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药材网—专业的药材资讯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东北人参> 桂枝人参汤,桂枝汤方的注意事项

桂枝人参汤,桂枝汤方的注意事项

桂枝汤方的注意事项【按】仲景书有关桂枝汤方证的条文共22条,其重点讲述桂枝汤适应证,概括为: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浮弱者;2)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3)发汗或下之后,而表未解者;4)太阳阳明并病,汗多,脉迟表未……

1,桂枝汤方的注意事项

【按】仲景书有关桂枝汤方证的条文共22条,其重点讲述桂枝汤适应证,概括为: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浮弱者;2)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3)发汗或下之后,而表未解者;4)太阳阳明并病,汗多,脉迟表未罢者;5)病下利而脉浮弱,或自汗出者;6)霍乱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桂枝汤的禁忌证:1) 典型的、单纯的太阳伤寒表实证;【16】2) 湿热内盛者;【17】3) 毒热内盛者。【19】(《伤寒论·伤寒例》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4)少阴病,发热恶寒无汗者。

桂枝人参汤

2,谁知道桂枝人参汤的组成

方剂别名桂枝加人参汤药物组成桂枝4两(别切),(12g)甘草4两(炙)(12g),白术3两(9g),人参3两(9g),干姜3两(9g)。处方来源《伤寒论》。方剂主治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下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

桂枝人参汤

3,桂枝人参汤和补脾益肠丸有什么不同

补不是人人适应补的 40岁前跟本无须去补 不挑食 运动最佳

桂枝人参汤

4,伤寒论中痞证之治疗如何写的

补不是人人适应补的 40岁前跟本无须去补 不挑食 运动最佳

5,关于桂枝汤的使用方法

两盏水煎成一盏。意思是药壶里加两碗水,在煎的过程中水一部分蒸发,一部分被药吸收,两碗水变成一碗桂枝汤是解表药,熬的时间不易过长,两盏水煎成一盏就行了。喝后再吃一碗热粥,如果不出汗再吃一碗。汗不用多消出即可
通常是三碗水(600ml)微火煮成一碗水(200ml),顿服。服后喝热稀粥一碗(不吃肉面、生冷、黏滑、臭恶、葱蒜之物,是为了防止胃肠负荷大,体液过度用于消化食物,所以吃点清淡点的、稀烂的容易消化的东西(粥),也不是说完全不能吃肉。)服后禁止风吹,穿厚点的衣服。服后两小时不出汗,再煮一剂服用。不行再服。如果大汗淋漓,脉洪大,口渴而烦,就得停服,改用白虎加人参汤(烦躁不口渴就不要服用,停服桂枝汤) 知母12克,石膏32克,甘草4克,粳米20克(北方大米为粳米,实在没有,用南方的籼米也可),人参6克。两碗水煮成一碗,顿服。
煎成取汁,温服,过后服热稀粥,穿厚衣服或厚被子,汗出即愈。若不愈,再服。禁生冷,黏腻,酒肉,臭恶等。
最大的前提是要对症。九碗水一次性大火煎成三碗,空腹服一碗,服后最好喝一碗大米粥,然后盖上被子捂汗,汗出烧退剩下的不再喝,三小时不出汗再喝,直到出汗为止。一服药喝完还不汗可再煮一服药。忌生冷,粘滑、腥荤、五辛、酒类、味重类食物。总之饮食宜清淡。药后不捂汗无效,汗出当风会加病,尤其要注意。

