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药材网—专业的药材资讯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矿物药材> 中药常规用量矿物药,求助中药中的矿物药炮制后标准制定

中药常规用量矿物药,求助中药中的矿物药炮制后标准制定

本文目录一览求助中药中的矿物药炮制后标准制定2,请问中药的一般用量大概是多少3,矿物药以其主要的阳离子可划分为哪几种类型4,中药正常用量是多少5,一副中药一般多少克6,怎样掌握好中药的剂量7,中药指南中药剂量如何确定求解答8,中药的用量……

本文目录一览

1,求助中药中的矿物药炮制后标准制定

你可以参照《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中的矿石药部分进行制定:处方用名 来源 炮制方法 成品性状 理化鉴别 性味归经 功能主治 用法用量 主治建议可以加一些现代的研究成果(当然要公认的,明确的),如化学成分,炮制作用原理,药理药效,临床适应症等同时研读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中药常规用量矿物药

2,请问中药的一般用量大概是多少

中药的一般用量为9--12g,特殊药材比如矿物类25—60,有毒药物可根据他毒性的大小可相应减少用量,零点几克至几克不等。有些药物(无毒)根据病情可增至一百多克。

中药常规用量矿物药

3,矿物药以其主要的阳离子可划分为哪几种类型

矿物药包括原矿物药、矿物制品药及矿物药制剂。其研究涉及各单味药的理化性质,质量标准,炮制方法及炮制后性状变化,功能主治,入药应用配伍与剂型,包括在不同的剂型和用法其可溶性的变化,以及不同的加工炮制对溶出的影响、乃至对疗效的影响等,其中最基础的研究,在于对矿物药治病物质基础的理论研究。所有这些研究,都必须置于中医药治病理论的统率下,才能发挥其实效。 矿物药多半是几种矿物的天然混合物,而且入药用时多经过炮制。在适宜剂型里,其有效成分的溶出率和毒副成分的避除,是衡量药材质量、炮制效果的指标之一,也是研究它与配伍药材总药效的基础。至于某些性质(物理的如磁性、化学的如离子交换性等等)的药理作用,已有探讨尚无定论。 为研究其可溶性和各成分的溶出率,可以依据单昧药的矿物组份的已有资料(主要是单矿物的理论化学组成资料),结合药用实践作出推论,如方解石、蛇纹石都属酸溶矿物,花蕊石(由方解石、蛇纹石为主要矿物组份的大理岩)在酸性介质中将可溶出Ca、Mg等。但是,中医用药治病有其特点,或从矿物药气味归经出发,或从服用者体质特点、病理特点考虑,在不同单方、服法中,花蕊石的配伍、用量各有差异。所以,各矿物中成分的溶出率决不同于自然地质作用,也不同于在化学实验室等反应条件下所提供的信息或资料。花蕊石中方解石、蛇纹石在不同的剂型(如入汤剂或入散剂,内服或外用)、不同溶解条件(如在酸性溶媒或碱性溶媒中)的溶出率,溶出的Ca、Mg的比值等,必须通过实验测试才有可据以比较的资料。 研究表明,各成分的溶出率,首先与该单味药矿物组份本身的理化性质有关。含Ca的矿物未必溶出足够的Ca。如钙芒硝、方解石、石膏均含Ca,水煎中钙芒硝的钙将全部溶出,而方解石、石膏的Ca仅千分之几被溶解。另外,与矿物颗粒的粒度大小,颗粒间排列紧密程度及共存矿物间的嵌生状态(即所谓结构构造)都有关系。如方解石Ca的溶出率低于石燕。可见,矿物组份和结构构造的研究是可溶性研究的基础。研究还表明,同一味药,生石燕的成分溶出率低于煅石燕。可见生样、煅样对比研究是可溶性变化研究的又一方向。至于不同的炮制方法与古代依方炮制的机理则是进一步研究中应加以探讨的。 主要成分之外,矿物中存在多种微量成分,其中一些微量元素的生理作用已引起医药界广泛的重视。同一味药,产自不同成因类型的样品其微量成分不同,同一成因类型而不同产地的样品,因形成时、甚至形成后所处地区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背景值不同,地质作用演化不同,微量元素的种类和量比都有不同。它们赋存于不同矿物晶体中,或分散在吸附它们的粘土颗粒之间,在该矿物药入药用时的可溶性也不同。如赋存于滑石中的Sr、Pb 与分散于粘土质滑石中Sr、Pb无论从存在量和溶出率上看,在入汤剂用时都以粘土质滑石为多,而铅锌矿区风化壳上产出的粘土质滑石,较之灰岩风化壳中的粘上质滑石含Sr量少且含Pb量大。具体处方中应使用何种滑石,应通过药理研究和临床实践方可肯定。 综上所述,矿物药研究,除品种鉴别外,主要是理化性质,尤其是可溶性及不同成分溶出率的研究。这涉及不同成因的同一单味药,共存矿物组份不同时,结构构造不同时,炮制方法不同时,用于不同剂型时,各种成分溶出率的研讨。 着重于品种鉴定、炮制、入药应用剂型及相应的可溶性的研究。同时也探讨了单味药的粒度不同时对溶出率的影响;人工破碎粒级不同的对比,代替不了天然形成的更分散的、甚至呈胶体微粒级的对比。自然界产出的同一种矿物,在不同粒度样品中某一成分溶出率的研究意义,尤其是胶体粒级与结晶粗粒样对比研究的意义,可从本章主要由磷灰石组成的龙齿与龙骨、主要由方解石组成的方解石与硅藻上质白垩中, PO4和Ca等的溶出资料看出。 至于有害成分的避除,除沿用历代有效的炮制方法加以解决外,研讨新的炮制方向、方法,以及明确提出矿物药(或矿物制品药及制剂的原料矿物)的质量、品级要求,供地质找矿及药检、经营部门参考是当务之急。对比研究不同产地的市售品及发掘可能的药用矿物资源,是这一研究的基础工作。 要强调指出的是,一些研究者认为可用纯净的人工合成物代替天然矿物药,这是值得商榷的。正如上述,原矿物药的主成分可人工合成,但微量成分、尤其微量元素的种类与不同味药中它们的量比变化等等,是人工合成无法解决的,这些成分在矿物中的存在状态是无法模拟合成的。在未能确定主次、微量成分的药理效用前,这种替代不宜倡导。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根据中药治病经验和药理机制研究、探索、确认某矿物药治病的物质基础之后,将现有矿物药或合并、或取代、或引入新品,是可能的,也是研究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药常规用量矿物药

