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蚯蚓通常在什么时间出来活动2,矿物药的简介3,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什么时期4,最早发现矿物的是谁5,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什么时期6,矿产资源有那些及形成时间7,阿基米德发现浮力时间8,为什么矿物要经过几百万年才能形成9,……
本文目录一览
1,蚯蚓通常在什么时间出来活动

2,矿物药的简介
传统医药学中以矿物组分为主的药材,包括大量无机矿物和少数自然产出的有机矿物或有机岩(如琥珀、地沥青)以及人工制品。在传统医药学中,矿物药单味药品种少于植物药和动物药,常用的有几十种;在成方、制剂中,常常是不可缺少的。不同国家(各民族或地区)各有其传统的矿物药材。

3,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什么时期
夏朝。 中国使用铜的历史年代久远。大约在六、七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并开始使用铜。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曾出土一件半圆型残铜片,经鉴定为黄铜。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铜刀,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证明。相对西亚、南亚及北非于距今约6500年前先后进入青铜时代而言,中国青铜时代的到来较晚,但却不能否认它是独立起源的,因为中国存在一个铜器与石器并用时代,年代距今约为5500"4500年。中国在此基础上发明青铜合金,与世界青铜器发展模式相同,因而可以排除中国青铜器是由境外传播而来之说。 “国之大事,在祀及戎”。对于中国先秦中原各国而言,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和对外战争。作为代表当时最先进的金属治炼、铸造技术的青铜,也主要用在祭祀礼仪和战争上。夏、商、周三代所发现的青铜器,其功能(用)均为礼仪用具和武器以及围绕二者的附属用具,这一点与世界各国青铜器有区别,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青铜器文化体系。 一般把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形成期是指龙山时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也就是中国传统体系的青铜器文化时代;转变时期指战国末期-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不仅数量上大减,而且也由原来礼乐兵器及使用在礼仪祭祀,战争活动等等重要场合变成日常用具,其相应的器别种类、构造特征、装饰艺术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4,最早发现矿物的是谁
宋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一书中提到了煤,或许这是有记录最早的矿物了
5,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什么时期
夏朝。 中国使用铜的历史年代久远。大约在六、七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并开始使用铜。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曾出土一件半圆型残铜片,经鉴定为黄铜。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铜刀,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证明。相对西亚、南亚及北非于距今约6500年前先后进入青铜时代而言,中国青铜时代的到来较晚,但却不能否认它是独立起源的,因为中国存在一个铜器与石器并用时代,年代距今约为5500"4500年。中国在此基础上发明青铜合金,与世界青铜器发展模式相同,因而可以排除中国青铜器是由境外传播而来之说。 “国之大事,在祀及戎”。对于中国先秦中原各国而言,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和对外战争。作为代表当时最先进的金属治炼、铸造技术的青铜,也主要用在祭祀礼仪和战争上。夏、商、周三代所发现的青铜器,其功能(用)均为礼仪用具和武器以及围绕二者的附属用具,这一点与世界各国青铜器有区别,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青铜器文化体系。 一般把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形成期是指龙山时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也就是中国传统体系的青铜器文化时代;转变时期指战国末期-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不仅数量上大减,而且也由原来礼乐兵器及使用在礼仪祭祀,战争活动等等重要场合变成日常用具,其相应的器别种类、构造特征、装饰艺术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6,矿产资源有那些及形成时间
