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药材网—专业的药材资讯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植物药材> 中草药怎样熬,怎样熬中药

中草药怎样熬,怎样熬中药

本文目录一览怎样熬中药2,中药怎么熬3,如何熬中药4,中草药怎么熬5,熬中药的好方法6,中药的正确熬制方法7,中药的熬法怎样熬中药1器具:以陶瓷,瓦罐为最佳,其次是铝制品,白钢制品;生铁建议不用2药物分类,按先煎,后下,包煎,烊……

本文目录一览

1,怎样熬中药

1器具:以陶瓷,瓦罐为最佳,其次是铝制品,白钢制品;生铁建议不用2药物分类,按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分好3加水至将药物淹没,药物先浸泡10-15分钟,武火烧开后文火慢熬。。。注意,熬中药还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的目的,大约分为,解表药需要武火快煎,15-20分药香散发出来即可;滋补药物需要文火慢熬,30--45分适中。等等,有问题留言

中草药怎样熬

2,中药怎么熬

常规中药用高出药材2~3厘米的清水浸泡30~60分钟后,用武火(大火)熬开锅后用文火慢慢煎至30分钟左右,将药汁倒出保存,第二煎加入清水后用武火熬开锅后再用文火慢慢熬25分钟左右,讲第二煎的药汁与第一煎的药汁混匀,饭后温服。但花、草、清热药、芳香类的药物一般煎15分钟左右即可,而滋补药则当用文火慢慢熬40~60分钟左右,具体药物熬制以医生指导为准。
一包药 两次 最多三次 就没有药力了. 先拿个锅 或盆放上水 然后把中药倒在水里 泡一段时间 然后点火用文火用砂锅 煮药水开后 隔5分钟 看一次 别把药煎糊了..注意水剩余的多少 ....煎出 一碗倒两碗水就可以了。孩子肯定不爱喝,大人都不爱喝呢,越慢喝越喝不下去,别喘气,一口气喝完。

中草药怎样熬

3,如何熬中药

熬中药用熬药的锅最好,把中药倒入锅里,再倒入温水浸泡,大约泡一小时或者是30分钟,然后开始熬药,熬药要用小火慢熬,第一边熬15分钟倒出,再熬第二边熬30分钟,把两边的药倒在一起,喝的时候稍微热一下,早起空腹喝,每天三次,一次一小碗。
先将中药浸泡半小时,然后用陶罐,清水淹没还要多600ml,大火烧开,小火煮40分钟,倒出,再加水煮(同前),将2次综合一起,分开服用
如果药物熬糊后宜弃去,不可加水在熬;如果药物没有熬糊,可以加水在熬,有药效, 药物熬成黄色或者黑色就算糊了,有糊味就更加糊了
●煎药器具最好是用砂锅,不易发生化学变化,忌用铁锅,因为铁锅煎煮会发生沉淀,降低溶解度,甚至会引起化学变化,产生副作用。●煎药用水以水质纯净为原则,如自来水、井水或蒸馏水浸泡药物(不能用热水或开水),用水量以浸过药物一寸左右为宜(第一次由于药物浸泡的缘故用水量要适当增加,用水约1200毫升;二次、三次煎煮用水量应适当减少,约800毫升即可)。●煎药火候宜先武后文,即开始用大火,煎沸后用小火。●煎药方法将药物放入容器内,加冷水浸泡0.5~1小时后再煮(中药煎煮前浸泡既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充分溶出,又可以缩短煎煮时间,避免由于煎煮时间过长,有效成分被破坏;花、叶类药物浸泡半小时即可,根茎及矿石类药浸泡1小时为宜),煮沸后要再煎煮20分钟;一剂中药连续煎煮3次,然后将煎“煮”得的药液混匀后服用。●服用方法饭前15-20分钟温服(或在上午10点左右、下午4点左右、晚上10点左右,半空腹状态下温服),中药液口服的温度最好在35-40度,一般一天服3次,一剂中药分2天服完。

