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药材网—专业的药材资讯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植物药材> 清湿热的中草药,清热利湿的中药

清湿热的中草药,清热利湿的中药

本文目录一览清热利湿的中药2,湿热太重喝什么中药汤能祛除湿热大3,清热去湿的中药4,治疗湿热的中药有哪些5,哪种中药清热祛湿较强6,湿热体质吃什么中药7,清热利湿的中草药有那些清热利湿的中药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苦参。。。等……

本文目录一览

1,清热利湿的中药

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苦参。。。等

清湿热的中草药

2,湿热太重喝什么中药汤能祛除湿热大

茶——康而福
建议: 二陈丸 热水少喝,别的随便、 望采纳~求满意~

清湿热的中草药

3,清热去湿的中药

金银花15,连翘15,玄参10,麦冬15,桔梗9,甘草6,马勃6,射干9,薄荷6,牛蒡子10,板蓝根15,生地黄12,小蓟12,茯苓15,泽泻9

清湿热的中草药

4,治疗湿热的中药有哪些

湿热的治疗,一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湿重的化湿为主,可选用六一散、三仁汤、平胃散;热重以清热为主,可选用连朴饮、茵陈蒿汤、葛根芩连汤。在这一原则下,再根据某些特殊表现选择相应的药,如湿疹、疔疱,加野菊花、地丁草、苦参、白藓皮;关节肿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泻甚至痢疾加白头翁汤、地榆、车前子等;阴囊湿疹、睾丸胀痛、白带黄臭可加龙胆草、苦参等;血尿可加小蓟草、茅根、石苇、扁蓄等。 具体病症具体治疗,因病施药.

5,哪种中药清热祛湿较强

nh,近日天气炎热、湿度较大,清热祛湿的中药材也变得十分畅销,另外,每年的7、8月份是胃肠性感冒的季节,
如果症状较重,建议及时就医。你舌苔厚白,主湿浊、痰饮、食集等阳气被阴邪所抑。所谓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建议用清火片。同时要注意饮食,比如:常喝水(最好是白开水),少吃辛辣,油腻,甜食;多吃些水果,如果是习惯性便秘的话,最好每天是一个香蕉,食物最好偏于清淡,这样慢慢就会好起来的。另外清热燥湿的中药主要有:黄连、黄岑、黄柏、龙胆草、苦参等。

6,湿热体质吃什么中药

你是湿热体质,需要吃一些性平的东西,平时饮食除了少吃热性的食物例如羊肉,多吃蔬菜中药可以吃一些祛湿的药,等湿去了,再查是什么热症,不要一味的直接治疗湿热,还有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不能一概而论。
日常生活中,常听人说:“这几天有湿热,该喝些凉茶调节调节。看中医时,也常会听医生说“湿热”。那么,什么是湿热,湿热有哪些表现,应注意什么问题? 要明白湿热,先应了解什么叫湿,什么叫热。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家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那脾就不能正常地“运化”而使“水湿内停”;且脾虚的人也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也常困阻脾胃使湿从内生,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 所谓热,那是一种热象。而湿热中的热是与湿同时存在的,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或因“阳热体质”而使湿“从阳化热”,因此,湿与热同时存在是很常见的。 湿热的一般表现为:肢体沉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并不因出汗而减轻;舌苔黄腻,脉数。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别:在皮肉则为湿疹或疗疱;在关节筋脉则局部肿痛。但通常所说的湿热多指湿热深入脏腑,特别是脾胃的湿热,可见脘闷腹满,恶心厌食,便搐稀,尿短赤,脉濡数;其他如肝胆湿热表现为肝区胀痛,口苫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伯冷交替,脉弦数;膀胱湿热见尿频、尿急,涩少而痛:色黄浊;大肠湿热见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 湿热的治疗,一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湿重的化湿为主,可选用六一散,或三仁汤、平胃散;热重以清热为主,可选用连朴饮、茵陈蒿汤,甚至葛根芩连汤。在这一原则下,再根据某些特殊表现选择相应的药,如湿疹、疔疱,加野菊花、地丁草、苦参、白藓皮;关节肿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泻甚至痢疾加白头翁、地榆、车前子等;阴囊湿疹、睾丸胀痛、白带黄臭可加龙胆草、苦参等;血尿可加小蓟草、茅根、石苇、扁蓄等等。 此外,因热往往依附湿而存在,所以,应注意起居环境的改善和饮食调理,不宜暴饮暴食、酗酒,少吃肥腻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湿内停或湿从外入,这是预防湿热的关键。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20152.html