6,中成药什么时候吃最好饭前还是饭后 多长时间

中药及中成药最佳服药时间 中医治病的效果,除与医生的处方、调配、中药本身及制备等质量有关外,还与服用时间选择有关。根据药性和病情的不同,合理选择服药时间,可以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效果。 1.发汗解表药宜午前服用。如麻黄汤、桂枝汤、葛根解肌肉汤、九味羌味汤等。 2.益气升阳药宜午前服用,如,治疗脾气下陷的补中益气汤、参术调中汤等。 3.补肾阳药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涌吐药如常山饮、七宝饮、截疟饮等宜清晨服用。治疗寒湿病的鸡鸣散,要在天亮前服用。 4.止咳平喘药宜在疾病发作前2小时服用。如苏子、半夏、桔梗、杏仁与甘草,五味子与细辛,干姜、灸麻黄与百部,麦冬与天冬,旋覆花与胆星,黛蛤散与浮海石等。 5.泻下药宜午后或入夜时服用。如大黄、芒硝、甘遂等药。 6.补阴养血药宜傍晚时服用。如天王补心丹、麦煎散、六味地黄丸、当归地黄汤等。 7.安神定志药宜夜卧时服用。如珍珠母丸、辰砂还志丸等于夜卧时姜汤送服。 8.昼夜服药法:《伤寒论》中的桂枝人参汤、黄参汤等"日再一服",皂英丸、麦门冬汤、奔豚汤、生姜半夏汤、白术散、半夏厚朴汤等"昼三夜一服",黄连汤、竹皮大丸"昼三夜三",理中丸"日三四次,夜二服"。昼夜服药,可以在短时间内,使药物的血液浓度迅速达到有效浓度以上,并维持较高的水平,从而更好得发挥疗效。常用于高热、中风、瘀症及其他病情较重者。 9.根据病所在身体的部位选择服药时间,如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而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而使药力迅速下达;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此外,还有肠道疾患及肠寄生虫病,须在食前服药,以利于药物较快地到达病所;对胃肠有刺激作用及治眼科病的药,宜饭后服。治疗肝、肾、胃的药,宜饭前20分钟服用。 10.总之,择时服药,既可顺应时令变化,符合机体对阴阳需求的时间性,又可借助机体气体升降之势,促使机体恢复正常。对于病情严重者,不必拘泥于规定时间,应随病情斟酌定之。

7,请教中医师关于桂枝汤与感冒的问题

对于桂枝汤的临床应用你还只是试用摸索,也可能是原方照搬吧.中医治疗疾病首先要辨证,且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这样才能正确的确诊病因病机,也只有这样才能对症用药.剂量上的差异较大,在汉代与现代的用量有很大不同.如:汉代有斛,斗,升,合(ge3声)勺.1升=0.34(西汉)0.20(东汉)升 .1斤 = 10两 = 100钱1钱 = 5克市制: 1斤 = 16两 = 160钱 1两 = 0.05千克 = 50克 1斤 = 10两 旧时,1斤等于16两,故有成语“半斤八两”,表示不分上下。 斤 1斤 = 0.5千克 = 500克 一斤约等于国际标准制的600克(597克多点)。一升=50克 按现在的通用计量为:一两(16进位制)=30g
呵呵,这个百度知道提的好,有价值,可以相互探讨。 marcburo讲的也好。先说桂枝汤和感冒。桂枝汤主要是用于太阳证的,可是现在的人感冒不像古代了,有了风寒不仅侵太阳,而且直入少阴,为什么呢,因为阿现在的人啊生活习惯不同了,平时就身体虚,阳不足,所以才像你前面所提到的,感了风寒,会咽喉疼,因为少阴循喉咙挟舌本,所以上面的朋友说的没错。所以桂枝汤用的就不合时宜了。这时候用什么呢,我个人觉得应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另外伤寒论里面的度量衡和现在的差异很大,所以不能简单的照搬照抄,要换算,汉代的1斤=250g,汉代的1两=15.625g,约等于15g,桂枝汤每次服用1升就是200ml,和现在的用量差不多。我记得在李可的书里也有具体的换算。是他独到的发现。腹部以上这个部位凉,恐怕又涉及到少阴了,但是还不能确定,因为需要更具体的描述,比如是否有干呕的感觉等等,理中汤,中吴茱萸汤是否合适? 希望看到大家更多的见解:)

