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药材网—专业的药材资讯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矿物药材> 五十二病方矿物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刻般药物图谱是

五十二病方矿物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刻般药物图谱是

本文目录一览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刻般药物图谱是2,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的作品简介3,2000N36A五十二病方涉及药物数目为4,最早的中医书籍是什么皇帝内经作者是谁奇经八脉考是谁的著作5,中国医学史的古代时期6,牛皮癣最好的治疗方法7,黄芪……

本文目录一览

1,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刻般药物图谱是

宋代的《图经本草》
《五十二病方》

五十二病方矿物药

2,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的作品简介

《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是现知我国最古的医学方书,全书为九千九百十一字,抄录于一高约24厘米、长450厘米长卷之后5/6部分,西汉文物,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它是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医书中内容最丰富的一种,该书出土时本无书名,因其目录列有52种病名,且在这些病名之后有“凡五十二”字样,所以整理者据此而给该书命名。全书约15000余字,涉及病名100多个,治疗方剂280余首,药物240多种,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学方书。《五十二病方》所记载的病名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其中尤以外科病最为多见,包括了外伤、动物咬伤、伤痉(破伤风)、痈疽、溃烂、肿瘤、皮肤病和肛肠病。内科疾病有癫痫、疟疾、食病、癃病、痉病、淋病及寄生虫病等;儿科疾病包括癫痫、瘈疭等;此外还涉及了产科病、眼科病等。书中对某些病症的认识,已达到相当的水平。如书中形象地描述了冥病(麻风病)的症状如螟虫啮穿植物内心,其所发无定处,或在鼻,或在口旁,或在齿龈,或在手指,使人鼻缺、指断。反映出当时对这种疾病的发病特点和症状的认识已较为深刻。又如,书中关于“伤痉,痉者,伤,风入伤,身信(伸)而不能诎(屈)”;“伤而颈(痉)者……其病甚弗能饮者,强启其口,为灌之”的记载,清楚地描述了痉病(破伤风)的两个主要症状枣角弓反张和牙关紧闭。这些记述不仅在中国医学史上是最早的,而且都已被现代医学所证实。  《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的240余种药物中有草、谷、菜、木、果等植物药,也有兽、禽、鱼、虫等动物药,还有雄黄、水银等矿物药。书中很多药物的功效和适应症都与后世医药文献和临床实践相吻合。书中还记载了有关药物的采集、收藏方法等,反映了西汉以前药物学的发展。