中草药怎样熬

4,中草药怎么熬

中药的煎法 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 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毫升。成人每剂150-200毫升。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5、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中药的服法: 一、每天煎一剂,每剂煎3汁,早、中、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饭前服为宜。
中药煎煮具体方法:             1、先用冷水(高出药面少许)充分浸泡20~30分钟,目的是使药物完全渗透,煎煮时便于药物有效成份溶解。2、煎药前,水不足时需再加水,以水高出药面3--4厘米为易。3、大火煮开后,再慢火(小火)使药液保持较小沸腾即可。从煮开后算起,时间约20分钟。4、以上为头煎,倒出煎好的药液,再加冷水(等砂锅稍冷却后再加水,这样砂锅不易破裂。)量比头煎时稍少,大火煮开,再小火煮约15分钟即可。些为二煎。5、头煎、二煎药液合起来(约300~500毫升),分数次温服。
熬药器具以砂罐或瓷罐为佳,切忌用铁、铜等金属器具,熬时要注意火候,未煮沸前可用猛火,水开后就要用小火了,同时应注意加盖熬煮,以防止药物中挥发性成分逸出。熬煮中药的时间也因药性而有所不同,如解表药不能久煎,通常煮沸后15分钟即可;味厚滋养的补益药,煎煮的时间宜长,煮沸后要再用文火熬1小时左右,以使药中的有效成分更好地溶于水中。另外,一些毒性较大的药物经慢火久煎后,可以减低或消除其毒性,如附子、生半夏等,煎煮的时间也要稍长一些。药熬好后要趁热将药汁滤出,每剂药只煎两次。主要是看你服用中药是治疗什么病,如果肝肾虚损或腰以下疾病,肠道病等,饭前服,药性易下达,易被吸 收,疗效就好。 病位在上,如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病症,对消化道有刺激的药,可使药性上引; 毒性较大的药,饭后服,可免吸收太快而引起中毒。寒性药剂凉后服,如治疗大热病等;热性药剂凉后服。如治真寒假热病,效果好。 解毒药、止吐药、清热药,均宜凉服。凡平和的药,补益的药均宜在温服,能益气、增补。凡伤风感冒、解表驱寒的药,应趁热大口服下,促使发汗。药性强烈的小剂量汤药,应一次服完。应使药物在不伤正气的情况下,集中药力, 发挥其最大效应。如通便、化瘀血等。凡咽喉病、呕吐病、宜多次频服,缓缓饮用,使汤药充分接触患部,使其见效快。凡滋补药剂,宜早晨空腹服饮,便于充分吸收。安眠镇静药,宜睡前服。注意:积滞、胸部病患者,药后仰卧为好;头、脑、耳 、眼患病者,药后去枕卧好;左右两肋病者,服后左右侧卧。驱虫药,睡前服一次,次日晨,空腹再服一次,肠道内虫更易被杀伤,以便排出体外。
因中药一般干的较多,有的是植物的根所以都是很干燥的。所以熬中药时不能放入水后马上就烈火熬开。而是应先把中草药放入锅后再放入水泡上20分钟左右。再慢火熬开。这样才能熬出质量来。至于水,第一次一般多一点,上面说了药物干会吸水。第二次放的水自然得少一点。我们一般是让人家熬二遍,反正总比白开水好吧。用水量和第二次一样的。