绍兴矿产资源不是很丰富,甚至相对贫瘠。 绍兴县漓渚镇有铁矿,平水镇有铜矿,其他就没了。碳是地表面的木头长时间埋在地下形成的。 石油是动物之类的有脂肪的物体长时间埋在地下形成的。具体的时间我不太清楚,我只知道这些。
7,阿基米德发现浮力时间
不是发现浮力,是发现浮力定理。。阿基米德(Archimedes,约公元前287~212)当然发现浮力定理没有具体时间,也就是2200年前吧叙拉古的国王让人打造了一个王冠,但怀疑工匠在其中掺杂了其他金属,于是问阿基米德能否判别出来。 后来阿基米德在洗澡的时候观察身体和水位的关系,突发奇想,发现了浮力定律~~~
8,为什么矿物要经过几百万年才能形成
不一定要几百万年,根据地质作用的不同,形成时间也不一样通常情况矿物生长的很慢,但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矿物一般时间比较短,例如五大连池等新生代的火山矿物,没有很久的时间。形成矿物的途径,一是通过岩浆的活动。在岩浆里有着地球上的各种元素,这些元素在岩浆的高温熔融条件下发生化学变化,形成了多种化合物和一些单质。由于地下各处岩浆的化学成分不一样,以及岩浆冷却时温度、压力等条件都在发生变化,而一定环境只适于一定的矿物生成,因此由岩浆冷却形成的矿物,种类是很多的。二是通过水和大气,有时还有生物的作用,使已经形成的矿物发生化学变化,或者使溶解在水中的元素、化合物之间互相作用并沉淀堆积起来,造成各种次生的矿物。例如高岭石是长石、云母等与水作用,风化形成的。 自然界里所有的矿物按照它们的化学成分一般可分为六大类。 1.自然元素。是由某种金属元素或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单质,如金、铂、石墨等。 2.氧化物。是金属、非金属与氧化合的氧化物,如赤铁矿、石英、磁铁矿等。 3.硫化物。是由金属和硫化合成的,如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 4.卤化物。是氟化物、氯化物、浪化物、碘化物的总称,如岩盐、萤石等。 5.含氧酸盐。几乎占已知矿物的2/3,包括硅酸盐(如长石、云母)、碳酸盐(如方解石、菱镁矿)、磷酸盐(如磷灰石)、硫酸盐(如石膏、明矾石)等。 6.有机生成矿物。是由生物生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
9,警察如何利用独一无二的指纹找到独一无二的人
每个人的指纹不同,即使表皮磨损或被烧伤,愈合后的新生表面仍能恢复原来的纹路。一个人的10个指头的指纹也各不一样,可以说,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人的指纹是绝对一样的,这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所以公安部门往往根据指纹来破案。
在作案现场如何来获取指纹呢?原理很简单,我们可以自己动手来做个小实验:取一张干净的白纸,用手指在纸上面按一下,然后把纸对准装有碘酒的试管上,并用酒清灯在试管底部加热,等到试管中出现紫色的蒸气后,你将会发现通常在纸上看到的指纹都会渐渐地显示出来,最后可以得到一个十分明显的棕色指纹。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每个人的手指上总会有油脂、矿物油和汗水,用手指往纸上按时,指纹上的油脂、矿物油和汗水便留在纸面上,只不过是人的眼睛看不出来罢了。当我们将这隐藏有指纹的纸放在盛有碘酒的试管口上方时,由于碘酒受热后,酒精很快挥发,碘就开始升华,变成紫红色的蒸气。由于纸上指印中的油脂、矿物油都是有机溶剂,因此碘蒸气上升到试管上以后就会溶解在这些油类中,于是就显示出指纹了。
案犯作案后在现场留下的指纹也能用上述方法显现出来,有些案件,公安人员可以根据指纹来找到罪犯,所以说指纹在破案中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如果你是初犯,一般是无法根据你留下的指纹来找你的。能根据指纹找的是那些有案底的人,他们在被公安机关第一次抓进去的时候就留下了指纹备案,就像我们申请一个俱乐部会员留下资料一样,以后如果有类似案件的发生,公安人员就可以根据现场留下的指纹来和自己数据库里已经掌握的指纹来进行匹配。虽然并不能说百分之百能通过指纹破案,但是指纹还是给破案利下了赫赫战功。
指纹的提取很简单。取一张白纸,在上面按下手印,然后用墨粉撒在白纸上,均匀的抖动,这样在手印上就会留下黑色的手印,然后用特制的透明胶带(平常的也行)把手印扒起来就行了,要注意透明胶带里不能留有空气泡。
“指纹”(fingerprint)作为鉴定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犯罪学和法医学。人的指纹由于生物学上的原因,存在个体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人身上,体现为指纹具有唯一性的特点,即每个人的指纹(三种基本模式,拱形、环形、和螺纹形)是不一样的,是有特征的。这种特征并不随时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广泛应用于罪犯的识别,特殊证件的制作等。