4,中药正常用量是多少

这个要看是什么药的.如果有毒性的用量是一定小的,如川草乌,一般是从小量三五克用起的.马前子只用零点几克.但是一般的常用药一般用量是三到九克.
中药的一般用量为9--12g,特殊药材比如矿物类25—60,有毒药物可根据他毒性的大小可相应减少用量,零点几克至几克不等。有些药物(无毒)根据病情可增至一百多克。

5,一副中药一般多少克

一副中药一般多少克这个没有一定的标准,每副药配伍都不一样,用量也不一样。 中药(TCM-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即"传统中医"或"传统中医药")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代用品,主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6,怎样掌握好中药的剂量

药物治病,要达到理想的效果,条件是多方面的。合理掌握剂量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因为剂量过小,药力不够,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贻误病机。反之,不适当的应用大剂量,会产生不良副反应,并且浪费药材。中药绝大部分是天然药物,尤以植物药为主,大多药性比较和平。一般在安全范围内的用量幅度较大。加之地区、气候、体质、疾病、用药方法及医生的不同经验等等原因,中药剂量的掌握要求具有较多的灵活性。这对初学中医的同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现在就如何掌握好中药剂量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供参考。 通常中药书上所规定的药物用量,大多是指复方扬剂的一般用量。在具体应用时还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与剂量的关系来考虑。 (一)药物性质与剂量的关系 药性有峻猛与缓和、有毒与无毒的不同。药性和平,副反应较小的药物用量可大些。药性较峻或有毒、副反应较多、较大的药物,用量宜轻。特别是某些毒性较强的药物更应慎重。应用有毒药物,应从小量开始;逐渐增加,中病即止。 药物质地的轻重与用量也有一定关系。一般说质地较轻的用量宜少些,如马勃、蝉衣、玉蝴蝶、通草等。质重无毒的矿物药、贝类药用量可大些,如石膏、磁石、(本文共计2页)

7,中药指南中药剂量如何确定求解答

个人看法(在你的药方里改味过的):砂仁12克,丹参15克、干荷叶10克,肉桂8克,血五甲5克、半夏5克、璇覆花8克、母猪藤3克、九子连环节5克、山药8克、枳壳8克、白术10克可加少量茯苓和苏叶,如果你父亲年纪大的话,药方上剩下的几味药最好别加为妙,食管反流不是厉害的胃病,不能用药剂量过猛如果你父亲服用这服药有一定好转,可在停服后用保和丸或附子理中丸调理;如习惯服用汤药,可以去药房买麦门东汤来煎服
中药的用量即剂量,是指用药的分量。用量是否得当,是直接影响药效及临床疗效的因素之一。中药绝大多数来源于生药,药性平和,安全剂量幅度大。但对于一些药性猛烈和有剧毒的药品,必须严格控制用量。一般而言,确定中药的剂量,应根据以下几方面因素来考虑。  1.药物性质与剂量 毒性大、作用峻烈的药物,如马钱子、砒霜、洋金花等用量宜小;质坚体重的药物如矿物、介壳类用量宜大;质松量轻的药物如花、叶、皮、枝等用量宜小,鲜药含水分较多,用量宜大;而干品用量宜小。  2.药物配伍与剂量 单方剂量比复方重;复方中,君药比辅药重;人汤剂要比入丸、剂量重。  3.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 一般而言,小儿、妇女产后及体质虚弱者均要减少用。5岁以上用成人量的1/2,5岁以下用成人量的1/4;病情轻、病势缓、病程长者用量小;病情重、病势急、病程短者用量宜大。  4.季节、地域与剂量 如发汗解表药夏季用量宜小,冬季用量宜大;苦寒泻火药夏季用量宜重,冬季用量宜轻。解表药在严寒冬天的北方,用量宜重;在炎热夏天的南方,?量宜轻。