8,同样是治咳嗽小青龙汤和小柴胡汤有什么区别

这两个方剂都不适合你的。你是寒热错杂,小便黄,大便稀,所以既不能单纯温阳,也不能单纯清热。可以用柴胡桂枝汤加减化裁治疗。可以在线咨询点击【hi】或【离线留言】
这两个方都不是最适合你的,应用麻黄汤,服后喝热粥一碗,覆被取汗。同时一周内忌一切寒凉食物,一剂可愈。
不说别的。单看 吐白泡沫痰。 这一点必是咳嗽了好久了。上面的几个方子都是形同虚设。唉。可以交流。QQ 1090634881
小青龙汤证病机,系外有表寒,内有水饮,致肺失宣降,通调失职。临床以冬春较多见,然炎夏之际恣意饮冷,贪恋空调,或泳池久浴,雨淋露袭,及久服、过服清凉药、消炎药,皆可形成小青龙汤证。临床有久咳不愈者,虽无恶寒发热之表证,但喉痒即咳,咳痰不爽,日轻夜重,口渴不思饮,或喜热饮,舌苔白滑,脉弦紧者,亦小青龙汤之适应证也,切不可早用寒凉,冰伏其邪。 小柴胡汤主治:1)少阳病证。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或疟疾,黄疸等内伤杂病而见以上少阳病证者。
小柴胡:柴胡12g、黄芩9g、人参6g、炙甘草5g、半夏9g、生姜9g、大枣4枚。 解表散热,疏肝和胃。用于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吐,口苦咽干。一般发高烧可用。 小青龙汤: 麻黄(去节,10-15克) 芍药(10-15克) 细辛(3-6克) 干姜(10-15克) 甘草炙 (10-15克) 桂枝(去皮,10-15克) 五味子(3-6克) 半夏(洗,10-15克) 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本方常用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心病、过敏性鼻炎、卡他性眼炎、卡他性中耳炎等属于外寒里饮证者。)[亦可作为处方药减轻花粉症病状]

9,伤寒论第四十四条为什么用桂枝汤

回复 1# 医者天下 桂枝汤的使用42条 太阳病 外症未解 脉浮弱者 ,当以汗解 宜桂枝汤 。那是应为麻黄汤药力峻猛重在攻邪 在表里症皆有的情况下 容易耗散人体正气 正气不足 邪气入里 加重病情的复杂程度 而桂枝汤调和营卫 重在 补虚调气和血 发汗力相对较弱 功效和缓 故有之 。我是就事论事 樊老师 见一广十 见常 达变 值得我好好学习!
回复 11# 医者天下 楼上兄台 ,桂枝汤证和太阳中分证不是完全一回事 桂枝汤适应症包括太阳中风 胡老的理解 和郝万山教授 那是他们每个人不同的理解 或许是一样 或许不一样 很正常郝万山老师 宗的是刘渡周老前辈的 而刘老和胡老的一些观点是不一致的 阁下如果是初学还是以宗一家之言为妙
回复 4# 医者天下 这一条的中心思想并不是一定要用桂枝或麻黄的问题,而是说的治则的问题,有个表里先后,表解乃可治里。当然若有表复有里可表里同治,如“太阳病,外证未解,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此就是温补中而两解表里法。
回复 1# 医者天下 46条说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43条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2说外证未解,脉浮弱,当以汗解,宜桂枝。 41,40是小青龙,再往前是大青龙跟小柴胡了。 48说汗出不彻,脉涩故也。 再往后51条,宋本伤寒说脉浮着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小字又注说法用桂枝。 联系前后问发现仲景在讨论是否有喘和阳气重不重,阳气重,用麻黄汤,不重用桂枝,喘加厚朴杏子,再重用小青龙。所以此条用桂枝。 再,林亿小子部分注解说明,宋人在是否用麻黄汤的时候都是看紧跟数的脉,要没有的话,他们给改了,宜用桂枝。所以,我个人认为, 大体上把握桂枝还是以阴阳和,才可自愈。麻黄汤,要出现阳气闭塞,阳气重,脉象浮紧,浮数再加上典型麻黄汤证才能用。一般荣卫的问题还是留给桂枝。 内经说,左右为阴阳的道路,道路通了,就是荣卫通常了,那么还是以桂枝为主方进行加减。
这是个逻辑问题,这个条文它并不是独立的,你要看《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中的原文把这个条文上面两个条文联系起来。这三个条文是承接的。因为前面就提了,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那么这里你联系下两个条文。从口气上多么相似?!中间那句,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桂枝汤对应的就是脉浮弱的太阳中风,麻黄汤对应的太阳伤寒。太阳中风是卫虚,太阳伤寒是卫实。其实这三个条纹从第一个条文的脉中就给出了这里讨论的是桂枝证。所以后面那两句条文都是维绕这一个问题展开的!
回复 1# 医者天下 举例说明。表解乃可治里,是为定法,但也要活用,可表里双解!

