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1,各种中药名称及作用2,怎样区分中药的类别3,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4,中药的分类方法有哪些5,中药有哪些作用6,中药分类主要有那些7,中草药有几种1,各种中药名称及作用推荐千金方2,怎样区分中药的类别君:就是治疗主病……
本文目录一览
1,各种中药名称及作用

2,怎样区分中药的类别
君:就是治疗主病、主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是辅助君药治疗主病、主症,以加强主药疗效的药物。
佐:即对主药起制约作用或协助主药治疗兼症的药物。
使:一般是指“引经药”,或调和诸药的药物。一般是按治疗功效分类,如解表、清热、温里、活血、补气……等等你要弄懂病·然后开出所用方剂中所用的药·才能区分出来的
3,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中草药是个大类,很多病都是可以这样治疗的例如麻黄平喘的有效成分麻黄碱、常山治疟的有效成分常山碱、延胡索止痛的主要成分四氢掌叶防己碱(延胡索乙素)、黄连和黄柏止痢的主要成分小蘖碱(黄连素)、黄芩抗菌的主要成分黄芩素、大黄泻下的有效成分番泻甙等等。每一种草药都有不同的功效,中药,即使是单味药,由于所含成分复杂,其功能与主治都是多方面的,不可能仅限于一种。中药治病,往往只利用其诸多功效与作用中的一部分,其他未被利用的部分就属于“与用药目的无关”,会带来不良影响。从临床看,中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只占10%左右,远远低于西药,并且严重不良反应较少。专家表示,尽管中药的不良反应远低于西药,但为了防止对身体的伤害,中药也不应久服。在中药临床使用上,主要注意三方面:一是对症用药,严格按照适应症用药;二是严格用药量。按《药典》的规定使用药物,如超剂量用药,医生要谨慎把握;三是要遵循中医的规范,不能长期使用。
4,中药的分类方法有哪些
中药一般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根据药物的来源分类:植物类;动物类;矿物类;其它。二是根据药物的功效分类:解表类;泻下(润下)类;利尿逐水类;清热类;祛风湿类;祛寒类;芬香化湿类;理气类;理血类;补养类;消导类;芳香开窍类安神类;平肝熄风类;固涩类;止咳平喘类;驱虫类。现代记载中草药的教科书所采用的分类方法,根据其目的与重点而有不同,主要有下列四种: 1.按药物功能分类——如解毒药、清热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等。 2.按药用部分分类——如根类、叶类、花类、皮类等。 3.按有效成分分类——如含生物碱的中草药、含挥发油的中草药、含甙类的中草药等。 4.按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分类——先把中草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动植物药材再根据其原植物原动物的亲缘关系来分类和排列次序。如麻黄科、木兰科、毛莨科等等。 上述各种分类方法各有优缺点,究竟以采用哪一种分类方法比较适宜,主要取决于我们的目的和要求。例如按药物功能分类,有利于学习和研究中草药的作用和用途,按药用部分分类便于学习和比较各类药材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因而有利于药材的性状鉴定和显微鉴定;按有效成分分类有利于学习和研究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及其化学鉴定。采用按药材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分类的方法,这是由于同科属的中草药在外部形态,内部构造、化学成分和医疗应用等方面往往有很多相似之处。采用这种分类方法不但便于学习和研究这些共同点,也便于比较它们的特异点,以揭示其规律性,这样,既有利于中草药的鉴定也有利于从同科属动植物中寻找含有相同或类似成分的动植物,以扩大药物资源。
5,中药有哪些作用
这个问题太笼统了。给你说一下中药的学习吧,只有系统学习一下中药,才知道中药具体的作用。
1.记忆用药禁忌:用药禁忌主要包括十八反、十九畏和妊娠用药禁忌。由于十八反和十九畏的歌诀原已有之,故只将妊娠禁忌以常用药为主,按禁用药和慎用药编歌诀如下。“桃红枳黄附姜桂,若及孕妇须慎微;麝虫斑蝥莪水蛭,三棱二丑豆花遂。”(注:前两句为慎用药,后两句为禁用药,虫指土鳖虫,二丑指牵牛子,豆花遂分别指巴豆、芫花、甘遂)。
2.记忆中药分类:对初学者而言,中药名称数量众多,比较难记。而一味中药,往往又有三、四条功效,要将药物名称与其功效联系起来,就更为困难。这也是中药“记不住,分不清”的根本原因。为了化繁为简,笔者在教学中特别突出了药物分类的作用。通过自编歌诀,使初学者首先掌握药物的基本分类。而根据药物的分类,就可推导药物的基本功效。如解表药,分为辛温解表药主要归于肺、肝经,基本作用为“疏散风热”。因而,只需记忆药物名称,既可推导本章药物的基本功效。再通过比较其不同功效,则可将同类药物进行区别,较好地解决了药物功效记忆时容易混淆的问题。歌诀为:“辛温麻桂紫荆防,藁本白芷辛荑苍。细辛生姜与香薷,太阳头痛羌活尝。辛凉薄荷与蝉蜕,柴葛升麻可升阳。牛蒡豆豉蔓荆子,清肝明目合菊桑。”