五十二病方矿物药

3,2000N36A五十二病方涉及药物数目为

E

五十二病方矿物药

4,最早的中医书籍是什么皇帝内经作者是谁奇经八脉考是谁的著作

最早的中医书籍是《五十二病方》 黄帝内经作者不详
奇经就是别于十二正经,所谓别道奇行,不属脏腑无表里配合称奇经,八脉就是督任冲带阴、阳维阴、阳乔脉合之称奇经八脉

5,中国医学史的古代时期

  你好,朋友。  很高兴能为你解答。  中国医学是西方医学系统之外,另一个独立的医学体系。  中国是人类起源的发祥地之一,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人类已有300万年的历史。一、植物药的发现和使用   神农氏尝百草而始有医药的传说故事,流传久远《淮南子·修务训》:“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皇甫谧《帝王世纪》:“伏义氏……选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所以六气六腑六脏,五行阴阳,水火升降得以有象,万物之理,得以类推,炎黄因斯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枉焉”。又说:“(黄)帝使歧伯尝味草木,典主医药,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炎黄因斯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从而对炎帝神农氏在药物的原始发现所作的贡献予以肯定。这一论点为学界的普遍观点,例如:《世本》有“神农和药济人”;《通鉴外记》有“民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立矣”;晋·干宝《搜神记》有:“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史记补三皇本纪》也有“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关于我国药物,特别是植物药的最早发现和使用,在古代无不归功于神农,研究者普遍的观点:我国历史上的神农氏,不是专指某一个人,而是指整个以炎帝为首领的氏族部落,是来自这个群体无数次漫长认识过程的实践经验积累。人们对药物特性的认识随着生产技术的改进而不断提高。畜牧过程的动物中毒、疾病知识的不断总结;农业技术的不断丰富和人们对植物性味、作用经验的不断认识和总结,同时也给药物的栽培打下了技术基础。原始人类对植物药的应用,开始当以单味药为主,也可能是少数几味药合用。鄂伦春族用“八股牛”草根、“那拉塔”小树熬水擦患处,或用“乌道光”树皮包患处,用来消肿;普米族用“挖耳草”泡酒,治疔疮;用黄芩研细加水,包患处,治痈;用羌活、独活、木通泡酒、口服、治腰肌劳损和风湿性关节炎。佤族用独子叶治肠胃病和便秘,用桂树皮健胃。景颇族用“嘴抱七”根,含口内治牙痛。彝族用石尾草治疟疾。所有这些运用植物药的朴素经验,在各自民族的口耳相传中,早已成为各自民族医疗共同所有的知识,这些经验一直流传至今。虽然在其发展过程中会有无数次改变、改进,但却如实反映了各自民族或其他民族在原始社会植物药用药经验的积累。这些经验的积累虽然是十分零星和肤浅的,但这种状况为我们研究原始人类,发现和使用植物药的早期史实以很好的启发。  二、动物药的发现和使用  动物药的发现和人类的狩猎和畜牧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未发明用火之前,只能生啖其肉,渴饮其血;随着用火特别是人工取火的发明,使很多动物肉类成为人们的主要食品来源,使人们更多地接触到了动物的肉、脂肪、内脏、骨各及骨髓等,从而促进了人们对各种动物对人体营养以及毒副作用的认识,并进一步为认识其药用功效而有了不断的经验积累。夏商西周时期  甲骨文中包含有大量的象形、会意文字,从文字的形体上,可以看出商朝人对人体已有一定的认识。首,象人的侧面头形;耳,象耳的轮廓;目,象人的眼睛;鼻,象人的鼻子;口,口腔的象形;舌,象舌从口中伸出状;齿,象牙齿从口中露出;项,是在脖子后面加指示符号标明;手,象手的侧面形。肱,在甲骨文中是在肱部加指示符号。身字是在人的胸、腹部加指示符。臀,在人臀部加指示符号。足字则象脚的形状。膝,在人的膝关节加指示符号。趾字就象脚趾形。眉则象眼睛上面长着眉毛。腋字即是在人的两腋下加指示符号,等等。商、周时期人们对人体的认识,是处在一个以直观的外部形态为主,并已经由表入里,认识到内脏器官的某些结构,由局部认识开始而涉及到人身整体及其生理活动的一些现象,反映了商周时医学对解剖与生理的认识日益深化。  春秋战国时期一、本草知识的丰富  1.出土医书中的药物  (图)《五十二病方》  《五十二病方》图册  (1)阜阳汉简《万物》所载药物:  此书简残损太甚,根据可辨认者统计,共收载药物七十多种。其中玉石类、木部类、兽部类、虫鱼部类、果部类、米谷部类、菜部类等等。《万物》的记载非常古朴,如“鱼与黄土之已痔也”,“姜叶使人忍寒也”,这些都是比较原始的用法。  (2)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所载药物《五十二病方》因残损较多,很难确知原来所载方药总数。据帛书整理小组统计,共列药物247种。其中矿物药21种,草类药51种,菜类药10种,木类药29种,果类药5种,人部药9种,兽类药23种,鱼类药3种,虫类药16种,器物、物品类30种,泛称类药10种,待考药名14种。此外,在马王堆一号汉墓的随葬物品中,还发现不少盛放在香炉或熏炉里有茅香、高良姜、姜、桂、蒽(蕙)、贲、花椒、辛夷、藁本、杜衡、佩兰等。从《万物》和《五十二病方》来看,说明在战国时期,已经发现了众多的药物,而且对药物的性味功能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万物》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以记载药物知识为主的专书,但所载几乎都是单功能药物,其内容简略而古朴。《五十二病方》虽是记载临床治疗的方书,而所载药物之多却是空前的,仅次于后来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该书所记述之每一种药物已具有多种治病功效,比《万物》前进了一大步。  2.《山海经》、《吕氏春秋》等书对药物的论述  (1)《山海经》:是一部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地理著作,在叙述山川地域及其物产时,也记载了各地出产的药物,共一百多种。其中约有:如食之多力,食之不愚的补养药;食之宜子孙的生育药;服之不字食之无子的避孕药;服之美人色的美容药:食之无疫疾;食之无大疾;可以御疫的防病疫药;食之可以杀人的剧毒药;可以御百毒,可以为(治)毒的解毒药;可以杀虫的杀虫药;食之不眠,食之无卧的兴奋剂等。此外,约在这一时期在成书的非医药专著如:《管子》、《离骚》、《昌氏春秩》、《礼记》、《尔雅》等,也都其不同的角度论及了不少的药用植物、动物、矿物等。  二、方剂学的萌芽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用药知识的积累,逐渐由使用单方过渡到使用复方,并且不断探索组方的原则和理论,方剂学萌芽。阜阳汉简《万物》记载有一些复方。如“倍力者以羊与龟”,认为龟羊合用,其强身健体之功更著,是复方的萌芽。五十二病方》,收载医方283个,如治癃病方、治牡痔熏蒸方等等。从上举诸例可以看出,帛书《五十二病方》,复方大量增加了,而且剂型多种多样,既有内服的,又有外用的,洗浴、熏蒸、涂擦、外敷、充填诸剂齐备。 《内经》奠定方剂理论:《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病之谓君,左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下三品之谓也。”