余种,其中野生中药材种类占80%左右;栽培药材种类占20%左右。在全国应用的中药材中,植物类药材有800一900种,占90%;动物类药材100多种;矿物类药材70一80种。植物类药材中,根及根茎类药材在200一250种;果实种子类药材180~230种;全草类药材160一180种;花类药材60一70种;叶类药材50一60种;皮类药材30一40种;藤木类药材40一50种;菌藻类药材20种左右;植物类药材加工品如胆南星、青黛、竹茹等20一25种。动物类药材中,无脊椎动物药材如紫梢花、海浮石等有30-40种;昆虫类药材30一40种;鱼类两栖类、爬行类药材40―60种;兽类药材60种左右

中草药归类

4,中药的分类方法有哪些

中药一般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根据药物的来源分类:植物类;动物类;矿物类;其它。二是根据药物的功效分类:解表类;泻下(润下)类;利尿逐水类;清热类;祛风湿类;祛寒类;芬香化湿类;理气类;理血类;补养类;消导类;芳香开窍类安神类;平肝熄风类;固涩类;止咳平喘类;驱虫类。
现代记载中草药的教科书所采用的分类方法,根据其目的与重点而有不同,主要有下列四种:  1.按药物功能分类——如解毒药、清热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等。  2.按药用部分分类——如根类、叶类、花类、皮类等。  3.按有效成分分类——如含生物碱的中草药、含挥发油的中草药、含甙类的中草药等。  4.按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分类——先把中草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动植物药材再根据其原植物原动物的亲缘关系来分类和排列次序。如麻黄科、木兰科、毛莨科等等。  上述各种分类方法各有优缺点,究竟以采用哪一种分类方法比较适宜,主要取决于我们的目的和要求。例如按药物功能分类,有利于学习和研究中草药的作用和用途,按药用部分分类便于学习和比较各类药材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因而有利于药材的性状鉴定和显微鉴定;按有效成分分类有利于学习和研究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及其化学鉴定。采用按药材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分类的方法,这是由于同科属的中草药在外部形态,内部构造、化学成分和医疗应用等方面往往有很多相似之处。采用这种分类方法不但便于学习和研究这些共同点,也便于比较它们的特异点,以揭示其规律性,这样,既有利于中草药的鉴定也有利于从同科属动植物中寻找含有相同或类似成分的动植物,以扩大药物资源。

5,中草药的种类

中草药的种类很多,根据近年的初步统计,总数约在八千种左右,常用中草药亦有700种左右。如此繁多的种类必须按照一定的系统,分门别类,才便于学习、研究和应用。药物分类的方法是根据人们对于药物认识的逐渐深化而不断发展的。例如中国最早的药书——《神农本草经》把当时常用的365种药物按照毒性强弱和用药目的不同分成上、中、下三品:上品是延年益寿药,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中品是防病补虚药,有毒无毒,根据用量用法而定;下品是治病愈疾的药物,多有毒性,不可久服。这种分类方法简单而粗糙,其中有些药物的分类也不一定恰当。但当时,可能在避免因用错药物而中毒的问题上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梁代陶弘景编《本草经集注》时,增药365种,分为玉石、草、木、果菜、米食、有名未用六类,每类又各分上、中、下三品,这是根据药物自然属性进行分类的开端,但仍较粗糙。直到明代李时珍编《本草纲目》一书,分类方法始有重大的发展。他采用了根据以前本草的分类方法略加修改,把药物分为水、火、土、石、草、谷、菜、果、木、器、虫、鳞、介、禽、兽、人等十六部外,又把各部的药物按照其生态及性质分为六十类。例如草部分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杂草等。而且他还往往把亲缘相近或相同科属的植物排列在一起,例如草部之四、隰草类中的53种药物中,有21种属于菊科,而且其中10种是连排在一起的。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药材原植物(或动物)的辨认与采收,对于澄清当时许多药材的混乱情况起了很大作用。现代记载中草药的教科书所采用的分类方法,根据其目的与重点而有不同,主要有下列四种: 1.按药物功能分类——如解毒药、清热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等。 2.按药用部分分类——如根类、叶类、花类、皮类等。 3.按有效成分分类——如含生物碱的中草药、含挥发油的中草药、含甙类的中草药等。 4.按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分类——先把中草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动植物药材再根据其原植物原动物的亲缘关系来分类和排列次序。如麻黄科、木兰科、毛莨科等等。