3.记忆药物的归经:部分章节的药物,其功效与归经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只要记住药物归经,不但能够推导其功效,也可掌握其应用特点。因而记忆归经就比较重要。如补阴药,主要归经于肺、胃、心及肝肾等经,其与归经对应的功效分别为“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滋阴润燥”。其归经可记忆为:“肺胃竹石与沙参,麦冬百合兼清心。黄精补脾益肺肾,天冬清肺滋肾阴。甲板枸杞入肝肾,脂麻旱莲及女贞。”
4.记忆药物的功效:中药的功效,是学习的核心,同时也是最难记忆的内容。而巧妙地运用歌诀,概括药物的功效,可使记忆变得非常轻松。如消食药,可这样记忆:“山楂消肉又化瘀,莱菔降报导除痰痞。回乳神曲谷麦芽,消石止遗内金鸡。”只需四句话,便可将本章药物的功效熟练掌握。
5.记忆药物的应用:部分章节的药物,其功效基本相同,而应用则是学习重点。如驱虫药,基本作用均是“杀虫”,但各味药物针对的寄生虫不同。若要逐个记忆药物应用,极易混淆。而以寄生虫的名称为主,将药物归纳记忆,则较为方便。如:“驱虫药治肠虫病,绦虫南鹤雷贯槟。蛔虫为病最常见,苦楝槟榔及使君。南鹤椒梅牵牛子,石榴用皮也有功。钩虫槟榧雷丸众,娆虫百蒜苦楝槟。”歌诀中,部分药物名称重复出现,说明可驱杀 多种寄生虫。将其它章节具有杀虫作用的药物一并编入,以增强横向联系。
6.记忆药物组方:有些药物,为了反映其应用特点,往往要通过不同的组方配伍来体现。因而,也可用歌诀记忆一些比较相似而配伍不同的方剂。如大黄,可组成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和调胃承气汤。三者的区别,可记忆为:“有硝大,无硝小,调胃承气硝黄草。”
6,中药分类主要有那些
中药分类的方法虽然很多,但传统的分类方法,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系统:即药性分类法和自然分类法。 药性分类法,是根据中药药性、功效等特性进行分类的一类分类方法。因为它有利于医家掌握药物性能,故为历代医家所习用。性能是药物有别于其他物质的最大特性,因此大多数本草书籍的分类,都少不了用它来进行归纳。这也是多数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本草书籍,仍保留了三品分类方法的原因。 药性分类法,首创于《神农本草经》,它的三品分类法,以“上药……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中药……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下药……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 为其分类的理论依据。虽然分类比较简略,但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本草典籍中,三品分类开创了药物分类的先河,因此对后世影响深远。虽然梁代陶弘景创立了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但一直到唐宋金元,历代修订本草,仍然保存了三品分类的属性,并以之作为分类的依据。即使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彻底打破了三品分类的方法,但仍在药名下对《本经》、《别录》药物的三品属性作了注释。然而由于药物的日益增多和对药物认识上的不断深化,这种分类方法的局限性便日见暴露出来,单凭三品分类的方法已不能适应客观需要。后世医药学家,结合临床实践不断总结出了更为切用的分类方法。如唐代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首创了 “十剂”分类法,根据药物功效归纳为“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类。它的分类理论是:“宣可去窒,……通可去滞,……补可去弱,……泄可去闭,……轻可去实,……重可去怯。……涩可去脱,……滑可去著,……燥可去湿,……湿可去枯”。这对于临床用药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金元期间的李东垣,将临床常用的100余种中药,根据升降浮沉的理论,将其分成五类。又署名为李东垣而实为后人所托的《药性赋》,则按药物四性(寒、热、温、平)进行分类。尤其是明、清以来,医药学家们相继总结了不少临床实用的功效分类方法。如明代王纶在其所著的《本草集要》中,将药物按功效分列为治“气、寒、血、热、痰、湿、风、燥、疮、毒、妇人、小儿”等12门。每一门中又分若干小类,如治气门分“补气清气温凉药、行气散气降气药、温气快气辛热药、破气消积气药”4 类等。这种分类比较具体而详细,无疑是一大进步。李时珍结合自己长期的临床实际,在其《本草纲目》中总结了“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将药物的功效结合脏腑受病的标本、寒热、虚实进行综合归类。清代黄宫绣的《本草求真》,对药物功效分类的贡献最大,他首先将药物分成“补剂、收涩、散剂、泻剂、血剂、杂剂、食物”七大类;而在每大类下又分若干细类,如补剂分为“温中、平补、补火、滋水、温肾”;血剂分为“温血、凉血、下血”等。李氏、黄氏的分类法,不仅对于临床医师辨证论治,遣药组方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而且对近代中药功效分类也有深远的影响。清代以来,除上述分类之外,还出现了按经络、脏腑以至脉象对药物进行分类。以经络分类的,有姚澜的《本草分经》;以脏腑分队归类的,有凌奂的《本草害利》、江笔花的《笔花医镜》,他们先用脏腑分队,各队再按药性分补、泻、凉、温,再分猛将、次将;按脉象分类的,有龙柏的《脉药联珠