又说:“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内经》并非方书,但对方剂理论和组方配伍原则作出了出色的归纳与总结,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秦汉时期  秦汉是中国医学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发展时期。其表现有以下主要特点:  1、辩证论治思想的确立。辩证论治的思想出现于先秦。秦汉时期,经过无数医家的努力,特别是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辨杂病,形成了一套理法方药相结合的体系,建立了辨证论治的基本规范。确立了四诊、八纲、脏腑、经络、三因、八法等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  2、出现了医案。西汉淳于意在继承前入学术经验的基础上,记录所诊治病人必详列姓名、身份、籍里、性别、病名、病因、脉证、诊断、治疗(方药、针灸、含漱药、窜药等),预防等,反映了早期医案淳朴可鉴的学术风格,为后世医家书写医案树立了榜样。  3、在临床医学进展突出。华佗创用麻沸散施行外科手术,虽然其方药、操作技术失传,但它却在学术思想上启迪了外科医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在外感热病和内科杂病等辨证论治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  4、初步奠定药物方剂学体系。以《神农本草经》为代表,集东汉以前药物学术经验之大成,对历代本草学和方剂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伤寒杂病论》所载方剂及方剂学理论,被尊为众方之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一)人民群众和许多医家面对战争连绵,社会动荡局面,以及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情况,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大量医治伤病疾苦的实践,从而使临床医学迅速发展,各科临证经验进一步充实。诊断水平明显提高,治法丰富多采,诊治均有新的创造和发现。据记载,本时期问世的医方书籍近200种,在内科、外科、骨伤科、妇儿科以及各种急救处理等方面,均有很大进步。  (二)诊断学和针灸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规范化,在总结整理前代成就的基础上,有重大发展,晋·王叔和的《脉经》,魏晋间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等著作为其卓越代表,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药物学有突出进步,本时期本草著作达70余种,最有影响的是南北朝时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他将前代本草学成就进行了较彻底的整理,又总结《本经》后数百年的新经验,参考《名医别录》和本人研究心得著成此书,不但药物品种成倍增加,对药物限制、度量衡、剂型等严加考订,更重要的是开创了新的本草分类方法,影响深远。雷敩所撰《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现知药物炮炙的最早专著。  (四)在玄学思想影响下,服石之风大盛,并使炼丹术迅速发展,由此既引起许多新的疾病的产生,也推动了药物学的发展,这是本时期医药学另一个显著特点。  隋唐五代时期  一、隋唐时期特别是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医药文化也绚丽纷呈,医药学思维活跃,内外交流频繁,出现空前昌盛的局面。以前只以局部地区或医学个人经验从事医疗实践和著述活动的局面已被打破。全面综合整理以前的医学成就,吸取当代医家、人民群众和来自外国和兄弟民族的有效方药经验,在总结新经验和吸收新成就的基础上,继往开来,为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在更高的层次上继续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  二、医药学术和疾病防治的研究,趋向深入细致,对每一类疾病和每一症侯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在更深的层次中提高了认识,治疗的针对性更强,也更为有效。  三、兴办医学教育,形成较完整的医学教育体系,同时注意医药学术和防治知识的规范和普及,培养医学后继人才,促进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唐代,从中央到地方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医学教育体系。还吸收外国留学生入学,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医学整体水平的提高,对后世学校式医学教育的发展有奠基作用。唐政府主持修订并颂布了《新修本草》,使药物学在新的时代有了新的规范,并且是学校教材。隋代曾编撰《四海类聚方》2600卷,掇其要300卷,颁行天下,到唐代先后编有《广济方》、《广利方》等颁行,对普及医药知识促进卫生事业发展起了良好的作用。  四、国家的统一,中外交通的发达,民族文化的融合,促进了医药知识的交流和传播,不仅对国外及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医药知识兼收并蓄,并给祖国医学注入新的血液,如唐代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带去大批医书药物等,对藏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中外医学交流也有发展,如在唐代医学著作中有明显的印度医学的影响,而日、朝留学生的来华,中国医学对日、朝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辽夏金元时期  学术争鸣与创新:金元时期战争频仍,人民经历着长久的战乱,生活极端痛苦,疫病广泛流行,过去对病因、病机的解释和当时盛行的经方、《局方》等医方,已不能适应临床需要,当时一些医家产生了“古方不能治今病”的思想。刘完素、张元素、张从正、李杲、王好古、朱震亨等医学家相继兴起,他们从实践中对医学理论作出新的探讨,阐发了各自不同认识,创立成各具特色的理论学说,形成以刘完素为代表的河间学派和以张元素为代表的易水学派,展开了学术争鸣。他们在医学理论和医术方面,勇于创新,各成一家,风之所被,延续至明清两代,开拓了中医学发展的新局面。  清代前中期  清代前中期的医学发展,呈现出一个比较错综复杂的局面,中医学传统的理论和实践经过长期的历史检验和积淀,至此已臻于完善和成熟,无论是总体的理论阐述,抑或临床各分科的实际诊治方法,都已有了完备的体系,而且疗效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卓著的,与世界各国医药状况相比还略胜一筹。尤其是温病学派形成,在治疗传染性热病方面,降低死亡率、预防传染,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中人痘接种以预防天花方法的大力推行,更是中国乃至世界医学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次如解剖学的革新趋向,也说明了中医学在努力寻找新的突破口。但是,长期的闭关自守,浓厚的尊经风气使这一时期的医学停滞于既有的“完美”,而不能真正全方位地有所突破。西医传入的势头在清初之后不久就低落下来,新鲜的知识和观念没有机会进入中医社会,这种冲击要到清代晚期才真正到来。中医界在寻找多途发展,但时机还没有成熟。

