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有什么治低烧的偏方2,中药如何退高烧3,上火了怎么用中药降火4,什么中药配方有利于降火5,求降火中药秘方6,治疗发烧的偏方7,求降火的中药配方有什么治低烧的偏方建议用银翘片,因为它含中药成分,吃了见效快,而且药不苦。……
本文目录一览
1,有什么治低烧的偏方
建议用银翘片,因为它含中药成分,吃了见效快,而且药不苦。我平时感冒都吃这个药,第二天就好了希望能帮您解决问题

2,中药如何退高烧
可以服用扑热息痛,多能在30分钟左右退烧。如果还是不能退下来,那么只有采用安乃近针剂滴鼻了。 希望明天能到医院检查下,查明发烧原因,对症治疗才是关键。退高烧方,就是蚕砂竹茹陈皮水.用两次一个陈皮+30克蚕沙+30克竹茹一起煮水喝,
3,上火了怎么用中药降火
牛黄清胃丸清胃火很好用
龙胆泻肝汤清肝火
清肺养阴丸清肺热
…………
中药是讲究辩证医治的 所以你最好去找中医看看是属于哪个脏器的火 对症治疗才有效 也才安全。
4,什么中药配方有利于降火
吃黄连 牛黄解毒片 的都没什么作用,多是来自少相之火,变通玉女煎减牛漆、补骨碎,加甘草和桔梗。头疼~应该是暑火旺!``拿点温水加些蜂蜜.菊花.金银花.桑叶。泡好等到温水变凉水喝下降火功效很好的! 不要经常呆在2楼以上的地方吧!早上多呼吸新鲜空气!就好。。你可以吃些清火的药,如牛黄解毒片,吃两三天就可以了。或者喝点菊花茶,也是泻火的。刷牙时可以用盐漱口
5,求降火中药秘方
食疗法:莲子30克,桅子15克,加冰糖适量,水煎,吃莲子喝汤.二,吃猪肝可去肺火表现症状: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失眠,食疗法:莲子30克,桅子15克,加冰糖适量,水煎,吃莲子喝汤.二,吃猪肝可去肺火表现症状: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失眠,舌红.三,喝绿豆粥去胃火表现症状: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轻微咳嗽,饮食量少,便秘,腹胀,舌红,少苔;实火表现为上腹不适,口干口苦,大便干硬.食疗法:石膏粉30克,粳米,绿豆各适量,先用水煎煮石膏,然后过滤去渣,取其清液,再加入粳米,绿豆煮粥食之.四,喝梨水去肝火表现症状:头痛,头晕,耳鸣,眼干,口苦口臭,两肋胀痛.食疗法:川贝母10克捣碎成末,梨2个,削皮切块,加冰糖适量,清水适量炖服.五,吃猪腰去肾火表现症状: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腰脊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躁.食疗法:猪腰2只,枸杞子,山萸肉各15克,共放入砂锅内煮至猪腰子熟,吃猪腰子喝汤.菊花10.金银花10.连翘10.岗梅15.茯苓15.生地10.公英10.栀子10(凿碎)黄芩10.甘草5
连续喝三天左右就好!
6,治疗发烧的偏方
1 用鸡蛋清涂抹在脚心处。
2 用高度数的白酒擦脚心、手心、前心后背,十几分钟就可见效。要用力些。
3 治小儿:山栀外敷剂,药物:生山栀9克。用法:上药研碎,浸入少量70%酒精(食用)或白酒中30-60分钟,取其泡液与适量面粉和匀,作成4个五分硬币大小的饼,临睡前帖于患儿的《源》泉穴(双),内关穴,外包纱布,再用胶布固定,次晨取下,以患儿皮肤呈青蓝色为佳。1-3次均恢复正常。
4 用料:生姜10克,葱白15克,白萝卜150克,红糖20克。 制法:水煎服,服后微出汗,既可明显减轻症状。功效:解表散寒、温中化痰。主治感冒畏寒、咳嗽痰多。
5 用料:紫苏叶10克,生姜10克,陈皮12克,红糖20克。 制法:水煎服。 功效:解表散风、燥湿化痰。主治感冒发烧、咳嗽痰多。
6 用料:荆芥10克,紫苏叶10克,生姜15克,红糖20克。 制法:水煎服,每日两次。 功效:解表散风、理气宽胸。主治风寒感冒、头痛、咽痛。
7 用料:金银花15克,竹叶9克。桑叶6克,甘蔗100克,白糖20克,白萝卜120克。 制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解毒、消炎止痛。主治感冒发烧、咽喉疼痛。
8 用法:桑叶6克,白菊花10克,竹叶10克,薄荷6克,淡豆豉10克。 制法:水煎服。 功效:散风清热。主治风热感冒、发烧头痛。
9 用效:紫苏叶6克,荆芥10克,山楂10克,冰糖20克。 制法:水煎服,每日两次。 功效:解表散寒。主治风寒感冒、全身关节痛。
10 茶叶用手碾成粉末状,开水吐服,一日数次,也可干吃,如果你喜欢的话,用量:15片茶叶左右.