5,熬中药的好方法

末过药一个关节,大火煮开,小火熬20分钟,重复两遍如果是叶和花累,就小火熬10分钟注意一些药物要后下一些要包煎
一、煎法  中药在煎煮时,首先应注意煎药用具、煎药水量、煎药的火候及煎药的方法。  1.煎药用具:煎煮中药最好用砂锅、陶器、瓦罐,因其导热圴匀,热力缓和,锅周保温性强,水分蒸发量少,不易发生化学变化且价格低廉。也可用搪瓷器皿、铝锅、不锈钢锅、铁锅、铜锅等煎煮药物。  2.煎药用水:煎药用水以洁净为原则,自来水、井水、纯净水、蒸馏水圴可。用水量多寡有多种计算方法,但常用的是目测,煎药时观察加水量超过药面2-3厘米即可;另外一种以每克药材加水10毫升为标准来粗略估算需水量。  3.煎药火候:煎药火候分“武火”、“文火”。武火指火势急,火力猛,温度上升快,水分蒸化多的一种煎法。文火指火势缓,火力弱,温度变化不大,水分蒸发慢的一种煎法。一般煎药先用武火煎沸,后改用文火再煎10-15分钟即可。但有些方剂如解表剂、清热剂、芳香药为主的方剂只用武火,不宜文火久煎。而厚味滋补类方药宜文火久煎,以使药味尽出。此外附子、狼毒、乌头等有毒药宜慢火久煎,以减低其毒性。  4.煎药方法:一般煎煮方法,首先将药物置于容器中,加冷水浸泡20-30分钟,然后加盖放火上加热煎煮。先用武火煎煮,再用文火煎煮。在煎煮过程中,要注意适度搅拌,以免糊锅,同时也能提高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率。但不宜过于频繁打开锅盖子,以尽量减少挥发性成分的丧失。文火煎煮10-15分钟后,滤取第一次药液;然后加热水适量,依上法煎煮,取第二次药液。将两次药液混匀,依医嘱服用。另外,还有一些药物需要特殊方法来煎煮,现介绍如下:  (1)先煎:介壳类、矿石类药物,如龟板、鳖甲、磁石等,因质地坚硬,难以出味,应打啐先煎,煎煮后20分钟再下其它药物,以使药性充分煎出。除此,泥沙含量大的药物如灶心土、糯稻根等,或质地较轻而体质大的药物如夏枯草、白茅根、竹茹等,应先煎取汁澄清,然后以药汁煎煮其余药物。  (2)后下:气味芳香,借其挥发油取效的药物,如薄荷、砂仁、白豆蔻等,宜在一般药物煎好时下,煎4-5分钟即可,以防其有效成分散失。  (3)包煎:为防止煎药后药液浑浊及减少药物对消化道、咽喉的不良刺激,如赤石脂、滑石、旋覆花、车前子、枇杷叶等,要用纱布将药包好,再放入药锅煎煮。  (4)单煎:又称另炖或另煎,某些贵重药物如人参、西洋参、犀角(代)、羚羊角(代)等,为了尽量保存其有效成分,减少同时煎煮被其它药物吸收,可另煎。  (5)烊化:胶质、黏性大而且易溶的药物,如阿胶、龟胶、鹿胶、蜂蜜、饴糖等,用时应单独加温溶化与药液兑服,或加入煎好的药汁中溶化后服用。因其同煎时易黏锅煮焦,且黏附其它药,影响煎出率。  (6)冲服:散剂、丹剂、水丸、自然药汁,以及某些贵重药物或芳香药,需要冲服,如麝香、牛黄、三七、六神丸、生地黄汁等。
熬中药的方法: 煎前浸泡:首次煎煮(一煎)一般药物浸泡30分钟,以种子、果实为的主的药物可浸泡一小时;再次煎煮(二煎)时,不用再浸泡。一煎加水量超过药物2-5厘米,二煎加水液面淹没药物即可。 煎煮次数:一般煎煮两次。一次久煎不能代替两次分煎。 煎煮火候:一般未沸前用大火(武火),沸后用小火(文火)保持微沸状态。对于解表、芳香类药物等,宜用大火急煎,以免药性挥发,药效降低;对于滋补药,多宜小火久煎,使药物有效成分尽出。 煎煮时间:一般药物,一煎应沸后再小火煎20-25分钟,二煎沸后再小火煎15-20分钟;解表、芳香类药一煎10-15分钟,二煎10分钟;滋补药一煎30-40分钟,二煎25-30分钟。煎药并非越久越好。 特殊煎服:药包中注有“先煎”的小包药,先煎30分钟,再加入群药;注有“后下”的小包药,在群药煎好前5---10分钟投入再煎;注有“包煎”的小包药,用纱布包扎好投入药群中一起煎;注有“烊化”的小包药,用煎好的药液与“烊化”药物煎煮溶解后服用;注有“冲服”的小包药,用煎好的药汤冲服。