6,牛皮癣最好的治疗方法

治疗牛皮癣最好的药中药泡浴 中药浴是我国传统中医外治疗法的精髓,简称:立体疗法。据有关医学文献记载,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古代医籍《五十二病方》就有记载药浴方法,至今已有近3000的历史。它是将药液盛于器皿内,浸泡身体的某些部位或全身,利用药疗、水疗、热疗3重物理作用,利用对皮肤汗腺、皮脂腺、毛囊、经络、穴位的刺激和药物的透皮吸收,达到治疗皮肤疾病等及养生保健的目的。它不同于一般的洗浴、温泉浴等,而是按照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根据不同的疾病,加入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特别对治疗皮肤病,因药物不经胃肠破坏,直接作用于皮肤,并通过透皮肤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故较之内服药见疗效快,舒适,无副作用的优点,也不会增加肝肾负担,因此被现代医学界誉为“绿色疗法”。 太原治疗牛皮癣最好的药顽癣洗必消药浴康复中心复中心,。

7,黄芪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黄芪简介: 黄芪味甘,气微温,气薄而味浓,可升可降,阳中之阳也,无毒。专补气。入手太阴、足太阴、手少阴之经。其功用甚多,而其独效者,尤在补血。 夫黄芪乃补气之圣药,如何补血独效。盖气无形,血则有形。有形不能速生,必得无形之气以生之。黄芪用之于当归之中, 自能助之以生血也。夫当归原能生血,何藉黄芪,不知血药生血其功缓,气药生血其功速,况气分血分之药,合而相同,则血得气而速生,又何疑哉。 黄芪的功效: 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黄芪圆片,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黄芪的作用: 1 增强免疫功能 2 对干扰素的作用 3 增强机体耐缺氧及应激能力 4 促进机体代谢 5 改善心功能 6 降压作用 7 保肝作用 8 调节血糖 9 抗茵及抑制病毒作用 10 激素样作用
男可以吃吗?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 黄芪的药用历史迄今已有2000多年了,始见于汉墓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明《本草纲目》载耆长也,黄芪色黄,为补者之长故名。《本草汇言》载黄芪,补肺健脾,卫实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本草逢原》载黄芪能补五脏诸虚 ,治脉弦自汗,泻阴火,去肺热,无汗则发,有汗则止。