11 姜汤 红糖与拍碎的老姜放入沸水,烧开即可,一日数次,每次一碗.
12 洗澡 舒服的在浴池里泡个温水澡能洗去你一身的湿汗与疲惫,切记时间不可过常,10分钟内即可,洗完迅速擦干身体,以免着凉,接着你就可以上床趟着享受被窝的温暖了.
中医用白虎汤:生石膏20克;甘草7克;知母15克;粳米50克。煎水服。
7,求降火的中药配方
【出处】 《伤寒论》 【方名】 竹叶石膏汤 【出处】 《伤寒论》 【异名】竹叶汤(《外台秘要》卷三引《张文仲方》)、人参竹叶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五)。 【分类】 清热剂-清气分热 【组成】 竹叶(6克) 石膏(50克) 半夏(9克) 麦门冬(20克) 人参(6克) 粳米(10克) 甘草(6克) 【方论】方中竹叶、石膏清热除烦为君;人参、麦冬益气养阴为臣;半夏降逆止呕为佐;甘草、粳米调养胃气为使。诸药合用,使热祛烦除,气复津生,胃气调和,诸证自愈。 【功用】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 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本方常用于流脑后期、夏季热、中暑等属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者。糖尿病的干渴多饮属胃热阴伤者,亦可应用。)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禁忌】 本方清凉质润,如内有痰湿,或阳虚发热,均应忌用。 【方解】 本方证乃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胃气不和所致。热病后期,高热虽除,但余热留恋气分,故见身热有汗不解、脉数;余热内扰,故心胸烦闷;口干,舌红少苔是阴伤之兆;气短神疲,脉虚是气虚之征;胃失和降,乃致气逆欲呕。气分余热宜清,气津两伤宜补。治当清热生津,益气和胃。方中竹叶配石膏清透气分余热,除烦止渴为君。人参配麦冬补气养阴生津为臣。半夏降道和胃以止呕逆为佐。甘草、粳米和脾养胃以为使。全方清热与益气养阴并用,祛邪扶正兼顾,清而不寒,补而不滞,为本方的配伍特点。本方实为一首清补两顾之剂,使热清烦除、气津得复,诸症自愈,正如《医宗金鉴》说:“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 本方由白虎汤化裁而来。白虎汤证为热盛而正不虚,本证为热势已衰,余热未尽而气津两伤。热既衰且胃气不和,故去苦寒质润的知母,加人参、麦冬益气生津,竹叶除烦,半夏和胃。其中半夏虽温,但配入清热生津药中,则温燥之性去而降逆之用存,且有助于输转津液,使参、麦补而不滞,此善用半夏者也。 本方在《伤寒论》中治“伤寒解后,虚瀛少气,气逆欲吐”证。在实际运用中,凡热病过程中见气津已伤、身热有汗不退、胃失和降等均可使用。对于暑温病发热气津已伤者,尤为适合。 【化裁】 若胃阴不足,胃火上逆,口舌糜烂,舌红而干,可加石斛天花粉等以清热养阴生津;胃火炽盛,消谷善饥,舌红脉数者,可加知母、天花粉以增强清热生津之效;气分热犹盛,可加知母、黄连,增强清热之力。吃黄连 牛黄解毒片 的都没什么作用,多是来自少相之火,变通玉女煎减牛漆、补骨碎,加甘草和桔梗。人体的所有器官、所以位置都可能上火,不知道你是什么位置上火,问题不好回答。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chihuoyunnan}删除,{因为内容来自网络}凡涉及中药秘方或者处方,需要请专业医生验证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乱用,本内容只是整理自网络的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