6,中药共分为几大类各类药有何作用

中藥材大體上可分為植物類、動物類、礦石類等,各類特點簡述如下: ? 植物類 本類中藥材所占比例最高,臨床應用最廣,一般是取藥用植物的全草、葉枝 、花朵、果實、種子、根莖、樹皮等。這類藥物品種極多,例如:黃耆、石斛、 麥門冬、杏仁、陳皮、蓮子、柴胡、當歸等,用途相當廣泛,是中醫藥方煎劑的 主要藥材。 ? 動物類 動物類在中藥材所占比例不大,但作用突出。通常取自動物的臟器,如:生 殖器、分泌腺、胎盤或膽汁、膠質、甲殼等;有些是動物體內的病理物質,如: 牛黃、馬寶等;此外,還有許多昆蟲類藥物,如:全蠍、蜈蚣、土元等。 動物類藥材多數藥性作用較為強烈,若用之得當,每奏奇功。 ? 礦石類 礦石類的敝例也不高。一般皆取自天然礦石,亦有部份為加工後的礦物晶體 、無機鹽類或其它金屬化合物。有的可以入煎劑,如:陽起石、代赭石等;有的 加熱後會分解出有毒物質,如朱砂加火鍛燒之後會析出水銀;有的含有較劇烈的 毒性,只宜外用,如:輕粉、水銀、密陀僧等。 方劑處方如果含有礦物類,一定要嚴格遵守醫生囑咐,打碎、用布包裹、先 煎或久煎,以煎出有效成份。
中药分类有好几种分法,我来介绍一下啦。 1.按药物功能分类——如解毒药、清热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等。 2.按药用部分分类——如根类、叶类、花类、皮类等。 3.按有效成分分类——如含生物碱的中草药、含挥发油的中草药、含甙类的中草药等。 4.按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分类——先把中草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动植物药材再根据其原 植物原动物的亲缘关系来分类和排列次序。如麻黄科、木兰科、毛莨科等等。 但是,上述各种分类方法各有优缺点,究竟以采用哪一种分类方法比较适宜,主要取决于我们的目的和要求。例如按药物功能分类,有利于学习和研究中草药的作用和用途,按药用部分分类便于学习和比较各类药材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因而有利于药材的性状鉴定和显微鉴定;按有效成分分类有利于学习和研究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及其化学鉴定。采用按药材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分类的方法,这是由于同科属的中草药在外部形态,内部构造、化学成分和医疗应用等方面往往有很多相似之处。采用这种分类方法不但便于学习和研究这些共同点,也便于比较它们的特异点,以揭示其规律性,这样,既有利于中草药的鉴定也有利于从同科属动植物中寻找含有相同或类似成分的动植物,以扩大药物资源。

7,中药分类主要有那些

中药分类的方法虽然很多,但传统的分类方法,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系统:即药性分类法和自然分类法。 药性分类法,是根据中药药性、功效等特性进行分类的一类分类方法。因为它有利于医家掌握药物性能,故为历代医家所习用。性能是药物有别于其他物质的最大特性,因此大多数本草书籍的分类,都少不了用它来进行归纳。这也是多数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本草书籍,仍保留了三品分类方法的原因。 药性分类法,首创于《神农本草经》,它的三品分类法,以“上药……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中药……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下药……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 为其分类的理论依据。虽然分类比较简略,但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本草典籍中,三品分类开创了药物分类的先河,因此对后世影响深远。虽然梁代陶弘景创立了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但一直到唐宋金元,历代修订本草,仍然保存了三品分类的属性,并以之作为分类的依据。即使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彻底打破了三品分类的方法,但仍在药名下对《本经》、《别录》药物的三品属性作了注释。然而由于药物的日益增多和对药物认识上的不断深化,这种分类方法的局限性便日见暴露出来,单凭三品分类的方法已不能适应客观需要。后世医药学家,结合临床实践不断总结出了更为切用的分类方法。如唐代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首创了 “十剂”分类法,根据药物功效归纳为“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类。它的分类理论是:“宣可去窒,……通可去滞,……补可去弱,……泄可去闭,……轻可去实,……重可去怯。……涩可去脱,……滑可去著,……燥可去湿,……湿可去枯”。这对于临床用药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金元期间的李东垣,将临床常用的100余种中药,根据升降浮沉的理论,将其分成五类。又署名为李东垣而实为后人所托的《药性赋》,则按药物四性(寒、热、温、平)进行分类。尤其是明、清以来,医药学家们相继总结了不少临床实用的功效分类方法。如明代王纶在其所著的《本草集要》中,将药物按功效分列为治“气、寒、血、热、痰、湿、风、燥、疮、毒、妇人、小儿”等12门。每一门中又分若干小类,如治气门分“补气清气温凉药、行气散气降气药、温气快气辛热药、破气消积气药”4 类等。这种分类比较具体而详细,无疑是一大进步。李时珍结合自己长期的临床实际,在其《本草纲目》中总结了“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将药物的功效结合脏腑受病的标本、寒热、虚实进行综合归类。清代黄宫绣的《本草求真》,对药物功效分类的贡献最大,他首先将药物分成“补剂、收涩、散剂、泻剂、血剂、杂剂、食物”七大类;而在每大类下又分若干细类,如补剂分为“温中、平补、补火、滋水、温肾”;血剂分为“温血、凉血、下血”等。李氏、黄氏的分类法,不仅对于临床医师辨证论治,遣药组方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而且对近代中药功效分类也有深远的影响。清代以来,除上述分类之外,还出现了按经络、脏腑以至脉象对药物进行分类。以经络分类的,有姚澜的《本草分经》;以脏腑分队归类的,有凌奂的《本草害利》、江笔花的《笔花医镜》,他们先用脏腑分队,各队再按药性分补、泻、凉、温,再分猛将、次将;按脉象分类的,有龙柏的《脉药联珠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chihuoyunnan}删除,{因为内容来自网络}凡涉及中药秘方或者处方,需要请专业医生验证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乱用,本内容只是整理自网络的参考信息】
关键字:
为您推荐
2005-2023   www.ynyao.com 版权所有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滇ICP备19000309号-1  

服务热线:192-7871-9469 【微信同号,请注明来意】 网址:www.yny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