8,血栓的中医论证治疗

中医有“治未病”的思想。血栓病如果能早期预防,或发生后能预防复发,较形成严重疾病是更有意义。中医药在这方面是有大有作为的。中医学西汉帛书《五十二病方》,对血栓多属于“血瘀”证范畴,因此临床上多使用活血化瘀的药物来防治血栓形成。中医活血化瘀的药有很多,一般来讲可分为四类:活血祛瘀药、养血活血药、活血止血药与破血祛瘀药。其代表药物分别有:红花、丹参和当归、三七、水蛭。这些活血药中,部分是较猛烈的,如水蛭,一般情况下不宜随便使用,不是专业人员的话,很难掌握其适应症。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水蛭素是目前最强的抗血小板聚集药,而且没有对抗的药物。中医对血栓的预防与治疗并非如此简单,更主要的是讲究辨证,也就是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个体化治疗或给药。从中医理论讲,瘀血既是病因,也是病理产物,是由特定的原因导致的瘀血,而瘀血又会产生一些新的病理变化。在治疗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在不同时间,不同时期,配合其它药物进行了治疗。
血栓是血流在心血管系统血管内面剥落处或修补处的表面所形成的小块。在可变的流体依赖型(variable flow dependent patterns)中,血栓由不溶性纤维蛋白,沉积的血小板,积聚的白细胞和陷入的红细胞组成。中医论证治疗中医有“治未病”的思想。血栓病如果能早期预防,或发生后能预防复发,较形成严重疾病是更有意义。中医药在这方面是有大有作为的。中医学西汉帛书《五十二病方》,对血栓多属于“血瘀”证范畴,因此临床上多使用活血化瘀的药物来防治血栓形成。中医活血化瘀的药有很多,一般来讲可分为四类:活血祛瘀药、养血活血药、活血止血药与破血祛瘀药。其代表药物分别有:红花、丹参和当归、三七、水蛭。这些活血药中,部分是较猛烈的,如水蛭,一般情况下不宜随便使用,不是专业人员的话,很难掌握其适应症。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水蛭素是目前最强的抗血小板聚集药,而且没有对抗的药物。中医对血栓的预防与治疗并非如此简单,更主要的是讲究辨证,也就是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个体化治疗或给药。从中医理论讲,瘀血既是病因,也是病理产物,是由特定的原因导致的瘀血,而瘀血又会产生一些新的病理变化。在治疗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在不同时间,不同时期,配合其它药物进行了治疗。
血栓一旦形成,它堵到那里,那里就会发生病变,如:脑血栓,血栓一堵,本身就使粘稠的血液状流畅不顺,瘀血很快就会集在一块,慢慢增多增大,形成死结坏死。血栓堵在心脏,叫心肌梗塞,总之它集到哪里,哪里就是疾病的发生地,如果堵在大腿的静脉曲张,严重者就要截肢。血栓如不尽早疏通排除, 生命就会受到威协。