分子生物学告诉我们,人的基因存在共性,即不同生物种群有其特定的DNA组成,同时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在本质上表现为基因的不同,即DNA组成序列的差异。目前DNA分析技术的日益成熟,用DNA鉴别来判断不同人之间的血缘关系应用已十分广泛,如亲子鉴定,尸体身份鉴别,生物种类判别等。其本质的判别同指纹完全一致,不过由于DNA数目的巨大,相同基因序列数目远比不同基因序列的数目大的多,而且作为生物基本组成的基因,由于其稳定性不可能性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其判别选择的对象十分重要,应选择特定的变异性相对较大的DNA片断分析,作为特征性的指纹图谱,实际上是在某个点上判别,这个点的判断不影响整体性。在应用于中药的指纹图谱方面,DNA可以作为种属的鉴别,不同植物之间存在的差异性相对较大,鉴别真假较容易,但动物药相对较难,矿物药则不行。其次,可应用于同种植物间,也就是对不同生物隔离的相同类型植物的鉴别,即产地。不过这二种鉴别是对生物学属性的鉴别,虽不受外界过多的干扰,但植物药的次级代谢产物(多为药用部分),更易受环境的影响,二者之间存在不确定因素。因此,我认为DNA作为指纹图谱可应用于种类的鉴别,但植物类别多,研究不够深入。研发成本非常高,在实际的应用方面有相当的距离。不过从长远看,保护我国中药资源,建立基因库,则有其特殊的作用。
在中药的分析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植物药是多种化学成分的混合体,其药效不是单一的组份能说明的,是多种活性组份共同起作用的,因此单一活性组份的测定和评价不能说明中药质量的好坏,而且目前很多检测的指标成分不具唯一性,将西药检测的理念完全应用于中药存在以偏盖全,割离整体作用的问题。因此将指纹这一概念引入中药分析,将某一方面有特征性的某种分析来表征中药成分的特性。在这里,指纹这一内涵已发生变化,它不象犯罪学中的指纹强调的个体的“绝对唯一性”,也不是DNA指纹中那种内在的遗传学的特性(它即可以是个体之间的“绝对唯一性”,也可以是种群之间的“唯一性”),而是用一定的方法(如HPLC,GC,TLC,HPLC-MS,GC-MS,FTIR,X-ray,UV等),对特定的对象(如中药材,提取物,饮片,注射液等),包括其过程,得到的有特征性的相对稳定的图谱,其可以作为鉴别和质量控制的参照依据。由于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多是次级代谢产物,易受到产地的环境,气候,耕作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定因素很多,得到有代表性通用的指纹谱实在不易。同时,对相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指纹谱,不能偏废,因为各个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只是在实际中某种方法可能更实用,代表性相对强些。
总之,我认为在中药范围内,指纹的内涵还需大家共同探讨,其代表性的图谱(图象)应根据具体对象而定,严格的量化是不切实际的,如何模糊识别才是关键。
10,最后一个元素 什么时候发现
你要的是“发现”的,还是人工的?“发现”的是我这个;人工的是楼上的。。。铼是自然界中最晚发现的化学元素,是种极为少见的金属 铼,作为锰副族中的一个成员,早在门捷列夫建立元素周期系的时候,就曾预言它的存在,把它称为dwi-manganese(次锰),而把这个族中的另一个当时也没有发现的成员称为eka-manganese(类锰)。后来莫斯莱确定了这两个元素的原子序数分别是75和43。由于某个未知元素往往可以从和它性质相似的元素的矿物中寻找到,所以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从锰矿、铂矿以及铌铁矿(钽和铌的矿物)中寻找这两个元素。但直到1925年,才由德国的诺达克、塔克和贝格利用X光谱从大量的矿物和岩石的浓缩产物并命名75号元素为rhenium,元素符号定为Re已经发现了119号元素俄罗斯科学家宣布,他们找到了元素周期表上的第119号元素。 位于俄罗斯叶卡捷琳堡市的全俄发明家专利研究院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是一名工程师,来自斯维尔德罗夫州,他声称自己发现了元素周期表上的第119号元素,并希望获得此项专利。 这名工程师不愿意透露自己的姓名,也没有向外界透露这一元素的合成方法,他向研究院的专家们解释道,从重量上看,第119号元素是氢元素的299倍,也就是说,其原子量为299;它是元素周期表上尚未记录的新元素,并最终完成元素周期表。 如果第119号元素重量是氢元素299倍的说法是正确的,那么它将元素周期表补齐的说法虽不能说是错误的,但让人感到十分费解。因为这一元素如果存在,它将开启元素周期表的第八个横列,位于左下角第一个位置,而这与完成元素周期表的说法相悖。 众所周知,元素周期表上最后一个元素是第118号元素,为惰性气体元素,由美俄科学家利用俄方回旋加速器成功合成了118号超重元素,在2006年这一结果得到了承认,这枚118号元素的原子量为297,只存在万分之一秒,此后,118号元素衰变产生了116号元素,接着又继续衰变为114号元素。