6,中药的正确熬制方法

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 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毫升。成人每剂150-200毫升。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5、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中药的服法:  一、每天煎一剂,每剂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饭后服为宜。  二、丸药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时最好将药烊开服用,便于吸收增强疗效。  未煎药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变质。  怎么熬中药,如何服中药?  (1)中药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体有:①每次将一剂中药饮片材料放入煲内,加入清水,观察加水能否浸满药面,不足时可稍加水量。②一般浸泡半小时使中药饮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赶时间,此步骤可略去)。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腾1-3分钟。然后收至小火,煎20-30分钟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纱布或咖啡格滤渣倒入杯内,温热服用。④一次将药物煎好后,可以将首剂和再煎的药物混匀,以便药效均衡。  (2)服药方法也是给药护理中重要的护理内容。清代徐灵胎曾指出:“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说明了服药方法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也确有因服药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响治疗效果的。因此,在护理上必须正确执行各种服药方法。  ①汤剂的服法大致分为4种:分服:即是将每天1剂中药,分2-3次等量分服。对老人小儿服药有困难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数或浓煎后服用。顿服:将1剂汤药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连服:是指在短时间内连续给予大剂量药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时间内,使体内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②中成药服服法一般分送服、冲服、调服、含化及喂服等。送服:是将药放入口内,用温开水或药引、汤剂送服。冲服:即将药物放入杯内,用温开水、药引等冲成悬混液后服用。调服:是将一些散剂用温开水或白酒、醋等液体调成糊状后口服。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给药。含化:是将丸、丹剂含在口中,让药慢慢溶化,缓缓咽下。如六神丸、喉症丸、救心丹等。喂服:本法主要用于婴幼儿、年老体弱或急危重症病人。是指将中成药溶成液状,逐口喂给病人的一种方法。  (3)中医用药护理除了注意煎药和服药方式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内容:①服药温度:服药温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药汤剂的药液温度或用于送服的、酒等温度而言。常有热服、温服和冷服之分。热服:是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常用于寒证。温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或送药的水等放温后再服用。一般汤剂均采用温服。冷服: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常用于热证。②服药剂量:用药的剂量一般应该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决定。③服药后应注意休息,观察药物效果,观察有不良反应。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药物,更须严密观察和记录。④空腹服中药易胃肠反应,如腹鸣、便前腹痛、大便稀烂,故适于大便硬结或便秘患者。如有胃病,宜进食后一小时后服用。⑤对中西药合用的病人,应告诉中西药服用的方法的间隔时间。⑥体虚、年老、胃寒易呕吐或儿童,药物可分两次服用(相距时间可酌情)。⑦注意食物对药效的影响,中医历来有“药食同源”之说。这是因为药性和食性都有“四气”(寒、热、温、凉)和“五味”(辛、甘、酸、苦、咸)相同内容和区别。同时某些食物本是药物,既可食用,又当药用。如大枣、莲子、桂圆、百合、山药、赤小豆、海带、甲鱼、桑葚、黑芝麻、峰蜜等。既然食性和药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与药性相顺应,食物能增强药物的作用;食性与药性相反,食物便会降低药物的作用。总之,食物的正确选择,对提高药物的疗效,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具有与用药同等重要的位置,饮食因素还可能对中药的吸收有多种多样的影响,要充分利用有利的食物因素来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妨碍吸收的因素。  一、特殊处理的药物  1,先煎。目的为了增加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毒性,充分发挥疗效。先煎的药物有:(1)有毒药物:乌头,附子,雪上一支蒿,商陆等。(2)矿物类,动物骨类:生石膏,穿山甲,珍珠母等。应先煎15~30分钟。  2,后下。目的为了减少挥发油的损耗,使有效成分免于分解破坏。后下药物:(1)薄荷,木香,青蒿,玫瑰花,大黄,钩藤,番泻叶等。一般在煎好前10~15分钟入药即可。  3,烊化(溶化)。应于其他药物煎得虑出液后,再入药液中溶化。有阿胶,龟胶,鹿胶,蜂蜜,硭硝等。  4,另煎。贵重药材应另煎。如:羚羊角,人参等。  5,包煎。花粉淀粉等应包煎。  二、火候  一般应“先武后文”  三、煎药时间  解表药:头煎时间:10~20分钟。二煎时间:10~15分钟  滋补药:头煎时间:30~35分钟。二煎时间:20~25分钟  一般药:头煎时间:20~25分钟。二煎时间:15~20分钟  四、服药  1、服药温度  一般药物宜温服,呕吐或中毒病人所服汤剂宜冷服,解表药宜热服。  2、服药时间  滋补药宜饭后服,安神药宜临睡前服,解表药宜趁热服并覆盖衣被,令其出汗  3、服药剂量  成人一次150ml,每日2次。儿童一次75ml,每日2次。  还有汤剂煎煮器具应用瓷器,陶瓷等,不锈钢也行。千万别用铜或铁具。
先用自来水泡半小时。泡的水不要丢了(中药是不需要洗的)。就用泡的水的药去熬。先用大火熬到沸腾。沸腾后该小火,用小火熬20到30分钟。然后将药汁沥出。在用同样的方法熬第二遍(泡药的过程可以省略)。将第一次和第二次的药汁混合在分成两份。就可以了。