9,扁平疣药方

扁平疣这个病是hpv病毒感染皮肤。属于传染性皮肤病 你可以查一下百度百科,所有hpv病毒都是皮肤病 这个病口服药和打针都没什么作用 必须外治,而且也只能外治。但不能用有刺激性的药,会留疤的 我自己也长过四年多扁平疣,现在好了三年了 我用的我家附近一个老大夫配的药水,擦的时候只有扁平疣有感觉,好皮肤没感觉。而且也很多人都用过了。效果很确定能去根的。有需要可以+我
中医称扁平疣为“扁瘊”、“千日疮”, 医文献早在春秋时代《五十二病方》即有“疣”的记载。从中医辨证来看,扁平疣的的发病在四肢或面部皮肤,此乃六淫中的风、湿、热为患,由于人体感受湿热毒邪、内动肝火所致。因风为百病之长,风邪致病常侵犯人体上部,使人肌肤腠理疏松,卫外不足,导致风热邪毒侵入体内,或体内肝虚血燥,筋气不荣,热毒外发郁积皮肤而发病。 联邦优克强效组合 彻底治愈扁平疣,效果非常不错,推荐试试!6o
1治疗原则 1.1可选用酞丁胺软膏、氟脲嘧啶软膏、疱疹净软膏、干扰素软膏等外擦。 1.2亦可选用干扰素、胸腺肽、转移因子、聚肌胞、维生素B12、板兰根注射液等治疗。 1.3细胞毒性药物如鬼臼毒素外用。 1.4激光、电灼、刮除或冷冻治疗效果直接可靠。 1.5 有人认为桃红四物汤加板兰根、大青叶、夏枯草、紫草、苡米仁、凌霄花、珍珠母、马齿笕治疗本病效果好。红花、川芎当茶饮,薏米熬粥吃也可治疗本病。 编辑本段 疾病预防 1.远离紫外线电离辐射。 2.远离创伤性治疗如电离子、激光、自身疣体埋植治疗此类治疗易形成“同型反应”,导致难以祛除的斑痕,且可加重病情。 3.远离激素类药物。 4.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可做水果面贴。 编辑本段 疾病保健 (1)普及卫生宣传,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使用患者物品用具,防止间接传染。 (2)注意防护,避免外伤及皮肤破损,对皮肤粘膜破损处应妥善处理,防止病毒乘虚而入。 (3)已发生扁平疣者,不宜搔抓,应及时到专科医院接受治疗,以免自身接种传播。 (4)卫生器具要经常消毒,定人定物,防止交叉感染。身体抵抗力低下者,需加强锻练,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抗病能力。 编辑本段 饮食注意 1、食疗方法 取青壳鸭蛋7只。浸泡米醋中5--7天后,每日煮食(生食更好)1只。4--5天后,扁平疣患部皮肤潮红,连续食用至痊愈。用绿豆、薏苡仁等量。先将绿豆水煮,沸后煮片刻,将薏苡仁倒入同煮为粥。每晚睡前食用。可以逐渐的治愈扁平疣。 取薏米仁50克。煮粥,加白糖15克食之。每日1--2次。可长期食用。 取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桂枝、杏仁、牛蒡子、生地、玄参、蝉衣、银花各10克,生草5克,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内服,2周至1个月为一个疗程。病久者选用生牡蛎30克,丹参、鸡血藤、玄参各15克,当归、红花、紫草、赤芍、川芍、白蒺藜、三棱、莪术各10克。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内服,长期的服用,可以使扁平疣疣体萎缩,然后彻底治愈。 取炒牛蒡子200克,研细末去皮,装瓶备用。每日3次内服,每次3--5克温开水冲服,一般药尽病愈。应用单味牛蒡子疏散风热,解毒散结,利咽消肿。 用薏米仁30克。每日煮粥吃。 2、扁平疣的食物禁忌 扁平疣、寻常疣大多数有皮疹,皮疹是“发”出来的,而有些食物又是“发物”-含有异种蛋白质。当这种特殊的蛋白质被人体吸收后,便会引起过敏反应,损害皮肤。因而在扁平疣发病期间或疾病治愈后的一段时间内,应限制或禁食鱼、虾、蟹、螺蛳等海腥河腥 “发物”,以及葱、蒜、辣椒、烟酒等刺激性食物。 3、扁平疣的饮食原则 1.扁平疣患者不要酗酒,不要空腹喝酒,空腹喝酒更容易吸收乙醛。 2.扁平疣患者在吃烧烤时不要吃直接与炭火接触的食物,其含有的致癌物比电烤和加铁板烧烤的要多。 3.少吃动物油和肥肉,均衡饮食,以主食为主,多吃蔬菜和水果。 4.腌制食品容易微生物污染,会伤肝。可适当补充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如谷类食物。 5.扁平疣患者不吃不洁净的食物,尤其是霉变的花生以及没有腌制好的酸菜。 编辑本段 注意事项 1、采用激光、电离子等有创治疗请在医生指导下治疗 2、慎用“疣体自身埋植术”,因为此疗法也有可能诱发“同型反应”。 3、面部的扁平疣,原则上不做冷冻治疗,手部的扁平疣是否考虑冷冻治疗,一定要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慎之又慎地选择。 4、民间验方鸦胆子治疗扁平疣,对于部分人是有疗效的,但张丰山更遇到过数百例被鸦胆子毁容的患者,因此,建议面部的扁平疣禁忌采用鸦胆子治疗。 5、西药氟尿嘧啶外用,对扁平疣有一定的疗效,但使用后几乎所有患者都可遗留严重的色素沉着,因此,如果从美容角度考虑,建议面部扁平疣禁忌使用氟尿嘧啶治疗。 6、民间验方还有用残酷的烧灼法治疗扁平疣的,无一例外会引起疤痕。 编辑本段 中药治疗 成分:冰片10克(另包),玄明粉10克(另包),苦参30克,板蓝根30克,大青叶30克,鱼腥草3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 功能主治:燥湿清热,软坚祛瘀,抗病毒。主脾肺湿热郁结,火郁肌肤。 用法用量:先将冰片、玄明粉共研极细要备用。然后将余药煎汤取浓汁,待冷却至皮肤可耐受温度时,用毛巾或棉球蘸药水于患处反复擦洗15-20分钟。再用备用冰片、玄明粉用冷开水调成糊状(用多少,调多少),反复擦涂患处15-20分钟,用力以不擦破表皮为限度。上药每日1剂,分2次外用,5日为1疗程。
·······