但元素周期表上最后现在是118号第118号元素:Uuo Ununoctium(1-1-8-ium)(元素符号Uuo)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化学元素,原子量为293,半衰期12毫秒(千分之一秒)。属于气体元素,化学性质很不活泼。属于稀有气体一类。 核反应制取方程式: Kr+Pb-->Uuo+n[编辑本段]Ununoctium的物理性质: 气体,加压可液化; 熔化点:≥-30℃; 沸点:≥-20℃; 颜色:无色(和其他六种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氡)一样)。 Berkeley实验室的V. Ninov等人于1999年发表了利用86Kr+208Pb通过1n道生成118号元素的实验结果[Nin99],但结果于2001年宣布收回。2002年6月25日,Dubna的Yu. Ts. Oganessian在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GSI作的一次学术报告上报告了Dubna合成118号元素的新结果。入射束流48Ca的能量为5.1 MeV/u,对应复合核的激发能为29 MeV,束流强度为0.8 pmA靶为230 mg/cm2的纯度为97.3%的249Cf(总重量为7.1 mg,自身每秒钟放出2′109个a粒子)。总束流时间为75天,对应的总照射量为2′1019个束流粒子。实验前估计,3n道的截面~0.5 pb,4n的截面<0.1 pb。整个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两个可能的事件。一个是2002年3月19日5:28得到的一个如下衰变链(选自Oganessian报告的照片),其中290116和286114均是第一次被观察到。另一个是3月16日7:04观察到的一个寿命为3.2 ms的自发裂变事件。 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2006年10月16日宣布,该实验室科学家与俄罗斯科学家合作,利用俄方的回旋加速器设备,成功合成了118号超重元素,并观察到其存在了不到1毫秒时间。 科学家宣称,他们通过设在俄罗斯杜布纳的U400回旋加速器实验设备,两次将许多钙-48离子加速,用来轰击人造元素锎-249,从而制造出3颗新原子。每颗新原子的原子核包含118个质子和179个中子。也就是说,这种新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序号为118,原子量为297。其中一个原子是在2003年的试验中获得;另外两个则是在2005年年初的试验中获得。 科学家们观察到了118号超重元素的原子“衰变链”过程,证实了这一新的超重元素的存在。这种拥有118个质子的元素是目前已知最重的元素,也是第一种人造惰性气体。这种超重元素存在的时间极其短暂,约有0.9毫秒,即万分之九秒,之后即迅速衰变为原子量较小的其他元素:先是从118号元素衰变为116号元素,接着继续衰变为114号元素,然后又衰变为112号元素,最后一分为二。 这一试验是由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与俄罗斯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的科学家联合进行的,其研究报告发表在今年10月的美国《物理学评论》杂志上。此前,这个美俄联合小组曾成功地合成过4种新元素,即113号、114号、115号以及116号元素。目前,这一新元素尚未被正式命名。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肯·莫迪表示,这一新元素只有在获得国际化学家学会的认可后才会被正式命名,排在它之前的113号、114号、115号以及116号元素至今都未正式命名。 118号元素原子的“衰变链”过程:这种原子首先释放出一颗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的阿尔法粒子,衰变为已知的116号元素,然后再度释放出一颗阿尔法粒子,衰变为114号元素,接着更进一步衰变为112号元素,112号元素最终裂变为两颗大小差不多的其他原子。(艺术效果图) 118号超重元素从加速器运行到测试仪。如果这次合成的118号超重元素最终得到证实,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将增添新成员,新元素将排在氡气之下。目前得到认可的最新一种元素是第111号元素,发现于1994年。 科学家两次将大量钙-48离子加速,用来轰击人造元素锎-249,从而制造出3颗新原子。每颗新原子的原子核包含118个质子和179个中子。也就是说,这种新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序号为118,原子量为297。7年前曾有人造假 本报综合报道1999年,一个科学小组曾宣布造出了第118号元素。但是在2002年,由于被发现伪造数据,该科学小组被迫撤回其声明,一名科学家因此被解雇;其中三名科学家后来加入美俄联合小组。 莫迪说,为了防止造假,科学家们这次采取了预防措施,将某一个科学家独自掌握全部关键数据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程度。