10,谁知道桂枝人参汤的组成

组 成: 桂枝(12克) 白术(9克) 人参(9克) 干姜(9克) 炙甘草(9克)
方剂别名 桂枝加人参汤 药物组成 桂枝4两(别切),(12g)甘草4两(炙)(12g) ,白术3两(9g),人参3两(9g),干姜3两(9g)。 处方来源 《伤寒论》。 方剂主治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下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
在中医里面的<>和<>一书就有:枝人参汤的组成如下: 桂枝 甘草 人参 白术 干姜 以上的解答是以我国传统中医名著所指的桂枝人参汤的组成.
桂枝人参汤的组成:桂枝12g 炙甘草9g 白术9g 人参9g 干姜9g
桂枝人参汤  【功效】   温中祛寒   类别:温里类   出处:《伤寒论》   【药物组成】   桂枝12克、党参15克、干姜9克、炙甘草12克、白术9克   【药方用法】   水煎分三次温服 (成人常用剂量: 5剂)   【桂枝人参汤方论】   明?方有执:误下则致里虚,外热乘里虚而在,里虚遂协同外热变而为利,利即俗谓泄泻是也。不止,里虚不守也。痞硬者,正虚邪实,中成滞碍,否塞①而不通也。以表未除也,故用桂枝解之;以里下虚也,故用理中以和之;干姜兼能散痞硬之功,甘草亦有和协热之用。是故方则从理中,加桂枝而名,义则取表里,其两解之必效。(《伤寒论条辨》)   清?汪 昂:欲解表里之邪,全藉中气为敷布,故用理中以和里,而国中桂枝以解表。不名理中,而名桂枝者,到底先表之意也。(《医方集解》)   清?王子接:理中加人参,桂枝去芍药,不曰理中,而曰桂枝人参者,言桂枝与理中,表里分头建功也。故桂枝加一两,甘草加二两,其治外协热而里虚寒,则所重仍在理中,故先煮四味,而后内桂枝,非但人参不佐桂枝实表,并不与桂枝相忤,宜乎直书人参而不讳也。(《绛雪园占方选注》)   清?黄元御:桂枝人参汤,桂枝通经而解表热,参、术、姜、甘温补中气,以转升降之机也。太阴之胸下结硬,即痞证也。自利益甚,即下利不止也。中气伤败,痞与下利兼见,人参汤助中气之推迁,降阳中之浊阴则痞消,升阴中之清阳则利止,是否证之正法。诸泻心,则因其下寒上热,从此而变通也。(《伤寒悬解》)   清?沈丹彩:此与葛根黄连汤同一误下而利不止之证也,而寒热各别,虚实对待,可于此互参之。彼因实热而用清邪,此因虚邪而从补正;彼得芩、连而喘汗安,此得理中而痞硬解;彼得葛根以升下陷而利上,此藉桂枝以解表邪而利亦止矣。(录自《长沙方歌括》)   清?陈 蔚:太阳外证未除而数下之,未有不致虚者,里虚则外热内陷,故为协热利不止。协,合也,同也。言但热不虚,但虚不热,皆不足以致此也。太阳之气,出入于心胸,今太阳主阳之气,因误下而陷于下,则寒水之阴气,反居于阳位,故为心下痞更,可与甘草泻心汤条“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句互参。方用人参汤以治里虚,桂枝以解表邪,而煮法桂枝后纳者,欲其于治里药中越出于表以解邪也。(录自《长沙方歌括》)   【注释】①否(pi)塞:阻塞不通。
桂枝 炙甘草 人参 白术 干姜
桂枝12g 炙甘草9g 白术9g 人参9g 干姜9g