7,中药的熬法

据述 小包为赤石脂 为矿务类药 需先煎30分钟 再入他药煎熬
一、先用冷水浸泡使药物变软,细胞壁膨胀,药物的有效成分容易渗透到水分中。然后再煎煮,这样随着水温的逐渐增高,有效成分便容易被煎出。二、药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体有:①每次将一剂中药饮片材料放入煲内,加入清水,观察加水能否浸满药面,不足时可稍加水量。②一般浸泡半小时使中药饮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赶时间,此步骤可略去)。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腾1-3分钟。然后收至小火,煎20-30分钟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纱布或咖啡格滤渣倒入杯内,温热服用。④一次将药物煎好后,可以将首剂和再煎的药物混匀,以便药效均衡。三、药的服用:①汤剂的服法大致分为4种:分服:即是将每天1剂中药,分2-3次等量分服。对老人小儿服药有困难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数或浓煎后服用。顿服:将1剂汤药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连服:是指在短时间内连续给予大剂量药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时间内,使体内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②中成药服服法一般分送服、冲服、调服、含化及喂服等。送服:是将药放入口内,用温开水或药引、汤剂送服。冲服:即将药物放入杯内,用温开水、药引等冲成悬混液后服用。调服:是将一些散剂用温开水或白酒、醋等液体调成糊状后口服。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给药。含化:是将丸、丹剂含在口中,让药慢慢溶化,缓缓咽下。如六神丸、喉症丸、救心丹等。喂服:本法主要用于婴幼儿、年老体弱或急危重症病人。是指将中成药溶成液状,逐口喂给病人的一种方法。四、(3)中医用药护理除了注意煎药和服药方式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内容:①服药温度:服药温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药汤剂的药液温度或用于送服的、酒等温度而言。常有热服、温服和冷服之分。热服:是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常用于寒证。温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或送药的水等放温后再服用。一般汤剂均采用温服。冷服: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常用于热证。②服药剂量:用药的剂量一般应该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决定。③服药后应注意休息,观察药物效果,观察有不良反应。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药物,更须严密观察和记录。④空腹服中药易胃肠反应,如腹鸣、便前腹痛、大便稀烂,故适于大便硬结或便秘患者。如有胃病,宜进食后一小时后服用。⑤对中西药合用的病人,应告诉中西药服用的方法的间隔时间。⑥体虚、年老、胃寒易呕吐或儿童,药物可分两次服用(相距时间可酌情)。⑦注意食物对药效的影响,中医历来有“药食同源”之说。这是因为药性和食性都有“四气”(寒、热、温、凉)和“五味”(辛、甘、酸、苦、咸)相同内容和区别。同时某些食物本是药物,既可食用,又当药用。如大枣、莲子、桂圆、百合、山药、赤小豆、海带、甲鱼、桑葚、黑芝麻、峰蜜等。既然食性和药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与药性相顺应,食物能增强药物的作用;食性与药性相反,食物便会降低药物的作用。总之,食物的正确选择,对提高药物的疗效,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具有与用药同等重要的位置,饮食因素还可能对中药的吸收有多种多样的影响,要充分利用有利的食物因素来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妨碍吸收的因素。五、特别提醒:一旦煎糊的中药,千万不要服用,干脆倒掉重抓。如果为了节约,继续服用失去药效的中药,不仅不能治病,而且还会耽误病情;而服用了药性改变的药物,药不对症,还很有可能会加重病情,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我是用养生壶熬的,比较好用,之前泡半小时左右,电插上就可以不用看它了,好了后自己会跳,冷了又能保温。