7,中草药有几种
中草药的种类太多了,一般常用的就500多种,教科书上也是,但中药大辞典里面收集的中药多达上万,可以说草药占一多半,其他的包括矿物质药和动物药。(1)大黄 广谱抗菌药。抗菌作用强,对由黏细菌引起的白头白嘴病、烂鳃病及病毒病有效果。 防治黏细菌性病:1%大黄煎煮液,药浴5分钟,或1.25~3.75毫克/升遍洒,或1~1.5毫克/升大黄与0.5毫克/升硫酸铜遍洒,或每千克鱼体重用5~10克大黄粉末,混入饵料内,1大1次,连用3天。 . (2)五倍子 抗菌药。对革兰阳性和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可防治黏细菌、产气单胞菌和假单胞菌引起的鱼病。遍洒:2~4毫克/升,治疗白头白嘴病、烂鳃病、白皮病和赤皮病等。 (3)大蒜 抗菌药。具有广谱抑菌作用。用于防治肠炎病,每千克鱼体重用药10~30克。先将大蒜捣碎,然后与饵料混合,并加入适量食盐,稍作晾干后即可投喂。1天1次,连用6天。 (4)水花生 防治出血病,每万尾鱼种,用鲜草4千克捣烂,加豆饼制成饵料,连喂3天。 (5)生姜用0.4毫克/千克的生姜粉与0.5毫克/千克的辣椒粉合剂,可以治疗小瓜虫病。 (6)南瓜用南瓜子粉250克和饵料1千克做成药饵,连续喂3天,可以治疗绦虫病。 (7)韭菜韭菜10克,食盐2.5克,拌和饵料500克,制成药饵,可以治疗细菌性肠炎等病。 (8)鸟桕、地锦草、水辣蓼防治肠炎病、烂鳃病,按每50千克鱼体重用乌桕或地锦草或水辣蓼鲜草1.5千克(干草0.25千克)的比例,煮汁后拌人饵料中,连喂3天。中草药的种类很多,根据近年的初步统计,总数约在八千种左右,常用中草药亦有700种左右。如此繁多的种类必须按照一定的系统,分门别类,才便于学习、研究和应用。药物分类的方法是根据人们对于药物认识的逐渐深化而不断发展的。例如中国最早的药书——《神农本草经》把当时常用的365种药物按照毒性强弱和用药目的不同分成上、中、下三品:上品是延年益寿药,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中品是防病补虚药,有毒无毒,根据用量用法而定;下品是治病愈疾的药物,多有毒性,不可久服。这种分类方法简单而粗糙,其中有些药物的分类也不一定恰当。但当时,可能在避免因用错药物而中毒的问题上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梁代陶弘景编《本草经集注》时,增药365种,分为玉石、草、木、果菜、米食、有名未用六类,每类又各分上、中、下三品,这是根据药物自然属性进行分类的开端,但仍较粗糙。直到明代李时珍编《本草纲目》一书,分类方法始有重大的发展。他采用了根据以前本草的分类方法略加修改,把药物分为水、火、土、石、草、谷、菜、果、木、器、虫、鳞、介、禽、兽、人等十六部外,又把各部的药物按照其生态及性质分为六十类。例如草部分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杂草等。而且他还往往把亲缘相近或相同科属的植物排列在一起,例如草部之四、隰草类中的53种药物中,有21种属于菊科,而且其中10种是连排在一起的。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药材原植物(或动物)的辨认与采收,对于澄清当时许多药材的混乱情况起了很大作用。现代记载中草药的教科书所采用的分类方法,根据其目的与重点而有不同,主要有下列四种:1.按药物功能分类——如解毒药、清热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等。2.按药用部分分类——如根类、叶类、花类、皮类等。3.按有效成分分类——如含生物碱的中草药、含挥发油的中草药、含甙类的中草药等。4.按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分类——先把中草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动植物药材再根据其原植物原动物的亲缘关系来分类和排列次序。如麻黄科、木兰科、毛莨科等等。中草药中有许多名药,植物药以人参、灵芝、何首乌、枸杞最为著名。动物药以牛黄、熊胆、蛇毒、鹿茸等最为珍贵。矿物药以朱砂、赭石、滑石、芒硝等为最为常用。草药主要由植物药(根、茎、叶、果)也叫也称中草药中草药种类很多一般按功效分可分为解表清热泻下祛风湿化湿利水渗湿温里理气消食驱虫止血活血化瘀化痰止咳平喘安神平肝息风开窍补虚收涩涌吐攻毒杀虫止痒拔毒化腐生肌等等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chihuoyunnan}删除,{因为内容来自网络}凡涉及中药秘方或者处方,需要请专业医生验证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乱用,本内容只是整理自网络的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