8,中药的用量与炮制要注意什么

处方中药物的用量及炮制,既直接影响着疗效,又涉及用药的安全可靠。这里主要谈在实践运用中的几个具体问题。 关于用量 中药多为天然药材,其用量较大,有效量的安全阈也较宽。但也不是绝对的,有些剧毒药物如乌头、巴豆之类稍稍过量,就易发生中毒事故。总的来说,加大用量,并不和提高疗效成正比,如何权衡中药之用量,可从下面四个方面着手。 严格控制剧毒药用量 如川乌头,有效量为3克~6克,煎服如超过10克,就易发生中毒,如超过30克以上者,就易发生死亡事故,必须严格掌握。若延长煎煮时间,可以减低其毒性。 按药物作用的地位而定量 一般地说,君药、臣药用量偏重,佐药、使药偏轻。例如用桂枝汤时,桂枝为主,白芍为辅,桂枝用5克,白芍用10克;用小建中汤时,白芍为主,桂枝为辅,桂枝用3克~4克,白芍用15克~20克。且桂枝、白芍用量都超过常用量。再如治阳虚寒证病人,一般用四逆汤,附子为主(5克~8克),干姜为辅(2克~5克)。若病情严重,阳脱脉伏者,当用通脉四逆汤,干姜为主(8克~10克),附子为辅(4克~6克),余可类推。 根据不同作用要求掌握用量 如柴胡作为和解退热的用量宜偏大(12克~15克),作为疏肝解郁宜偏轻(3克~6克)。又如防风,作为疏风发表,可用一般量(5克~10克),解砒霜毒当用最大量(30克~45克)。 注意药物的体积掌握用量 同一药量的药材,体积差距很大。如磁石10克,只有三粒黄豆大小;若10克玉蝴蝶或通草,可占半药罐。为了符合煎煮的要求,应掌握用量,适当考虑到药材的体积。如矿石、贝壳类药物,用量可偏大些,一般在30克左右。对有些体积虽大而用量又不能小者,可采用煎汤代水煎药方法。如伏龙肝、夏枯草、葫芦瓢、益母草等药用大剂量时,就要先将药物煎汤去渣取水再煎他药。 关于炮制 中药炮制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在这里主要是谈谈有关的几个具体问题: 抓住必要的炮制 为了减少毒性,提高疗效,必要的炮制是不可少的。如生半夏用生姜同煮,制成姜半夏,可以减少半夏的毒性;陈棕炭、血余炭等用于止血,必须烧炭存性,否则就不易于煎煮和消化吸收。炒黄芩善于退热,焦薏苡仁健脾止泻,在书写处方时都必须注明。 避免有害的炮制 过去有些炮制,为了追求美观,反而失去药效。如清水半夏片、花槟榔片、淡附片等,要把药物水浸多天,把味浸淡,切出的饮片犹如爪甲,光泽透明,非常好看,实际上有效成分已大部分都已消失。 改革繁琐的炮制 如蚌水炒天麻,很难肯定被炒的药味有什么新的特殊作用。 必要的医嘱 这里所讲的“医瞩”,主要是指有关服药要求的嘱咐。 服药次数 急性病服汤药要大量频进,必要时每4小时~6小时一次;频繁呕吐,饮食难进者,应采用少量多次分服法,若为慢性疾患,服药每天1剂,或两天1剂。 服药时间 一般每日服两次者,多早晚服用为宜。夏令服药,最好头一天晚上服“头煎”,第二天早上服“二煎”,这样可避免中午高温时间汤药发馊。对胃部有刺激性的药物,如补血丸中有皂矾等药,以饭后服药较好,病在上焦者饭后服,在下焦者饭前服。 注意服药后调护 如服发表药,服后宜温覆以取汗,避免当风受凉。有些病在服药时应嘱咐注意病情变化,如服泻下剂,必须遵守“得利止后服”的原则,不使过剂伤正;另外尚需交待所服药物的有关饮食宜忌等问题。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chihuoyunnan}删除,{因为内容来自网络}凡涉及中药秘方或者处方,需要请专业医生验证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乱用,本内容只是整理自网络的参考信息】
关键字:
为您推荐
2005-2023   www.ynyao.com 版权所有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滇ICP备19000309号-1  

服务热线:192-7871-9469 【微信同号,请注明来意】 网址:www.yny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