煎药的方法1.煎药前的浸泡: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使有效成分易于浸出。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一般为15分钟。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一般为半小时。 2.煎煮次数:以两次或三次为宜。 3.煎药的温度:一般是在未沸腾前用武火(即强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即弱火),保持在微沸状态,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时间:一般对第一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30分钟,第二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20分钟。滋补类药物煎煮时间可适当延长。 5.特殊药的煎煮:先煎药:一些质地坚硬的药材,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40分钟,再与其它药物混合后煎煮。 后下药:一般是气味芳香含挥发油或不宜长时间煎煮的药物,要在药物煎好前510分钟投入锅内。包煎药:一般是种子和各种花粉药物,用纱布袋装好放入群药内共煎煮。另煎兑入:一些贵重药要单独煎煮后,再将药液兑入一起服用。常见的有人参,西洋参,鹿茸等。 熬中药的讲究中医中药在治病保健方面有其独特的疗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面对大包小包的中草药,不知如何煎服为好。现就此谈一些煎服中药的知识。 要选好煎熬中药的容器。煎熬中药最好是沙锅,陶瓷瓦罐(铝制 品、搪瓷器也可用),忌用铁器。因为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在药物水煎复杂的化学应中,不会“干扰”药物的合成与分解,导致影响药效。而我们常用的铁锅容器在药物煎煮过程中,极易同中药内所含的鞣酸质、甙类等成份起反应,造成药物的疗效降低或失效,以至发生反作用,所以不宜使用。 要掌握正确的煎煮法。药物入锅后,先用凉水浸泡半小时,使药 的有效成份易煎出。放水量要注意,一般放水要高出药面少许,治水肿病的药宜少放水;小孩药要少放水,发汗药可多放水。放水要一次放足,不可中途加凉水,切不可用沸水煮药,以免药物表面蛋白质变性,而影响有效成份析出。煎中草药时,为了使药煎透,最好是加盖煎。尤其是含有挥发性成份的中草药,如薄荷、苏叶、藿香、佩兰等,更要盖好盖,并要在短时间内煎好,以减少有效成份的挥发;有些贵重药物,如人参、鹿茸等也要盖住,并要用文火细煎。煎药要掌握好火候。一般未沸前用急火,沸后用文火。如解表发汗的药,猛火煮沸3~5分即可;熟地、山萸之类补益药则宜用文火煎,煮沸后再煎20分钟左右。此外,绒毛类药物及散剂煎煮时宜做成布包入锅,以减少绒毛对喉的刺激。对于抓的特殊药物,先煎、后煎、冲服、包煎等,都要遵医嘱。 要掌握服用方法。中草药有“冷服”、“热服”之说,服药时间 也有讲究。解表药一般宜温服,为了达到发汗的目的;祛寒药也宜热服;解毒药、止咳药、清热药则应冷服;滋补药宜空腹温服,易于消化吸收,但量不宜太多;安神药在睡前半小时,以加强药物作用;脾胃虚弱者宜饭后服药,对胃肠有较强刺激的药物更应饭后服;泻下药须空腹时服,而不宜于夜间服用,大便通畅后则应停药;糖尿病人口渴时服,不拘时间;驱虫药早晚空腹时服,利于驱虫;口腔咽喉病人宜含药,充分发挥药物局部作用;呕吐病宜少量多次饮药,减轻胃的负担,或先服姜汁少许,以降逆止呕;小孩及体弱患者,药量宜少;妇女孕期服药更要谨慎。中药不宜用茶水和乳汁送服,因茶叶、乳汁易和某些药物发生化学作用,降低药效。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chihuoyunnan}删除,{因为内容来自网络}凡涉及中药秘方或者处方,需要请专业医生验证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乱用,本内容只是整理自网络的参考信息】
关键字:
为您推荐
2005-2023   www.ynyao.com 版权所有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滇ICP备19000309号-1  

服务热线:192-7871-9469 【微信同号,请注明来意】 网址:www.yny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