7,清热利湿的中草药有那些

清热药:忍冬藤、连翘、石膏、大青叶、知母、板蓝根、芦根、贯众、天花粉、蚤休、栀子、四季青、鸭跖草、山豆根、北山豆根、竹叶、莲子心、金果榄、荷叶、酸浆、白鲜皮、龙癸、射干、苦参、秦皮、龙胆草、马勃、金银花、木蝴蝶、千张纸、白头翁、委陵菜、穿心莲、翻白草、马齿苋、苇茎、淡竹叶、连翘心、西瓜翠衣、黄芩、黄连、黄柏、马尾连、凤尾草、铁苋、野菊、天葵草、天葵子、千里光、紫花地丁、甜地丁、蒲公英、漏芦、金荞麦、鱼腥草、红藤、败酱、白花蛇舌草、葎草、夏枯草、决明子、青葙子、密蒙花、谷精草、半枝莲、白蔹、土茯苓、犀角、生地黄、玄参、地骨皮、牡丹皮、赤芍、白薇、紫草、青黛、银柴胡、胡黄连、拳参(紫参)、墓回头、熊胆、绿豆、绿豆衣、地锦草。 利水渗湿药: 茯苓、茯苓皮、大腹皮(槟榔的果皮)、猪苓、泽泻、薏苡仁、赤小豆、半边莲、冬瓜皮、陆英、冬瓜仁、车前子、车前草、木通、通草、滑石、瞿麦、石苇、扁蓄、连钱草、海金沙、海金沙藤、萆薢、地肤子、茵陈、金钱草、地耳草、垂盆草、虎枚、玉米须、灯心草(灯芯草、朱灯心)、冬葵子。
牛黄黄连黄芪蒲公英金银花
祛湿有两“药”,薏米跟红豆,每天早上可以喝杯稀健薏米红豆茶,少吃性寒的食物,多运动
1、茯苓茯苓,曾被慈禧太后当作养生益寿的要药,不但自己常食用,还将茯苓制成茯苓饼,赏赐给大臣。茯苓味甘淡,性平,人心、脾、肝、肾经,具有健脾和胃、补脑健身、利水渗湿、宁心安神等功效,被誉为中药“ 八珍” 之 一。茯苓特点是补而不峻,利而不猛。药性平和,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是脾虚湿盛者必不可缺的健脾祛湿中药。3、荠菜荠菜带根全草入药,其幼嫩叶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野菜,早在公元前300年就有采食荠菜记载。荠菜味甘、淡,性微寒。有补虚健脾、凉血止血、清热利水等功效。宜于湿热胃痛、血热吐血、湿热泄泻、便血等症。3、木瓜一说到木瓜,人们可能想到的是番木瓜。虽然番木瓜有健脾胃功效,但是入药的还是皱皮木瓜或者木瓜。木瓜味酸,性温,归肝、脾经,有较好的舒筋活络作用,且能化湿,为治风湿痹痛所常用,筋脉拘挛者尤为要药。木瓜还能使湿浊得化,中焦得以调和。 此外,木瓜还有消食作用,可用于消化不良症。4、砂仁砂仁,除了是一种健脾祛湿中药,还是生活中运用广泛的一种香料。砂仁昧辛,性温,归脾、胃、肾经。能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该品辛散温通,气味芬芳,其化湿醒脾,行气温中之效均佳,古人视其为醒脾调胃的、要药。故凡湿阻或气滞所致之脘腹胀痛等脾胃不和诸症可以常用,尤其是寒湿气滞者最为适宜。该品善能温中暖胃以达止呕止泻之功,但重在温脾。5、木槿花木槿花味微苦,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之功,常用于治疗痢疾腹泻,疮肿及小便不利等。现代医学证明木槿花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如钙、镁、铁、钾等,同时还含有一定量的硒和铬元素,对糖尿病及增强免疫力都有一定好处。扩展资料:清热利湿误区不少人爱吃辣椒,能发汗,想当然地认为能祛除体内的湿气。但是夏季特别是在北方不宜吃太多。中医认为,辣椒性味辛,大热,吃多了会引“火”上身。夏季宵夜,吃得酣畅淋漓,似乎对祛暑有好处,殊不知,吃下去过多肥甘厚腻的食物,反而容易产生湿症。在中医看来,夏季阳气浮于外,人体的消化能力并不比秋冬更强,饮食过生过冷或饮酒过多,极易导致脾失健运,造成湿浊内停,形成“内湿”。天热,人们容易烦躁。心静自然凉,保持平和心态尤为重要。一些人因为作息不规律、饮食不科学,脏腑积热、风热湿毒,并进而出现粉刺、疮疡。很多人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往自己的皮肤上涂抹很多护肤品,其实从内部清热解毒祛湿、少熬夜,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更为重要。此外,还可以选用北京同仁堂的连翘败毒丸、当归苦参丸。其中,连翘败毒丸的处方来源于明代《六科准绳》,具有清热解毒,散风消肿之功效,用于脏腑积热,风热湿毒引起的疮疡初起,红肿疼痛,憎寒发热,风湿疙瘩,遍身刺痒,大便秘结等症。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天热湿气重 最宜吃4大健脾祛湿中药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清热利湿 推荐木槿花汤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清热解毒祛湿,莫入误区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chihuoyunnan}删除,{因为内容来自网络}凡涉及中药秘方或者处方,需要请专业医生验证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乱用,本内容只是整理自网络的参考信息】
关键字:
为您推荐
2005-2023   www.ynyao.com 版权所有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滇ICP备19000309号-1  

服务热线:192-7871-9469 【微信同号,请注明来意】 网址:www.yny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