研究小组成员、美国科学家南希·斯托伊尔说:“我要说我们非常确信。”他估计,这一结果出错的几率低于万分之一。 《物理学评论》副主编、耶鲁大学物理学教授理查德·卡斯特恩也表示,由于这一问题的高度敏感性,此次研究报告经过了严格的审查。 卡斯特恩说,这一发现仍需得到其他科学家的证实。对此,莫迪表示,这可能需要几年时间。计划合成更重的元素 据报道,美俄联合小组还将尝试合成更大原子量的元素,并且使这种元素可以存在更长时间,如几分钟、几个月乃至更长时间。据悉,该小组计划在2007年用铁同位素轰击钚,创造出120号元素。 自然界存在从氢到铀共92种元素,按其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上从1排到92。自然界多数超重元素原本并不存在,而是科学家通过撞击较轻的原子合成的。科学家很想知道人工能够合成的最重的元素是多少,从理论上讲应该是有限的。 美国科学家考恩拉德·戈尔布克说,创造一种新元素就如同发现“核物理学领域的桂冠”,因为这一过程极其困难。” 事情看起来一切正常,劳伦斯—伯克利的研究小组甚至已经把目光投向了下一个元素:第119号元素。剩下的工作就是由世界上的其他科学家重复他们的试验,制造出更多的第118号元素。参加这项工作的科学家来自德国达姆施达特的重粒子研究院(GSI)、法国国家重粒子加速器(GANIL)和日本的物理与化学研究院(RIKEN)。 然而,这件事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德国、法国和日本的研究组无论如何都不能制造出第118号元素——新元素产生的几率实在太小了,任何不确定因素都可能使实验完全失败。劳伦斯—伯克利的研究小组回过头来重复做这个实验,结果他们自己也制造不出这种元素了。 第118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上离奇的消失了,再没有比这离奇的失窃案更令人困惑。劳伦斯—伯克利的研究小组于是重新分析了1999年的原始实验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所谓“发现118号元素”的结论是不成立的,实验数据并不能表明他们曾经观测到了理论预测的α衰变。 于是,在今年8月,劳伦斯—伯克利的研究小组向《物理评论快报》再次提交了一份报告,宣布撤回他们对该项研究的已发表的声明。研究组的成员表示,他们还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次事件,已经有了好几个对此事的解释,然而它们全都不十分可靠。因此,现在还不能断言到底为什么第118号元素得而复失。 不过这件神秘的“失窃案”倒是说明了一个道理:科学不是永远不犯错误,然而科学有自我纠错机制,这就确保了科学最大的正确性。得出事实的科学实验应该是可重复的,如果不可重复,科学就不能接受它。可重复性是科学最根本的一条准则。另外一个例子是磁单极:有人曾经声称在单次观测中发现了磁单极的踪迹。但是仅凭这一项证据并不能证明磁单极的存在,无论这项证据是实验的误差造成的,或者确实是真的。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我们得到的事实是客观的。 看起来,第118号元素还要失踪一段时间,它或许真的存在,抑或只是演算纸上的幻觉。到底是谁“偷走”了第118号元素?科学家恐怕要大伤脑筋了。[编辑本段]发现118号元素的重大意义 大家熟悉的元素周期表,在横周期的末端,全部是惰性气体元素,新发现的惰性气体118号元素,位于第7周期末端,与第6周期拥有32个元素一样,它的横向一共有18格,加上隐藏在“锕”后面的14个锕系元素,第7周期同样拥有32个元素(16对)。这样,元素表各周期竖向的元素数量,已基本形成奇偶数对称的平方数列雏形: 奇数周期 第1周期: 氢氦(1*1=1对) 第3周期: 钠镁铝硅磷硫氯氩(2*2=4对) 第5周期: 铷锶钇锆铌钼锝钌铑钯银镉铟锡锑碲碘氙(3*3=9对) 第7周期: 钫镭锕钍镤铀镎钚镅锔锫锎锿镄钔锘铹 Rf Db Sg Bh Hs Mt Ds Rg Uub Uut Uuq Uup Uuh Uus Uuo(4*4=16对) 偶数周期 第6周期:铯钡镧铈镨钕钷钐铕钆铽镝钬铒铥镱镥铪钽钨铼锇铱铂金汞铊铅铋钋砹氡(4*4=16对) 第4 周期:钾钙钪钛钒铬锰铁钴镍铜锌镓锗砷硒溴氪(3*3=9对) 第2周期:锂铍硼碳氮氧氟氖(2*2=4对) 第8周期:119号,120号(1*1=1对,但这2个元素尚待发现) 同样的,稀有气体元素的壳层电子对分布,也是呈对称的平方数列: 第6周期:氡元素1层-4层的壳层电子对排列:1对,4对,9对,16对, 第7周期:118号元素1层-7层的壳层电子对排列:1对,4对,9对。16,16对,9对,4对,(要完成对称,还需发现第8周期的1对元素) 发现118号元素的重大意义在于:对称与平方是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的两大数学工具。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chihuoyunnan}删除,{因为内容来自网络}凡涉及中药秘方或者处方,需要请专业医生验证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乱用,本内容只是整理自网络的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