11,桂枝汤有什么功效

1.桂枝汤方来源于《伤寒论》,由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 2.桂枝汤及其加减方现代应用广泛,对于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呼吸道感染,出汗异常、颈椎病、肩周炎及其过敏性疾病、妇科病,甚至心动过速,多发性动脉炎、神经性头痛、软组织损伤等等都有一定疗效 3.伤寒者,湿热内蕴者,内热盛者禁用桂枝汤
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4枚)。   用法:水煎服。服后啜热稀粥少许,覆被取微汗出。禁生冷、黏滑、酒肉。   功效:解肌散邪,调和营卫,补益脾胃。   主治:营卫不和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制方要义:营卫不和通常指体质偏弱之人,或因风寒伤及营卫,以致营卫不足,营主内卫主外的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为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等证。方中桂枝辛甘而温,透营达卫、解肌散寒;芍药酸苦而凉,益阴养血、敛营止汗;两味相合,散邪敛汗,调肌表之营卫。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散邪,又能暖胃止呕;大枣甘平,益气和中,滋脾生津;姜枣相合,升腾脾胃之气津而益营助卫,调脾胃之营卫。炙甘草甘温,健脾益气,和中调药,合桂、姜扶卫气,合芍、枣助营气,且两调于表里营卫之间。   本方虽为“风寒表虚证”之主方,但与专于发汗之方有所不同,因其主治在脾胃,配伍上采用辛散、甘补、酸收合用,有“辛甘化阳”、“酸甘化阴”资助营卫、解肌散邪、补益脾胃、调和阴阳等多种功效。   本方可通过振奋脾胃、资助营卫,达到调和表里内外、协交阴阳上下等多种作用,而被广泛用于内、妇、外、儿多科及多系统疾病,如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皮肤瘙痒症、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神经衰弱、小儿多动症;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风湿性关节炎、冻疮;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妇女妊娠恶阻、经前产后诸症等多种病证。   用方经验:(1)根据营虚卫弱的病机偏颇,调整方中药物用量:如外感偏于卫强发热明显,增加桂枝、生姜用量;卫阳不足恶寒明显,增加桂枝、甘草用量;偏于营弱见汗多脉细,增加芍药、甘草用量。(2)随病证加减:①肌肉肢体病:营卫虚滞之肢体酸楚或痹痛者,可选加当归、黄芪、威灵仙、丹参、制乳没;肌肉麻木或肌萎无力加黄芪、白术或肉苁蓉、桑寄生;冻疮可加细辛、当归、赤芍;产后体痛加人参、当归;肝脾不调之小儿多动症加白术、天麻、钩藤。②肺系皮肤病:营卫不和之自汗偏于气虚兼神疲气短或容易感冒者加黄芪、白术、防风;阳虚兼汗出身冷者加附子;心阳不潜兼惊悸者加浮小麦、生牡蛎;心阴不足见盗汗苔少者加麦冬、五味子;皮肤瘙痒属风热痒疹加蝉衣、牛蒡子、僵蚕;风寒痒疹加荆芥、防风、苏叶;卫虚肺滞之鼻塞、嚏涕者加辛夷、白芷、苍耳子、细辛;喘逆气促者加厚朴、杏仁。③中焦脾胃病:脾虚胃弱之呕逆食少者加炒谷麦芽、石斛、陈皮;腹痛里急重用白芍,加百合、乌药;便结不畅加枳壳、麻仁、柏子仁。④阴阳失调之精神病:怔忡不寐偏于气虚见舌淡苔白者加人参、菖蒲、远志、茯神,偏于阴虚见心烦少苔者加麦冬、龟板;气阴不足者,加人参、麦冬、五味子;遗尿加桑螵蛸、益智仁;失精加金樱子、芡实;淋浊加车前子、萆薢、泽泻;属肾阴不足见舌红苔少者可选加六味地黄丸;属肾阳不足兼腰膝酸冷者可配金匮肾气丸。 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华康网》[www.cnkang.com] ;原文链接地址: http://www.cnkang.com/zyzy/fjjj/qxlf/200903/121406.html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chihuoyunnan}删除,{因为内容来自网络}凡涉及中药秘方或者处方,需要请专业医生验证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乱用,本内容只是整理自网络的参考信息】
关键字:
为您推荐
2005-2023   www.ynyao.com 版权所有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滇ICP备19000309号-1  

服务热线:192-7871-9469 【微信同号,请注明来意】 网址:www.yny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