10,神秘的阿胶是怎么起源的

起源于驴皮,现在麻…怕你不敢吃,有的个别
东阿百年堂为您解析: 胶的药用,始见于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医帛书《五十二病方》。据考,帛书《五十二病方》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最古老的医方。此书的成书年代虽未完全确定,但从字体看,帛书的抄写不晚于秦汉之际,就内容考察,医方是早于《黄帝内经》成书时期,亦即所反映的内容当是春秋战国甚至更早时期的医学成就。说明阿胶(百年堂)的药用在我国至少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 帛书《五十二病方》关于胶的记载摘录如下: 【白处】 白处方:……煮胶,即置其(甂)于(微)火上,令药已成而发之。发之涂,冥(幂)以布,盖以,县(悬)之阴燥所。十岁以前药乃干。 【大带】 大带者:燔,与久膏而傅之。一,以清煮胶,以涂之。 (癃)病: ……一、癃,以水一斗煮葵种一斗,浚取其汁,以其汁煮胶一梃半,为汁一参,而(以下残缺)。 以上记载说明,当时已用胶来治疗淋病及缠腰丹之类的病症。 在胶的药用历史上,人们先是以胶入药,进而才发现了阿胶优于其他诸胶,因此后世医家遂专用阿胶(百年堂)。那么,人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阿胶(百年堂)入药的呢? 一般认为,大约在西汉时期,阿胶(百年堂)已成为广泛使用的药物,并根据原料不同,分为阿胶(百年堂)和白胶(鹿胶)。 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收录“阿胶(百年堂)”一条,并对其做专门的解释,是为阿胶(百年堂)在古代医学著作中最早的记载。 《神农本草经》将阿胶(百年堂)列为上品,较详细地论述了功效。并将性味、功效归纳为“味甘,平。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益气轻身”。这段记载为历代医家所遵奉。说明此时阿胶(百年堂)已是临床常用之品,多取其滋阴补血,安胎止血之效。 【注:《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观点,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 西汉淮南王刘安编著的《淮南子》中有“阿胶(百年堂)一寸,不能止黄河之浊”一语,意思是说再灵验的物品其作用也并非无限。这是现存史籍中关于阿胶(百年堂)一名的最早记述,说明那个时候的阿胶(百年堂)已名闻天下。 东汉(公元25年~220年),阿胶(百年堂)药用已比较广泛。医圣张仲景临床验证阿胶实际疗效,善用阿胶治妇科病及血液病等疾。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医圣”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所著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应用阿胶(百年堂)即达12种之多。据统计,《金匮要略》用阿胶配伍入药的处方占3.2%,足以证明阿胶(百年堂)临床之广泛应用。 如《伤寒论》治疗阴虚阳亢,心烦不得卧的黄连阿胶汤,即用阿胶9克,配以黄连5克,黄芩、芍药各9克,鸡子黄2枚。此方取阿胶滋阴之功,实为后世用治阴虚之证的范例。同书的炙甘草汤,方用炙甘草12克,台参、阿胶(烊化服)、麻仁、桂枝、麦冬各9克,生地黄20克,生姜6克,大枣10枚,酒水各半同煎,分服。治气虚血少以致心动悸,脉结代,舌光少苔者。全方益心气、养心血、振心阳、复心脉,是用阿胶(百年堂)滋阴补血的先驱。 又如《金匮要略》中的胶艾汤,用川芎、甘草各6克,阿胶、艾叶、当归、芍药各9克,干地黄12克,水煎去滓,入阿胶溶化温服。治妇女冲任虚损所致的崩漏下血,月经过多,淋漓不止;产后或流产损伤冲任,下血不绝;或妊娠下血,腹中疼痛者。诸证病情虽有不同,但都以出血为主要症状。该方取用阿胶,既有止血之功,又有补血之用。更与暖宫止血的艾叶配合,成为调经、安胎及治疗崩漏、胎漏的要药,亦为后世养血止血、调经安胎的祖方。此外还有如黄土汤、温经汤、猪苓汤、薯蓣丸、鳖甲煎丸等,皆配用本品,但多不出滋阴养血、止血、补虚扶正之功。这些方子临床应用千百年,至今仍被医家所重视。 张仲景以阿胶配伍成“胶艾四物汤”、“川芎当归胶艾汤”、“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大黄甘遂汤”、“黄连阿胶汤”、“黄土汤”、“炙甘草汤”、“猪苓汤”等,用以治疗内科、妇科等多种疾病。这是用阿胶(百年堂)滋阴补血的先驱。 【注: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金匮要略》,也称《金匮要略方论》。均为张仲景的代表作。《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张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后世阿胶普遍以驴皮经煮熬浓缩制成。但在早期,阿胶(百年堂)的原料应用却并不全用驴皮,存在一个原料的演变发展过程。 熬制阿胶的原料历代有所不同。据研究: ● 唐代以前,阿胶的原料是以牛皮为主,兼用猪、驴、马等皮的多种皮胶。 ● 唐宋时代,牛皮、驴皮均可作为熬制阿胶的主要原料。 ● 明代以后,阿胶制作原料由乌驴皮所替代,而以牛皮煎煮的“黄明胶”与阿胶齐名,录入本草。 ● 新中国成立后,阿胶的原料被驴皮所独享,并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沿用至今。 【注:济南药业集团的张振平认为:“阿胶的出现应在4世纪末、5世纪初。也即是在东晋末年至南北朝时,药用胶才由杂皮胶进化为专以牛皮煎煮的阿胶。始载阿胶的现存可靠文献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 张振平的两篇文章——《阿胶(百年堂)的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状况》(《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3年第17卷第1期)和《阿胶产生年代考》(《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年第21卷第2期)里阐述了他对阿胶产生年代问题的看法。 首先是《淮南子》里的话“阿胶一寸,不能止黄河之浊”的出处有问题。此句最早实际出自倪璠《瘐子山集注·哀江南赋》“阿胶(百年堂)不能止黄河之浊”的注语。该注语谓《淮南子》有“阿胶(百年堂)一寸,不能止黄河之浊”的话。后人据此认为此句出自《淮南子》。但实际上《淮南子》一书中根本没有这句话。按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外篇·嘉遯》有“寸胶不能止黄河之浊”一语看,应该是倪璠将该句出处张冠李戴之误。 其次《神农本草经》本是根据秦汉时期古本草书籍由后人辑录而成的本草汇编。魏晋时期,各种本草书籍已经出现,题为《神农本草》的书籍也有很多种。到南北朝时期,陶弘景以流传到他手上的《神农本草》为基础,综合其他本草类书籍,将古本草和今本草分别做了注解,并且将两者分别用红色和黑色两种字体做了区别,是为《本草经集注》。 到了唐代,人们又将红色字体的古本草辑录出来,就成了我们所看到的《神农本草经》。对于《神农本草经》里将胶分为阿胶和白胶两种这个事实,到底是古本草原本就是这么分的,还是后来陶弘景根据当时更加科学的认识才将其分开的?历史上一直存在较大争议。 对此,张振平通过考察陶弘景做《集注》的背景认为:“当时存在诸多冠以《神农本草经》的本草书籍,可能有单记作胶的,也有分为阿、白二种的。将胶演化为阿、白二种,当然是种进步。故此,陶氏采用了将胶分为阿、白二种的本子。不过魏晋时代流行的主本《本经》似仅记胶名,而无阿、白二种之说。晋代医学家葛洪、陈延之岂能未见过《本经》?若《本经》已分胶为阿、白二种,其所著方书中所用为何非要依袭旧称,单作胶名?无法解释。” 其三是对《伤寒杂病论》中提到“阿胶(百年堂)”这一说法的质疑,张振平举了两个例子提出《伤寒杂病论》所用不是“阿胶(百年堂)”而是“胶”。 ——“《伤寒杂病论》晋以前即残缺失次。经晋代王叔和收集整理编次,南朝宋代林亿再次整理成为今本《伤寒论》和《金匾要略》。其原貌早已不存,文辞亦有更变。明代以来,多有指其错乱不当者。今本《伤寒》、《金匮》中出现的阿胶(百年堂)之名即如是。”然后他举出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一个方子,指出实即源自《伤寒》中的“黄连阿胶(百年堂)汤”。而前者用“胶”,而后者则用“阿胶”。 ——“宋《图经本草》阿胶条下更有“《续传信方》著张仲景调气方云:治赤白痢……黄连一两去毛,好胶手许大,碎蜡如弹子大……”的记述。由是观之,《伤寒杂病论》诸方,所用应为胶,而非阿胶。阿(百年堂)胶之称似经后人增改。” 详情参见《阿胶(百年堂)的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状况》(《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3年,第17卷,第1期。);《阿胶(百年堂)产生年代考》(《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年3月,第21卷,第2期)】。阿胶(百年堂)的历史争论正是表现出了它具有的重要作用和备受重视。 作为阿胶(百年堂)中的精品,百年堂阿胶自唐代以来一直都是被视作滋补圣品,更是达官显贵、巨富商贾、乡绅名流家中常备的滋补物和上流社交层相互送礼饴赠的首选。百年堂张氏阿胶一直专用黑驴皮以及当地得天独厚的阿井水熬制,因千年不变的质量保证和“经夏不软、油黑中带有琥珀色”的特点,而被历代公认为阿胶之王。难怪行遍天下的李时珍也感叹“真阿胶(百年堂)极难得”,并将其与人参、鹿茸并称为“中药三宝”。 百年堂出品之百年堂阿胶乃东阿道地百年堂阿胶的代表,以“黑如翳漆凝若脂,透如琥珀润如玉,经夏不湿冬不软,陈年老胶效犹佳”的稳定质量和卓著功效而闻名于世。以“绝不让一张不合格皮料入厂,绝不让一片不合格胶片上市”的质量把关要求,确保“古方、古井、古工艺”、“老字号、老地方、老产品”的东阿道地百年堂阿胶品牌······保证“零缺陷”产品投放市场,以服务大众,造福百姓。 本文版权归百年堂阿胶网 http://www.100029.cn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chihuoyunnan}删除,{因为内容来自网络}凡涉及中药秘方或者处方,需要请专业医生验证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乱用,本内容只是整理自网络的参考信息】
关键字:
为您推荐
2005-2023   www.ynyao.com 版权所有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滇ICP备19000309号-1  

服务热线:192-7871-9469 【微信同号,请注明来意】 网址:www.ynyao.com